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
开学已经近半学期,通过听课、同老师交流,感到老师都很要求进步。反思之后认为:
1、说明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2、如心理学研究的,人的天性就有努力进取的心向。因此,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教学设计考虑些什么,希望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考虑
一、反思教育观念
有人说:“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中化参 07.07期首页)教学设计虽说只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仅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却深烙着教师的教育的观念。那么,新的教育观念应该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警告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今天怎样做教师》覃川77页)所以,素质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与成才观应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之必须。教学设计的预设,每一位教师必须优先思考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
考虑
二、领悟教育目标
国家对普通高中教育,培养学生什么,提出很明确的要求。自推行新课程以来,针对过去教学过于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提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强调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教学、智能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方法和过程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感受,还应努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创造出学生亲历、体验,即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教学设计的预设应该生成三维目标。
考虑
三、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科学合理地协作,产生课堂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这四个要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学习主体——学生这个要素,使教学活动的效率降低,效益减弱。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个性、“最近发展区”都很不相同,教学设计如果仅重视其它三个因素,而不重视人的因素——忽视学生,那效果、效益可想而知。搜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学习跳动脉波,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很重要的环节,更是有效教学最需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更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考虑
四、教师自身个性
教学活动,传统的观念认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师生合作创造性的活动,工作的生命意义,正是在于创造、享受职业的快
乐。教学活动既然是创造性活动,那它都必然带上教师个人的色彩,在共性中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师每个人的个性不相同,工作表现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分析思考处理问题的特点也不同。我们研讨教学方法的共同性,正是为了寻找有意义的个性教学方法。你不断地实践、交流、体悟,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那正应验了哲理性的推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是,这个个人特色的法,一定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中学生学生心理、能激发探究未知好奇心和兴趣的法。反省教师个性,正是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把教师培养成独立个性有自己特点的人。
考虑
五、利用教学环镜
教学环境,感受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教师在实现可利用的环境时,往往感受的心理很不相同。有的教师可能感觉生存的环境实在不值得自己想什么,可是,同样的环境有的教师认为,现实的环境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然他们仍然会不顾个人的情感需要,尽可能地努力地创造条件,以积极的心态工作。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别也非常大,所处的环境差别也非常大,老师的处境也确实很不同,所以老师的受到的束缚也很不一样,同样的环境有的老师认为很幸福,有的老师却感到很不满意,这种差别说到底就是心态。教学环境的不同,确实应采取不同的策略,譬如说,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你要采取发达地区的环境进行教学,那实在是不现实的,因为你还没有那样的教学设施,也没有那样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学环境的创设,说到底就是人心灵的创设。因为不管你怎么做,知识只是一种载体,最终教书
育人才是本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不论怎么说,本质还是以人为本,所以环境的本质还是要开发人,即使环境再艰苦,也有创造的火花,特别是教学的媒体设施,只要用心就会想出办法,给学生一种启发。如生物课,拿一个萝卜展示给学生,那都是一种用心,或者说是一种创意,因此,环境的本质是人的开发,充分地利用。
考虑
六、教学具体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针对教学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但是,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培养人的方向目标,不是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目标。课堂教学是有连续的单元课时目标组成,就像哲学和具体各门学科的关系,只有具体目标不断地完成好,最终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经由过去的系统化,变为教师教学拐杖性载体,“用教材”、自己开发教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主旋律。所以,教学已经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任何人不经过专业训练就可以做的事。每一位想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必需不断地钻研业务,清楚教育目标的远景与近景关系,立足近景操作辐射远景意图,以达到最终教书育人的目的。考虑具体目标,就是要从具体学科整体出发,以知识块、单元、课时思考教学,然后逐层、逐步由近及远,最终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教学目标。
考虑
