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

时间:2019-05-12 19: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

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

角的概念的推广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把学生学习的角从不大于周角的非负角扩充到任意角,使角有正角、负角和零角.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和符号语言正确地表示出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通过数形结合来认识角的几何表示和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是学好这节的关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 2.理解象限角的概念、意义及表示方法,掌握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对“由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到“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而形成角”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感受“动”与“静”的对立与统一.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事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演 示] 1.观览车的运动.

2.体操运动员、跳台跳板运动员的前、后转体动作. 3.钟表秒针的转动. 4.自行车轮子的滚动. [问 题]

1.如果观览车两边各站一人,当观览车转了两周时,他们观察到的观览车上的某个座位上的游客进行了怎样的旋转,旋转了多大的角?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按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 3.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了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 4.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

显然,这些角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识范围.本节课将在已掌握的0°~360°角的范围的基础上,把角的概念加以推广,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作好准备.

二、建立模型

1.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

在平面内,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有两个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习惯上规定,按逆时针旋转而成的角叫作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作负角;当射线没有旋转时,我们也把它看成一个角,叫作零角.

2.象限角

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时,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把这个角叫作第几象限的角.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3.终边相同的角

在坐标系中作出390°,-330°角的终边,不难发现,它们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并且这两个角都可以表示成0°~360°角与k个(k∈Z)周角的和,即

390°=30°+360°,(k=1); -330°=30°-360°,(k=-1).

设S={β|β=30°+k·360°,k∈Z},则390°,-330°角都是S中的元素,30°角也是S中的元素(此时k=0).容易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0°角在内,都是S中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中的任一元素均与30°角终边相同.一般地,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即任一与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求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1)-150°.

(2)650°.

(3)-950°5′.

2.分别写出与下列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写出来.

(1)60°.(2)-21°.(3)363°14′. 3.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解:在0°~360°范围内,终边在y轴上的角有两个,即90°,270°.因此,与这两个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1={β|β=90°+k·360°,k∈Z}={β|β=90°+2k·180°,k∈Z},而所有与270°角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为

S2={β|β=270°+k·360°,k∈Z}= {β|β=90°+(2k+1)·180°,k∈Z}. 于是,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

S=S1∪S2={β|β=90°+2k·180°,k∈Z}∪{β|β=90°+(2k+1)·180°,k∈Z}={β|β=90°+n·180°,n∈Z}.

注:会正确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和符号语言. [练习]

1.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集合中适合不等式-720°≤β<360°的元素β写出来.

(1)45°.(2)-30°.(3)420°.(4)-225°. 2.辨析概念.(分别用集合表示出来)

(1)第一象限角.(2)锐角.(3)小于90°的角.(4)0°~90°的角. 3.一角为30°,其终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三周后的角度数为.

4.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终边在第一、三象限的角的平分线上的角集合为.

四、拓展延伸

1.若角α与β终边重合,则α与β的关系是;若角α与β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α与β的关系是.

2.如果α在第二象限时,那么2α,是第几象限角?

注:(1)不能忽略2α的终边可能在坐标轴上的情况.

(2)研究在哪个象限的方法:讨论k的奇偶性.(如果是呢?)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又进一步研讨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

(一),这既是对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也是为学习后续内容做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推广的必要性,经历三角函数的推广的过程,增强对数的理解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与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

初中我们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由其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并且定义了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我们研究当α是一个任意角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如图32-1,在Rt△ABC中,现在,把三角形放到坐标系中.如图32-2,设点B的坐标为(x,y),则OC=b=x,CB=a=y,OB=,从而

即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理解为坐标的比值,在此意义下对任意角α都可以定义其三角函数.

二、建立模型

一般地,设α是任意角,以α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以角α的始边的方向作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P(x,y)为α终边上不同于原点的任一点.如图:

那么,OP=,记作r,(r>0).

对于三个量x,y,r,一般地,可以产生六个比值:.当α确定时,根据初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这六个比值也随之相应的唯一确定.根据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这六个比值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记为

称之为α

对于定义,思考如下问题:

1.当角α确定后,比值与P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2.利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与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有意义吗?为什么?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P(-2,3),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若P(-2,3)变为(-2m,3m)呢?(m≠0)2.求下列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注:强化定义. [练习]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下列各点,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P(3,-4).(2)P(m,3). 2.计 算.

(1)5sin90°+2sin0°-3sin270°+10cos180°.

