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与调节教学设计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积极情绪,体验合理控制和调节情绪带来的成就感 能力目标:
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情绪调节的手段,了解情绪宣泄的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情绪是可以调控的、合理宣泄情绪 【教学难点】情绪是可以调控的、合理宣泄情绪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人们调控情绪的方法事例,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调控情绪的。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产生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调解和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让每一个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学内容分析】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第十三课第二个项目,本项目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第一个层次“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主要说明人的消极情绪可以得到调节和控制;并介绍了几种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一是“理智控制法”;二是“注意转移法”;三是“幽默化解法”;四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第二个层次“合理宣泄情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哭泣宣泄”、“倾诉宣泄”、“书写宣泄”、“运动宣泄”。二是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宣泄要“合理”二字,找出宣泄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安徽合肥最近发生的“中学生求爱不成泼汽油焚烧17岁少女”的事例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的展示,意在让学生明白,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不良情绪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要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以此导入本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自主探究
展示反馈
精讲点拨 【设计思路】以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徐柳姐姐的一连串事例作为背景材料,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材料)
情景活动
(一)徐柳姐姐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大学的徐柳成了江西经济广播电视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每天放学后,她就骑着自行车来到电台做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一次,由于忙着复习考试,准备不充分,直播时出现了错误,遭到台长的狠狠批评。徐柳的心情跌落到极点。但转念一想,台长的批评是对自己的爱护。自己的失误就应该受到批评,这次教训应该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想到这里,徐柳的心情顿时轻松起来。
请你分析,徐柳姐姐是用什么方法调节了自己的不良情绪的?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拔、引导。)
【知识拓展】
你能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熟练掌握上述调控情绪的方法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进行知识的适当拓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情景活动
(二)北京的秋天是最美丽的,可是从小一帆风顺的徐柳姐姐,初到北京,在这里却感到了孤单,没有朋友和家人的包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她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这时,她就会把自己以前表演的节目录像带、录音带拿出来一遍一遍的看、听,迷茫和痛苦也就慢慢消失了。
请你分析,徐柳姐姐又是用什么方法调节了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拔总结。)【走进生活】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的能力,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走进生活,让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的目的。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做适当总结、引导。)(多媒体展示徐柳姐姐的材料)
情景活动
(三)一次徐柳姐姐坐公交车回家,一小学生不小心把自己水瓶里的水倒在她刚穿上的新皮鞋上,小学生吓得连声道歉。徐柳抬起脚来甩了甩鞋上的水,顺口说:“洗脚之前应该是先脱鞋的呀。”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请学生分析,徐柳姐姐又是用什么方法调节了自己的不良情绪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观察徐柳姐姐的情绪状态,以便分析徐柳姐姐的调控不良情绪的具体方法;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它使徐柳姐姐的事迹更加典型,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感染力。
学生回答:幽默化解法 师做适当点拨、总结。【知识拓展 我来举例】
请列举出生活中用幽默话语调控情绪的例子。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我们的生活不缺少喜剧的因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
老师要注意学生所举的幽默事例,都凝聚了学生的智慧,教师一定要注意适时的点评,重在肯定与表扬!
(多媒体展示徐柳姐姐的材料)
情景活动
(四)在《大风车》的五年时光里,徐柳体会到了做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的酸甜苦辣,每当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她就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的”,在这样的激励话语中,徐柳姐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请学生分析,徐柳姐姐又是用什么方法调节了自己的不良情绪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让学生一方面分析好徐柳姐姐的事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与自己相类似事例,也加以归纳总结。
学生分析,师做简单总结。【走进生活】
遇到下列消极情绪时你会给自己怎样的积极暗示
冲动、愤怒时这样提醒自己:
紧张、恐惧时这样告诉自己:
孤独、痛苦时这样激励自己:
忧郁、迷茫时这样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意识到不良情绪压抑在身会危害健康,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开动自己的思维,展示出自己最得意的答案。
(学生先自主探究解决,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观点)
同学们:知识探究到这里,我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常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其实我们的消极情绪有时光靠调节是解决不了的,这时还需要我们把消极情绪造成的影响释放出来,这就需要采取另一种调控情绪的方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下边的材料:
(多媒体展示徐柳姐姐的材料)
情景活动
(五)有一次,徐柳姐姐因路上堵车,耽误了录制节目,被扣发了奖金,她的内心十分苦闷,这时,她的好朋友金龟子姐姐,对她这样说:
(1)哭吧,哭出来,心里就好受多了。(2)我是你的好朋友,把你的不快告诉我,我来帮你。(3)走,别闷在家里,我和你打球(爬山、游泳)去。(4)写点东西吧,把你的不快发泄出来吧!
