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时间:2019-05-12 19:4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第一篇: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

仓桥学校

杨琪

教学内容:上海市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P36—37 教学目标:

1、能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的情况,并知道应该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2、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的情况。

一、|揭示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在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平均数知识的初步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的研究。(出示课题:平均数的应用

(二))

二、新知学习

1、例1学习:

从箱子中取出5只梨,它们的重量分别是280克、295克、300克、315克、345克,这箱梨共有24只,大约重多少克?

1)学生独立尝试完成。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平均数×份数=总数,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情况,会更合理些。

2、例2学习:

7月份某一个星期中,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的游客分别为1257人,3190人,2635人,1085人,4263人,5149人,6123人,你能用以上数据估计7月份大约有多少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吗?

1)交流:(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7×31 =23702÷7×31 =3386×31 =104966(人)

2)问:想一想,是不是任意的一个星期都合适去推测当月的总体情况呢?(比如国庆黄金周行不行)

小结:不行,国庆长假是个特殊的时期,人数比平时多得多,不能代表整体的情况。

3)小结:用平均数推测总体情况时,需要考虑这个平均数在总体范围内是 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表示总体的一般情况。如果这个平均数在总体范围内是一般情况,我们说用这个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是合理的。

3、专项训练:用下列情况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情况,合理吗? 1)班级前5名的平均分推测全班的总分? 2)夏季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推测一年的总用电量?

3)从箱子中挑出最重的5只梨,用它们的平均重量推测整箱梨的重量? 4)小丁丁家上周平均每天用水量推测当月的总用水量?

小结:虽然平均数可以推测总体情况,但我们在用选取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般情况的数据算平均数,这样才比较合理。

4、例3学习:

小胖要用自己的脚步测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认为该怎么测? 小结:步幅×步数=总距离(总长度)(步幅:一步的距离)1)平均步幅

问:仅仅选择其中一步的步幅来推算,合理吗?(视频)出示: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小胖平均1步走多少米? 列式、交流:4.8÷10=0.48(米)小结:总距离÷步数=平均步幅 2)平均步数

出示: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

问:为什么每次走的步数不一样?怎么解决?

小结: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总距离(总长度),这种方法求出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结果,比较合理。

列式、交流:(84+82+83+84)÷4×0.48

=83.25×0.48

=39.96(米)

3)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 列式、交流:720÷0.48=1500(步)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总距离÷平均步幅=步数

三、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对平均数有没有新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42)教后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统计学中的一个最常用的描述性统计量,也是推断统计学中的最重要的度量。在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平均数经验,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在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就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结合教学设计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以教材为突破口,由浅入深。

本课的引入是利用课本的练习题改变而来,通过5只梨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让学生一上来就感受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而且5只梨的重量的具体数值也是精心设计,一个计算简便一些,虽然被节课是允许使用计算器,但有些同学口算完全可以更快速,另一个就是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和这5个数值有一定的差距,避免造成某些学生的误解。课堂最后的效果也基本达到了设计时的意图,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这道例题,让学生初步得到了相应的结论:部分的平均数可以推测总体情况。

二、注重辨识练习,深入探究。

本课的重点在引入部分就开门见山的呈现给了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又马上设计了一道例题,加深理解刚才的论点。但这课后的研讨中,发现在这里犯了一个失误,这部分应该定性为辨识练习,而我还是以例题为呈现方式,显然在整节课的结构上有些不合理,虽然对于整个教学流程和学生的理解上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在专业上还有不少地方有待提高。本环节的这道习题,是引入部分的同类型题型,只是把数字改成了较复杂一些,让学生通过这一题的解决,进一步掌握用平均数推测总体的方法,而不受数字大小的影响。解决之后,利用国庆黄金周引起疑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利用2个情景的不同点,把论点补充完整,再紧跟着4道判断题,加深理解知识点。

三、以基本知识点为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结论后,开始着手解决书上的例题:利用步幅测距。哪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这道题还是有不少的难度,其中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进过试教,最后还是决定降低难度,利用一些铺垫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慢慢接触并去理解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整节课下来,也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及水平的,整个的教学环节也比较流畅。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利用前半节课的知识慢慢地解决了 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另一个目标。

四、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总结

一节完整的课,必定包含总结这一环节,但何时去总结?是值得我们去讨论的,本节课我没有把总结放在后面,而是放在步幅测距之后,在学生刚完成一道综合应用题后,有了一些感悟时,及时让他们说说今天的认识和收获,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及时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借助总结后的论点,再去完成习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一个方向标的作用。

公开课是每个青年教师必须经历的“坎”,整个开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从选题、教案设计、试教、调整,到最后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不易,但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深深地体会到自身的进步有多么的明显,所以,痛苦是一时的,收获却是一辈子的,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感谢教研组、年级组各位同仁的倾情相助,感谢研训员的引领指导,也感谢我的学生们,谢谢你们!

