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思品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教案4
珍惜学习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能力方面: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教学重点难点
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设计理念:
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表演、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多元互动、自主探究、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识助我们成长这一节。知道了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个人素质、人生价值得到提高,社会文明才能得到进步。
问:请问一下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知识?(受教育,具体的说就是到学校去上课,在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使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个人的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上节课学到: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受教育的机会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例如在封建社会,能接受教育的是贵族的子弟官宦人家的孩子,象太学、国子监等都是贵族的学校,上不了太学、国子监的地方乡绅可以把老师请到家里设立私塾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特地为一般的百姓办的学校是很少的。
问:为什么穷人受到教育的机会这么少呢?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老百姓是被统治的阶级是很低下的,不配拥有教育的机会,让百姓学习知识说不定还要捣乱。
但是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就不一样了,现在每个公民都享有权利受教育,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生长和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护公民的这个权利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还出台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教育法》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的原因是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象P62上的材料。小梅的爸爸就以小梅是女儿,将来会嫁到别人家,上学浪费钱为理由侵犯了小梅受教育的权利。
问:如果你是小梅在你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 小梅找老师来帮助自己,除了找老师外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小讨论)
方式二:自己自己跟父母说明受教育的重要性。方式三:社会舆论利用社会舆论来教育自己的父母。
方式四:法律把父母告上法院,通过法院来强制维护自己的受教育的权利。
备注:用法律的手段把父母告上法院的这种方式就是书上说的诉讼方式。通过自己说服父母或者找老师、社会舆论等方式都是非诉讼的方式。
如P63材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整体受到教育权利上的侵犯是,我们都可以用P62上的方法处理。
我们找老师反映,通过老师象学校领导反映,让校长出面处理,要是处理不成功,就利用社会舆论来报道这样的不法事实,还是不把寺庙搬走的话就只有告这些村民,通过诉讼的手段来强制解决。
问:是不是我们维护了我们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就算是履行了受教育的权利了呢?(学生回答后小结)
我们是个大国,人口有14亿的人口,想普及义务教育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的履行九年义务教育就更难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履行涉及很多的方面,学生、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缺少一项都不可以,缺少任一项义务教育就成为空谈。
具体分析
1、家庭
父母在孩子6岁是就应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是法律强制对家长的责任。一旦有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话我们就是想接受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是吧?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知识有学问,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联系P63的小材料三)
2、学校
学校提供了老师、教室、操场。学校的这些人力、物力来自国家的教育支持(联系P63的小材料二)
3、社会
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在学校周围开网吧、游戏厅、舞厅、寺庙、工厂不要招应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为偏远的山村捐钱、捐物、建希望小学。发动青年志愿者自愿到落后地区服务。(联系P64的材料)
4、自己
问:学生才是受到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的重要的部分,作为学生在履行教育义务是要作到哪些要求呢?
(请同学回答,答案在P64最后一段)
1、认真履行按时入校的义务。(6岁上学)
2、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退学。(九年义务就是要上满九年。教育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一个义务。)
3、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重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联系P65材料)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达到学习成果的最优化。也要关心世界的变化发展,现在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是网络世界了,现在不会使用计算机的话就是落后,那我们就要学网络技术了,英语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找工作对外语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初中阶段是我们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我们既长身体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专心的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这样以来我们可以有机会继续到大学或者到更到的学府去深造。才能更大限度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富强建功立业。
学习不仅仅是我们还在学校当学生的时候事,应该时常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学会终身学习,使得教育成为终身必须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要达到无止境的地步。只有作到这些我们才能是真正履行了我们的教育义务了。
小结: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的履行是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就算是我们入了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因素会侵犯到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使我们的义务没有办法完成。我们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得,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呢? 板书设计 珍惜学习机会
一、维护受教育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2。、在受教育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①自己要争取 ②找老师帮忙 ③社会议论 ④法律手段
教学反思:
怎样的教学才是“智慧”的体现?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反思,我觉得必须具备一下几方面:
一、对课堂的掌控及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
二、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加工能力
三、掌握学情,变通教法的能力
四、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珍惜学习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法律依据。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读当前我国相关公民受教育状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受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通过对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招聘广告
招收道路清洁工,建筑工地小工若干,身体健壮,月薪300元。
水泥厂招收制袋工,初中文化,身体健康,工资每月400元。
软件公司招聘工程师,研究生学历,软件开发专业,月薪8000元。
南京华工学院招收客座教授,除国家工资外,年工资补贴10万元,配备别墅式住房三室两厅。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谈上述材料对自身的启示)
师:在当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
讲授新课:
1.维护受教育权利
学生活动:
(1)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有哪些。
(2)让学生回顾上一框所学内容,讨论:如果中学生自己不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会怎样? 得出结论:中学生必须学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
(3)结合课本案例,让学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自己受教育权受侵害的情况会怎么办。(启发学生去总结维权方式,帮助学生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
方式一:寻求老师帮助
方式二:寻求同学朋友的帮助
方式三:寻求亲戚居委会及有关行政教育部门的帮助
方式四:运用法律武器将父亲推上被告席
(其中,方式一二三都属于非诉讼方式)
得出结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4)结合课本提出的一个以学生以群体为单位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案例,设问:该校学生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吗?为什么?
讨论: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对该种情况的关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回答:略
师:通过上述学习,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一我们不得随意放弃;二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义务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第三个材料,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
(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进步使公民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应该非常珍惜。国家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家长的努力保障了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所以,作为学生,为了自己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学生回答略 师:为了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权自己的家长付出了什么?心血、精力、金钱„„教师对材料还可作一个小的延伸: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得到的国家和家庭努力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权报有感恩的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发展,更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小刚的故事。
讨论: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小刚中途辍学,是否合法?小刚及家长要承担什么责任?
学生回答:从自己角度:履行了义务享有了权利,提高了自身素质; 从家庭角度:为家庭负责,有文化才能有前途;
从社会角度: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指导:小刚重返校园。在分析小刚拒绝辍学的好处时可引导学生从接受义务教育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两个方面去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受教育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进面认识到不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的,为此学生及家长都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2)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三项是什么?