四、拓展延伸 1.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如sina=,不论α取任何实数,恒有意义,所以sina的定义域为{α|α∈R}.类似地,研究cosa,tana,cota的定义域.

2.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x,y,r在不同象限内的符号,研究sina,cosa,tana,cota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3.计算下列各组角的函数值,并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1)sin30°,sin390°.

(2)cos45°,cos(-315°).

规律: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即sin(α+k360°)=sina,cos(α+k·360°)=cosa,tan(α+k·360°)=tana,(k∈Z).

五、应用与深化 [例 题]

1.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求证:角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是sinθ<0,并且tanθ>0. 证明:充分性:如果sinθ<0,tanθ>0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

∵sinθ<0成立,所以θ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轴的负半轴上. 又∵tanθ>0成立,∴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 ∵sinθ<0,tanθ>0都成立,∴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

必要性:若θ为第三象限角,由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知sinθ<0,tanθ>0. 从而结论成立.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问:在sina,cosa,tana,tan取负值?为什么?

中,哪些三角函数可能2.函数 的值域是 ____________ .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sina+cosa=1与=1与,并初步进行这些公式的两类基本应用.教学重点是公式sina+cosa的推导及以下两类基本应用:

2(1)已知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中的一个,求其余两个三角函数.(2)化简三角函数式及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其中,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正确运用平方根及象限角的概念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证明恒等式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难点.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优化自己的解题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

2.理解和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学习,揭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任务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索出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基本关系式:sin2a+cos2a=1及,并进行初步的应用.由于该节内容比较容易,所以,课堂上无论是关系式的探索还是例、习题的解决都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探索出来,并用以解决新的问题.必要时,教师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加以强调:(1)“同角”二字的含义.(2)关系式的适用条件.(3)化简题最后结果的形式.(4)怎样优化解题过程.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问题:上一节内容,我们学习了任意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及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你能得出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吗?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写出任意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r>0),则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是

2.推导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消元(消去x,y,r),从而获取下述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2a+cos2a=1.

(2)商数关系:t:

说明:①当放手让学生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利用三角函数线,借助勾股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得出结论.对于这种推导方法,教师也应给以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sinα|+|cosα|≥1.

②除以上两个关系式外,也许部分学生还会得出如下关系式:.教师点拨:这些关系式都很对,但最基本的还是(1)和(2),故为了减少大家的记忆负担,只须记住(1)和(2)即可.以上关系式均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师启发:(1)对“同角”二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2)这两个基本关系式中的角α有没有范围限制?

(3)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sinα=,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角α的余弦值和正切值.

2.已知tanα=-,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角α的正弦和余弦值.

说明:这两个题是关系式的基本应用,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可选两名同学到黑板前板书,以便规范解题步骤.

变式1 在例2中若去掉“且α是第二象限角”,该题的解答过程又将如何? 师生一起完成该题的解答过程.

解:由题意和基本关系式,列方程组,得

由②,得sinα=-

cosα,代入①整理,得6cos2α=1,cos2α=

∵tanα=-<0,∴角α是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当α是第二象限角时,cosα=-,代入②式,得;

当α是第四象限角时,cosα=,代入②式,得.小结:由平方关系求值时,要涉及开方运算,自然存在符号的选取问题.由于本题没有具体指明α是第几象限角,因此,应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把例2变为:

已知tanα=-,求的值.

解法1:由tanα=-及基本关系式可解得

针对两种情况下的结果居然一致的情况,教师及时点拨:

观察所求式子的特点,看能不能不通过求sinα,cosα的值而直接得出该分式的值. 学生得到如下解法:

由此,引出变式3.

已知:tanα=-,求(sinα-cosα)2的值.

有了上一题的经验,学生会得到如下解法:

教师归纳、启发:这个方法成功地避免了开方运算,因而也就避开了不必要的讨论.遗憾的是,因为它不是分式形式,所以解题过程不像“变式2”那样简捷.那么,能解决这一矛盾吗?

学生得到如下解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1)由于开方运算一般存在符号选取问题,因此,在求值过程中,若能避免开方的应尽量避免.

(2)当式子为分式且分子、分母都为三角函数的n(n∈N且n≥1)次幂的齐次式时,采用上述方法可优化解题过程.

[练习]

当学生完成了以上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化简题的结果一定是“最简”形式,对三角函数的“最简”形式,你是怎样理解的?(2)关于三角函数恒等式的证明,一般都有哪些方法?你是否发现了一些技巧?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已知sinα-cosα=-,180°<α<270°,求tanα的值.

