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句话道出了凡是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如果教者抓住这条红线,那么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这条教学思路贯穿课堂始终,就如同文章的思路贯穿文章始终一样。如果课堂教学思路混乱,主线不明,那么课堂教学必定失败。既然教学主线(思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比较好。
1、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设计教学主线。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思路,它反映了作者巧妙的结构布局,材料的剪裁,详略的安排,情感的变化。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教学《小石潭记》,其文路为: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如何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特点;再深入理解、观赏小石潭时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领悟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最终达到对一喜一忧的深入理解。根据文路和学路,我设计的教学主线是: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和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在永州的山水中探幽取胜时不经意之间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景物很有个性特色。再引导学生学习“石潭游鱼”的特写镜头,明白作者的“所乐”,最后理解小石潭的氛围。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深深明白,贬官永州凄苦忧伤是他生活的主调,寄情于美丽的山光水色,暂时忘记了心头的忧伤、愁苦,但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这种忧伤愁苦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2、由标题设计教学主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钥匙。利用标题来组织文章主线,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斑羚飞渡》就可以紧扣题目中的“飞渡”设计教学主线,组织问题系统。围绕飞渡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陷入困境,延续种族)(2)斑羚是怎样飞渡的?(分成老少两拨,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3)飞渡时斑羚们的表现如何?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4)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5)从斑羚飞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们身上什么精神品格?抓住标题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很多,像《再塑生命》可紧扣“再塑”二字来设计教学主线;《敬畏自然》可紧扣“敬畏”来组织教学主线;《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可扣住“消失”来安排教学主线。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3、由画龙点睛的警句设计教学主线。警句即文章中表明作者观点、看法、感受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含深意。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教学主线,就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满井游记》中,描绘了满井的大好春色后作者发出感慨“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在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深入自然,寄情山水,与大自然相贴近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教师可围绕这句话来组织教学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城居者不知春的原因”――“余寒犹厉,冻风始作”。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郊田以外的大好春光”从“土膏、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毛羽鳞鬣”的描写中可见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春的足迹已遍布各处。第三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明的志向――寄情山水,厌倦官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好多课文都有类似这样的警句。例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我们教者要充分发挥这些警句的作用,利用他们来组织教学主线,设计相应问题,激活课堂气氛。
4、用课后习题设计教学主线。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教授课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自读课文,教??根据这些问题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例如《旅鼠之谜》课后有这么两个问题:
(1)阅读课文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2)课文说“人类应该从旅鼠身上学习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第一步:利用第一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二步:利用第二个问题把握文章主旨――人类应实行计划生育,自觉控制人口增长。
这样的设计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由作者的感情变化来设计教学主线。作者写一篇文章都是投入了一定感情,随着内容变化,情感也跌宕起伏。抓住感情变化这一主线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就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起伏变化设计教学思路。讨厌长妈妈(喜欢切切查查,搬弄是非,睡觉爱摆“大”字等)――产生敬意(给我讲长毛故事)――敬意消失(谋害我的隐鼠)――产生新的敬意(买《山海经》)――表达深切怀念和感激。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掌握“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和“我”之间发生的事,又让人领会到“长妈妈”的精神品格,我对“长妈妈”感情的主基调,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结构美。类似文章还有《蝉》:先讨厌蝉――再改变看法――最后赞颂蝉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潜心研读文章,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就可以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主线,循着这条主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就能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掌握文章的精髓,形成思路、学路、教路三者和谐统一,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篇: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试析语文主线教学策略
摘要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积极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高效。
关键词 设计;教学主线;策略
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主线,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优化“教学主线设计”的几种常用策略,在此提出,抛砖引玉。
一、从“疑”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困惑与好奇是学生特有的财富。通过层层设疑,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研讨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课堂高效运行。
1.扣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文章的“眼睛”,也就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草船借箭》一文,紧扣住“借”字,做足文章。引导学生因“借”质疑:为什么要借箭?谁向谁借箭?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说是“借”箭?在学习中,准确地抓住题眼,以此为主线展开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再如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主要人物是普罗米修斯,主要事件是盗火,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是怎样盗火的?”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豹”,围绕课题形成一条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
