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八课时近似数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八课时近似数教案
第八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1、92页例10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八第4题。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培养数感,学会求近似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出示主题图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下面的文字。①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比较容易记住,所以10000是一个近似数。板书课题:近似数
②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表示什么数。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③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巩固练习
(1)例10后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题图,读一读文字,根据准确数说一说近似数。(2)练习十八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准确数和近似数。①凯里市人口数量约为203万。②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68人。③我家一个月的用水量是8吨左右。④这件衣服87元。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呢?
五、课时作业 填一填。
(1)凯里九小有学生1198人,约是()。
(2)景安社区总面积为6988平方米,约是()平方米。
板书设计
近似数
教学反思:
有9985人。将近10000人。
第二篇:新人教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排列教案
数学广角《排列问题》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P97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排列
羊村大门提示一: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1、生动手摆。2、汇报交流。
3、小结:这两个数的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就成了不同的两位数。
4、密码到底是哪个呢? 提示二:不是12。揭晓答案:21。
(二)自主探究
狼堡大门提示一:密码是由1、2、3组成的两位数。
1、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
2、汇报结果并展示。
3、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①固定个位法;②固定十位法;③交换位置法。
4、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5、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哪个呢? 提示二: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并且个位是2。
揭晓答案:32
(三)知识巩固
1、用数字3、5、7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用你喜欢的方法写下来。
2、用数字0、2、3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3、比较它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一)抽奖活动:中奖号码是由数字2、5、7组成的两位数。
1、学生上台抽奖。
2、喜羊羊的中奖号码: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两位数。
3、沸羊羊的中奖号码: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最小的两位数。
4、暖羊羊的中奖号码:十位上的数字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得3。
(二)排队照相:
1、喜羊羊、沸羊羊和暖羊羊三只羊排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排法?
2、如果暖羊羊不在排头,喜羊羊不在排尾,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本97面的“做一做”。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8页第八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千克及相应的常见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的知识结构是:
认识“克”及天平
例1。认识“千克”及相应的常见秤
例2。解决问题
例3。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次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
1课时 解决问题
1课时
第1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学生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1000克=1千克。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质量单位
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一盒饼干110克,一桶洗衣液5千克。
师:昨天你们调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现在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师小结:这些都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准备的东西展示。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1.认识天平。师:(出示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学生尝试活动。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生:盐比硬币重得多。师: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学生交流,想一想。
师: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2.动手体验,认识1克。
(1)师:1个2分硬币约重1克。小组相互掂一掂1克的硬币有多重。
(2)师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师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称一称。
小组合作称1克黄豆、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例2。
1.体验1千克。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师: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1)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2)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2.认识各种用千克做单位的秤。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见过其他的秤吗?(1)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2)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四、体验克和千克的关系。
1.猜测。
师: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猜测。2.使用盘秤验证。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
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得出:1千克=1000克。
教师小结: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五、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理解斤和两的实际意义。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表示。
1000克=1千克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感受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估一估时不能随便估,要根据生活实际,展开思维进行估计。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笑话。
师:小明的爷爷昨天收到小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这封信好吗?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材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3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小明
2015.5.8 师:爷爷为什么笑了?你能帮小明改一改吗? 小组合作改一改。
师:现在王奶奶也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做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呢?
二、探究体验
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师:你发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小组内讨论,想办法解决。提示:动脑想一想、估一估。1.小组汇报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生:苹果大小不一样,要根据苹果大小来估计。
学生活动来称一称一般大的苹果几个重1千克,几个重中等个的苹果重1千克。2.班内评比交流,哪个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选择最优、最合理的方法。师生小结:估一估时不能随便估,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估计。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桃子重200克,()个桃子重1千克。一个5分硬币重1克,()个5分硬币重10克。2.估一估30个鸡蛋重多少千克。独立估一估,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
四、课堂检测
1.一个苹果重150()
一个南瓜重4()
一个排球重450()
一个西瓜重5()2.小小法官。
(1)一个乒乓球约重三克。
()(2)小胖今年七岁约重三十克。
()(3)一袋洗衣粉约重280千克。
()(4)一包感冒冲剂约重10克。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20÷5=4(千克)
第四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十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十课时教案
第十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例11、1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掌握可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2.(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96页“做一做”第2题。
4、捉鼠比赛。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课时作业
填空。
(1)70里面有()个十,260里面有()个十.(2)600里面有()个百,1200里面有()个百.(3)14个十是(),14个百是()。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一台彩电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
1000+2000=3000(元)
1个千+2个千=3个千
2000-1000=1000(元)
80+50=130
8个十+5个十=13个十
130-58=80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4 .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新授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 瓶钙片,其中有1 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5)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 … 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 练习:完成P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 题,把15 盒平均分成3 份,至多3 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课后反思: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能比较清晰的用图示的方法加上自己语言描述的方法比较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进步。第二课时:最优方法找次品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授
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次)(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二、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6、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
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 5 …… 时如何找出次品。
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人)
2.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3.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