上面这些话语,是想让人分别通过哪些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设计意图】根据情景材料及设置的问题探究宣泄情绪的方式,先自主感悟,再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共同归纳方法。
生回答,师做简单总结。
师:但是,也有一位徐柳姐姐的朋友给她出了如下的主意:
找到电视台的领导,和他们据理力争,不许扣我的奖金,或者,以后消极的工作,不再卖力的做节目,或者把办公室的门摔得震天响,发泄一下。
这位同事的建议徐柳姐姐能听吗?此建议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辨析材料中别人给徐柳姐姐出的主意,来充分认识到情绪的宣泄必须要合理,必须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能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
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小记者采访
师:徐柳姐姐的生活烦恼只是我们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一个缩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下面让我们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自己的生活,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烦心事,以及由此引发了哪些不良情绪?(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1、谈谈一件自己的烦心事以及由此引发了哪些消极情绪。
2、针对学生所谈的烦恼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探究可采取哪些方法调控不良情绪,并进行课堂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主要意图在于导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知识框架结构图,来回扣本节课的相关知识,重在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
师:看来我们同学的确掌握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对我们今后再遇到消极情绪是如何处理,一定会有很好的帮助。只有调控好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创造出精彩的生活。
第二篇:调节情绪教学设计
调节情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体验不同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更好地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㈡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㈢知识目标:了解情绪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惧是基本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使学生明确情绪的变化与人的修养、态度、兴趣爱好、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具体情境或给出典型事例或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在对事例的分析体验和感悟中,将对情绪调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将教材传授的调控情绪的方法内化日常行为。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下雨了
请学生结合图片思考:
1、面对同样的天气,三位同学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情绪?你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情绪不同,那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面对同样的事情,心情会一样吗?
引导学生明确:面对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结果,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遇到同一件事情,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那么怎样才能调节我们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又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问题。环节二:讲授新课 方法一:认知调节
学生自读教材“两个推销员”的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面对岛上的人都不穿鞋这一事实,两位推销员有何不同的情绪反应?
2、两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3、这一事例对于我们调控自己的情绪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智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认知调节。
方法二:理智控制
请学生列举近些年来某些运动员因缺乏理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如:李玮锋、张怡宁、齐达内„„(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做好资料的查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齐达内、李玮锋过于敏感、冲动的情绪反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给自己带来了一生的懊恼与悔恨。张怡宁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幸好她能及时自省否则也不会有今后的成功。小组交流: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没有因冲动做了让自己懊悔不已的事。教师提出问题:上述事例及大家的交流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在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下作出的决定和产生的行为,常常是有害的,我们很有必要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方法三:合理宣泄
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宣泄不良情绪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2、宣泄不良情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常见的合理的宣泄形式:倾诉宣泄、哭泣宣泄、运动宣泄、书写宣泄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进行本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会合理发泄情绪。即:要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发泄情绪,要有理、有度,既不损害自己也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进一步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中有他人”的课标要求。
方法四:心理放松 本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让学生明确常见的心理放松法有: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静坐放松法等即可。方法五:行为调节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播放优美舒缓的轻音乐。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方案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平时情绪不好时都会做哪些事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出代表发言。方法六:理性升华
请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南下》片段 :当妻子姜天美发现丈夫失去了一条胳膊后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可当她听说却因此救了许多人时,马上停止哭泣:“一条胳膊救了这么多人的命,值”。学生看了这个片断很容易得出调节情绪的第六个方法:理性升华
环节三:反思感悟,学以致用
请全班同学不署名写出自己最近最烦恼的一件事,汇集到讲桌上。然后选出代表上台抽签,念出纸上所写的同学们的烦恼,并请回答:
1.你怎么看待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烦恼? 2.假如你有这些烦恼,你会怎么办?
