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4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

第一篇: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

<<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科学研究中生物学家经常要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某条河流某种鱼的数量,某个地区种鸟的数量等,因此本节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情境,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已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但由于该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问题,因而教科书引导学生回顾原来研究过的摸球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的变化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再解决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的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实验频率等于理论概率,样本估计总体),就一步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建议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摸球问题中小明和小亮提出的两个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研讨。小明、小亮的方案获得结果只是一个估计值,可能比较粗略,但不应过于苛求,现实生活这都是常用的估计方法,只需初步理解其中的道理即可。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进一步体会概率和统计之间的联系。

2、体会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初步评估和反思意识。

5、培养合作精神,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中和结果。

三、感情与价值观的要求:

1、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良好的求知欲。

2、初步认识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2、体会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

故事导入,活动探究。

教具:

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人物,他懂得七十二变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只要有妖魔出入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他是谁?

生:孙悟空

师:但这个无所不能的孙大圣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听老师给你们细细道来:话说孙悟空放弃了养马的官,从天宫回到花果山之后,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天天练兵,准备与玉皇大帝派来的天兵天将决一死战。这一天大圣来到猴兵阵前,他想清点一下花果山到底有多少只猴兵,但是花果山的猴兵太多了,这些猴子太调皮了。所以要想把它们集合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圣就纳闷了,他想有没有一个不用集合就能知道花果山猴兵的数目的办法?后来大圣的参谋长来了,就立即给大圣出了一条妙计,他从猴兵随意拉出了100只猴子。将这些猴子头上的毛剃去一片,然后放了他们,对大声说:“三天以后猴兵的数目自见分晓。”

师:你们知道大圣的参谋长想出的是一条怎样的妙计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遇到过和孙大圣同样的问题,例如:要想知道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但要估计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办呢?

(出示课题—估计事物数量)

引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探究新知:(理性认识,估计事物数量的两种方法及其合理性。)活动1: 我们先思考一个比较简单的摸球问题。

①出示幻灯片:

[一个口袋中有8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如果不需将球倒出来数那么你能估计出其中的白球个数吗?] ②出示幻灯片:

方案一:小明的做法:

[小明是这样做的:利用实验方法从口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后,再把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的过程,我共摸了200次,其中有57次摸到黑球,因此我估计口袋中大约有20个白球。] 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a、分组自由讨论。

b、讨论完成要求。

①怎样列式算出白球个数?

②这样列式的道理?

c、点名个别人自由回答。

小结:从实验法的这个方案中已经感受到概率与统计的联系及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③出示幻灯片

方案二:小亮的做法:

[小亮是这样做的: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口袋中一次摸出10个球,求出其中黑球与10的比值,再把球放回口袋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我总共摸了20次,黑球数与10的比值的平均数为0.25,因此我估计口袋中大约有24个白球。]

请同学们继续展开讨论:

a、分组自由讨论

b、讨论完成要求

①怎样列式算出白球的个数?

②这样列式的道理

c、点名个别人自由回答。

小结:从抽样调查的这个方案中,我们已经体会到抽样调查估计总体的思想及统计推断的合理性

三、继续升华摸球问题,承前启后:

活动3:

出示幻灯片:

[如果口袋中只有若干个白球,没有其他颜色的球,而不需将球倒出,那么你如何估计出其中的白球数呢?](学生交流自由回答,)

四、知识应用:

活动4:

①还记得我们开始讲的“大声点兵”的故事?大圣的参谋长到底想出了一条怎样的妙计?你能接着把这个故事讲完吗?

②你能设计一个方案估计鱼塘中鱼的总数吗?

③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六、实践作业

①课后继续分组进行具体的实验活动,体验小明、小亮的合理性。②设计调查本市出租车的数量方案。

1、“大圣点兵”中参谋长出了什么妙计?

估计事物的数量

2、估计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办?

方案一: 实验估计法

方案二: 抽样调查法

第二篇:估计教学设计

估计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1年10月18日 课题:估 计 课型:新授课 【教材简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大量了大量玉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中,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

4、例5,及第46—48页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力目标:

1、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

习惯。

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教学准备:学具盒、彩带、剪刀。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象1 千米的长度。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板书课题:估计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2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五 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

课后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

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第三篇: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估算的方法的掌握、估算意识的提高。教学难点:多种估算方法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算?

1.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到超市购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购物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估计费用(板书)。

(1)我们的朋友淘气一家人去超市购物,他记录下所购商品的名称和价格,请看:(课件出示)

(2)此时,淘气的爸爸、妈妈和收银员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爸爸的问题:购买上述商品大约要付多少钱呢? 妈妈的问题:购买上述商品,我带了100元钱够吗?

收银员的问题:当我把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后,淘气父母亲一共应付多少钱呢?

