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版式编排》教学改革实训周探索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版式编排》教学改革实训周探索
摘要: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实施《版式编排》教改实训周,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尝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实训周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28-01
我校2003年开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不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广告设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近两年,我们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班级实施了三轮教学改革实训周,取得较好效果,现对教学改革实训周实践进行总结反思:
一、教改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分散设置。自中职学校开始实施2+1模式三年学制后,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基本采用分散设置;以我校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校两年期间需要完成24门课程学习,每学期开设6~10门课程,多门课程同时进行,课程学习是间歇性的,教学过程只能是片段工作过程,难以实施工作项目。
2、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平面设计专业软件操作课程为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教师演示软件操作,学生按步骤模仿完成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初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重软件操作,轻思维培养。
3、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传统教学评价注重考试成绩结果性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评价,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进步价值,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评价局限于教师单方面,忽略了学生自我总结与反思,以及对他人长处、不足的评价与认识。
二、积极探索教改实训周
1、探索工作过程连续性。改革课程的设置安排,在课程最后环节安排集中实训周教学,我们对2014级平面设计专业尝试《版式编排》实训周,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同学们按照工作流程,实施策划、拍摄、照片处理、版式编排、成品输出,完成工作项目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2、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改革实训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激活思维,创新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寻找有吸引力的教学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版式编排》教改实训周最终选定电影海报设计为主题,学生是电影海报的设计者,也是电影海报中的明星,项目公布后,同学们对工作任务表现出极大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3、分组分层次解决差异性。近几年,随着生源质量下降,中职学生存在厌学、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普遍现象;教改实训周采用分组分层次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允许自由组合,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组,教师指定项目组负责人,项目小组分工合作,在一星期时间内,每位同学至少完成一张电影海报制作;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设置三个层次布置工作任务,第一层次工作任务:纯粹模仿,包括模仿拍摄和制作;第二层次工作任务:模仿加创作,在拍摄与制作中可以加入自己创意;第三层次工作任务:创作设计,鼓励大胆发挥创意,进行拍摄与创作。
教改实训周,教师观察并引导项目组开展讨论、寻找素材、确定创作主题,充分尊重学生想法,不轻易否定,鼓励尝试与肯定,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人而异辅导,辅导第一层次学生,及时、耐心,以软件操作为主;辅导第二层次学生,注重鼓励,激发创意;辅导第三层次的学生,尊重想法、肯定创作。
4、教学评价尝试多元性。教改实训周尝试评价模式改革,尝试按照学生特点实施评价,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以及项目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评价过程,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按照特点进行评价,对于学习努力的同学,给予学习态度方面肯定;对于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同学,给予创意方面肯定;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给予成果方面的评价,通过特点评价,发现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
在评价环节,首先开展小组评价,实施自我评价以及互评,每组经评选,推荐出1-2份优秀作品,在班级范围进行作品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过程,教师及时点评学生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并按照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同学们在教改实训周结束后,继续修改完善作品,直至打印输出;最终,在校园举办教改实训周作品展,接受全校老师、同学评价。
5、成果输出实践延展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完成一幅电脑设计作品,学习任务就算结束;但是,在生产过程,缺少打印输出环节,工作任务只能算完成一半;对于平面设计岗位,打印输出是检验前期设定尺寸、颜色模式、分辨率等参数是否正确的关键环节;通过打印环节,同学们亲身体会由于颜色模式设置不当出现偏色,分辨率设置太低打印效果模糊等问题;同学们在外出打印过程,与喷绘店工作人员沟通关于打印纸品、尺寸、工艺等问题,无形中也经历了一次接触企业的“准社会实践”;同学们在经历打印实践后反馈,打印输出使他们受益非浅。
三、教改周实践总结
1、教改成果显著学生能力提升。经历教学改革实训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学生完成的作品更加出色。教改实训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模拟对接,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2、校园成果展示自信兴趣延伸。教改实训周结束后,我们将学生作品打印装订成册,作为教改总结;同时,组织同学们在校园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同学们的照片以电影海报形式展出,他们成为校园明星,校园成果展示让同学们增强自信以及对专业的热爱。
四、教改实训周反思
对于40~50人的班级,教改实训周采用分组方式实施项目教学,在小组讨论和拍摄过程,教师有时候无法全盘顾及,在教学组织及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把控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丁伯江.中职学校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1.
