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9: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刘海珍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北校区 264200

一、课前系统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本单元中重要一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所以本节内容在本模块中也占重要地位。

2.初中教材对本课基础内容已有叙述,所以本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实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情调查

1.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仅限于会考水平,一知半解,马马虎虎,历史基本技能薄弱,知识不扎实,所以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普遍较差,但不乏有对历史感兴趣,掌握的历史知识稍多但不系统的学生。

2.学习习惯不好,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没养成,不及时复习,临时应付,需要加强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形成性教育。

3.青年学生好奇,易于接受新事物;好胜,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魄力;情绪波动大,缺乏耐心。总之,易于调动,乐于竞争,更需时时鞭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掌握:建国初期政府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一五”计划的依据、内容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及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2)能力目标

自主探究,巩固和形成对历史学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家庭作业中初步尝试创作,强化创新能力;在模拟社会角色的活动中,形成搜集、处理、整合信息以及与人合作的社会实践能力,既会学习又会生活。2.过程与方法

(1)在模拟的社会角色的活动中,有步骤地调查、研究、决策,既系统地掌握了知识,也学习了做事的过程和方法。

(2)自己选定角色,既形成先进带动落后的机制和习惯,又使人尽其才,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有信心、有兴趣。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以适宜的角色:例如文化课差但有特长的就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善于思考敢于回答的就让他们首当其冲;缺乏自信的就让他们朗读、叙述课本原文。总之,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能把事做好。

(4)课堂小结中学生要总结自己课堂所得,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达到为学和为事的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图说或者歌唱的方式完成的家庭作业中,学生展示也加深了对艺术的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美学观。

(2)既定角色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得连续回答问题的规定,促使学生与人协作,各小组合理安排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在竞争中胜出,在合作中超越”的正确的人生观。

(3)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悦人悦己,开阔心胸,增长见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及意义;“一五”计划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和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超市、迪厅、农村小区、城市广场等现代生活场景的图片、录象资料片段。2.准备反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和改造的照片、资料、影视片段等,巧现“历史情景”,创设氛围。

3.查阅书籍、网站等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音乐作品。4.检查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否齐全,尤其要有实物投影仪。学生:

1.学生把家庭作业之一:“我感受,我创作”(以自己的形式或歌或图或文字叙述表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程)准备好。

2.自己搜集的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材料分类整理好。3.准备四至五张十六开白纸。

二、课堂系统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生作品,创设课堂氛围。作业“我感受,我收获”主要是让学生把上节课自己收获的内容以自己的新颖的形式创作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早已经摩拳擦掌,自愿表达完后,教师应有意识地给那些有艺术特长但文化课差的学生机会,增长其信心,激发其克服学习障碍的勇气。

(教师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作品首要的是“言之有物”,大家只要表达出需要和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都是好作品。总之,有心,用心,我们就能创作出好作品!

2.(教师总结)这一环节大家表现非常好,希望大家笑到最后;刚才有同学就讲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讲授新课 1.分析案例,发现问题。

曾有位导演拍了一部反映建国之初的社会状况的影片,观众反响强烈。

(教师放映资料图片)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农民喜气洋洋,衣裳鲜亮地在扭秧歌;广场上灯火阑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大人们在谈笑风生。

(教师提问)人民生活富足,一片歌舞升平不好吗?同学们结合昨天回去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本第168到169页的内容,给出自己的说法。(学生讨论归纳)不符合事实。建国之初国家经济形势严峻,物资缺乏,人民生活困苦;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分到自己的土地;外部帝国主义威胁,内部国民党残余负隅顽抗,社会秩序还不稳定。

(学生评析)(教师总结)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入人心。有许多老作品象《乌龙山剿匪记》、《上甘岭》等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2.模拟角色,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1)(过渡)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任重道远,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力量。(给出角色)如果我们是决策者,我们如何来摆脱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困难?这一环节的题目就是“我调查,我决策”。

(要求)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各小组整理出一份设计方案;确定代表,前面已经回答问题的同学已经没有代表资格。

(提示)根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参考课本168到169页的内容。(用投影仪打出学生的结论)(学生评议)(教师表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醒、鼓励那些还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

(教师指出)政策方针好不好用什么检验?制定时要从实际出发,实施后要看实效如何。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归纳回答)(教师边引导学生巩固,边打出板书)要点: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意义;明确“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教师总结)“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要有计划,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每个人不仅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或者能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或者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提出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及补充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阐述自己设计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整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内容及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和意义(尤其为过渡提供法律保证)。

(教师补充)我国进行建设时不仅缺乏工业基础,更严重的是生产关系的落后,所以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3)(给出角色)在前面的过程中,大家都竭尽所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下面的题目是“我掌握,我发言”。

