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备课境界及模块教学设计
备课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有三个境界,即在备课中生活、在生活中备课、生活即是备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提高政治课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笔者将以政治学科为基点,结合自己教学生涯和教育教学的观察体验,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备课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1.在备课中生活,这是备课的浅层次境界。从教育学角度看,传统、基本的流程是钻研教材,阅读有关参考书;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预见;考虑教法,确定如何组织教材教法。备课工作最后落实到写出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教案。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备课必须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科书的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
参考书是教科书的补充。教师备课时,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科书内容,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用来充实教材。
要备好课,还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研究,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措施等。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受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制约。政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讲解、谈话对话、读书指导、练习反馈等。
完整的一个课时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教学进程、注意事项。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分配,这是教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备课,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指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弄清楚了;透,是指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还要很熟悉,能够运用自如;化,是指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在一起,达到了“化”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吃透了教材,精通了教材。
例如,新教材《政治生活》全书由四个单元、九课内容组成,第一单元是公民的政治生活,有两课,即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两课,即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和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单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三课,即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四单元是当代国际社会,有两课,即走近国际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对广大教师来说,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家都处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都要不同程度地接受新的挑战、新的课题。备课写教案,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一般的区别只在于新教师写得详细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教法比较熟悉,可以写得简略些。据初步调查,面对教材的不断变化,教师要不打折扣地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是很困难的,相当数量的教师反映,写教案花费了大量时间。为了减少写教案的时间,大多数学校政治学科备课组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每次一个教师主备,其他教师辅备,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在生活中备课,这是备课的中层次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探究是创新的前提。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既要认真备课,使教学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又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课新课程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作为课程模块,强调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学科知识为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服务。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化。
应该说生活本身无逻辑,生活是一团麻,其变化是上下四方辐射、多端、多彩的,部分内容会在某一点上急剧膨胀,如房子的价格问题等。教师在备高中一年级经济学一课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奋点,围绕“房子的价格为什么这样高”、“房价是怎样形成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房地产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社会上为何出现„房奴‟一说”、“面对房价高涨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思考,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所涉及的主要经济知识:商品价格—银行存贷—公司经营—财政税收—分配制度—市场特点—消费心理—国家职能—国际贸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备课思路,进入课程模块设计,如下表所示。
教师可紧扣“买房”或“卖房”话题,变换角度,设计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生成新的思路,得出新结论,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提高学生应变、迁移、交往、沟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亲身去房地产市场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知识,这样的备课比“单啃教材”效果要好得多。
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教材和教学遗忘的角落。上述现象不禁使人们产生了教育与生活脱节、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应该完全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上给人以学生是承接知识的容器,教育教学的方式应该是灌输式的、接受性的错觉。
政治课改革的追求是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强调实践的环节。备课中教师要考虑通过何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在解决实践遇到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高一学生到农村实地调查,深入农民家中做客,了解农村大包干、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情况。组织高二学生调查农民专业户与一般农户的生活状态,让学生明白了文化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了解了农民家有空调却不用的原因是付不起电费等现状。带领高三学生开展“风雨见彩虹,圆我大学梦”活动,到大学去参观,感受一日大学的生活,对于此次活动许多学生深有感触,他们说大学校园太大、食堂太拥挤,图书馆的书真多,求学之路漫长,一定要奋力拼搏、勇于开拓、不断进步。
3.生活即是备课,这是备课的高层次境界。站到哲学和艺术的高度看,教学有规律但无定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中要有三、四个教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教案,并能将不同的教案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形散神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将来要回到社会生活中去。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本身就有不合理性。高明的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能从“大一统”的“国编”教材中看出不同层次的内容,并使心目中的人与教材的内容有机合成,回归生活。这样的教师就像一个优秀的飞行机长,手握操纵杆,随时调控飞机的飞行高度,风云变化尽在掌握。
教师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境的备课,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引领学生感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意义,以求达到“内容生活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在备高考二轮哲学复习课时,我曾以一枝家中梅花树上修剪下的梅枝为由头,设计出生动、严谨、科学、发展的教学流程,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合理联想,在理论和实际的交接点上,一步步将知识点显露出来;让学生自己绘制哲学知识体系网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哲学教学的课堂里,体现了教学艺术别致的和谐,追寻格物致知的教学艺术境界。随着集体睿智的思绪,将每个人带入“生活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生活”的境界。
由于备课的设计思路新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立意高雅,寓意深刻,实践证明这节课的复习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下面是本课的精彩片段回放。
教师:清晨我剪下一株梅枝,为你带来绿色希望。愿你像春天一样灿烂,愿你像太阳一样辉煌。请细看梅枝,并运用哲学知识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甲:不同的人对梅花枝的看法不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万事万物在变化,一切变化有规律。梅花很有个性,待到百花凋谢时,她却在丛中笑。
学生乙:梅花枝的生长,是生命的成长,体现了新事物的发展。梅花枝与梅花树,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梅花在冬天开放,很有个性。与春天开花的植物相比,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将多余的枝条剪去,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从叶子看到发展,是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梅花枝既有有用的一面,又有没用的一面,具有两面性。
学生丙:剪梅枝不能伤及梅树的整株,体现了适度的观点。梅花在春天长枝条,在冬天开花,体现了矛盾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一学生还即兴作诗“望梅”:春满大地万物醒,凝望梅枝树信心。又是一年高考日,金榜题名看打拼。
教师:一叶知春秋,一枝一叶总是情。老师所想到的,远没有同学们丰富而深刻。相信同学们只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多多思考,一定会在高考中灿烂微笑。