七、发展施教方法
新课程要求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讲授法;二是发现法。新课程因为更注重学生的经验感受、全面发展,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增加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所以课程编写特别宊显探究教学,探究教学就是发现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样的工作方式。作为具体的教学,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讲授与发现仅是工作的两个极端,真正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是二者的融合,讲授中包含着发现,发现中包含着讲授,真正的教学都必须包含着启发性思维。讲授也好,发现也好,启发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启发性的课堂,好像人没有思想,课堂将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当然,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等,那并不是说老师不重要了,相反,老师的任务更艰巨了。怎样当好学生导师,那需要老师站的更高更远,更有效地驾驭课堂。更好地驾驭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启动人格魅力,正确地运用教学策略,将知识、情感、方法灵活地展现给学生的过程,也是提炼教学艺术的过程,所以方法是工作经验理性的体悟。发展你的施教方法,其实也可以说,是老师对教育教学的全身心的投入,否则无论什么法都将成为泡影。
考虑
八、课堂教学程序
做任何事情除了有教学目标,还要有操作步骤程序。目标是工作的航向,程序是逼近目标的步骤。课堂没有环节与过度,就等于做事没有秩序,那会导致效率降低,效益削弱。考虑教学程序,就是对课堂进行预设,整体布局,思考教学的重难点,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
问题,进行问题解决方案假设,启发引领学生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纳延伸。课堂是问题解决与思考的过程,是给学生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从无知走向明晰的过程。安排一定的教学程序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使教学的内容能够顺利地转换,并在行进的过程中共同构建思维的、情感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熏陶学生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一环扣一环的程序,是老师执教思考创作的结晶。一个老师的业务素质怎样,他的课堂教学程序的创作程度,很能表现他工作的功底和生命力。所以严肃地反思课堂教学程序,是教学的一种习惯,更是你才学作品的一种展示。
考虑
八、样例迁移巩固
任何学习都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把我们外界环境的东西,复印在我们的大脑,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最后转换成解决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施教必须考虑学生复写知识的转换,仅仅短暂的复写,没有长时的记忆,不懂得自己独立地怎样解决问题,那等于没有学习。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很好地考虑精选样例,在样例中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体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在样例基础上进行迁移的设计,只有迁移学生才能真正地、灵活地、多角度地变更知识的意蕴,从本质上把握要领,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技能,把握知识灵魂,最终把学生脑外的知识,融化在人的身心中,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考虑
八、归纳概括铺垫
课堂教学设计,考虑好结尾收场很重要。结尾如何用闪电的时间或几句话,表达主题,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归结、概括与铺垫,那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归纳就是对你设计问题的重点、你的设计思想,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收敛,使学生进一步明晰教学的意旨,与应该强化记忆的重点;概括则是从总体上表达设计框架,让学生能在一个大的范畴上领略知识的意义,形成所学的内容的整体印象;所谓铺垫,因为学习是个不断递进连续的过程,先学的内容既是它前面学习的小结,又是它后边要学的内容铺垫,教学设计要完整,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在开始预设,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发下文,为学生创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发学生不断地自我地探究。
总之,教学设计不能顾此失彼,而全面通盘考虑教学的总体思想,不能一叶障目,忘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把教学做成枯燥乏味的活,而应该努力使课堂形成生成性课堂。
第二篇:语文大课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课堂 《寻找名人的足迹》教学设计
富西学校
罗钧纯
教学课题: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教材分析:
“寻找名人的足迹”是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文大课堂”中的主题,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它通过对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大书法家柳公权、传奇人物黄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严谨治学的唐代高僧玄奘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次“语文大课堂”安排了以“寻找名人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目的也在配合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名人的崇敬、赞颂之情,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经历:调查了解、交流搜集内容---收集资料阶段、交流搜集经过搜集---展示评比阶段、交流内容---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还可以访问长辈、熟人来搜集需要的资料或线索,最好能搜集一些照片、印象、音像等方面的资料。
(2)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3)各小组准备别具一格的汇报资料(故事、诗歌、快板)教学课时:一课时 实践活动过程:
一、交流搜集内容。(5分钟)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涌现了多少名人啊!他们像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民族历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的足迹。(师生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人是谁?并用几句简洁的话语来为大家描述他。
