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教学设计(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9:3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近苏轼》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第一篇:《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 吴元清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生活 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诗人,你能根据提示,猜猜他是哪位诗人吗?

这是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作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字是子瞻,号为东坡居士;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 „„

2、回忆一下,你学过或读过哪些苏轼的诗或词,听过哪些他的故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几首词,对苏轼东坡做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三、自主阅读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

(一)学生自由阅读这三首词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放声朗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说说读了这三词,你对苏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学习《临江仙·夜归临皋》,体会诗人的豁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为更好欣赏这首词,先对“东坡”一词略作解释。

东坡: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遭贬黄州(现在湖北黄冈),住在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他效仿白居易闲逸事农,在不远的地方种了一块地,起名“东坡”,并以其自号,在这里又建雪堂,准备闲度劫后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词人告诉人们,他晚上在东坡喝酒喝醉醒来后要回临皋亭,归途中似乎又不清醒了,因为天到几更也搞不清,这从“仿佛”二字就说清了。苏轼这样醉意朦胧的回到住处,结果连门也进不了,因为“家童鼻息已雷鸣。”在敲门无人答应的情况下,困意,醉意,无奈之下,只好“倚杖听江声。”

词人在听江声的过程中,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引出了词的下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是上天给的,不要为着世间的烦恼事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干扰,身体受到伤害,人一定要超脱。要冷静面对多变的人生。

“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恬静,正反映了词人这种对待人生的平静和超然。接下来,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幅余生图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是何等的飘逸,何等的洒脱,何等的浪漫,何等的诗情画意,何等的令人拍案叫绝!

(三)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诗人的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直译: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四)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诗人的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直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评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四、小结

通过三首词的学习,我们认识大了一个旷达的苏轼,一个豪迈的苏轼,一个多情的苏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多读诗词,进而了解诗人,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豁达

豪迈 多情

走近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

乌台诗案

第二篇:走近苏轼

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春色浓如酒之际,读到《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书,直欲酩酊数日。

这本书有着泛黄的古旧色调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盘石、醉态萧然的画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烟满纸的题字,对我来说如同故友召唤。一气读完,我又一次走近了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使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人们对苏轼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冠之以“苏海”之称。这虽然是片“汪洋渺弥、横无涯际”的海,但至少我们可以“走近苏轼”——这四个字是王水照先生去年年底在复旦时一次演讲的题目,而由先生和其弟子崔铭所著的这本书则是我们走近苏轼的极好向导。

著述最忌随人后,何况传主是这样一位旷代伟人。现代为苏轼作传的人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林语堂先生,在他老辣恣肆的笔下活跃的完全是“林语堂式的苏东坡”。又如曾枣庄的《苏轼评传》,再现的则是“学者眼中的苏东坡”。在历史学家那里,苏轼是一个夹在北宋变法与反变法斗争之间的政治家。在一般读者的眼里,“一百个读者眼里便有一百个苏东坡”。这本书刻画了这样的苏轼,“决不是一个道貌岸然、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结束语)。于是,传记以平和亲切的姿态、娓娓而谈的方式一下子走近了苏轼,也走近了普通读者,同时,它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实在很多。“信史”与“戏说”

坚持“无一事无来历”,是作者写作的一个根本原则,此书因之可作苏轼传记的“信史”,这从“后记”中作者对苏轼容貌的考订中即可见一斑。在当代文坛特别是影视剧创作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的被“戏说”出的人物,其中大多数为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类。为文学家作传记,其生动性不亚于“戏说”,而其严肃性又能作到事事皆有凭据的,非此书莫属。作者能作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实在有赖于有关苏轼的种种材料,在他本人和其他宋人的笔下,原已十分丰富、鲜活,无需我们再作太多的虚构了”,然而这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相关。

如在体例安排上,全书十二章,下面并不分节列标题,而是自然分出若干段,用一句话或作概括或导引,类似于章回小说的写法但亦不全同。这种别开生面的安排既能使全书眉目清晰,又能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之功。又如材料处理上,尽量避免冗长的介绍叙述,而出之以生动活泼的笔触。以苏轼的政治遭遇为例,苏轼一生历经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朝廷内部政局多变、党争不断的时代,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是由他的政治命运决定的,然其身外的复杂政治势态即使用皇皇巨著来阐释也不嫌冗。传记作者颇能举重若轻,十分善于用场面描写和人物对话来再现当时的政治环境,神宗、曹太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物虽着墨不多,也能栩栩如生。如第二章神宗召见苏轼的问答、第五章神宗与祖母曹后的对话、第八章苏轼与王安石的会面、第十章苏轼与司马光、程颐的矛盾,场面历历在目,人物声情俱现,大可径直搬入剧本。