2.初读质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如《晏子使楚》一文,学生很容易发现本文的中心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句子加以设疑发散,从而达到学习全文的目的。①从这个句子中你捕捉到什么信息?②可见楚王原先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③他是怎样不尊重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应对的?④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⑤在晏子一次又一次的巧妙应对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由这句话发散出去的,一环接一环。以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造成认知的不协调,引发学生心理冲突,使之形成愤悱状态,课文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
二、从“纲”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篇课文,本文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而后通过介绍她发现镭的艰辛过程,充分表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高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抓住题眼“美丽”一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先去感知居里夫人的“外在美”,而后发现她的“内在美”,最后在爱因斯坦的话中升华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在教学时,我就抓住“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一主线问题,启发学生在文中去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让学生个人默读批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有效活动。重点感知她如何发现“镭”,如何对待这些“名利”,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共探幽揽胜,省去了许多细枝末节。
三、从“意”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意”即文章的“意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凸显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它反映了作者摄取的文章灵魂,突出主题教学。依文而行,设计教学主线,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问题,从而自主学习。
1.体会文本情意。如《窃读记》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千方百计地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学时,就把握这一中心来引领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先是从初读中体会“我”好读之心――我是怎样“窃读”的?再是从“窃”中品味“我”爱书之情――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让学生用味觉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形成共鸣。然后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作者是怎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前面那种窃读行为背后的复杂细腻,忐忑尴尬的心理想象和揣摩。最后对老师那句话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在交流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以此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抓住了文章中心,语文阅读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就有更高一阶层的认识,学生对阅读就更感兴 趣了。
2.指向文字运用。对每一篇文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并以此为目标引领整个课堂。像学习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我将本文教学的目标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机敏、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人物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以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贯穿全文。我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1)初读课文,理解“嘎”的意思。(2)聚焦小嘎子的动作,丰富“嘎”的体会。①品味“试探”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②品读“进攻”语句,揣摩人物内心。③发现语言秘密,总结“嘎”性特点。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自然就体会到精彩的动作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形象很有帮助。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老舍先生的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3)学以致用,升华“嘎”的特性。①播放视频,感受摔跤过程。②学生练笔,交流汇报,总结评价,再现语言秘密。在对学生习作片段的点评中,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作为评价的支点,给予肯定补充。最后再以老舍先生的这句话总结全文。这句话不但是我的教学目的,也是整堂课的主线。如此一来,课堂主线明晰,重点突出,让学生“一课一得”,自然就使语文课堂“有效”“高效”。
四、从“境”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文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内学习课文,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 境界,我在与学生一同学习《乞巧》这首古诗时,采用的是以下设计:
①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古诗。
②教师深情地朗读古诗,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③借助故事,品读涵咏。
借用杜甫的《牛郎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找两颗星的位置。想象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鹊桥”的意象,体会情感。
④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
七夕这天,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交流“乞巧节” 的风俗,营造课堂气氛,感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美丽画面。写话练习:女孩们一边穿针,一边乞求着„„
再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院子里,摆上香案,设上巧果,这是――
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⑤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正是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在以“乞巧”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使整堂课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一直在心意相同的教学氛围里通过对话、交流达到真情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投入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主线式”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教师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主线,是课堂教学产生魅力的重要保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效”“高效”。“主线”为学生搭建起学习之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寻找新颖的“教学主线”,赋予语文课堂以“灵魂”。
(责任编辑:左小文)
第三篇:如何设计教学主线
如何设计教学主线
但凡一篇或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样,我认为任何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何为“教学主线”?我认为教学主线应该是教师在自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合理建议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思路。可以说,没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
一、围绕文路设计教学主线。
