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茅屋,走近杜甫(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7: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茅屋,走近杜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第一篇: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走进茅屋,走近杜甫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大多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题材很广泛,尤其描述民间疾苦,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P键词:杜甫;忧国忧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是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核心。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提出: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沁人心脾,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怎样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国的中外名篇佳作,例如现代文杨振宁的《邓稼先》、光未然的《黄河颂》、鲁迅的《藤野先生》、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纪念白求恩》、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古诗文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这些文章要么抒发了作者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的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要么用典型人物的伟大精神感动我们,让我们产生敬佩之情,激发我们的报国之志。这些篇目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我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了解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每次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总会让我感慨万千。文章的作者是一代“诗圣”――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最璀璨的巨星之

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文是他在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时所写的,诗歌描绘了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成都草堂生活的片段,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主义情怀。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受了国家衰败和饥寒交迫的痛苦。杜甫辗转多地,一路艰难跋涉,耳听征战不断的消息,眼见横尸遍野的惨象,自己也是四处漂泊,忍饥挨冻,最终到达了四川成都。到成都之后,在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杜甫自称“浣花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由四处漂泊转为定居生活,但生活依然很苦,到了秋天冷风暴雨之时,破败的茅屋,饥寒的孩子和老妻,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住近四年,创作了诗歌二百四十多首,此时诗人的创作主调是描述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忧国忧民,诗歌的艺术更加成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此时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焦虑和悲凉;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感叹和无奈;第三节写雨夜难眠的痛苦和忧愁;第四节写期盼广厦,表达理想和愿望,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节是写实,叙述自己之苦,后一节是理想,是升华,推己及人,直接抒发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开篇先叙事,然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的苦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房上的茅草,顽皮的孩子抱起茅草跑入了竹林时,年老无力的杜甫只能望童兴叹……当时又遇到连绵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饥寒交迫,无法入眠。在备受煎熬之时,诗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的寒士,为了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他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推己及人的高尚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诗人此时寄居在成都草堂,这是他饱受战乱之苦,历经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定居时期,茅屋其实就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贫困,潦倒,不经风雨,飘摇不定。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茅屋,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慰藉,它抵挡不住寒风冷雨的袭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茅草屋,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雨连绵,冷风瑟瑟,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和期望能够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的大厦,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转瞬间他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意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做出牺牲,胸怀是多么开阔,思想是多么高尚,正是这种献身精神,才显示出诗人爱国主义的光辉。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人民的苦难、社会和时代的苦难。当秋天冷风暴雨袭击破败的茅屋之时,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凄惨生活,而是“天下寒士”窘迫凄惨的生活,杜甫这种宁苦自己以利他人的高尚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杜甫的诗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的命运相融合,体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这种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爱国之心,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他不仅有爱国之心,更有忧民之鸣。在数十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体验中,他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并以诗人的笔墨来写百姓的疾苦,来表现人民的思想,来反映群众的愿望,他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诗人爱国忧国、爱民忧民、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书写历史,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以爱国主义的光辉铸造诗篇,这正是他所作的诗的精髓之处,也是他伟大的一面。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今天,这种感情不仅仅指爱国,还指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祖国的主人,他们担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他们要有崇高的爱国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把爱国主义融入每一篇课文中,不断深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牢记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引导中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树立伟大的志向,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樊华.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窥探杜甫的慈悲情怀[J].中学语文,2017(18):61-62.[2]冯为民.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月刊,2017(4):53-57.[3]冒爱玉.参悟“读”门秘笈 品诵经典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J].语文天地,2016(11):42-43.编辑 李琴芳

第二篇:走近杜甫教案

《走近杜甫》教案

衡阳市雁峰区六一小学 邓周萍

小学语文六年级

421001 ***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介绍杜甫的生平、作品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杜甫极其作品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准备

1、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杜甫的古诗等资料。

2、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全班同学出题若干;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 资料出题若干。

3、有关杜甫的手抄报 活动形式

开展抢答、朗诵、讲述故事等活动。

活动过程

一、激趣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尽历艰危,仕途的失意和个人的落魄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社会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就是大诗人——杜甫。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他的资料,今天,让我们来比比看,谁对杜甫了解得多一些,谁离杜甫更近些。(出示课题——走近杜甫)

二、抢答

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首先来看看是咱们女生对杜甫了解多一些,还是男生了解多一些。男生先举手就给男生机会回答,答对算一分,答错扣一分。女生也一样。

三、分类

在杜甫的一生中共有多少谁诗? 谁能给杜甫的诗分类并举例?

在这些诗中,你最喜欢哪一类诗呢?可以与你周围的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赏析

大家通过学习,已经能够了解许多杜甫写的诗,与杜甫拉近了距离。但是,你们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诗呢?他的每一首诗,写时境遇心情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请大家来学习一下杜甫的这几首有代表性的诗。

1、先一起来读一读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写(景)的诗啊?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呢?(可适当指导朗诵)

生答: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画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他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别有一番风味。我很喜欢。

那我们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读呢?(喜悦的心情)

2、赏析忧国忧民题材《春望》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目睹沦陷后的长安城写的,跟老师一起读诗歌,想想作者“望”了什么景象?作者的心情怎样?