环节四:课堂小结
第三篇: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调节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调节
情绪是反映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通常会通过行动、表情、言语表现出来。情绪的产生,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而且生活正处于改变阶段,生活环境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情绪比较丰富多变,相对不是很稳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等。大学生在情绪表达方面是十分强烈的,如兴奋、激动或消沉、悲伤。外界事物对于大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注重自我体验,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想法,从而引发不同的情绪,所以大学生的情绪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此外,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接触了许多以前未知的事物,这些事物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大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事物的反应会比较强烈,且自我控制能力还不那么好,所以有容易有冲动的行为。
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美好的愉快的。但总的来说,大学生活还是紧张的。在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大学生也背负着许多压力。那些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也来自大学生自身。如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颇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这些都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适当的负面情绪发泄是正常的。如失利后的伤心,对于学业的紧张,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大学生如果能正确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些不能被正确处理的情绪问题,有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正处于人生的大好年华的大学生,本应是健康活力的代表,可是近年来的调查却表明,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的呈上升趋势。报纸杂志上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跳楼伤人事件,也应令我们深思。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的情绪问题。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一般指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来自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大学生正遭受理想与现实的冲击。有太多的事,于想象中的不同,从而引发的迷茫、不解对大学生的影响很严重。而这些消极情绪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多的消极情绪,会使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办事效率降低,甚至会影响大学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时会使大学生作出失去理智的行为。
积极情绪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占主导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健康的积极情绪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不良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及时地去清除和克服,努力减少不良情绪带来的伤害和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要全面认识现实,要看到事物的积极的方面,也要善于从消极
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正确看待这个世界,正与负同时存在,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第二,要有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做什么事,身体健康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情绪。
第三,认真开心地生活,对于生活要投入。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要持乐观态度,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的明确可行的,进而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去创造自我价值,增强自己的自信。
第四,谨慎行事,切忌盲目冲动。大学生的情绪还处于不稳定期,凡事应该要三思而后行,克服盲目行动,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第五,要懂得适当的宣泄情绪。当自己有不良情绪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宣泄,不要太压抑自己,可以找朋友或亲人倾述,或听音乐,唱歌,运动等各种方式发泄。
大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人情绪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也是大学生成材的必要因素之一。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入学后,便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了。在系统的教学活动影响下,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而且智力水平逐渐提高。集体和不断扩大的社会活动领域,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和他人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增强集体感、责任心、义务感,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都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均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小学生的生理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骨骼、肌肉逐年生长发育,但骨化过程还尚未完成,骨骼易弯曲,骨骼、肌肉的力量也不强。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确比幼儿有了很大进展,加上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小学生十分活泼,喜爱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如爬山、游泳、打球、跑、跳等等,如果较长时间限制其活动,他们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小学生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机能不甚完善,随意运动发展水平不够高,他们对自己活动能力的估计也不足,加之自我控制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常常不会进行很好的自我调节,以致活动量过大,时间过久,造成疲劳,也有时会由此而产生违反纪律要求的行为。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活动的余地,但同时注意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时间,使他们不要过于疲劳;在教育、教学中提出适当的动、静要求,帮助他们锻炼意志力;提醒他们注意活动时保持身体的各种正确姿势,以免使骨骼、肌肉和韧带受损伤。
小学生脑重量七岁时约1280克,九岁时达1350克,12岁时便接近成人约1400克左右。小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逐渐向以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过渡。因而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幼儿相比增强了并逐年提高。在认识活动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新奇感很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表现出喜欢参与或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的意向,但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因而认识活动较为笼统、表面,深刻性较差。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水平,对于抽象程度较大的教材理解有困难,因此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直观手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
