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五上《维护生态平衡微课》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平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经过对前几课的学习,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栖息地,了解了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知道生物间存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对生活中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普遍缺少主动为保护生态平衡做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引起沙尘暴的 原因; 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知道一些如何保护生态平衡的做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浏览网页学件、上网搜集信息等方式了解生态平衡、失衡现状以及保护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教学过程
1、观看沙尘暴视频,知道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西北部,人们了大量挖掘甘草、发菜、开矿,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小结:沙尘暴的形成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后的结果。
2、破坏生态平衡还会造成其他哪些方面的影响? 使一些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例:百灵鸟,人们每年使它的数量减少10万只左右。
猎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都被大量走私出镜。发菜,我国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每年都被大量挖掘。
小结:除此之外,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导致泥石流、龙卷风、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
例:大量引进水葫芦,使得水葫芦大量繁殖,泛滥成灾。
澳大利亚引进当地没有的野兔品种,使得野兔大量繁殖,泛滥成灾,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3、我们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做些什么? 建立自然保护区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广东湛江自然保护区、广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等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防沙治沙、封山育林、保护湿地、植树造林等做法来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实际上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案设计 教科版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评课记录
《维护生态平衡》评课
崔红艳老师:
1、王老师用很多美丽的草原图片导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人为因素,这些动物和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我个人认为张老师这节课讲的很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
王立红老师:
1、大量使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象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也引起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其实,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观点差异越大,求异思维越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因此而亮丽。
2、借助追问,寻求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使课堂的生成性更强。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追问,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来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来活跃课堂气氛,来制造学生求异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这些追问,都能引起学生细节的记忆,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
3、丰富的直观课件,为生成性课堂提供了基础。
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对本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很熟悉,为了让学生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
第四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维护生态平衡》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各种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2.通过学习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为行动。
【教学重点】
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教学难点】
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改变生态瓶》这一课中,我们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和添加动物、植物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哪些变化? 预设:(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那如果是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预设:会!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海洋中生活着大鱼,小鱼当然还有虾米,大家都很熟悉,那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三种动物的食物链是怎样的呢?
预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ppt出示图片加食物链)
教师总结:像大鱼、小鱼、虾米这样,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在第六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比较一下,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生物群落是指所有的生物,而生态系统除了生物之外还包括了非生物。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出示草原图片:这是什么? 预设:草原.师:一个草原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 预设:生态系统。
师:你们见过草原吗?草原上有哪些动植物呢? 预设:草、树木、兔子、鹰„„ 出示:草、兔子、鹰
师:那么草原上的生物组成的整体,叫做草原上的—— 预设:生物群落。
教师引导:同学都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能说出图中的食物链吗? 预设:草→兔→鹰
(ppt:草→兔→鹰)在书本上写一写
教师引导:这些动物之间存在什么食物关系? 预设:草被兔子吃,兔子被鹰吃。
教师引导: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设想一下,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兔子变多了,草变少了。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这都是为什么呢? 预设:食物链中吃与被吃是相互影响,环环紧扣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教师引导:草原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草原上的生物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ppt: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许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动物和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 预设:不会。
教师引导:这些情况的发生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那么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草的减少呢?
预设:(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当然草原也有自动修复性,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正常的放牧或打猎会造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吗? 预设:不会。
教师引导:但是如果过度的破坏行为就会使草原无法自动的修复,将会造成永久的危害。(ppt:作业本最后一题)
教师引导: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先和同桌,前后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教师引导:人类无视自然法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的其他地区,你们知道什么叫沙尘暴? 预设: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沙尘暴。(播放沙尘暴的课件。)
教师引导:看到了沙尘暴,你觉得沙尘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预设:沙粒满天飞扬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会污染环境,对身体有害。
教师引导:这一切的危害都是生态失衡带来的,在我国北方,有许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除了人类放牧的牛羊,还生活着肉食性的猎、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植食性的兔,还有蝗虫,蚱蜢等昆虫,以及我们喜爱的百灵鸟。那里还生长着中药材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等,可是当地的生态平衡正在遭到破坏。那么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引起了草原生态的失衡呢?(四人小组讨论)
预设:人们过渡放牧。人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大量采摘各种名贵中药材,使植被被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人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捕杀大量的动物,使生态失去了平衡。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具体事例。(PPT:具体事例)总结: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四万只蝗虫,可是每年有10万只百灵鸟被捕杀,而我国猎隼的数量非常少,已经成为一级保护动物。想一想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预设:(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最终结果是什么?
预设:最终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教师引导: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预设: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我们应该保护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不让它们遭到破坏。我们应该禁止捕杀各种动物,对捕杀的人进行严重的惩罚。我们应该进行环保宣传,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除了沙尘暴,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生态失衡而发生的自然灾害吗? 介绍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介绍蓝藻污染事件
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ppt出示蓝藻的照片
教师引导:前几年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2007年5、6月间,太湖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出现污染的原因是上游排放的污染物,里面含有的物质使湖水富营养化。当时,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就连我们小学的自来水也能闻到一股恶臭味。
四、课堂延伸、亲历实践
教师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本节课虽然就要结束了,但“维护生态平衡、爱护地球家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请同学们行动起来,做一件环保小事,争当环保小卫士。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中第八课的内容。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播放了沙尘暴的视频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本课的结束,我没有用一段很好的话来概括总结,只是草草的结束了。我认为要是能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课标上说到: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这节课都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这点做得还不够好。
回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节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