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 使用压缩软件(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十 使用压缩软件
育太和小学
刘明悦
《 二十使用压缩文件》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十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主要是初步认识与使用压缩软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压缩软件是将计算机中的标准文件重新编码后生成的一种尽量少占用磁盘空间的文件。经过压缩后的文件,可以提高文件在传输时的效率。
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但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乐于学习新软件,所以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有很高的积极性,会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法介绍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情趣他们会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以上思考,我采用了谈话导入法、自主发现法和任务驱动法,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求课堂教学在有趣、愉快的气氛中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法指导
本课通过自己操作、自主探索、自由获取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获取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学目标:
练习使用WinRAR和WinZIP软件;学会压缩与解压缩。
教学难点:加密压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在计算机中可以保存文件,可有的文件所占磁盘的空间比较大,可不可以把这个大的文件处理成小的文件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使用“压缩软件”对这个大文件进行处理,从而生成一种尽量少占用磁盘空间的小文件,也就是压缩文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使用压缩文件。(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对文件进行压缩?
2、压缩后的文件为什么会减小所占的空间?
3、压缩后的文件是不是可以恢复原状呢?
三、使用WinRAR压缩文件
1、师操作
选中要压缩的文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右键菜单中的选项。试一试四种压缩的方式有什么异同。尝试选择“添加到档案文件”并在其出现的“档案文件名字和参数”窗口中,对各项参数进行设置。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参数设置,比较压缩文件时需要的时间和压缩后文件的异同。体会各项参数的意义。
2、学生参照72页内容,完成对某文件的压缩(出示课件---第二张幻灯片)
3、引导选择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缩,比如:文本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比较什么因素与压缩文件需要的时间有关,比较什么类型的文件压缩比率较大。(课件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4、比较压缩文件与原文件的大小(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5、巩固新知(课件出示练习题---第五张幻灯片)
四、用WinRAR加密压缩文件
1、提示学生:
现在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会对文件造成破坏,为了避免文件受到损坏,我们
可以给文件进行加密设置,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文件进行加密压缩,被设置密码后的文件,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则不能被正常打开。下面就请同学们进行如下操作:(课件出示---第六张幻灯片)
2、学生操作练习
3、巩固知识(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五、尝试使用WinZip压缩
1、师指出:我们常见的压缩工具除了WinRAR外还有WinZip压缩
2、学生操作
试将桌面上的“mp3歌曲”用zip格式压缩(出示第八张幻灯片)
3、进行比较
对比压缩后文件的异同。
4、再让学生利用这两种格式,压缩不同格式的文件,比较压缩后文件的异同。
六、对压缩文件解压缩
1、师示范
选中要释放的文件,选择右键菜单中的不同释放选项,比较其释放不同点——释放的路径和释放后在哪一个文件夹中。
2、学生操作
3、比较释放后的文件和原文件的大小关系。
七、学生质疑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出示第9张幻灯片)
九、课外延伸
光盘是同学们深爱的一种学习、娱乐的工具,它具有存储容量大、保存寿命长、轻便易携带等特点,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光盘的刻录”,请同学们课下预习课本,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具。
二十 使用压缩软件
育太和小学
刘明悦
《使用压缩软件》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十课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压缩软件的使用。
2、掌握压缩软件的两种格式。教学重点:学会压缩与解压缩。教学难点:加密压缩。整节课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恰当的运用了“任务驱动法”
具体做法是: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任务”。第一,设计了使用WINRAR压缩软件压缩文件;第二,使用WINRAR加密文件的压缩;第三,尝试使用WinZip压缩文件;第四,对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整堂课学生是在有序的任务中进行学习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电脑学习,除了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主学习,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在本课教学开始时,我只出示了第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教师机进行操作并转播给全班同学看,看看做对没有或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完后,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演示中我都同时提醒学生如果有不清楚可以查查课本所讲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课本获取知识的能力。总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 了教学目标,学生对重、难点都掌握得比较好。
