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学习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课堂实录有感
今年是我工作以来第三次教学三年级,也是我第三次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对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直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的节选: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懂了?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上面这段就是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片段节选,每次看《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课堂实录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一开始被他朴实、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而后又被他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所折服,今天再一次看实录时,又被他教学词语方法的多样性所震撼。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词语教学当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于永正老师就是牢牢铭记这些,并把之扎实地落实于课堂,不得不使我们由衷佩服,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理解词语呢?于老师的课堂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
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
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知,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譬如:苏教版第四册的《狐假虎威》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通过这句话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不少课文中都有,这就需要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例1:“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自相矛盾)
例2: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课文的第五节有这样一段话:“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的叫着,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只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类似的情况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这就为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提供了条件,成为可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和其它阅读能力一样,绝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靠阅读训练,靠参与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重在训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强化训练意识。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满堂灌”的做法,把训练变为自觉行动。在备课时,教者就要考虑好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把他们作为例子,用来训练培养学生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能力。于老师在本课中他对‘收拾“、“有气无力”等词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二、通过比较理解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一)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庐山的云雾》第三段中词语“瞬息万变”的教学设计:
1、“瞬息万变”的意思是什么?(极端的时间内变化快、多)
2、像这样表示变化快、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幻无常)
3.那把“瞬息万变”换成“千变万化”行不行?为什么?
4,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很多,一个是变化很多,虽然都指变化多,但庐山的云雾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多,瞬息万变用得更加确切,所以不能换。)
5.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很短的时间内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加以有效利用,将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二)、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于老师在本课中对“收拾”、“纷纷”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引导学生运用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情景于生活中经常涌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接洽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意思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接洽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用手轻轻地敲门,老师叫请进,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妨害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自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自动喊人,请客人坐,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四、以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干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控制知识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易,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必定差距,如果只简略训练,学生想真正控制和精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发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我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里的“俯在”、“小心地摘”和“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时、虽然“俯、摘、捧、穿过”这几个词比较通俗、浅易,从表面看起来理解并不难,但是学生要准确地把握,并体会其中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只有让学生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小女孩爱护花草以及她的懂事。这样,他们才会明确词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演,于老师就是让孩子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词语的含义。
五、运用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经过精心选词,精确用词表达作者的情绪。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对表达安静、沉郁、失望情绪的词,应当读得慢一些,对表达紧张、热闹、高兴、兴奋、惊惧情绪的词,应当读得快一些。因此,我以为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情绪的词语,要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情绪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例如,小学语文《小鹰学飞》中“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盛的想象,将实际生活与情绪朗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用刚跑完步的那种状态读一读小鹰说的话,当学生不停地喘着气断断续续把句子读出来时,对“急促”这个单词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于老师在本课中他对‘警觉“、“有气无力”等词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二篇:教学案例
《自然之道》教学案例
这学期学习了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和品味向导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
当教学 “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时,向导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有的说:“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有的说:“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还有的说:“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们所想到的都是要救小海龟。当教学向导极不情愿地救小海龟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向导的做法吗?”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同意向导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龟,它就会被嘲鸫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啊!”可又有同学马上反驳:“小海龟不会被嘲鸫吃掉,因为第三自然段说它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个侦察兵。”还有的说“第二自然段说太平洋绿龟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就要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海龟在长时间的生活里,肯定会想出一些办法来对付食肉鸟的。”,有个学生回答:“下面的课文已经写了‘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就说明向导做的不对了”。无形中学生已经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还有的学生不服气:“既然这么做是错的,向导为什么还救海龟?”有学生站起来解释:“因为面对的是我们的焦急、责怪,不能见死不救。”“也许他是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向导,他怕我们回去以后和别人说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而理解向导为什么极不情愿的。
争论已经到了高潮,看到大多数同学已经同意向导的做法不对,我因势引导:“同学们,向导的做法不对,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地说,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那么在这里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呢?”学生马上回答说是太平洋绿龟有保护自己的方法,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学到这里,教学难点由此得以突破。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生1: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生2: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会让它们受到伤害。
生3: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孩子们的回答充分反映了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自然之道”含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力求使学生的理解不停留理解“人类不能破坏自然规律”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上,而是引导学生感悟“我和伙伴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以及讨论向导的所说所做,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既突破教学的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第三篇: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国运兴衰动我心
教学目标:感受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的联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知道公民的含义。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用录音机播放歌曲《我是中国人》。(张明敏演唱)。
师:歌曲中有句话“无论我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我在何处誓做中国魂”身居海外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思想?
