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2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

第一篇:《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

《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规则的定义、起源和一般特征;

2、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规则,认识规则的意义和作用。

3、能对各种规则进行分类并最终理解规则。

重点: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新学习和理解。

难点:规则的含义、规则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以文中孟子的诗引入。

离娄(lu3)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注释:①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②公输子:即公输班(或作公输般、公输盘),春秋末年鲁国人,故又称鲁班,是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

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

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约束自己,不会自然的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社会,没有一定的规则来规范,也不能正常的运行。这节我们来学习第六的内容(板书)

二、揭示本节目标:

本节主要是解决:

1、规则的含义;

2、体会几种典型的规则;

3、规则的分类。

三、新授:

㈠、规则的含义?

(就是关于可以和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和应该怎么做、不可以和不应该怎么做的约定。)

㈡、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则。(交通、学校、公共场合……)

师:除本中提到的两条外,关于交通方面大家了解到的还有哪些规则?

(靠右走、十二岁以下儿童不得骑车上路……)

师:交通、学校、公共场合方面的规则是大家接触得最多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

1、交通规则:

师:如果有人不按交通规则的要求,走路或骑车时靠左走有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2、学校规则:

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讨论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讨论时有什么规则。大家看一下P48……,这一要求不仅在这节,以后的每节都应该这样,除了讨论的规则外,关于学校的规则还有什么?(学生在P49中划出)

为什么要规定这么多的规则呢?

探究一:(P49)

堂规则

违背规则的后果

师:有没有规则,守不守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大家,为了自己,我们要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探究二:(P49)校内商店。

师:采用什么办法、制定什么规则,既保证小商店继续开下去,又保证校园的正常秩序和整洁呢?

探究三:从墙上的《中小学生守则》中选择三条规定,分析其作用及其“缺席”的后果。

“缺席”规则

后果

3、公共场所的规则:

师:在公共场所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大家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请勿喧哗”和“从排队开始”。

师: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通过规则来约束人才可以保障其他人也包括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讨论:P0为什么迟到者要等到幕间休息才能进场?如果我是这个迟到者,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㈢、规则的分类:

规则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

探究:列出自己知道的各种具体规则。

正式的非正式的强制性的非强制性其他的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作业:P0讨论。

中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板书设计:

第六规则与秩序

1、规则种种

㈠、规则的含义?

㈡、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则。(交通、学校、公共场合……)

1、交通规则:

2、学校规则:

3、公共场所的规则:

㈢、规则的分类:

第二篇:滑滑梯有秩序教学设计

《玩滑梯有秩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滑滑梯的方法。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规则,感受与同伴之间的快乐。

活动过程

1、不同滑滑梯图片。

2、幼儿玩滑滑梯的录像。

3、滑滑梯场景图。4.学儿歌《滑滑梯》

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滑滑梯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滑滑梯。

如:亲爱的小朋友们,能告诉我你们喜欢什么?(幼儿讨论)那你们喜不喜欢滑滑梯呢?那滑滑梯是什么样的?来,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来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滑滑梯好不好?

2、引导幼儿了解滑滑梯玩法以及注意的事项。

如:小朋友们,滑滑梯虽然你们喜欢玩,但小朋友们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会危险,那你们想不想安安全全地玩滑滑梯呢?那怎么才是个安全法呢?(看视频如何正确玩滑滑梯)

首先我们小朋友玩滑梯的时候,手一定要扶好两侧,一个一个小心慢慢地滑,如果身后还有其他的小朋友,那小朋友们一定要排好队,有秩序地滑,千万不要拥挤,等一个小朋友滑下去,另外一个小朋友再滑,如果小朋友们都争抢,一不小心小朋友就可能会栽下来,摔了头和脸就痛了,所以一定不要乱,不要急,也不要倒滑,整个身体趴

下。

3、出示幼儿滑滑梯场景图,让幼儿判断对错。

4、讲故事小猴受伤了,引导幼儿如何正确滑滑梯,安安全全滑滑梯。

三、教师小结正确滑滑梯的方法。

1、上滑梯时,应该一步一个台阶,同时手扶栏杆,爬到滑梯顶部,不要从滑梯口倒着爬上去;如果孩子太小,家长应该扶着他。

2、让孩子坐下,双脚朝下、两手轻扶两侧扶手,双脚朝下分开、自然伸直,保持上半身直立,慢慢向下滑。(大头朝下滑、肚皮朝下趴着滑、半蹲着滑、站着向下跑,这四个危险动作一定不能做。)