(要求)在五分钟的时间里,掌握课本第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进行简洁发言并回答各方记者的提问。

(提示)要发言的同学把讲稿准备好;要提问的同学把问题列好。(学生总结发言)(学生提问)(教师把重点难点问题补充引导)

(教师总结)对回答好,提问精彩的给以表扬;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给以强调,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本课小结

以“我的收获”为题,准备一份发言稿,两分钟后发言。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打出板书,梳理了知识体系后,强调“老师见识了大家的热情、勇气和智慧;大家也都意识到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方法,学习做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容量大,时间紧,所以我以“我感受,我收获”,“我调查,我决策”,“我掌握,我发言”等目标题目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以主角身份参与其中,小组团结协作,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系统 1.课后作业:

(1)将今天的收获回家与家长分享;并且帮老师带回家长的意见和建议(2)和家长共同设计五个有关本课内容的小题。2.活动建议:

(1)向家长请教或者搜寻关于本课内容的资料。(2)观看影片《上甘岭》《艳阳天》《上海的早晨》等。

(原创作品)

第二篇: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1西周的分封制 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 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对世界而言)衰亡: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1.2西周的宗法制 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 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实质: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作用(目的): 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1至高无上的皇权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意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内容: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还设立诸卿、中正、廷尉 丞相: 帮助皇上处理全国的政事 最高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次于丞相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等同丞相 未任命,秦始皇亲自掌权 诸卿 掌管各项具体政务 丞相之下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正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廷尉 管理刑狱、司法 2.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内容: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余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促所属各县。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者县长,由朝廷任命,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考察,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作用: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评价: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秦朝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地主阶级专制主义统治。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2.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

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3.汉光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令的权利,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二、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的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和称为“二府”。为制约宰相,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以总揽皇权。

六、元朝 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意义: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汉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唐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置:吏、户、礼、兵、工 称为六部 宋 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 元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 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4.1宰相制度的废除 背景: 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 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

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 力,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四大侵略时间、名称、条约、影响)1、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鸦片战争前,林则徐领导广州禁烟运动。

2、广州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3、1859年6月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4、甲午战争后,台湾军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5、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短战肉搏中炮牺牲,大量爱国官兵英勇战斗献身疆场见P24。

6、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国爱国军民不屈不挠地坚持反抗外国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课 抗日战争(课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杀30万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惨案屠杀1200多人;在中国成立细菌战部队,如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试验。

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宝山战役、上海四行仓库坚守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缅甸远征军。共产党:敌后抗战,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①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②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革命的准备 ③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组织准备:形成六人领导核心。4建立基地:冯云山等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革命基地。5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组织了北伐、东征、西征。7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8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战:(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失败标志:天京沦陷(1864)

二、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几千年来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课 辛亥革命 ① 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发展及保路运动的促进 ② 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创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 创立中国同盟会,(领袖、纲领、组织)④ 发动武装起义,积累军事经验 ⑤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 ⑥ 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⑦ 创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⑧ 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二、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① 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 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运动背景: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工业迅速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基础: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②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③ 五四运动的意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办学校、建工会;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①中共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成立。② 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主要内容: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③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④ 诞生的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诞生的影响: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第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中共诞生后,确立了中国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然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革命战略。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教训,走上武装革命道路,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

二、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政协会议筹备会议:成立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全面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通过《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就职。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4、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封建专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统一、独立,进入新时期、是十月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世界历史大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

2、过程:一届人大召开(1954):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二届人大召开(1959):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三届人大召开(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政协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作用,1954年后起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点:我国民主政治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确立完善:(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4、意义: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第2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背景: ①左倾错误发展 ②毛泽东错误判断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坏 ①文革初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批斗、抄家)②刘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践踏(夺权武斗)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1、历史条件: ①党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训是社会基础 ②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提供政治基础;

2、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③1979年通过《刑法》 ④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法律体系。b.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的加强《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与民主党派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宪法为核心形成体系:我国立法特点:体现保障公民人身权利原则;

4、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与实施: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新进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观念形成法制共识;依法打击犯罪查处腐败打击伪劣产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治国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1979年)

2、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解决提出“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英国:主权换治权;中国:主权不容谈判。1982年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1987年中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2.表现: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历史性突破); ⑥八项主张;

3、前途:两岸统一(政坛变动,原则不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第三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厦门外国语学校邹春盛

