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9:1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

[ 2010-5-19 15:17:00 | By: 北辛岳晓萍 ]

0

我和其他的老师们经常探讨:理想中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课是好课?一些诗意的话语让人觉得虚无。我不想引用。

一种说法是有信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课堂;另一种说法是“生动、主动、活动”有生命力的有效课堂。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其目标和过程都有共性,但我们似乎更应去关注它的学科个性。语文不同板块的教学也有其独特的个性,那么,阅读教学的个性是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我在教学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些问题,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教师能干些什么,应该干些什么。回来后,将自己当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在此,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其实,教师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必须是有思考的行动,必须能对学生学习有积极的或者是有效的影响。我们听了一些课,老师演绎十分精彩,学生学习过程十分顺利,效果突出,甚至老师的问题刚好提出,有的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我想,如果不要老师,学生也能学会,那还能说你的教学是有效的吗?再深入分析一下,其实老师只是在简单地重复再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没有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说简单一点,是老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什么,还应该学些什么,老师该怎么办,老师的教学行为缺乏思考,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恰当或者不明确所致。

应该说,那天我听到了两堂精心准备的课,《笋芽儿》的教学环环相扣,《雷雨》教学主线清晰。我们从课堂各个环节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两位老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不够,对教材如何呈现思考不够,按部就班,学生活动看似热闹,但缺乏深度,从目标达成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没有达到。

比如,老师教学《雷雨》,将让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分别写了些什么作为了整个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没有进一步地去体会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没有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作者对天气变化的生动描写,也没有去体会句子描写的景象(许多时候用课件景象代替了学生读句子的想像,太可惜了)。一堂课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了究竟有什么收获,我看不是很多,或者说还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另一老师执教的《笋芽儿》线索更为清晰,以“笋芽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哪些朋友的关怀”为主线,课堂紧凑,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整个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走马观花,一路跌跌撞撞却只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语言不够,活动设计缺乏学生的语言实践。一是读:整堂课都是老师串讲课文内容,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尽管教师让学生齐读了几次,但入情入景的感情朗读没有――可惜了这篇文质优美、感情深厚的文章。二是说: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答案都是学生不经考虑就异口同声回答的,很难看到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由文本产生的独具个人色彩的联想,偏偏这篇课文有许多“空白”需学生去联想,有许多语句需学生去细细品味。三是写:教师根本没有设计让学生动手写的环节。总之,由于学生对课文生动的语言品读不够,学生缺乏独特的感受,没有感受到教材蕴含的情感,所以学生没有从课文语言中学到什么。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课堂现象呢?我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思考,或者思考的方向和内容出现了偏差。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些什么?

思考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是课文内容还是语言形式?

教学中,这两位老师(包括许多语文老师)都有意无意将课文内容作为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其实也就是课文写了些什么的问题。从学生来看,他们似乎都了解到了。可是我想,一个学生只要静下心来把课文读两遍,内容也就大致明白了,如果一篇课文只让学生了解内容,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如何实现?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语文学科的价值又藏在何处?

观点:通过“读写说”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它就在具体的词句中,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在由词句和语言形式构成的语言整体中,概言之,就是作者怎么写的。

因此,阅读教学关注点不是在“写了些什么”,“而是在怎样写的”!

思考二:如何做到内容情感与语言的有机融合?

南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情”和“文”本身就是“文以载道”。内容情感与语言的本来就是有机融合的,我们只有带领学生去“披文”才能“入情”。

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的思路就出来了――内容情感为主线,语言感悟训练为重点。如果说语言感悟训练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那么内容情感就一条金线,有机的串联起这些珍珠。

那么,现在我们要思考这几个问题,什么是情感主线,如何确定?语言感悟训练如何进行?……

思考三: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魔力)。

如何找准这道“门”?

