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8: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

第一篇: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

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宗彬

微课程跟微学习、微内容密切相关。我是这样来理解的,微课程是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应该是“微”的。微内容是从设计者和学习者的角度说的,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也是“微”的。微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的方式,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不必非要用40或45分钟,更体现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三者都有“短、平、快”的特点,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着同一个理念──“微”。

这里我们重点研究微课程,因为它是主导,只有我们设计的课程是微课程,其他两者才能容易的实现。

微课程是由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组成的课程的统称。如何实施微课程,有的人说得更干脆,直接名之为“碎片化”。那么如何以微课程的理念,来深化、优化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初中历史实施微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策略,希望以此为开端,我们能一起行动起来,深入研究、认真落实,不断丰富、完善、提升微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微课程为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

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

现在我们处理某一课教材时,先要想清楚这一课教材中,涉及几个知识点,我如何来处理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几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要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先考虑清楚。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对我们设计的微课程重新加以处理。

二、微课程为二度开发教材提供依据

如何对国家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微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如我们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有的老师进行了微处理,把这部分内容分为: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影响等几个微内容,这就有点局限于教材的表述了。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明朝的八股取士作为一个微内容,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对科举制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对科举制的影响就更加客观,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使之知道在不同的时期,对科举制有不同的评价,学会把具体的历史放在具体环境中评价的能力,使能力的培养不再变成一句空话。

三、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啰唆,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感觉有点空而大,显然属于课程目标这一层面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整个初中阶段来完成。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2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第3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我想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我想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目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大而空,目标就成了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

四、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我们一般一个教师教五至六个班,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五至六遍,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鲜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五、微课程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教学

要落实微课程,首先要明确地划分好知识点,而划分出的知识点,都是一个小小的主题。而这一个个小的主题,都应该围绕在课时主题这面旗帜下。如“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节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主题,而划分微课程,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先划分为这样两个主题,即“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在“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一微课程下,再微分成“使节来华(包括遣隋使、遣唐使)”、玄奘、鉴真三个微课程,在“对外影响”标题下,再分为对日本的影响、对新罗的影响两个微课程。这样细分之下,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对这节课的微课程化还有许多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微课程化,如按照本节课教材上的标题来微课程化,也是一种方法,也有它的道理。还是那句老话:教无定法。迁移过来,那就是微课程化也无定法。

在设计微课程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设计,同时要紧扣历史主体知识。如在“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课时,在学习玄奘西游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西游记》导入学习,不过不要偏离了主体知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作为过渡语,而不要作为历史学习的重点。引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故事,是要为完成历史教学服务的。如通过回顾《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知道玄奘西游的时间、出发点、带回了什么,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内容,不必再按照教材来学习这些内容了。玄奘在印度游学多年,登上了佛学的最高讲坛,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在学习玄奘的品质时,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他不怕艰险,还要引导学生得出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有追求信仰、为信仰献身的精神的结论,以及人应该爱学习、尊重知识的结论。这也是微课程的要义之一,即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关键语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简要、清晰、明确的认识。

在课程微化的同时,当然还要有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我们要站在中观或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同时,我们在课堂小结时,还要把微化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

微课程虽然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它的核心特征,即一个“微”字,融合我们以前的好做法,催生出一些好的做法来。

【人教网】原文地址:http://

第二篇: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7)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第三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作者:高发明田寒梅

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

电话号码:189904441

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策略归纳整理理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点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如何使学生“温故”,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这个“温故“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知新”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后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复习后掌握的知识程度。“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就是指“温故”。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不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结束后,体会到有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知新”的效果。

策略之一:归纳整理

根据新版历史教材特点,要想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难度系数较大。如果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归纳整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相似类型历史事件归类在一起。采用图表式归纳整理更能达到“知新”效果。

如: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按照朝代名称、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灭亡者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使学生就会轻松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知识。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成就,可以按照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重要贡献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

在比如说:综合分析英国的新生、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等等都可以按照归纳整理,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记忆轻松,不易混淆,这是对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

策略之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个方法使适用于记忆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件内容、历史事件意义等内容较多的知识。“前苏联心里学家鲁宾斯坦说:“真正的掌握知识,在原则上也就是由教学论、教学法、教师所创立的特殊的使其简单化的条件中的那种认识过程。”虽然如此,知识的掌握过程并不简单,知识本身及其传递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① 但是我们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对内容较多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嘴里不停的重复要记忆的那几句话。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抓住关键字、词、等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如:针对记忆(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中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内容有4个知识要点,做了一个小测试。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要求他们按照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第二组告诉他们方法——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抓住“割让香港岛”;第二个知识点抓住“赔款”,第三个知识点抓住“开放广、厦、福、宁、上”;第四个知识点抓住“协定关税”。规定五分钟掌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结果,第一组,只有少部分学生勉强记住了知识要点。第二组,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通过这个测试说明了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如:针对(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多次统一检测都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这个内容多,学生掌握特别困难,采用总结每一点,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记忆,效果良好。譬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总结为四点:第一点:(思想上)关键信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点:(政治上)关键信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第三点:(法制上)关键信息——健全民主和加强法制;第四点:(组织上)关键信息——撤销错误文件,肯定 “四五”运动,纠正错误结论。学生如果在总结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学会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牢记知识的一把钥匙。正如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70页所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②

策略之三:学会考试

到目前为止,基本采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偏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历史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着重讲题的对错之处,而忽略了对学生讲做题也要讲方法。学会考试,指的是在题干中或者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产生联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做选择题。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基本处于30%——40%,教师在总复习阶段除了讲题的对错之处,还应该讲做选择题的一些方法。方法一:抓关键信息,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次、句。根据这些信息来做选择,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如: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防洪灌溉”,符合这一信息的只有B、都江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乡镇所有D、土地归农民所有。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成为主人”,根据这个信息一分析,只有D符合。方法二:对关键信息产生联想。如:题干中出现“小岗生产队”这个信息,就要想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干中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信息,就要想到“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等。对提高正确率有很大作用。方法三:采用排除法。在题干中出现“不正确”、“正确”、“标志”、“最”等信息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对选项题逐一进行排除。再譬如:做与数据有关的材料题时,方法是:一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事件,二比较数据的变化,三写结论,根据数据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反映出事件的现象。在历史总复习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每道题的对与错之处,更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些手段或者方法。这就是做题的策略。

总之,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和当前对研究型学习、活动教学的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显示走向对学生有效指导。”③ 所以,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培养。这就是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的科学方法都属于好策略。宋朝人朱熹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概括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②、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参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2——203页。

第四篇: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和意义

微课程的优势。

(1)时间较短,内容精简: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4)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7)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微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于移动学习市场,在powerplus与多普达合作的移动学习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307份,受访者中表达对此类手机商务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共260人,占样本总数的84.69%。[8]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4.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5.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6.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微课”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篇: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9月25日,注定是一个令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师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微课程研究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对全区600名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微课程体验式培训,那场景真正体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验式培训让老师们有种久违的冲动,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纷纷展示,大家找到了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平生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微课程,怎么去做微课程,如何用微课程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魅力。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下载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浅谈岩泉镇中学:姚忠群从事历史教学将近十年了,就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复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

    浅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浅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

    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合集5篇)

    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受到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从单纯地应试角度转向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论文

    做历史教学的领航者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和实施对教师提......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通力“合作”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首......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

    实施企业品牌营销的意义及策略(精选5篇)

    实施企业品牌营销的意义及策略 马为一:领导力学派创始人 千家企业管理行销首席顾问 著名管理行销实战专家 最实战的领导力训练导师之一 顶尖企业管理行销专家 中华培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