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焕霞教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五组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扶沟县实验小学:陈焕霞
本组说明
本组教材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孔子拜师》是体现伟人谦逊的故事;《盘古开天地》是神话故事;《赵州桥》在介绍古代建筑艺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介绍古代绘画艺术。本组课文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步阅读紧跟教材安排了9篇文章:《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能言善辩的孔融》《杨万里拜儿童为师》《法式善敏对塾师》《猪八戒吃西瓜》《卢沟桥的狮子》《脸谱》《参观中华世纪坛》。《黄帝的传说》讲的是黄帝造车和造船两个小故事;《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能言善辩的孔融》《法式善敏对塾师》讲的是孔融和法式善的才思敏捷;《杨万里拜儿童为师》体现杨万里的谦虚好学;《猪八戒吃西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贪吃贪玩的神话人物形象;《卢沟桥的狮子》《参观中华世纪坛》都在介绍建筑;《脸谱》介绍绘画艺术。以上13篇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华文化。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勤学的种子。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同步阅读》9篇课文的处理上,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的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能言善辩的孔融》《杨万里拜儿童为师》《法式善敏对塾师》《猪八戒吃西瓜》《卢沟桥的狮子》《脸谱》《参观中华世纪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中华的灿烂文化中陶冶性情,情感体验。
2.班级共同分享《同步阅读》中的部分篇章,学习方法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同步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知识树 3.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谈话导入
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三字经》,咱们一起重温一下拍手游戏。(课件出示)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
师生共同玩拍手游戏。(一起念三字经,并拍手,速度在老师的控制下不断加快,并适当地前后左右交换拍手对象)
孩子们,从刚才的拍手游戏中,你们有何感受?(预设:快乐。我们的祖国太美丽了!我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是啊,咱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光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然风光,还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节课,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了解中华文化。
(出示课件)这里有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中华文化之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主题回顾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大家看看是什么课文的,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中的哪些方面。
《孔子拜师》课件 《孔子拜师》──体会到伟人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盘古开天地》课件 《盘古开天地》──这神话故事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体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建筑艺术的高超。
《清明上河图》──体现古人绘画艺术的精湛。(教师在知识树上贴上相应内容)(《孔子拜师》──伟人 《盘古开天地》──神话 《赵州桥》──建筑 《清明上河图》──绘画)阅读概览
在《同步阅读》中,也为我们选编了9篇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它们分别是──(生答,教师课件出示)
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浏览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彼此分享阅读体会。(学生小组交流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请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汇报:这几篇描写中华文化的文章里你们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西湖上对牧童的话心悦诚服,尊牧童为师,第二天又拜一个指挥伙伴挖冬笋的农村小孩为师的故事。
你们怎么看待伟大的诗人杨万里拜孩子为师这事的? 预设生:杨万里谦虚好学。预设生: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
预设生:我今后在生活中也要向杨万里一样乐学好问。
《猪八戒吃西瓜》──主要讲了猪八戒偷吃西瓜,遭到孙悟空捉弄的事。
《卢沟桥的狮子》──文章从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两个方面来描写卢沟桥的狮子,文章还写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脸谱》──写的是“我”喜欢孙悟空脸谱,用节省下来的早餐钱买了一个残品,妈妈把残品变成了最出色的脸谱。写出了“我”对脸谱的痴迷,以及妈妈的心灵手巧。
孩子们,我们交流到这儿,再次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强大魅力,那就是──(生齐读知识树上这几篇文章的几个关键词)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如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点缀着灿烂的星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翰墨中飘香,滋润我们成长的心田,幻化成缕缕清风,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求学生涯。我们班的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同学们对“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咱们看看这棵已经变得枝繁叶茂的知识树。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伟人伟大中的平凡;是神话中的异想天开;是建筑中的美妙绝伦;是绘画中的惟妙惟肖。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理所当然应该为之骄傲。
片断分享
孩子们喜欢不同的文章,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体会,老师相信孩子们在课前阅读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孩子们再把那留给你最深印象的片段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打动你。(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孩子们读得真精彩,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看见了一群会读、善读的好孩子,你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调让老师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咱们就来分享彼此读书的收获。精彩赏析
《杨万里拜儿童为师》 一位名垂青史的大诗人,他的老师应该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可杨万里为什么却要拜名不见经传的儿童为师呢,你如何看待他拜师的事?