叶圣陶老先生早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路来设计教学主线,那么就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例如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的文路是:白杨的外形→白杨的特征→爸爸的心愿。学生的学路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征,最后领悟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愿。根据文路和学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是:通过“高大挺秀”一词和爸爸介绍白杨特点一段话的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插叙以及对爸爸神情变化描写的句子,领悟爸爸的心愿,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边疆建设者的高大形象。这样“三路”和谐统一,教师、学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二、由课题入手设计教学主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课题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以课题作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主线,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易于突出课文的重点,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就可以紧扣住“毁灭”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圆明园会遭到毁灭?是被谁 毁灭的?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准确地抓住题眼,学生就可以通过“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熏陶。又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围绕课题中的“和”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主线: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在教材中,能够围绕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草船借箭》等等,这些课文都可以由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为后面顺利地开展阅读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关键句子设计教学主线
有些课文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含义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主线,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文中“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它是全文的中心句,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针对这句话来设计主线,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1、那里盛产水果。
2、那里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3、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因此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又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可以围绕这
句话来设计主线: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句中两处“鸟的天堂”各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的特点;第三步,通过阅读作者对亲眼所见鸟儿活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第四步,由鸟儿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教材中好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关键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结尾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等。
四、由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
过渡段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对过渡段作用的形象比喻。过渡段文字虽然不多,一小段甚至一句话就够了,但它在全篇的结构中却不能少。正由于过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可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这么两句话:“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三个小故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过渡作用,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它们来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线索:第一步,可问,蔺相如立了什么功,分别是怎么立的?第二步,课文中为什么要有这两句话?如果删去这两句话行吗?通过学习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这两句话看似不起眼,其实在课文中起着连贯全文的作用;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出色表现才有了“完壁归赵”,才赢得了赵王的信任,才会让他随赵王出行到渑池会见秦王;也正是因为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出众的胆识与大无畏的气概,镇服了霸气十足的秦王,为赵王挽回了一国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赵王对他赞赏有加,封他
做了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使得廉颇心理失衡,从而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过渡段都能这样进行教学的,要视具体情况而论,但是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能够启发我们利用它来设计教学主线的。
五、围绕插图设计主线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可在教学中,它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能够给教学增色不少。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们可出首先出示放大的插图,问学生:插图中满头银发的是谁?当学生回答是大娘后,再问:大娘是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而了解到大娘为了志愿军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接着再回到插图上,问:手捧鲜花的小姑娘是谁?她在想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就是小金花,她是多么坚强。然后再次回到插图上,问:拄着双拐,背着女孩的又是谁?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的难点——朝中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
又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插图画了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紧密关联,在教学中我就是引导学生由图切入抓住主线展开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插图说出图意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此时对老汉的认识,有学生说到“勇敢、临危不惧、有威信”等词,我一一板书下来,并相机问学生:“课文中描述的老汉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语句的
描写可以具体感受到?“这时学生就可以围绕此条主线读书、思考,进一步加深感悟,领会中心。可见,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能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新颖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本中有插图的课文很多,利用它来组织教学主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六、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主线
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落花生》一文,课后就有这么几道习题: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2、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再抄写下来。