课堂教学是艺术,如交响乐一样,每章都有不同的旋律。当需要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时,整个课堂一片恬静,学生和教师都将自己融入知识的情境中,这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就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到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只有在生活中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上述事例正是对追求高超教学艺术的生动诠释。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课程,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念之理,还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备好课,是完成任务的首要条件。
备一堂政治课不容易,备一堂好课就更不容易。在新课程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背景下,新的情景、新的视角、新的互动、新的探究、新的过程,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平台。教师须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政治课备课活动中,在教师面前展现的可能就不是单学科带来的喜悦和困惑,而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深刻理解带来的惊讶和尊严。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不清晰,效果不如常规课;为了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课课都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讨论基于形式,老师提供的题目过大,学生只是应付老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没有实际效果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学设计不恰当。要实现政治课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办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的选择
(1)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3)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积极主动按照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生活逻辑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内容组织呈现的方式。3.重难点突破
笔者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教学。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无论学生采取什么学习方式,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做一项基础性工作,那就是进行“学情分析”。科学、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如笔者在准备必修I“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主要学习消费观,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教会学生进行消费观的合理选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此学情分析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都采取这样的学习(教学)流程:即“提出问题(主题分析)——在课本或新情境中发现——拓展研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不应眼光只盯住探究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应该侧重设计如何以方向引导、学法指导、动态地把握探究过程以便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等。在教学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不良倾向: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般地说常规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讲授法、情景复现教学模式法、问题探究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条不同的河”。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例如,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课程也鼓励教师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但足考察主题是否合适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一要看是否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大量的时间、学生兴趣能力等);二要看主题是否有价值。在新谍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当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反思教学得失上,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式习题的编制和练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测评等等也要高度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锲而不舍,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去伪存真,在创新中与时俱进,小断向益友型、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目标努力奋进,那么新课程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
吕培芬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张胜勇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省里组织了一次教学技能大赛,莆田市总体成绩居中。在市里选拔教师参加省赛时,我当初中组的评委,在选拔教师时,发现
一、存在问题:
1、有部分老师还真不懂对于什么是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当成教案、当成说课稿;
2、有部分老师懂得教学设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在教学设计中,很明显感觉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依然是教师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配角”而不是“主角”。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五大理念,归纳起来就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关注学生,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设计的支撑点,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前提。
(2)、问题设计相对空泛。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因素之一,事实上,问题本身便具备教育、教学的功能,是引发思维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关注问题就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建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么太简单,学生异口同声都能回答,表面上感觉课堂气氛很热闹,其实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维;要么问题太难,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的问题应当是明确、具体、可感的,问题应当是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能展现教学个性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1、教学设计。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以致由一个概念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设计者们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对于教学设计内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观点。我今天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这里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计划、决策与安排。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是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自身特点,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方案的系统过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教学内容。是什么,对教材内容要全面把握,若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熟悉教材内容,(这在片段教学中也能体现)能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教育功能。
2、学生分析。学生是学习是主体,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以便对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其次,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相适应,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这在片段教学中问题的设置环节能体现)
(准确分析学生的经历经验、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提出的问题)。
3、设计思想。刚才已经提了一些,等会儿讲设计理念时再进一步说明,设计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发现脱节情况,设计思想写得很好,但是在片段教学中得不到体现。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明确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一般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使教学能兼顾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难点是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理解的、教师执教时比较难讲清的部分。重难点的确立依据一方面是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学生的情况。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需要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依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6、教学过程
7、教学小结及反思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应有理念
1、主体性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根据《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可见,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其理念与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需要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社会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主体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以人为本思想。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应是教学所追求的理念。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将师生的关系定位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让“讲台”