学生活动:“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的活动。
(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落实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应该做到的,使活动更有实效。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至少接受完九年的学校教育等等。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教师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要终身学习。
(帮助学生将初中学习的意义上升到为了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和为了祖国的繁荣的高度。)
课堂小结: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第三篇:人教版思品八年级下册《知识助我成长》教案4
《知识助我成长》教案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2)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受教育权的基本含义,公民受教育权和义务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履行受教育义务无加强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 寓言导入:
教师讲读《儿子和驴子》的寓言故事。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教育对人的作用,将教育对人的作用生动化。为导入新课铺垫。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1、感悟教育的含义 活动一:阅读交流
多媒体出示:上海农民工代表朱雪芹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设置此活动目的:通过故事让学生去探讨“是不是一定要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成才”。进一步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的涵义(广义和狭义)
教育的涵义: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感悟教育的力量。
活动二:故事启迪(阿韦龙野人的故事)和(一则招聘广告给我们的启示)多媒体出示故事。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感受教育的力量。
教师归纳: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3、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
活动三:教育的益处大家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学校学习或平时的生活经验,完成下面填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生活中的学习一处都很大。
设置此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自己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对自己的亲身体验的回忆更好的理解教育的作用及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
学习语文,能使我们;学习英语,能使我们;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学习绘画,能使我们; 学习防灾、救灾的知识,能使我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4、教育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活动四:感悟理解多媒体出示材料
设置此活动目的:通过学生阅读领悟材料,让学生明白对民族和国家而言,教育成就未来,兴国以教为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十七大报告指出:13亿人口,如果素质低,就是沉重的包袱;相反,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二:材料: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当于世界70年代的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至少滞后十几年。在我国适龄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中国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13.9%,日本则是37.5%。城乡劳动力文化差距大。目前,城镇人口的文化程度处在初中、高中阶段,农村处在初中、小学阶段。所以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相当严重。(1)看了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2)我国如何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3)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从哪里入手?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1、感悟受教育权利
活动五:案例分析(多媒体出示案例)
设置此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
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公堂。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依据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2、义务教育
活动六:多媒体展示图片请看图片思考问题在我国是否每位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都得到了保障?少年儿童失学、辍学谁之过。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设置此项活动的目的: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正确理解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的含义。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
义务教育含义: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含义)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师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
3、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活动七:多媒体展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现在已经接受了什么教育?将来还要接受什么教育?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形式的教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识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积极,很活跃,老师非常感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道理。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给我们带来终身受益的权利——受教育权。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教育的含义
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教育的作用,对个人、国家的意义 知识助我成长 受教育权的含义 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第四篇:八年级政治下册《珍惜学习机会》教案新人教版
新疆石河子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政治下册《珍惜学习机会》教案 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能力方面: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多元互动、自主探究、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维护受教育权利
(1)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有哪些。(2)让学生回顾上一框所学内容,讨论:如果中学生自己不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会怎样?得出结论:中学生必须学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
(3)结合典型案例,让学生思考,假如你遇到自己受教育权受侵害的情况会怎么办。启发学生去总结维权方式,帮助学生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教材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非诉讼方式和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4)结合课本提出的一个以学生群体为单位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案例,设问:该校学生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吗?为什么?讨论: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对该种情况的关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履行受教育义务
(1)学生阅读课本三个材料,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进步使公民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应该非常珍惜。国家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家长的努力保障了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所以,作为学生,为了自己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师可用现身说法让学生理解过去教育条件之差,可结合《义务教育法》的修改让学生 1 了解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于材料三的利用可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了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权自己的家长付出了什么?心血、精力、金钱……教师对材料还可作一个小的延伸: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得到的国家和家庭努力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权报有感恩的心。
(2)学生阅读课本小刚的故事,讨论: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小刚中途辍学,是否合法?小刚及家长要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可着重分析小刚的维权行为及与此相对应的结果:小刚重返校园。在分析小刚拒绝辍学的好处时可引导学生从接受义务教育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两个方面去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受教育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进面认识到不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的,为此学生及家长都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三项是什么?通过“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落实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组织该活动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应该做到的,使活动更有实效。可指导学生细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至少接受完九年的学校教育等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4)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作为学生应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要终身学习。帮助学生将初中学习的意义上升到为了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和为了祖国的繁荣的高度。
(三)巩固与练习
(四)课外思考
我国近年来哪些措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你打算如何对待学习?你在学习中面临的困惑是什么?你打算怎么解决?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思品教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跨越代沟 第一课
走进父母
第1课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增强家庭责任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方式关爱父母。
知识目标:理解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懂得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孝敬父母是教学重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能够感悟到父母赋予自己生命,教育自己做人,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多数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具体怎样去做却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将孝敬父母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感受父母恩情是教学难点。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不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心怀感恩父母之情,这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建议】
1.导入
让学生首先阅读和感受教材中的《游子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这种浓浓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第一层次:感受父母恩情
第一步: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父母曾给予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有哪些?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父母赋予自己生命、教给自己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对自己的无私恩情,教育学生要心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
第二步:播放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蓉。发生在普通、平凡家庭中的不平凡的事情,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明确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
第三步:请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歌颂和描写父母对子女之爱的感人文章、歌曲、故事(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明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知道不能忘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第四步:展示《中华二十四孝故事》的相关资料。请学生讲述其中的1-2个典故(如闵子骞芦衣顺母、扇枕温衾、怀橘遗亲、郯子鹿乳奉亲等)。通过学生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孝敬父母的典范事迹,以及“万善孝为先”“孝悌为人之本”的道理,明确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五步:展示2009年10月13日中国经济网新闻:服装店招聘启事首先要