3、如果玩滑梯的孩子比较多,要按秩序一个一个来,等一个孩子滑下去后,上面的孩子才能开始滑,以免挤推造成伤害,最后,从滑梯滑下来后,应当立刻起来,为后面的孩子让出空位,以避免被踩伤。

四、学儿歌《滑滑梯》

4.手指游戏“滑滑梯”我们将正确的玩滑滑梯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大家听一听、学一学、玩一玩。请宝宝用小手当成你们自己,身体当成滑滑梯,一边念儿歌一边“玩滑滑梯”。

5、教师总结: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安全滑滑梯,这样小朋友们玩得也开心,老师和家人都放心,我希望小朋友不管做什么游戏都要讲究规则,不要乱,不要拥挤,也不要急,确保小朋友们都健健康康的玩游戏。

第三篇: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聚集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新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教学

中信息应用设计 张 兰

一、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播放一段交通拥堵的视音频,内容为嘈杂的鸣笛、争吵。

问题:同学们能从这段影像看出这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点吗?(放学的学校门口)放学的学校门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没有了秩序)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及个人自学

1、学生读目标,带着自学问题进入预习,对本课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

2、完成题目以后同桌互批。

三、小组互学

1、继续研讨教材P23页《探究与分享》“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问题:1.同学们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遇到过什么问题?

2.校门口这种混乱会造成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结合PPT声、像、文字的展示或者制作微课来进行)

明确: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阻碍交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学校保安人员、值班老师和交警的帮助协调还需要所有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维护。

2、从社会层次理解“社会需要秩序”

问题:因此,什么叫社会秩序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合作学习,使用PPT直观展示)

3、社会规则的作用。

①说一说: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则(尽量具体的内容)?

②想一想:按照道德、法律、纪律、风俗把这些规则分类。

③从内容看,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明确:社会规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并且规定了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道德、纪律、法律、风俗等。

四、小结(PPT展示知识结构图学生总结)

五、反馈测评(选择一个材料题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进行测试,查缺补漏。)总结: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素材为PPT、影像、音频、微课视频等。使用上,每个环节或多或少都有用到,尤其是在重难点的学习时,探究活动的素材展示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展示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们探究合作学习生成知识时避免了因内容过多板书消耗时间的问题。

但在教学中,传统教学的师生互动相较于信息技术展示来说更具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贯穿始终,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法:学生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多媒体素材上,因此在素材整合制作的时候需要调整,做到简洁,突出重点。

这是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希望老师们多多交流,提出改进建议,十分感谢。

第四篇:自由与秩序讲稿

P1: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对立?冲突?统一?共生?——孰重孰轻? P2:

自由:权利、无拘束、动态。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

自由包括不受外界约束和控制及可以自我作主地去行为两方面的含义。卢梭在其著作《山中书简》第8书中说到:”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亦如马克思所言:”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时候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

秩序:义务、有限制、静态。治之经,礼与刑。——荀况

西方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秩序就是有差别的各个部分得到最恰当的安排,每一部分都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对于秩序的内在深义,即使各有各的不同观点,但秩序总是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结构的一致性、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性。正是有了稳定的秩序以及其显示出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才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障性因素。P3: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从传统的思路上来看,大致也有基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区分, 但此二者都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作了简单化的处理。

集体主义的自由与秩序观: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 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时, 主张个人利益首先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要求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中, 把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集体主义也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和经济主张, 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 尤其是对权力的争夺。自由必须以秩序为优先, 秩序才是所要关注的核心和终极价值。于是, 稳定便压倒一切, 稳定就是一种秩序。

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解决自由与秩序关系就是采纳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个人服从普遍意志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康德以自由这一概念作为其道德和法律哲学的核心,却又不容忍人们怀疑国家主权的来源,要求人们用改良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更改国家,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对于其臣民只有权力,忍受立法权的滥用是人民的义务。黑格尔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是自由的体现,是理性的,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现中的精神理念。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现实性都是通过国家才具有的。在黑格尔看来,公民是为国家而存在的。P4:

另一部分哲学家沿着相反的方向看待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古希腊智者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蕴含着以个人理性审视世界的意味。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秩序观:以个人为优先, 其次才是集体或社会, 人们不能因为集体利益而对个人正当的利益有所损害。

洛克假设说,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独立、平等、自由,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所有权。然而自然状态之下,有许多缺陷、不便和危险。于是人们结束自然状态,缔结一项契约,根据这一契约人们共同组成团体,建立国家。人们联合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