解法1:由sinα-cosα=-,得

反思:(1)解法1的结果比解法2的结果多了一个,看来产生了“增根”,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增根呢?

(2)当学生发现了由sinα-cosα=-α的范围变大了时,教师再点拨:

怎样才能使平方变形是等价的呢? 由学生得出如下正确答案:

得到sin2α-2sinαcosα+cos2α=的过程中,∵180°<α<270°,且sinα-cosα=-cosα|,因此|tanα|>1,只能取tanα=2.

<0,∴sinα<0,cosα<0,且|sinα|>|强调:非等价变形是解法1出错的关键!

诱导公式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以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为基础,利用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三角函数的五组诱导公式,即有关角k·360°+α,180°+α,-α,180°-α,360°-α的公式,并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渗透了把未知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的化归思想.这节课的重点是后四组诱导公式以及这五组公式的综合运用.把这五组公式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并切实理解这句话中每一词语的含义,是切实掌握这五组公式的难点所在.准确把握每一组公式的意义及其中符号语言的特征,并且把公式二、三与图形对应起来,是突破上述难点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诱导公式及其证明,培养学生勇于探求新知、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并能应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

3.让学生体验探索后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

任务分析

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在五组诱导公式中,关于180°+α与-α的诱导公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推导这两组公式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180°+α与角α的终边”及“-α与角α的终边”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完成公式的推导.此外,要把90°~360°范围内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除了利用第二、四、五个公式外,还可以利用90°+α,270°±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新的关系式,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三角函数的认知结构.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系列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现在角的概念已经推广到了任意角,能否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2.当α=390°时,能否求出它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3.由2你能否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试说明理由.

二、建立模型 1.分析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推出公式

(一),即

2.应用1 在公式的应用中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作用,即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

练习: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cos3.分析2 π.

(2)tan405°.

如果能够把9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实现“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目标.例如,能否将120°,240°,300°角与我们熟悉的锐角建立某种联系,进而求出其余弦值?

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借助图形,得到如下结果:

cos120°=cos(180°-60°)=-cos60°=-,cos240°=cos(180°+60°)=-cos60°=-,cos300°=cos(360°+60°)=cos60°=4.分析3

一般地,cos(180°+α),cos(180°-α),cos(360°-α)与cosα的关系如何?你能证明自己的结论吗?由学生独立完成下述推导: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由于角180°+α的终边就是角α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则角180°+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与点P关于原点O对称.

由此可知,点P′的坐标是(-x,-y).

又∵单位圆的半径r=1,∴cosα=x,sinα=y,tanα=(180°+α)=-y,tan(180°+α)=从而得到:

.,cos(180°+α)=-x,sin

5.分析4 在推导公式三时,学生会遇到如下困难,即:若α为任意角,180°-α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关系不容易判断.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公式二,把180°-α看成180°+(-α),即:先把180°-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值,然后通过寻找-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使原问题得到解决.

由学生独立完成如下推导:

如图,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x,y),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这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是(x,-y).又∵r=1,∴cos(-α)=x,sin(-α)=-y,tan(-α)=从而得到:

进而推出:

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6.教师归纳

公式

(一)、(二)、(三)、(四)、(五)都叫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k·360°+α,180°±α,-α,36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那么,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概括: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还可编成一句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通过应用,让学生体会诱导公式的作用:

①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其一般步骤为

评注:本题中,若代入cosα·cot3α形式,就须先求得cosα的值.由于不能确定角α所在象限,解题过程将变得烦锁.以此提醒学生注意选取合理形式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前面我们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对称性研究了角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与角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这些角有一个共同点,即:均为180°的整数倍加、减α.但是,在解题过程中,还会遇到另外的情况,如前面遇到的120°角,它既可以写成180°-60°,也可以写成90°+30°,那么90°+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探究:经过独立探求后,有学生可能会得到如下结果: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角90°+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如图),则cosα=x,sinα=y,cos(90°+α)=x′,sin(90°+α)=y′. 过P作PM⊥x轴,垂足为M,过P′作P′M′⊥y轴,垂足为M′,则△OPM≌△OP′M′,∴OM=OM′,MP=M′P′,即x=y′,y=x′.