求孝敬父母的图片和材料,如今国家和社会重视什么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孝经》的部分内容、相关法律条文点拨)让学生明确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第二层次:学会孝敬父母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阅读教科书P4的材料并思考,谈感悟。如果你是作者,会有何感想?怎样做才能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我”的内心感受,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母亲对“我”的牵挂,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承接第一层次内容,相互呼应。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几种情景(如:家庭困难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耐克运动鞋;某同学不好好学习,破坏学校纪律;父母生病了等),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通过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探究出今后改进的具体方法,做到感激、尊敬和体谅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与父母之间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
最后,结合自身的一些表现,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不足之处(如顶嘴、惹父母生气等),并谈谈今后该怎样做。结合本课所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总结,实际就是谈收获,将理论知识灵活落实到具体生活实践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要点,又能够真正孝敬父母。
第一单元
跨越代沟
第一课
走近父母
第2—3课时 “代沟”析疑 沟通与和谐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积极调整和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同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能力目标:培养同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能采用有效方法调控情绪,克服“逆反”心理。
知识目标:了解“代沟”的含义及“代沟”产生的原因。掌握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沟通与和谐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与父母意见不一或产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他们缺乏、也难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代沟”析疑是教学难点。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新的认识和评价。加之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与父母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学生会感觉与父母缺少共同语言,甚至格格不入。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代沟和辩证看待、克服“逆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代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导入
请学生阅读《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寻找青云和妈妈爆发“战争”的导火索,并回答:对于青云的苦恼,你是否有同感?让学生交流自己与父母相处时遇到的不愉快,分析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及对自己和家庭的负面影响。通过联系学生与父母相处遇到的困惑,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了解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烦恼、矛盾和冲突。
2.第一层次:“代沟”析疑
(一)认识代沟
联接导入,学生继续阅读《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思考并讨论教师的相关设问。(如:你的真实想法,青云的苦恼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你会怎样应对等)。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这种情境,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做法,明确进入青春期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被称为“代沟”或“代沟冲突”。
(二)产生“代沟”的原因
方式一:让学生结合教材P6的两幅漫画进行思考:两幅漫画突出反映了父母和子女各自怎样的心理特点?学生评析漫画自主发现问题,了解进入青春期的“我们”成人感、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对于父母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了解父母仍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对我们不放心、担忧。通过对两幅漫画的分析,总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独立性不断增强是产生“代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设置母子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同的几种情境(如在业余爱好方面、在交友方面、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几位同学在哪些方面同父母产生了分歧,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上述分歧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P7文字材料,适当点拨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自己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代沟”产生的又一原因。
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送伞》,让学生交流:母亲此时的心情如何?你有什么感受?由于各方面差异,主人公为了同伴执意不与母亲一起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妈妈独自一人的心中感受,了解造成“代沟”的另一原因,同伴友情的密切致使与父母亲情的疏远。
结合教材P8的活动,让学生列举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矛盾,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回顾或者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出青少年情绪的特点,让学生知道自己对父母执拗、对立、反抗的心态加剧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结合以上所学,不难发现很多中学生与父母之间会有“代沟”,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难以避免的,从而正确看待“代沟”。
3.第二层次:沟通与和谐
方式一:创设暖暖亲情的情景: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同时滚动展示亲子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家庭的和谐融洽。
第一步:展示《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尝试以晓琴妈妈的名义,回复晓琴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这是爱的分歧,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更需要积极的沟通。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会换位思考,明确亲子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父母关心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双方合理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消除误会,亲子间的矛盾、冲突是可以心平气和的协商解决的。
第二步:展示《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刊登的代表父母观点的《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让学生展开讨论,列举父母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学
生小组探究,通过双方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父母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富有经验、深度,加深对父母的了解,今后应尊重父母,愉快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
第三步:结合教材P12的活动,说说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如承担的压力、面临的困难、存在的烦恼、拥有的愿望和身体状况等,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各方面的情况,感受父母的处境和体验他们的心理,了解父母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给予父母关心和精神安慰。
第四步:结合教材P13事例,列举自己的错误言行,如何看待与父母“唱反调”“对着干”的现象?反之,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可采取哪些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要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了解正确的处理方式,要妥善处理尊重、孝敬和帮助父母的关系,掌握一定的技巧、方式、方法。
第五步:活动设计:检查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反思过去与父母相处时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地方不妥?并说说今后怎样做?引导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做到依靠不依赖,自主不逆反,与父母和谐相处。
最后,展示编辑老师给青云同学的建议,让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加强沟通。
第二课
理解老师
第1课时 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如奉献、敬业、爱等;树立尊师观念,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知识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掌握尊敬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尊敬老师。尊师的具体做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边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并落实在平时的具体行动中,这是本课的落脚点。
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因为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时间长、事务杂、强度大、变化多,所承担的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特定使命和社会责任,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诸多烦恼,这些都是学生可能不了解的老师的另一面。因此,学生在了解到这些后,才能够从内心真正地尊敬、理解老师。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展示一首蕴含教师工作特点或者体现教师形象的诗歌或一段话(其中不能出现“教师”这个词语)。这里让学生猜描写的是什么人物?从而引出本课的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教师职业的神圣,教师工作的辛苦,对教师职业有初步了解。
再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教师的崇高奉献精神,感悟教师这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对教师的工作有初步了解。
2.第一层次:为什么要尊敬教师
学生观察教师,小组回顾交流:一位老师一天工作的详细情况(假如自己是班主任,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体会老师的辛劳。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请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了解。引导进一步了解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明确传递人类文明的教师职业是崇高神圣的,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学生阅读并交流故事说明的道理:①《送东阳马生序》中宋廉的故事。②展示《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中的江泽民尊师的故事。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提出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学生明确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尊师做出了榜样。现代社会党和政府一直提倡“尊师重教”的风尚,激发尊敬、热爱教师之情。
学生阅读并感悟故事的道理:①教科书P17“程门立雪”的故事。②教科书P17毛泽东的尊师故事。③现代社会中歌颂先进教师、表彰先进事迹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历史上的尊师典范,明确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分析毛主席贺词的内涵,并结合现代全社会的尊师重教风尚,使学生更加明确要尊敬、热爱老师。
3.第二层次:如何尊敬老师
一:教师创设情境:如上课起立问老师好时,有学生不认真,故意站姿不规范;给老师起不礼貌的绰号;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看小说等。学生评价分析,说出这样做的危害。学生结合身边事例,分析出现不尊师现象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的言行。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尊师是理解老师的表现,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尊师应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视频:山村教师背药罐站讲台30年,让学生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尊敬、热爱自己的老师?(礼仪、人格尊严、劳动成果、关心和教育、烦恼和快乐等方面)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四人小组探究具体的尊师做法,注重情景的引导,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共同总结出现实生活中如何尊敬老师的具体做法。
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最有影响或最崇敬的一位老师,并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做到情感升华,真正将尊师落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展示5.12地震中舍命救学生的谭千秋真实事例,让学生谈感悟,小组讨论列举尊师的具体做法。引导学生分别从尊重老师的人格尊严、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列举,联系自己的实际及身边同学不尊师的现象,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出尊师的具体做法,激发学生对教师真正的热爱。
第二课
理解老师 第2课时 良师与益友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积极建
