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
高中英语(SEFC)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那么,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How many measures(措施)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What is “ The Big One”?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 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阅读理解问答题: 1)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连贯的)? 10)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3)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4)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Cognition)就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感知、领悟、推理及转化,从而实现对学习信息的了解、发现、知晓和理解。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信息网络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它将学习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第二篇:新教材教学设计
新教材 初一Unit 5
section A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词汇:have,soccer,ball,tennis racket,ping-pong ball,volleyball,basketball sport,bat,2)、语言结构:A、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ll?Yes,I do。Do you have a ping-pong bat?Not,I do not。Does she/he have a pen?Yes,she/he does
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的肯定和否定回答,该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说的能力。
本单元仍在继续学习一般现在时,这是一个生活中离不开的时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时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般现在时,这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学好这一时态的用法对以后其他时态的学习和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已掌握的知识:
学生在已经学过词汇:What is this ? What is that? 句型: Where is…? It’s in / on / under/…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掌握了一定的目标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词汇:A、重点掌握表示有关各种运动球类的名词, 如basketball, soccerball,so on
重点句型:? 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2、语言技能
1)、能看着图片说;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No,I/they don’t.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3、学习策略
1)、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图片卡片做出简单的判断。
2)、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形式及肯定和否定回答。
4、情感态度
1)通过各小组的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本单元,教会学生之间互相有无的主要句式
重点难点
1、Have 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用法;
2、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3、简单拓展主语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
教学手段:采用最简单的卡片图片、课本以及肢体语言。理念与思路、教法
1)采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2)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训练应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突破:Section A重在通过使用动词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的交流式口语活动,学习由助动词do或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回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行为动词的疑问句和be动词的疑问句在构成和回答上的区别,通过大量和反复地操练以达到运用自如。
四、教学流程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Section A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have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和应答,来学会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所以在教学中可采取问答式导人法:掌握新单词.采用各种方法学习单词。
1、升降语调、拼读、接龙和肢体的方式记忆单词。
2.检查学生记忆单词的成效。
3、学生看1a的图片,使字母和单词相对应。
第二教学环节;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掌握重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看图片练句型)
分片进行演示:I have a footba11.Do I have a football? 自己回答:Yes,I d0. 再问:Do I have a basketball? 自己回答:No,I don’t.再使用其它物体和图片询问学生:Do I have…? 询问学生:Do you have…? 询问学生:…? 询问学生:Do they have…? 在学生充分掌握的第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的复数。
2.学生回答:Yes,you do.,you don’t.学生回答:Yes,I do.No,I don’t.学生回答: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学生回答:Yes, they do.No,they don’t.掌握它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3、要求学生完成1b的听力,达到教学应完成的任务。
4.引导学生展开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可采用师生互动带动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5.Pair 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学习任务,学会运用助动词do进行问答并上台展示口语交际。
三、第三教学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巩固练习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和总结及笔头练习的教学任务。
2、让总结本课的 主要内容,如果不周到,教师可以补充完成。
3、游戏:让一个学生在课前 作各种动作,其他学生跟根据他的动作写单词和句型,然后核对结果。这种活动既可练习have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回答的写法,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4、习题练习,巩固课堂。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即:不是I,不是you的其它单数形式时,谓语动词必须改变形式,也就是在词尾加-s或-es(同名词的复数形式),我们可以简称为“三单形式”。有些动词的变化是特殊的,如:have的三单形式是has。在构成否定句时。要在动词前加助动词don’t或doesn’t;在构成疑问句时,则要在主语前加上助动词do或does,does/doesn’t是do/don’t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助动词后应该用动词的原型。
五、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语法是do 和 does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回答方式,与此同时学习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词汇。为此,在本单元我运用不同形式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在任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本人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愉快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力。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努力在这方面去做,不足的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教无定法,教师不要为了任务活动而忽略了语言的传授。学生的信息交流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任务的完成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个高度的开端。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是改革的关键,要给学生机会去说、去做、去思考。
第三篇:高中英语新教材词汇教学反思
2014---2015学
教学反思
单位:商丘四高 姓名:金秀华
二零一五年七月
高中英语新教材词汇教学反思