(杨琪)

第二篇:《平均数》教学设计2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

第三篇:“平均数2”教学设计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针对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平均数2》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平均分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是启。导入:“老师给大家设置了几个难关,有信心来闯关吗?”学生回答:“有。”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圈一圈,再填空:①12个萝卜,每()个1份,分成了()份。②图中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第二步是承。老师说:“我带来了15支漂亮的铅笔,想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才最公平?”学生回答:“平均分。”老师又问:“那怎样才能平均分呢?”有的说每人给3支,有的说每人给5支。“老师手上还有铅笔呢,怎么办?”学生回答:“接着再分。”

第三步是转。老师说:“同学们真棒,想到了这个好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忙呢!他想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他的2只猴宝宝,你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圆片,试着分一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们说:“每只小猴先分1个,然后继续分,每只小猴分得4个;每只小猴先分2个,然后继续分,每只小猴分得4个;每只小猴先分4个,正好分完,每只小猴分得4个。”最后老师总结:“虽然大家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齐读: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担心学生忘记平均分的意义。这样切入知识,会比较简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还不清楚,有多少学生忘记了平均分的含义,并思考做怎样的提示会更好地帮助学生衔接已知与新知呢?对此,笔者立即行动,在5个班级中共随机抽取了19名同学作为样本,获知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对于小数目(总量100以内,份数与每份数10以内)的平均分,给出份数求每份数和给出每份数求份数,都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不过,正是由于学生大多熟练表内乘法,而忽视了或者说学生懒于思索其他平均分的手段,例如“移多补少”。于是她修改了第一个教学环节。

移多补少获得平均

老师说:“昨天认识了平均分,下图鱼缸中的鱼不是平均分,怎样做是平均分?”学生回答:“从右边鱼缸里捞出2条鱼放入左边鱼缸,这样左右两边鱼缸都有3条鱼,鱼一样多,是平均分。”虽然只有一道题,功能却被放大了,学生体悟了移多补少可以获得平均,为后续的学习“分若干个桃子给两个人,如何做到平均分”埋下伏笔。那第一次设计中的第二、三环节又该怎么处理呢。其本意是教学平均分8只桃子,学生能答出“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再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可事实上,学生会立即想到左边4个,右边4个。所以在第二环节大费周折地提问:“那怎样才能平均分呢?”“你有好办法吗?”“老师手上还有铅笔呢,怎么办?”希望学生沿着老师设计好的思路,一步一步学习。

要设计一个激发学生自己直达目的的问题,可以预设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会你一个我一个地均分物品,而不是一下子直接给你确定的几个,给我确定几个?如此一来,可以想到元旦联欢会分糖果,会先给每个学生1粒,袋子里还有剩余,再一人发一粒。同样,教师可以将第二、第三环节揉合到一起,螺旋着进行教学,倒逼学生拓展思维。

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生: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是4个呀?

生:4+4=8。

师:第二天,猴爸爸又摘了一袋桃子,不知道有多少个,还是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怎么办?

生1:没有总数不能分。

师:你记得以前老师带一盒糖果送给你们的时候,课代表是怎么分的吗?

生2:我们可以先每只小猴分一个。

师:如果还没有分完呢?

生2:那再分1个,这样一个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幻灯片动画演示)

师:刚才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分得4个。但袋子里好像还有?

生:我们可以接着每人分一个。

师:原来把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每人先分一个,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为止。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每人分2个,照这样接着分。

生4:先估计一下每个人大概能分几个,然后按照估计的数平分,还有剩余,再分;如果发现后面的人少了,可以将前面一个人分到的再拿出来,补给后面的人。

师:真是聪明的办法。课件展示一大袋桃子(预设12个,但学生不知道具体的数量),按照生4的办法怎么分?