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意识,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热爱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师生关系、提高正确处理师生矛盾的能力;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与老师交流沟通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懂得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知道消除师生间隔阂、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学生都有尊重老师、乐于接受老师指导的自然倾向,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不善于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老师成为朋友。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掌握必要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这一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课前播放歌曲《每当我走到老师窗前》,同时滚动放映一组师生之间共同学习、谈心、运动、郊游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身说说自己的感受。这里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出师生间的和谐融洽,然后通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引导出师生间的融洽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第一层次:新型师生关系 展示教科书P19的相关材料,分析相关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歧和隔阂也是客观存在于某些师生之间的,需要彼此沟通。列举自己与老师之间曾经出现或者仍然存在的分歧、矛盾和冲突,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结合事件发生时双方的态度和行为,分析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期望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学生所期望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与经验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并说出内心深处向往、期待的新型师生关系,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3.第二层次: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方式一:展示几种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情景:情景一:上课时,我能回答的问题老师不问我,我不会回答的老师偏偏又叫我回答,这不是故意刁难我,让我出洋相吗?我恨死这个老师了。情景二:老师平常不注意我,是不是不喜欢我?情景三:不就是迟到几回吗?老师喋喋不休地批评我,这不是小题大做吗?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情境产生的原因、后果,并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如:客观认识初中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如与老师有分歧或对老师有意见,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善意的态度向老师指出,并与老师探讨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明确不要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避免以逆反的态度顶撞老师,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尊师,与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设老师出错的情景,如:阅卷算错分数、上课出现口误、解题的多种方法没有想全面等,请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遇到这种情景是怎样对待的?引导学生要理解、宽容、体谅老师的缺点、过失,知道若有分歧、意见,可选择合适时机,善意指出。
回忆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是怎样对待老师的缺点与不足、错误与过失的?结果怎样?如果现在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理解、宽容、体谅老师,不要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三课
有朋友的感觉
第1课时 友谊,心灵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在交友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什么是友谊,掌握发展真挚友情的方法;能够运用交友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解决交友过程中的困惑;通过分析交友的事例,培养学生分辨是非、自我反思、换位思考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友谊是心灵的需要,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交友的情况,学会选择和维护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友谊的重要性,认识到友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的必需,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才能在独立意识增强的前提下,学会与他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和同龄人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进而主动获取真正的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友谊是心灵的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还会有种种精神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讲,在这些需要中,友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和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是心灵的需要,是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这对于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多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体会这一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过程】
1.导入 方式一:让学生朗诵或阅读本单元首页的一段诗(或使用课外搜集到的其他材料),而后展开对这一主题的讨论活动:听过这段诗朗诵,你有何感受?再按教科书顺序导入。通过唯美的小诗或其他资料,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友谊产生美好的遐想,对友谊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材料主题进行讨论,进而引出课题。
2.第一层次:友谊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 依据教科书上的材料,搜集相应的音像材料,或用自己制作的相应的课件配合《高山流水》乐曲片断表现“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听到钟子期已去世的消息后,俞伯牙哀痛万分,悲弹一曲后把琴摔了个粉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充分挖掘教材材料的辅助作用,用历史典故说明友谊的重要性。
用搜集来的故事或学生的相关体验与经历,启发学生思考友谊对满足自己精神需要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友谊的了解,抓住学生自身体验,及时归纳总结。
3.第二层次:青少年渴望友谊的原因
完成教科书设计的活动“有了烦恼跟谁说”,让学生认真填写教科书上的表格,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个人的想法。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青少年渴望友谊的原因。
4.第三层次: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情感之一 通过讨论教科书第29页的材料《谈朋友》,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朋友或友谊的感受,通过与同学分享有朋友的感觉,让学生产生共鸣,体验有朋友的感觉。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
各小组交流课外搜集来的关于友谊的词语、名言警句、诗歌美文、优秀歌曲,各小组最后汇总交流。通过交流古今中外关于朋友的资料,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友谊的重要性,受到心灵上的启迪。
课件呈现诗歌,请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友谊和朋友的理解,续写诗文,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在班上交流分享。通过续写诗文,让学生体会友谊的重要性,感受朋友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课后将写得好的句子整理成册,或者挂到教室里进行展览。
第三课
有朋友的感觉
第2课时 友谊,与成长同行;跨越障碍,寻求友谊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恰当地解决交友过程中的困惑;通过事例分析,培养自我反思、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主动与人交往。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友谊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了解青春期心理闭锁现象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交朋友”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迅速发展,学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生活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发展。一方面,少年学生对于友谊的向往、追求和需要使友谊的的重要性得到彰显,他们渴望交到朋友;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遇到挫折,害怕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影响到交友。这样,生活中引导学生如何交朋友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交朋友”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朋友》,并展示《朋友》的歌词,让学生在歌声中仔细体会友谊。教师导入新课: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不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朋友还会伴我们同行,用友谊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
从而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仔细品味这首歌曲,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明白,在成长道路上,朋友伴随自己成长。
2.第一层次:友谊,与成长同行
畅谈自我感受: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遇到过哪些挫折?遇到挫折时你的心情如何?你希望从朋友处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一活动的设臵以学生自我感受和讨论为主,着重启发学生深入探讨:友谊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第二层次:跨越障碍,寻求友谊
步骤一:我的人际圈。请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描绘出自己的交往状况,由外向内分为一般交往的朋友、较好的朋友、密友等几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在绘圆的同时思考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朋友更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理解友谊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明白封闭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从而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积极交往,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挚的友谊。
步骤二:帮帮方平。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1页方平的故事并思考交流以下几个问题:(1)方平遇到了什么烦恼?(2)假如你是方平,你会怎么做?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封闭自己,会使我们陷入孤立;保持开放的心态,会被更多的人接纳。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明确: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是获得友谊的重要途径。
步骤三:续编故事。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请学生续编方平的故事:方平有朋友了吗?有朋友后方平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积极交往,在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挚的友谊。
第四课
交友的智慧 第1课时 善交益友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反省,力争做他人的益友和诤友,识别损友,拒绝诱惑。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在交友过程中的困惑,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知识目标:明白交友要讲原则的道理,学习掌握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交友要讲原则”。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对友谊非常渴望和向往,但由于误读友谊、交友不慎会产生消极作用,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所以交友要讲原则成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交到真正的朋友”。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朋友,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其在思想上真正做到区分友谊与“江湖义气”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建议】
1.导入
搜索身边的交友事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生活中你的朋友多吗?交到朋友
后你是怎样跟朋友相处的?朋友做错了事情你会怎样做?不同的朋友对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导入教学:交友要有所选择,结交益友,可帮助自己进步;远离损友,可少走弯路,不走邪路。结识朋友、获得友谊,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和艺术。通过身边事例的介绍,创设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
2.第一层次:“益友”的含义 方式一:读教科书提供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材料,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友谊的典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或直接在班上发表个人意见,集体归纳结论,围绕结论再进行深入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结交益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善交益友的必要性。
方式二:呈现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让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古人总结的这个标准发展到现代,有没有变化呢?(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朋友是益友。)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提示:变化是有的,但其中的实质没有改变。那就是:“能帮助自己上进”的人就是益友。直奔主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明确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哪些朋友可以称为益友。
5.第二层次:交友要讲原则
步骤一:案例分析:《这样的朋友是益友吗?》思考:他们的“朋友”是益友吗?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朋友,懂得交友的原则。教师小结 :善交益友也要求分清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或“哥们儿义气”,真正的友谊和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是有本质区别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着重分析反面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辨析友谊与“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的区别,强调不要盲从别人的言行,防止因分辨不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步骤二:课堂辩论: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或“哥们儿义气”有无区别。通过辩论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友谊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在知识得到强化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