本单元的文体特征属于新闻和报告文学类,课程标准中归入实用类文本,要求“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本单元文字障碍比较少,教师不必像前三个单元一样,在关键字词上精雕细琢,在精彩语段上反复吟诵,更多应采用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学习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而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基本结构,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本单元课文文字较为浅显,可打破传统的教法,重新组合教材,例如把《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合成一个小单元,重点解决新闻的类别、新闻的基本格式和新闻背景的特点与作用。《包身工》作为一个小单元,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理解材料和背景资料的有机结合,议论和抒情文字在文中的作用等问题,也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P124“《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的方法,把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则作为自主阅读课例,每个同学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带到学习小组中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疑难问题在讨论课中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如下: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香港回归和“神舟五号”飞射成功的基本情况,增强振兴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振兴民族和促进国家统一富强的意识。

2、认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愚昧和灾难,探讨形成的原因,自觉树立维护人类和平、敬畏生命尤其是尊重弱势群体(如“芦柴棒”这一类人)的意识。

3、以航空英雄、基层劳模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知识和能力

1、新闻的一般特征,报告文学的特点。

2、阅读新闻,筛选信息的能力。

3、攥写新闻、通讯的能力,程度较高的同学尝试写报告文学。

三、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主要的方法是:目标解读法、自主阅读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目标解读法。主要适用于第13、第14课,教师课前可设计几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小组中讨论,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感受,一些知识目标在课堂上加以明确、解决。

2、自主阅读。主要适用第15课,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在学习小组中和同学共同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案,一些比较大,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通讯和新闻有什么?掏粪工时传祥在现代社会还能被评为全国劳模吗?可存疑,留待课堂讨论,课堂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专家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专题。

3、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篇:2014年高一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教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资料有()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③《共产党宣言》 ④俄国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很多学生易忽视③而错选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符合题意。④发生在1917年,可以排除。答案为C。

答案:C 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资本论》出版

B.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爆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3.有人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马克思()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B.发表《共产党宣言》 D.指导十月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应从思想的角度来考虑,排除C、D两项。比较A、B两项,B项影响更大。

答案:B 4.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下列有关“这种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是其诞生的经济根源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其诞生的标志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A、B、C三项分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经济根源、标志和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都是正确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故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D

5.在学校历史课外活动中,某同学关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演讲赢得了听众们的一片赞美之声。下列各项中被广泛认可的答案是()A.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 C.无产阶级政党尚未诞生 D.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解析: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尽管其弊端不断暴露,矛盾日趋尖锐,但仍然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背景下的无产阶级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

答案:D 6.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D.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特殊性,即它的爆发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答案:A 7.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哪项主张的正确性()A.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统一的革命政党来领导革命 B.无产阶级应当建立本阶级的政权 C.无产阶级应该进行暴力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B、C两项巴黎公社已经做到,而当时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故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A 8.为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某校高三(3)班同学举办了一次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

C.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发生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C项错误。

答案:C

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是()A.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

B.世界上最早民主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政权 C.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世界上最早的工人运动

解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A项不正确;古希腊也是民主选举国家领导人,B项不正确;在巴黎公社之前已有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D项不正确。

答案:C 10.下列是某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B.巴黎公社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对俄国十月革命中相关重大历史现象的考查。“四月提纲”“攻打冬宫”是十月革命中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D 11.“红色十月”是前苏联辉煌时代的标志,以“红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动不胜枚举。“红色十月”巧克力如今仍是俄罗斯最畅销的本土品牌之一,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所以现在以 “红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动实际上是对十月革命的一种纪念。

答案:C 12.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结果是

()A.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 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解析:A、B两项都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不是“结果”,可以排除。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D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作出一个榜样。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很抱歉,那是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二集

材料二 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

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1)材料一中的“巴黎„„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作出一个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什么?(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政权性质和人民权利方面有何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14分)解析:第(1)问从巴黎公社的性质和采取的措施上进行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1)“榜样”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采取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措施。(2)在政权性质方面要求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在人民权利方面规定了官员的权利及土地和社会产品的分配监督方式。这一变化说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与巴黎公社相比其认识更加成熟,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14.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世界近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下图书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9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依据以上史料,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俄两国革命的发展命题。解题时,注意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情况的结合和发展。题目设问较基础,结合教材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2)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农民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五篇:必修一Unit 1 reading 教学设计

M1 Unit 1 Friendship

Reading : Anne’s Best Friend

I.教学设计思路

从总体上来说,本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原理,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在教师少量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完成一系列相关的课堂活动,在回忆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和学习有关“友情”这一话题,其中穿插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更加了解友情的意义。

II.学生分析

同学们刚刚迈进高中,对他们的了解还不深入,从中考成绩以及平时的观察,得知他们基础参差不齐,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但课堂纪律较好,课堂活动比较配合。

III.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当作是自己的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在日记中她描述了自己对外面世界和大自然的渴望,以及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要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学习新的词汇和短语,而且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并欣赏英语语言的美感,感受主人公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纯洁美丽的心灵。

IV.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1通过课文一定程度上了解《安妮日记》的创作背景和安妮角色特征。