预设生:在回客店的路上,杨万里自言自语:从前孔子以小孩项橐为师,我今天也得尊这位牧童为师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一点不假。’”他是著名的诗人,听了牧童的话后就有这么多的感慨,可以看出他的谦逊。
生:文章开头就说他自认为 “知识渊博,准能考中”,可是牧童的一席话,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觉得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生:他主动尊牧童为师,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发言,老师产生了一点疑问,本来杨万里就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肯定能金榜题名,可就两天之内,连拜两个儿童为师,他是心甘情愿的吗?别人会对他有看法吗?(生讨论,汇报)
预设生:我认为他是心甘情愿的,别人也不会笑话他,因为能者为师,他这样做,更能体现他的心胸开阔和谦虚好学,别人还会更加佩服他呢!
预设生:从杨万里这句话:“小哥,你比我懂得多,我一定要拜你为师!”当中的“一定”可以看出他是真心实意要拜儿童为师,并没有认为拜儿童为师降低了身份。
预设生:正因为他拜儿童为师,我现在更加佩服他了。也是,那咱们都来学习杨万里谦虚一回,一起读读杨万里对小孩说的话。(师引)──生读──“小哥,你比我懂得多,我一定要拜你为师!”《卢沟桥的狮子》 感谢孩子们的分享,老师刚才看了孩子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孩子对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提出了疑问,你们有何看法。
预设生: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具有历史意义; 预设生: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具有历史意义;
预设生::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具有历史意义。
文章哪些自然段、哪些句子具体体现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请孩子们找出来,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自由交谈、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朗读)
这就是卢沟桥的狮子,它们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从它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绝伦的手艺,也是这群不会说话的石狮子,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见了自豪,也听见了屈辱,读到这里,我相信孩子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孩子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师行间巡视,适时指点)
一座桥,中华文化的缩影;一座桥,一个绵远悠长的故事。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文章。(分组朗读2.3.4自然段)主题拓展
咱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化,这文化是伟人的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是建筑的技艺精湛;是绘画的惟妙惟肖;是劳动者的丰富想象……这些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们走进历史的一座桥梁,下来以后我们要再多去阅读有关中华文化的故事,以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心中的知识树长得更加根深叶茂。
第二篇:交流材料张焕霞
同心山成玉 协力土变金
九语备课组
张焕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晚上好!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代表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做这个汇报。在本次质量检测中,我们组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得益于学校领导对整个年级的关注和调整,得益于年级创设的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氛围,得益于全体班主任老师全心全意的支持,更得益于各位语文老师的同心协力、团结合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在工作中,正是因为各位语文老师的团结合作,才有了集体的荣誉。因此,我把今晚汇报材料的题目定为《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语文成绩的取得同样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今晚的汇报,先从教过本届学生的七八年级语文老师的团结合作说起。
本届学生刚进入初中大门,就遇到了一帮热爱语文、认真负责,而且团结一心的老师,闫校长在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激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和杜华华、薛园园、韩艳妍、任盼盼老师建立了年级语文公共邮箱,几个人团结合作,资源共享,每篇课文都制作了实用、精美的课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赵瑞平、马崇斌老师克服一切困难,以身作则,用爱心感化每一个学生。七年级的各位语文老师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使学生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进入八年级后,五位语文老师殚精竭虑、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先提升老师的语文素养,热心的张伟才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套《张晓风散文》,供我们轮流阅读。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大家都会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一些好做法,供别人取长补短。成熟稳重、爱生如子的杜建录老师经常把名著阅读和电视电影的观看相结合;谈吐幽默、爱好阅读的张伟才老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文静娴雅、兰心蕙质的薛园园老师很好地利用课本范文,让学生仿写;美丽温柔、热情洋溢的张萌老师很重视学生的阅读、摘抄,经常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优秀作文。
在七八年级,每个老师都能认真挖掘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能把个人融入集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让我感动的是在2013年和2014年的考核中,面对有限的优秀名额,老师们都是互相推让,从来没有出现过你争我抢的事情。
正是因为七八年级老师的团结合作、和谐相处,才为本届学生打下了较好的语文基础。在此,我代表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对团结一心的七八年级的语文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数今朝风流人物