目前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无论什么版本,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词汇量大大增加,每个单元需要识记生词的数量平均都在70-100个左右,甚至有的单词只有在大学一二年级才出现的,也出现在了中学英语课本上。但词汇学习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一个拦路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成绩的提高。许多学生都为记单词而苦恼,要么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学生英语成绩的分化往往也是从词汇开始,而且部分学生因词汇量增加而产生讨厌学英语的情绪。在批改作业(特别是书面表达)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单词拼写错误较多,有的甚至多次出错,到高考时还会出错。问学生为什么英语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生词太多了,读不懂,不会写。
那么英语老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激发学生记单词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并运用所学的单词呢?对此我想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和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教材词汇量大,是通往英语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更是高考取得高分的法宝。
众所周知,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了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大量的语言输入本身就是第二外语习得的重要条件之一。英语的词汇总量非常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每天都有很多新的词汇扩充进去。新课标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量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八级: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如果想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必定占有极大的优势。
二、目前学生在记单词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前学生在记单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单词记不住,背了就忘,主要是平时接触英语少、一词多义不了解,读音不准,有的学生还是死记字母,一个单词拆成几个字母去记,背的英语短文,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李阳疯狂英语的小短文,英文意思与中文意思联系不起来。此外,对一些基本的构词法不太熟悉和重视。即使背过了部分单词,由于阅读量太少,按《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36万字以上,大部分学生远远没达到这个标准,所以不能彻底掌握单词。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有:认为学生只有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单词才能达到教材的要求,未能对单词进行分层次教学。认为学生能力有限,不敢放手让学生记忆单词。或者把词汇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的自发学习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和记忆方法或策略的指导等。
三、对学生进行词汇记忆方法教学和指导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识记单词的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把学习英语当成一种乐趣,识记单词也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采用下列方法,即“一读二拼三解四例五说六读七写”,可有效的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我经常告诉学生,遇到一个生词,首先要对单词学会分类 , 是课标词汇还是非课标词汇 , 是常用词汇还是不常用词汇, 进行分层次学习.对不同的单词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记, 记到什么程度也要明确, 然后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采用适当自己的方法去记忆。
“一读二拼三解四例五说六读七写”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读,是指遇到一个新单词首先在不查词典的情况下,能否自己把它读正确。然后再查词典,检验自己猜读的准确性,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利用音节或读音规律记单词。学好了单词的发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一开始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为词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引导学生按语音来记忆单词。
二拼,指的是在能把所学单词会读的情况下,一听到单词的读音就能准确无误地拼写出来。虽然目前的高考题目中已经舍弃了单词拼写题,但是在广东高考英语中的听取信息、语法填空和书面表达题中,因为单词拼写错误而导致大量失分的现象,却令人触目惊心,惋惜不止。本来一个好句子或精彩的段落,许多单词却多了、少了或错了一两个字母,就如同一件雪白的漂亮衬衣上趴着一个苍蝇一样令人扫兴。一个英语水平高的人,决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但是,教学现实却时时在告诫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训练。
三解,指的是遇到一个单词,要尽量把它分解成(前缀)+词根+(后缀)三大部分,充分运用构词法帮助记忆单词。英语词汇量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能很容易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构词法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包括:合成法、派生法、转化法、缩写与简写。而派生法又是最有效和最容易的扩大词汇量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例如,在view(看法、景色)这个单词的基础上,加上表示“再一次”的前缀re,就是“复习”的意思;加上表示“人物”的后缀er,就有“观众、探视器”等的意思。利用词根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熟知的词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清楚词义,更加有效地记忆单词。构词法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一旦引导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是指让学生从英汉双解词典中,把包括单词相应的汉语意思的例句(最常用或文中所指,并非全部)抄在笔记本上,同时把例句立即更换少量句子成分(即用自己的话造句),变成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一句话,把单词变成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此时, 要选择合适的英汉词典,最好选一种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有词汇方面的疑问不等待或仅依靠教师解答,自己查字典就能找到答案。经常使用字典,越用越熟练,查找迅速,而且学会根据上下文找到恰当的释义。
五说,是指在学完某个单词之后,在日常的口语对话当中尽量使用它。这是第四步在口头上的运用。一旦单词从嘴里通过一个完整的思想表达出来,那这个单词会在大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
六读,是指在学完某个单词之后,在日常的阅读训练当中,如英语报纸等补充材料中,进一步充分使用。这是第四步在阅读或视觉上的运用。一旦学生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再次碰到经过上述几步所学所记单词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那这个单词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将难以忘记。
七写,是指在学完某个单词之后,在日常的写作训练当中,比如英语日记,再进一步学以致用。经过这一步以后,应该说这个单词,将会成为自己语言宝库的一部分。经过认真的七步以后,使用这个单词将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总之, 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进行词汇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提高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单词的习惯,为高考和将来更深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文/贾 玲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迥异,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表现了一定的道理。《〈孟子〉二章》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其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岳阳楼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越巫》重在叙事,表现了对迷信思想的嘲讽;《〈世说新语〉三则》所选虽然简短,但反映世人之态,也说明了某些道理;《诗词五首》皆为名家名作,都有需要揣摩的地方。
2.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了解古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的方法,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和骈散结合的好处;继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文言的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3.重视诵读,加强指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和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其中的一些名句、名篇,应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4.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自由写作实践”,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自行安排。
Ⅰ阅读
《孟子》二章
