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约美 语文味 丰厚度
简约美 语文味 丰厚度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反思
个人简介:鹰潭市语文教研员 江西省特级教师 电话:*** 前段时间在网上学习,看到了一篇有关台湾教师如何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博文。这位观摩完内地语文课的老师是这样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展示课,在内地是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展示教师的造诣和钻研,每一次上课都是非常完美的演示,学生在老师的调教中有步骤地学,学生语文的水平非常扎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老师对内地语文课堂连用了四个“非常”——非常完美的演示、非常扎实的学生水平,非常到位的教师评价,非常值得他们学习。这四个“非常”令人汗颜哪!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客气的评价,这样含蓄的批评,说明了什么?我想这肯定说明了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且一定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只是我们身在局中不再敏感而已。
当前的语文课堂,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手段上不断更新,内容上追新求异,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热热闹闹的背后,真正在促进学生言语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内容变“胖”,环节变“碎”,训练变“浮”,形式变“花”,效果变“虚”,阅读教学的低效也就不足为怪。凡此种种,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值得我们反思。
反思一:“一线串珠”“一课一得”——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观察我们常态课的课堂,我们常常能够发现:有些课文或者因为太长,或者因为研读不够仔细,教学时经常会出现理不清教学内容、语言训练繁杂而零乱的情况,教师教得没有头绪,学生学得如坠云雾,如进谜团,不知所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缺少了明朗的主线,出现了“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状况。反观许多成功精彩的课堂,教学主线总是异常清晰,线上的大珠小珠安排得恰当精彩,特别引人注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做到结构简化、线索清晰呢?这里介绍一种简洁有效的教材处理办法——“一线串珠”法。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重点体现为“三个一”,也就是“抓住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找到一根串连全文的主线”、“确立一个语言训练的立体板块”。
什么是切入点?打个比方,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个球,是球一定有一个“球心”;就文章而言,就必定有一个“文心”,即平常所说的“文眼”或“线索”,我们研习教材时,只要紧紧围绕这个“文心”,不断地“去长变短”,把文章读成一个词,读成一条线,进而通过“一线串珠”,将精心设计的各个训练点有机地组成立体的训练板块,让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始终围绕“文心”贯穿一条主线展开,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做到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单。
关于如何使用“一线串珠”法优化课堂结构,我的听课笔记中就有一个精典的例子拿来和大家共享。这是南昌的教研员王玲湘老师曾经上过的《搭石》一课,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她采用的就是“一线串
珠法”处理教材。王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首先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走搭石”,这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其次是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第三步,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立体学习的板块。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
其实,我认为,要上好语文课,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除了要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还应该培养一种“一课一得”的意识,要掌握好取与舍的辨证法。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赛采取30分钟的小课制,课前不允许接触学生,这样的赛制其实就在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语文教学要多一点效率意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为集中高效的语言品味和训练。第一课时的言语训练,要在掌握学生语言习得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让学生读书、感知,扎扎实实地扫除字词障碍,这些基础性的感知过程必不可少,时间压缩不得,剩下的时间里要想亮点突出,精彩纷呈,只有大胆地省略、削减,把各种与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主旨关系不大的内容统统去掉,这
样的课才干净,这样的教学内容才集中,这样的教学也才有高效可言,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简约而不简单。第二课时的教学同样适用这样的原则。
反思二:“品味咀嚼”、“层层剥笋”——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繁杂、雍肿而且是非语文的现象,令人担忧。语文味应该如果去体现和提炼呢?方法很多,我这里将 “品味咀嚼”法和“层层剥笋”法拿来和大家一起共享。记得一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学应当提倡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咬文嚼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伸向言语形式的各个‘角落’,真正品出它的味来。”打个浅显的比方,语文就像一杯清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法,有的牛饮一通,有的细细品咋,有的一泯二品三回味,其中的滋味怎么可能相同!细读文本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在读中感悟,深入咀嚼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语文课堂才可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如何使用“品味咀嚼”法细读文本,一位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一课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洋人轧死路人得意扬扬,巡警反而训斥不幸妇人”一段的解读上。在这一处展现“中华不振”深层原因句子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得意洋洋、欺凌、训斥、惩处”等重点词语,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深切感受中华不振!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的就是“品味咀嚼”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精彩的片段:老师先让学生读读这