三、存在不足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顾及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认真地学习。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组织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我在演示讲解加密压缩时,有几个学生不能很好观看我的演示,而是自已在自己的机子上玩电脑,不理会我的讲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我转播同学的操作时,没有组织学生对他的操作进行评价,而是草草的结束本节课,应该共同评评他的操作为什么做得这么好,说明他上课注意听课等等,教育其它同学上课也应该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电脑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操作让他们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我应该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组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多用表扬、激励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篇: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使用压缩软件教学反思 冀教版
使用压缩软件教学反思
在计算机中保存的文件,有时所占空间较大,怎样解决此类问题呢?文件除了以原格式保存外,还可以通过压缩软件对文件进行处理,减小其所占空间大小后再保存。经过压缩后的文件,可以提高文件在传输时候的效率。
本节课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对文件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文件为什么会减小所占的空间,压缩后的文件是不是可以恢复原状呢?让学生认识到压缩文件的意义和使用时的方便之处。
一、使用WinRAR压缩文件
1.选中要压缩的文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右键菜单中的选项。试一试四种压缩方式的有什么异同。
2.尝试选择“添加到档案文件”并在其出现的“档案文件名字和参数”窗口中,对各项参数进行设置。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参数设置,比较压缩文件时需要的时间和压缩后文件的异同。体会各项参数的意义。
3.引导学生选择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缩,比如:文本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比较什么因素与压缩文件需要的时间有关,比较什么类型的文件压缩比率较大。
二、对压缩文件解压缩
1.选中要释放的文件,选择右键菜单中的不同释放选项,比较其释放不同点——释放的路径和释放后在哪一个文件夹中。
2.比较释放后的文件和原文件的大小关系。
三、用WinRAR加密压缩文件
提示学生现在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需要对文件进行安全设置。可以对文件进行加密设置。被设置密码后的文件,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则不能被正常打开。
四、不同的压缩格式
我们常用WinZip和WinRAR对文件进行压缩。让学生选取文件,利用两种格式进行压缩,对比压缩后文件的异同。再让学生利用这两种格式,压缩不同格式的文件,比较压缩后文件的异同。
五、交流
提示学生从实际的传输过程中,体会在前面讲到的压缩文件的优点。
第三篇: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你长大以后,或许会离开家乡,想象一下,当某一天你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尽情地发挥想象,可以写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回忆,可以写与亲人或同学见面的情景,也可以写你想写的其他内容。
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写《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和修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这次想象作文与中年级的想象作文有所不同,不但照样有想象合理、大胆、丰富的要求,而且需尝试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是学生由学习段过渡到篇的衔接阶段,是学习写篇的起步阶段。[学情分析]
1、“我眼中的家乡”讲故事、演讲活动。逢周一升旗仪式由各班派同学代表轮流上台讲故事、演讲。
2、“追寻宁河发展的足迹”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市区内的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地点包括:宁河市烈士纪念碑、宁河文庙、宁河方舟公园。
3、“手拉手共建宁河、心连心互学互长”活动。组织我校少先队员代表前往华安仙都中心小学开展“手拉手共建宁河、心连心互学互长”活动,进行劳动实践,让手拉手小伙伴体验城乡的变化,感受宁河的巨大变化。
4、举行“爱我宁河”书画比赛。
5、“宁河知多少”主题班会、“宁河名花、名果、名人”墙报、“爱我宁河”征文比赛。由于对家乡的了解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感也在不断升华,基于学生这样的感情基础,这次的习作就解决了情感的问题。[设计思路]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但又能不拘泥于生活。因为有这样的要求,小学生写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么一概神化,要么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还有不知道这类作文的写法。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范例指导引领,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生动,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谈。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想象,使学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画中游历,想象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回家乡的所见所闻,以此表现家乡的变化,使学生言之有序:最后,指导文章多种开头的方法及多种结尾的方法,使学生言之有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教师范例的方法,激发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要求以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教学重难点]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课