学生:(讨论后回答)
老师: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紧密相连,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美好前途,所以“国运兴衰动我心”啊。
师板书:国运兴衰动我心。点击一 说一说
师:(示出身份证)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用吗?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并要求完成P44第二个◆P45地一个◆
师:简述申领身份证的规定,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出示身份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身份证是证明一个人是一个国家公民的身份标志。那什么是公民?什么人又是中国公民呢?师指导学生看“知识采拮”和P44第一◎ 过渡(师):引用P45第一◎内容 点击二 写一写:
引导学生阅读P75第二◆的内容,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看过多少反映上述重大史实的故事。
学生回答:(针对农村学生历史知道少的情况,师可以口述一个有关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的事,也可以要求学生看“阅览人生”《我是中国人》)
师:同学的听(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回答):略。
师:简介1840年开始,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国人受到的屈辱。
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45第二◇并写一段话。学生交流:略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概括总结。点击三 辩一辩
师:虽然同学们都写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但可能还有疑问:国家命运与我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四个同学进行一场辩论。同学们来裁判并说明理由。(师让先安排的同学围绕《教参》P76内容辩论。)同学裁判并陈述理由。
师:总结(围绕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点击四 讲一讲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6第一、二个◇内容并进行交流。师:争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或归纳。阅读教材P46第三个◇并写一段演讲词。学生上台演讲:略。
师引导:(1)国家圆了“飞天梦”。(2)展示国人风采。(3)长民族之气。小结:略。
播放《我是中国人》结束本课。
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典故 著名词人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 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授新课
(一)宋词和元曲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显示苏 李 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梦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 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略)
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 生: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 历史故事吗?
生:(略)
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77面小字内容)生:(略)
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学生可直抒己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
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的严谨治学精神。除文学 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 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略)
师:元朝的赵孟也是 著名的 书法家。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活动探究:请你从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自由书写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三、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历史课的体验和探究──《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作者:首都师范… 文章来源:人教网 点击数:714 更新时间:2004-5-11
【教学设计】
本课的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因此,在这两处设计学生活动比较多,其他地方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
关于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过程,因为不是重点,对学生而言又是完全的新知识,所以教师讲述,简单交代即可。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教师必须讲清这两项制度的开创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对于隋朝的经济成就,教材讲得比较空泛,教师要补充一些史料,使学生自己得出隋朝经济繁荣的结论。
大运河是本课的重点。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大运河的基本情况之外,必须让其明白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并对大运河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准备了活动式电子地图,有利于学生直观掌握。
隋朝的灭亡是本课另一个重点。教师补充相关史料,学生阅读、体会,感触那段历史,使他们自己得出隋朝亡于暴政、急政。
【教学过程】
师:扬州是我心仪已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到这里之后,一放下行李,就抓紧时间,游览名胜古迹,而且还做了一些记录。其中有一首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一下。(课件显示: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雷塘”就在咱们扬州。我想请同学们告诉我,“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生:隋朝,隋炀帝。
师:对,是隋炀帝。图中的荒家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荒垅穷泉骨,一代帝王陵”。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雷塘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
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
(展示动态电子地图)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代周自立,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图)这时在江南还有偏安一隅的陈朝与隋南北对峙。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已为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大军渡江,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一统,黎民百姓共享太平。隋完成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割据。那么,统一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略)
师:对,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最终完成了统一,江山来之不易,守之更难。摆在隋文帝面前最迫切的一项任务,或者说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隋文帝最关心的显然是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使隋王朝千秋万世,国祚绵长。隋文帝为此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三省六部制。(出示示意图)这项制度的推行,使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发展到群相制,最终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则一直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
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这时,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官,就是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手段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依据是什么?