第二篇:中职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周宝誉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要真正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实训教学改革。为此,探讨了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教学一体化的试点和复合型实训的构想。【关键词】中职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81-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可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劳动者。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实训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模块教学法在车工考证实训的尝试
(一)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模块教学法,就是将教材中有共性的章节归类,形成大模块,又将大模块分解成若干小模块,然后在各模块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讲清重点、难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又能提高辅导效率,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根据这种教学法可将内容分散和分解,具有把重点、难点集中辅导的特点,因而很适合于实训教学。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2001级机制专业进行的车工考证实训教学时,我们进行了模块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的试点工作。
首先,对车工考证实训内容按六个大模块进行了设计,每一个大模块里又细分了若干小模块(见表1),每一个小模块的实训内容里包含了相应的工具量具的使用知识、车床基本知识、车刀基本知识,工件的定位和装夹知识、车削方法和车削工艺基本知识等,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和认识每一个模块的训练内容,能和在课堂教学学习的专业课程相联系,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其次,模块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原来的实训教学过程不同。原来的实训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分组后由各指导教师按训练内容进行“示范—练习”的训练。按这种主要是工厂中的师傅带学徒式的教学方式,在职业学校由不同指导教师同时指导较多学生时,就会出现指导的水平和能力、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指导的进度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为避免这种差异性,我们将实训教学过程改为模块训练内容“统—讲解—示范—练习”;每一个模块的训练内容由专门的指导教师按课堂教学方式统一讲解,主要解决和训练内容相关的理论性问题。学生在“示范—练习”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也统一讲解,主要解决和训练过程相关的难点和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明确了思路以后,我们把学生分为两组,甲组按原来的实训教学方式进行(学徒式的教学方式),乙组按模块教学的方式实施。经过了6周的集中实训教学后,我们通过观测得出了两组的对比情况(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和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分析到以下的情况:
1.在组员人数基本相同,实训时间相同,指导教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甲组和乙组在使用数量较多的90°外圆车刀和Ф36圆钢棒料的二组对比数据呈现了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甲组在相同的实训时间里,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乙组多,这是因为乙组的实训教学过程和甲组不同,模块训练内容多了统一讲解的项目;而且统一讲解这一项实际是理论教学,因此甲组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乙组多。二是甲组在实训的过程消耗了较多的材料和刀具,除了实际用于加工练习的时间较多的因素,还有就是甲组的学生在加工练习过程操作和加工失误过多的因素造成的。
2.在两种不同的实训教学方式下,实训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别。甲组的学生在加工练习过程和考试时的技能状况呈现较大的差别,出现了两极严重分化的情况;而乙组学生的技能状况没有表现出大的差别,说明乙组学生在相同的实训时间和实训教学方式下所学到的技能水平是比较平均。分析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我们看到甲组学徒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指导教师(师傅)为主导地位的,指导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技能水平以及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指导方法等,对学生的技能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在这种实训教学方式中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以反复模仿工件的加工,来达到对技能的熟练和掌握。
乙组模块教学的方式是以指导教师为引导的,指导教师通过进行统一讲解,把实训教学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向如何掌握实践技能过渡。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已经学习主要专业课程,再通过统一讲解的方式把相应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技能要求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又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在实训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在模块教学的方式下,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的方法、技巧在不同工件上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验证和技能的熟练与掌握。乙组学生在实际加工练习的时间要比甲组少的情况下,仍然能一致通过技能鉴定考试,说明模块教学方式实训的效果是比较良好的。
通过比较学徒式的教学方式和模块教学的方式二者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模块教学的方式在实训教学中的成本较低和效果比较显著,应在实训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在以后的金工实训教学中都是基于模块教学的方式来展开。
二、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2001年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数控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数控方面的实训教学服务。最初,我们确定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实训教学,但在实际运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数控实训是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应用教学,要求学生对数学、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数控编程等课程能掌握和应用。一方面要在实训教学的过程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的学习和进行工件编程;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难以在设定的时间里完成模块内容的学习,同时,数控实训中心的设备台套数量有限,学生必须轮流上机操作机床,这样给整个实训教学的进程安排造成直接影响。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整个实训教学安排作了调整,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的学习。课堂教学主要进行的项目有:数控编程课程的学习,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知识的复习;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学习(包括练习工件的程序编程)。技能训练把原来模块训练“统一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改为项目训练统一讲解(提出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示范(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练习(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统一考核(教师对项目工作情况评估)的教学过程。
