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7: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

第一篇:(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

3.4.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⑷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⑹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学生学了光的反射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学生可能注意过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对研究光的折射怀有较强的求知愿望。光的折射规律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活动1”中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奇妙(而又不能明确解释)的现象,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欲望;“活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光的折射规律。传统教材比较重视科学知识,而本教材增设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1”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兴趣,“活动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是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的主要依据,另外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其中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做好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实验条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光的折射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演示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出光的折射的定义。

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在大屏幕上(或远处的墙壁上),大家看到一个光点,教师问学生: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怎样的路线到达银幕(或墙壁)的?——光沿直线传播。把盛水的玻璃杯或玻璃砖在光路上挡一下,光点发出了位移,让学生猜想“为什么?”然后用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检验学生的猜想。

对于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可以用玻璃水槽、激光笔、光屏来做,将光屏竖直插入水槽中,一半浸入水中,一半在空气中,使激光笔发出的光掠射在光屏上。为使掠射效果明显,可用改制的激光笔作光源,改制方法参见本章“课程资源”之“1.激光笔的改制”。还可以改用大烧瓶做此实验,如图3.4-1所示,为了显示光路,可以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在上部(空气中)放一支点燃的香,形成一些烟雾。

活动1 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1”的主要目的是设疑激趣,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图3.4-1 由于光的折射,在实际中会看到一些奇妙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仅凭现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释,必须进一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这两个实验,做起来并不复杂,可完全放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观察、体验。实验后让学生说说“可能的原因”,主要是引起学生思考,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其实要准确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既要用到光的折射规律,又涉及到人的视觉习惯,此时学生给出圆满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学生的猜想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说法,教师(或其他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如:

生:铅笔发生了折射。师:“铅笔”能折射吗?

生:人的“光眼(或视线)”发生折射。师:人眼会发光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猜想,教师也要步步追问,引起他们深思,如: 生:来自物体的光在水面处折射,然后进入眼中。

师:那么光向哪个方向偏折?这样、还是这样(可以用两根木棍帮助说明)?为什么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似乎变浅了、而不是变深?

„„

面对学生的种种推测和疑惑,教师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和过渡:看来要正确解释大家看到的这些奇妙的现象,必须弄清光折射的规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活动2”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即探究“三线”、“两角”的关系,重点研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条件。

除教材图3-39(a)所示的器材外,教师和学生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自制器材,如上文图3.4-1所示的器材和下面的器材,实验效果也比较好,可供参考。

如图3.4-2(a)所示,取一块直径约20cm的胶木板圆盘做面板,面板上沿圆周标上角度,再用透明有机玻璃与面板粘合成半圆形水槽。光源固定在连杆的一端,连杆的另一端用螺栓固定在面板背面的中心位置,要求连杆可以绕螺栓转动。整个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将玻璃水槽换成半圆玻璃砖粘在面板上,还可用来探究光在“空气—玻璃”界面上发生折射的规律,如图3.4-2(b)所示。

(a)(b)

图3.4-2 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探究光从一种介入另一种介质时如何偏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4点:⑴是否光的反射那样,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是像图3.4-3所示OB那样偏还是像OC那样偏折?(为便于描述,引入“入射角”和“折角”)⑶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如何变化?⑷折射光

图3.4-3 逆吗?可将上述实验目的归纳成简要的文字,用多媒体投出,并让学生观看1分钟。

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则把“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发现、交流,进行开放式地探索。

活动后,全班集中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大都能发现光折射的初步规律;个别学生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可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对光的折射规律获得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的发现可能超出了初中物理范畴,如发现了全反射现象,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最后总结,得到光折射的规律:

质进也像当光折?射路可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光的折射规律,可让学生作一些光路图。如图3.4-4所示,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图3.4-4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要引起注意。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对人的视觉习惯并不清楚;加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对于“铅笔为什么向上弯折”,建议采用教师边画图边点拔、师生双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其中的道理弄清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独立分析其他类似的现象。

如在解释“铅笔为什么向上弯折”时,首先明确:人看到铅笔,是从铅笔射出的光进到了眼睛。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在黑板上画出从笔端P点射出的两条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折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P΄ 射来的,即铅笔的P点眼睛看起来好像在P΄点(此处要放慢,略作停顿,给学生留有思考理解的时间),并且P΄点比P点浅。铅笔在水中的其他各点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起来铅笔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向上折起了。

关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折射的现象,只作为常识性了解,让学生知道这也叫折射即可,对于具体的折射情况、光路图等,均不作要求。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当时的心情如何?