生:看门第。
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带有明显的弊端。而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择官吏的办法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意义?
生:(回答略)
师:科举制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的欢迎,有利于更大范围内的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隋统一南北,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隋朝经济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几段材料。(电脑显示隋朝人口、耕地增加的数目及粮仓的数目)大家对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繁荣。
师:我们一起来看古人是怎么评价的。(电脑显示: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引自《文献通考》)这时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后世称他统治时的这种治世局面为“开皇之治”。
在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治,隋朝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电脑显示图片)同学们可以说是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大运河在扬州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流淌了1400多年。那么,关于大运河,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展示动态电子地图,介绍大运河的中心、起止点、分段、沟通的水系)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为苏伊士运河的20倍,巴拿马运河的38倍。1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依靠智慧和双手创下如此煌煌伟业,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前两天参观时,听咱们扬州的导游对运河有这样一个评价:“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学生们没有反对意见)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我请你们说一说,运河的开通,“功”在何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发言)中国的地形被形象地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平原狭小,山地、丘陵面积广大,河湖众多。从图上看,大江大河基本都是东西流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古人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跨越江河的能力不能与今天相比。所以,大运河的开通起到沟通南北,加强交流,巩固统一的积极作用。悠悠岁月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闪光的纽带,连接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摇篮。她千里波涛澎湃激荡,为推动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懈不倦的贡献。我这次一路南下,发现毗邻运河的村镇屋宇整齐,街市繁荣,发展水平很高,我们扬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上个世纪,津浦铁路通车前,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往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我看到一则材料讲,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使我想起,今年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已经正式启动。她的起点,或者说水源就在扬州。所以说运河功在千秋。
那么,罪在当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回到咱们的课题上来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如此强大的一个王朝却是极其短命,只有38年,如果从统一算起则只有29年。享国日短,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回答略)
师:我概括一下这位同学讲的,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建东都、下江都、征高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朝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给材料,看完后,每组一个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生:(阅读、讨论、表述)
师: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起于江都,死于江都。咱们扬州的同学对他可能十分了解。隋炀帝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他搞工程建设,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甚至下江都,也都有积极意义。运河就是功在千秋。但是,我们刚才亲身体会了那段历史,隋炀帝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进行大规模建设。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国力也需要恢复。他的所作所为急功近利,造成兵役、徭役沉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显示材料)民不聊生,只能揭竿而起,隋炀帝本人也身死国灭,埋骨荒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呢?
生:(讨论、发言)
师:隋炀帝的很多建设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即使是正当措施,如果时机不当,弄得人民活不下去,也只能发生悲剧。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治世局面。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篇:《葡萄沟》教学案例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5、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6、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并读好长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感悟葡萄颜色的差异性,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利用对话与人热情相处。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地点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采用的教学设备有:电脑、闭路电视、音响设备等,所需教具与学具有:纸做的葡萄、水彩笔、搭满葡萄架的挂图、各种颜色的真葡萄、新疆产的葡萄干、课件等。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课将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采用讨论、表演、游戏、自学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音乐VCD《咱们新疆好地方》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先听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你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刚才同学的回答真是雅克西。谁来说说这雅克西是什么意思?(好)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自己做动作)
3、师:让我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雅不雅克西?(雅克西)
4、出示课题:《葡萄沟》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次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想起那又大又园的葡萄。(出示葡萄)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做个夸张“吃”的动作)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写得和葡萄一样美,是不是?(是)那我们就开始写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师巡视)
师:写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边听录音边用“——”把它找出来。(播放录音)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师板书)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大家来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
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生自由地说,师相机板书)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学习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抽小组共同来回答。)
如:生说: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允许同桌互相补充)师:说得可真好,能不能把这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一个个”表示葡萄怎么样?(多),那好大家就把“葡萄”多的意思读出来好吗?(生读)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鼓励。)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大家一起来读,雅不雅克西?
