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

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给我们艺术的熏陶,而且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背诵古诗词,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很是重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创人,被推崇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陶完全融合为一;他的诗作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古人云:诗以言志。只有对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了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所以通过回忆和欣赏陶渊明的一些诗歌,从中感受他的为人和诗歌风格,从而引领学生走近陶渊明,培养他们对陶渊明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活动对象:

高一

(三)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诵读并且欣赏一些陶渊明的古诗,对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感知诗歌是诗人言志,言情的方式。

3、了解诗歌背后的一些故事背景,更好的理解古诗。

4、学习吟诵古诗,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让一些学生用自己感悟到的陶渊明的作诗方法来学习写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欣赏,理解古诗。配乐吟诵或吟唱古诗,用自己的文笔学习写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陶渊明诗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的古诗词文化的情感。活动形式: 搜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欣赏、办小报、诗歌比赛、出版诗集。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有关书籍、图片,主持人安排。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搜集资料,课余时间交流收获

一、课前搜集(学习时间:一周)

1、陶渊明生平简历

2、陶渊明的故事

3、积累已学的陶渊明的古诗

二、课余交流:

1、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掌握更多的信息。

2、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

第二阶段:积累并且背诵陶渊明的古诗(每人至少八首)学习时间:(一周)每日晨读时间至少两首。

一、主持人致词: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本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感情的吟诵陶渊明的部分古诗……

二、学生自己背诵,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三、师生在交流学习中深入体会这些古诗的意思。

第三阶段:学习欣赏陶渊明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伴随着古色古香,婉转悠长的古筝曲,一起来上一节古诗欣赏课……

二、师生齐诵陶渊明的古诗

1、今天,让我们走近田园诗人陶渊明。你了解陶渊明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点评。)

2、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

三、重点欣赏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其一》(幻灯1)

1、出示:归园田居(其 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幻灯2、3)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4、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5、解题,把握思路。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a、从何而归? b、为何而归? c、归向何处? d、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后明确: a、从何而归?(幻灯4)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幻灯5)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b、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c、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d、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幻灯6、7)

明确:意象: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特点:平常

普通

组成了一幅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图。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幻灯8)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6、诗中情感形成强烈对比,请找出并说明理由。(幻灯9)明确:情感对比:爱田园

风光静美、生活闲适

恋、思 厌官场

尘网、樊笼

误、羁

7、总结全诗:(幻灯10)a、《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b、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8、课堂练习(幻灯11)

9、学生谈学习收获,拓展学习

a、通过学习,你感受到了陶渊明诗作怎样的风格?(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提升。)b、作业: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幻灯12)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本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幻灯13)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情景,虽苦累却毫不在乎。营造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表现了诗人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后的喜悦,也隐含祝愿本身的劳动能有好收成。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爱田园

风光静美、生活闲适

恋、思 厌官场

尘网、樊笼

误、羁

第四阶段:办一期手抄小报(陶渊明生平、故事、古诗)

一、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二、学生自己办小报

三、集体评比(版面设计、资料选取、色彩明快)

第五阶段:学习陶渊明诗作风格,学作小诗人

一、教师和学生重温陶渊明诗作风格。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确立主题,学习仿写诗歌。

三、学生和家长修改自己写的诗歌。

四、学生之间互相朗读、修改自己的诗歌。

五、制作诗集。

第二篇:《走近毛泽东》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诗人 领袖

大人物总要经历大风大浪。大事业总会挟带大悲大患。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漫长,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短促,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险峻,是心路;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雄壮,依然是心路。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他的每一首诗,都成为一次事件、一段岁月、一种激情,以及他的理想的形象见证。他的每一首诗,都洞开着一扇窗户,那里有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毛泽东留下不少壮丽诗篇,同时留一条宏伟心路。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诗人毛泽东该汇聚多少感情;毛泽东的诗词该传递多少消息。(在毛泽东40多岁的时候,在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用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讲了一句“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革命战争(建设时期)的真实记录。