进而得到cos(90°+α)=sinα,sin(90°+α)=cosα.对此结论和方法,教师不宜作任何评论,而应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和交流,最后得到正确结果:

由于OM与OM′,MP与M′P′仅是长度相等,而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P′在第二象限,∴x′<0,y′>0,又∵x>0,y>0,∴x′=-y,y′=x. 从而得到:

教师进一步引导:

(1)推导上面的公式时,利用了点P在第一象限的条件.当点P不在第一象限时,是否仍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多媒体演示角α的终边在不同象限的情景,使学生理解公式六中的角α可以为任意角)

(2)推导公式六时,采用了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是否也能像推导前五组公式那样采用对称变换的方式呢?

学生探究:学生先针对α为锐角时的情况进行探索,再推广到α为任意角的情形.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如图).由于角α的终边经过下述变换:2(轴的对称点P′(-y,-x),∴x′=-y,y′=x.

+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α)+2a=,即可得到

+α的终边.这是两次对称变换,即先作P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M(y,x),再作点M关于y

由此,可进一步得到:

教师归纳:公式六、七、八、九也称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90°±α,27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

90°±α,27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余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两套公式合起来,可统一概括为 对于k·90°±α(k∈Z)的各三角函数值,当k为偶数时,得α的同名函数值;当k为奇数时,得α的余名函数值.然后,均在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也可编成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32_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又进一步研讨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

(一),这既是对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也是为学习后续内容做了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推广的必要性,经历三角函数的推广的过程,增强对数的理解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与研究三角函数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任务分析

在初中,我们只是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现在学习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对象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四种三角函数增加到六种三角函数.定义的媒介则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了便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突出定义适用于任意角,通常要把终边出现在四个象限的情况都画出来(注意表示角时不用箭头),学习时,必须弄清并强调:

这六个比值的大小都与点P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只与角的大小有关,即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归纳和总结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和诱导公式

(一),可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和归纳,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景设置 了当α

初中我们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们都是以锐角为自变量,由其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并且定义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三角函数.这节课,我们研究是一个任意角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如图32-1,在Rt△ABC中,现在,把三角形放到坐标系中.如图32-2,设点B的坐标为(x,y),则OC=b=x,CB=a=y,OB=,从而

即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理解为坐标的比值,在此意义下对任意角α都可以定义其三角函数.

二、建立模型

一般地,设α是任意角,以α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以角α的始边的方向作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xOy.P(x,y)为α终边上不同于原点的任一点.如图:

那么,OP=,记作r,(r>0). 对于三个量x,y,r,一般地,可以产生六个比值:.当α确定时,根据初中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可知这六个比值也随之相应的唯一确定.根据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这六个比值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记为

称之为α

对于定义,思考如下问题:

1.当角α确定后,比值与P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2.利用坐标法定义三角函数与利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3.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有意义吗?为什么?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P(-2,3),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思考:若P(-2,3)变为(-2m,3m)呢?(m≠0)2.求下列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注:强化定义. [练习]

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下列各点,求角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P(3,-4).(2)P(m,3). 2.计 算.

(1)5sin90°+2sin0°-3sin270°+10cos180°.

四、拓展延伸

1.由于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如sina=,不论α取任何实数,恒有意义,所以sina的定义域为{α|α∈R}.类似地,研究cosa,tana,cota的定义域.

2.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x,y,r在不同象限内的符号,研究sina,cosa,tana,cota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3.计算下列各组角的函数值,并归纳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1)sin30°,sin390°.

(2)cos45°,cos(-315°).

规律: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即sin(α+k360°)=sina,cos(α+k·360°)=cosa,tan(α+k·360°)=tana,(k∈Z).

五、应用与深化 [例 题]

1.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2.求证:角α为第三象限角的充要条件是sinθ<0,并且tanθ>0. 证明:充分性:如果sinθ<0,tanθ>0都成立,那么θ为第三象限角.

∵sinθ<0成立,所以θ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也可能位于y轴的负半轴上. 又∵tanθ>0成立,∴θ角的终边可能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 ∵sinθ<0,tanθ>0都成立,∴θ角的终边只能位于第三象限.

必要性:若θ为第三象限角,由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知sinθ<0,tanθ>0. 从而结论成立.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问:在sina,cosa,tana,tan取负值?为什么?

中,哪些三角函数可能2.函数的值域是 ____________ .

点 评

这节课在设计上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①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初中所讲“0°~360°”的情况逐渐过渡到“任意角”的情况,讲清了推广的必要性及意义.②注重了知识的探究,如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及诱导公式

(一).这里由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探索得出一般性结论,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注意了跟踪练习的设计.

