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第二教时教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1、草原(第二教时)
使用范围: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作 者: 单 位: 撰稿时间:
设计理念:
1.在教学辅助手段上,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通过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介绍草原情况等,让学生比较全面、直观地了解蒙古族的地理位置、大致风光和民俗民风,使学生产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2.以读为主,读思结合,读中悟情。本文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草原的深深情谊。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并在朗读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3.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是纯朴简练,生动感人。这样优美的语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成诵。
教材赏析: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师在教导这些名著佳篇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语言文学美和蕴含的道德情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陶冶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草原》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他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美,天很美,抓住“蓝”;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到美,课文中有一段话时这样写的:“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这一段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尽情地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感悟到草原的人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画面、感悟等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找一些有关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光人情的图片或书面资料,还可以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自然的诗词、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了解
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来一起回味一下草原的美景吧!(出示PPT,边看课件边一起背诵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喜迎远客图》
1.教师导入:草原不仅风景美,而且那里的人也很热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草原的主人是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吧!(出示PPT)
2.对照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草原主人迎接远客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PPT)
句①:“忽然,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的理解要抓住比喻句: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领会“飞”字的妙用: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交流感受后指导朗读:读出主人急切、热情的心情。
句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草原主人们可能会欢呼些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5.小结这一段的学习方法:①看画面直观感受;②对照课文,读、划出相关的句子;③边读边体会,写上自己的感受;④交流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 2.提出自学的要求:(回顾刚才的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可以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3.我们先来看画面吧。(出示PPT)
4.自主学习。
5.交流自己的感受。(随机出示句子)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五、学以致用(二选一)1.做一名导游介绍草原的美景。2.为草原设计一句宣传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段。
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神似而且形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1.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本课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在学习“迎接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两部分课文时,着重让学生多读课文,找到有关的重点语句,自己读自己体会,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而老师在一旁只起到点拨的作用。学生因为有了自己的感悟,所以对语言的理解加深了,更加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贯例都积累到了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2.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课文的第2-5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1)对于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如果能课内外延伸,增加一些表达蒙汉两族人民情谊的文字和画面,学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2)在合作学习课文时,老师需要很好的组织好,避免出现热闹却效率不高的局面。
第二篇:《珍珠鸟》第二教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2.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明标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明标:细读“活动情景”“悟出道理”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并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活动情况”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2.板书:笼子周围屋里小桌上“我”的窗口
(二)细读句
41.自由读句4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о”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2.关于珍珠鸟的可爱(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1)“……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读句交流词语。
b进行补充发言。
Ca生进行朗读。
D余生评价指名再读
E齐读:增加难度
(2)“……竟然……小桌上……“
(3)“……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笔尖……。”
(5)“……啄……手指……。”
(讨论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配乐朗读
(三)同法学习句
51.指读、圈划
2.交流
3.激趣:同桌对演,一生扮演珍珠鸟,一生扮演珍珠鸟的爸爸和妈妈,表演它们呼唤应答的过程。
(四)同法自不句6
1.默读圈划
2.交流
3.想象,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着了,它做的梦也一定会又香又甜,它会梦到些什么呢?