这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这里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霹雳暴动的风烟;这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这里有临海迎潮搏浪的激情,有登山倚天抽剑的呼喊;这里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这里有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气象;这里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这里有坐地巡天的浪漫,更有闲庭信步的新唱„„

心路上的风景,是这般灿烂。细细检视毛泽东的笔下天地,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色,革命风云; 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悲欢,历史巨变;

在晚年毛泽东的心里,该唤起怎样的呼喊。小故事:

1973年,刚刚大病了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80岁了。这年夏天,他用已经枯涩的情思写了平生最后的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还劳动情思地做了一件词末韵事,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写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校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又让工作人员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以老病之躯,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象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他或许是要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几多动人的历史回声;他或许是在用诗人的目光审视自己一生的行程,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历更功绩和出众的文学才华。设计时需注意:一是联系毛泽东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了解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二是品析诗的创意和语言,拓展学生的积累。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并入《七律 长征》的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顺序(参见《七律长征》设计c)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个人、小组、集体,反复诵读。

二、说一说。联系诗中的相关语句说积累。

四、背一背。背诵诗歌。

第三篇: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二十首(其八)》是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下面给大家分享《饮酒》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饮酒诗和田园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就以“走近陶渊明”为题,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1、讲述陶渊明生平、故事。

2、陶渊明的田园诗。

3、陶渊明的饮酒诗。

三、朗读、体会这首诗

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

1、教师出示美景图片,并进行示范朗诵。

2、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把握诗意。

4、师生共同概述诗意,品诗,朗诵。

四、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2、诗文详解: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五、小结(板书)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饮酒人、景、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结庐在人境盖房子人世间而无车马喧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飞鸟相与还一起

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6、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

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八、古今合韵——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结伴归巢的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菊花处樊篱旁飞鸟啊

然而我却悠然抬头恋着旧林

丝毫感觉不到满眼庐山色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锁住我有人问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

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存者且会真

那是因为因着黄昏生活,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阳光本就应该

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不思不量

九、我的收获

用一句话写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十、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

夕阳西下,山上缥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窠臼。

第四篇: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建议

第一讲

绪论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积累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必诵诗词分别是70首、35首

2.高中必修教材也学了22首

(二)考试的动力和压力

1.08年北京卷背诵7分(古诗5分),古诗鉴赏10分 2.07年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3.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并给予恰当地解读,往往被视为有文化品位而获加分。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 1.只会死背

2.课堂上听老师赏析诗词,觉得太难,无法迁移到自己独立读诗上 3.用考纲考点抽象教学 4.以高考题组织诗歌教学

5.不同版本的诗歌赏析的基本范畴有出入,同一首诗不同人赏析的角度、理解的程度有差异

结论:学生没有构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

第二讲 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

第一、诗歌的形式(体裁、语言)

一、诗体有别

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诗体。体裁形式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甚至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因为诗人在面对或处理不同的体裁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欧阳修《归田录》)

小词即宋词,可见最初的词因其风格轻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读者如此对待不同诗体,作者亦复如是,欧阳修和李清照都是既写诗又写词的,但每人所作的诗与词都风味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分类很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者讲三点:诗词有别、词曲有别、各种体裁的内部差别。1.诗词之别

诗多言志,故庄;词多缘情,故媚。

试举李清照为例,作为著名的婉约词人,她在《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她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词曲之别

词生于歌楼酒肆,故媚;曲则本于里巷歌谣,故俗。词形成后有明显的文人化与豪放化倾向。而曲则基本上坚持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善噱。

《拨不断·长毛小狗》王和卿

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个成精物,咬人的笤帚。3.同一体裁的内部差别

以上是比较宏观地谈几种诗体的差别,事实上古代的诗体远不止这几种,而每一种体裁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值得关注。因涉及过细,不在这里展开,略示几点,以资启发。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胡应麟《诗薮》)