2、同学发言之后,大家评议,谁介绍的语言最精炼,最能让大家了解这位名人的特点。
(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后学会抓重点,提炼精华,而不是面面俱到。)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较全面,现在我们以小组交流搜集经过,看那一组进行的热烈。
出示课件:活动主题:寻找名人的足迹(指名同学读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过程和途径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二、交流搜集经过。(5分钟)
1、以四人一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寻这位名人的事迹资料采取了哪些途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指名汇报:(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询问长辈、直接采访等。)(此举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搜集平台和途径。)
2、在你搜集资料过程中用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总结: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回头看,我们要好好珍惜,更要吸取经验,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在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3、请同学介绍自己是用以什么方式来整理搜集来的资料的。指名同学说出自己整理搜集资料的方式(诗歌朗诵,手抄小报,故事、快板)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搜集资料的经过,说明大家都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交流每个人搜集的内容。
三、交流搜集内容(22分钟)
1、先在组内交流,每个人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出示课件:温馨提示(学生默读提示)
2、各组选出最有特色的在全班汇报。
(手抄报、故事顺序:毛泽东、(录音《七律 长征》)雷锋、鲁迅、孔子,诗歌朗诵、快板)
(1)请第一组4名同学双手拿手抄报,简要向大家介绍手抄报的内容,然后张贴在黑板上。(教师评价)
(2)出示课件:分别出示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候的画像(播放《七律 长征》录音)、雷锋、鲁迅先生、教育家孔子的画像,再请四名同学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事迹。
请第二组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历史名人
学生甲: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学生乙:雷锋叔叔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灾区人民无私捐款,他的名言是“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写照,他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丙: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文章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学生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从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工作。孔子勤奋读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最喜欢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评价)
(3)请第三组同学到黑板前诵读诗歌: 回族名人虎嵩山
爱国阿訇虎嵩山,创办学校出人才。重视团结人称赞,激发教民爱国情。投入抗日救亡中,努力创建新中国,他的事迹传家乡,感召一代又一代。
(4)指第四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快板:家乡名人多又多 甲:中华上下五千年,乙:名人灿若群星照。甲:家乡名人说不尽,乙:反清首领马华龙。甲:抗击外敌的董福祥,乙:回族英雄马和福。甲:抗日烈士陈良壁,乙:国共密使张子华。甲:卖黄酒的张寡妇,乙:民主战士孔寿名。甲:起义将领马鸿宾,乙:爱国楷模马腾霭。甲:民族干部金三寿。乙:抢救儿童的路小固。合:说家乡,夸名人,家乡名人多又多。
3、大家评议,(1)内容是否详实;(2)选择事迹是否突出鲜明;
(3)是否能展现这个名人的特色;(4)是否有自己对这个名人的客观评价。
师:同学们能把自己搜集的内容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综合能力,现在再展示同学的制作能力,四、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出示课件:追随名人)(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制作名人小卡片,送给老师、同学以及家人。
2、阅读名人传记。
(可以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
第三篇: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应考虑哪些情况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应考虑哪些情况
云城区腰古中学邱炳焕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摸清楚学生的知识构成、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课堂纪律、在家表现情况等等。如果没有摸清学生情况,就会盲目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就会导致优生吃不饱,中层生吃不消,后进生畏学,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上不了档次!只有合理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内容就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如果长期讲授原本枯燥无味的英语教学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全部消减,难以出良好的学习效率!因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应考虑教学内容是否讲究兴趣,给学生一些调味剂,只有兴趣盎然的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必须注意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的教师上了一堂课学生还不知道他讲了什么内容,通常是拾了芝麻丢了西瓜,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胡乱吹一堂课,教学效果明显降低了!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必须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要层层落实,不要搞一堆切,不要搞一刀切,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落实教学难点就要讲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单明了,不要对抽象的问题进行抽象化,更要简单易懂化教学,讲到学生明白为止,讲到学生理解为止,讲得形象生动!