思路:立足于全篇、指向学生体验。不是唯一答案,空间大,学生似懂非懂,不能纠缠于内容,应关注于内容升华为情感的突破口(词句)或问题。具体而言指文章的感点、重点、疑点。

思考四: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

我想,在课前至少应该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

教学必须做到“目中有人”,一定要想一个最简单但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你教的是谁。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你的设计是否能满足不同的人的需要。我们不能整齐划一的要求学生,不能因为优生而忽略差生,也不能因为差生而埋没优生。“下要保底”,你要思考你所有的学生要达到什么;“上不封顶”,你还要思考不同学力的学生有没有充分发展的机会。

二是目标。

目标很重要,目标明确,课堂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我们必须思考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确定,如何根据学生和教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何体现课标中所说的三维目标。我觉得语文阅读课目标的确定必须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去思考,必须有整合意识,千万不要形而上学分解成所谓的“三维”。要将“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并在体现于“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

三是教学内容的呈现。

从不同的教学角度看,每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首先,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根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其实,也就是教些什么(时髦的说法是学生学些什么)。很遗憾,我们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既卖力又无效地教。所谓“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其次,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胃口(其呈现方式要吊起学生的胃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创造性使用。

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动设计。

思路:根据切入点,分板块设计。

我请教过一些语文教学名家,语文阅读课设计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模式,或者一种课堂结构,大的框架搭建起了,我们的课都可以根据它来“填充”。专家说有,也没有。我的理解是有一些模糊的框架,但又必须根据具体的课文加以改变。我前段时间一直在研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家的课堂教学案例,同时也和一些教学中学语文的老师探讨这一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课例都是分很大的板块设计的,不是那种“环环相扣”,过于“细致”的,更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每一个板块都十分注重学生参与,充分体现学生“读、写、说”语文实践。一般都有这么四个板块:

情境设臵:

一是结合课文内容情感,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的感悟课文的情感。比如《笋芽儿》,这篇童话散文是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的妙笔下活灵活现。文章的情感关注点是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关怀。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可以尝试从“成长”与“关怀”入手,设计一些对话,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关怀,为课文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也可以抓住体现文章情感的关键词句入手,在交流探讨中形成与作者的共鸣。二是根据课文语言的特点,创设一些语言情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其特点,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当然,不管是那种情境创设,都要注意两个要素,一是“旧新结合”,要能唤起已有知识或以前情感体验的新旧联系;二是要体现语文味,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在语言交流中实现情感设臵的目标。

放手自读:

课文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读懂的。一篇课文,学生自己不多读几遍,教师就开始“滔滔不绝”了,学生“云里雾里”,看似“心领神会”,实则“口是心非”。汉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反复的“读”,“披文”才能“入情”。孔子《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述,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指点的最好时机是学生“似懂非懂”时。放手自读,以读代问,以读促思,学生阅读的权利得到尊重,同时也为教学奠定真实的基础。“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以情感为主线,语言感悟、理解、运用为重点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行走于“情感线”上,我们要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具体的语言上,带领他们去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去比较不同语言形式带给我们不同的味道,去感悟语言传递的情感信息。

我在这里还想说“情”“形”“文”三者的关系。

“情”是文章的主旨,是掩藏在文字里的一种脉动;“形”是作者用语言表现“情”的可以出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一种形象,一处场景,一幅画面……;“文”是具体的语言文字,包括其独特的呈现形式,正如王崧舟所说的“语言完形”。“披文以入情”是阅读的本质。由“文”现“形”,由“形”悟“情”,再由“情”回到“形”,再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绘“形”的,这是我们设计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比如王崧舟《慈母情深》“龟裂”一词的教学活动设计。

师:这句话有一个词,注意它的读音,“龟裂”

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

师:“龟裂”的手是什么样的手?有谁见过“龟裂的手”,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是谁的手?