[教法]A.读议结合法。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读后发人深思。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文意,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B.比较阅读法。这二章均具有短论的特色,中心鲜明突出,语言气势磅礴,很有说服力,但论证方式却有所不同:前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实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1.诵读法。这两篇都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语句流畅,很有气势。学习时应反复诵读,诵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
2.积累、运用。文中有一些名言警句,今天还常常被人们引用,很有生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学习运用。
[导入]可从“孔孟”的并称导入,也可从今天常用的有关名句名言导入。
例:同学们,有这样一些名言警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对,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
[突破]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主张施“仁政”,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彻,只要就文章能说出一二就可以了,教师注意介绍相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实践]口语交际训练。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小组谈谈自己对文中名言警句的理解,并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你认为“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拓展]课外可推荐《孟子》中短小、有趣的其他短文让学生阅读。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岳阳楼记》
[教法]A.朗读法。《岳阳楼记》是广为传诵的名篇,骈散结合,琅琅上口,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范读、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对其中一些长句要做特别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B.点拨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或让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介绍一下本文写作的背景材料,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词句,教师给予讲解、点拨。
[学法]1.朗读法。学习本文要从朗读入手,要能读得顺畅且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整体把握。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时注意不要搞“对号入座”式的硬译,而要注意整体把握,仔细品味。
[导入]可从文中名句导入,也可从游览胜地的角度导入。
例如:同学们,江山胜境引人入胜往往有两个原因,有谁知道?对,一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二是厚重的文化内涵。湖南的岳阳楼可谓兼而有之,“登斯楼也”,不仅可以饱览洞庭美景,而且可以仰慕先贤,感受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突破]本文情景交融,境界宏阔,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并且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抱负,这也是它流传千古、广为传诵的原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实践]描写片断。本文景物描写十分出色,学习时要悉心体会,然后也写一景物描写的片断,注意情景交融。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孟子主张国君应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跟范仲淹的名句内容上有何联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忧乐观。
[拓展]课外可推荐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对联等,让学生读读、议议,开拓思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词五首
[教法]A.讨论法。这五首诗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老师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五首诗,感知每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解答。
B.鉴赏分析,理解意境。每首诗都有关键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分析、鉴赏,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学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2.背诵、积累。这五首诗要熟读成诵,对其中的名句要能正确默写并理解会用。
[导入]可从作者导入,或从内容导入。
例如:俗话说“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风格不同,内容迥异,让我们仔细体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突破]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几首诗中的重点诗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了解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真正读懂诗的内涵。
[实践]为古诗配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几首诗的理解,选其最喜爱的一首或几首,为其配乐并朗诵。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3.《渔家傲》这首词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4.在《观刈麦》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诗句中表现出来? [拓展]教师课外还可推荐这几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读读,背背,扩大积累。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越巫》一文讲述的故事很耐人寻味。一个假称自己能驱鬼治病的人,到处向人夸耀,骗人钱财,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胆裂而死。本文篇幅不长,难度也不大,可先让学生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然后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分小组讨论概括文章主题,把握其社会意义,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和传神,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世说新语〉三则》分别讲了三个故事,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曹操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重点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如何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课余可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他短文让学生阅读。管宁割席(《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顾况戏白居易(《世说新语》)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第五篇:新教材“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二)能力训练点
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运用充分、必要、充要条件以及轨迹的纯粹性、完备性等知识,阐明曲线与方程在坐标系建立的条件下是怎样既对应又统一的,怎样互相转化的,在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2.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在论证中的正确运用.
(解决办法:先要求学生分清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同时要注意一些常见命题的正确性.)3.疑点:证明有关充要条件的命题.
(解决办法:先要学生分清充分性、必要性,再进行证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活动设计
1.活动:提问、讲授、引导练习. 2.教具: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教师概述一下命题的四种形式,并指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而命题的四种形式与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有密切联系,所以本节课着重讨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课题是“充要条件”.
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1.推断符号
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q,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q(或q<≠p).符号“=>”叫做推断符号.例如(1)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
又如(2)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又如(3)是一个假命题,可写成 |x|=|y|≠>x=y。注:①“p=>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②“p=>q”也可写为“q<=p”,有时也用“p→q”.练习:课本第35页 练习:1
2.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ppt1﹞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可写成:若p则q.
