第一篇: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优秀) 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 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18÷3×8 =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2)交流解题思路;(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3)说说解题思路。4.练习十五第9题。(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2)反馈解题思路。5.练习十五第10题。(1)交流解法。(2)同桌合作解答。(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体现教学重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优质) 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 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3.练习十五第13题。(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8课时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第8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1台1小时 0.4÷2=0.2(公顷)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1台1小时 0.6÷3=0.2(公顷)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 决 问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正要给运动员送水,还有拉拉队在为运动员喝彩加油呢!大家都是爱运动、团结互助的好孩子!
教师:最精彩的要数啦啦队的表演了,他们一会按前后排分开,一会按男生女生分开,在变队形呢。(出示啦啦队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预设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2、教师:为什么同一幅图片观察到得信息不一样呢?
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4、谁能把你知道的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还可以怎么说?
5、求一共有多少人,把问题的关键词圈起来。
6、该怎么列式解答?写在草稿本上。
7、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预设1:8+7=15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这里的8、7各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第一排+第二排 预设2:9+6=15人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你是按什么来分的?
这里的9和6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男生+女生
8、教师: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加数不同,得数相同,都用加法)
9、小结:
教师:刚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片,得到不同的数学信息,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10、完成97页做一做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你想怎样回答? 还可以怎样解答?
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例6
1、出示情境图,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说说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原来有多少个哨子?)我们知道哪些信息?
3、问题里的关键词是什么?(原来),“原来”是什么意思?(一共)
4、怎样解决呢?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并指名回答。板书:7+5=12(个)问:为什么要用加法? 7、5、1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5、小结
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和求一共有多少个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也是用加法计算。
6、练一练
完成98页做一做
三、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知道了什么方法?有哪些新的认识?
第五篇: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案)
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教材第90页例5及第91页“做一做”和练习十九11~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法。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复习导入】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20%= 2.25%= 25%= 5%=
2%= 3.6%= 27%= 3.24%= 2.数学课外小组有女生12人,男生比女生多13。有男生多少人? 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归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要用乘法计算。
【新课讲授】 1.出示例5 课件显示:
(1)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的未知问题。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两个数量相比,3月的价格是单位“1”;
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两个数量相比,4月的价格是单位“1”。变化幅度是指涨的价格或下降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
(2)分析与解答。①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②分析:可以假设3月份价格为100元,4月份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1-20%),而5月份价格又是4月份价格的(1+20%)。
(3)列式解答:
方法一:假设3月份价格为100元。
4月份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份价格80×(1+20%)=80×1.2=96(元)100元>96元,5月份价格比3月份价格下降了。变化幅度:(100-96)÷100=4%
方法二: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5月份价格:1×(1-20%)×(1+20%)=0.96 变化幅度:(1-0.96)÷1=0.04=4%(4)回顾与反思。
提问: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5月份价格:a×(1-20%)×(1+20%)=0.96a 变化幅度:(a-0.96a)÷a=4%
教师总结:虽然降价和涨价幅度相同都是20%,但降价和涨价的具体钱数却不同。
2.归纳总结: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特点是单位“1”的量已知,求它的百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解题规律:单位“1”×另一个数占单位“1”的百分率=另一个数量。这类应用题与同类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相同,只是把分数问题
中的分数变换成百分数。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①第1题:2800×(1-0.5%)=2660(人)②第2题:(25-12)÷12≈108% ③第3题:
假设去年产量为“1”。计划产量:1×(1+50%)=1.5 实际产量:1.5×(1+10%)=1.65 1.65÷1=1.65=165%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九第11~14题。
①第11题:假设7月份鸡蛋的价格为“1”,9月:1×(1+10%)×(1-15%)=0.935,跌了(1-0.935)÷1=0.065=6.5%
②第12题。
假设上一周某种蔬菜价格为单位“1”。3月第一周:1×(1+5%)=1.05
第2周:1.05×(1+5%)=1.1025 两周一共涨价:(1.1025-1)÷1=10.25% ③第13题。假设原数码相机为单位“1”。
现价:1×(1-8%)×(1-5%)=0.874(1-0.874)÷1=0.126=12.6% ④第14题。
假设前年成活的树木为单位“1”。
1×(1+50%)×80%÷1=1.2=120%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6课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
1.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两个数量相比,3月的价格是单位“1”;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两个数量相比,4月的价格是单位“1”。变化幅度是指涨的价格或下降的价格是3月份价格的百分之几。
2.①教师引导学生画线作图。
3.单位“1”×另一个数占单位“1”的百分率=另一个数量。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