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摘 要: 课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整体设计到操作细节等环节的协调,以护理专业需求为目的的理念,将多种教学元素紧密衔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药理学 教学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药理学的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药理学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特征分析和设计时。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细致的调查研究,因为药理学教学是理论探讨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的过程,既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较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我校招收的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她们青春富有活力,记忆力好,学习欲望强,且前期已经结束了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解剖、医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科目学习,总体成绩良好。前期已经通过一些实验、标本的学习,初步训练对病因的分析能力,具备学习药理学的必要基础。
2.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规划教材,该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临床案例导入,突出教学重点,将基础和临床有机对接,激发学生探究好求的心绪,符合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3.目标确立
药理学的教学目标是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药理学》课程标准,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护理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确立的。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通过与临床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药理学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严谨工作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灵活、开放的人文精神,以及牢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态度。
4.教学实施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等基本理论知识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法,课前提出任务,鼓励学生预习,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采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采用PBL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积极开展课后拓展活动,比如:一是社区服务: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的相关认识。并结合所学护理药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用药知识宣教;二是制作板报: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在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登录网站、博客、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登录在线学习网站,整合网络资料,自主设计并制作电子版或纸质版用药指导的宣传报。通过拓展延伸内容,帮助学生理论联系临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并将完成结果纳入平时考核。
5.教学评价
5.1全面评价。药理学教学效果评价内容不仅包括药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如学生对基本理论及动物实验基本技术掌握与综合运用能力、主动学习的方法、能力与合作精神等,需要把这些内容统一到评价系统中,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5.2多形式评价。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三部分,期中师评占50%,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评价形式可以是笔试、口试、实验操作、课程论文等,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终考定输赢,一卷判合格”的僵化模式。
6.教学反思
笔者依据新的教学理念,以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课程中体现的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将药理学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这是大的教学观的一次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展示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实践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郭美珍,李寒冰,栗俞程,刘亚敏,张跃文.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4).[2]赖术,何胜,许小林,黄斌学,韦健全.民族医学生对药理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原因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S1).[3]孙勤,左月燃.护理大专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06).
第二篇: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根据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关于五年制高职公共课、专门课开发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几年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重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课程结构
构建
科学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五年制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初中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课程设置中的公共课。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门课。专门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制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控加工技术是“数控机床技术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数控原理、数控机床控制电路等内容,侧重围绕机床的功能、操作方法、编程技术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五年制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
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例如,我校在组织数控编程教学时,限于条件,前几年主要以讲授手工编程为主,随着自动编程软
件的应用普及,近年我们及时将这一技术引入课程,缩短了与社会技术应用的距离,增强了课程效果。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五年制高职具有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特征,各校所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专业,其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四、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好范文整理)
第三篇:关于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郑书国*,王宏婷,杨解人
(皖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护理药理学是护理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加强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建设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药理学教材、培育高素质的药理学教学团队、改革药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符合护理专业特点,是提高护理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药理学;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服务是临床医疗实践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临床医学既密切相关,又存在本质区别。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精良的专业技术,还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尤其是药理学知识更是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的始终。然而,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既缺乏护理专业特色,也难以适应现代护理理念的要求[1]。为了提高护理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特点,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高质量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所开设的药理学,其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均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虽然也有专供护理专业使用的药理学教材,但其在内容的编排上仍圄于传统药理学模式,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2]。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护理药理学》。
1.调整教材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现代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融入教材中,在注重药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对有关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描述适当精简,优化药动学内容,进一步突出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并增设用药护理程序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对策等,为增强护士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和提高护理用药水平奠定基础。
2.联系临床实际,注重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当今医药学发展迅速,每年都有大量新药上市,一些传统药物也常因安全性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而逐渐被临床淘汰。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将有关新药纳入教材外,还积极与临床教师、临床医生和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临床用药实际,对于一些临床已基本淘汰的药物和一些基本理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严重脱节的内容大胆舍弃,力求保证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 性。
3.调整教学大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学生对药理学内容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对于复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尽可能地采用简单形象的图示加以说明,克服了大量文字叙述的单调、枯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据此,我们对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调整,重新分配了教学学时,着重强调对药物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逐步摆脱惯用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规划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