社会性。中学生心理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影响。中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对人生的意义、升学、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兴趣;社会政治因素更多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影响和改变其心理特征。中学生对父母、老师不再依赖、依恋。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中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
生理变化高峰。中学生属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处于由儿童向成年男女过渡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女孩子的青春发育约起于十一二岁,男孩子约始于十三四岁,此时,学生的生殖器官发育长大,同时,性腺机能开始显现,表现为第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日渐明显。随着性腺机能的逐渐发展、完善,学生骨骼、肌肉系统迅速生长,在一二年内身高迅猛增长,体重也猛增,体态接近成人。中学生的心脏机能、肺活量等也都有显著发展,接近成人。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会使学生萌发性意识,同时身体各方面的突变又使他们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良好的方式及时向学生讲述生理卫生知识并进行性教育和道德、法制知识的教育,避免发生问题。
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大脑内部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增多,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增多,神经细胞内部结构和机能复杂化,大脑皮层基本发育成熟。中学生大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趣性较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些,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较快。总的来说中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够稳定,因而对运动系统的协调作用有所下降,学生会出现动作上暂时的笨拙,渐渐地,随着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上述现象即逝。中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很快转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为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系统地学习科学理论及世界观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中学生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生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
社会需求高峰。中学生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生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
创造高峰。青少年,特别是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最少保守思想,最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少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珍惜中学时代,从身心各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我国学者(张日异)1993年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第一,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第二,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第三,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第四,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第五,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第六,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第七,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八,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第十,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人成人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发展里程。
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中年实际并无显著的生理界限,且各人之身心状态不同,个别差异颇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业,生活较为安定,且能脚踏实地;虽其体力与精力已不如壮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当健康而稳定,刃岁以后,始略有衰弱之感”(吕俊甫,1982)。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能体现出乎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中年期是长达25年之久的漫长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为主,同时伴有新 的变化特征,后期往往以变化为主,同时还维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平稳的特征。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中年期的生理发展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1)身体变化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渐粗糙。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2)更年期
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①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是指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期间,一般延续8—12年(程学超,1991)。
女性更年期的特征是:女性的第二性特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症状多种多样。这些症状是由生理内分泌改变因素引起,又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更年期是中年期妇女生理变化的自然现象,经过生理和心理的调适,衡,便可顺利渡过这一必经的转折期。②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变化过程。重新达到身心平
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现特征: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也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更年期给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些障碍和适应上的困难,只要正确认识、重视预防、主动地进行科学调节、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以达到身心和谐平衡,就能轻松地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变化 ①感知觉变化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先开始衰退。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力都开始减退。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②智力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期的智力不可避免地会逐渐发生变化。对此,不同智力发展理论的观点也不一致。按两类智力——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变化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趋向。中年期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这种智力水平的下降与组织信息能力以及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能力下降的物质基础是中年期的神经生理的变化。中年期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继续上升。中年期的经验日益丰富和知识不断提高是晶体智力继续呈上升趋势的基础。