三.学习悟出道理
1.示句:“信赖……境界……”
a.:“信赖”的意思?谁信赖谁?是一下子就信赖的吗?看看板书,说说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板书:信信信
b.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
板书:
c.理解“美好的境界”(看板书回答)
d.配乐赏读。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读
e.给文章插图起名字,可以用三个文末一节中的词语。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懂得了:只有信赖,人鸟才会和平共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信赖,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三篇:《夹竹桃》(第二教时)公开课教案
《夹竹桃》(第二教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学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5、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奇妙有趣的夹竹桃吧。(播放夹竹桃视频)
二、出示第六自然段
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指名读。(韧性、幻想)
三、品读课文:
(一)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
2、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出示学习要求提示)
3、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
◆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换一种说法。造句。
5、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述句改反问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三人分季节读第三自然段。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8、老师和同学们合作,重新组合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突出这种强烈的对比。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9、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出示)指导朗读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月光轻柔,大门内夹竹桃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呀!置身于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①指名读。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④配乐齐读。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
(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汇报。
5.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季爷爷之所以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又能(),这是夹竹桃的表面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作者真会观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起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五、作业:
1、造句
2、读课文,背诵4.5.3、仿照课文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物。
第四篇:《夹竹桃》(第二教时)公开课教案
《夹竹桃》(第二教时)公开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本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学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奇妙有趣的夹竹桃吧。
(播放夹竹桃视频)
过渡:看了这样的画面,你肯定惊叹于它的美丽,这节,就让我们继续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相信你也会深深地爱上夹竹桃。
二、出示第六自然段
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指名读。
(韧性、幻想)
三、品读文:
(一)韧性、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
2、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出示学习要求提示)
3、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
换一种说法。造句。、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述句改反问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三人分季节读第三自然段。
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可是作者却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既然如此,的题目也叫“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有意将其他花进行对比的?(两小节都按季节顺序写)
8、老师和同学们合作,重新组合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突出这种强烈的对比。
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9、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出示)指导朗读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月光轻柔,大门内夹竹桃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呀!置身于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①指名读。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④配乐齐读。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
(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
汇报。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季爷爷之所以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又能(),这是夹竹桃的表面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作者真会观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起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五、作业:
、造句
2、读文,背诵4
3、仿照文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物。
板书:
值得留恋、值得回忆
奇妙有趣
可贵韧性
引起幻想
爱上夹竹桃
第五篇:《遥远的地平线》第二教时教案(范文模版)
611.3.2《遥远的地平线》
陈继红
教材分析:
从教材上的画家作品中引入视平线知识,再逐步分析室内每个景物与视平线的关系以及透视现象,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找画面中的视平线。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确定透视知识点,如果降低表现难度,描绘心点与消失点在的画面中重合的透视现象。如果提高表现难度,则倾向于同时讲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教学难点:作业的绘画步骤体现透视原理。教学类型:造型表现。教学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课学习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地平线、消失点。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想连续。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CAI课件出示透视学图及相关概念)
二、直观感受
1、出示三幅本班教室内一张课桌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辨析,实施估测分别是站在哪个角度描画的。a、图为平视,课桌只能看见两个面(顶面、正侧面)。b、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右面)。c、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左侧面)。
2、师生共同寻找这三幅平行透视图的视平线。
教师先在a图中标出视平线、心点,再请学生在b图和c图中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心点
思考: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室内景物的视平线。
3、运用透视概念,分析平行透视图中的视平线、视点、视线、心点。
4、教师将课桌扭转一点,让学生站在原地观察,思考透视图该怎样画。
5、教师示范画这张课桌的成角透视图,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左、右消失点。
(教师手绘三幅课桌的平行透视图)(白纸准备画课桌的成角透视图)
三、作品分析
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两者不同之处: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远处餐桌的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CAI课件出示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
四、纠错训练
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图,学生辨识并改错
1、冰箱基底线没有产生透视变化,侧面底座线没有画出透视效果。
2、书本透视线没有集聚到消失点。:
3、凳子是较复杂的立体形,物体同向的成角不集中,形成多个消失点问题。
(CAI课件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图)
五、知识巩固
1、知识小结:强调透视规律,思考视点与消失点的关系。
2、画平行透视图步骤小结: a、画出视平线、心点、视点、距点。b、画出物体的平行面。
c、从平行面的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
d、从一个顶角向相应的距点引连线,求出透视深度。E连线成立体图形。
3、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适时考虑成角透视图步小结(略)(CAI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平行透视图步骤)
六、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选择室内1——2个物体,找准它们的视平线和消失点,画出简单的透视图(建议画课桌椅、文具盒、书本、粉笔盒、粉笔刷、书包、立式空调、冰箱)(课件出示
七、评价交流
1、作业讲评。
2、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教师总结:根据科学的法则,理性地研究透视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能在平面的画纸上准确地表现出富有立体感、空间感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