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3.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作
4.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则记作p
(或 q。)。
﹝ppt2﹞1.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
(1)若,则。
(2)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4)若
答:(1)
(3),则 的解集为R,则。
q,q
p。
p(2)
(4)
2.在原命题中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
真命题(1)、(2)中,p足以导致q,也就是说条件p充分了.
假命题(3)、(4)中,p不足以导致q,也就是说条件p不充分.
3.在逆命题中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
真命题(2)(3)中,p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假命题(l)(4)中,p不是q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1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通过研究四个命题中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可以得出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的“充分”这个感性化的词汇,通过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可以得出“必须具备”这个感性化的词汇,这就使后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引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2 阐述定义,理解内涵 ﹝ppt3﹞1.定义: 4.四种条件 如果已知
如果已知
如果既有,则说p是q的充分条件.,则说p是q的必要条件.,又有,就记作,则说p是q的充要条件.
2.从集合角度理解:
①
即:要使,相当于,即 或
成立,只要 就足够了——有它就行.
②
即:为使
,相当于,即 或 ——缺它不行.
成立,必须要使
。等价于
③,相当于,即
即:互为充要的两个条件刻划的是——同一事物.
有了前面例1作铺垫,从顾名思义的角度,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接受并初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三个概念.而从集合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加以剖析,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在这里采用先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分别定义的教学方案,可避免难点过分集中,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上.
[ppt4]1.回到例1
(1)判断前者是后者的什么条件.
(2)判断后者是前者的什么条件.
答(1)①充分不必要②充要③必要不充分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2)①必要不充分②充要③充分不必要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2.简化定义:如果已知,则说q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当学生的视线再回到例1时,他们的认识已螺旋式上升,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样,例1又可以起到巩固学生认识的作用.此时再给出课本上的简化定义,并指出在判断充要关系时必须先分清条件与结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小得多了.
2.3 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ppt5]1.例2 判断下列问题中,p是q成立的什么条件?
pq
(1)
(2)
(3)
解(1)
2.判别步骤
(1)认清条件和结论.(2)考察
和 的真假. 或
(3)
p
(2)
3.判别技巧
(1)可先简化命题.
(2)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3)可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
学生在解决例2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充要条件概念的认识,进而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策略. 2.4 结合生活,丰富感知
[ppt6]例3 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
(1)水滴石穿
(2)骄兵必败
(3)有志者事竟成(4)头发长,见识短
(5)名师出高徒
(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兔子尾巴长不了
(8)不到长城非好汉
(9)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l)海内存知己
(l)蜡炬成灰泪始干
(12)玉不琢,不成器
充要条件既是一个数学概念也是一个逻辑概念,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判断密切相关,设计例3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名言名句,体现了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特点,也使这节数学课融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教学中,我逐一展示名言名句,让学生探讨其中的充要关系,此时课堂学习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一改以往不肯轻易发言的习惯,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生活语言不可能象数学命题一样准确,因此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只要学生的推断能在某种前提或某个角度下合乎情理,就应该肯定,在这里答案应该是开放的,不同的观点应允许共存,关键是只要学生能“学会数学地思维”.
2.5 小结作业
[ppt7]小结:略
作业:1. P36练习l、2.
2.写出生活中有四种关系的名言名句各1句.
3.名句探微——名言名句充要关系之剖析.(500字左右)
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例3这个教学设计不可能也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后,我还设计了作业2.3这两个开放性的文字数学作业,从而将课堂上刚刚展开的思维涟漪扩散到了课外.
3情况 教学后记
本教学设计的例3和作业3,不同于通常的数学习题和数学问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点缀的花边还是点睛的妙笔,孤立地看,也许答案不一,但立足整个数学教学的全局,立足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我觉得还是恰到好处,余味无穷.从收上来的学生作业中,我看到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学生写出的名言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名句探微更是精彩纷呈.一些学生写道:“一些平时以为天经地义的名言名句,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剖析,却发现未必成立.”“这次作业,使我学会了质疑,学会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一句话一个问题”。“这次作业使我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数学可以养成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
我想数学知识毕竟只是载体,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维应该是我们更根本的追求.
随着后续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新教材中充要条件这部分内容前置所带来的奠基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数学推理的教学还是等价转化思想的传授,教师都可以从充要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显得更流畅自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总之,对充要条件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新教材的一个得意之笔,作为第一章的灵魂,新教材体系中的一块基石,教师必须要教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