成为师生民主、平等交往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陸,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关键还是问题的设置,利用问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实现人本化。首先,通过教学内容的逐层问题化,把名词、概念、原理等知识和教学目标融人到具体的问题中。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尽量使问题梯度化、层次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使各个问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记住了知识、理解了知识的意义、提升了思想境界,而且也增加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身心获得了发展。
3、生活化思想。向生活世界回归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也应如此,“原本来自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是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內容的设计要生活化。课程既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只有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籍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
第四篇: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理解发展文化事业,特别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篇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龙源期刊网.cn 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初探
作者:刘帅 孟祥标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以经济常识新教材中《存款储蓄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地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 篇三: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力量吗?此外,是否还可以提出课下研究性学习要求:请你列出几个让你感到震撼的歌曲(或名言)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效果是否会更佳、更完整,老师们可以交流,探讨多种方法更好的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邯郸外国语学校 李艳
【课程标准分析】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文化生活》教材中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入手,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为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做出贡献。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识记文化的含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文化的作用;知道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理解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法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综合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全单元的重点。因为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内涵与作用的理论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本教材所讲“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也不同于狭义,而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有较大难度。
【教学方法及采用的依据】 1.课堂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信息是双向交流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回答问题,获得或巩固一定的知识,并发展智力。
2.自主学习的方法。以预先设置的关键词默写条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读课本,形成对知识的整体了解。
3.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教师指导和监控下,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与交流。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一组,划分成许多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走动,进行调节或监控。
第五篇:浅议新课程改革与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浅议新课程改革与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实施,是我国在总结了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后,为了适应当前各方面形势的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实施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且更是一个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广大教师要努力探索一条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事物的生成变化,究其原因,总可以在两个终极问题中寻得答案:为什么和如何做。同样,这里涉及的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提高这种吸引力和如何去创造这种吸引力。探索便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渐加快步伐。
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又一阵铃声催促着——语文老师拿着语文课本上语文课去了,数学老师拿着数学课本上数学课去了,历史老师拿着历史课本上历史课去了,而每一次我总拿着我的思想政治课本去上我的政治课。这里,思想的忽略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变质,更重要的恰恰是披露了思想内容的困乏和疲软。由于政治教材更多地描述着的是理论的方方面面,所以避免不了对思想内容产生一定的强制性。而对每一个人来说,思想是属于自己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都是值得自己骄傲的力量,因而政治课附带的较强的说理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思想的自由与灵活,这正是广大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但是政治毕竟是思想延伸的一部分,政治始终是为着思想服务的,是和思想高度一致的。因此让这种看似被条条框框圈定的理论,让这种看似僵硬的政治活跃起来,更思想化,这是我们探索的基础,它解决了为什么需要这种吸引力的问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客观的,彼此平等,这是物理学中的观念。因为万物相辅相成,自然界的吸引力便是如此。但是在教育学里,由于其本身就明显存在着人与人关系以及地位的冲突,教育界内的吸引力则就更多地建立在了师生间的主观情感上,所以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向性,这种单向性可以理解为——你千方百计地用一切努力去吸引学生,去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对方却可能无动于衷;并且学生的立场也许是完全与你相反的,根本就不存在也要去吸引你的想法,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的吸引你的因素,基于这样一种普遍客观的单向性,在这里,每个老师所要切实做的就是如何去准备有效的工作,包括发现和掌握学生的能对你自己产生吸引力的一切因素,从而吸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其做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吸引学生,使他们有兴趣地去思考;其二,是引导学生,使他们..有方向地去思考,最后达到正确的预定目的地——那就是对课本知识的完全把握。这就好比小溪里的水,首先一定要流..动,不能让它成为死水;其次,在流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犹如海纳百川。这是探索的关键,它解决了如何去创造吸引力的问题。
其实理论的东西许多教学工作者都懂得,只是,如何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下去,对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需要探索一辈子的课题——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流动的变化的,教学中最头痛的就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动,学生如何变动,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首先就是教案的精心准备。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应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没有达到把握教材,能驾驭教材的境地,教师盲目适从,难以进入角色,整堂课中运用的材料浅、简、多、偏,浮光掠影,缺乏时代气息,教学思路紊乱,教学结构松散;二是离开学生实际,过于追求说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使学生不达要领。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管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到听政治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同时还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
其次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案就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教案设计),思想政治课能够采取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自在的讨论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才可以看见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思想在整个课堂洋溢,如彩虹缤纷夺目。不过,在学生讨论和归纳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既使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循循善诱地使其发现自己的漏洞和缺陷并主动修正,否则只是无效的言辞堆砌,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最后,一定要真正重视起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有规模地组织学生举办参与各类很值得提倡和坚持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休息日“走向街道,走向社会”活动、“讲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的交友沙龙之类等,通过定期、长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以自己的行动来体会、感受思想政治课的丰富内容和真正的内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做感兴趣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更是所有课外活动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人的精神境界却日益空虚,颓废与消极正销蚀许多人的脆弱心灵。曾经有人说,这是由于人没有了宗教信仰。而笔者认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我们自己主动探索得来的,而作为新一代的思想政治教师,其任重道远之处便在于能够用科学的理论和观念去影响学生,促使其学会如何思考和看待身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为其将来的个人成长作好铺垫。正是从这一点说,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索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优化,应当被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