“传心”的艺术境界

苏轼大量文学作品以原生态的形式成为他一生最真实的形象写照,也成为后世接受他的直接媒介,那么,以他的文学创作作为全书的基本构架,引导我们追溯漫游于“苏海”之间,应是最恰当的一种方式。著者取材的重点就放在苏轼本人的作品,而恰好在这里著者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细腻灵敏的艺术感悟和流畅优美的文笔将苏轼的作品演绎得极其动人。如对于《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一诗,著者这样写道:“不曾饮酒为什么会突然觉得头脑昏沉、神思恍惚?我的心已随着你渐远渐逝的身影一同离去。寂寞的归途,你尚且可以一心系念家中的老父,而我,行走在异乡的旷野,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孤独?”“呵,子由,今夜寒灯相对,你可会想起怀远驿中我们曾经相约的誓言?何时才能相见?何时才能一同听夜雨萧瑟连绵?”(第一章)我想,若苏轼灵光重现于今日,从他笔下流出的白话新诗一定就是这样了。这样的例子在传记中俯拾皆是,不仅与原作珠联璧合,毫无佶屈聱牙之病,而且流转生情,诗味浓郁,这是传记深深感染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起冯煦曾评秦观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此语亦可借来评本传记的作者:“他人之传,传才也;先生,传心也”。在作者的笔下,我才明了为什么东坡的侍妾朝云每唱到《蝶恋花》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时,就泪满衣襟,而东坡自朝云亡后终身不复听此词的原因:“苏轼一生升降沉浮,忽南忽北,朝云为此而哭;人生在世,苦多乐少,欢娱稍纵又逝,朝云为此而哭;人命如纸,一呼一吸之间便有生离死别之虞,朝云为此而哭”。我也更能理解苏轼终身难解的深刻的思乡情结,他恋恋不忘绿如蓝的江水、翠扫空的峨嵋、不论钱的白鱼紫笋,与弟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甚至是与朋友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的旧事,是呵,“乡愁就是这样:一些琐碎的日常经验,一种遥远的亲切温暖的感觉,它融化在思乡者的视觉、听觉乃至味觉之中”。能真正走近苏轼的人,方能契悟其中的委曲深衷。古今风流一脉,千载知音心曲,当令读者唏嘘。典范意义的凸现 苏轼性格与才能的多个侧面及其一生命运起伏,均能在此传记中得到大致完整全面的勾勒。苏轼曾说过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即:“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此。”若用于今代著述,恐很多未必能当得起或不合适。以此法来读《苏轼传》,却可别有收益。如要了解苏轼一生行迹,但作此意求之,读者即可追随苏轼踏遍宋朝杭、密、徐、湖、黄、颖、扬、定、惠、儋等州与汴京、凤翔等地,历览大半个中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经了苏轼的生花妙笔,再经了传记作者的发明,使读者捧册在手坐游兴浓,得到山水与文学的双重审美享受,不亦乐乎!如要了解苏轼词的创作情况,若连贯起第三章“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第四章“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的一步”,第七章“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今古,浮相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若干段落,那么举凡苏词创作的发展历程、优秀词作的鉴赏、其继承与突破、词史上的定位、以诗为词的特点及其评价等等,就尽皆包含在内了。虽不可能达到学术著作的深度,但材料之全面、评论之公允、鉴赏之精微,足可当文学史来读。又别作数次,求苏轼儒释道互融共摄的思想历程、书法绘画的理论创作成就之类,亦如此。