这是讲不同诗体的区别。事实上对词来说,也有相同的情况。比如长调慢词近赋体,善铺排叙事;小令近绝句,只言片语,独主风神。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诗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有人称为“诗家语”。鉴赏古代诗歌,首先是理解诗意,如果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甚了了,何谈鉴赏?因此,读诗的第一步应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这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1)倒置。

由于受格律和平仄押韵等限制,或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颔联)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还原倒置的词序: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明乎此,在理解诗句时,如果按诗句现有的句序难以读通,就要考虑是否有语序倒置的现象存在。(2)省略。

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奈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理解为:(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3)列锦。

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如影片中的一组组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创作。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等名词性短语和“月”“霜”等名词组合而成。

列锦这种修辞格,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它意象繁密,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4)互文。

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在一起解释。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前面省略了“汉”,后面省略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而理解时要合在一起,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可以加强情感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5)叠音。

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007年高考天津卷就明代诗人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提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解答这道题,就要明确叠音词的作用。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诗歌的形象

一、诗歌的意象(略)

杨柳、长亭、月亮、大雁、梧桐秋雨、雨打芭蕉、斜阳、杜鹃、鹧鸪、蟋蟀、啼猿、乌鸦、蝉、菊、梅、松柏、竹、莲、琴瑟、羌笛、关山、登楼、寒砧、后庭花、霓裳羽衣曲、黍离、„„

二、诗人形象 细节、人称

三、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彩,注意画面的冷暖、色彩、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1.是疏阔还是细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是明朗还是阴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是静还是动: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

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意境: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温暖的色调近距离 亲切 微微的欣喜 有着落)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清冷的色调 远距离 寂寞 声音的缭绕 无着落)

第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主旨、情趣、理趣: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 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因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样《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拭《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

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

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爱《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宫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川·明月别枝惊鹊》

二、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一)送别诗

关于送别诗的做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尾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二)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沈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竹林哗哗,是院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三)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例: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怀古咏史诗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则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这类诗往往闲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因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六)边塞征战诗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七)思乡诗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八)闺怨诗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四、表达技巧

一、关于形象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渲染烘托。在鉴赏诗歌时,渲染与烘托常常并提,两者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但是,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着眼于侧面。

渲染——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严妆”的描写,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指、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是对刘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又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诸句,通过对木兰行色匆匆的描绘,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木兰返回故乡之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护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谓极尽渲染,全家老少喜不自胜、其乐融融的景象如在眼前;“开我东阁门”以下一段通过渲染,使木兰“重著女儿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长很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吟》等,由于大量的渲染笔法的使用,读来每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淋漓尽致之快。这就是渲染的艺术效果。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供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如李白《听蜀僧弹琴》的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就是通过对美的对象给人造成的强烈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美的主体。再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耘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些诗句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致。

2.对比衬托。对比也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山中却灼灼桃花绽春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造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叫做衬托(也叫做“映衬”、“陪衬”、“铺垫”等),也就是绿叶衬红花。

衬托又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即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更为突出的一种技巧,也叫陪衬。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始终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纪的吴。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诸如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乐衬苦、以苦衬乐等。如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地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的乱离之苦的深重。这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其他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王维的《渭城曲》,也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

3.动与静。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它可以是动静相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鸣噪与鸟的啼唱来衬托山谷的幽静;也可以是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这是化静为动;还可以是动静结合,如社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声。”两句诗中,视觉之动与听觉之动巧妙地融为一体。4.虚与实。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体部分用奇特的想象来“虚写”梦境中的天姥山,从而创造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杜甫《月夜》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推想异地亲人的景况来虚写自己的思念,手法巧妙,历来为人所称道;林逋《山园小梅》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然也是虚写的妙笔。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将虚实巧妙地兼用,虚与实就可以互相补充映村,相得益彰,也就是“虚实相生