生:……

师:那是一双龟裂的手,那是我母亲的手啊!不对啊!我的母亲的手不是这样的,不对啊!在我的心中,我年轻的母亲的手不是这样啊!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这是母亲的手啊!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思考点主要是内容情感的升华以及语言形式和写法的学以致用。当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就更好了。同时,拓展延伸活动也必须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切不可为拓展而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生“习得”的呈现,是课堂生命的延续,它的引发点是课文内容情感或语言形式和写法。

简而言之,拓展延伸是进一步的“用中学”。

例如我在《西门豹治邺》拓展教学环节设计了“情景写话”的活动。

1、请同学们轻声地通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西门豹治邺的整个过程。

2、根据以下情景,选择一题完成。

A、西门豹刚到邺看到的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几年后,邺这个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

B、一年后的某一天,西门豹又与那位老大爷见面了,他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请发挥你的想像,写一写。

C、假如西门豹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教师到学生中间倾听、引导。

4、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在全班汇报。

有了课前的这些思考,我们就“胸有成竹”了。但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得思考,而且根据思考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创造性地调整策略。我的观点是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牢牢地树立目标意识和资源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意识,一句话,就是要“围绕课时目标、体现学科目标、注重发展目标”。具体讲,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有何变化(教学设计中确定的),在语文学科学习方面要达成些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有些什么影响。这与备课的目标有区别,是在动态的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意识,有时是一种潜意识。它决定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方式,也体现于我们老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意识,一句话,就是教师要有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课程是一种资源,教材是一种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一切行为的总和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应该这样讲,课程意识,在这里我们把它说成“资源意识”,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行为方式。“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太多,包括“教师和学生一切行为的总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如何将课堂一闪而过的“生成”点放大,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艺术。

思考指导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只要我们静心思考,大胆尝试,构建 出“生动、主动、活动”的有生命力的有效课堂就能成为现实。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其次,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这是学生敢于阅读的前提。学生阅读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表现自己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展示自己。最后,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传授方法,使学生“会读”

1、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表演地读等。

2、以读精讲。

3、情景激读。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

4、以写促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谈谈感想。或者写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汉字》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汉字说有哪些无穷的魅力?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明确目标,使学生“会练”

1、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进行默读、浏览训练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3、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可以自由读,同桌互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有实践性。我推荐读物,书、报、课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通过班级评比“背诵大王”、“故事大王”、“朗读之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初探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本文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选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针对性提出了提高其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论文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小学语文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认知水平有限,生活阅历较少,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很不成熟,为此,有效的阅读教学切入点对学生学习文本,提升情感体验具有十分积极的引领作用,更能促进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策略,必定会对实际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力与指导作用。

一、应增强对切入点选择与运用的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确定、运用也需要依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师具有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能够促使其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愈加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以更加科学、适当的切入问题,为学生开启学习成长的智慧之门。教师具有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教师将会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创设灵活新颖、行之有效的切入问题,以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潜能。诸多理论基础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方法”,使教师在设计切入点问题时,充分考虑到问题对学生的启发,使其更加乐于自主探究、自主表达。学习了斯金纳的“刺激-反应-强化”,教师就会增强外部条件的价值,进而更加重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用。而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则会使教师在选用切入点时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设计出有梯度,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切入点。

二、应完善自身对切入点选择与运用的技能

巧妙科学的选用阅读教学切入点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非凡意义,然而技能的掌握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潜心体会,不断自省、反思,逐渐加以完善。特别是什么样的文本选用怎么样的切入方法最合适;如何将切入问题表述的清楚明白;使用怎样的切入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等等,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常常关注选用切入点所达到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使得切入点的选用日趋完善,富有实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省反思的价值尤为珍贵,但是,这些反思都是个人的认知与感受,对接下来的教学所起到的改善作用不可预知,因此其指导意义不强,操作价值也不大。自省反思的工作没有落实,其效果就不理想,当然就严重影响着切入点有效性的提高。为此,教学后的自省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好习惯,甚至是必修课,着力使其落实。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反思心得随时记录下来,与同仁们共同切磋探讨,所谓“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可以把不断学习到的理论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尝试、推敲;还可以直接参加“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更加有效的针对课堂实践进行反思,而后再实践,借以不断完善选用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技能。

