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虽有佳肴》教案
《虽有佳肴》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正确认读字音,了解实词含义。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
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13.分析“学”与“教”的关系? 明确:先“学”后“教”
(先)学——不足——自反
(后)教——困——自强
(1)一个人:既是学者又是教者
(2)两个人:学者与教者。
这两种理解都可以
1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主语是一个人时:先学,不足则自我反省,如有人问我问题,则耐心讲解,遇到不懂去查资料,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学相长。
主语是两个人时:自己在向别人学习时,会促进知识增长
老师(教者)在教导学生(他人)时,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
课后学习16.背诵课文。
17.你怎样运用教学相长这一方式?
第二篇:虽有佳肴、孙权劝学教案
《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其中所阐述的一些原则和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1)虽有嘉肴 虽: 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孙权劝学 孙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2.大兄何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当:
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掌管)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今义:更加。(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始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三篇:虽有佳肴 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第四篇:《虽有佳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第五篇:《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佳肴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