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

时间:2019-05-12 18:4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

第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目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师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即“怎样选择和组织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表现突出?” “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里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优化,就成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度还明显偏低;课程标准也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教学设计是标准缺失的;很多教师还是仅仅依据教材或自己的经验在实施教学,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僵化。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和课程标准的应用能力亟需提高。为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课程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探究法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依据课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课堂设计能力。

2、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各种数学课型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与优化处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二)研究内容

1、课标研读、教学材料分析与课程内容的梳理、归纳和分类。

2、调查研究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中现行使用的教学方法及使用效果。

3、探索如何基于课程标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的策略。

4、探索在小学数学不同领域的教学中构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并将之推广。

(三)研究重点: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依据课标设计教学方法

(四)设计构思:

本课题的设计构思是: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的基础之上,寻找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开展实际调查的行动研究,并初步预定了研究设想,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课题组内定期研讨,通过计划、行动实施、反思调整、总结经验成果的反复螺旋发展中,不断深入和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的必要情况下,采取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了解在操作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归因找出策略。同时辅以深入课堂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原因的重要过程,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在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料,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并做出最终的系统性的报告和总结。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查询、分析、整理、归纳和收集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策略发展和实施的现状,找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对策,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在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指导下,对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

5、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找出可资利用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当前的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课题进度计划(阶段成果)

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准备立项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1、制订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课题组成员搜集资料文献,不断学习积累。

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

3、制定实施细则,课题申报方案。

4、选定实验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数学课堂动手操作频率和算理理解情况。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9月)

1、立足教材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方案,认真开展数学课堂,并及时记录和反思,形成文字材料,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

2、每月开展一次公开教学和研讨活动,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点评、研讨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研究的素材、经验。

3、回顾反思,对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完成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和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1、在组织典型案例分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

完成实验报告,迎接解题验收。

2、组织课题成果汇报展示活动,在市、区范围内开设公开课,完成关于相关的论文。

3、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报告。

三、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学校以教育教学科研为先导,各项研究正在逐步走向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校领导干部带头主持课题,各教研组主动承担课题,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形成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成风”的局面,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生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自2012年开始,青山区在市教研室的带领下,开始了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的研究,我们几所学校作为第一批实验校在这一年中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参加全国培训2次,市级培训3次,区级培训和指导若干次,课标全员考试1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开展实验工作打下了思想上的基础。

2、我们三校是青山区地区享有一定声誉的重点小学,师资雄厚,办学成果优异,多年来备受上级领导和同行教师的赞赏,教育教学始终走在同地区的前列,尤其是数学教研组,教研气氛浓厚,教材教法研究不断创新,因此从根本上具有良好的工作大环境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参与者是学校中有着丰富研究经验的教师,曾经多次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多年来教学成绩斐然,还有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另外参与者在省市级教学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等荣誉,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上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在全教研组成员的集体努力下,本课题目前已经开展了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文献搜集方面,我们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关键词,采取精确搜索的方式,全面搜集了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国博士论文库以及重要报纸。另外,我们还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查阅了教学活动设计领域的国内外相关论著。文献搜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在文献研究方面,我们正在做两件工作:一是加紧对国外相关杂志和报刊进行检索,二是对已搜集到的文献进一步的梳理。除了利用文献法寻找理论支撑外,在调查研究工作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初步的研究计划设想,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研讨,在计划、行动实施、反思调整、总结的螺旋发展中,将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化。必要时可采取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了解操作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归因找出策略。

第二篇: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

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工作,其教育对象都是存在身体残疾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特殊教育的工作难度较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不仅要进行科目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承担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改善当前的教育困局。

【关键词】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区别于普通的小学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从启迪学生思维做起,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存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一、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于浅显,对特殊学生认识不足

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接触的一般都是盲童、聋童、弱智儿童以及残疾儿童,他们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生活行为能力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心理上更是存在多样化的问题,但一部分数学教师对这些特殊儿童认识不足,所实施的教学方式缺少针对性,不适用于特殊儿童的数学教学;另外,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于浅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有些教师担心特殊儿童学习能力太弱而一味地拉低了教学要求,降低了教学深度,而有些教师则按照普通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混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不够

在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特殊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应当有所改善,但目前国内一些特殊学校并没有根据新课改和素质化教育的要求设立新的教学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方式依旧比较传统,数学教师们默守陈规,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依旧停留在原点,他们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渴望知之甚少,无法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仍然有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率非常低。

二、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同时善于利用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特殊儿童的内心非常脆弱,他们害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心理上总感觉自己与正常人不同,过分放大身体残疾,但他们也是处于儿童阶段的孩子,与正常学生一样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习使用引导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们大胆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无论是对于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是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交流用词,除了鼓励之外,也要善于批评,在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语言和语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普通学生没有差异,应当拿出与他们同样优异的成绩。

例如,在面对学生成绩滑落时,教师可以说“最近学习成绩怎么下降了呀?要继续努力,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拿出一个跟其它学生同样的成绩给老师看,加油,但是下不为例,不然教师就要惩罚你了哟!”