第四篇:教学设计最先考虑
篇一:《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由此及彼的写法;
2.领会鲁迅的联想思维及批判式思维; 3.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4.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说明:
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鲁迅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关联。《最先与最后》在形式上采用了由历史之论引入现实社会的方式,这种写法在鲁迅的诸多杂文中采用,只是有时候的表现是诸多社会现实现象的勾连,其本质都是联想式的思维。鲁迅如何运用联想式思维?对联想到的社会、历史现象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联想、批判多种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一一解决。作者在文中表明“不耻最后”者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不耻最后”其精神实质是怎样的?鲁迅为什么认为这样的人会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的联想、批判与他的“脊梁”之思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这些内容,我们更能理解鲁迅,他广博的文史知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让他用超越时代的超前目光,看待民族之弊,期待立民族未来之光。了解到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健康人格的追求,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
说明:
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新疆班学生,需要逐步提高这一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体会作者关键词句的相互关联中体会出“不耻最后”精神的内涵,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由历史之论引入社会现实,并利用联想思维将各种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的论证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借鉴。
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敢为人先、不耻最后的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判断的精神,体现出鲁迅坚韧的、始终保持个体独立之思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以独立自由之精神、坚韧地面对社会之弊,此种精神尤为可贵。
鲁迅更为可贵的是他杂文背后的人文关怀。鲁迅之批判不是仅为表示内心的愤懑与不满,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民族的脊梁,“立”具有新精神的“人”。除了本文,鲁迅在多篇文章中表达他对民族脊梁的思考。了解了鲁迅的“脊梁”之思,才能理解鲁迅的大情怀。【学前准备】 1.阅读《未有天才之前》、《论睁了眼看》: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或不太懂的句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篇文章提到的社会现象;概括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阅读《最先与最后》:借助工具查阅“处事金针”、“不为戎首”、“锲而不舍”、“鏖战”、“土崩瓦解”的意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透过鲁迅杂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请写下你的思考,不少于300字。
【教学过程】
篇二:陈先云讲座笔记
陈先云讲座笔记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有“三观”:
一是语用观:在语言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两个字,学习。不是马上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
从目标的角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这样定义: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满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运用是目标,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过程。
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不是已经学会了。
离不开一个核心词,叫训练。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说,训练有一个次递。正在编的国家教材,在训练的次递上,要比任何一套教材都更充分。强调两点,一是训练的要素。从语文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从阅读表达等各方面将要素明确;二是训练的梯度。
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
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还是需要的。
学习与学会的问题。
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目标,这里面是有层次的。
阅读和表达分两类课。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有方法的引导,要体现学生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
所以课标里说,要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
这次的国家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不以人文目标来组织单元内容。
二是目标观:我们考虑目标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写文章和写教学设计或上课,都要设计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目标为什么要设计。支持的理念是什么。这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的问题。
往往是不知道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目标的。这个目标设计出来是为什么的。要回答为什么。
课程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泛化、虚化。三维目标比较虚。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还是它的工具性。出现教学目标的泛化虚化,是与语文学科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新课标纠正了这一提法。
现在老师在语用观的指导下,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要考虑目标,也还有担心。决不是回到九十年代把语文课上得很繁琐、机械、枯燥。在树立目标观的时候,除了注意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还要注意情感目标。语文课一定要有激情,有意思。一定要考虑语文课的情感目标。
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目标:语言文字运用目标和情感目标。
现在小孩子的情感非常丰富、复杂、深刻,我们通过语文教学能提升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能认识民族语文的博大精深。我们之前强调语文选文的意义;这次选文,更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经典性与典范性;所谓典范性,不一定是经典,如非连续性文本。二是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三个方面没记清)
三是内容观: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以知识体系来建构的,在目前情况下,是以课文来支撑这个学科的体系。我们通过文选来支撑。
但是语文学科自设体系是内在的。我们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来作为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来发现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知识能直接指向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思,这五个能力决不是抽象的。这五个能力都有具体的指向。每个年龄段,都有明确的主线。小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想象。这次教材编选,三年级有个无拘的想象。想象有两种,大胆想象和合理想象。围绕中心写具体,六年级有一个单元。
这次教材不用老师去找知识体系。要树立内容观,不是让老师们去研究开发课程内容,这点我不太赞成。目前情况下是不现实的。从政策来说,也不允许。需要教育部审定通过。还是要强调基于教科书的层面去讨论、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基于教科书基础上改革。
首先要认识到语文教科书不等于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的几个形态,包括标准课程(?);文本课程(教科书);实施课程(即是老师依据教科书实施);实验课程(要依据标准课程)。
进行课程改革,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老师的因素。老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所谓的名师,像小品演员,像演二人转的,有的老师根本学不来。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几个不同维度。前几年有个误区,如每堂课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这不对。需要写的写,需要读的读。如《秋天的雨》,调查问卷时,学生最喜欢这篇,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读呢?有人认为,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了。这不对。这只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形式。
二、怎么理解语言文字运用?