例题典型,练习有层次和变化,巩固知识到位.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实用较强,形式又不乏新颖的较好案例.

第三篇:第二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部分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正弦函数的性质

教材分析

这篇案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正弦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得出正弦函数的五个重要性质,即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教学重点是正弦函数的图像特征及五个重要性质,难点是周期函数及最小正周期的意义.由于周期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引入定义之前,应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体会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y=sinx的图像,进而归纳、总结出正弦函数的图像特征,并抽象出函数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像的能力和数形结合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正弦函数的五个重要性质,能够解决与正弦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最小正周期及单调区间等简单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体会分析、探索、化归、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4.使学生初步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一些奥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函数图像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把图像特征进一步“量化”,从而得出正弦函数的五个性质.一般来说,从正弦曲线的形状,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符号、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但对于周期性及单调区间的表述,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入周期函数的定义之前,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像,必要时可把物理中的弹簧振动的实验再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周而复始”的现象,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

此外,对于周期函数,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1.x应是“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

2.对于某些周期函数,在它所有的周期中,不一定存在一个最小的正周期,即某些周期函数没有最小正周期. 3.对于一个周期函数f(x),如果在它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作f(x)的最小正周期.今后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殊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学习过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并通过观察图像,得到了正弦曲线的一些特征,那么这些特征体现了正弦函数怎样的性质呢?

用投影胶片展示正弦曲线,引导学生探索正弦函数的性质:

注:由此学生得出正弦函数的如下性质:(1)定义域为R.

(2)值域为[-1,1],当且仅当x=2kπ+当且仅当x=2kπ-

(k∈Z)时,正弦函数取得最大值1,(k∈Z)时,正弦函数取得最小值-1.

注:在此处,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前面的“2kπ”,使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正弦函数的“周而复始”性.

2.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从正弦曲线我们注意到,函数y=sinx在x∈[-2π,0],x∈[2π,4π],x∈[4π,6π],…时的图像与x∈[0,2π]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这种特征体现了正弦函数的什么性质呢?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物理中弹簧的振动,即小球在平衡位置的往复运动,体会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2)数学中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来体现?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探究

2.教师明晰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周期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值,都满足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作这个函数的周期.

说明:若学生归纳和总结出周期函数的如下定义,也应给以充分的肯定.

如果某函数对于自变量的一切值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定值,函数值就重复出现,那么这个函数就叫作周期函数.

给出最小正周期的概念:对于一个周期函数f(x),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作它的最小正周期.教科书中今后涉及的周期,如果不加特殊说明,一般都是指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3.深化定义的内涵

(1)观察等式sin(y=sinx的周期?为什么?

+)=sin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不能说是正弦函数(2)函数f(x)=c是周期函数吗?它有没有最小正周期? 3.归纳正弦函数的性质

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得到了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等性质,除此之外,正弦函数还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两条性质:

奇偶性:由诱导公式sin(-x)=-sinx,知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其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单调性:观察正弦曲线可以看出,当x由-由-1增大到1;当x由

增大到

增大到时,曲线逐渐上升,sinx的值

时,曲线逐渐下降,sinx的值由1减小到-1.因此,+2kπ](k∈Z)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2kπ](k∈Z)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正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增大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小到-1.

三、解释应用 1.例题分析

+2kπ,+2kπ,例1 求使下列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x的集合,并说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是什么.(1)y=sin2x.

(2)y=sinx+2.

(3)y=asinx+b.

(4)y=2cos2x+5sinx-4.

解:(1)当2x=2kπ+(k∈Z),即x=kπ+(k∈Z)时,函数y=sin2x取得最

(k∈Z)时,函数y=sin2x大值,最大值是1;当2x=2kπ-取得最小值,最小值是-1.

(k∈Z),即x=kπ-∴使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为{x|x=kπ+取得最小值的x的集合为{x|x=kπ-

(k∈Z)},最大值是1;使函数

(k∈Z)},最小值是-1.

(2)由于函数y=sinx与函数y=sinx+2同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因此,当x=2kπ+(k∈Z)时,函数y=sinx+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3;当x=2kπ-

(k∈Z)时,函数y=sinx+2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1.

∴使函数取得最大值的x的集合为{x|x=2kπ+取得最小值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最大值为3;使函数

(k∈Z)},最小值为1.