课前准备:采访家长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以及和现在情况的对比,并作记录。
一、交流采访所得,初步感受“变化”
1、交流:生说,师边板书(住的:平房到套房到小别墅等;用的:自行车到摩托车到小轿车,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电视电脑电话;吃的:各色小吃,吃的花样多,南北饮食的融合;穿的;人的精神面貌。)(环境:公园,商店,广场,学校,医院,街道;科技;文化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访父母,从家长的描述中,增加对“变化”的感性认识。课上交流,师板书,为后面学生的想象提示方向]
二、创设情景,教给方法,想象“变化”
1、那么,再过二十年,家乡宁河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也可以这样想,你希望哪些地方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
2、以护城河的变化为例,指导想象的方法。(多媒体出示:现在的宁河护城河)师边问:现在的护城河给你么感觉?怎么形容?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a 师:如果二十年后,护城河变成这样,(多媒体出示:济南的护城河的图景 苏州的护城河图景及夜景)
指导想象的方法:剪辑法(以别处的同类型的景物为鉴,把它们的优点复制、粘贴、拼凑在一起)预测法(以现有的科技水平,预测二十年后的发展)引导学生从水的样子、河岸的栏杆、岸边的植物、岸边的建筑、岸边的娱乐情形,夜景等方面说
师:除了景变美了,科技方面、人们的文化生活方面在这里会有哪些变化呢? 引导从清淤、处理杂物、游船等等方面。
3、以街道为例,运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全班练说。引导从行道树、路灯、路面、四叉路口的交通问题、路边的花坛、垃圾桶等等方面想象景象、科技方面的变化。
4、还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A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写起,比如,你喜欢游泳,希望游泳池有哪些改进;你喜欢汽车,希望汽车会有哪些改进;B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写起,比如,自己生活的小区希望小区里的设施有哪些改进,再添些什么能更满足大家的需要;C从自己碰到的不方便想起,比如炎炎烈日,如果一路上都有树阴则遮该多好;(注意想象要合理,看谁是最准确的“预言家”,20年后的事我们可都看得到,看谁的设想二十年后能实现。想象不但要新奇还要合理。)(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师边画简笔画或以方框板书表示)通过“追问”“补充”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使自己的想象更丰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想象。
[设计意图:“希望”一词比“变化”一词更富有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心中更能激起对美好未来的遐想。因为这是一篇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想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里采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更能实现“想象是根植于现实,而不是胡思乱想”,“想象要合理”这些要求,也更能避免想象的空洞。先拓展思维,从多方面进行想象,注意思维的广度,再以护城河的变化为例,详细指导,教给想象的方法,正应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原则,再进行半扶半放练习,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把他们希望的样子想象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具体。]
三、板画游历,理清行踪,串联“变化”a(黑板上有前面边板画的画和文字方块)引导学生假想在板画中游历,回家乡会见到什么样的变化呢?以“回乡见闻”为线索把这些变化串珠子一样连接起来,共同表现美好的家乡。(师边比划边连线:街道---护城河---商店---公园---医院---高楼---小区---工厂---家里)2写法指导:要点面结合,要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设计意图:在板画中游历,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能进入想象的世界。用串珠子的比喻,结合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四、创设回乡情境,再激情思
1、指导文章的开头:
A.以思乡的诗句开头: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的中秋,离家有二十个年头了,该回家乡看看了。
B.以偶然听到能引起乡思的歌曲开头:如“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二单元命题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命题作文是本单元的基础作文训练。通过学习一组反映“思乡”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正是本组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之中。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中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班学生思维还算比较活跃,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些语言,能以习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但是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还参差不齐。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地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法:
1、激趣法。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2、3、点拨法。学生在想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引导学生想象。分组合作法。习作完成后,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象,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读互改法。读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口头修改作文能力,在相互修改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内驱力,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开始,我和学生一起来欣赏《游子吟》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吗?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在谈话中,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故乡的变化,建构习作框架
谈话中,我例举一些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也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就拿场面描写来说,“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我们可以先写家的变化,接着写亲人外貌、言行的变化,最后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在一步一步的提示思路中,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习作的框架。
(三)、探究范文,学习表达
范文是最好的示范。学生已经在我的指导下,习作已有了一定的框架。此时我再出示范文,让学生读范文,并仔细、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范文与自己构建的习作有什么区别,从而使学生逐步来完善自己的习作。如此层层递进,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试写初稿,自主修改
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的初稿日渐完善,适当地巡视,提示学生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写完后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在这个环节中,我也适当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进一步巩固写作方法。
点评:整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想象,激发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敢说、善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上就是我这次习作教学的设计,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十年后回故乡》习作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作文指导课《二十年后回故乡》,在课堂上我细心观察体会,并对这堂课进行反思。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是“入境”的关键
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对于学生入境想象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课堂的导入不仅要直奔课堂的主题,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激进兴趣,我运用了抒情导入,用一段颇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委婉中“入境”—— “同学们,时间是一支神奇的刻刀,能镌出五彩的世间万物;时间又似一支灵动的笔,能绘出这缤纷的世界。二十年,对于漫漫历史长河而言只是短暂一瞬,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或许是很漫长。时光转逝,二十年,无论是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多是情理之中,而更多的是你意料之外。同学们,你们还小,没有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但你们已经从父母和其他长辈那了解了不少情况,接下来,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从他们那了解到了这二十年来的哪些变化。”这样一来,学生便能饶有兴致地谈论起他们从长辈那里收集来的信息。而后才自然地引入到分类概括“变化”,水到渠成地概括出“环境变化”和“人的变化”两方面。不过由于学生找的信息过于集中,我在上的时候为了教学任务,也没有很好地将其导引开来,所以,引导学生说的范围还不够广。
二、教师要始终起到主导作用,引导之时要因时因境
这次课上我感到最为失败的是没有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赏评别人的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课前没有准确地预估到学生发言的多样性,出现了个别学生超寻常的想像;
2、学生赏评的方法较为单一,而我没能及时地洞察到这一点,及时地指导学生多角度赏评的方法,学生只是主观地评赏;
3、课堂教学因上课迟了些,时间上略感不足,我没能及时地调控好,致使收尾有些仓促。
第四篇:工具使用教学反思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1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轻轻托起一切,它会痒丝丝地亲亲脸庞,它会住在气球里、皮球里、空盒子里……在它的怀抱里,风车、风筝、肥皂泡尽情嬉戏;和它在一起,风铃叮当叮当,悄声细语;一眼看见它,“大嘴怪”大口大口吞噬,鼓得肚皮圆圆……
空气是如此有趣、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其他的事物呢?在这个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或许不仅有幼儿的成长,也有教师可以获得的启迪。可以由此而了解如何选取适合幼儿的,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自主生成更适合的活动设计。
我们的班级工作是以家长工作作为基础的,我们觉得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是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除了与家长交流教养经验以外,更重要的是宣传新的幼教思想、幼教概念,每周的主题活动都应该有家长的参与,如在这一周中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给气球充气,直接了解充气的步骤、方法、注意要点,并在幼儿园有关活动时带上气球。家长和孩子共同装饰两个气球,使孩子每天观察气球的变化,如气球变瘦了吗,为什么。