我相信《苏轼传》的广受欢迎,是基于这部作品能在书中不同的部位不同程度地打动不同读者的心灵。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作者对苏轼与民众之间深厚感情以及苏轼在历次挫折中不断超越的描述。苏轼在任地方官时捕蝗、治水、开湖、修堤,不辞辛劳,功莫大矣。他由衷欢喜地歌颂新式农具龙骨车;他深切体会吴中田妇“忍见黄穗卧青泥”的悲苦;他在黄州时为救弃儿解囊相助,“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他在杭州处理民间诉讼时替制扇商画扇以巧妙地解除其困境;他在常州退还由一老妇人不肖儿子卖给他的百年老屋,而一字不提及钱;他在海南常“但寻牛矢觅归路”,黎族儿童口吹葱叶跟出跟进;他在度岭回朝、船赴常州时,运河两岸成千上万的百姓追随瞻望,苏轼曰:“莫看杀轼否?”此种情景在古代能得几见,苏轼身上所体现的爱民若子、民胞物与的精神在今天更是弥足珍贵。而苏轼所达到的最高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是我不敢说亦无法在此篇短短书评中能够说清的,将留待读者诸君,对于现代人不堪重负日益枯瘠的心灵来说,那必定是极丰盈甘腴有无穷至味的精神盛宴。人类在困境中的不断超越,是历史与人生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个主题的意义上苏轼成了典范,其作品成为不朽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即在此。正如本书结束语所写:“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本传记附有十五六幅插图,包括人物画像、古迹图片、字画手迹等,图文参照,相得益彰。为增强可读性,作者还大量采辑了一些有趣的遗闻逸事,使读者时时能发会心一笑。如堪称美食家的苏轼制出了东坡羹、东坡肉,盛赞“岭南万户春”酒和“日啖三百颗”的荔枝,买不起羊肉,却想出了令“众狗不悦”的吃羊脊骨的办法。如果人们能了解苏轼的发明与赞美是产生于什么样的艰苦环境里,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或日后吃到东坡菜时就一定能品出更加深厚的别样滋味来。苏轼是这样一个机智风雅、善于谐谑、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关于他的趣闻自然特别多,颜中其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就辑有一千一百多则,但作者选取故事的来源均来自宋人的笔记,虽未必可靠,但能确保其“保留着真实的时代风气、氛围和风俗习惯,有的固然属于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却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由此再一次证明作品的生动性与作者创作态度的严肃是并行不悖的,作品的趣味性与作者剪裁的功夫是紧密联系的。当然其中也有作者有限度的虚构、基于才情的发挥,读者未必能完全认同作者对苏轼作品的解读,但都会承认这是一部极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传记作品。

第三篇:《走近苏轼》教学范例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

(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

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 “(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

(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

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

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

第四篇:走近苏轼 教案

《走近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

刘瑶

一、游戏导入

1、在优美的歌声中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1)竹外桃花三两枝,()。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欲把西湖比西子,()。你有何发现?

2、苏轼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主人公,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老师这里有个较为系统的说明,去看看吧,你有何收获?

3、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苏轼的诗词世界略观他的一声,体会他的五味人生。

二、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悟壮志满怀。

1、受政治**的影响,苏轼的一生辗转于不同的地方,在杭州任期满后,38岁的他调到了密州。在这儿,他治理了蝗虫灾害,造福了一方百姓。两年后,也就是在他40岁之际,他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2、在阅读时,我有一些阅读要求,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词,读准读通。

(2)词中哪个字体现了他此时的心情?(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心情?

3、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4、哪个字足以说明他的心情?(狂)

(真会找,有时我们用一个字就能破解一首诗、一首词,在这里我们称它为词眼。)

5、哪些地方看出狂呢?

(装备齐全,足以让他狂;随从众多,足以让他狂;百姓倾城,足以让他狂。)

6、然而这些还不够,他内心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似一只猛虎使他发狂,这是什么愿望?

(射天狼、征战等)。是啊,宋朝此时饱受北方西夏和辽的袭扰,苏轼渴望——,虽年已四十,他仍(壮志满怀)。

7、再读词,读出豪迈之气。

三、合探《西江月·世事》《定**·莫听》,悟黄州心境转变

1、然而,愿望终究落空,不久苏轼受人谗害入狱。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他在监狱待了四个月,一度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被好友进谏救出。之后他以罪臣的身份被贬至黄州,暂居黄州定慧院。接下来两首词均创作于黄州,记录了苏轼当时的心情。

2、这两首词交由你们去探索,送你们一个锦囊,这将大大帮助你理解诗词。(出示两词的创作背景)当然,也有一份合作学习要求。(出示学习要求)学习提示:

(1)熟读两词后,选一首进行合作探究。

(2)结合写作背景,抓关键字、词、句,体会情感。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五分钟)

4、小组汇报学习成果(1)《西江月》:

A、从“凉、愁、孤、凄凉”几字词看出诗人初贬黄州后孤独、寂寞、悲苦、凄凉的心情

B、明白这种心情来源于被贬的悲愤、友人的远离、佳节的反衬。C、读出这种愁情。

D、苏轼初到黄州的另一首词,与这首词在感情上颇为相似,名为《卜算子》。(2)《定**》:

A、从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体会苏轼逐渐豁达的心境。

B、体会“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中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风雨。

C、读出这份豁达。

D、还记得《临江仙·夜归临皋》吗?不就是此时的心情吗!

