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7: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第一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资料链接:

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老人和小孩。()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C、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六、巩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释。

甚异之_______ ___ 欲穷其林____ _____ 才通人 ________ ...便扶向路____ ____ 诣太守 _________ 阡陌________ ___ ..... 豁然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 怡然___________ ..... 志之_____ ____ 规往 ____________ 俨然_____ ___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缘溪行—便扶向路()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 ________ B乃不知有汉_______(2)舍: A 便舍船________ B 屋舍俨然 __________(3)寻: A寻向所志_______ B 寻病终 __________(4)为: A捕鱼为业 ______ B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C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

7、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处描述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段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二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0.信客教学案

10.信客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内容。

2、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探究人物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3、了解信客这一职业及其可贵的品质。学习重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信客的精神。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简介信客:“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注音:

唏嘘()()猝然()昏厥()吊唁()

伎俩()()焦灼()诘问()嫉妒()()

2、释义:

猝然: 伎俩: 诘问: 焦灼: 颠沛: 潦倒: 吊唁: 连声诺诺: 整体感知:

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我们对信客这种职业还很陌生,那就先来认识一下这种职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4、文中提到两位信客,我们知道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要写年轻信客,但他为什么先写老信客呢?

合作探究:

5、速读课文,看看做信客好不好?为什么?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6、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品句悟情:

7、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拓展迁移:

8、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学习小结:

9、学习了本课,我们一定会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和思考,大声说出你自己的感受吧!拓展延伸:

10、仿写:

例句:真诚,友谊的桥梁,没有它,人们就失去应有的平和与信赖。仿写:批评。

11、类文赏析:

老邮差

这条路,弯蜒迤逦折折回回,像懒洋洋的垂钓者甩不直的线,划开茫茫雪原,向大山伸去。那顶陈年毡房,又似线端一砣变腐的鱼饵,突兀在一线天的入口处。毡房的主人叫什么名字,人们早已忘却,都管他叫邮差大叔。他自己也已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在他记忆的沟壑里,“邮差大叔”就是他法定的名字。他的任务是,每半月十天,把镇上邮政所送来的报刊信件,一件件转送给山里边的农牧人家。

他真的老了。如霜般的长髯飘悠在曲成虾状的胸前,眼睛浑浊呆滞,黝黑而常年脱皮的脸庞,宛若刀刻斧凿,令人不忍侧觑。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本来嘛,独自生活在与狼为伍的山脚,岁月的轮回对他来说,早已失去固有的意义。他只知道,他们家那匹棕色的小马驹出生那年他来到了这里,那时候,他还是一位英俊的维吾尔族少年。如今,与他相伴的这匹老马,已是那匹小马驹的孙子了。岁月,已把他的身躯与灵魂,同这座大山及大山里的人们铸成一体,无法分离。组织上几次把他接回镇上养老,他皆因低山反应出现的醉氧症状,不得不重回到这里。

这天捡柴回来,他数了一下碗里的石子儿,想着明天又是他出发的日子了。果然,天擦黑儿时,镇上的邮政车到了。司机阿列肯卸下一包邮件,又卸下一包邮差大叔的生活用品。晚上,老邮差特意把前几天套得的那只旱獭炖了,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同行。阿列肯刚喜得贵子,心情好,吹了不少酒,直至烂醉如泥。

翌日,天刚放亮,老邮差就收拾好邮件,吃力地跨上老马,离开毡房,穿过一线天。临走,没忘带上两个风干了的烤馕和一皮囊驱寒的烧酒。

那只相依多年的褚褐色老狗,已经远远蹲在前头,虔诚地等着它的主人。开始很顺,一件件邮件换来一声声感谢。中午,老邮差还在一个毡房里的火炉旁捧着主人递来的奶茶吃了半个馕。

邮件里,有一封寄自异国的信件。收信人的地址是“反修公社13牧场”。就是这封信,要了他的命。公社,是多么遥远而又混沌的名字。他怎么也记不清反修公社在何地何方了。他恨自己,恨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就在他四处询问“反修”的所在时,猛然间,风,卷着雪在山谷中弥漫。于是,老邮差,还有他的老马老狗,化作晶莹的雪片,永远留在了大山。孤零零的旧毡房,呜咽着向一线天深处张望。当人们发现老邮差的时候,他已成形状怪异的冰人,他的半边脸已被野狼撕去,露在雪外的左手也不知去向,手腕处裸露着豁豁牙牙的白森森的骨茬。惟独那封未送达的信件紧紧贴在胸口。

追悼会是第二年山开后举行的,山里人执意要为他们这位忠诚的邮差送别。也就在他的追悼会上,那封未送出的信捧在已退休多年的邮政所的老所长手中。凝视着这封信,老所长突然哭喊了起来:吐达洪!吐达洪!这封信就是老邮差的啊。他就叫吐达洪啊。