5.象征。所谓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叫做象征。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相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然而,由于诗人的思想情趣及经历遭遇有所不同,同一象征物也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同是咏蝉,我们从骆宾王那里看到的是悲愤,从虞世南那里看到的是清高,从李商隐那里看到的是抱怨。又如,同是咏梅,我们从陆游那里看到的是“更著风和雨”,从毛泽东那里看到的是“她在丛中笑”,从瞿秋白那里看到的是“正我逍遥处”。即使是同一诗人咏同一事物,也会因为时过境迁致使象征意义前后迥乎不同,如黄巢的两首《题菊》,前一首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怀才不遇之愤,后一首则如同义军揭竿而起的宣言了。

6.用典。在诗词中用典,一是便于以极俭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二是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诗词中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有暗用,有直用也有反用。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另外,诗人用典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在阅读诗词时,遇到用典,首先应弄清典故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借以宛转传达的感情。如苏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典目的在于抒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则是寄托忧国之思。

7.赋、比、兴。“赋比兴”手法诞生于《诗经》,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包括铺叙和陈述,都是指叙事而言;直言,就照直说的意思。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绅的《悯农诗二首》,梅尧臣的《陶者》,张俞的《蚕妇》等。赋还包括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诸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通常的比喻。朱庆余与张籍的酬唱赠答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因“比”中寓理而脍炙人口。

二、关于情感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从抒情方式角度考虑,一般可将诗歌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之为“直抒胸臆”,如李白的《将近酒》、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绅的《悯农诗二首》等。

间接抒情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借景抒情”,一是“怀古抒情”,三使“托物言志”。

三、修辞手法可突出形象,可用于抒情

从修辞手法对古诗语言的积极作用来看,一般说来,比喻、比拟有助于形象性,夸张、移就有助于生动性,对偶、排比有助于整齐性,借代、诘问有助于变化性,反复、对比有助于抒情性,双关、反语有助于含蓄性,摹拟、叠词有助于音乐性„„

第三讲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法

如:李白、杜甫其人其事其文,或苏轼、李清照其人其事其文 下面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例说明知人论世的具体要求。主要讲三点,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关注诗人的相关作品,关注时人与后人的评价。(张学军提供)1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可以参考史书与传记的记载。如今网络资讯发达,这一点非常容易做到。比如对于王昌龄,就可以参考《旧唐书》《唐才子传》《中国文学简史》甚至《王晶龄年谱》这样的资料。下面是我排列出来的王昌龄生平大事记:

武则天圣历元年戊戌(698)王昌龄生,一岁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二十七岁

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三十九岁 “旗亭画壁”当在是年前后。

唐薛用弱《集异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辞多者,可以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妓讴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一乐府。”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众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中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与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740)四十三岁 北至襄阳访孟浩然,浩然旋卒。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癒。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二。”

天宝七载戊子(748)五十一岁

《新唐书·王昌龄传》所云“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当在此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六十岁。

去年冬与今年十月之间,道出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愆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惭沮。(《唐才子传》)以上是“知人”。这样一来,王昌龄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诗人名,而是一个可以立起来的活生生的人。它与孟浩然、李白的交往,更可以展示诗词教学的“漫延”功能。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这些都讲给学生,但老师了解的越多,越能左右逢源,随机生发。事实上学生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仅凭无意识记忆就可以完成文学史知识的积累。

再说论世。

关于唐代边塞诗的情况,老师一定要讲给学生。比如盛唐王朝的开边政策,强大的边防和高度的自信;文人普遍投笔入幕,去边地求功,因而边塞诗发达,成为流派。但不妨再延伸一下,宋代边关多事,边塞诗反而不发达。为什么呢?因为宋王朝比较“文弱”,失败的情绪弥漫于朝野。同时也因为文人待遇的提高,不必远赴边关求取功名。试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王昌龄诗中云:“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什么要提到阴山呢?我们看阴山的位置和重要性: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翦伯赞《内蒙访古》)

