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时间:2019-05-12 19:5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第一篇:(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3.5奇妙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

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

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

【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凹、凸。

【提示】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远视眼镜镜片为凸透镜。

【演示】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注意】教室内的光线要暗一些。

【小结归纳】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介绍透镜相关知识

如图3—5—3所示,有:①光心(O):透镜的中心;②主轴: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主轴;③焦点(F):跟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F点;@焦距(f):焦点F到透镜光心O的距离。

【思考】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会聚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点拨】根据光路可逆,通过凸透镜的光为平行光。

【说明】同样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凸得越厉害,其焦距越短。

【拓展】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思考】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呢?

【点拨】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采用平行光测焦距的方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做一做】请同学们按自己设计的方案来测凸透镜焦距。

【讨论交流】

(1)如何确定焦点的位置?

(2)如何测量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 透镜对光的作用

给定如下器材:手电筒、光屏、规格不同的几块凸透镜和凹透镜。

(1)用手电筒直射到光屏上,观察光照的范围和亮度。

(2)在光屏和手电筒之间放上一个凸透镜,观察凸透镜后光照的范围和亮度(光屏的距离要放置合适)。

(3)在手电筒和光屏之间放上凹透镜,观察此时的光照的范围和亮度。

(4)由(2)、(3)两种情况对比,你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呢?

【解析】当手电筒直射到光屏上,光照的范围和亮度相对于光源来讲,不发生变化。当手电筒和光屏之间放上凸透镜后,会发现光照的范围变小,亮度变亮;调整光屏的距离还可以在屏上看到一个亮点。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放上凹透镜后,会发现光经过凹透镜后照射的范围变大,亮度变暗。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点评)。

【点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拓展】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呢?先猜想一下,然后同学们共同研究找出原因。

【解析】猜想凸透镜由许多三棱镜组成,通过画图可知,光线经棱镜后,向棱镜的底边偏折.这就是凸透镜聚光的道理。

(五)资料链接

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在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过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布置作业:课本“自我评价与作业”1-4

【教学反思】

第二篇: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3.5奇妙的透镜

(一)三维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己探索辨别不同的透镜,加强和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用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难点: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凸透镜和凹透镜,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作用.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实验.

(四)教学后记:

用实物增强印象,并采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知识。

第三篇: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教案 粤教沪版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

(2)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3)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和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了解两者的功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能利用所学的透镜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眼睛近视须戴一个近视镜,而老年人眼花了后必须戴一个老花镜呢?大家平时都用过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研究眼睛的结构及视力的矫正,同学们想知道有关眼睛的哪些们题?

教师在肯定提问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并说明其他的问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也可以课后自己先行去研究。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想一想】眼睛的结构有哪些?

【议一议】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点拨】师: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等之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经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当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眼睛能看到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当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

【小结】来自物体的光→角膜→水样液→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晶状体──凸透镜

视网膜──光屏

眼睛成像:U>2f倒立缩小实像

【想一想】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议一议】如何矫正视力?

【点拨】师:近视:屈光度过强,眼轴偏长,清晰的图像成在视网膜前,如图3—7—1(a)。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让光先适当发散,使图像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如图(b)。

【想一想】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议一议】如何矫正视力?

【点拨】师:远视:屈光本领过弱,眼轴偏短,像成在视网膜后,如图3—7—2(a)。矫正方法:戴凸透镜,让光先适当会聚,使像前移,如图(b)。

2.影像的保存

【看一看】照相机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点拨】它主要由镜头、光圈、快门和暗盒等组成。

【讨论】物体经照相机拍摄后,所成的像的性质是怎样的?

【点拨】师: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小结归纳】照相机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让学生列举常见的照相机。

【点拨】师:傻瓜照相机运用光电子技术,解决了人工调节照相机的距离、光圈、快门等问题;数码照相机除了有普通照相机的结构外,还有固态摄像器、快速存储器和彩色液晶显示器等部件。

3.眼睛的好帮手

【想一想】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有什么要求?

【议一议】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点拨】师: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其次有反光镜、载物片。物镜和目镜是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物镜焦距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暗时用,它们都是为了反射一部分光透过载物片增大物体的亮度。显微镜的原理: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 目镜把这个像再一次放大。

【点拨】师:望远镜主要也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透镜组成,但物镜的焦距大于目镜的焦距,通过目镜观察到物体的虚像,好像物体被移近了,从而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注意】有的望远镜的两组透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也有的是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还有的是由凹面镜和凸透镜组成(反射式望远镜)。

小结并布置作业.第 二 课 时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 眼睛及视力的矫正

如图3—7—3所示,小明用几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及凸透镜,一个能发出平行光束的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来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

(1)用图示的模型描述眼睛的结构。

(2)根据提供的光路针对甲、乙、丙对眼睛的视力进行正确分析。

(3)在探究近视眼过程中你认为应该用哪个模型,怎样矫正。

【答案】

(1)模型中凸透镜相当于眼时的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表示玻璃体。

(2)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甲把物体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乙成在视网膜前、丙成在视网膜之后,所以甲为正常视力、乙为近视、丙为远视。

(3)在乙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变式题 如图3—7—4所示,观察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白纸相当于眼球中的。

(2)如果该示意图表示的是近视眼模型,为了使白纸板上的作由模糊变得清晰,应该在凸透镜的右侧戴上由制成的眼镜。

(3)为了保护视力,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

(1)晶状体 视网膜

(2)凹透镜

(3)a.读书写字姿势端正;b.不在强光下、弱光下读书写字;C.用眼卫生、常做眼保健操。

类型之二 照相机的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景物距镜头5m,可以在胶片上成一倒立的像,由此可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A.一定等于2.5m B.一定小于2.5m C.一定等于5m D.一定大于5m

【解析】照相机成像原理是物体应放在二倍焦距外,在胶片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由物距、像距确定焦距时,一定要明确物距和像距的范围,当u=5m时,因为u=5m>2f,所以f<2.5m。

【答案】B

变式题 若能在距离镜头8cm的胶片上成一清晰的像,则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A.大于2.5cm B.大于8cm小于5cm C.小于8cm大于4cm D.小于4cm

【解析】因为f<v=8cm<2f所以焦距范围应是4cm<f<8cm。

【答案】C

类型之三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的物镜越大越易观察到较暗的星球 C.我们看到远去的汽车越来越小,是因为它对我们的视角在减小 D.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像

【解析】望远镜的目镜可以用凹透镜,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透镜作物镜。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离眼睛很近,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大得多,它可以会聚很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球。

【答案】A

变式题 显微镜镜筒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组成物镜与目镜的光学元件是()

A.凸透镜和凹透镜B.凸透镜和平面镜C.凹透镜和平面镜D.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解析】显微镜是通过物镜和目镜可形成放大的虚像,因此必须都是凸透镜。

【答案】D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人的眼睛、视力的缺陷及视力的矫正;②照相机的原理;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原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点评)

【拓展】开普勒望远镜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用两个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组成望远镜。这种望远镜视野较广,特别适用于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称作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思考】天文望远镜为什么能观测到较暗的星?

【点拨】望远镜的物镜的口径较大,视角较大,这样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所以可以观测到更暗的星。

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1,2 7

第五篇:物理:沪粤版八年级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四.作业:P39-40第1、2、3题

下载(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