信被撕开,从里面滑落一张发黄的布满霉斑的照片:照片上,一位维吾尔族少年和一位维吾尔族少女各抱着一只洁白的羊羔,相拥着坐在草原上。两张灿烂的笑脸若天山盛开的雪莲,鲜活而又迷人。

照片的背面是几行小字,字迹虽已模糊,但尚能看清:“吐达洪哥哥,我的心永远是你的!”字是用维吾尔文书写的。

信中还有一张便笺,上写:尊敬的吐达洪大叔——我能这样称呼您吗?这张照片是在整理我母亲的遗物时发现的„„

追悼会场,哭声震天。

对比阅读《信客》和《老邮差》: 就人物个性、语言表达及写作手法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单细胞生物教学案

单细胞生物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草履虫如何完成生命活动的

【学习难点】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生活相适应的

2、如何理解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一: 观察草履虫

【自主学习】按P67“观察草履虫”实验的“方法步骤”完成观察草履虫 【思考与讨论】

1、草履虫的临时标本属于(装片、切片、涂片)

2、为什么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

3、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中放几丝棉花纤维有什么作用?

4、完成P67讨论1-2

5、草履虫对刺激是如何反应的?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不正确的是()A.在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观察 B.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是一个个小白点

C.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在培养液滴中放入几丝棉花纤维 D.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的体形较大,由多个细胞构成

2、如图所示在载玻片上滴三种液体,甲含有草履虫培养液,乙牛肉汁,丙为浓盐水,先将甲乙两滴沟通,观察到草履虫反应是

,再将乙和丙沟通,观察到草履虫的反应是 学习目标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自主学习】阅读P68“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完成

1、草履虫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什么相当于细胞膜?____________细胞膜上有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几个细胞核?________

2、草履虫的运动、呼吸、获取食物、排出废物的是如何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说草履虫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讨论后存在的疑惑是____ 【课堂练习】

1、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及排出的途径是()A.口沟→食物泡→胞肛 B.细胞质→表膜→胞肛

C.收集管→伸缩泡→胞肛 D. 收集管→伸缩泡

2、草履虫生活需要的食物通过 进入细胞,在 中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被消化,食物的残渣通过 排出;氧气先溶解在水中,通过 进入细胞,使细胞里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产生二氧化碳也通过该表膜排出细胞。草履虫体内代谢产生的多余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如由 收集储存在 中,通过 排出体外。草履虫依靠 的摆动来实现运动。学习目标三:单细胞生物

【自主学习】阅读P66第1段完成

1、什么是单细胞生物?

2、单细胞生物有什么特点?

3、单细胞生物常见代表生物有哪些? 【思考与讨论】

1、衣藻属于,(填“动物、植物、真菌”)酵母菌属于。【课堂展示】我们小组认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_______。学习目标四: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P68-69完成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B.能够独自生活

C.能够趋利避害,以适应环境 D.不能完成生殖等复杂的生命活动

2、下列单细胞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是()A. 酵母菌 B. 草履虫 C. 衣藻 D. 变形虫

3、按构成生物体细胞数目可将生物分 生物(如草履虫)和 生物(如人)

第四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教学案 新人教版

12桥之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4、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12《桥之美》答案

一、1、shà yí jùn zhuì zhù

2、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前瞻后顾(zhān):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或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这里指前后认真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说明文 吴冠中

二、1、桥,美。

2、桥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统一画面。

3、正面举例:桥美在于与周围景物和谐 反面举例:不与之和谐很难产生美感

三、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作“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因为早春杨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四、1、诗句:小桥流水人家 出处:《天净沙 秋思 》 作者:马致远 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出处: 《无题》 作者:志南和尚

2、两首诗中的桥之美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作者的心境。本文中的桥之美在于桥的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于桥与景的完美统一。

(二)、五、3、(1)打比方(2)列数字(3)作比较(4)摹状貌

1.明代 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2、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3、过渡(承上启下)

4、散文化的语言,语言优美、含蓄。3

第五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3、了解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情况。【学习重点】:齐桓公称霸、晋楚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史称“东周”。东周分 和 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 为相,积极进行改革,发展生产,以“ ”为口号,扩大疆界,发展齐国势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与之有关的成语是,晋楚争霸持续百余年,最后,打败了晋国,做了中原霸主。

4、战

别是:。

5、战国初年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6、公元260年,和 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结果 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 的进攻。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思考:“动脑筋”(第31页)和“活动与探究”。你得到什么启示?

2、观察课本第33页《战国形势图》,出示问题组:

(1)七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春秋的霸主中,最先称霸的人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在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商鞅 B.孙膑 C.管仲 D.孙武

3、晋文公确定霸主地位的标志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

A.秦孝公 B.齐桓公 C.宋襄公 D.晋文公 5、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6、“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7、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 B.勾践 C.孙武 D.夫差

8、战国初期,瓜分晋国的三个国家是()

A.齐、楚、燕 B.楚、韩、赵 C.齐、楚、秦 D.韩、赵、魏

9、“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四、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学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下载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