这样的活动是家园合作下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了乐趣。增长了知识。萌发了对空气的祝福之意,感激之情。对我们来说,爱孩子不是说在嘴上,要挂在心里,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爱孩子就是关怀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爱孩子就是责任,因为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才会做的更好。在每个主题的课堂时间与课的生成中,我们还要有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爱心,这颗爱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这颗爱心撒向每一个角落的都是一样的爱,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心,赢得家长朋友的心!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有心在生活中随处扑捉到一些与课题相关连的生成内容,那么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一定能够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受到启发,不断的受到激发,相信我们这些爱孩子的人能够染让他们更健康,更茁壮地成长,明天我们将创造更灿烂的阳光!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2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课后想想: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3
本课通过“亚运”引学,以帮助吉祥物阿和闯关为线索,将学习任务设置成趣味性较强的三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攻“第一关”掌握了打开文件和“橡皮”工具的使用。通过攻“第二关”学习“直线”、“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通过攻“第三关”学习了新建文件、设置画布大小。并巩固“直线”、“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看书、与同学交流和向老师请教,尝试操作后总结操作技巧。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演示操作,给学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本课使用了一个半成品范例,让学生在操作中有参照的标准,不会盲目的操作。通过案例中使用粗细不同的直线,让学生掌握选择直线样式的操作,并通过第三关的范例里面用“细线”表示玻璃的反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样式不同的线的作用。
但是,本课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深入地挖掘某一个工具的使用技巧,并且本课在实践中,“生成”与“预设”有不一样的地方,本来预设在第二关讲解“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技巧,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和时间的关系,没有在这里细讲,而是在学生攻“第三关”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做了一个补充。
另外,在评价环节,老师让学生通过组内互评,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老师却没能在全班展示每个小组选出来的作品,只能展示其中的两三个小组,这样打击了其他小组的积极性。我觉得如果课后把作品上传到班级网站上,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也许会是一个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方法。
最后,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互帮互助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为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提醒才会去看书或者帮助同学。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4
单元起始课,是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用在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上还是很贴切的。可是,单元起始课“该怎么上”和“上到怎样的程度”,却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或者是有所重视但不知如何实际操作。
《使用工具》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的第一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是“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材没有对“工具”的概念进行界定。那怎么行?既然是研究工具,当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具啊!于是,我决定课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工具?
2班的学生最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述,我及时给予肯定。然后按“机械”——“简单机械”——“工具”的讲解顺序让学生明确了科学范畴上的“工具”概念。(机械: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位装置。构造比较简单的机械,叫简单机械,比如螺丝刀、铁锤、剪刀、镊子等。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
然后是认识各种常见工具。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采用让学生先看图抢答再核对的方法,并随机向学生介绍了各种工具的主要用途。
本课的重点戏是“拔钉子”活动,我自作主张,加了个“钉钉子”的活动。原以为,这样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学生不可能感兴趣,全班演示一下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学生争着抢着要动手,轮不到的同学干脆离开座位跑到实践学生的旁边看,甚至还对他指指点点。到现在我还在后悔,当初没有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活动一:钉钉子
师:老师这里有螺丝钉和铁钉,你能把它们弄进木板吗?
马上有学生举手。教师把钉子和木板给学生,但没有提供工具。学生马上叫起来:要工具。
师;你要什么工具?