1.2简单描述人物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使用恰当的语言做简单描述,表达观点。

1.3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正确理解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1.4掌握skimming 和scanning两种阅读技能,找出关键信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阅读篇章中心。

2.目标语言

2.1重点词汇和短语

Netherlands, German, outdoors, thunder, entirely, power, curtain, dusty,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in order to, at dusk, face to face, no longer 2.2难句

2.2.1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2.2.2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2.2.3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2.2.4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 3.情感目标

3.1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3.2通过阅读《安妮日记》体会作者在处于恶劣生活环境之下渴望友谊、朋友、大自然的心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加珍惜和平和稳定带来的幸福生活。

V.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

VI.教学过程

Step I.Warming up 1.Enjoy the music“You Raise Me Up”.2.Show some idioms concerning with friendship.(e.g.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Friends are like wines;the older, the better./ 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 The best mirror is an old friend./ The same man cannot be both friend and flatterer.)【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用Secret Garden经典的歌唱友谊的“You Raise Me Up”开场,切合主题;展示部分关于友情的谚语,气氛轻松地引出本课主题“友情”。3.讨论并回答问题:

3.1 Who is your best friend? And why? 3.2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What else can be your friend?

【设计意图】: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问题自然引出课文中安妮不同寻常的朋友------日记,让学生把自身和课文联系一起。

Step II Pre-reading 简单介绍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和犹太人的悲惨处境,本文的作者即主人公安妮以及她的《安妮日记》的创作背景。【设计意图】:读前安排背景知识的介绍是有必要的,因为本文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对二战的历史不熟悉的学生不容易明白和感受到安妮日记中所描述的心境,此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Step III Fast reading 1.让学生在半分钟内快速浏览(skimming)背景叙述部分两个段落的首句和末句。Who is Anne’s good friend?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2.再次阅读该部分(scanning),完成理解部分(Comprehending)的练习1: Read the passage and join the correct parts of the sentences.3.快速阅读日记部分(skimming)。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日记的每个段落的首句和末句,归纳日记的中心大意(main idea of the diary)。归纳时,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句型提示,然后由学生将信息补充完整。【设计意图】:归纳大意对大部分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会有困难,因此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先说出关键词,然后再让他们归纳成句子。让学生快速浏览日记后找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技巧,为概括中心内容打基础。

Step III

Careful reading 1.让学生仔细阅读安妮日记。阅读前,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使用字典或词汇表查文中新词汇的含义,应根据上下文先猜测词汇。如猜不出,只要不影响理解句子的大意,可跳过新词汇直接阅读下面的内容。遇到理解困难的部分,可划线做标记。

2.读后完成表格(表格内容设计为安妮躲藏前后对所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象以及心情的变化)。

3.What were her deeple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after being in the hiding plac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让学生思考安妮遥望夜空时的心情,在文中找出最能抒发她的感受的句子(给出部分提示,属于填空题)。其后对所找的句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设计意图】:由于Comprehending的练习2里的第2、3问题是让学生说出安妮在躲藏前后对自然 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安妮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怀念和向往,这与上面设计填表格的练习目的是一样的,但形式不同。对于问答题,可能学生不容易做完整的回答,所以通过填写表格和填空题的方式时减低答题难度,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

Step IV

Post reading 1.Imagine you have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as your friend? Why? Write down the very thing that you want to choose and explain the reason on the paper.【设计意图】:模拟情景,让学生站在安妮的角度体会和思考。让学生运用brainstorming的学习策略列出想法,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Work in groups.Make interviews with other groups’ members,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friend” have in others’ opinion.Then arrange these qualities according to their importance after the group discussion.Work out the list and share with class.【设计意图】:通过相互采访的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用简单的语言做沟通。用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并一起讨论、排列顺序,使学生学会合作精神。从让学生列举友谊必备的品质和解释原因中隐形地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友情和朋友正确的认识,呼应友情主题。3.点评 Difficulties.3.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难以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各组提出本小组成员解决不了的难句,由教师引导解决。3.2教师提出几个难句,与学生共同分析,并解释句子的含义以及用法。

Step V

Assignment

1.Retell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write it down in the tone of second person.2.Read the book ANNE’S DAIRY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it.Enjoy it after class.【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将口头的叙述转化为文字的能力,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互相转换的能力;培养同学自主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大知识面。

VII. 课后反思

本课的主题为友情,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内容也不会太难。教师在本课中主要起着引导作用,主要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口头或笔头的能力训练。本节课通过安排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讨论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阅读,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借助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合作,来表达,来思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发展合作精神。

存在问题:处于适应期的高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口语表达还不能运用自如,口语仍需要多加锻炼。

下载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新课标必修1第八单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