(二)多余学生沟通交流,注意寓教于乐

沟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要进入特殊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信任教师,安心学习,就必须通过真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怯场,对于老师的提问,虽然有答案、有想法,但却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增加沟通,同时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几种学习中或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采取击鼓传花的方式,物品传到哪个同学那里,该学生就要给这一物配上相应的计量单位,比如这块橡皮擦的面积是10cm2、课桌的高度是1.2m,等等。

(三)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关于某一问题和知识点的讲解,不要直接说出内容或者答案,而要循序渐进的促使学生主动说出答案,然后给予鼓励或者纠正。课堂教学时,要放慢教学速度,避免一部分学习能力或行为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节奏,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指导学生圈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加强语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启发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四)多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

新媒体时代下,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都应用上了计算机技术,其具有深化课堂内容、加强学习气氛的作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特殊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立体的长方体图形,动画展示长方体的六个面,还可以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形等组成小动物的图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当前,一些特殊小学教育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但从教育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参考文献:

[1]周超.浅析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J].赤子,2015,(05):38-39.[2]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18-119.

第三篇:小学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小结

上会中心小学 张秀良

一、学习、研究、反思,不断提高科研素质,推进课题研究。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的多篇文章。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课题组还每半个月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对照课题方案,开展课题研究与常规课相结合。

研究之初,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常规课。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来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3、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提高课堂作业设计能力。教师们定期围绕课题在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撰写教后记,为今后参与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成果。

1、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学习的准备,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拓展,都需要借助数学习题和组织数学练习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不断对“练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定位。在教学中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的无效和低效劳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⑴增强趣味因素。

趣味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它不单单指给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设计一道有趣的题目,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实际上,教师恰到好处的一句妙语,幽默的教态,风趣的评价,优美的板书等也都能体现出趣味性来,就拿我们练习中经常看到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等来说,如果给这些“老面孔”加以“美容”,把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改写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连线题改为“手拉手”或“最佳搭档”;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加问题表述的亲和力,学生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

⑵体现生活数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要让他们在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当然,我们老师在寻找体现生活数学事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生活化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千万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避免牵强附会,忽视生活化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宗旨。

⑶注重实践活动。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本身具有的直观性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

⑷设计开放情境。一提到“开放”,很多人认为就是设计一两道难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其实不然,它可以课前开放,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为准备性练习做好铺垫,也可以课中开放,针对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从条件不完整,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策略不统一等方面来设计。还可以课后开放,迁移拓展。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⑸点拨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它们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可以找到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另一条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宜看明。在练习环节上,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注意结合具体环节点拨学生领悟这些思想,那么他们的素质将会达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普遍应用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整体代入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等。

2、改革作业评价。

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比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对于学困生如果算错,及时订正到全对,可以给一个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一次或最多两次成功才能得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他们完成作业并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

3、其他成果。

⑴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课题组所以成员的努力,每位教师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与大家交流分享,使全体课题组教师受益匪浅。大家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⑵通过一阶段的实验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研究将教师们引领到了教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探索中。通过学习实践,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科研方法。数学教研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活动,教师们研究热情高涨。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下阶段研究方向。

1、提倡学生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教学案例研究。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对于每一个典型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第四篇: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一、本单元课标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本单元知识能力结构及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

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本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及注意事项

1、充分利用表内除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2、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除法竖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实施中,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典型教学案例实录及分析 【教学实录】

一、学习例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情境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上次在学校进行的冷餐会么?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出示照片)瞧!这就是同学们精心准备的美食拼盘,在这次冷餐会上,大家不但互相品尝了美味佳肴,还从中学会了谦让和分享。但是二一班有一位同学在准备水果拼盘时就遇到了一些状况,我们来看看。(课件)

2、摆6个苹果

(1)师:他有6个苹果,想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能上来摆一摆?(课件出示)

(2)2人上黑板摆(1人摆盘子1人摆苹果)(3)生描述摆的过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同学是怎么摆的?摆完了么? 生:正好摆了3盘(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摆7个苹果

(1)师:如果是7个苹果,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该怎么摆呢?(2)学生用7根小棒摆一摆,同时找2生上台摆

师:请你拿出7根小棒代替苹果摆摆看。谁能上来摆一摆?(3)生描述摆的过程

师:这次我们又是怎么摆的?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摆了3盘,还剩1个苹果(板书:摆3盘,还剩1个)(4)对比观察摆的区别

师:这一个摆的和上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不能再继续摆呢?剩下的一个够摆一盘么?