6、师: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时播放轻音乐)生回答,师给予鼓励。
7、师:维吾尔族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
学习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
第五篇:风筝教学案例
《风筝》教学案例分析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官场兴龙小学 教师姓名:邢亚秀 月份10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孩子们,在这五彩缤纷的秋天你们想干些什么?(生自由回答)你们放过风筝吗?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就和放风筝有关。(师板书课题)亲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都把书翻开,自由的、大声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难读的生字词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3、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用手势表示。
4、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文章里跑了出来,你们认识吗?
出示词语:
(一人读后全班跟读两遍)
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谁愿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指明学生读,其他学生跟读2遍 咱们一块读读吧。(全班读)
5、同学们读的真不错。生字读好了,课文能读懂吗?请同学们端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第二遍读课文。你可以选择默读,也可以读出声音来,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6、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介绍了那些事情?(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7、课文有一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你们找到了吗?(生汇报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真会学习,(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读)这句话在文中引领全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找这样的句子,咱们再来读一读吧。
8、最大的快乐是怎样的快乐?(生自由说,如:十分的快乐、无比的快乐、特别的快乐、非常的快乐)说的真好,咱们一块到文中去感受这种最大的快乐吧。
9、放风筝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2)师板书:2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划一划,你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十分的快乐?(学生读)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吗?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快乐)书上有个词,表达了孩子们的这种心情,你们找到了吗 ?(快活)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快活?(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我们依然很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出示词卡 “依然”请同学读一读这个词)“依然”还可以怎么说?(仍旧、仍然、还是)你可以用他说一句话吗?
孩子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幸福鸟)为什么称他为幸福鸟呢?(因为孩子们的心情很快乐)
是呀,让我们读出这种快乐,谁愿意来读一读。(指明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大家来读一读吧。
10、还有谁找到了能够表现孩子们快乐的句子,谁来读?(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出示词卡:憧憬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憧憬是什么意思?清同学们把词典拿出来,咱们来查一查。(生查字典,汇报)学会用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要经常使用。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放风筝的孩子,你的内心向往什么?(风筝飞得很高)你能读出这种向往,这种快乐吗?
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明明白白的,看看做风筝的材料是什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明读)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懂的? 是呀,几根细苇,几张简简单单的白纸就带来了最大的快乐。请同学们把这种快乐放入文中。自由地在下面练读第二自然段。(生练读)谁愿意来读一读。(指明读)你的快乐感染了我,相信同学们也被感染了,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1、同学们读的真不错,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生汇报)课件出示:
1、自读课文;
2、勾画关键词句,体会心情;
3、在读课文,读出这种心情。
12、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思考,一边勾画出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和拒。(学生自读课文——5分钟)
13、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快乐)哪些词句表现了孩子们这种快乐的心情?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出示词卡:翩翩飞舞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还有什么东西翩翩飞舞?(树叶、雪花、蝴蝶)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出示词卡:快活的喊叫,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孩子,你会喊什么?叫什么?(生自由说)一个喊一个叫,叫出了孩子们内心的什么?(快乐)是呀,让我们捧起书,读出这种快乐吧(全班读)
14、有些快乐是课文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有些快乐是要我们再读课文中慢慢体会到的。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句子是写出了孩子们这种无比的快乐?
(如果学生达不到,就可以说:放风筝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孩子们的这种快乐,请同学们拿出笔圈出课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动作的词。)学生交流动作词语
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再来读读这一段。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贾平凹(āo))这是作者在回忆往事,他在放风筝的时候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下节课我们继续体会这种不一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