2.学了光的折射后,请以“光的传播”为题,对前几节学习的有关知识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3.如图3.4-5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由空气射向水经折射后可能照亮水中的 点。(选填图中的字母)

面,图3.4-5 4.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5.在图3.4-6中,请大致画出入射光线经水面或三棱镜折射后,进入空气的光路图。

图3.4-6 6.如图3.4-7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玻璃

图3.4-7 7.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参考答案】 1.略。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光照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一般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3.H 4.A 5.如图3.4-86.D 7.以下实验方案可供参考:将玻浸没在水中,用激光笔作光源,用光显示光路。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实验时最好用激光笔作光源,品市场的玩具店一般有售。

2.如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弯折了等。

所示。

璃砖屏来

图3.4-8

小商3.C 4.D

第二篇: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一节中学习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反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而研究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应用到第四节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中。设计思想:新课改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反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了解光的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

课件屏幕切换到第二屏,先观看一些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的视频(包括活动1),然后给出光的反射的定义,并展示光的反射光路图,同时学习光的反射光路图中的六要素: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一般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能看不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物体反射光的缘故。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课件切换到第三屏,① 介绍“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器材并出示实物; ② 共同观看实验视频并演示实验;

③ 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指出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强调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问: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它被反射后会从什么方向射出?

演示后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举例验证。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课件切换到第五屏,阅读课本P53页内容,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生共同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定义,并强调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红宝石激光器

红宝石激光器的红宝石两端被磨成一对平面镜,使很强的激光多次反射形成激光束。

课件切换到第八屏,课件切换到第十一屏,1、光的反射: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

2、六要素: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反射后,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2、漫反射:平行的入射光线反射后,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光反射的应用

1、应用:红宝石激光器、人造卫星、光纤通信、潜望镜等。

2、危害: 光污染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我让学生分别直接和用一块小镜子将激光笔直射和反射到天花板上,这样可以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为了这节课的知识储备介绍反射及“一点、两角、三线”这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知识!慢慢的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教学主题。接着观看视频和课堂演示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自已去探

第三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教师:秦国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六要素;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折射光路可逆性;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树立科学破除迷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视频,观察分析,对比猜想,总结归纳,应用训练等形式实施教学。

四、教学活动及过程设计

1、视频情景导入

看一看,想一想,观察光的奇妙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实验探究 【演示一】

演示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教师指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考考你】

【折射六要素】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的概念

【对比与猜想】回顾光的反射规律,进行对比与猜想光的折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规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演示二】

利用光的折射仪演示:、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演示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画演示分析,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归纳总结】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三线共面,两线分居);

②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空气向界面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考考你】

3、光的折射应用

用光的折射解释以下现象:

〖现象一〗揭开“眼睛受骗、河底变浅”之谜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筷子在水中向上偏折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水中鱼的实际位置比看上去要深还是浅? [利用电脑课件原因] 〖现象四〗因为光的折射,我们从水下看岸上的树,它的位置变高还是变矮呢?为什么?

〖现象五〗海市蜃楼(视频展示)

〖现象六〗我们看到的太阳跟它的实际位置有一定的偏差

五、课堂小结

采用学生自主问答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对于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布置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光的折射应用

八、说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_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_沪粤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的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好动手,但能力不强。他们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内容。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与生活联系紧密。与内能热量、分子运动论的学习也有联系;研究方法是很多探究的模式;能解释很多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热现象。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2)过程与方法

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3、重点、难点与关键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1)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让事实说话)(2)难点:有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决定)(3)关键:做好水的沸腾实验。

三、选用的教具及设备(根据实验需要选择)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平底烧瓶、水槽、玻璃导管、停表、课件。

四、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连堂上,用实验导入,创设情景,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晒衣、晒农作物来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做好沸腾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事实说出沸腾的特点;通过身边事例导出液化放热,汽化吸热;信息浏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教学过程

1、物质的三态

直接问学生水有哪三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三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其他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状态,老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归纳法)

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用酒精在黑板上写出“液体”两个字,老师抓紧时间把盛有少量酒精的烧杯绕教室走一圈。问学生黑板上的字哪儿去了?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学生回答问题后再给出汽化的概念。红薯,萝卜切开后哪儿易干?(创设情景)再定义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池塘中的水蒸发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可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通过晒衣服和农作物(如稻子、花生、豆子、棉花等)的做法来归纳: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快慢有关。通过讨论课本92页的问题的进一步熟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节约用水。3、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1)提出问题