今年,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中,崔洪、李秋海、董花莲、李娇四位老师,都为上一届学生语文成绩的辉煌立过汗马功劳,吸取去年的成功经验,我们六个人把“团结合作,和谐共赢”作为我们的备课宗旨。首先,我们统一思想、齐头并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导学案、统一作业、统一测试。在教学进度方面,因为古诗文背诵任务很大,我们采用的是现代文和古诗文搭配学习的方法;在重难点方面,紧扣中招考点;对于中招必考的古诗文,我们精心设置了导学案,对历年来所考的知识点争取一网打尽;作业布置方面,每周的摘抄、日记各两篇,作文一篇,每一个月,老师们把各自班级中的优秀作文挑选出来,统一编排,印发给全体学生阅读、学习,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两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们轮流出题,在测试前,大家先集体商议测试范围,在测试完后,我们总是及时坐在一起,针对学生答题得失进行交流,在习题讲评课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其次,我们在备课方面集思广益、团结协作。
九年级学习进度很快,每天都要备两节新课,备课任务很大,为了吃透教材,备出精品课,我们在说课方面团结协作,每人主备一课,在说课时其他人知无不言、集思广益,补充或提出建议,然后分头写教案,在课本上进行批注。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李秋海、崔洪、董华莲老师,还是朝气蓬勃的杨立宇、李娇老师,在备课方面都非常认真、扎实,在教案上蓝笔写了红笔补充,课后还能及时写上反思,打开老师的课本,双色笔批注满满当当,有时连课本的插图上都写满了字。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资源平台,谁看到了好作文或者教法指导,都会在备课时与大家分享。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整理了八篇阅读、作文指导方法:《赏析莫言美文,掌握阅读方法》、《作文升格指导:语言优美写华章》、《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苏中考满分作文点评》、《细节描写,复苏美好,渐丰羽翼》、《感谢那些追梦的人,点染了我们的作文素材》、《一秒钟打动阅卷老师——作文拟题方法》、《阅卷老师最喜欢的十种作文开头》、《用上这些小技巧,再也不怕语句排序》等,准备印刷成册,发给学生进行学习。在备课中,大家都认为,学生的阅读、写作仍然需要加强,各位老师都积极献言献策,我们已经把作文序列化训练、名著阅读指导作为近期的教学头等大事。
最后,我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走上九年级教学楼,你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们继续发扬去年九年级的优良传统,互相听课,互相探讨的气氛非常浓厚。李娇老师、李秋海老师经常在自己上课之前,先进入其他班级听课,然后和授课老师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虽然开学只有一个多月,但在备课时,老师们会毫无保留地互相交流自己的特色教法,我整理了一下,供各位老师参考。
901班的杨立宇老师,用自己的广博见识丰富课堂内容,以自身特有的亲和力与学生和谐相处;在知识落实方面,重视晨读,朗读、背诵、默写一体化;,课堂上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并及时检查。
902班的董花莲老师,重视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绝不随意挫伤学生自尊心,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热情;当堂知识当堂检测落实,小循环,多反馈,课后多次巩固,确保学生学会学实;重视同桌之间的合作、帮扶,早读互相监督检查,课上共同研讨,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了整体发展。903班的语文老师是我,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文时简化目标,每篇课文不再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抓住一两个阅读或写作要点,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因材施教,培优促潜,分层布置早读任务,分层评比摘抄和日记;每天课前三分钟美文、时政新闻分享,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知识。
904班的李娇老师,在知识落实方面有妙招——二次落实,重点知识重复记忆。第一次落实,针对检测卷落实,老师批改后,学生补错,老师逐个检查;第二次落实,针对易错点再次听写落实,让学生做到讲得都会,落实的知识都对。每节课前,针对上节课重点用三到五分钟做好复习反馈,加深学生记忆。每天课前一位学生与大家分享名言、美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自信。
905班的崔洪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是治班高手,经常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业布置紧扣中招考点,不做无用功,夯实基础,重视基础知识落实,争取人人过关;积极督促学生写日记、作文、摘抄,并在课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展示,明确积累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06班的李秋海老师,用慈母般的关怀感染学生,对潜能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重视学生阅读积累,对阅读笔记以及作业都能做到及时批阅、及时补错;每天坚持在黑板上方书写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三、望明日雄关漫道
远望前方雄关漫道,我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第一,本次质量检测我们成绩比较好,有着幸运因素。所出的四分名著阅读题超出了考前所给的范围,我们比较幸运。暑假中,在闫校长的强烈建议下,八年级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阅读名著的任务,一部分学生自觉地进行了阅读,我也比较幸运地在开学初的公开课上,让 903班学生对暑假阅读情况进行了分享、交流。但是这样的幸运不会每回都有。
第二,在乡镇初中,我们的学生人数可能是最多的,潜能生人数也相对较多,如何在不影响培养尖子生的前提下,促进潜能生的转化,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
第三,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家庭阅读跟不上,只能靠在校阅读,而九年级学习任务繁重,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可能充足。写作技巧老师可以教,但是写作材料的选取、写作语言的表达,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是不行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对眼前的雄关漫道,我们坚信“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我们一定会发扬语文组“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优良传统,以集体的力量迎难而上,加倍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进,为我校2016年中招考试的辉煌拼尽全力!