贝卡里亚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一切合理的社会都把保卫私人安全作为首要宗旨。” 密尔则从个人优先于社会的角度阐发个人自由,将个人自由置于首位,主张国家应为了个人而存在,应当尽可能少地限制个人自由。他认为,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全体的个人价值。P4:

哈耶克刻意把哲学、法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熔为一炉,根本目标是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加以捍卫、整理和阐发。其目的要展示给人们一个原汁原味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哈耶克用“自生自发秩序”概念表征这一思想体系。西方学术界对哈耶克的这一概念评价之高几乎达到了神化的地步。

1,自由制度是自生自发形成的结果。绝对不是人为设计的结局,人为赐予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2,自由意味着对控制个人努力的否弃。这意思是说,自由是个人努力和个人行动的自由,控制人者对人的横加干涉,不会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否弃人为干涉和控制。3,自由的功用是免除灾难。消除专制所带来的一切灾难的唯一有效的武器和手段就是个人自由。4,自由与责任二者一致。享有多少自由权利便承担多大责任,这是自由的本质规定之一。自由与责任分离,有自由者不承担责任,承担责任者无自由权利,这是封建集权专制的根本特征。5,自由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能力,而是用其能力为他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哈耶克对自由与秩序的观点, 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前两种自由与秩序观的超越。对集体主义而言其更多则是从一种个人主义方面来避免其内在的对个人的一种漠视;对纯粹的个人主义而言, 则是将个人主义分为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基本上沿循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进路, 强调个人目标乃至自我利益的追求, 就社会长远的演化过程而言, 有其贡献;二是继承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观点, 主张个人主义式的社会分析, 是理解社会的唯一进路。在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中, 自由是一否定性的定义自由意味着任何人不受任意的强制。对于秩序, 他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人为秩序, 一种则是自发秩序。前者是在唯理主义者的固有结论下的一种自然的推导, 是对人类理性建构作用的过分乐观;后者则是一种演化论的思维, 除了对经验和传统的尊重之外, 还有对理性所不及的领域的秩序的形成与演化的准确描述。P5:

美国哲学家杜威:社会由个人组成,由此可知,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遵奉社会为它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又或者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和从属,而同时亦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庞德:一种文明的理想、一种把人类力量扩展到尽可能最高程度的思想,一种为了人类的目的对外在自然界和内在本性进行最大限度控制的理想,必须承认两个因素来达到那种控制:一方面是自由的个人主动精神、个人的自发的自我主张;另一方面是合作的、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活动。如果我们想要保持对自然和本性的控制,使之前进,并流传下去,那么对这二者就都不应该加以忽视。

哈耶克的理论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哲学,然而却是一种试图把个人理解为一社会存在的哲学。他认为,自由主义最主要的一点是:个人自由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反而能够导致最适合演化需要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是文明进展最有效的原则。换言之,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社会理论所依据的并不是先定的个人权利之公理主张,也不是任何理性体的人之观念,而是一种旨在表明为什么维护文明生活要求有一个增进和平共存的政治秩序的社会理论。P6:

自由与秩序两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根据。秩序是人类实现自由目的的手段和条件。“自由只有通过社会秩序或在社会秩序中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当社会秩序得到健康的发展,自由才可能增长。”自由则是人类之所以要建立秩序的目的所在。自由对于人类而言具有终极的价值,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设置和秩序安排,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由本性的实现。P7:

自由与秩序两者相互渗透。秩序总是实现了人类某种自由的秩序,而自由又总是在某种秩序中的自由。如果只有秩序,没有自由,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只有自由,没有秩序,社会就会陷于混乱。P8: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 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上, 哈耶克认为不应该单独讨论自由与秩序两者的关系, 而应该放在法治即一种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才有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把其关于两者关系的得出通过一种人为的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与秩序的关系来进行论述。法治的引入

法治与自由:法治不是限制或取消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 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总之, 关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可表述为, 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则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没有自由的法治, 比赤裸裸的压迫更加恐怖,因为它于表面的堂皇中侵蚀着个人的权利;而没有法治的自由, 也不可能是一种有所保障的自由, 最终也会被其他诸如强权所危害和吞噬。

法治与秩序:在法治与秩序之间,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两者同样也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法治之下,才能形成一种具有约束性的以及有稳定预期的秩序, 而这种秩序并不是强加于人的, 而是与传统、习俗等都密切相关。这样在保障了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按照其不危害他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秩序对法治而言,除了法治的结果外, 更多的还有这样一层, 即一个良好的秩序是自发的秩序有助于为法治的实现形成一种至少不会造成阻碍作用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气质。P9:

在法治的环境中, 自由与秩序是一对相生相克的概念体, 并且在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自由通过法治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这种秩序之下, 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 自然也就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演进, 且这种不断自发形成和演进的社会秩序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对一般规则的遵守, 从而保证自由始终能够得以保护而不受到其他强权的任意干涉和损害, 还能使得对秩序的一般性及合理性要求通过法治对自由进行一种约束而达致;秩序成为法治下的秩序, 反过来同样能够在满足秩序的形成和演进中确保自由不被任意侵损, 使得两者相互促进而相得益彰。P10:

当代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法制现代化的任务极为艰巨。这就需要有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国家的存在,需要依靠一个现代的、理性化的、法制化的政治架构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担负起正确引导法律发展方向的时代责任。只有这样,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才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体现自由的法治秩序的命题,其基本要求有:

秩序是实现自由的基础;我们认为自由的关键是意志自由,而意志自由意味着选择自由。法律通过授权性规范为主体决定自己行为提供了多种合法性模式,用明确而肯定的语言确定了在各种预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这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偶然性和盲目性,增加了可预测性,从而为主体自主选择自由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条件和制度保障.法治下的社会较易适应文明的挑战,因为它的成员能够在个人自由的自我空间中发挥创造力,而各成员也易在自由的社会秩序中相互协调,所以整个社会比较有活力。换句话说,愈能保障个人自由的社会便愈能产生丰富、进步的文明,同时社会也愈有帮助大家合作的秩序。自由是评价秩序的基本尺度;马克思也认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里的法律成为真正的法律,即实现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在现代社会,法的现象是确认、扩大和实现主体自由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体正是借助于法并在法律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权利的。因而,自由是法的现象的重要价值内容,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确认和维护公民自由的法律才是“良法”。体现自由的秩序是当代法治的价值取向。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境下,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总是变动的,抽象地讲,很难说哪个是第一位的,哪个是第二位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社会本位的社会,个人仍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集体,依附于社会,个人独立人格缺乏。在现实中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会导致对个人利益的侵犯,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也会导致对个体权利的漠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大趋向毋庸置疑地将变得更加自由,人将更为独立和更为个体化,更具有进步心和独创性,我国的立法取向应该注重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性规则,它同样也应该有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可喜的是,我国的立法取向已经发生这样的变化,从宪法中公民权利位序的变化,物权法草案中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同等保护原则的提出,这都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第五篇:族谱与乡村秩序

族谱与乡村秩序

剑门碧玉 于 2011/5/25 0:16:3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十年砍柴:族谱与乡村秩序

2011-05-24 刊《同舟共进》

今年清明,我回到湘中的老家为祖父祖母扫墓。如果不是网络上的一件“奇遇”,我想我不会在短短几天,硬是把堂屋里樟木箱内二十余本族谱认认真真翻阅一遍。

2010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电邮,写信人姓李,家住宜宾,年龄和我相仿。他说他在一篇文章里知道我姓李,是湖南新邵人。他们家族是清代由湘迁四川,繁衍数万人,现在合族想找到湖南的“根”。我问他可有文字资料。他说,“文革”时族谱损毁殆尽,改革开放后族内长老凭记忆写下了始迁祖的一些信息。始迁祖为“大一公”,“康熙十六年由湖广省宝庆府邵阳县新立弘仁乙都第五甲北路庙皇金禹山地名石马江严村冲坐落地名新屋基”,迁到四川铜梁。

由于年代久远且凭记忆写就,前面的“都”“甲”之类清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未必准确,且很难考证,因为这类官方地名因朝代更替变动甚多。谢天谢地,四川这一李氏家族330多年来一直记得他们祖先“长征”的起点之“乳名”,这种由民间认可的地名,历数百年而不变易,无论官方叫它 “某某都” “某某乡”或“某某公社”。我告诉他,敝族就在这一代居住,现在邵阳北路包括石马江、严村、新屋基一带在上世纪五十年来由邵阳县析分出来,和新化县析分的一部组建成“新邵县”,“新屋基”又称“新屋里”,是敝族宗祠所在地。由此看来,先生这一族是我们这个家族迁出。于是,我俩认了宗亲,且答应在下一年的清明回乡为他查询。