要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角度来看。
过去的大纲,都提出来,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次的课标,并没有体现理解。课程标准要继续修订。刘立民副部长说还要修订。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的主旨,品味语言,交流感受积累语言。这都是理解的层面。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去推测。
同一篇文章对同年龄段不同学生来说,存在着难易度。
同一篇文章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着难易度。
以后只有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之分。没有人教版、苏教版等区分。
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读是最重要的途径。
小语会九十年代初提出一个口号,提出一个口号:以读为本。后来这个“本”老在变。最后不知道语文教学要干什么。我还是认为,还是要以读为本。
读书有几方面的含义。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还有一个读,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趋势。希望能有由课内到课外的指导课。
元月份再开次会。
关于群读。它与群文阅读不一样。
本质区别:群读不限于文本;是强调一群,而不是一类的文。它相当于是主题性阅读。可以是文章,也可是非连续性文本。目标是提取整合信息的阅读。目的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它强调比较性阅读。(好似自己都概念不清)
比如到广州旅游,要先了解相关旅游信息,这是功利性的阅读;另外,还有为了深层次地解决某一个问题进行的阅读。如,老舍作品的研读,要了解其他方面,需要读更多的文字。
对群文阅读持保留态度。每册书有一套课外阅读导航。读要有层次。如何体现?有些基本规律要遵守。
一般来说,要有初读。疏通文意,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内容。不要没有整体而直奔局部。然后是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这是重点部分。接下来就是诵读,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诵读。
精读与略读的问题:读的方式很多,在小学语文阶段都要训练。朗读、默读、精读、速读、浏览等。都要训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获得一定的读书能力。这
次教材编选,有的文章很长,达到四千字左右。为什么?要从阅读策略来考虑。要抓住哪些信息? 精读与略读只是一个阅读的策略,不是一个课型。
略读课两个定位:一是由精读课文学到的知识能力方法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二是从阅读策略入手。新编教材是双线走的概念。
关于表达:表达有不同形式。广义来说,一个人通过口语、书面语、表情、动作、绘画等来表现自己,传递给别人,形成沟通。表达是个人的事情,呈现出来后,有沟通功能。语文最主要的表达是书面文字的表达。
现在叫习作,过去叫作文。低年级孩子口头语言是很生动的,为什么转化为书面语言时,无话可说,不会用词,不会造句呢?这是需要研究的。
口头语言的发展不能代表书面语言的发展,也不意味着口语训练的不重要。怎么把口头语言的训练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有很多研究空间。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叫读写结合。
最有名的是丁有宽老师。
读写结合就是理解与运用的结合。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读写结合,读说结合。人文主题的教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都是围绕关爱环保来说,从功能出发的训练点没办法体现。引导学生和作家作品交流。作品放到教科书后,意图和作者的原意有不同。对象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
在教材把握上,在目标定位上,教学过程上可能不一样。篇三:先学后教困惑及解答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中的困惑及对策
“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但在试行时一定会遇到诸多困惑。
困惑一:
学生发言的面变窄了。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可以有目的的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这样就照顾了全体学生,特别是注意了后进生的关注。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大部分课堂交流已经学会了的知识,同时也交流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我们发现,在汇报交流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属于优生,优生思维反应很快,后进生反应要慢一些,一节课几乎成了少数优生展示的平台。特别一些教师生怕自己在课堂上多占了时间,在汇报交流时,完全由学生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后进生彻底成了观众,观看优生的表演。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优生发展又快又好,后进生则浑水摸鱼更差了。对策一:
1、学生的座位和小组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进行差别搭配,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学习。这样在同桌交流时,优生可以辅导后进生,后进生可以向优生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交流更有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
2、教给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孩子们在交流时往往是你在说,我也在
说,没人听,乱糟糟的乱作一团。教师要先教给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一人说,其余同学要认真倾听,还要边听边思考,他的认识和我的认识一样吗?我们谁的思考更全面更好等等,等别人发言完毕自己再做补充或质疑。
3、教师要给足交流的时间。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实施新课程标准,专门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但留个学生交流时的时间不够,就照成走过场,学生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浪费时间。
困惑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教师还该不该讲?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有些比较有名的教学改革中也提出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导致我们有的教师就以为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就必须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讲台让给学生,教师最好站在一边,只当旁观者,否则就没有践行新课程标准。
对策二: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厚度,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作为旁观者,也就是教师的收放有度,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一定要点拨到位,才能真正把知识落到实处。在学习汇报中,如果教师及时站出来进行适当的点拨,就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辨析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果教师及时站出来进行适当的评价,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及时站出来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也就学会自己该怎样听同学的汇报,怎样思考,怎样给同学提出合理、有价值的意见,学生也就学会了学习。为了能有高效的课堂,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应该发 挥的作用,教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困惑三:
大班额下,教学时间明显不够。在课堂上,教是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要想照顾全体学生,就让尽量多的孩子充分发言、充分展示。特别在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时,往往要花很多时间,造成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因为学生操作探索、汇报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
对策三:
1、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本学科整体性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轻松自如的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收放自如,调控好教学时间。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错误时,不能任随他自由发展,而要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还要根据课型而定,不能每节课都采用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我相信通过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在总结,我们一定能找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依据应该是学生语文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几句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录水平和认知倾向,优化教学设计,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现状;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语文学情的现状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都能得到行之有效地解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学生在学习是有效的。
一、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社会现状
1.教育观念狭隘
受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深入、广泛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了中职语文教育思想的狭隘,体现在教学中,主要为两方面: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文以载道”的特点;二是紧抓语文的人文性作不必要的架空分析,而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
2.教学模式僵化
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详尽地“喂”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现状
1.学生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
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零乱,对于基本的文学知识都是“一问三不知”,表现的比较肤浅。同时,他们的能力水平普遍偏低,部分同学无法独立完成一片记叙文的写作。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当前中职学生都为90后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这一优点给抹煞了,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强给学生,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发展,因而失去了引导学生创新的可能。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对策
从上述方面不难看出,中职语文教学已走进了一个危险之境。倘若还不另寻“生存”之道,那必将“四面楚歌”。为此,要改变此种“痛苦”的现状,我们除了对职中语文教育作深入思考,还必须有切实的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
究竟怎样来优化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呢?总的来说,要突出实用性、工具性、开放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合理地拓宽教学资源。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突出实用内容,体现专业特色。书写、听说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是很实用的。字是打门锤、敲门砖,它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把它纳入文化层次评价的标准。所以,书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2)靠近日常生活,提升学习兴趣。靠近日常生活,把语文学习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谈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会提高兴趣。布置作业,也尽可能联系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确实需要。
(3)重视课外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广泛地阅读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着名盲聋女作家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中职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容乐观的。我们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指导写读书笔记,建立课外阅读卡,开展读书交流会,不但增长学生的知识,也会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终身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开放教学方式
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它使语文教学视野狭窄,形式单调,脱离现实生活,难以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职高语文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势在必然。可以突破时间限制,使课前课后与课堂结合起来;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突破老师单一的讲解,让学生主动探究,去发现未知的精彩。语文教学方式开放化、灵活化,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实践活动式教学。实践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参加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
(2)合作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依轮次承担一个话题的探究。小组成员共同围绕这个话题去找相关资料,并让他们自己将其搜集到得资料一各种形式告诉大家。最后,评出最佳合作组,并发奖。这样,小组成员不但探究了话题,也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班上的语文学习氛围自然就浓厚多了。
三、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4 蒙承陆,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探析,广西轻工业,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