最后,我化用毛主席《八连颂》中的两句话,大家共勉:同心协力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第三篇:陈焕生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赏析
《陈奂生上城》最初发表在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后收入《高晓声1980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选》。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也是高晓声的代表作。高晓声在“陈奂生系列”(包括:短篇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种粮大户》、《陈奂生换战术》和中篇小说《陈奂生出国》)中,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当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和人物灵魂的演进。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
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195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解约》。创作了一系列农民题材的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或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党的政策。
2、背景简介
中国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了,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落后的喜悦,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二、课文鉴赏:
一)、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交待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即“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介绍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部分写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表现,同时也补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1、巧妙的情节设计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1、“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2、卖油绳: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3、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近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4、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块钱,像割掉一块肉一样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5、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6、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7、感冒: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
毫无破绽。
2、补充思考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本是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从内容上看,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从结构上看,即是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今日为何“悠悠”地来上城呢?
2、二段中“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揭示背景:“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即陈奂生上城市的天气和季节;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转好,揭示了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第二,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变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党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7、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那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8、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
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的愚昧思想。
从小说可以看出陈焕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1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第四篇:ang的教案陈清霞
后鼻韵母ang教案设计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陈清霞
2015-3-4
教学内容:后鼻韵母ang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熟练拼读声母与ang组成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教学重难点: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是本课的重点。a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教学准备:音节卡片、音节词语卡片和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激趣导入新课
可爱的孩子们,有一个动漫朋友听说咱们一(2)班的小朋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个个表现都很棒!他非常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呀?你们看他是谁?(出示课件一)美羊羊图片。他的拼音怎样写呢?(板书méi yáng yang),师领读2遍。
2、分解音节,引出ang 孩子们,你们看,méi yáng yang的第二个音节和第三个音节一样,但第三个音节读轻声,老师请你们记住,我们在喊人名或称呼的时候,如果两个音节一样,后面的音节要读轻声。请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去掉声母y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后鼻韵母ang(板书ang)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课件二)1.学会后鼻韵母ang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2.熟练拼读声母与ang组成的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
三、学习后鼻韵母ang
1、师领读ang。
2、同桌互读,说说是怎样记住ang的。(a+n+g就是ang,或an+g就是ang)
3、师板书ang ang ang ang,请两名学生,一个随便读出声调,另一个边听边标出声调,师引导指正,并请学生领读。
4、两拼音节组成练习
A.出示课件三(学生自己试读后鼻韵母ang和声母都能组成什么新音节)B.指名读 c.同桌互读
D.做抢摘果子游戏(训练音节:bàng dàng máng fàng páng yáng zhǎng háng wáng shàng gāng)请两个同学上台做,把自己摘的果子上的音节领读2遍,摘得多的奖励小红花。
E.做找朋友游戏(训练音节词语:bāngmáng pángbiān shàngdàng fàngyáng guówáng zhǎnggāo
yín háng)同学们按小组做好,把这14个音节发到小组里面,先让同学们先看看本组的音节是什么,然后老师说音节词语,比如;师说,bāngmáng,拿bāng的同学走上讲台说“我是bāng,我的朋友在那里?”拿máng的同学也跑上讲台说“我是máng,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个同学站在一起,大家在齐读bāngmáng。
5、学习三拼音节
A.出示课件四(香蕉图片)学生观察xiāngjiāo和前面学的音节有什么不同)xiāng xiáng xiǎng xiàng拼读并组词
B.出示课件五(黄瓜图片)huāng huáng huǎng huāng说说他们的介母是什么?指名读并组词。
C.出示音节词语卡片练读shāngliang guāngmáng shǒuqiāng Xiāngjiāo yáohuàng fāngkuàng cūnzhuāng chángjiāng Chuānghu shuāngshǒu huángguā
6、音节词语组句练习(把音节词语卡片发给各组,老师读句子,学生把音节组成句子贴在黑板上)。A.méi yáng yang
shàng shān gāng.B.guāng tóu qiáng wán shǒuqiāng.C.bié huāng, bié huāng, xiǎng yì xiǎng.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ang
2、指名上黑板练写,指正
3、在本子上练写2行
五、出示课件六,做练习
六、总结,贴音节句子.总结,贴音节句子.bàng!bàng!wǒ zhēn bàng!