在项目训练中,以统一考核为中心(见表3),以严抓考核来带动和加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后,必须通过项目的考核,才能进行下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没有通过项目考核的学生继续进行原项目的训练,直至通过项目考核,才能学习下一个项目。即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最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培优辅差的分层次教学。这个以统一考核促使学生循序渐进、提高操作能力,以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夯实基础的实训教学的模式,我们称之为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
通过这一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可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不影响实训教学技能学习的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项目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也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动手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项目训练的学习。同时,项目训练是以统一考核为中心,不强调学习进程的一致性,采用差别项目同时实施的动态管理,促使学生在每一个项目训练的学习过程都认真对待。项目考核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和临场心理逐步加强的过程。两年来,通过项目考核、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在数控实训中数控设备少、指导教师少、实训学生多、实训周期短等一系列困难。所以,1999级、2000级进行了数控实训学习的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时,一次考试的通过率都达到90%以上(1999级96%、2000级93%)。
三、教学一体化的试点和复合型实训的构想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分段实施,即先理论后实训的学习过程,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容易造成相互脱节,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学生在课堂学习了很多专业理论知识,却难以用于指导实践。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方向的发展变化,在2008年的上半年,我们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课程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改革项目试点工作。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打破以往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段实施的惯例,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反复交叉进行,改先理论后实训的学习过程为边理论边实训的学习过程,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理论与实训的密切结合。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以“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为理论教学内容,以中级数控铣工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操作部分为实训教学内容。项目实训教学的实施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以20名左右的学生为单位的小班教学,小班教学注重以班为教学对象,以学生个人为考核对象。我们采用演示式的教学法,其教学活动过程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项目的任务、内容、实施要求,并通过个案的示范,做具体讲解和说明,由学生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解决其他问题方案。这是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过程。另一种是以4~5名左右的学生为单位的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注重以组为教学对象,以小组和学生个人为考核对象。我们采用课题式的教学法,其教学活动过程是:由指导教师向各小组布置项目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方可实施。这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性的实验,考察在现有的条件下(硬件和师资),将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模式。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我们在实训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了一点收获,但这都是在学历制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尝试。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面发展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将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并将发展为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中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证书互认、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也将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行。
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加快实训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此,我们提出进行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构想。
在现代的生产实践中,各学科、各专业的应用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传统的学科、工种与计算机日益融合,CAD/CAM技术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日益普及,一台加工中心的操作,就可能涉及车、铣、磨、钻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多个工种。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进行跨专业和跨工种的复合实训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复合型实训为例。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可由科任教师布置复合型实训课题,主要选取工程结构较为典型的工件,在实训中应用的课题,应适当降低模具结构设计的难度。要求学生从工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指导教师审核,最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学生用车、铣、刨、钻等普通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学生预先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使用软件自动编程),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全部零件加工完毕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最后试模。这样历经CAD/CAM技术应用、普通机床的加工、数控机床的加工、模具钳工的操作,从设计到制造的实训过程(条件许可的,可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把所学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升华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知识。这样才是一个符合教学原则和认识规律的学习过程。【参考文献】