如果胡马度过阴山是什么景象呢?再看鲜卑人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如果我们能对每一首诗都能下一番这样的知人论世的功夫,走上讲台就会有一种“有底”的感觉,就不会担心无话可说了。2关注诗人的其它作品

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之间可以相互取证,丰富我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王是龄是以边塞诗著称的,他的好多诗都可以为本诗作注,这叫“以诗证诗”。我们看下面一首:.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我们很容易发现,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边关战士报国的豪情与乡土之思缠在一起,如果我们延伸一下,关注一下王昌龄的另一类闺情诗,就更能丰富我们对于唐代边塞诗境的认识,当然,我们对于王昌龄的了解也就更加丰富而全面: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3关注时人与后人的评价

每一首名诗都有它的接受史,前人赏析评价可以作为我们鉴赏的参考。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理论相当发达,其中有不少关于诗歌品鉴的诗话如《历代诗话》,可以查阅一下。如果有“王昌龄研究资料汇编”之类的书,那就更方便了。试就举二例:

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为去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艺苑巵言》)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王夫之《姜斋诗话》)虽然王世贞与王夫之对本诗的理解与评价已有分歧,但他们的意见无疑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可以作为我们赏析诗歌的向导。

二、对比阅读法

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不同的时期作品对比,同一题材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比。以下是王学军老师提供。

对比阅读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也可以作为教学方式。如能合理运用,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加深其对诗歌个性特征的理解。但要有主有次,不可做成对比专题,使课堂结构分裂。有时只言片语的提及就有拨云见日的效果。(1)不同作家的同题作品

作品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即使是同一题目,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贾至、杜甫、王维、岑参《早朝大明宫》;岑参、杜甫、高适《登慈恩寺浮图》;李白《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2)同一作家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李煜前后期诗词;庾信前后期诗词对比;王维前后期诗风变化;甚至现代作家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

(3)不同流派风格的同题作品

同是秋天,刘禹锡之豪放与李清照之婉约不同;同是写爱情,南北朝乐府相差极大;同是写战争,古代文人和今日革命派亦不同。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 例:《红楼梦》海棠诗对比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蘅芜君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潇湘妃子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怡红公子

三、体验教学法

1.从语言品味入手,写赏析片段

品味语言——形象——情感 2.从范例入手,归纳一类作品特点 个例——类——特点

3.从故事(个人际遇)入手,作个性化鉴赏

特定情境——作品分析——联系读者的体验 4.从经典题解析入手,形成基本鉴赏能力

题——典型性鉴赏——迁移——总结鉴赏要点

第五篇:走近“岁寒三友”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实践活动课

——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新凡

单 位:十四小教育集团达士营学校2018.01

《走近“岁寒三友”

走近“岁寒三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岁寒三友”内在的精神品质。2.培养积累、合作、勤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①查找关于松竹梅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有关松竹梅的知识。②查找并抄写关于松竹梅的成语、古诗文,对联、书画作品等,并能背诵下来。

③搜集生活中具有松竹梅品格的人物事迹,在小组内讲相关人物故事。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奖杯。3.学生准备:练习本,彩笔。

三、活动重点

1、积累有关成语、对联、诗文等。

2、感受“岁寒三友”的精神品质。

四、活动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第八单元,认识了岁寒三友——松竹梅,他们以不屈不挠的品格赢得了世人的称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赋诗著文来赞美它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道,走近岁寒三友松竹梅,通过有趣的活动,来领略它们的风采。(板书:走近岁寒三友)2.过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分组搜集了有关松竹梅的资料,这节课我们依然分组进行汇报展示。

(二)宣读活动规则: 1.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

2.活动分为厚积薄发、欣赏品味、畅所欲言三个环节。其中厚积薄发包括成语接力、对联抢答和诗句比拼三轮比赛.前三轮比赛每组基础分10分。成语接力和诗句比拼都是小组依次轮流作答,每次委派一名