(3)面对这三个问题,你认为哪几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4)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选择结果)

2、看来,生活中购物时经常要用到估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估计费用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第一层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估算购物总价钱。(课件出示购物清单)

(1)面对这份购物清单,你能估算出大约需付多少钱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2)学生自主探索,后同桌交流。师巡视,参与不同估算方法的探讨。

三、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2)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演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方法一:

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这样估算出的结果和准确值比较怎么样? 方法二: 16+23≈40(元)13+ 8≈20(元)6+ 3≈10(元)40+20+10 =70(元)

A、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估算呢?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B、用这样的凑整方法还可以怎样估算? C、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方法三:

16+13≈15+15=30(元)6+8+3≈15(元)23 ≈25(元)30+15+25=70(元)

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凑整法。2.第二层次:淘气一家人在估算时,还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每79至80页。看看哪几种估算方法同学们已经发现,其余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师:谁来说说第一种方法淘气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四:

关键解决以下问题:

(1)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怎么处理?(2)这种方法同学们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3)这种方法估算出的结果和准确值比较……,为什么?(4)用进一法进行估算,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要处理的问题同上

师引导小结:用去尾法估算和进一法估算,我们可以肯定地判断淘气家此次购物的总价钱在在几元到几元之间?

3.(预设)第三层次:同学们还能想出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师:我们把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排队:3、6、8、13、16、23,求中位数(8+13)/2=10.5,用10.5*6=63(元)。

师:我们有时也可以用一组数的中间数来估算,这种方法给个名称叫“取中法“。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就是当出现极端数据时,他就不太准确。

四、展示应用

1.判断: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去尾法或进一法进行估算,并作出相应的判断。请你阅读下列问题,回答各题是用去尾法估算还是用进一法估算?

(1)袁阿姨准备用70元钱买一袋米和一瓶食用油。大米标价每袋32.40元,食用油标价每壶45.80元。他看了看价格标签,就知道自己70元不够付。袁阿姨用的估算方法是()估算过程()

预设:去尾法,可以去十位后面的数,也可以去小数部分。(2)王老师想买一套130平方米的商品房,单价2918元/平方米,王老师一算,这套房子总价不超过40万元。王老师用的估算方法是()估算过程()

预设:进一法,2918≈3000,3000*130=39(万元),39万元<40万元.2.在问题解决中应用估算方法。

(1)出示图片:鱼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说一共26.20元,店主算得对吗?

预设:进一法,12.60≈13,13*2=26(元),26元<26.20元,把鱼的单价估大了才26元,所以说店主说得不对。

(2)出示图片:某商店春季服装八折优惠,成人上衣每件54元。爸爸带了50元,够吗?

预设:进一法,54≈60,60*0.8=48(元),48元<50元,把上衣的单价估大了打折后才48元,所以说爸爸50元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0元的牛肉、6.70元的蔬菜和12.80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预设:去尾法,35.40≈35,14.80≈14,6.70≈6,12.80≈12,35+35+14+4+12=102(元),100元<102元,把商品的单价估小了还要102元,所以说李阿姨100元钱不够。

能用进一法估算吗?35.40≈36,14.80≈15,6.70≈7,12.80≈13,36+36+15+7+13=107(元),100元<107元,把商品的单价估大了总数不超过107元,但不能肯定李阿姨100元钱够还是不够。所以该题用进一法不妥当。

能用四舍五入法估算吗?35.40≈35,14.80≈15,6.70≈7,12.80≈13,35+35+15+7+13=105(元),100元<105元,用四舍五入法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大约105元,要付的钱可能比105元多,也可能比105元少,所以不能肯定李阿姨100元钱够还是不够。所以该题用四舍五入法也不妥当。

师小结:每种估算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在哪种情况下应该用去尾法?哪种情况下应该用进一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

五、质疑解惑

小组长汇报本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其他组帮忙解决。

六、反思提升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第四篇:《估计》教学设计

《估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45—46页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2)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设计意图:

《估计》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最后一个课时,是在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认识了周长,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共有两个例题,例4,要求学生不用尺子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谁画的线段最准。例5,要求学生先估计,用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再实际剪一段试一试。“做一做”三道题,是例题的巩固和延伸,同时也带着复习有关周长的内容。

1、体现有标准的估计,注重对估计方法的指导。

先让学生不用尺子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要求同学之间互相量一量,看一看谁画的线段最准。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画法,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以什么做标准来估计的,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不用尺子画12厘米的线段和2分米的线段。在经历了从估——量——估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进一步巩固了有标准的估计,为后面估计周长做好了铺垫。

2、在活动中提高估计能力,培养估计意识。

设计了画一画、估一估、围一围等几个活动,不断提高估计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从简单的估计8厘米、12厘米、2分米,再到估计铅笔的长、课桌的高、同学的身高、笔盒的周长,并且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再接着估计一个长方形面的周长,从原来的估计一条线段的长度到估计几条线段的和,这又是一个提高。最后让学生估计身边物品的长度,让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估计,是对自己估计方法和能力的考验。最后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把估计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会估计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提高估计的意识。

第五篇:“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摘 要]估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对“估算费用”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各种估算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关键词]估计 去尾法 进一法 四舍五入法 估底 估顶 估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6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79~8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各种估算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估算方法的理解,估算意识的提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和你们平常上的数学课有什么不同?