[1]车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陈文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翁其金.塑料模塑工艺与塑料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刘舒生,董燕桥.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5]娄海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宝誉(1970-),男,广西贵港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副主任,讲师,数控、模具专业教师。
第三篇: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 广告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为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与市场接轨,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现就如何使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适应市场需求,从实训内容、实训方式、实训评价、实训模式等几个方面论述新的实训教学改革,力争提高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实训教学 联合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训内容理论化,脱离岗位实际
一是对实训内容过于简单,只提交一些简单的作业,达不到实训的强度;二是仅仅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实践性的操作未涉及实际岗位工作,更没有真实的项目任务驱动,达不到实训的深度;三是实训缺乏体系化、系统化,学生接触的是孤立的知识点,调查中很多学生提到对岗位实际工作项目、流程不知道,只知道知识点和相应操作,无法从根本上将课堂上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更别说创新了。
1.2实训方式简单化
调查显示,学生的实训只是在机房做些简单作业,大都以教师讲解理论,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作业一般是教师自己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形式融合,跟岗位实际工作项目任务联系不紧密,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更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实际任务深度和广度。
1.3实训教学缺乏评价标准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实训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某些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很少介入真实或模拟的广告业务开展教学。从毕业生工作适应性来看,不少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其根源是实训教学缺乏评价标准,以致实训教学评价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无法有效实施,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为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必须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适应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的综合性、生产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2.1实训任务真实化
平面设计类实训课程的最终任务是将学生带入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环境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使其更符合岗位要求和专业要求,实现学以致用,为学生以后的顶岗实习或就业做好准备。因而无论是设计理念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项目实训还是综合实训都应该尽可能引进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尽可能模拟接近于真实工作的任务。
2.2实训教师联合化
实训课程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该类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问题所在。由于实训涉及知识点一般较宽泛,且许多内容涉及岗位工作具体流程和新技术新设备等领域,同时还要求指导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布任务和进行指导。因此建议采用“专业教师+企业技工”模式,将熟悉教学的教师和企业岗位工作者结合,能很好解决不懂企业实际或不了解学生等问题,无疑会明显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
2.3实训基地完善化
在改善实训场所上,可以借鉴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模式。实训前期在校进行,通过校内实训来模拟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学校的前期实训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项目能力与经验,这样到企业可以快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岗位工作之中,也便于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完成企业的项目任务。
2.4实训管理体系化
平面课程实训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践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也尤为重要。课程体系管理,构建课程指导小组,负责对实训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编写实训课程大纲和实训教材,制定实训具体计划,安排各环节实训课程。教师体系管理,健全实训教师队伍,包括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校内外实践指导教师,教学督导等。领导机构管理,设立领导小组,由系主任带领,主要负责监督与考核。对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计划、教学指导老师实施管理,建立和创立各种管理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档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
2.5实训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改进和反馈,运用各种方法考核学生成绩,根据结果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学的发展。评价标准应该以行业企业制定的岗位能力为依据,来考察学生的和标准的符合度,这样才更有实际意义。评价内容主要是岗位见习和能力实训,综合实训包括实训过程学生的出勤情况,小组参与情况、实训报告、项目完成等等来评价。
总之,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必须对市场经济和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站在这个高度上才能看到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强调平面设计与社会、文化、经济相结合,才能够培养面对现代各种挑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决策的平面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树庭.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张键,徐云龙,等著.中国教育新走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3] 阮卫.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新闻界,2006(2).[4] 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5] 李鹏.浅析高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资,2008(12).