识和主体意识。
第四课
交友的智慧 第2课时 远离损友;交友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反省,力争做他人的益友和诤友,识别损友,拒绝诱惑。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在交友过程中的困惑,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知识目标:明白交友要讲原则的道理,学习掌握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了解交友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远离损友”。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涉世不深,辨别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一旦结交“损友”,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导致不良后果,因此让中学生远离损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交友的艺术”。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伴交往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初中生是独生子女,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多,他们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因此能否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的交友艺术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教学建议】
1.导入
问题(复习)导入法 :益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支持者、帮助者,大家还记得什么是益友吗?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所有的朋友都是益友吗?万一交上不好的朋友会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针对前面的教学重点难点且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设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
2.第一层次:“损友”的含义
步骤一:讲述寓言故事《小树林和火》,思考问题:小树林为什么变成了一片焦木林?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后归纳:生活中,有一种朋友会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朋友就是损友。请大家反思一下:你有损友吗?他们对你有什么影响?通过讲述学生喜欢听的寓言故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归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损友”含义的理解。
步骤二:呈现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损友的见解,让学生交流对“损者三友”的认识和理解,启发学生理解“不交损友”的必要性;进而明确指出,我们与人交朋友,要慎交朋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通过引用孔子对损友的见解,让学生明确,远离损友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交友之道,从而加深学生对损友含义的理解。
3.第二层次:远离损友
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黎明和陈凡”的案例(或者由教师、学生提供搜集到的其他案例),思考问题:从以上案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分析案例,讨论“如何远离损友”,让学生认识到远离损友的意义,进一步明确正确的交友原则。充分挖掘使用教材中的事例,启发学生从同龄人的遭遇中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远离损友必要性”的理解,从而落实知识,明确观点。
4.第三层次:交友的基本方法
步骤一: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怎样才能找到好朋友”,思考并交流:根据上述对话,结合自己的经历,你能否总结和归纳出交友的方法和艺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出交友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教材中的这段对话对学生极具针对性,客观反映了中学生在交友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中学生的交友问题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步骤二:创设情境《真正的朋友》,学生分成 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案例,思考并讨论:(1)列举每个案例中“我”可能的做法,并说明每种做法可能导致的后果。(2)如果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么做才对?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用马克思的名言总结:友谊需要真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分析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尝试设身处地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并掌握交友的基本方法。
5.第四层次:获得友谊三大法宝
方式:创设情境《大康的故事》。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分析大康不
能获得友谊的原因。
(2)教大康几招,他怎样才能赢得同学的喜欢。通过讨论分析大康不能获得友谊的原因,并让学生为
“大康怎样才能赢得同学的喜欢”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实践。
6.第五层次:化解或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
方式:根据教科书第41页阅读材料,组织学生续写故事,分角色表演。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的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当友谊出现问题或与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化解或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处理身边的各种问题都易冲动、情绪化,在讲授该内容时运用角色表演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实践,提高他们对交友问题的解决技巧,对其健康成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五课 男生女生之间
第1课时 男孩!女孩!纯真的友情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珍视与异性同学的交往。
能力目标:能够辩证地看待两性差异,正确认识异性,并能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异性喜欢的人。
知识目标:了解男生与女生在心理等方面的区别,知道男女两性有各自的优势;了解异性交往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异性同学之间要正常交往”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中学生而言,正常的异性交往是一种优势互补,既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形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但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对异性交往会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些青少年“青春期闭锁心理”,因此,让学生增强对异性交往的正面和积极认识就有一定的难度且至关重要了。
【教学建议】
1.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样的男生(女生)最受欢迎?学生回答,导入教学。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直白而又敏感的话题,在启发思考的同时直接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2.第一层次:男女生各自的特点
步骤一讨论活动:认识男生和女生。将全班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所有学生用两分钟思考异性组同学具有的优点,以及男女生对彼此的看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回顾反思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言行,并与同学交流。教师将学生提出的优点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彼此找优点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异性的优势,同时可以检验彼此对异性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为进一步的活动奠定基础,达到客观看待两性差异,正确认识异性的教学目的。
3.第二层次:青春期生理变化对异性交往的影响
方式:现实生活大碰撞——有了烦恼跟谁说。通过自由发言,让学生意识到很多同学平时喜欢而且习惯于与同性同学交往,回避与异性同学交往的现实。在此适时揭示青春期生理变化对异性交往的影响,补充介绍青春期身心变化有时候会造成一些青少年“青春期闭锁心理”。通过这一活动,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异性交往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机会。
6.第三层次: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
步骤一:创设情境:快来作抉择(如果你现在面临择校,有三种学校任你选择,即女子学校、男子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你会选择哪种学校?为什么?)通过活动,让学生讨论女子学校、男子学校以及男女生混合学校的优劣,从中体会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异性交往。
步骤二:辩论会:班级建设中男生重要还是女生重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明确异性同学正常交往的必要性。
7.第四层次:异性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异性同学之间交往的方式为题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将讨论结果与教科书第47页插图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对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这些注意事项符合。再次强调异性交往中应遵循的交往原则。
方式三:呈现故事《丁丁的烦恼》,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同学们为什么会误解丁丁?(2)丁丁的什么行为让同学们产生了误解?(3)通过分析丁丁的故事,归纳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方法。教师总结:坦然面对,不用烦恼,也不必过多地去想;交友尽量广泛,试着和每个人融洽地相处;交往要适度(如玩笑和一些行为要考虑性别差异)。同学之间传播流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此可以先让学生分析传播流言的学生的心理,然后分析流言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五课 男生女生之间 第2课时 青春的心弦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出现的爱慕异性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有分寸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知识目标: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了解异性交往应把握的分寸;女生学会在异性交往中的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正常的异性交往关系”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异性交往问题是中学生比较关注而又经常困惑的问题。青春期生理的发育,使他们萌生了对异性的渴求,但又没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当学生暗暗喜欢某个异性同学时,往往会因此而处于矛盾冲突中,甚至会产生各种心理和道德问题,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异性交往关系。对于许多敏感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度。如何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问题(复习)导入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有积极作用,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异性同学在交往过程中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带来消极影响,怎样正确处理异性交往中出现的情感问题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探讨的内容。针对前面的教学重点难点且与新内容有关的知识,设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
2.第一层次:男女同学互相产生好感和爱慕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步骤一: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8页“一名困惑的中学生”的来信,通过讨论,为这位中学生出主意。引导学生明确男女同学互相产生好感和爱慕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对于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交往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
步骤二:呈现故事《露露的烦恼》,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露露应该如何选择?教师要积极引导,客观地分析利弊,不能简单地说教或武断地评判是非。引导学生明确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每个人在把握自己的情感的时候,都要考虑承担责任。
4.第二层次:应该理性地对待初中阶段男女生之间出现的情感问题
步骤一:结合教科书48页“小芳”的案例或解释分析搜集来的其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中的问题:(1)小芳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2)收到异性同学表达爱慕的纸条,该怎么办?(3)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该怎么办?教师归纳和梳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生间的情感问题。
步骤二:组织学生学习教科书第49页的阅读材料“此时不要采摘禁果”,可以通过表演、热线咨询、讨论等活动围绕主题让学生分析、认识。活动完成后,教师总结,指出在处理异性同学之间情感问题时理性和意志的重要性。
步骤三:欣赏诗歌《早开花的苹果树》,体会如何理性处理男女同学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归纳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生间的情感问题。
步骤四:教师指导学生利用问卷进行调查,收集学生对“早恋”的看法:你认为下列行为哪些是早恋的表现?小诗欣赏《青春心事》。教师总结:我们该如何把握青春,把握我们的情感?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第三单元
走自己的路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第1课时 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正确选择,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行为,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的含义,了解导致从众的原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从众的两重性。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从众是消极的,但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从众行为也有积极的作用,即从众的两重性。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建议】
1.导入
星期天,你到市场上去买苹果,有两个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质地和价格,甲摊前有一些人购买,乙摊前一时无人光顾,你会选择买哪个摊主的苹果? 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做出两个选择,到甲摊前购买或到乙摊前购买,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都可以导入第六课从众与自主