段话,说说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将愤怒的目光直射大个子洋人。接着初步品读“得意扬扬”并激起学生的仇恨。随后,老师运用明知故问法,将学生愤怒的目光再次引向巡警,让学生品读出巡警的可恶,在此基础上二次回读“洋人得意扬扬”一句,引导学生感悟洋人“得意扬扬”的深层原因,让学生对语言的品味由感知向领悟过渡。当学生愤怒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之时,老师又通过课文留白让学生想象练说,感受被轧死亲人的妇女、肇事的洋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围观的国人不同的心态,令学生个个紧握拳头,胸中充满仇恨,此时老师适时地引入一个激情书写生字的环节,老师说:此时大家紧握拳头想干吗?让我们一起来写“惩”!一撇怒,一撇恨,一撇仇,公正何在,却只能将这种种愤怒放在心里而已。但,敢惩处吗?中华不振啊!多精彩哪!这里既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生字教学,这更是体现语文工具人文相得益彰的美妙结合点。其实,语文教学越深入,人文熏陶便越自然。语文课上好了,人文自然就在其中。那么,这种好的效果从何而来,我个人观点,品味咀嚼之法是语文的“根本大法”。
我们再来说说“层层剥笋”法。所谓“层层剥笋”,就是教师从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切入,然后有步骤地层层展开,逐步深入,直至最后接近或达到感悟的中心。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内在情感丰富的句段,对于深入培养学生语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关于层层剥笋的教学设计,我觉得一位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很有说服力。本课中,老师有两处重点句的品读处理颇具匠心,很有“层层剥笋”之感。第一处是“引上绝路”部分关于班长和战士们
壮言壮行的教学。这段语句的学习老师运用“抓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的方法,先让学生读出整体感受,然后在同学们坚定的朗读中切入“斩钉截铁”,理解 “斩钉截铁”是怎样一种状态?并通过“走”字和感叹号的品读感悟体会班长坚定的决心。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品读。接着老师抓住“绝路”一词反复研读体会班长的英雄之举,体会五壮士心中的那一份悲壮。这是第二层次的读。第三层老师进一步通过“紧跟”“热血沸腾”等词语的解读感受五壮士的目标一致和勇于献身。老师就是这样以“斩钉截铁”为切入口,层层剥笋式地直至中心,最后凸现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层次非常清楚。老师对层层剥笋之法的第二处运用是在“顶峰歼敌”部分的壮士举石砸敌的句段中。第一个层次,先找出班长的五个连贯动作和如火般的壮语,进行初步的练读,当学生因种种原因无法读出那份深层次的仇恨时,老师巧妙地通过一段精心设计的关于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动情描述,引发学生的仇恨,并通过读将其渲泄出来。这是第二个层次。但还不够,在第三个层次中,老师再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引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壮士们的英勇豪迈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层层剥笋之法的综合运用。
反思三:拓展延伸,说写结合——让语文教学丰厚而有度。曾几何时,资料补充、资源拓展成为语文教学的某种时尚。凡公开课,课课有补充、课课要拓展。而且,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我们很多教师开发资源过度了,搞了太多与课文无关的资源。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它毕竟还是有边界的。语文课程如果没有
边界意识,是很容易被泛化、被自身消解掉的。即所谓的语文课程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关于如何有效拓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那位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本课中,老师共安排了两次拓展。第一次拓展安排在学生品读“同志们,用力砸!”一句时,由于红色经典离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远,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情感、文本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三者融合为一呢?老师此时恰到好处的一段有关日本人罪行的资料补充缩短了学生理解文本上的差距,为学生读出句中的仇恨之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铺垫作用,这样的拓展就显得非常必要。正当我们对本课的结尾充满期待之时,老师又在一段深情的总结语之后,加入了一个有关五壮士的补充材料,用时不多,但这第二次的拓展却很有必要,时机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促情练说,让学生面对纪念碑说出自己的感受,此时的表达就是学生整堂课的感情蕴积的总体抒发。所以,这个点上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呈现这么一段材料,学生抒情练说的层次才能上去。之后,老师再顺理成章地出示一段练笔,叫做师生共谱英雄赞歌,这不仅是拓展,更是一种说写的迁移,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曲终收拔当心划”这句诗,使整堂课给人完美收束之感,训练层次清晰、主线突出。
总之,语文课只有做到简约、丰厚并散发着浓浓的语文芳香,教学的春天才可能真正向我们走来。
第二篇: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
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
内容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浓浓 “语文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这样才能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回归语文课纯纯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味 熟读成诵 品词赏句 内化语言
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书声琅琅,读出浓浓语文味。
抑扬顿挫、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
1.默读要静心
新课伊始,我们都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默读。这段时间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务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清自读要求。然后开始静静地默读。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待学生自学完毕,就要让他们交流朗读,在初次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注意一定要由学生来改正错误,反复朗读进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导读需有方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对于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注意读出重音;描写欢快、紧急、战斗场面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适当快些;描写低沉、悲伤、舒缓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慢一些。长句的停留或换气是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难点,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做到语速平稳、换气自然,不把词语或词组拆开来读。此外还要加强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技巧的指导。
3.诵读要动情
在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恰当把握教材的情感,用丰富的语言,饱含的情感,创造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其次通过刚才的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后,情感得到升华,产生一种朗读的激情与冲动,有一种不读不快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我听过王崧舟老师上的《小珊迪》,他在课堂上语言是那么包含深情,字字铿锵,句句入我心田。他和学生一起可怜着小珊迪的命运,赞扬着小珊迪的诚实、信任,呼吁社会需要诚实、信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读得那么入神,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在听课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畅游,王崧舟老师上的课情浓,语文味更浓——语文味是读出来的。