第四篇:车工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实训教学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体。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的实训教材、学材,以促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本文提出,在实训教学中可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改革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实训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生产仿真实训,最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校本开发 信息化教学 技能大赛 生产仿真实训
车工实训课程作为机械加工专业培养机械零部件生产技术工人的一门核心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如何提高车工实训课程的授课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设法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车工实训教学经历,对车工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浅见。
一、学校实训教材、学材应以校本开发为主
众所周知,实训教学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体,但是各个学校实训设备不一定一样,各个学校的学生情况、师资水平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采用统一的实训教材、学材开展教学,很显然不能很好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最优教学。笔者在多年的车工实训教材、学材选择的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开发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色的实训教材、学材,才能适应学生及当地企业的需求。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学校自己要主动地去开发校本教材、学材,从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的实训教学,校本教材、学材的改革应该迈开大步,一次到位。在教改的大环境下,实训教材、学材如果不改变思想还沿用老的教材编写模式,那么很快就会因为跟不上新的教学改革形势而被淘汰。所以为了更好地与实际接轨,突出技工教育特色,要求我们要更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校本教材、学材。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本校实际结合,有利于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二、车工实训授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出现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活跃的中职学生。在传统的车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名教师操作车床,十几名学生围在机床周围观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充分地全面地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甚至还会有极个别学生从始至终看不全教师的演示过程,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一体化教室中装上视频采集和监控系统,由一名教师操作机床,另一名教师负责控制视频采集系统,拍下车床运转的每个动作和教师操作的每个细节,并将视频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只需要一名教师示范操作就能兼顾到全班所有同学,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操作的每步具体动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采集到的视频在多个多媒体教室播放,从而实现同时完成多个班级同样课程内容的授课过程。如果学校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软件条件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自行制作微课,将车削加工过程中的各种主要学习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甚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线上线下功能,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个级别的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改革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师生实力,也成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车工技能竞赛的内容是众多专家通过集体研究讨论结合新技术、新工艺而制定出来的。通过分析技能大赛的比赛方案,可以引领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我们还应该以参加技能大赛为契机,仔细研究竞赛方案,认真了解机械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调整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分配,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证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技能大赛为广大教师丰富个人专业知识和提升个人技能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其自身必须首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不但要能讲还要会做,这样会促使本人迫切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指导竞赛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成为本专业新知识的传授者,新技能的实践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也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技能大赛对于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职业理论与实训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获得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四、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实训管理,安排学生进行生产仿真实训
在学生日常实训过程中,按企业要求对实训场地的设置、工量具的管理,实训要求都尽量向企业靠拢,让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提前感受企业的氛围。在实训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要规范化、制度化,诸如学生的出勤、工量具的领取、实训报告的格式等都要统一规范。另外,我们也可以把校企合作的企业领导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这样学生毕业后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同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生产仿真实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充当车间中的一个部门,有的充当操作工,有的充当质检员,有的充当库管,有的充当工艺员。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能体会到工厂生产过程中的运作规律,能从各种不同角度体会到工厂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岗位分工职责和其在整个生产环节中的存在意义,体会到工作规范的必要性和各工种之间协作的重要性,最终使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生产仿真实训将学生按工厂生产车间模式进行分工,并循环让每位学生体会各岗位的职责及其生产过程的运作规律,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车削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到什么是职业素质,感受到个人在各岗位中的责任及相互协助的重要性。生产仿真实训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职业水准符合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车工实训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车床操作技能,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车工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孟宪宁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软件技术这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讲,校企合作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符合软件企业开发流程、开发规范的实训环境;对于培养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意义重大。本文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方面介绍了首批国家高职师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在创建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软件;实训;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其优势所在。实训教学是指独立设课的实训课和理论课中的实训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环节之一,也是高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要与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要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其中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实训教学体系、改革实训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整合学校、企业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模式。按照软件技术专业“2+0.5+0.5”课程体系的要求,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分成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的方法进行,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训场景。