三、应多维度发掘教材特点以有效切入

教学中的“切入”方法是很多的,最佳的切入点,是从文本解读中来的。教师没有独到的感悟,没有处理教材的胆识,何来教学的艺术?诚如,方智范教授所说的,“教师应是文本作者的知音”。语文教师的功夫就在于善于读通文本,并有能力进行二度创作,从而在课堂上“导演”出一幕又一幕师生共演的精彩剧目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说每篇课文的篇幅都不算太长,但可讲可学的内容应该说是相当多的:从字斟句酌到听说读写,从品读感悟到人文熏陶,从知识熏陶到能力培养,从思维训练到方法迁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全,教学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教师切不可把每篇课文的内涵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而应根据教材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好教材的某些方面,集中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具体地说,即教学首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和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在设计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潜心深入研读,使这一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四、应创建和谐课堂提高切入点的有效性

创造快乐、活跃、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将为提高切入点的有效性开辟广阔的天地。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富于人性化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是师生共享的。为此,教师要以自身的丰厚底蕴、师德魅力来影响、感染学生,并尽量丰富学生的视角,延展课堂的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丰富其情感体验,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源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支持。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成员之间能够分担他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情感负担,并帮助对方超越障碍,消除负担,建立合作信任,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以及进步的喜悦。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情感上理解、引导,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知识上帮助、指导,为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教学活动在相互理解、激励、帮助的氛围中进行,必将促使阅读教学切入点愈加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琼.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的切入[J].语文学刊,2007,[3] 季颖芬.阅读教学五法[J].陕西教育,2005,(03)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

白水镇中心小学

魏粉翠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詹明富老师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通过心里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为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可分别从“倔强”、“美丽”、“心正笔正”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总之,找准最佳切入点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分解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

(一)欢喜庆功宴;

(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第四篇:浅析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浅析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阅读课文的字数,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富有成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不同于导课,导课好比是做个引子,切入点事实上就是你整堂课的脉络走向。

切入点就是文章的突破口,它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而在于每个老师在充分挖掘课文之后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所选取的充满个性化的设计。语文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同时这个最佳切入点也能为教学设计的提问环节做好铺垫。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牵课文这头“牛”,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呢?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文章标题入手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之后定的,是文章内容、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承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学习课文,能够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树立一种标题意识。

有的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提挈,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谁在套谁?”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深入,学生的结论会越来越深刻:沙皇专制套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套身边的人;别里科夫套自己。

例如鲁迅的《药》是一篇老课文了,怎么切入?有的老师从文章的标题切入,问:这药是指什么?病人是谁?药效如何?何人开的药方?让学生对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以通过标题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来进行对比教学,既简洁明了又深刻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根据标题的暗示,分析先生的“说”与“做”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插图入手

课文的插图有着不可低估的教学价值,无论是形象的写实画还是抽象的写意画,都不会是教材中的装饰物而已。插图一般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绝不能小视插图的作用,在吃透文本的同时,可以大胆地利用插图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相对现代文较抽象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单凭想象很难达到真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一幅插图,就可以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二者交相辉映。诗歌的教学往往是由景入情、由情至理。如诗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大可以通过叫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找出诗中的十个意象来进行本诗的教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直接形象的观察中,以画解诗,更好地理解“思”意。又如在《童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鹤唳云端”景象的插图进行教学。

三、车到山前必有路――从关键语句入手

以课文杨绛的《老王》的教学为例:

(一)在快速阅读课文之后,请大家来找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句子。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眼找到文章的着眼点。也就是文末的“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二)进一步提问:这个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呢?

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找到本篇文章的主角:“我”,老王。

(三)回味一下文章的基本情节,之后,用一个字来评价老王。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出老王的“苦”和“善”,到这步,文章的很多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都自然而然的会被学生所注意到,那么重点的赏析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衰弱不幸的老王,在送完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就去世了,而,幸运的我,所谓幸运的人,真的是那么幸运吗?从而引出对于作者的介绍,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文作者杨绛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张晓风的《行道树》文章的首尾都出现了“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为我们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围绕这句话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能看出行道树为什么既快乐又忧愁吗?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反复品读,行道树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形象就会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从文章留白入手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欣赏着拥有独立而富有个性的想象的空间。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等景象来渲染表达含蓄内敛的意境。文学,亦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

如《项链》一文中结尾的叙述在马迪尔德得知真相之后戛然而止,给师生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借“留白”发挥,给《项链》构思一个后续。又如一老师在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之后,赢者的颛顼会对共工说什么?通过填补这个空白,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颛顼的自大和共工的愤怒,对后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行为就有了个全面的解读。