/ 6

选手,限时1分钟,超出1分钟的淘汰出局,依次扣3、2、1分,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优胜组加3分,本轮算是结束.重复的不计分.欣赏品味包括两轮比赛:资料展示和激情诵读,畅所欲言即抒写绘画。评委不给本组打分.每轮结束时评委要把分数传给记分员统计。3.奖励措施:积分最高者为冠军组,颁发冠军奖杯并拍照留念。4.活动之前已经推选计分员、监督员各一名以及四位评委,计分员负责计分,监督负责监督。

(三)第一环节:厚积薄发 1.成语接力:

请说出与松、竹、梅有关的成语,各组代表按从小号到大号依次开火车说成语,火车停下1分钟,或者重复,本组就要淘汰出局,直到剩下最后一组算本轮比赛结束。

青梅竹马 望梅止渴 胸有成竹 罄竹难书 势如破竹 竹报平安 竹篮打水 苍松翠柏 松鹤延年 2.对联抢答:

对联抢答时,每次答对加2分,答错扣1分 梅香(竹节、松骨„„)松柏风度(梅竹情操„„)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傲霜松竹梅(迎春桃李杏„„)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门前春色万千景(院内红梅三五枝)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3.诗句比拼:

请各组推荐一名选手参赛,依次背出带有“松竹梅”字的诗句,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不能重复。同组组员可以小声提示,背不出来即为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多加3分。

(四)第二个环节:欣赏品味 1.资料展示:

把你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展示给大家,做讲解员,简单介绍。

/ 6

2.激情诵读:

把你们搜集的赞美松竹梅的名篇佳作拿出来,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美的一小节,在组内互相读一读,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朗读。接下来的几轮比赛,4个评委都要计分,每轮比赛结束时还要传给记分员和监督员统计。(放松竹多情曲和高山流水松竹梅古筝曲)小组代表轮流读。

评委评价:突出一人,先说优点,但是如果能 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了--的不畏寒霜的风采。

(五)第三个环节:畅所欲言

1.说写绘画: 岁寒三友的高尚品格说不尽道不完,那我们心目中有没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呢?下面,请拿出练习本,或写或画,自由表达,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唱出你心中的赞歌。限时3分钟。看哪个小组产品多,创作出色。

2.一展风采: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轮流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

(六)荣誉时刻

1.这节课的比赛已经结束,请计分员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宣布冠军组。感谢计分员监督员认真、无私的付出,掌声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2.有请 组上台领奖。老师给冠军组颁发奖牌。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七)畅谈收获

1.同学们,回顾这次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师总结:是啊,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对松、竹、梅的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还明白了学习中积累,合作,表达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学会合作,善于积累,勤于表达,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有关松竹梅的古诗文。板书:

/ 6

走近“岁寒三友”

厚积薄发 积累

欣赏品味 合作

畅所欲言 表达

课后反思 满意之处:

1.“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在实施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在实践中兴致勃勃地去培养实践能力。达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要素的整合。

3.在指导中我们要悉心、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阶段小结,重新调整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活动,使活动有可操作性,有实效地开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过程为主,以鼓励为主,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小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着知识面窄、不懂信息技术、缺乏采访调查工具等困难,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我和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使得活动顺利开展。不足之处:

因展示过程中没有规划好时间,以至于课堂超时,应进行删减,5 / 6

提高课堂效率。/ 6

下载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欣赏走近陶渊明系列活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志愿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志愿者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 2、尝试策划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奉献......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模版)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王云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2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定稿)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承认不同教师之间的风格差异,接纳和尊重老师。 2.能力目标:通......

    走近舞蹈教学设计

    走近舞蹈—教学设计 课型:舞蹈艺术课 总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以“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范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老舍》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单元以老舍先生为主题,精选了五篇文章《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母鸡......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3、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教学重难点:1、是否能积极......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乡李岗学校 骆瑞雪 一、 导入:板书课题:走进李白 二、 欣赏:李白是仙 1、 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学生简介李白。 师:李白被称为“诗仙”,那么诗......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