从哪句诗能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 谁最能读出作者忧国忧民情感?请生读诗。

3、赏析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说它是杜甫第一快诗?结合背景介绍。心情愉快,从“喜欲狂”一句可看出。喜从何来?(安史之乱结束了,作者可以回到家乡了。)

五、讲述故事

1、老师讲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2、学生表演讲述“三吏三别”的故事

3、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我眼中的杜甫》

六、赏画

刚才让我们既感受到了杜甫诗歌高度的情景交融、忧国忧民思想,同时也想到了杜甫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他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呀!我们离杜甫更近了。下面让我们离杜甫再近点吧。课外我们很多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有人精心制作了关于杜甫的手抄报,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音乐)

七、总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杜甫 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第三篇:走近杜甫

走近杜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介绍杜甫的生平、作品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杜甫极其作品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提高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进入诗歌意境

二、活动过程

(一)、激趣

师: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尽历艰危,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首诗篇,现存1400多首。他就是大诗人——杜甫。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他的资料,今天,让我们来比比看,谁对杜甫了解得多一些,谁离杜甫更近些。(出示课题——走近杜甫)

(二)、接诗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0、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背诗

1、背一首杜甫描写山水田园景色的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望岳》《江畔 独步寻花》《春水》《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背一首杜甫战争题材的诗。《前出塞》《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秦州 杂诗》《剑门》(四)、赏析

1、《望岳》(1)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3)讲解这首诗的意境

(五)、朗诵

师:大家通过课外学习,已经能够背诵许多杜甫写的诗,但是,你们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诗呢?他的每一首诗,写时心情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不同的。下面就请大家来朗诵杜甫的诗。比一比。看谁真正把诗的韵味读出来了。

1、各组推荐一位评委上台。

2、各组推荐两位代表朗诵。

3、评委根据每位选手的表现,当场打分,当场亮分。

(六)、总结

师:通过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对杜甫的了解是否比以前更全面、深刻了呢?杜甫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说说看,你最喜欢他的什么?(可以是一句诗,可以是他的性格,可以是他的诗的风格。)

第四篇:走进“杜甫”(范文模版)

走进“杜甫”

——综合性学习案例

莫曼君

案例背景:

激发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文化品位。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过程:

一、确立编辑、朗诵、绘画、音乐、舞蹈等项目。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书法绘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生而定。

二、编辑古诗,领略诗之风情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选定了5个主题: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学生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

三、课堂展示汇报:诵读、演唱、聚珍册。

第一次展示:(古诗的聚珍册)

师过渡: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充当评委上台打分,看哪组胜出。

代表感言:

我们这本诗集《走进四季》,把收集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版块。在“春诗”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姿:有“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的早春;有“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的调皮晚春;有“ 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的春光明媚、爽心悦目的晴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春,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不同诗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体会到了诗人不同的心情对春天不同的看法,而且发现了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飘逸夸张、有的郁沉朴实、有的清雅自然……

第二次展示:

1、代表学生背诵积累的古诗。

生1:我给大家背诵一首我最喜欢的《佳人》,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 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诗是这样写的: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 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生2:我给大家背诵《梦李白·其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叫人心碎啊!请听: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生3:我给大家背诵一首表现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4:我给大家背诵: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诵了这首诗让我知道诗人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王安石,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生5:我诵读《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了这首诗,感觉到杜甫出峡漂泊两湖,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2、分组背诵积累并最喜欢的古诗。

3、演唱古诗:

生6:老师,我们不仅会背诵,还会唱呢!学生分别唱:《江南逢李龟年》、《绝句1》、《绝句2》、《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4、齐背诵分类古诗:景色类、雨类、与月有关类、送别类等。反思与体会: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把握好以下五步:

一、领会大意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为此,在平时上古诗文时,我很注重这样的训练,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二次展示课上,我一开课就让学生说说对杜甫的了解,然后汇报自己积累了多少首古诗?背诵自己最喜欢一首,并且说名理由。说明理由,实际上就是对古诗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古诗的了解。这一环节,学生诵读得非常有感情,介绍背景及意 3 境非常好,可见学生对深入地了解意境。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训练朗读是重点

学生在展示课上,虽然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许多古诗,但部分学生诵读的感情表现不出来,我觉得关键是这些学生没有了解每一首古诗的背景,如果老师即使给于范诵指导,也就是把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再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对部分差生对记忆古诗同时得到巩固。又如:在我出示《登岳阳楼》的画面时,仅仅有五位同学站起来背诵,如果我把诗句出现在画面上,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诵读,这样又能帮助学生的积累,也更能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

三、感受画面。让学生通过看画面,有感情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抑扬顿挫,使诗的语言活起来,从中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转入旋律。从语言美转入旋律美,通过欣赏歌曲《咏鹅》,让学生欢快、活泼的旋律产生共鸣,接着学唱《咏鹅》这首歌曲,让学生再次感受诗的美境。