总之,“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
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字: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
1、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比喻句巧妙地表达了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特点。我把这句话的品评重心放在了“五彩缤纷”。
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找到了哪些颜色?(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果树,紫红、淡黄、雪白……的菊花仙子。)
②菊花仙子还有哪些颜色呢?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
③这么多艳丽丰富的色彩,就可以说“五彩缤纷”。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秋天?这样一唱三叹,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形象鲜明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语文课自然就有滋有味。
2、在比较中品词赏句。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只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这样才能充分暴露语言的精湛之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例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短短一句话,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渗透着大教育家老子谦逊、恭敬的人品。其间“迎候”一词用得那么传神,于是,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品词。
①“迎候”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词?(等候)。
②“迎”字与“等”比,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等”字显得较随意、自由。学生通过比较,体味到了“迎”字的味儿。“迎”则看出老子对学生孔子到来的重视与热情,反映出老子作为一个长者对晚辈不远千里来拜师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准确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也特别强。语文味不知不觉得从这里滋生。
3、在想象中品词赏句。孩子们想象力是那么丰富,我们的语文味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估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以懂,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孔子拜师》一文中,在读到“风尘仆仆”这个意味深刻的词语时,考虑到学生在前文已积累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词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一下,孔子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后到达洛阳时“风尘仆仆”的模样?
生1:他的头发有些蓬乱,脸上布满了灰尘。生2: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
生3:孔子的脸色比较憔悴,人显得有些消瘦。生4:他的衣服上、鞋子上沾满了泥巴。生5:孔子,看上去很疲倦。
师:是呀,我们把旅途后十分劳累的样子叫作“风尘仆仆”。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现了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也深深刻在学生心上。“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三、多写多练,写出浓浓语文味。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纯洁的心灵,赞美神奇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目前尚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1、在模仿中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如《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个比较有趣、特殊的句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仔细读读这两句话,小朋友发现了什么?(他们的结构是一样的,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多有意思的句式呀!你能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句吗? 生1:“紫红的葡萄像一座座倒垂的宝塔,摇啊摇啊,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 生2:“洁白的棉花像一朵朵白云,飘啊飘啊,送来了秋高气爽。” 生3:“火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烧啊烧啊,映红了大地。” ……
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运用着,这是“煮书”的结果,我们要的语文课就要这样煮出语文味。
2、在想象中写。文学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了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的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是空白的,教学中可设计写话训练:
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 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磕头求饶?
③岸上看他惩治官绅和巫婆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这一填补,使空白中隐含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通过填补,那个妙趣无穷的场面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西门豹用计惩治首恶分子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语文味就是这么上出来的。
3、在情感升华处写。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之情上升为我之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课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文写到阮恒的话就戛然而止了,但我们的想象可以继续:阮恒的鲜血顺着输血管一滴一滴流入了小姑娘的身体,几个小时后,小姑娘苏醒了,得知她休克时这感人的一幕,她会说些什么呢?来,我们来想象一下。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练习说话。
师:相信这份情谊她将会一生珍藏,阮恒将是她永远的朋友。课文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对朋友这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什么是朋友呢?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写下来吧。播放《朋友》这首歌,学生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多好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让我们记住这种爱,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播种这种爱,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定能收获一份这样的爱!