③中年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不仅与人格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中年期的人格结构保持着相对稳定性。中年期的自我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化的倾向性。按照荣格的理论,人到中年,特别是进人中年后期更多地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个体适应外界社会环境,从而也要求他们的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们的意识倾向也更多地表现为外倾性。中年后期需要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再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变得老练持重,遭遇挫折时能够反思,对待成绩能够依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期望适宜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到中年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逐渐转为朝向内部。
三、中年期的发展任务
中年期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要求的时期,因此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来自于社会的要求;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年期是人生发展历程的第七个阶段,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也称繁衍),避免停滞感,这种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个体内在的发展变化。
哈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中年人(40岁--59岁)心理特点:
1、能独立地进行观察和思维,组织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情绪趋于稳定,有能力延缓对刺激的反应,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情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恶化情感;
3、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人际交往方面逐渐完善,能把握和适应环境,并按正确的批评意见和社会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自我意识明确,能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6、有坚韧的意志力,一经确定目标,可坚定不移地创造条件为达到目标而奋斗。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追及作为人的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发展心理学
过去老年学多属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增加,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从理论到应用都受到重视,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老年期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观点
对老年心理的变化,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有老年期是“丧失期”和“毕生发展观”两种。(一)老年丧失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期是在人生老化之前,一生获得的丧失的时期。这里主要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老年的心理变化描写成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依据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认为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而且是普遍适用的。
(二)毕生发展观
自从巴尔特斯(B.P.Bdtes)等人提出毕生发展观以来,对传统的老年心理学观点予以很大的冲击。
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发展较早者(如感知觉),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如逻辑推理),衰退也晚;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惟一要素。
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就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这一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一趋势的描述,特别是对老年期心理变化倾向的描述,是老年心理变化基本特征的反映。毕生发展观强调了老年阶段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衰老的同时,突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都有增长的特点。但是前者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退的大趋势的同时,对积极的、还在发展的方面缺乏重视,后者则在强调积极发展的要素的同时,对一般的发展变化(有退化)趋势的重视有所欠缺。应该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能够延缓老年心理衰退,助长某些心理机能发展的要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二、老年期的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是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关于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颇受重视。在认知老化规律的研究中,年龄因素与教育因素同认知速度、工作记忆与非速度认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之间的效应关系成为阐明老年期认知老化规律的重要环节。学者们(李德明,2000)发现,年龄因素和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的效果相反,教育因素起正影响作用,年龄因素起负影响作用。
(一)年龄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年龄因素在老年期认知老化的进程中起着促退的作用。年龄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如知觉速度、运算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认知速度减慢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认知,如记忆、推理、知识等一般认知能力。
(二)教育因素对认知老化过程的影响
教育因素在认知老化进程中发挥延缓老化的作用。教育因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也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与年龄因素同样,它也直接影响认知加工速度,也通过认知速度变化的中介间接地影响非速度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此外,教育因素还能够直接地影响非速度信息加工的一般认知能力。
(三)从不同认知过程看年龄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说,认知加工速度的老化过程可以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双重作用,而非速度认知能力的老化过程除了通过速度减慢的中介作用间接地接受年龄和教育的影响外,还直接受教育因素的影响。为了延缓和改善认知老化过程,应该积极地倡导和实施老年教育及认知训练。
三、老年期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另一特征,但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率也不一样。
(一)感知觉退行性变化明显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一般而言,这种下降趋势是逐渐进行,缓慢变化的。在各种感觉中,老化最明显的,是对人的认识活动作用最大的视觉和听觉,觉、痛觉等其他感觉。
1.视觉退化其次是味
