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2 19:4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6、月光曲—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6、月光曲—优秀教案》。

第一篇:26、月光曲—优秀教案

月光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感受“月光曲”的美好,体会曲调的变化。

2、感受文中想象的妙处,在情境练笔中尝试运用;初步感知想象与布局谋篇的关系。

3、背诵第九自然段,积累语言。

4、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苦人的博大情怀。

二、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月光曲”的美好,体会曲调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的妙处,在情境练笔中尝试运用。

四、教学策略

情景想象,读写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抓住“清幽的月光”和“一对穷兄妹”这两个关键内容,回忆《月光曲》这个传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回忆中重温贝多芬走近茅屋到走进茅屋的过程,回顾贝多芬弹奏一曲后激动的心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聚集想象,品味精妙

1、品画面。

(1)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具体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自然段。

(2)默读第九自然段,画下文中具体描写穷兄妹听着乐曲想象到的内容。想一想,穷兄妹想象到的情景是怎么变化的?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着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a、学生交流。

b、教师引导概括: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c、学生朗读穷兄妹想象的这部分,感受这种情景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朗读。

【设计意图】在评读中“咬文嚼字”,生成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感受乐曲给人带来的美妙意境,同时体会到贝多芬不同凡响的创作才华。

2、找曲调。

(1)兄妹俩是依靠乐曲旋律进行想象的,请学生推测《月光曲》的旋律是怎么变化的。(2)体会当乐曲的旋律变得激昂时,贝多芬的心情。

(3)学生齐读,表现出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贝多芬越来越激动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想象的情景中读出曲调的变化,将想象与乐曲本身建立联系,初步感受到通过想象来表现乐曲旋律的独特写法。为后面听乐曲旋律,想象画面的“读写结合”奠定基础。

3、品想象。

(1)组织学生讨论:删去文中想象的部分好不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引导学生从贝多芬、盲姑娘、读者本身、音乐艺术等不同角度交流,体会文中想想部分的精妙。预设:

盲姑娘的角度:更能感受到盲姑娘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心灵相通。贝多芬的角度: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同情穷人。

读者的角度:更容易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入情入境。„„

小结:这段想象太重要了,把本来不容易用语言直接表现的艺术形式,形象的描绘出来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涵,感受到了知音间的心灵相通。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想象”这一重点,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深入感受到这种表达方法的精妙。

4巧背诵。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九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穿过()。忽然,(),()。被月亮照得(),一个连一个()„„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过的景象,()。

(三)读写结合,写法运用

1.回读:贝多芬弹奏了一曲,又创作了一曲。请同学朗读盲姑娘弹奏第一曲的情景。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推测:在贝多芬弹奏第一曲时,盲姑娘听得入了神,这首乐曲会给她带来怎样的想象?(1)教师假设:也许贝多芬当时弹奏的正是他那首著名的《黎明奏鸣曲》,盲姑娘就站在钢琴旁,听得入了神。

(2)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音乐,便根据旋律想象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两遍音乐)(3)学生仿照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将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4)学生交流。

3.讨论:实际上,课文在这里并没有把想象的内容写进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巧妙创设“读写结合”点,大胆的推测,为这个传说故事增添传奇色彩,既没有脱离本文的意境,又训练了学生运用想象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写又为读服务,引导学生从布局谋篇的角度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独具匠心,使学生明白,运用想象要符合文章的需要。

(三)情景朗读,回归全文

1.伴随《月光曲》这首钢琴曲,情境引读:

耳畔这舒缓的音乐让我们不禁回想起,那个幽静的夜晚——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那一刻让贝多芬心动,他走进茅屋,听到了这样一番谈话——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那一刻让贝多芬感动,于是借着清幽的月光又弹奏了一曲——学生背诵第九自然段。

2.总结全文: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带给这对穷兄妹美得享受,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财富。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音乐之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让我们记住这美丽的传说,记住这精彩的想象,记住这位令人敬仰的音乐家——贝多芬。

【设计意图】在引读中,从重点段的学习,到回归本文的整体,感受贝多芬人格的魅力。升华文章主题。

第二篇:《月光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第三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音乐,你觉得这些音乐的表达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舒缓、活泼、激昂)

师:你们的感觉很棒,相信平时对音乐也有一定的研究。除了感觉,今天我们要用文字去品读一首旷世神曲《月光曲》,了解这首《月光曲》背后的故事。(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1)既然是旷世神曲,肯定有它伟大的地方,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让人产生了什么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9)齐读课文。

2.《月光曲》是怎么样谱写而成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看到屋内环境贺盲姑娘的眼睛,他会有什么样想法?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诞生了!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听曲(2-3)(发展)

平静 → 稍快 → 激昂 → 舒缓(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第四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执教者:金江中小学 张玲苹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6课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钢琴曲,然后谈谈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两兄妹他们听了这首曲子是这种感受,拿出教科书,翻到26课《月光曲》的9自然段)老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第一次学习: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然后小组交流:这段话描写了什么景物?它们有 什么变化?该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学生自学,交流:

1、月亮的变化(从升起到升高到穿行)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2、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由轻柔到激昂 学生赛读,读出变化。

三、第二次学习:学习2---8自然段

这首优美的曲子是怎么创作的,大家想知道吗?下面请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思考:

(1)理解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什么?(2)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3)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4)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谈一曲?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四: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交给方法:把《月光曲》这个故事的任务、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

五、当堂练习。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由低到高,由轻柔舒缓到高昂激越的变化?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皮鞋匠兄妹爱好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六、作业:背诵9自然段

第五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一、课前放录音《月光曲》。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2、《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

4、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5、有没有知道《月光曲》是谁做的? 幻灯片(出示贝多芬的画像)

6、同学们,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咱们班有没有喜欢弹钢琴的同学?

7、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幻灯片(出示《贝多芬简介》)

8、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了课题,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9、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播放背景音乐《月光曲》,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谁能把课文读一下?纠正

2、谁能起来读一下生词?幻灯片

3、谁能说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同学们听一下本课的朗读,边听边划分出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5、第一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第一部分:总起。

第二部分:传说的经过。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①如果我们把第二部分划分层次的话,可以划分几层?

根据幻灯片划分层次

②这四层当中哪一层是重点?哪一层是次重点?哪一层是非重点?

6、谁能起来把第一层、第二层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学生回答:屋里的琴声,以及兄妹俩的谈话。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C、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7、谁能起来把第三层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问题:①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正式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就像第五课学的一样,高山流水、知音难觅。②再弹得曲子其实就是什么曲子?

③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它们感受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一块朗读第九自然段,来感受一下。

幻灯片出示

①哪些内容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得?

②在这里面我想能体现出三种美,音乐的美、语言的美、画面的美。③谁能带着这三种美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落?

三、总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美妙的音乐,同时也感受到了贝多芬对老百姓的同情,同时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的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下载26、月光曲—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6、月光曲—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之前,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 (生:《伯牙绝弦》)。在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春秋时代俞伯牙那高超......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霍懋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

    月光曲教案

    26月光曲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塘村学校 姓名:尧慧英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六(3)班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3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查......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

    月光曲教案

    第二十六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

    月光曲教案

    26课月光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月光曲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现在,我们来听音乐家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奏鸣曲。听了月光奏鸣曲,你们有什么感受?月光奏鸣曲太美妙了。传说两百年前,在莱茵河畔一间茅屋里,音乐家贝多芬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