(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这三个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题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说的话的深刻含义,了解花生的品质,从而领悟出做人的道理。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生活,针对“应该做怎样的人”畅谈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呢?教材的钻研和课前的预设应当是最重要的环节了。只要我们教师肯钻研,认真备课,深入思考,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在备课时就设计出合理而清晰的教学主线,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减少许多繁琐的东西,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语文大课堂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课堂 《寻找名人的足迹》教学设计
富西学校
罗钧纯
教学课题: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教材分析:
“寻找名人的足迹”是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文大课堂”中的主题,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它通过对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大书法家柳公权、传奇人物黄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严谨治学的唐代高僧玄奘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次“语文大课堂”安排了以“寻找名人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目的也在配合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名人的崇敬、赞颂之情,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经历:调查了解、交流搜集内容---收集资料阶段、交流搜集经过搜集---展示评比阶段、交流内容---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还可以访问长辈、熟人来搜集需要的资料或线索,最好能搜集一些照片、印象、音像等方面的资料。
(2)动手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名人故事、名人名言)(3)各小组准备别具一格的汇报资料(故事、诗歌、快板)教学课时:一课时 实践活动过程:
一、交流搜集内容。(5分钟)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涌现了多少名人啊!他们像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民族历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的足迹。(师生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搜集、整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人是谁?并用几句简洁的话语来为大家描述他。
2、同学发言之后,大家评议,谁介绍的语言最精炼,最能让大家了解这位名人的特点。
(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后学会抓重点,提炼精华,而不是面面俱到。)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较全面,现在我们以小组交流搜集经过,看那一组进行的热烈。
出示课件:活动主题:寻找名人的足迹(指名同学读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过程和途径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二、交流搜集经过。(5分钟)
1、以四人一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寻这位名人的事迹资料采取了哪些途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指名汇报:(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询问长辈、直接采访等。)(此举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拓宽搜集平台和途径。)
2、在你搜集资料过程中用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总结: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回头看,我们要好好珍惜,更要吸取经验,以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在积累和反思中成长。
3、请同学介绍自己是用以什么方式来整理搜集来的资料的。指名同学说出自己整理搜集资料的方式(诗歌朗诵,手抄小报,故事、快板)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搜集资料的经过,说明大家都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以小组形式交流每个人搜集的内容。
三、交流搜集内容(22分钟)
1、先在组内交流,每个人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出示课件:温馨提示(学生默读提示)
2、各组选出最有特色的在全班汇报。
(手抄报、故事顺序:毛泽东、(录音《七律 长征》)雷锋、鲁迅、孔子,诗歌朗诵、快板)
(1)请第一组4名同学双手拿手抄报,简要向大家介绍手抄报的内容,然后张贴在黑板上。(教师评价)
(2)出示课件:分别出示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候的画像(播放《七律 长征》录音)、雷锋、鲁迅先生、教育家孔子的画像,再请四名同学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事迹。
请第二组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历史名人
学生甲: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学生乙:雷锋叔叔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灾区人民无私捐款,他的名言是“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写照,他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丙:鲁迅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文章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学生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从事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的工作。孔子勤奋读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最喜欢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评价)
(3)请第三组同学到黑板前诵读诗歌: 回族名人虎嵩山
爱国阿訇虎嵩山,创办学校出人才。重视团结人称赞,激发教民爱国情。投入抗日救亡中,努力创建新中国,他的事迹传家乡,感召一代又一代。
(4)指第四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快板:家乡名人多又多 甲:中华上下五千年,乙:名人灿若群星照。甲:家乡名人说不尽,乙:反清首领马华龙。甲:抗击外敌的董福祥,乙:回族英雄马和福。甲:抗日烈士陈良壁,乙:国共密使张子华。甲:卖黄酒的张寡妇,乙:民主战士孔寿名。甲:起义将领马鸿宾,乙:爱国楷模马腾霭。甲:民族干部金三寿。乙:抢救儿童的路小固。合:说家乡,夸名人,家乡名人多又多。
3、大家评议,(1)内容是否详实;(2)选择事迹是否突出鲜明;
(3)是否能展现这个名人的特色;(4)是否有自己对这个名人的客观评价。
师:同学们能把自己搜集的内容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培养了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综合能力,现在再展示同学的制作能力,四、跟随名人(制作与写话结合,出示课件:追随名人)(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制作名人小卡片,送给老师、同学以及家人。
2、阅读名人传记。
(可以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
第五篇:巧用插图形成课堂教学主线
巧用插图形成课堂教学主线
课文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精美和吸引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灵活运用这一教材资源,把插图资源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在引入、理解、感悟、朗读、总结等方面“进进出出”,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一条以插图推进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始终在视觉形象感知中学习文字。以我校孙老师和黄老师执教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作为例子。
一、巧用插图,导入新课激兴趣
低段孩子往往对文字不感兴趣,对鲜明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画却兴致勃勃。由插图引入课文,以美妙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文字的阅读期待。
孙:今天孙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
出示剪辑好的小白兔和小灰兔。
孙:这两只小兔子之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
黄:1.今天老师邀请了两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小白兔和小灰兔。
2.老师为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老师把四幅插图合成一本电子绘本,简单讲述故事。
3.你们也想读读这个故事吗?打开书本读读这个故事吧!