家里烧开水你们都看过,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现象吗?学生们试着说,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明确实验目的,尽可能多的学生说)(2)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按照课本图4-15装置好实验设备。(水量适量、火焰要大水温不能太低,固给水先加热,烧杯加盖,加热时取下盖,让学生看盖有什么,以备后用)(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请同学帮忙记时间和数据,特别提醒同学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变化和沸腾后的温度变化。继续加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移开灯看水是否继续沸腾。根据数据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像,老师指导画。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一步不易。让学生观察后讨论:加热前水中有气泡吗?气泡是哪来的?气泡为什么会有实验中的变化?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如何?酒精灯移开后水是否继续沸腾?说明什么问题?水蒸气肉眼能直接看见吗? 师生共同总结沸腾特点: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变。给出沸腾和沸点的定义,讨论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选用温度计来了解多种液体的沸点,进一步强化沸点概念。

4、液化

(1)由前面的盖上的水,再引入液化概念: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观察课本94页图4-17及前面的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温度高气体就不易液化,如医生用金属镜子检查病人牙齿时,要烤小镜子,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使镜子模糊了。

(3)学生尽可能的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看谁知道得多。

除了课本上的例子外老师帮助列举如:露水,雾,夏天自来水管壁有时出汗,冰箱冷冻室门上出“汗”。(调动积极性,扩大知识面,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4)降温可以使气体液体,加压可以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到液化气液化的方法,从而归纳液化的方法:降温或加压或者两者兼用及压缩的好处

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让学生回忆打针时,身上涂上酒精时的感觉及前面做水沸腾时,水要加热的实验事实。让学生得出:液化吸热。讨论

秋天同学们下水洗澡时,上岸时觉得冷,而在水中反而不冷,说明什么?该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还是内部?

夏天狗,牛等动物的嘴巴张开并伸出舌头,有何用?人运动时,出大量的汗有何用?(生活走向物理)(2)让同学们猜煮饭时,是上面的先熟还是下面的先熟?学生很少有这种生活经验,老师帮助解释。再结合我校用蒸气煮饭烧开水,天要下雨时特别闷热等例子来帮助学生来知道液化放热。(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6、课堂练习

课本96页1、2、3、4、5 第1题是考察对实验的观察,第2、3、4题是考察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其中第2题注意节水意识的培养,第3、4题观察生活。第5题是液化放热,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7、师生小结本节内容:(不求知识全面,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望人人想说、敢说。)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汽化、液化的概念及其吸放热的情况。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利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8、课后作业

1、作业本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及简答题目。

2、试做课本97页的课外活动。

六、板书设计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汽化:把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3)、汽化

沸腾:把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此略(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此略

3、此略(5)、沸腾的特点(此略)(6)、液化的概念(此略)(7)、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_4.4_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新版)新人教版

4.4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课上完了,似乎少了份负担,但却多了份回忆,回忆中开始了思索,思索中发现了遗憾。这份遗憾令自己感叹,也激起了新的奋战!

当决定上《光的折射》时,自己就开始研读教科书、教参、课标、其他的课外资料、上网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在翻阅查找中思索,寻找教学的思路,感悟着物理教学的理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恰到好处的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所了解,了解来源于课堂。让我深刻的认识到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机动的调控课堂。总而言之,传授的知识是固定不变的,但传授的方式却是多变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一个“导”的角色,“导”的结果取决于你对学生了解的多少,你对本课难易程度的把握。直到最后讲完课,我才发现我对课所追求的完美不可能实现,因为每讲完一课,无论怎样都会留下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才是真正折磨人的东西,因为它会让你彻夜难眠、时时处处的用心用脑。折磨的结果就是领悟了一些教学的真谛,这是别人教不会的、请教不来的。于是带着留下的遗憾回顾弥补遗憾的足迹最后谈谈对本课《光的折射》的看法。

首先谈谈自认为较好的方面:

1、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师生配合、学生合作较好。

2、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3、学生表演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两角的大小关系较好,并能总结出在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角。

4、实验和媒体相结合,自制教具可折叠的光屏,加深了学生对折射规律的印象。其次是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一:整堂课虽然气氛较活跃,但语气语调较缓慢,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后面时间不够。应加强学习时间控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须设定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让本节课显得更完整。

反思二:对本次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有些实验现象来不及调整实物展台的效果。“光的折射 现象”演示实验有待改进。

反思三: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探究三线共面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差异,可以考虑师生共同完成。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为在后面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和课堂练习挤出时间。

反思四:在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生活实例的时候应该作为重点,由于前面的实间压缩的不够紧导致重点不突出,比如: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都还没有来得及讨论,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反思五: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学生的课堂练习没有当堂练习反馈。

总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课的难度,就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每课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老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下载(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