5、黄州的苏轼在寂寞中反省,在反省中成熟。他胸怀坦荡,更加乐观,他开始种田,于是便有了东坡居士;他物我两忘,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逆境于他已不再是逆境,而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雕琢。

四、《食荔枝》再悟旷达坦然

1、当他再度辗转,来到更偏远的惠州时,快60岁的他写下这样的诗《食荔枝》。

2、自探诗,出示要求:(1)熟读古诗。

(2)他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心愿?

3、请女生来读一读古诗。

4、他的心愿是什么?(长作岭南人)

5、我们都能看到岭南十分偏僻,当时所有的文人都避之不及,他却想做岭南人,真的是这些水果使他有这样的想法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坦然,是随遇而安,是豁达)

6、无巧不成书,十多年前,苏轼的一位友人同样也是被贬到岭南,苏轼在诗词中曾这样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不正是今天苏轼现在的内心写照吗!

7、可见东坡已是化失为得,超然物外,尽显旷达坦然。他在自己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8、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读出那份悠然。

五、小结

东坡先生的一生十分丰富,绝不是这四首诗词就能涵盖,今天我们只是窥探到他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在他的生命中还有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对朋友的勉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然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他的散文,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正因如此,我们才说他是难得的全才,也正因如此他的生命才得以如此绚烂多姿。

第五篇:《走近苏轼》教学反思

《走近苏轼》教学反思 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 吴元清

按学校的安排,我们课题组由我上了一节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我选的内容是《走近苏轼》,选择这个内容,一是近来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背诵了许多的古诗词,加上学校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氛围比较浓厚,但在教师的指导方面,却缺乏有效的交流。二是词由于格律、用词方面的诸多限制,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较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少,需要在课外阅读方面加强一些。但上完以后,感觉问题多多。

一、学生对词的意思理解颇为费力。

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估计不准确,以为在给定了注释的情况下,学生应当能理解词的大意。但在课堂内,学生的表现却很平常,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太少。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应当是能达到理解大意的要求的,但是在课堂里,他们并不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使课堂气氛一直很沉闷。

二、课堂内朗诵和记忆名句的目标未能达成。

原计划在课堂内能够请一些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三首词,同时多给一下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可是在上课时,由于在理解意思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学生几乎没有了练习朗读的机会,更不用提课堂内背诵名句甚至是背下来一首词了。

这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课间的闲暇里,也常看到学生在捧着一本本的书在看,但都不是老师们心目中的“经典”,学生们更乐于看《做好学生有点累》、《我的同桌是班长》、《男生日记》等比较“时髦”的书。对于那些千古传诵的名篇,却没有多少认同感,真正让他们静下心来读读这些东西,他们就会感动力不从心。

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从这些年我对一些后进学生的观察来看,学生课堂内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一些平时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如果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的成绩也不会是很差的;反之,就算一个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却不能积极思考,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那他的成绩也不会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三、小学的语文活动中应当多讲讲诗人的故事,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能自然而然地想到诗的际遇、生平,能联系具体的生活环境来理解诗词的意境,诗句的含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成为有源之水。老师们在课堂内对作者的介绍,应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公式化的、刻板的、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介绍,而应当多使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材料,如趣闻、轶事等,让学生首先在情感悦纳这个人,进而产生了解的愿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好的作者资料,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虽然这样的认识既不完整,又费时费力,但留给学生的印象,却是久远的。

四、课堂里老师的讲解过多。在这一节课里,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由老师说出来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有多么不合适。老师的作用,在于学生完成不了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提示,也包括讲解。所以在这一节课里,我也想表达这样一个想法,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并不能单单以老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而应当以学生的有效思考、记忆、讨论的时间为度。有时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在积极地思考,努力的消化老师的讲解,那这样的讲解,就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科学的学习过程的。

下载《走近苏轼》教学设计(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近苏轼》教学设计(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志愿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志愿者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 2、尝试策划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奉献......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模版)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王云教材分析:《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2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定稿)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承认不同教师之间的风格差异,接纳和尊重老师。 2.能力目标:通......

    走近舞蹈教学设计

    走近舞蹈—教学设计 课型:舞蹈艺术课 总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以“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范文]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老舍》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单元以老舍先生为主题,精选了五篇文章《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母鸡......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3、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教学重难点:1、是否能积极......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乡李岗学校 骆瑞雪 一、 导入:板书课题:走进李白 二、 欣赏:李白是仙 1、 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学生简介李白。 师:李白被称为“诗仙”,那么诗......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