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下降,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视调节能力下降,老年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导致老年人视力减退病变的原因还有白内障、黄斑病和青光眼。据我国的一项调查统计,„这三种病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5%、32.5%和1.4%。据广东省对10多万人的调查结果,61岁以上老年人法定盲者(视力在0.05以下)占法定盲人的72.97%(自林崇德,2000)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视知觉能力、视觉注意能力都在减退,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下降得尤为明显。
为了使老年人尽快地适应视觉的退行性变化,应设法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视觉经验,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同时要为老年人创造条件,.如使视觉信息简单清晰、对比度大等,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弥补视觉功能衰退的不足。2.听力下降
老年人听力下降者众多,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的年龄超过刃岁,听力就有所下降,50--59岁被视为中国人听力老化的转折期。言语听觉理解力,在20岁以后就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70岁以后下降得尤为明显。因此对老年人讲话要吐字清楚、速度放慢、突出关键部分,必要时要重复几遍。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一过刃岁,人的味觉刺激阈便增大,味觉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减退;60岁以后嗅觉辨别能力减退明显,70岁嗅觉急剧衰退。对其他感觉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0岁以后各种感觉都有明显下降。
(二)老年期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也因记忆过程和个体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研究资料表明,成人记忆从50岁开始有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更显著,过了80岁,记忆减退尤其迅速。老年人记忆衰退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能力减退、回忆和再认能力的减退等方面。
1.老年人长时记忆能力的减退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较长,储存的信息要经过加工组织,其特点是依靠语义进行储存。记忆活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长时记忆方面。对记忆材料的加工可以是知觉的加工,也可以是理解性的加工。在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方面老年人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对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动性;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衡量记忆能力的主要标志。· 2.老年期再认能力减退 ‟
我国研究者研究了从幼儿到老年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抽象程度不同的材料进行再认的能力。研究结果如图3—9所示。
^ 毒 X X具体图形O抽象图形●词 幼 初高 初 大中 壮 老年龄
儿 小小 中 学年 年 年 图3—9·再认能力随年龄发展的变化趋势(引自杨治良等《J心理学报),1981)图3—9说明再认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小学末期或初中阶段达到高峰,进入成年以后开始减退,到老年期再认能力明显下降,乃至低于包括幼儿阶段在内的各年龄组。3.老年期回忆能力明显减退
老年人的再认与回忆都有老化,但是与再认相比较,回忆能力下降显著,老年记忆的减退主要表现在回忆能力的减退;老年人识记“姓氏”·最难,70--79岁组记忆姓氏的平均成绩只有20岁组的30%,可见这方面的记忆是老年的一个敏感问题;老年人的编码储存过程和提取过程都有相应的障碍,其记忆障碍可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的还是在于提取困难,较少由于编码储存的障碍;成人所使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等,而老年人则逐渐减少使用识记策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淑莲等研究了20岁至90岁成人的数项记忆能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地说明了老年记忆的一些特点:70岁是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关键点,70岁以后多数人的记忆减退显著。
4.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影响老年记忆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还有健康、精神状态及脑力锻炼和记忆锻炼等。为了延缓和弥补老年人的记忆减退,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抓紧时机,加强记忆锻炼,对刚刚记忆的事物抓紧运用默读、组织等方式重复记忆。
(2)主动利用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3)注意提示备忘,生活有序,为记忆信息的提取提供线索和条件。
四、关子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老年智力,也得出对老年人智力减退现象的不同见解。综合多方研究,应该认为,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并非全面衰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应用测验去研究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发现在20岁以前是智力迅速发展的上升期,20岁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成人以后开始下降,到老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卡普朗(Kaplan)综合三项有名的研究成果,整理并绘制成如图3—10的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关系的曲线图(根据测验得分进行比较)。田3—10 智力发展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引自 kaplan,1947)2.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有些学者从智力结构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的发展变化,得出不同智力成分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并不相同。卡特尔(Cattell,1967)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息为基础的能力。在青少年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到老年期亦然。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变化情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有些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基本人格仍然具有其持续稳定的特点。1.老年人人格的变化
老年人人格总体改变的大体趋向如下所述:
(1)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到了老年,身体各系统和器官逐渐发生器质性和机能性变化,经常发生各种疾病,所以他们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功能很敏感(据调查这类人数占半数或以上_)。对经济保障的担忧,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生活保障和疾病的医疗和护理保障的担忧。·
(2)老年孤独感 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且来自各个方面。由权势失落而诱发的孤独,主要发生于离退休的领导人员;群众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数离退休者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所致;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忽视了对他们关心,很少与他们沟通,家庭中的老者就会深深地体验着孤独和苦楚。
(3)适应性差 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境,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逐渐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较少主动地体验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东西也有困难。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也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老年人倾向拘泥于刻板行为。有的研究发现,人到53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此后年龄组均呈显著差异。老年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求得谨慎使决断速度减慢。他们注重准确性,担心闪失,宁愿牺牲速度也要少犯错误。