五、培养能力是归宿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能力的培养上。而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之一的古诗词,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越来越被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词的分量这是众所周知的。而课程标准中强调“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处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五篇:杜甫草堂茅屋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特点是口语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杜甫草堂茅屋导游词,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杜甫草堂茅屋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今天带大家游览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正门正中有一匾额,上书”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的手笔。

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穿过大廨,我们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唐朝转折时期的社会动荡,民间疾苦,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尊为”诗圣”。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过柴门,就是纪念建筑的最后一个庭院。只见三幢建筑呈”品”字排列,”工部祠”居中,前边两侧西为”恰受航轩”,取自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东为”水竹居”,也取自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这令人怀想到诗人在此居住时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著名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从这副对联,可以引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与杜甫同时代有一位叫高适的诗人,高、杜二人年轻时曾一起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登临抒怀,饮酒赋诗,畅论国事,结为诗友。杜甫避乱入蜀时,高适正巧也在成都附近作官,在经济上给了杜甫不少资助。二人常互寄诗歌,传递友情。

工部祠内正中为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东西两侧,分别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要塑黄、陆像来配杜甫像呢?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黄庭坚、陆游与杜甫”心迹相同”(志向相同),二人都是后世学杜并获得极高成就的诗人;第二、黄、陆与杜甫一样,都不是蜀人但都曾经寓居蜀地,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而且又”去蜀而不忘蜀”,故深得蜀地百姓的敬重;第三,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作客,未免过于孤单,如果三人一堂,则既能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这真是一个十分周到的安排!祠内清人的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对联意思是: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陆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咐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导游词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诗中写道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我借用这个诗句欢迎大家游览成都杜甫草堂。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游览时请大家紧跟团队,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建筑,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胜地。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元、明、清各时期的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庆16年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的规模和格局。各位团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大廨、诗史堂。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大家请看,工部祠东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西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恰受航轩”,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这两栋建筑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享殿的主体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庆16年时重建的,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请大家看工部祠外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这幅对联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轶事。杜甫流寓成都时,好友高适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适的帮助。唐肃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这天,高适赋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和牵挂。五年后高适病死与长安。

十年过去了,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旧诗文,无意中在书箱里发现了高适的这首诗。此时,杜甫的老友故旧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见故友的赠诗,不禁伤感十分,只有借诗文表答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全诗感情真切,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东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与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丰4年也就是1854年,何绍基在南充主持完科举考试后,在返成都的途中拟成此联。到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何绍基在草堂题就对联。

上联指杜甫独享锦水春光,将浣花溪的秀丽风光变成了优美的诗篇。下联借用杜甫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表达了对前贤的景仰。

请大家注意,对联中何绍基以”我”与”公”相对,并使用了”归来”二字。显然,何绍基含蓄地表达了自命是杜甫继承者的深意。

这幅对联挂出后,文人墨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这天都来到草堂,挥毫吟诗,凭吊杜甫。人日游草堂就逐渐成为了成都的风俗。

现在我们进入工部祠参观,大家请看,中间的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边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右边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工部祠里为什么会有陆游与黄庭坚的塑像呢?清嘉庆年间,草堂重修完工后,乾隆时的拔贡杨方灿建议塑陆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陆游与杜甫忠君爱民”心迹相同”。到了清光绪年间培修草堂时,又以”心迹相同”的原则,为黄庭坚塑像。陆游、黄庭坚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时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后都不曾忘记蜀地。由于三位古代贤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贤堂。

好,工部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各位团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随后我们去参观按照杜甫诗意恢复的茅屋景区。

我的景点讲解完了,谢谢!

下载走进茅屋,走近杜甫(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茅屋,走近杜甫(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杜甫(中) 教学设计

    第四课 《走近杜甫》教学设计 一、授课对象:3—4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

    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

    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思想纵横) 罗建军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0日 07 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基层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身影见得多了,干部群众的......

    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本站推荐]

    走近孩子走进童心我对遥远逝去的童年知之有限所以我将允许儿童来教导我我不是圣人有时也会犯错所以我将容忍孩子的错失之举我并非全知所以我无需强求孩子如此我需要爱与被爱......

    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

    走近孩子 走进童心我对遥远逝去的童年知之有限所以我将允许儿童来教导我我不是圣人有时也会犯错所以我将容忍孩子的错失之举我并非全知所以我无需强求孩子如此我需要爱与被......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参加“全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国新作文联盟暨海峡两岸“新作文教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

    走近杜甫古诗背诵串词

    经典诵读——走近杜甫 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女: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名字叫 全班合:杜甫! 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吟诵......

    《走近杜甫,感受赤心》朗诵设计

    《走近杜甫,感受赤心》朗诵设计 山西省河曲县河曲二中 吕彩枝 开场白: 男:他,如漂泊浮萍,细数大唐的繁华和颓废;女:他,如苍鹰暮年,看尽人民的疾苦和哀伤。 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走近杜甫古诗背诵串词

    经典诵读——走近杜甫 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女: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名字叫 全班合:杜甫! 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