2.第一层次:从众种种 拉呱节目开始啦!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结合课前准备,让学生列举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从众现象,并简要说出由此造成的后果。看哪个组列举的多。
教师要对学生的举例进行适时地评价和引导,可以捡取学生列举的典型事例就势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从众现象?就是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将学生列举的现象,把关键词板书在副板书上,并有意识地分为两栏,即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便于学生了解从众的分类。最后,在学生充分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生活中从众现象十分常见。让学生简要说出因从众造成的后果,为下一步教学“从众是与非”做好铺垫。
通过这一环节的举例,学生能看出有的从众行为能产生好的结果,也有的从众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所以从众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这样就过渡到了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
2.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 第一步:讨论探究
向学生展示几则材料并进行探究
(1)考试前,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紧张地复习功课。小钟在进教室前还和同学说说笑笑,一进教室马上不笑了,并且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复习功课。
结合材料让学生来回答:材料中的现象有什么作用?学生不难看出,小钟的行为是一种从众行为,但它是积极的,这种从众行为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遵从规范,保证团队良好的秩序,提高团队的效率,同时有利于个人向他人学习,获得自信心,有利于个人的进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55的辅助文,全面了解从众的积极作用。
(2)街上,因为一件事情,有两个人发生了争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围观看热闹,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结合材料让学生来回答:这一现象有什么影响?学生不难回答出:这种从众现象是消极的,会造成交通堵塞,耽误自己要去做的事等,也就是盲目从众是消极有害的。接着用课本P55福尔顿所谓“习惯的帽子”事例和P56“愚蠢的毛虫”这一科学实验(老师也可以将“毛毛虫的试验”制作成动画,效果会更加突出)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分析盲目从众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归纳总结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的事业。
(3)2007年8月中旬,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对“黑龙会”涉黑案开庭审理。向学生介绍此少年犯罪团伙的犯罪事实及团伙成员的相关访谈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中学生为什么加入“黑龙会”?加入这一少年帮派给他们带来哪些影响?从这一案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不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这样采用真实的事例来印证盲目从众的消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盲目从众带来的严重后果,也给学生敲响警钟,切勿盲目从众。
最后教师进行简要总结,从众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逐步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走向真正的自主。
第二步:探究活动
利用教材P57的探究,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将学生四人一组分好,进行讨论、探究,并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和身边的盲目从众现象,明确其消极影响,提高认识,避免盲目从众,具有很好的导行作用。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第2课时 走向自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到心中有原则,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知识目标:懂得盲目从众的原因,知道怎样避免盲目从众,掌握克服消极从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克服消极从众心理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分析从众心理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盲目从众,从而走向真正的自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落脚点。
教学难点:克服消极从众,做到自主选择,勇于负责。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由父母、师长转向同学和朋友,但他们知识少、阅历浅、经验少,因此如何确立自我、做到真正的自主而不盲从是八年级学生迫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回顾上节课所学,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盲目从众是有害的,我们要克服盲目的、消极的从众心理,逐步走向自主,直接导入课题。
2.新课学习
步骤一:合作探究
材料一:小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备受班主任的钟爱。小兰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兰被同学们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
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分同学接纳。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组,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讨论从众的原因,各组派代表交流看法。
然后每组分配一个任务,分别讨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避免盲目从众。最后各组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针对第一个原因,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的对策就应该是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应怎样增强这一能力呢?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对人对事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二,努力学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
针对从众的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即: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应采取的对策一:全面地发展自我,特别是增强自主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老师们可以选用教材P61的选择方案对学生进行引导。应采取的对策二: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压力的能力,学会抵制外部不良的诱惑,是青少年避免从众的重要措施。
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让学生通过分析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甚至是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能深刻地分析造成从众心理的原因,并能有针对性地探究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在生活中克服盲目从众,真正走向自主。
步骤二:情景体验。
晓平平时比较遵守交通规则。有一天,他与几个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郊游,路过十字路口时,没有警察,同学们全都飞快地闯红灯过去了。晓平会不会闯红灯?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身边常发生的事例,如:教科书P58的交流活动,同学邀你星期天去游戏厅玩电子游戏;或去网吧;参加歌迷会等让学生来体验。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自己和身边的从众现象,亲身感受一下为什么会从众,从而分析从众的原因,进而寻找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第一步:下面就以闯不闯红灯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1)如果不闯红灯,分析一下没闯红灯的原因。学生不难回答出: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我们要珍爱生命,闯红灯是缺乏法制观念,不遵守规则的表现等,也就是在其他同学飞快地闯红灯过去的时候,你没有盲目从众,原因是你认清了是非,会独立思考。反之,盲目从众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怎样提高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克服盲目从众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探究,寻找方法,进行交流。
(2)如果你闯了红灯,谈谈你的想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出:别人都这么做(闯红灯),自己也就跟着这样做(闯红灯)了,如果不这样做,同学们会说自己“胆小鬼”、“不勇敢”等,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老师就势进行引导,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也会使人从众。这样就分析出了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缺乏抵制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所以从众。因此,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是青少年从众的又一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抵制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避免盲目从众呢?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和探
究,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步:我思我悟。回忆自己曾因为从众而做的一件事,分析原因,造成的后果,并思考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形时该怎么办?这样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真正做到走向自主,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赏析教材P63的“梨无主,我心有主”,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做到心中有原则,充满信心地走向自主。
第三步:从今天开始,从自己最容易从众的某些行为(如起哄、模仿时尚、追求时髦等)入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抵挡不合理压力和抵御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
第七课
偶像与自我 第1课时 透视“追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走出“追星”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现象,能够深刻剖析“追星”的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理解“追星”的原因,知道“追星”的利与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追星”的利与弊和偶像崇拜的原因。因为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透过事物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1.导入
步骤一:小品导入。播放赵丽蓉、蔡明等主演的小品《追星族》,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教学情境。
步骤二:播放短片《杨丽娟疯狂追星酿惨剧》,导入主题。
故事大概: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她放弃了学业(初中毕业),“专职”在家迷恋华仔。为了圆女儿的追星梦,生活并不宽裕的杨丽娟一家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并负债累累。连家里的房子都卖掉,父亲甚至想到了卖肾。最终,杨丽娟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2007年3月26日凌晨,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2.第一层次:“追星”溯源 步骤一:星光灿烂话追星
第一步:说说心里话。你有喜爱或崇拜的明星吗?如果有,你最崇拜或喜欢哪位明星?说一说你为什么会崇拜或喜欢明星呢?谈谈你的感受和体验等。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段学生自述,联系自身感悟和体验来交流,同时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教材P65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追星原因。
通过交流,学生们可能会谈到之所以追星是因为他们的成功让自己羡慕,或因为他们代表了时尚流行等,老师可以适时总结:在明星身上我们似乎能找到现实生活中向往而得不到的东西,找到成功,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在明星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已经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自我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的需要,也可能是为寻求刺激,追求时尚与流行,追求浪漫等。总之,追星是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学生“追星”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的交流和探讨,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的追星现象深入分析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为使学生有理论上的认识,可以借助心理学家的一段话来加以印证。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寻求自我道路上的普遍现象,甚至很多成年人也乐于为自己树立榜样,这是印证自我发现的一种渠道。——北师大心理学院博士姚计海教授
第二步:调查与探究
对于P66的调查探究活动,老师可以按照偶像职业运用分类投票的方式来使同学们了解同龄人追星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讨论: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在学生明确追星是一普遍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追星选择。
第三步:畅所欲言
在同学回答中找出共同喜欢的一位明星,请同学谈谈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视他的什么特点?
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体验来谈论,也可以借用教材P67两位学生对篮球明星乔丹不同的喜欢理由,引导学生理解追星存在类型差异。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印证。见P67页“表层性欣赏和实质性欣赏”。
心理学上,一种崇拜属于表层性欣赏,其特点是欣赏偶像的形象特征;一种崇拜属于实质性欣赏,其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的人格特征。这种差异反映了我们的兴趣爱好与追求,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第四步:自我反思
老师们可以用P68页的反思活动,也可以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一步补充问题来充实教学,如:你认为你对明星的崇拜属于哪一种类型?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步骤二:青春物语
某校心理咨询室收到一封来信,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爱笑爱哭的女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迷恋周杰伦的歌,同时迷恋上他酷酷的眼神,迷恋他能写会唱的音乐才华,我收集了他的大量图片和光盘,爸妈发现了我的做法,他们说我不务正业,耽误学习,没收了我的MP3,不允许我保留周杰伦的图片,为此我和他们大吵一通,我很苦恼,难道崇拜明星也有错吗?