生:第一次摆了三盘,没有剩余,第二次摆了三盘,还剩一个苹果,剩下的这个苹果不够再摆一盘。(5)揭题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课题,齐读)

4、分别列算式

师:第一次我们把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看着图,你能列一个算式么? 生:6÷2=3(盘)

师:真棒!看来你之前学的除法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学生列式,老师板书:6÷2=3(盘)

师:看第二次我们摆的,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试试看!生:7÷2=3(盘)还剩1个

师:还剩的这个我们该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呢? 板:7÷2=3(盘)……1(个)(余数1红笔写)

5、结合苹果图说算式含义,介绍余数 师:看着图,谁来说说7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7个苹果 师:2呢? 生:每2个一盘 师:3呢? 生:可以摆三盘 师:1呢? 生:还剩一个苹果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平均分后还剩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红笔板余数,齐读)

师:像这样的除法我们就把他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读算式

师: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读,7除以2等于3余1(师范读生齐读)

7、小结

师:刚刚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列一列算式,不但帮这个同学解决了摆果盘的难题,还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同学们积极思考,表现非常棒!掌声送给我们自己!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比赛,比比看谁的表现会更棒!

8、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1)课件出示,1分钟自己看题(2)找生描述题意

生:这道题目要求我们先圈一圈,再填一填(3)男女生比赛完成(4)汇报交流

二、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出示情境(课件)

师:通过刚刚的比赛,我们又进一步的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接着来研究。瞧!这些同学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怎么列式? 生:能摆2个正方形,列式是8÷4=2(个)

2、学生分组摆小棒

师:如果有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桌三人一起用小棒摆一摆,摆好后组长负责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

3、汇报交流(课件)

师:9根小棒摆出了怎么的结果?怎样列式? 生:9÷4=2(个)……1(根)

1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有剩余么?怎样列式? 生:10÷4=2(个)……2(根)师:11根小棒呢?12根呢?

师: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摆出的结果么?生1:不摆小棒,用13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1根 生2:用14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用15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3根 师:你们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生:根据12根小棒正好能摆3个正方形推算出来的。

4、观察对比

师: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余数总是1、2、3; 生2:除数都是4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三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能摆一个新的正方形了。

5、交流,小结

师:如果余数是4(课件出示16根摆的情况),这4根小棒就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那这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余数不能是4,那能不能比4大,余数是5行么?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7根小棒摆的情况)

生:如果余数是5,也能再摆一个新的正方形,还剩一根,等于还是余1。

师:你太聪明了!再想一想: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生:余2!

师:剩下7根小棒,余数是几? 生:余3!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不断重复出现,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余数不能等于4 也不能比4大,只能比4小。4是除数,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余数<除数)

6、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出示P61做一做,说说你的理由

7、小结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走进智慧迷宫,比比看,谁能赢得智慧星!

三、巩固练习一星题、P61第一题(1)理解题意

师:有几个面包?有几种包装方法?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装法,帮面包店的师傅圈一圈,填一填。(2)独立完成(3)学生汇报交流

师:第三种装法算式中的两个3分别表示什么? 二星题、课件补充

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几? ☆÷6=△……()

选一选,下面的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5 A.3 B.8 C.4 D.5 三星题、余数最大是几()÷7=()……()

四、课后总结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报数游戏

师:找五位同学依次排成一队,从1开始报数,报到30,随便挑一个30以内的数,老师就能猜到这个数刚刚是谁报的,想试试么? 师:想破解这个游戏的奥秘么?想想今天学的知识,自己利用课后时间,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交流。【教学分析】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作用有四点:一是承上启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摆几个图形,但不会特别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二是便于操作。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利于准备和操作;三是激发兴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出来?”等,产生探究的愿望,同时体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铺垫。图中呈现的几种摆法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做一做”的两道题,都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圈、连、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其中第1题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难点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对表内除法的两种含义已经理解并掌握,会根据具体情境列除法算式,会描述除法算式的含义,会准确计算除法算式的商。但间隔了一个单元(混合运算),有些孩子对除法的相关知识淡忘了。

【设计思路】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从具体直观开始,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从中感知到余数是怎样产生的,初步懂得什么是“余数”,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作为一个教学的情境,这样能在一上课就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又能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

第二,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的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并大胆推测余数与除数的奇妙关系。本节课少了小组合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奇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

第三、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当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之后,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

教学后,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一堂课下来。反思自己,今后还应不断地加强学习,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名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个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本校开展的“冷餐会”活动导入新课,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进入新课,教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教具呈现课本上的主题图,通过动手摆学具,设置问题和生动的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作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