(3)当a>0时,使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a+b;使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ymax

(k∈Z)},ymin=-a+b. 当a<0时,使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a+b;使函数取得最小值时的x的集合为{x|x=2kπ+

(k∈Z)},ymax=-

(k∈Z)},ymin=a+b.

(4)y=2cos2x+5sinx-4=-2sin2x+5sinx-2=

设t=sinx,则y=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了.,且t∈[-1,1],于是问题就变成求闭区间上当t=1,即sinx=1时,ymax=1,取最大值时x的集合为{x|x=2kπ+

(k∈Z)};

当t=-1,即sinx=-1时,ymin=-9,取最小值时x的集合为{x|x=2kπ-∈Z)}.[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最值,以及使函数取得值时的自变量x的集合.

(k(1)y=|a|sinx+b.

(2)y=-sin2x+例2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sinx+.

(1)y=sin2x.

(2)y=.

解:(1)要求函数y=sin2x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sin2(x+T)=sin2x恒成立的最小正数T即可.

∵使sin(2x+2T)=sin2x恒成立的正数2T的最小值是2π,∴当2T=2π时,T=π. 因此,函数y=sin2x的周期为π.

(2)要求函数y=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 2.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反思

(1)从上面的例题分析中,你是否有所发现?(这类函数的周期好像只与x的系数有关)

(2)一般地,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x∈R)的周期是多少? [要求函数y=Asin(ωx+φ)的周期,只须寻求使等式Asin[ω(x+T)+φ]=Asin(ωx+φ),即Asin(ωx+φ+ωT)=Asin(ωx+φ)恒成立的最小正数T即可.

∵使Asin(ωx+φ+ωT)=Asin(ωx+φ)恒成立的正数ωT,最小值是2π,∴当ωT=2π时,T=.因此,函数y=Asin(ωx+φ)(A≠0,ω>0,x∈R)的周期为3.巩 固 [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4.进一步强化

例3 不求值,指出下列各式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例4 确定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y=1-sin3x.

(2)y=log2sin3x.

四、拓展延伸

1.若常数T为f(x)的周期,nT(n∈N*)是否也是它的周期? 2.你能证明正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2π吗?

3.某港口的水深y(m)是时间t(0≤t≤24,单位:h)的函数,下面是该港口的水深表: 表35-1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描出的曲线如图所示,经拟合,该曲线可近似地看成正弦函数y=Asinωt+B的图像.

(1)试根据数据表和曲线,求出函数y=Asinωt+B的表达式.

(2)一般情况下,船舶航行时船底同海底的距离不少于4.5m时是安全的.如果某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7m,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段能够安全进港?若该船欲当天安全离港,它在港内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忽略离港用的时间)?

第四篇: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

李代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直观感知、获得猜想,经过逻辑论证,推导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掌握这一定理;

(2)通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3)通过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体会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探索及P61例3。(人教版)3.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相关知识并由现实问题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分析定理,深化定理的理解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学生练习,反馈学习效果 小结与作业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线面平行的方法。思考并回答问题。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引入】(1)提出例3给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稍作思考;

(2)点明该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由条件“棱BC平行于面AC”如何在木料表面画线,使得工人师傅按照画线加工出满足要求的工件;

(3)引入课题——在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这一节课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思考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的现实意义。【设问】

(1)提出本节《思考》的问题(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 1 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利用笔和桌面做实验,把一支笔放置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平行的位置上,把另一支笔放置在桌面,笔所在的直线代表桌面所在平面上的一条直线,移动桌面上的笔到不同的位置,观察两笔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2)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分析:a∥αa与α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任何直线都无公共点 a与α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或平行直线。

(1)学生动手做实验,并观察得出问题的结论: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并不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2)学生由实验结果猜想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的引导进行严谨的分析,确定猜想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得出问题的结论,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热情。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在什么条件下,平面内的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讲述: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和平面内的直线或是异面直线或是平行直线,它们有一个区别是异面直线不共面,而平行直线共面,那么如何利用这个不同点,寻找这些平行直线呢? 长方体ABCD-ABCD中,AC平行于面ABCD,请在面ABCD内找出一条直线与AC平行。分析:AC与AC这两条平行直线共面,同在面AACC内,可见AC是过AC的平面AACC与面ABCD的交线。

(2)在面ABCD内,除了AC还有直线与AC平行吗?如果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 利用课件演示AC任意作一平面AEFC与面ABCD相交于线EF,验证学生的猜想。