生:羊角锤。
学生用羊角锤把铁钉钉进了木板。
师:从这个活动中,工具有什么作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省力或方便。)
活动二:拔钉子
先让学生用手试试看能不能拔出钉子,个别学生因为用力过猛手指有点划破,都没有成功。
然后让学生选择工具,学生选择了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和铁钉。
教师再把两种钉子分别钉进木板,并要求用其他的工具。学生选择了螺丝刀拧出了螺丝钉,用老虎钳拔出了铁钉。
师: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可以更省力或方便。
活动三:实践题
根据书上给出的三个情境,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并概括出“我们可以组装或制造出各种工具。”
这三个活动,让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工具的作用,还明白了选择工具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去组合和制造工具,前后连贯层次合理,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实在是不敢苟同!钉个钉子不仅耗时多还是弯斜的。用羊角锤拔钉,不知道利用支点撬,只是用蛮力往上拉。真希望教育部门和主管领导好好地反思反思。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5
一、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还存在局限性,部分实践内容需要带孩子出去参观,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而且有些音乐歌曲内容不及原有教材中少儿歌曲;教材中虽然增加了数学部分,但是缺乏逻辑性,数学操作用书不能与教材很好的结合,部分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太大;在大班语言领域的故事教学中包含的内容太多,即有故事教学又有纸工,一个活动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难度。
2、配套资料方面的问题
让我们感到最头痛的就是早期阅读教材,开学一个多月了才盼来姗姗来迟的教材,没有配套的磁带和幼儿小图书。在使用过程中教学大图书太小,不能引导幼儿仔细的`观察,效果不佳。其它教学配套的大图片,部分与教学内容不太符合。
3、受班级人数影响的原因
新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身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不断深入理解,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影响到了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二、使用新教材中对青年教师培训的形式及内容:
1、“读书”——自主学习树意识。一是读《纲要》、《指南》。《纲要》、《指南》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是读教育教学专著。教育名著、新课改理论文章是教师最好的、最直接的专家。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三是倡导团队共分享,开展“读书沙龙”学习活动,每一个学期向大家推荐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2 、“对话”——反思研讨促发展。针对新教材的新理念开展“协作对话式”培训活动,具体的实施分为:在课例解析中的协作对话,在名师引领下的协作对话,在网络平台上的协作对话等三个步骤。其中可以着重开展“新课程下的环境创设”及“新课程下的区角活动”教师论坛,使青年教师对幼儿园的环境创
工具使用教学反思6
学习内容:椭圆工具和曲线工具的使用
反思:说来惭愧,今天上课前我没有进行认真的备课。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学习内容,就这么“大胆”的走进了课堂,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有些惭愧,可是还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最近太忙了、太累了......
成人的第一课——摈弃一切借口,这是今天我给自己的约定,任何事情都没有我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来得重要。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椭圆和曲线工具,并用此工具画了气球,这节课,为了帮学生加强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我给学生出了几个绘画题目:气球、太阳、荷叶。孩子们很有兴趣的进行了绘画的创作,三(5)班同学在这方面发挥的非常不错,整体表现较好,但课堂气氛不如三(4)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三(4)班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说去表达呢,其一是我的问题设计不好,还有呢,有待观察发现。
须改进的地方:走进孩子,多认识,了解一些孩子,并和他们做朋友。
课堂评价方式有待改进,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扬,适当进行可见性的鼓励。
是的,平时工作确实很忙,忙到我常常忽略了我心底的声音,加油lulu,上好每一节课,对得起每一双求知的眼睛,你会做得更好。
第五篇:使用工具教学反思(推荐)
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身经历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切不可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更不可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
1、工具的准备。要准备多种工具,对教师而言是增加了不少负担,很多老师会通知学生自带些工具,虽然减轻了教师准备的负担,但是学生要么忘记带了,要么带的不多,就那么几种常见工具。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带”+“就地取材”来解决这个材料问题。学校的劳技器材中有榔头、螺丝刀、剪刀、锯子、镊子、木工刨、卷尺、尖嘴钳等十多种工具,而且数量较多,完全能满足四人小组的使用。有了那么多可以动手操作把玩的工具,学生的上课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2、“选用什么工具好”的活动安排。此项活动,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将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螺丝钉应分一字和十字螺丝钉,而给学生小组提供的螺丝刀只有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故意制造些麻烦,让他们更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干活”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小组间的借调工具,来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配合。对于这个活动材料的准备,平行班的第一班教学,需要老师辛苦一下,准备好各组的材料,而后续的班级,一则为了避免准备上时间紧张,二则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我在让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取出各类钉子后,又安排了一个“选择合适工具快速而保质地将这些钉子再钉回木头里去”的活动。这样,即再一次让学生选择工具使用工具,又完成了下一个平行班的准备工作,一举两得。不过,在进行这两项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同学为了偷懒,用榔头将螺丝钉拔出或敲入木头,教师应强调一下这种操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有其缺点,会减少该枚螺丝钉的承重能力,在生活中实际操作应用时不可取。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技能,并为后续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等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