第二,重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时,不仅联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而且通过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将书本数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之中,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学生感到亲切。这样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余数)和规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第三,强调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的操作练习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探究,动脑筋“想”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专题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课堂提问正是实现这种课堂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仅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模式,学生很少、几乎没有主动提过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或者问题过于深奥,学生不能理解;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够好;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随心所欲地提问;提问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等;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努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第五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提高教师基于标准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是其中的核心命题。本研究围绕这一命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体探讨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如何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及怎样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案例研究。本研究运用历史分析、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回答上述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下的主张和结论。现实调查和理论分析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在现实中,我们对上海市某区初中信息科技教师的调查发现:当前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度还明显偏低;课程标准也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还不强;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和课程标准的应用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理上,我们进一步论证了开展基于标准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标准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超越,它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权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依据传统教学大纲时代的教学理念理解课程标准一定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过于依赖个人经验、过于依靠教科书的思想束缚,“像课程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实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解课程

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应用课程标准的新视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三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将评价和教学统一起来,保证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一致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践研究。在基于标准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与基层教师一起开发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案例。依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我们分别选择了“知识与技能”和“综合活动”两个研究主题。通过教学案例,教师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在教学实施中反思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研究者在此过程中也对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现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阐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它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管理的基础。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对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就需要努力地去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氛围和环境,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标准教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实践中领会、渗透基于标准教学的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将课程标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教学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3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3引论13-2

3一、研究问题13-1

4二、文献综述14-20

三、研究方法20-2

2四、研究意义22-23第一章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学理解读23-42第一节基于标准教学的辨析23-

31一、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历史的考察23-2

4二、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现实的追问24-27

三、基于标准教学的难为与可为27-31第二节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现实表征31-

42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31-3

5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逆向设计模式35-38

三、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38-42第二章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分析:本土调研42-65第一节调查设计42-

51一、调查问题及其理据42-

43二、信息收集与分析方法43-47

三、调查样本选择47-49

四、调查的局限和采取的措施49-51第二节调查结果与问题讨论51-6

5一、调查结果的分析51-6

1二、现实问题及讨论61-65第三章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性建构:美国经验65-82第一节美国基于标准教育改革运动的述评65-76

一、基于标准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65-68

二、教育机构对课程标准实施的努力68-7

3三、美国基于标准教育改革运动的启示73-76第二节科罗拉多州基于标准的教学模式76-8

2一、发展背景与应对挑

战76-77

二、基于标准教学模式的特征77-80

三、意义和启示80-82第四章界定学习目标82-114第一节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82-88

一、目标在教育中的涵义82-8

4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特点和功能84-87

三、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的关系87-88第二节解析内容标准88-10

3一、教学现象:课程标准带来的困惑88-89

二、解析内容标准的理论依据89-9

4三、解析内容标准:一种分析的二维框架94-96

四、解析内容标准的过程与方法96-103第三节构建学习目标103-11

4一、教学现象:流于形式的学习目标103-10

4二、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104-107

三、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107-109

四、依据课程标准构建学习目标的过程和方法109-114第五章设计学习评价114-144第一节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114-120

一、优先设计学习评价的理据114-117

二、课堂学习评价的方法和策略117-120第二节设置客观性试题120-129

一、教学现象:”抄”来的课堂测验题目120-1

21二、客观性试题的特征和类型121-12

2三、客观性试题研制的过程和方法122-129第三节开发表现性评价129-14

4一、教学现象: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困难129-130

二、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和特征130-13

3三、表现性评价开发的过程与方法133-144第六章创设教学活动144-172第一节课程标准与教学活动144-150

一、课堂教学观的考察144-146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建议146-150第二节安排活动任务150-16

4一、教学现象:泛化的教学活动任务150-1

51二、教科书与教学活动创新151-1

53三、活动任务设计的过程与方法153-164第三节组织教学活动164-17

2一、教学现象:

过于模式化的教学组织方式164-16

5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165-168

三、教学机智与教学活动的实现168-172结语172-182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174-175附录2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175-176附录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案例(一)176-179附录4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案例(二)179-182参考文献182-192后记192 网站。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

下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设计及优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直观教具等手段,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让孩子遨游在“有声有色”的数学王国 ——浅谈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良庆区那陈镇中心学校方肖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浅谈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多动好动,是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十分头疼的问题,如何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探析 现如今大量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做法令一些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然而从整体来说,考试成绩和学习情况并不符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一书,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团队骨干成员的倾力之作,由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教材审查委员、博士生导......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宽带的开通,大量的教学资源呈现在我们面前,并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但盲目使用,只能给学生刺激过多、压力过......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冲突”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这就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