分析:因为AC∥面ABCD,所以AC与这个面内的直线EF没有公共点,由大家的这个方法做出直线EF,就使得EF与AC共面,故EF∥AC。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回答问题。(1)根据长方体的知识,学生能够找到直线AC与AC平行。随教师的引导,发现AC的特殊位置关系。(2)由上面特殊例子的启发,学生逐渐形成对问题答案的猜想,随教师的引导,证明猜想的正确性。以长方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猜想问题成立的条件,推导出定理。续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剖析定理】(1)证明定理;(2)分析定理成立的条件和结论;(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的分析,看定理的证明过程,阅读和理解课本60页倒数第一段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明确该定理给出了一种作平行线的重要方法。【巩固练习】

一、提出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2),让学生自由发言。(不局限只有引平行线的方法)

二、判断题

(1)如果a、b是两条直线,且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平面。(2)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α内的任何直线平行。

(3)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α,b∥α,那么a∥b。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说明理由。通过练习再次深化对定理的理解。【讲解例题】例

3、例4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分析引导,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及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课堂练习】 已知:α∩=CD,β∩γ=AB,AB∥α,α∩γ=EF, 求证:CD∥EF

选取几份有代表性的做法,利用投影仪,讲评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小结】(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应用。

【作业】习题22A组第5、6题总结归纳学习内容,安排适当的课后练习

第五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44_数列

数列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研究数列的有关概念,并运用概念去解决有关问题,其中,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及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有关概念,会根据一个数列的有限项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了解递推数列,并会由递推公式写出此数列的若干项.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猜想的能力.

任务分析这节内容以往很少涉及,对学生来说,既新又抽象,所以,须要依靠实例进行教学.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应在函数定义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由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难点,但这又是锻炼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的极好机会,应大胆让学生亲自归纳和猜想.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他们研究过1,3,6,10,…由于这些数都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如图44-1),他们就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1,4,9,16,…能够表示成正方形(如图44-2),他们就将其称为正方形数.

二、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列的顺序要求,设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定义及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摆动数列等有关概念像1,4,9,16,…等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就叫作数列.

[练习]

下面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1)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

0,1,2,3,…

(2)1996~2002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数(单位:万人)构成数列

82,93,105,119,129,130,132.

(3)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

3,3,3,3,…

(4)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单位:元)

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

(5)-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

-1,1,-1,1,…

(6)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分别构成数列

1,1.4,1.41,1.414,… 2,1.5,1.42,1.415,…

2.引导学生根据实例、项和第n项等概念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如:数列1,2,0,-1,3,8,…,第1项是1,第4项是-1,……由此可以发现,对于一个给定的数列,当确定了项的位置后,这个数列的项也随之唯一确定.一般地,数列可以看作定义域为N(或其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依次为1,2,3,…时的一系列函数值.

[问 题] 数列既然可以看作一列函数值,那么“这个函数”可以如何表示?一定有解析式吗?你能举出一些有解析式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讨论,探究,得出:数列可以用列表、图像和函数解析式来表示,从而,解析式即为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

(2)2,0,2,0.

解:(1).(2)可以写成n-

1也可以写成an=1+(-1),(其中n=1,2,…).

注:对于(2),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结论,从而发现,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

2.下图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黑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像.

解:如图44-3,这4个三角形中的黑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所求数列的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并且指数为序号减1.所以,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n=3n-1.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见下图:

3.设数列满足试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解:∵a1=1,注:像这样给出数列的方法叫逆推法. [练习]

1.数列的前5项分别是以下各数,试分别写出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

-1(n>1),试写出它的前5项. 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n2-10n+10,那么这个数列从第n项起各项的数值是否逐渐增大?从第n项起各项的数值是否均为正数?

四、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

1.已知数列{an}满足,问:此数列有无最大项和最小项?

2.通常用Sn表示数列{an}的前n项的和,即Sn=a1+a2+a3+…+an.已知{an}的前n项和Sn=n2-3n+2,试求{an}的通项公式.一般地,如何用Sn表示an呢?

点 评

这篇案例通过实例阐述了数列的有关概念,注意揭示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情景设计新颖,合理;问题提出得准确,恰当;总体设计完整,清晰.另外,该案例还关注了学生科学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美中不足的是,自“问题情景”到“建立模型”两个环节的“交接处”显得有些跳跃,步骤有些过简.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31-34_三角函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