生5:每人先分5个。(老师课件操作,袋子里还有剩余。)

生5:然后每人再分1个。

师:大家真棒,想出这么好的方法。

老师开始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通过“圈几个一份,数一数有这样的几份”,发展到“告知几份,判断每一份应是几个”。这颗知识的果子是老师“人为”呢?还是学生自己经历“似乎懂了,但又出新问题,终而有了应对方案”之后的收获呢?所以经过思虑,笔者在第二次利用学生十分熟练乘法口诀得出每一人分得4个桃子,却不能在不知一堆桃子总数的情况下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于是不得不回想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创造”了你一个我一个的平分法。

第四篇: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1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接触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涉及到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重点是体会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本节课在设计之初,是要将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的平均数去推测全体的情况结合在一起上,用一个相同的可以连续的情景进行过渡,中间还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步幅。实际在上下来以后,发现如下问题

1、用部分来推测全体情况的实际体验过后,没有及时进行提炼,学生对这一体验所获得的经验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2、在两组同类数据要进行比较时,由于个数的不同,直接进行总数的比较没有意义,所以要转化成平均数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单位往往是复合单位,不像小时,吨,升等单个单位。

3、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涉及到只有架次没有具体的时间不能比时,应该及时的追问,总数不能比,那怎么办?应该及时的总结学生的发言。

4、在列出21633=721(架次) 56427=806(架次)时,应该让学生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渗透强化平均数的概念。在比较721<806时,渗透比较两个数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5、从局部推算整体的讨论中,知道五一十一的平均起降次数,可不可以推算出五月和十月的总体起降次数?这里应该加强过渡铺垫,通过平均数能否算总数?十一的平均数代表的是十一7天期间的一般水平,由于十一期间是假期,乘客的流量相对平时较大,所以用十一的平均数来推算十月的总流量的误差太大,不适用。那么,用十月普通一个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也不行,应为在十月里有一个7天的假期,假期后的流量会有明显减少,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去推算十月,误差也会很大。那么用6月的一个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可以,应为6月是普通月,流量比较稳定。最后推测出的结果误差小。

6、每一个平均数的算出都要说出它的含义,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在第一部分平均数的比较时,缺失一定的巩固练习,最好再有一些的数据的特点,可以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

8、在讲授步幅时,对于步幅这一新的概念没有做到详细的解释。应当在出现步幅的概念是,先问问同学们对步幅的认识,从他们已有的认识出发,一步一步的引导出具体步幅是从一只脚尖到另一只脚尖或者一只脚的脚跟到另一只脚的脚跟之间的距离,叫做步幅。

9、本课的定位缺少与单元目标之间的沟通,本课是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那么在本课中,应该体现出本单元中所有涉及到的概念,比如说移多补少,平均数,求总平分等等。重点对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推测整体的体会,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应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10、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衔接,我的引导语如果能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那就更好了。每一环节之间要有有效果的总结,来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总结回顾本堂课内容的时候,就会减少出现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避免冷场。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2

首先是对旧知进行复习,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导入新课时,联系生活,先利用教材创设了“上海两大机场”的黄金周期间和春运进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基本问题,问:上海两机场20xx年“十一”黄金周忙还是20xx年春运繁忙?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学生尝试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比较出来?由于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分别列式求出20xx年“十一”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和20xx年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并进行比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演示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

接着进行实践应用,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下一步进行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的`能力,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梳理的环节,让学生达到掌握已学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3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小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有关的平均数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依靠自己,依靠小组的配合来感悟,来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呈现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的表格,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测量采集数据,再根据数据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他提供的也是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所以在解答时,他们显得更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探索如何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时,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怎么样的去计算,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学生在计算平均身高时,有部分学生是笔算的,有的是口算的,甚至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器进行计算速度快,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正确率比笔算、口算就高;同时又巩固了前一阶段的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所有的这些测量、计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为“协作”是让每一个人参与的基本途径,而且孩子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要大得多。在“协作”中,让学生去体验,去进一步感悟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平均数的含义。

三、平均数的应用更应该关注其“应用”。

本节课我们不把如何求平均数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学在“身高130厘米的小巧在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泳池内学游泳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讨论时,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动脑、动口,并且能聆听到小伙伴们的不同想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意见在课堂上发表;“我认为小巧很安全不会有危险”,“我认为小巧在深水区要注意安全,因为危险比安全的可能性要大”。这时在座位上小朋友可以听到各种见解,自己比较几位同学的想法的合理的地方,深刻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你认为这几位同学的意见怎么样?”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讨论、思索中注意到:120厘米是游泳池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平均水深,120厘米这个深度在游泳池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深水区比这个深度也许要深的多,浅水区呢,可能要浅许多。虽然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大家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学生所说的“我认为小巧包括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在游泳池中都要注意安全”,不就是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求平均数的技能。

第五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下载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时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时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2(范文模版)

    2 一、建立意义 师:上星期,小强、小林、小刚小明他们四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

    《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二) 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

    离子反应(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

    《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

    生态系统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1食物链和食......

    《工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

    《工业》教学设计(第2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 2.读图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部门及产品;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