留白是作者的一种智慧,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利用课文中的留白,是一种境界。通过学生有依据的想象,不仅可以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的感知有没有偏离文章的中心,而且经过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渗透教学目的也变得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语文教学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灵感教学,语文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特点和教师个人的喜好,多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切入点。教无定法,让我们在自由的语文课堂中,尽情徜徉。

参考文献:

[1]燕桂荣,《选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文史资料》2010年2月号中旬刊。

[2]邵红立,《在阅读中找到解读文本的支点》,《现代阅读》2010年2月第2期。

[3]侯艾华,《抓住切入点,挖掘知识链》教育》P34页。,《语文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学要找准切入点

面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应如何讲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构思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有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简单化、模式化,按照“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逐段分析,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课后习题”这样一个固定公式,按部就班讲解。这就像一个屠夫,肢解了动物后,告诉大家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机械的文字组合,令学生大为头疼,倍感乏味。语文课之所以上成这种样子,就在于老师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选择得准确与否,是能否上好语文课的关键。选择好了,可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整节课显得完美而有条理,就像专题讲座一样,浑然一体而又深刻全面。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切入点呢?这就犹如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璞玉,首先要审视,即从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自身特点出发,认真分析,构思;其次要求“新”,不要落于俗套,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突出个性化;第三,要全面,所找的切入点应该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要注意“一课一点”,一篇文章突出一个重点,不要杂糅,防止其它内容喧宾夺主,湮没重点。

依据上述四个原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选择切入点: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既要学生从这“眼睛”里洞察到文章的内容,又要使好文章有一个好题目,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课题切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审题、拟题能力。

如教授《谈<水浒>人物和结构》一课时,就可从课题切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题目样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就可得出:

1、本课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评论《水浒》这部作品。

2、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评论。

3、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分做两部分。

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二、找准关键词语为切入点

课文中有些词语看似平淡,但是用得恰当却十分传神,是文章的眼睛,这就是所谓的“文眼”,教学时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领会词语蕴含的情感这同样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内容方面切入。例如在教授《窗》时,就抓住了文章的社会现实意义为切入点,围绕“窗”,让学生由现实之“窗”到心灵之“窗”,理解窗的作用和意义,就把课文的主旨等揭示得清清楚楚,让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

四、从小处着眼,传授知识

鹤壁的贾燕老师在教授《说“木叶”》时,就是以“意象”为切入点,围绕“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拓展延伸,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紧贴生活,学用结合,令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从语言切入,引导揣摩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

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就可以以语言特色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感受作品清新优美的语言,进而把握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美好感情。

六、以画面为切入点

文章中的插图是主要内容的再现,引导学生领悟插图,可以体验文中的意境。如《有的人》,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及鲁迅一样的革命人士。文中配有插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字幅和鲁迅肖像,这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使文章意境得到了再现,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了。

七、抓住心理矛盾为教学的切入点

有的课文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这是文章的跌宏起伏之处。抓住这些“矛盾”往往可以把文章理解透彻,《穷人》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人物的内心矛盾,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高尚品德。抓住桑那的内心矛盾,学生更能体会桑那同情孤儿的苦心。桑那为了救人之难、甘愿承担一切后果的崇高品质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统揽教材,综合教与学两个主体,从不同方面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美性和艺术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与切入点分解(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宜”与“忌”

    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宜”与“忌”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可以使学生直奔阅读中心,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宜开门见山,忌拐弯......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范文大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文本解读研讨总结 辛安二小 一、 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

    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尝试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关注点(推荐)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几个关注点 (甘肃漳县金钟中学 马海宏邮编:748304)【摘要】古诗文教学在初中比较重要,攻克的难点在于把握五个关注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穿插与点拨,引导......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王悦 2016年91 月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切入点 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仲启强 【论文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 好的......

    英语口语教学的切入点(本站推荐)

    浅谈中小口语教学的切入点 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 刘军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外在华独资、合资数量与规模的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