生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是空手来上课的,没有课本、练习本、笔。

师:知道今天的数学课上什么内容吗?

生2:估计费用。

师(板书课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看大屏幕知道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看了课题,你觉得今天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准确值还是近似值?

生3:近似值。

师:我们学过的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哪些?

生4:取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二、引导探究,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超市逛逛。(出示淘气一家逛超市的情境图,略)“五一”劳动节,新华都购物广场开业,这天超市里人山人海,淘气一家也来逛超市,买了一些物品。(出示图1)在漫长的排队等待付款中,淘气父子有一段对话。(学生读对话)聪明的淘气看了看数据,他只加了三个很小的数字就判断出爸爸带的钱不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淘气是怎么估计的吗?

生5:淘气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后知道的,即1+1+2=4。

师:同学们真聪明!淘气加的是十位上的数字,那个位上的数怎么办?你用了哪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生6:“去尾法”。

师: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大还是小?

生7: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比准确值小,准确值比近似值大。

师:准确值比用“去尾法”求出的近似值大,用“去尾法”估计出的近似值相当于准确值的底数,所以“去尾法”的作用就是估底。(师板书:估底)

(大屏幕出示图2,学生先读题思考,然后师指名学生说思路,再出示图3)

图2 图3

师:淘气使用的是哪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准确值有没有可能超过近似值100?为什么?

生8:这次估计,淘气使用的是“进一法”,因为每个数都多算了才刚好100元,所以准确值不可能超过100。

师:用“去尾法”估计出的近似值相当于准确值的底数,所以“去尾法”的作用就是估底。想一想,用“进一法”估计时,估出的结果怎么样呢?

生9:往大估,即估顶。(师板书:估顶)

师:看收银处的队还排得老长老长的,这时爸爸有个提议,请看大屏幕(如图4)。如果你是淘气,你会选择哪种估计方法?

图4 图5

生10:“四舍五入法”。

师(出示图5):按照游戏规则,现在应该轮到谁来估计了?你觉得妈妈的估计有难度吗?(生答略)

师:前面淘气把我们学过的取近似值的方法都用过了,但淘气用的是针对单个数的估计方法,你能帮妈妈想一个好办法进行估计吗?(组织学生讨论)

生11:我们组认为妈妈可以这样估算,即16+23≈40(元)、13+8≈20(元)、6+3≈10(元)、40+20+10=70(元)。

生12:我们组认为妈妈还可以这样估算,即16+13≈30(元)、8+23≈30(元)、6+3≈10(元)、30+30+10=70(元)。(师引导学生总结妈妈的估算方法,并取名为“凑十法”)

师:最后轮到爸爸了,能用的方法都给淘气和妈妈用过了,爸爸可为难了,你们能帮爸爸想个办法吗?

生13:我们组认为爸爸可以这样估算,即16+13≈15+15=30(元)、8+6+3≈15(元)、23≈25(元)、30+15+25=70(元)。(师引导学生给爸爸的估算方法取名为“凑五法”)

师:同学们,游戏结束了,也轮到淘气一家买单了,我们一起看看淘气一家的总账单。(出示图6)淘气一家三口估计出的费用与实际费用相近吗?用“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估计的结果与实际费用相近,所以这三种方法的作用相同,都是估相近,所以也可以叫估中。(师板书:估中)

师(小结):估计购物费用时,我们总结了五种方法,分别是“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其中,“去尾法”估底,解决实际一定超过多少的问题;“进一法”估顶,解决实际一定不超过多少的问题;“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凑五法”估中,解决实际大概是多少的问题。在估计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灵活地选择估计的方法。

三、深化应用,巩固练习

师:喜欢玩闯关游戏吗?下面,我们玩“小试牛刀勇闯关”的游戏。(大屏幕依次出示各关游戏,要求学生说出使用哪种估计方法和估计的算式)

四、全课总结,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下课了。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责编 杜 华)

下载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估计事物的数量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5篇范文]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清源中心小学吴金清 教学内容: 《估计费用》(北师大版第十册教科书第79页、8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理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1

    《估计费用》教学设计 执教时间: 5月29日上午第二节执教老师:胜利小学 陈建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9—80页《估计费用》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

    《估计》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

    简单事物的排列教学设计

    搭配——简单事物的排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搭配第一课时(教材第101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A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B......

    观察事物教学设计(5篇可选)

    《观察事物》作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观察事物 教学目标 1、讲述观察的概念。 2、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 3、观察要有目的。 4、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

    积极看待事物教学设计

    《积极看待事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本站主要让学生知道培养和保持乐观愉快心情的重要性,叫他们保持快乐心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故事、......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教学目标】: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3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 流程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频率?怎样计算频率? 2.创设情景。 国家在明年将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各地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为此林业部要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