总结:在学生的努力下,连环画既有了图,又有了文字,变得更精美了!
孙老师剪辑图片,分步出示两只小兔子,两只可爱的兔子生动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又以“这两只兔子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一问,激发他们迫不及待阅读下面文字的兴趣。
黄老师别出心裁地把文中的四幅插图加上一个封面和一个封底编成一本电子绘本,配以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又以此图文链接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完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可谓匠心独运。
二、借用插图,承前启后促理解
插图是课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插图为桥,引领学生进出课文,学习汉字,加深理解和感悟。
孙:
(一)学习四、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想象说话:小白兔种白菜要做哪些事呢?划出文中描写小白兔种菜的句子。
学习“翻、浇、施、肥”。
落实语用点“把什么怎么样”:课文翻地叫做“把地翻松”,用上了一个把,那种上菜子用上“把”该怎么说?“翻地就是把地翻松”,“种上菜子就是把菜子种上”,你还能用“把”说说小白兔种菜过程中做的其他事吗?
2.看图想象,明白小白兔的辛苦。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了解小灰兔在干什么?读第6段。
2.教学“饿”。
黄:
(一)学习一至三自然段
老师出示第一幅插图,重点理解“又”的意思,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礼貌。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结合文字了解小白兔种菜的过程,识记“翻”,理解运用短语“把什么怎么样”。出示带插图的句子。
教学“浇、施、肥”,朗读句子。
2.情境对话,理解“常常”和小白兔的勤劳。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三幅插图,了解小灰兔在干什么?读第6段。
2.教学“饿”。
从以上片段可看出,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学习语言文字,落实用“把……”造句这个语用知识点,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勤劳。插图承前启后,在教学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它像一条线在文本中穿进穿出,又像架起理解的桥梁,使学生从文字的浅表深入内层。
三、依托插图,推波助澜起高潮
小白兔种白菜是《小白兔和小灰兔》的重点部分。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关键细节,利用插图开展教学,就会高潮迭起。两位老师是这样利用插图引导孩子明白小白兔的辛劳。
孙:1.想象说话:请大家再看图,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白兔会怎么做呢?
2.只是浇一次水,施一次肥,拔一次草,捉一次虫,白菜就能长大吗?你从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常常)从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3.看图读儿歌,再次感受小白兔的勤劳。
黄:1.出示插图,蝴蝶和小白兔情境对话。
这时,一只蝴蝶飞来了。它对小白兔说:
生:小白兔,你都满头大汗了,放下水桶快歇歇吧。
生:小白兔,你不是前两天才来拔过草吗?怎么今天又来啦?
像小白兔这样前两天来,今天又来;上午来捉虫,下午又浇水,我们可以说――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2.有感情朗读句子
低段语文教材中叙事的课文很多,如《掌声》《乌鸦喝水》《蓝色的铅笔》等不一而足。让插图融入课文的理解,推波助澜,静止的画面顿时灵动起来。
四、凭借插图,总结课文展延伸
两位老师都利用插图进行课堂小结,并且延伸到下一堂课的学习。
孙: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白兔种白菜和小灰兔吃白菜,(手指着插图)那收白菜和送白菜又描述了怎样的情景呢?小灰兔以后又会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黄:这真是两只做法完全不一样的小兔子呀!那么,最终小白兔收获了什么?小灰兔又明白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两位老师的课都获得了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插图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活用插图,让插图与课文结合,图文互彰,图文相融,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灵动。
??S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