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5篇)

时间:2019-05-12 18:1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篇:《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研读,品析。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录音机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听朗读录音)

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解析: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4)分析其他三联

解析: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解析: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解析: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

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第三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野望》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07年3月30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唐诗五首》教案 长

春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研读,品析。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录音机 课 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以情真意深、清新自然见长的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一种深入心灵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从里面采撷几朵多姿的花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指导(听朗读录音)

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2.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明过人,6岁能文。曾任沛王府修撰。在他20岁的春夏之交,诸王子斗鸡游嬉,王勃写了一篇《斗鸡檄》,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高宗看了这篇檄文,认为是挑拨诸王子,于是将他赶出沛王府。26岁时前往越南看望父亲,途中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受惊而死。3.品味赏析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感情比较达观,有一种奋发向上 的精神。

(2)你从诗中的哪句话感觉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不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这句话为什么会起到这种艺术效果?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朋友之间那种诚恳深厚的情感,情调积极乐观,给人以鼓舞的力量,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4)分析其他三联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作者通过这一联要表现什么?

这一联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朋友上任地点。写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情厚谊。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诗人为什么会在尾联写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课外积累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背诵下来。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合作探究

设想王昌龄读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与表现。再结合王昌龄其人、其诗分析这些设想哪一个更合理。

在探究中要注意结合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来评价这些设想,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反应与表现应是积极、乐观的。但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关键要能自圆其说。

四、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根据你的理解,描绘出本诗所写的景色。

本诗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绘出了一幅幽静深邃而又富有生机的春天景色:涧边的幽草在生长萌发着;深树里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着;春潮带着雨点,使河里的流水更加湍急;野渡口虽然无人,但那只摆渡的小船却被水流冲击得在自己摇摆。4.作者通过写景寄寓了什么样的意趣?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五、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六、作业: 1.背诵所学诗词。2.课后二。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默写。

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朗读指导

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有《韩昌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

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

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

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这正是诗人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

三、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但要记住“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

四、诗词背诵比赛。

五、作业: 1.做《同步解析与测评》。

2.自创一首新诗,有突出的景物描写,并渗透自己的主观情感。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达观,奋发向上。《登幽州台歌》: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滁州西涧》:寄寓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展示早春特色,体现诗人喜悦之情。

第五篇:12.《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主备人:王姣花

备课时间:2018.10.24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时代,生活在唐朝的人他们连吃饭、喝酒都要写诗,诗人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贵、非常受人尊重的。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两首诗来认识两位唐代诗人,王绩和崔颢(hào)。

二、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三、读诗:

1、注意字音和停顿: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1)、积累重点词语:(请个别学生指出并强调)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翻译诗文大意:(请学生回答)

首联: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颔联: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颈联: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尾联: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诵读本诗。请个别学生可以比赛

四、悟诗: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作者望见了什么?

远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静景)近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动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3、作者为什么要远望?当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和隐士为伍,那么《黄鹤楼》中的崔颢又在本诗中给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一、了解作者:

崔颢(hào)(704—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诗人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二、读诗:

1、读准字音和停顿: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读诗意:

积累词语: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首联: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颈联: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尾联: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三、悟诗:

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愁”什么?

明确:乡关难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习《使至塞上》

情景激趣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有《王右丞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二、整体理解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情感:激愤和抑郁。

补充资料: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

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直”“圆”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补充资料: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2.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本诗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学习《渡荆门送别》

情景激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远:远自。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然。

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

二、整体理解 首联:渡江过荆门,来到楚游览。颔联:山隐平野开,江水入莽原。颈联:月影如明镜,彩云结海楼。尾联:仍爱故乡水,伴我万里舟。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2.“江入大荒流”的“入”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小结: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2.了解《钱塘湖春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钱唐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暖树:向阳的树。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没(mò):隐没。

二、整体理解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后四句写游人赏春。

第二步,背诵课文,梳通诗意 1.抽学生叙述诗 2.老师评点强化

白话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第三步,背诵诗歌,个性解读

1.“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小结: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西湖到处是绿毯般的嫩草,游人骑马赏春。4.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5.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下载《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前准备】1.用雨......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主备人:席宁复备人:商国伟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课时) 一、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1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2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醉花阴》教学设计 长春版1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1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 课题: 女娲造人【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现代文的目标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