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教案
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二篇:《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习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篇:第二单元第 7 课时 圆锥的体积
第二单元第 7 课时 圆锥的体积
学习目标
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学准备:实验容器(圆柱、圆锥)。
课前自学
1.自学课本第29-30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2.自学思考:如何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尝试练习:
(1)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锥体积公式是()
(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它的高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4.自学质疑。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展示给学生。提问:(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
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
二、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一:探究圆锥体的体积。
1.猜猜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醒:学生独立猜想,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圆柱和圆锥,你觉得圆柱的底面和圆锥的底面,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实验: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中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它们体积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合作学习)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的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如果有的小组是把圆柱里装满的黄沙倒进圆锥,正好三次倒光,你们由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
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2.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三、精讲点拔
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四、运用提升
1.完成“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2)批改讲评。练习时要注意哪些什么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名一个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讨论得出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强调要乘以。
3.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4.分别做练习八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五、达标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他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第四篇:人教版数学 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 (优秀) 教案
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难点:【教学过程】:
出示例
1这是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学
同学们知道的信息真多呀!能不能把这些天气情况进行归类,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清楚地表示出来呢?小组内互相议一议,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两种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一起,并提问:同学们有的用统计表表示,有的画○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这两种方法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统计表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画○的有的要数数才知道是多少,但是能看出哪种天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表示每课件出示例1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
2.3.4.(1(25.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1.教材第9
5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出生月份的记录表,先统计各月份出生的人数,然
2.教材“练习十九”第1、2
教师先引导学生调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完成统计图,小组汇报后集体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五篇: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教案)
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的区别。(教材第98页例2及第99页“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统计图的三种方式: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合理选用统计图。
3.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数据合理选用统计图。
【复习导入】
下列是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情况统计表。(单位:块)
1.要想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金牌的数量情况,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2.要想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5~29届奥运会上获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3.要想了解我国运动健儿在第29届奥运会上获各项奖牌占奖牌总数的百分
比,选用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例2。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2)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3)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例教材第98页例2。①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第(1)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 2007年100棵,2008年120棵,2009年150棵„„
第(2)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杨树占各种树木总数的25%,柳树占20%,松树占15%,槐树占15%,其他类占25%;
第(3)小题中,知道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
杨树有50棵,柳树有40棵,松树有30棵,槐树有30棵,其他类有50棵。②选用哪种统计图。
出示问题1:第(1)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方法1:
生:第(1)小题给出了5种每年的树木数量,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更直观。
师:给出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8页)方法2:
生:第(1)小题反映了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随着年份的变化情况,可选用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
出示问题2:第(2)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合适?
生:第(2)小题给出了各种树木总量的百分比,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合适。
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横轴表示树种,纵轴表示百分比。出示扇形统计图。师:选用哪个效果更好?
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看出它们的关系。出示问题3:第(3)小题选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生:第(3)小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9页图)提问:为什么不用其它统计图? 2.归纳总结: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
扇形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更直观。【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5~8题。
第5题:得到的信息:1990年广东省城镇常住人口2335.77万人,总常住人口6347.19万人;(答案不唯一)。这些信息反映了广东省1990年、2000年、2010
年城镇人口和总常住人口不断上升。
第6题:2006年末:(46106-36779)÷36779≈25% 2011年末:(98625-28512)÷28512≈246%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固定电话年末用户呈下降趋势。第7题:略
第8题:教材第104页第8题。(1)17.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扇形统计图(2)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
1.有关统计图的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是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三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2)扇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