学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用语言赞美人间的美德,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应该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语感,多一点读味、多一点写味、多一点品味;应该上得更有情感、美感,课堂设计更应该人性化,以生为本,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的提倡,是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浓些,再浓些……
参考文献
[1]《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程少堂《中华读书报》2003.7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个性化与语文味》 秦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我理想中的语文味的课堂》李勇 网上文章
第三篇: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句容市第三中学 徐霞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黄金斌
【摘要】
当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潮流,我们应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
【关键词】
简约 有效性 教学思想 教师 目标
提到戴尔,你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它闻名于世的直销模式,打个电话,网站上填填信息就一切都搞掂。戴尔着力倡导的概念是“向过度包装说不”,只要是不必要的,就都属于“过度”的范畴。我们的教学何尝不应拒绝“过度包装”,追求简约之美呢。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就论及“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简约教学的理念。何为简约?简约就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简明的课堂设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当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潮流,我们更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懂得舍弃与整合,深入浅出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约又充实,那应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
一、简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好比是一堂课的“心脏”。一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太多,每个目标都想抓,不愿取舍,结果可能一无所成。教学目标要科学、精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目标的定位应恰到好处、要有侧重。如在情感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比较显性的目标时,教学就应围绕情感和价值观感悟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定位。一堂课集中解决一两个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盲点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囫囵吞枣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简洁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时间变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学会取舍,不妨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易混点要讲,易错点要讲,规律和方法要讲;三不讲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简要设计。为活跃气氛,很多课堂设置了小组讨论,小品再现,演讲,辩论会等众多环节,让人眼花缭乱,似乎为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在众多教学手段的狂轰乱炸之下,学生缺少了“静思”的过程,被教师强势主导的一个个环节搞得筋疲力尽,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科学、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规律的,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这样就搞那么复杂了。“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简便方法。简便的方法和思路是学生所期待和乐意接受的。往往掌握方便快捷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从最简单的举例中归纳普遍的规律,如徐长青
老师的“退中的数学”,真正做到“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有些课堂通过各种辅助教学设备,展示眼花缭乱的教学场景,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冲淡了教学的主旨,把原本简单的课变成了复杂的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教学媒介的运用要点到为止,克服“浪费与作秀”,避免喧宾夺主,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感悟。
简练语言。任何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老师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能使学生一下就把握核心问题,避免注意力的分散,强化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留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白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和信任。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会让人有一种清净明亮的感觉。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锤炼每一句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教学的美感。
教育专家汪潮教授曾说过,“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倘若要在简约教学中切实有效达成目标,教师本身应博学多才,教艺精湛,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宋朝大词人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简约中透着凝练,在凝练中带着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的境界。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 徐长青
[2] 《简约语文》浙江教育学院 汪潮
[3] 《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许卫兵《课程·教材·教法》 2009年第五期
[4] 《网络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张新卫
第四篇:数学课堂简约之美(精选)
数学课堂简约之美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教师也明显感受到数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可谓花样百出、精雕细刻。课堂变得繁杂,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关键词:简捷;简约之美;数学课堂
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句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变得繁杂、臃肿、凌乱,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结果却因40分钟的教学时间所限,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以前不断添加各种因素的做“加法”转变为删繁就简地做“减法”,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
简约数学教学是指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简约”的原则,体现“简约”的要求,凸显“简约”的风格,追寻“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追求一种简约之美。简约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更高了,教师要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繁琐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不要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不要过分强调面面俱到,不要注重多授其鱼,而应侧重授之以渔,从而达到审美化、艺术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借用一位哲人所说的“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之美,美在简洁,美在意蕴,美在灵动,美在创造。
一、教学语言简洁,创造简约美
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记住,变成口语,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数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约,通过数学图形与数学符号把很多文字表示的内容很简单地表达出来,给人以简洁之美。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的话不厄长,简洁概括,去掉华丽精致的辞藻,删去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的实例而导入:“书包16元,文具盒4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16元,16.00元;4.5元,4.50元。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写法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简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的小眼睛都盯着教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使教学过程不再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探究过程简单,体验简约美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全面铺排,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它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猜想、推理的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教师均会花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地探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观察、体验、发现、思考、比较、感悟,经历探究的过程。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有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通过这样简单的探究过程,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练习设计简洁,感悟简约美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感悟新知,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增加知识的厚度。还要为学生提供细细咀嚼和感悟的机会,跳出文本与教师设置的知识藩篱,这样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就充分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全面的进步。
四、教学环节简化,品味简约美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对于环节预设,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教学的成功靠的不是搭花架子,而是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课程的本质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简单厚实的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使其快乐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简约是对“冗繁”数学课堂的一种清洗,是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内功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时,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不简约到简约的磨炼后,在课堂上能像一位魔术师吸引着学生深深地沉浸其中忘记一切,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妙,普通之外的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1]许卫兵.简约数学教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10.[2]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小学)
第五篇: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摘要】: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从简化课堂的内容、目标、方法、环节以及语言来讨论如何让小学的语文课堂变得简约。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正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约,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其二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简约,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大块,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以读为本,品读细节,披文入情。二是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这样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有效途径——“读”与“写”,整合了三个维度,涵盖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目标明确,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追求简约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感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至于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三、教学环节追求简化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教《长相思》。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追求简便
陶行知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几乎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课就陈旧。其实,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堂教学不作秀,简约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化实施课堂上的“精
讲多练”与“精讲精炼”。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五、教学语言追求简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3)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只求简约有效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23期
2、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 http://wenku.baidu.com/view/d9ad1a543c1ec5da50e270ac.html
3、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http://www.xiexiebang.com/fkggz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14
4、简单是智慧.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9).5、探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化 《小学阅读指南》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