我翻阅的那些族谱已是第四次修订。本族四修族谱已是1982年,但依然是竖排、繁体字、宣纸的古书装帧。专门有一册曰《迁徙分表》,从明成化年间开始,记载历代本族人迁徙的情况。但有些迁徙者信息十分详细,如某一年迁往某省某府某县某都,有些只是笼统地载上迁徙者的名字和迁往的省份。我想这种差异,应当和迁徙者本人的状况息息相关。有些人略识几个字,到异乡落脚且和留在湖南的同族亲人有书信往来,因此本族修谱时能记载详细信息,反之则信息简略。

查阅《迁徙分表》,更能理解“湖广填四川”之说。本族往外迁徙最集中的时间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部分迁往四川,亦有一小部迁往陕西、贵州。迁徙分表按照年代的先后秩序排列,在康熙年间,我查到了“大际迁四川”,“大”是本族的字辈,为江西迁湖南后的第十四世,本人为二十六世,“大”字辈徙川者有多人,唯大际公的年代相近。因此我认为这位“大际”极有可能是四川宗亲所言的始迁公“大一”。因为彼处是根据老人的记忆记录下来的,难免有错讹,且“一”“际”韵母相同。当然,这仅仅是推测,四川的宗亲不免有些遗憾,他寻找远在湖南的“根”到此算是十分接近史实了。白云苍狗,陵谷变迁,要完全还原三百多年前祖先走过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他们只是一些籍籍无名的湖湘农人。

已是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那位四川的宗亲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根”,很让我感动。究竟是什么一种力量让一代代中国人对故土和宗族如此看重,对祖先是如此敬重呢?“祖先崇拜”几乎是中国人一种准宗教。我以为,是由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决定的,多数中国人合族而居,乡村的自治秩序主要是由宗族来维护的。宗族的权威来自对同一祖先的认同。

而传统中国社会的多数人其安全感甚至幸福感和宗族息息相关,在王朝的治理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县以下的民间社会不但由宗族维护秩序,一般人的种种权利亦由宗族维护。明乎此,才能理解一个忤逆不孝的人被赶出“祠堂门”是多么恐怖的一种惩罚,这意味着他成了背后无体制化的集体作靠山的单个“原子”。

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主要由宗族来维护,那么宗族的准“体制”准“公权”的力量通过什么来显示呢?我以为,很重要的三项工具是:宗祠、坟山和族谱。

宗祠是合族的议事场所,可看成家族“议会”“内阁”所在地,凡关系到全族的大事,必“开祠堂门”,召集各房长老商议,一旦作出决定,便意味着是全族的意志,在本族内有着无可辩驳的“合法性”。祠堂作为全族“代议合一”的机构,往往附属有全族共同拥有的田产、山林、坟地。这种“家族共有”财产的管理和处置权自然由族长及有话事权的长老,但其管理、处置共产即族内大小事务的公平性,并不比后来的人民公社或乡镇政府、村委会差,甚至更好。族田的收益,多用来合族的公益事业,如修族谱、祭祀祖先、节日唱戏娱神、供养和安葬孤寡老人、辅助族内天资聪颖而家境贫困的子弟。因为主事者往往是有权威的乡绅,他们或有过功名,或子弟在外为官,所追求的是在地方的清望,在这种宗族文化里,在本族占经济上的便宜是得不偿失的。

坟山对传统中国人来说,有着财产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土地所有权是非常重要的产权,而活人栖息的宅基地和死人安葬的坟地又是土地所有权中最重要的。清明子孙到坟地为祖先扫墓,即是追思祖先的恩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属的宣示,即告诉周围的人们,这个坟尚有后人来祭奠,它是有归属的,请您善待。——所以,在中国古代,掘人祖坟,那是超级的仇恨,是对祖坟所有者最重要物权以及精神层面的双重侵犯。

而族谱,是将家族自治的“合法性”形诸文字,并提供自治所必须的详细资料。将全族人丁载之于册,包括迁徙到外地的,是让合族人别亲疏、尊卑,因亲疏尊卑不同,相互之间有不同的权责。尊者可以驱使晚辈,晚辈必须尊重长辈,但世上任何不平衡的权责关系不可能长久,这种看起来有失公平的权责关系自有其平衡之道,因为反过来,长辈有照顾、提携晚辈的义务,所以在传统中国,某个人发达了,其族内晚辈来沾光是天经地义的。族谱可以说是一部家族自治的“百科全书”,吾族四修的族谱,第一卷便是“封诰嘉奖”,辑录的是历代朝廷和政府的封诰、嘉奖本族人的文字,这种对皇权或政权的推崇是“政治上的正确”,是一种尊重官府的宣示。接下来就是“自治宪法”——本族公约,以及有德有名的先人教导子孙的训词。除此之外,还有《祠堂考》、《坟山考》等卷,这是对本族公共财产的记载,让后世子孙铭记,以利于维护本族权益。还有《艺文志》,辑录是本族有文才的人留下的诗文,激励后世尊重斯文,当然还有重要族人——既有功名或官职的人物传记。附录一册,乃《农村日常应用文》,载以祭文、请柬、春联、寿联以及酒席排座次、举办婚礼丧礼的范式。