第五篇:陈霞平方差公式教案反思
1.5平方差公式(1)
教学目的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求过程,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
2、熟悉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掌握平方差公式运用。
3、通过平方差公式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归纳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运用公式进行运算。
难点:对于非标准形式的多项式的乘积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引入 计算:(1)(x+2)(x-2)(2)(3+y)(3―y)(3)(3a+1)(3a-1)(4)(m+5n)(m―5n)思考1:通过计算,我们求得了结果,请同学说说乘式与结果的特征
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2222一般地,有ababaababbab 22即:ababab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这个公式叫作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的数或 代数式。
问:能否用几何图形来验证这平方差公式呢? 思考2:
如图(1)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1)请表示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如图(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aabaa-bbb
图(1)图(2)(3)比较(1)(2)得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ababa2b2
平方差公式的特征: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二、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例
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2xy2xyb33a23a2b31111(2)xx323 2(4)0.2a0.7b20.7b20.2a练习1:口算
2(1)x1x1(2)x2yx2y11(3)mnmn(4)0.2x0.1y0.2x0.1y44(5)a24b2a24b2(6)1xy1xy(7)x33x(8)2xy2xy例
2、计算:
(1)x3yx3y11(2)x2yx2y55练习
2、计算:
(1)(2)(3)xyyxxyxy2
2mn2mn2总结:正确使用平方差公式关键:正确找出“这两个数” 例
3、计算:(学生)
(1)(2)(3)(4)3x2y3x2y2x3y2x3y
yxyxyxyx总结:计算前必须先观察这两个多项式的乘法适用的公式与法则。例
4、填空:
(1)(2)5x2y25x24y281a2
例
5、计算:
3x2y3x2y9x24y2
三、小结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2)注意点:a、适用条件:前同后异,用平方差;b、准确找出“这两个数”;c、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的数或代数式(单项式和多项式)
四、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p35/练习1;练习册P21/1、2、3 选做题:计算:12x14x2116x412x
《1.5.1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
《平方差公式》是节命题课,以前开这节课的老师有不少,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由四个特殊的二项式乘以二项式引入,这样既复习了前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又引出平方差公式,不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例题的选择上,与教材提供的有所不同,在层次的设置上我分的较为详细,由整系数到分数系数再到小数系数,形式由可以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到非标准式,进行变式练习,并指出应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找到“这两个数”,例3的设置目的有两个:(1)继续巩固新学的平方差公式;(2)最后一个小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能够应用平方差公式的特点是: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例4是平方差公式的逆用,同学们很感兴趣,特别是(2)小题,给他们的空间很大,更具挑战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动力,自己要时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这节课,得到陈老师的细心指点,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 两点:
(1)思考2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固定死,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创新的火花得不到呈现。建议:可将思考2放置第二节课,这样既复习了平方差公式,有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不再走过场;
(2)前同后异,用平方差的提法还是不要较好,因为前异后同照样适用。(前同后异,用平方差,我的目的本来想让学生利用这个口诀牢记平方差公式,看来这里出现了归纳片面的错误。)其中陈老师在点评时提到的正确找“真a,真b”的说法很好,很形象,朗朗上口,学生也容易记。
另外在“同课异构”听课时,听了蔡校长对胡老师一节课的评课,其中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蔡校长说:平方差公式的引入部分能否不要,直接让学生计算(a+b)(a-b),得到平方差公式。这个想法很大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指导团学习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导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学员能时时刻刻得到导师的不遗余力的指导,对提高自己日常教学能力帮助特别大;在学习班里,我觉得学得很充实,学得很开心。我要感谢各位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