(5)趋于保守 老年人经验丰富,也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对由此而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6)回忆往事 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为朝向内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忆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联想到往事。越是高龄,这种回忆往事的趋势越明显。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有三分之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发生了变化。
2.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老年人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实属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人格的基本特征始终有稳定性。美国和德国的学者们都曾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进行过长达10年左右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发现:神经质(焦虑、敌意、冲动性等)、外向性(依恋、交际、活动等),和体验与接受的个性(审美、情感体验、价值观接受等)三个维度上的主要 表现基本上都具有持续稳定性(其中只有体验和接受方面的稳定性较低);还有,活动性、反应能力、控制力和情绪这些较容易变化的人格特征,也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这说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老年期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状态和精神障碍,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能力逐渐衰退,学习新事物较慢,但是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心理机能上的不足。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死记硬背比年轻时差了,但理解之后的记忆能力并没有明显退化。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很难活跃,爱唠叨。消极、抑郁,容易烦躁、悲伤、害怕、不满等,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的畏难、畏惧、担忧,甚至拒绝等表现。
第五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产生不同情绪的表现,学会识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2、使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调节的,使学生初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情绪变化.2、引导学生对比小精灵和小胡涂的两种不同表现,认识调节情绪对自己生活当中的影响.3、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内容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高兴、愉快、轻松、紧张、苦恼、忧郁等都属于情绪活动.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和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本节课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不同的情绪表现可以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调节情绪的认识,通过对比自己和小精灵,自己和小胡涂的不同,找到调节情绪的适当方法,借助学习交流活动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和学生谈话:同学们已经连续上了两节课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快乐老家>>,放松一下心情.教师播放<<快乐老家>>的音乐和学生一起拍手欣赏.师:同学们,有时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揭示课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2、导航灯.师:小精灵在调节自己的情绪上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起观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并说说小精灵的故事.生:小精灵不小心丢了铅笔,不但没有急噪,反而告诉自己:别难过,就是再难过铅笔也找不回来了,还是认真听课吧.生:在这种情况下,小精灵可以自我安慰,自我开导.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副图,说说图中小精灵的表现.生:小精灵考了100分,但是他没有沾沾自喜,并告诉自己:不能骄傲一定要继续努力.生:小精灵是怕自己被100分冲昏了头脑,用自我提醒的方式告诫自己.他的这种作法值得我学习.以前我考试成功了总是骄傲,所以下一次考试往往是以失败告终.指导学生观察3,4幅图并说说小精灵有哪些有效控制情绪的行为.生:爸爸妈妈出去了,小精灵独自在家,天黑了,小精灵感到害怕,但是他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可怕的,还是专心做作业吧.师:小精灵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转移自己的害怕情绪.你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生:我自己在家时也会感到害怕,不过打开电视,精采的动画片吸引了我,渐渐的就不害怕了.生:考试的时候我会感到紧张,望望窗外的景色就不那么紧张了.生:有时因为一件小事心情不好,我就小声歌唱,转眼间烦脑的事就忘了.教师在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体验时,对学生的积极作法及时鼓励肯定.3、小诊室.教师出示小胡涂的一些表现,让学生分别观察发现小胡涂在不同情境下的不良情绪反应,总结他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第一二幅图:小胡涂考试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紧张,不知道该办才好,为太紧张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最后耽误了考试.生:小胡涂遇事不冷静,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导致自己试卷没有答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三四幅图: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嘲笑小胡涂害怕考试并给小胡涂起外号,小胡涂很生气,并说出不服气的话,直到上课了小胡涂还是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影响了正常听课.生:小胡涂面对同学的嘲笑很容易放在心上,不能够及时调节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师:针对小胡涂的这种表现,你能够给他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吗?
生:小胡涂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可以跳过去先做自己会做的题,等基本上答完试卷以后,再回头思考这道题,这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考试时间,不至于耽误考试.生:面对学生的嘲笑,小胡涂你不要暴跳如雷,这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用良好的学习表现可以获得同学的赞赏.生:上课的时候很关键,小糊涂应该集中注意力听课,不应该再为其它的事而烦恼,否则会影响听课效果.师:你和你的同学还有哪些不善于调节情绪的行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大胆谈出自己和同学的不善于调节情绪的表现,并互提意见,相互学习.4、总结: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色彩.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师生一起欣赏歌唱<<快乐老家>>.六、学具、教具和教学媒体的使用
借助多媒体播放<<快乐老家>>的音乐,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借助幻灯片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对比小精灵和小糊涂的表现,认识调节情绪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