我此番回乡时,本族正在开始第五次修谱。一般说来族谱应该三十年一修,因为三十年已是半生,一代人都长大了,再不修订的话很多信息就将消失。但修谱又不可能不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局势。考察本族前四次修谱,会发现和中国一个半世纪的政治风云有莫大的关联。第一次是清同治年间,那正是湖南乡下各族修谱的高潮,原因无他,太平天国刚被湘军扑灭,天下隐隐有中兴之像,局势平稳了,立功发财的湘军将士纷纷回家修谱;第二次是宣统元年开始,等修成的时候,已是民国元年,主其事的那位先祖是前清的南昌知府,在族谱后记中说自己正避祸沪上,感叹局势大变;第三次修谱是1946年开始,1948年结束,正是抗日胜利后,湘中相对平静的时期;1982年四修,原因就不用解释了。在此之间,诸多族谱被毁,幸亏有一房宗亲将一份族谱藏匿起来,免于秦火之劫这份孤本成为四修族谱的蓝本。

当然,家族自治并不都是温情脉脉的,包括修族谱、建祠堂这类合族公共事业,也有违背一些家庭的意愿行摊牌之实。“族权”不能妖魔化,但也不能溢美。但如果我们再深究下去,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族权对一些人确实有欺压甚至盘剥,但远不及官府对百姓的压迫与剥削,而其对普通成员提供的保护却强于官府。

今天中国农村社会经过六十余年的改造,乡绅阶层已不存在了,也不可能恢复传统中国的“宗族自治”,基层政府必须扮演一个全能的角色,其手中有着超越任何一个时代的权力,但对其监督与制约不够,其道德的自律更比不上宗族中的长老,于是其权力易于伤民而疏于护民。传统中国的农村居民之间,一般矛盾通过宗族即可调解,而今天,基层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因公信力缺失,而村委会这种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也普遍不是古代那样品德、能力被老百姓信任的乡绅,有些甚至是和黑恶势力勾结的混混、恶霸,靠威慑恐吓来治理乡村。由于过去那种家族调解的机制已消失了,于是一点点矛盾纠纷就可能扩大,又加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这是“上访”案件剧增的原因之一。一些涌进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如我家族一些子弟,在繁华的都市,他们是弱者,很难在当地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同族同宗和同乡之间相互帮助,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近年来,在外地打工或做买卖的同族、同乡,相邀一起回乡扫墓,而修族谱仍然得到多数人包括80后的响应,我认为这是在公权力保护阙如、契约社会尚未建成时,对“宗族自治”某种无可奈何的留恋。

但无论如何,正在急剧变化的中国农村,不可能再为“宗族自治”留出空间,族谱在农村社会自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必定成为历史,而基层政府担当“全能者”也力不从心,且成本畸高,中国农村的治理结构如何变化,是值得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

下载《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则与秩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家电设计与安规的小结

    在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按照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会议的安排,在此,我就成都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作......

    对称美 秩序美的教学设计 和反思(五篇材料)

     以生为本 精彩纷呈 ——《对称美、秩序美》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思路: 《对称美、秩序美》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课程标准第五册16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二课 规则有什么用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游戏中了解了规则。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那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1.请一个学生与老师玩“扳手腕”......

    尺规作三角形教学设计[推荐5篇]

    4.4 用尺规作三角形 教学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通过画图练习,提高几何语言表达能力,作图能力及动手能手; 3.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性,体......

    《遵守交规-安全出行》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遵守交规,安全出行》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学生学习一些交通安全知识,掌握一些交通法律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

    城市的秩序与复杂性(范文)

    城市的秩序与复杂性——兼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小感 书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雅各布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分类:城市理论 点击:27 快速通......

    人口流动性与治安秩序范文大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人口流动性与治安秩序研究 摘 要: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社会同时产生着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人口的盲目无序流动,......

    如何提高社会活力与秩序

    如何提高社会活力与秩序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