1.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通过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药理学教学团队在学历和学缘结构上得到明显改善,团队成员9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加强年轻教师培养,选送优秀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拓视野,培养其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药理学教研室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目前,药理学教师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或药学专业,大多缺乏护理专业相关背景和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临床护理实践的有关内容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如定期开展教研沙龙,学习讨论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程序,使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药物特性;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经验和教学体会;开展药理学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交流活动,了解临床护理需求及用药护理实际情况,力求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三、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往往孤立地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内容,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药 2 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对护理药理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教学中融入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指导护士实施计划性、整体性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第一线,既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也是用药过程的监护者,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药理学知识,还要能将有关知识运用到护理程序中,从而协助医生正确诊断、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护理程序评价药效和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是护理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3]。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护理程序引入教学过程,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讲述每一类药物之前,首先引入具体病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和诊断,拟订护理计划,进而引出将要讲述的药物。在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和评价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案例教学法。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的被动学习习惯,且普遍觉得药理学内容枯燥乏味、难懂难记。为此我们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融入案例分析之中。通过案例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互动,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药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4]。
3.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综合发挥各种媒体信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5]。在护理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地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抗心律失常药时,采用动画辅助讲解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律失常类型,能将复杂的机制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改革实验课教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验证课堂教学理论,加强学生对药物作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 3 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单调且缺乏护理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也多采用教师讲解、示教,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此我们总结多年实验课教学经验,结合护理专业临床工作特点,对护理药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建立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新体系中保留了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实用性强的实验内容,如处方及药物基本知识、药物对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等,适当增加了符合临床护理特点的实验如不同途径给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药物体外配伍禁忌等内容,加强学生临床用药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临床护理工作特点决定了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不能简单套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我们通过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护理药理学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盛芝仁,黄善定,宋前流.从临床需求谈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86-87.[2] 黄宁江.浅议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J].右江医学,2009, 37(1):105-106.[3] 梁翠英,聂珍贵,高春燕.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程序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教育,2006, 24(12):83-84.[4] 谭安雄.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8):203-204.[5] 张艳,周鸿立,展瑞岩.浅谈多媒体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弊端[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 27(5):28-30.本文为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药学教学团队”资助项目。
郑书国:通讯作者,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药理学、中药药理学。
第四篇: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
我院护理专业主要面向襄阳市及湖北省,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文化素养,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并具有专科化护理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及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开设四个领域的课程:一是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如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二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的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护用药理等;三是培养作为“岗位人”的专业核心能力,即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主要包括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等;四是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和康复护理两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护理专业开发6门专业核心课程: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其中,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其他5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1.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结合。充分利用我院国家护理实训中心的良好条件,有效发挥我院惠民老年护理中心、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内6家教学医院和2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遍布全国的32家实习医院的教学作用,合理设计校内和校外教学的各个环节。
2.单项技术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结合。改变以往只有单项操作技术训练的实训项目设计模式,以临床案例或情景引出学习任务,经评估、分析后列出护理措施,从中提出需要学习与训练的单项操作技术进行分项训练,再以情境演练等形式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不仅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要强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3.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时间灵活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实物仿真训练与网上虚拟训练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开放实训相结合、单人实训与小组实训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1.岗位认知。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进行,主要是组织学生在附属医院和市区教学医院参观学习,安排本专业优秀的兼职教师对学生开展护理职业前景、护理法律法规、临床护士行为规范等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岗位,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从而认识“护理专业”,激发职业感悟,培养职业认同。
2.校内模拟训练。我院有7600平方米的护理实训中心,完全仿照医院真实职业环境设计,建有模拟急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ICU和内科护理病房、外科护理病房、妇产科护理病房、儿科护理病房,并配有真实的医疗仪器设备和较完善的实训设备,能满足开设课程的所有基础护理实训项目的练习。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实训主要以校内模拟实训为主。另外,校内建设了2个虚拟实训室,有120台终端机,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临床护理技术及专科化方向的护理技术中,难以进行仿真训练、又不能在真实病人身上进行训练的项目,如重症监护理技术实训项目等,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虚拟实训完成。