1.1 校内实训基地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学生校内实训、项目研发及社会服务。针对软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的特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采用的是按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的方式,即按照Java、.Net、嵌入式、软件外包及软件测试五个专业方向分别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室,展开分专业方向的校内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未来几年的软、硬件发展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在于其内涵建设,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体系建设是在与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等青岛本地的软件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实训基地环境营造、实训讲义指导手册编写,到开发实训项目等环节展开合作。在具有浓厚企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中,以来自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展开项目教学。半年的校内实训,通过引入来自东软集团的实训体系进行项目综合实训,整个实训环节由课程实训和项目实训两个环节组成,其中课程实训由基础知识复习、框架知识学习组成,通过小型项目贯穿相关基础知识、框架知识等知识点;项目实训按照企业化流程进行安排,实训环节涵盖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各个项目开发环节。通过400多课时的实训进行真实企业项目研发,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来熟悉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掌握软件开发规范,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1.2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采用了由学校投资到企业建立实习工位的方式来进行建设。此种模式解决软件企业难以提供批量实习工位的难题。在实行新的实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程中,把来自于软件企业的真
实项目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及实训过程,在实训中引入现代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使学生在项目的教学和实训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既锻炼了项目开发经验,又接受了企业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的锻炼,初步实现了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走出去”就是将学校专职教师派到企业进行研修、参加企业项目研发;“请进来”就是将企业的工程师请到学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可以把软件企业最新的技术引入到学校教学环节中来。在Java方向的校内实训项目设计过程中,通过把专职教师派到青岛用友电子政务软件公司,和软件企业的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一起研发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业现有的工作流平台上,进行办公自动化平台上的电子邮件、公告牌、知识库、论坛四个模块的开发。组成企业项目经理领导、由企业工程师、研修教师、实习学生参加的研发团队,按照CMM流程进行了项目四个模块的开发。根据学生的校内实训要求对有关模块的内容进行裁剪,得到了满足校内实训需求、符合CMM开发流程的实训案例。整个案例是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这三个开源框架基础上来构建,涵盖了现在软件企业中Java平台上流行的SSH架构的有关知识点,以办公自动化项目四个模块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J2EE平台下Web应用开发知识的基础上,从系统架构的层面来学习Java Web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按照系统功能分层设计的思想把整个系统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几个层面,从包结构的划分、SSH框架在各层的应用,引领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启动、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环节的文档编写及实际代码的编写与调试工作。通过实际的项目研发掌握SSH架构下的Java Web应用开发的知识点,学习现代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构建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训课时比例,实训课学时为1449学时,占总学时(2286学时)的63.3%。新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依据,围绕职业素质训练与职业核心技术实训这一主线,将各种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企业对软件人才规格的需求;实际企业项目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通过分方向、多层次、分阶段来逐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分方向是指软件技术专业分为Java、.Net、嵌入式和软件测试等方向;多层次包括专业认识、基本技能实训、核心能力训练、综合技能实训;分阶段则是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每个学期均开设综合实训项目,模拟企业实际环境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的难度及要求随学期而逐渐增加。在校内综合项目实训中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学生按照软件企业的工作方式,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实训过程涵盖软件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开发规范和流程,代码编写能力、职业素质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采用“2+0.5+0.5”的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实境教学及实训(1年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及1年实境专业实训)+半年校内综合实境实训(0.5)+半年校外顶岗实习(0.5)。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环节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校企共建实训体系
(1)专业认知
该环节学生在入学教育阶段,带领学生到校外教学基地中,通过参观、调研和听报告等形式,使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初步建立软件技术的整体概念。
(2)基本技能实训
该环节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的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加深对课程知识理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技术实训(课程项目实训)
该环节通过项目实训,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教师在实训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实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理解任务、编码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4)综合实训
该环节学生按规范进行编码、文档编写、测试等工作,采用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培训,实训环节涵盖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各个项目开发环节。通过16周的实训,学生在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开发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开发规范,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实境训教”人才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求。软件技术专业现已软件企业达成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采取学院投资,企业管理的模式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初步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目标。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软件技术专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推动教学过程的开展,将来自企业的实战项目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普遍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体合作意识均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推行师生互动;学生边学边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个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1)创造场景,布置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求学生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不单纯地进行理论讲授。把学生发言也作为全体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基本技能。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不去单纯追求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4)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成果,通过成果展示和教师演示,师生共评效果,享受成功,师生互动并总结归纳。
(5)巩固练习、强化训练所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进行综合训练,利用较为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训教学。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4人~6人),将学生按各自的特点、能力和兴趣在项目小组内分担项目负责人、界面设计、后台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文档制作及管理等不同的角色。各项目小组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实训。
具体实施过程是:划分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项目角色分工—学生进入角色—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指导教师解答、辅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评价(过程考核)—学生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提交报告、文档。总结
软件技术专业的“2+0.5+0.5”的教学模式的实训环节是按照校内半年、校外半年的方式进行组织的。校内实训基地引入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在贴合软件企业工作环境的实训室中完成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带领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的研发,在实战中进一步深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分方向、多层次、分阶段来逐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整个实训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基本技能实训、核心技术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几个环节,实训涵盖了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术及综合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所建立的实训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