3.校内外一体化训练。即真实岗位学习与校内模拟训练交替。我院的附属二级医院和惠民老年护理中心,以及市内6家教学医院,可为本专业开展真实岗位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对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中的“生活护理技术”项目,在校内模拟训练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惠民老年护理中心,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一位老人的生活护理和基本的病情观察,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服务意识。对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等临床护理技术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教学,先收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真实病历资料,然后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例如,外科护理技术课程中“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这个学习任务,笔者将实践过程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评估――收集病情资料”,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收集消化性溃疡接受外科手术病人的病情信息,由临床兼职教师指导,通过查阅病历、直接与病人交谈、护理体检等方法,收集病情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在培养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为下一步学习提供鲜活的病例资料。
第二步:“诊断――提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学生在专任老师的引导下,将收集的病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找出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要解决这些健康问题,必须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在这种需求之下,老师穿插讲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疾病的治疗原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
第三步:“计划――设计护理措施”,根据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目标,设计相应护理措施。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将以前学过的护理知识加以应用,所学知识不够用时必须学习新的知识,但此时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效率更高。
第四步:“实施――实施护理措施”,通过仿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相关护理措施的实践与实施,如胃大部切除术前皮肤准备、胃管留置,术后饮食指导、胃肠减压、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等。
第五步:“评价――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前四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和小结。
这种模式可运用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以及护理实训中心的实践过程中。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护理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行动中培养岗位能力。
4.顶岗实习。安排40周的医院真实护理岗位实习,如下表。根据综合医院的分科情况,轮流安排学生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门急诊等各个临床科室实习。由医院各临床科室一线护理骨干对学生实施“一对一”式带教,学生在每个科室全程跟随带教老师,在真实的岗位上、实际的工作中开展实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实习期间,采用医院管理为主、学校全程参与的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实习医院建立科教科、护理部、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制度,学院执行教务科、专业研究室、专任教师三级管理制度,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第五篇: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尝试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尝试
【摘要】语文教学在五年高职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其它各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略急需调整,以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教学实施现状 综合性教学活动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语文教育不仅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还应具有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作为基础文化课的语文,所培养的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作为未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和各行业熟练劳动者的人格形成的基础。基于此,有必要对目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从教师角度探讨教学实施现状
1.教师应对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构建理性的认识,看到存在的问题。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当前的职校语文教学是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的。具体表现在:认识到教材的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不甚满意;期待着语文教学改革;同时,也有教师很想解决职校语义教学现状。由此可见,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语文教师的普遍诉求。
2.教师局限于主要传授教材,课题研究不贴近语文教学实践。调查显示,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最愿意花功夫的环节并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观念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差异的。虽然他们都能认可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又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造条件。事实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在广泛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来达成的。如果教师过分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准备,而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等工作,只会事倍功半。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承认很少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趣味性的活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3.教师教学没有融合职业教育,没有把语文与专业及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考虑。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需要自觉地融入职业教育,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与专业衔接,落买职业岗位对于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但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语文教育
本身,忽视了为职业教育服务,即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就业导向,语文教学与专业课之间关系不太密切。
二、从学生角度探讨学习语文的现状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总体表现为注重现实,看重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调查显示,学生这种现实的求学心态,首先表现多数学生就读职校时抱着实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早点就业,为了文凭或出于学术兴趣的很少。其次表现在学习语文重在实用。学生认为最常用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依次是:口头交流、闲暇阅读、写日记或通信、专业学习,从中可以看出,语文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生活工作实际所需,而非出于文学欣赏或钻研。
2.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期望值虽高,但语文学习的现状却令人遗憾。调查结果给笔者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学生的需求和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他们一方面认可语文学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觉得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情形下,学与不学差别不大,或者觉得学了对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多大用处。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曰的是广泛而多样的,内心充满渴望,却又厌倦上语文课。这种貌似矛盾的心理背后,其实正好折射出现行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体制亟待改革的现实。三、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方略的探讨
(1)主题活动类。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单元时,学生知道了“月亮”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后,教师发动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大量搜寻与月亮有关的天文、地理知识,全面搜集相关的诗歌、散文、歌曲、乐曲、传说故事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语文知识的掌握为中心,还涉及到地理、天文、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2)问题讨论类。此类活动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问题应该由学生去发现,然后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解决。问题可以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等方法解决,可以合作完成任务,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求唯一,允许学生间争论,鼓励发表不同的见解。
(3)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自主探究、交流与协作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基于网
络的探究课教学中,学生的网上探究与交流是关键环节,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在此应充分体现。学生在网络中阅读相关信息,从问题的不同侧面人手,展开自主探究。同时,也可通过网上的多元交流,了解学习伙伴和其他协作者的观点,从而形成更有效、更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学生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交往对象的交往,有利于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
目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本,把语文教学应具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课本之上。为了真正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教师应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他们结合专业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当然,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他们学会学习,更能使其学会适应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l]仲 霞.五年制高职语文口语教学评价改革案例[J].成才之路,2008,(3 1). [2]谢海泉探索新世纪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的新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04,(10). [3]李代文,职高生学情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教育,2000,(5).[4]中国职业教育教师情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职业教育网,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