让学生共同来探讨一下这种现象,帮助这位同学解脱烦恼。老师可以围绕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
3.第二层次:追星利与弊 步骤一:唇枪舌剑
辩论主题:追星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有利
反方观点:追星有弊
具体活动操作如下:第一回合:双方陈词。正反双方各有一名代表简要陈述本方观点和主张。第二回合:短兵相接,双方自由辩论。找出对方弱点予以反击。第三回合:总结陈词。双方各找一名代表总结辩论结果进一步论证本方的观点。
(为使辩论能有理有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准备时要搜集大量素材,既可以阅读教材P68、P69的文章,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生辩论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总结:追星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怎样追星,对明星崇拜到何种程度,却有是非利弊之分,对明星盲目崇拜,疯狂迷恋,会丧失自我,妨碍学习影响生活,而对明星正确理性的崇拜欣赏,则会成为我们成长前进的动力。慎重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以他为榜样,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激发更多的潜能,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课堂反思:结合自己和周围同学情况,思考和概括自己关于追星问题的看法,同时反思追星以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步骤二:材料对比分析法
出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同时出示篮球明星、阿根廷人吉诺比利的相关资料。
请学生对两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思考和概括自己关于追星问题的看法,完成P69的分享活动。最后,完成P70的反思活动。
第七课
偶像与自我 第2课时 超越崇拜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明星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艰辛,引导学生化偶像为榜样,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从深层次去认识明星与偶像,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能力目标: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偶像,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认识偶像崇拜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自己,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对追星现象进行理智分析,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性对待偶像崇拜。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透过事物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对于学生能否超越崇拜,走向自主,成就自我至关重要。
教学难点:超越崇拜,走向自主,成就自我。这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对学生的偶像崇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清醒、理智、成熟地追星,树立明星崇拜的正确态度,同时又要正确认识偶像与自我的关系,最终做到超越崇拜,确立自我,成就自我。
【教学建议】
1.导入
向学生呈现近年来的一些流行新词,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凉粉”、“玉米”等,这些已成为部分追星族称呼自己崇拜的偶像的专用称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崇拜的明星?导入课题。以学生熟悉的追星现象和模
仿秀的形式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2.第一层次:偶像两面看
利用教材P71马拉多纳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1)偶像值不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学习?(2)你了解自己崇拜偶像的优点和缺点吗?(3)我们应怎样评价自己崇拜的偶像?
通过交流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待偶像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全面评价偶像。谁都会有缺点,明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偶像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这是对待偶像的理性和成熟的态度。
3.第二层次:成功的背后 步骤一:艺术人生谈成功
教师播放视频《艺术人生之李连杰》。结合李连杰的故事议一议:你了解偶像的成功经历吗?他们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步骤二:自主探究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偶像成功的经历,并结合P73的材料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谈体验和感受。以一两位明星的成功之路为例,说一说自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
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明星们的成功,更要看到成功背后的奋斗和艰辛,看到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的优秀内在品质,学习偶像的可贵之处,把它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4.第三层次:确立自我 成就自我 第一步:看漫画说感受
结合教材P74的漫画,谈谈你是否有同样感受,说一说自己崇拜偶像的转换。
老师总结:从对父母,老师的崇拜中走出,意味着青少年逐渐获得了独立和自主,偶像从父母,老师转换到明星并不完全意味着成长和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以理性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对待自己崇拜的明星。
第二步:收获背篓
通过同学们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使学生明确要培养理性成熟的追星态度:一方面崇拜他们背后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不盲从疯狂,这样才能做到超越崇拜,走向自主,确立自我,成就自我。老师可以充分使用教材最后几段优美而又富有深意的话,作为一段教师寄语来升华教学。
课外拓展:以“我与偶像”为主题撰写小论文。根据课本所学,重新认识自己的偶像,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超越崇拜,成就自我。
第八课
一念之差
第1课时 危险的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拒绝不良诱惑的决心,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我们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诱惑的双重意义;了解和认识“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危害。只有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才能主动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增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自觉性。教学中,通过对四种不良诱惑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彻底清除试一试的错误想法,达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1.导入
步骤一:运用美好诱惑和危险诱惑的对比,提问学生对“诱惑”的理解。可运用教材76页两幅图片进行对比;也可课前搜集两则故事、案例或影像资料进行对比教学。根据搜集的材料思考“两名中学生分别遇到了什么诱惑?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导致什么不同的结果?说明什么?”使学生意识到:认清诱惑,经受考验,人生的脚步将变得更加稳健。
步骤二:结合中学生因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学生谈启示和感想。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经受不住不良诱惑的考验,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学会抵制不良诱惑,是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
2.第一层次:正确分辨诱惑
第一步:让学生结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列举“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诱惑?”,分辨“哪些属于美好的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引出不良诱惑问题。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优异成绩的诱惑;探索新知的诱惑;网络、吸烟、酗酒、网络游戏的诱惑等)。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感而发,辨别善恶。认识到生活中会面临各种诱惑,“诱惑”可以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理解,美好的诱惑能激励人们去追寻、探索和创造;不良诱惑会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真正提高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
第二步:针对教材77页“青少年要增强辨别各种诱惑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周围世界的诱惑,为什么青少年往往会因一念之差,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使学生反思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提高辨别力和自控力的重要性。
1.第二层次:不良诱惑的危害
针对不良诱惑的特征及危害,出示关于“黄毒”“赌博”“吸毒”及“邪教”四种不良诱惑的图片,再结合典型事例加以引导和印证,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为主,逐一具体分析不良诱惑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
第一,结合教材77页材料“‘黄色’陷阱”或其他真实案例,分析“黄毒”的危害性。设问“小敏走上违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黄毒对小敏产生了什么影响?”再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涉‘黄’的东西?”(如口袋书、网络游戏、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等。)老师补充数据说明“黄毒”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升高,而且性犯罪率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升高。达到使学生时刻保持警惕,不为满足好奇心而涉黄,防止“黄毒”侵蚀的目的。
第二,结合教材78页材料“赌博的真面目”或其他真实案例,分析“赌博”的危害性。让学生反思生活中哪些行为带有赌博性质,如扑克、网络游戏、不合法的即开即中抽奖活动等。使学生知道赌博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发因素,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第三,结合教材79页材料“‘只吸一次’的代价”,或观看相关的影像片段、吸毒者照片,分析“毒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讨论“从材料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老师可补充毒贩诱骗未成年人吸毒的“招数”。消除某些学生“只吸一次没关系”的错误思想,对“远离毒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
第四,结合教材80页材料刘思影的照片和介绍,分析邪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再结合学生自己搜集和老师补充的相关案例、图片,更充分感受邪教的危害。激起学生对“法轮功”受害者的同情和惋惜,认识邪教的危害,认清邪教的本质。
第五,运用教材81页的活动,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网络游戏、吸烟、金钱及生活中的其他“诱惑”,分析其特征和危害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讨论、辩论、表演等。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第三层次:归纳总结
第一步:归纳不良诱惑的危害。注意从个人、家庭、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归纳。深化学生对不良诱惑危害性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步: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参与赌博,屡教不改”、“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均列为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良诱惑能迷惑人?”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虽然能够暂时满足人的某些低级需要,但其危害无穷,要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性,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
第八课
一念之差 第2课时 拒绝诱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激发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信心。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应该拒绝不良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各种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由于抵制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极易在诱惑面前束手就擒,走上邪路。因此,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对他们端正人生方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抵制不良诱惑是远离违法犯罪的必要条件。如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受到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有利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教学建议】
1.导入
青蛙实验的感悟。思考“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不良诱惑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要增强识别能力、抵制不良诱
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才能避免步入歧途。
2.第一层次:理智拒绝不良诱惑 步骤一:“故事续写或续演”。放学路上,小明受到不良诱惑(如好朋友极力邀请他去网吧玩带有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学生续写或续演小明的态度、行为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不良诱惑的危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懂得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客观分析不良诱惑的危害,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分角色表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续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步骤二:利用上节课资料“毒贩诱骗青少年吸毒的手段”,学生讨论“拒绝毒品诱惑的方式”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拒绝毒品诱惑?”或先播放有关禁毒的宣传片,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不良诱惑危害的认识,能够理智拒绝。
3.第二层次:拒绝不良诱惑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步骤一:
第一步:案例分析法。一则或几则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学习、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设问“案例中主人公沉迷网络游戏,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如果你周围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懂得远离不良诱惑的办法之二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第二步:课件展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体会国家为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场所而做出的努力,号召学生及时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步骤二:
第一步:漫画启示法。思考教材82页漫画《远离不良诱惑》带来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交流“可以培养哪些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如踢球、游泳、集邮、绘画、唱歌等。)使学生明确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不能涉足容易滋生“黄、赌、毒”和其他不良现象的场所。
第二步同上。
4.第三层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步骤一:情境创设法。设计几个情境(如朋友请抽烟、向你兜售黄色书刊、上课时想翻阅书包里的娱乐杂志等)或出示图片“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表”。思考“情境中事物是否具有诱惑力?”、“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在这一环节学生还可能想出其他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如主动请人帮助法、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法等)
步骤二:
第一步:漫画启示法。观察教材83页漫画《拒绝诱惑》,思考说明什么道理?说明抵制不良诱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理智的中学生。
第二步:课堂活动“测测你的自控力”。通过心理测试题,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锻炼意志品质,抑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冲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5.第四层次: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步骤一:推理教育法。列举某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推理这些不良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如:投机取巧、考试作弊——容易养成弄虚作假、欺骗讹诈的恶习;厌恶劳动、追求享受——容易出现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沉湎于“三室一厅”等现象;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容易做出违反道德准则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再让学生讨论感悟。在推理后果和讨论感悟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自己,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步骤二:案例分析法。出示一个中学生从违反校规校纪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案例,学生思考“主人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对自己的启示”。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知道拒绝不良诱惑,还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校纪校规。
6.课堂活动及课外实践: 步骤一:“抗拒诱惑计划书”——我曾受到的不良诱惑是什么、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抗拒诱惑的具体措施、能够连续一周按计划执行的激励措施、如果两次未执行计划的惩罚措施、监督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懂得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步骤二:“倡议书”。以班级为单位向全校同学发一份“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的倡议书。写倡议书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总结本课内容的过程。
步骤三:“名人名言启示录”。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并相互交流有关增强自制力、有利于拒绝不良诱惑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做为座右铭,时刻用它来提醒自己,抵抗诱惑,走向成功。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1课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
步骤一:名言导入法。“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什么道理。
步骤二:flash导入法。播放flash《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大错大恶往往都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2.第一层次: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步骤一:
第一步:案例分析法。展示某少年因受到不良诱惑,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或选取教材上的案例、漫画。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思考“从该少年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懂得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从染上坏思想、坏习气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从而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提高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
第二步:让学生看教材8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中列举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言行。
步骤二:数据说明法。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反映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现状的数据和资料。(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数据,某城市少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的不良行为调查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说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告诫学生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第二步同上。
3.第二层次:违法行为的分类
步骤一:案例分析法(可以运用第一层次中的案例)。提问学生“案例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什么?”说明违法就是指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请同学们列举“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并思考“请将这些违法行为进行分类并说明划分的理由”。让学生明确根据违反的法律不同,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学生思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什么本质区别说明二者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步骤二:自学明理法。运用教材89页“探究”与“实践”中的表格和图例与正文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明确违法的含义,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在对社会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的处罚三个方面都是不同的。
通过方式一和二,在学生明确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区别之后,犯罪的特征就很明显了。在此强调犯罪的三大特征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强调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即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4.第三层次:违法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一步: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在处罚方面的区别。搜集与每一种制裁相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受什么制裁?为什么?”然后课件展示几种法律制裁的比较,明确我国规定的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通过比较、对照,分析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之间的区别,说明根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无论何种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通过制裁方式和制裁力度的不同,学生能感受到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讨论“惩治犯罪的重大意义”。感受体会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威严,更自觉地杜绝不良嗜好,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中学生。
5.第四层次:模拟庭审
模拟庭审活动。案例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也可使用师生自己搜集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不同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辨明道理,同时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2课时 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因此,只有当学生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教学建议】
1.导入
步骤一:电视剧《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学生谈感想。问“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吗?怎样才能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步骤二:故事《烂苹果效应》。说明不良习气、小错误、小恶也有极强的破坏力,在我们犯小错误时就要立即改正,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6.第一层次: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步骤一:
第一步:阅读教材93页事例《偷苹果是小事吗?》,分组讨论(1)“偷苹果是小事吗,为什么?”(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3)“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步:设置活动“寻找同学或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分组讨论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发展下
去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再让学生列举好习惯,也将其写在黑板上。懂得看似“司空见惯”的不良行为往往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预兆,同时也敲响了警钟——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惯、坏作风开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步骤二:
第一步:录音《一个死刑犯的忏悔》,当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而今却成了一个身陷囹圄的死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变坏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醒悟、悬崖勒马。让学生谈感受。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勿以恶小而为之。感悟到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道德修养,谨慎交友,防微杜渐,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第二步:设置活动“给自己制作一张改正不良行为监督表”。请同学们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不应该有的?改正和预防措施?实际效果?通过自我监督表,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善于发现身边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3.第二层次:克服几种错误思想 步骤一:列举部分青少年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如偶尔做一次错事没关系。大错不犯,犯点小错也没什么关系。自己年龄还小,即使犯罪也不会被判刑。)学生针对这些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课件展示《刑法》的相关条文。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深刻体会错误观点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慢慢堕落甚至犯罪,而且能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步骤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结合教材94页漫画资料,让学生分析这些思想和行为的错误性和危险性。介绍某青少年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真实案例和《刑法》的相关法律条文。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纠正错误思想,提高法制观念,改正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指挥的,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轻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法纪观念淡薄,难免犯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
4.第三层次:过则无掸改
步骤一:阅读教材96页事例,思考“你赞同事例中主人公的做法吗?为什么?”反思“自己犯错的经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想。”老师介绍孔子名言“过则勿惮改”的涵义。通过讨论,明白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可能因为一时糊涂而犯错误,但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应该是通过撒谎等错上加错的方法来隐瞒,而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知耻近乎勇,是青少年应当拥有的品质。
步骤二:课件展示一位学生犯错后想承认错误,但怕受到他人歧视所以不敢承认错误的矛盾心理。讨论“主人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应该怎样对待他?并说明理由。”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改正错误需要勇气和决心,更要有耐心和行动,而且要正确对待舆论。也说明我们应该宽容对待他人的错误,主动伸出友好之手,以便帮助他人彻底改掉不良行为。
老师和学生讲述名人知错能改的故事。通过正面事例证明人正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因此,成长过程中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
5.课堂活动或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防微杜渐和过则勿惮改的谚语或名言。更理性的思考本课内容,并转化为行动。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第十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第1课时 成亦顺境,败亦顺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面对顺境,能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顺境。能力目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顺境的双重作用。
知识目标:认识顺境的不同影响;懂得身处顺境时的正确做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顺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顺境和逆境相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进,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利因素,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而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阅历决定了他们很难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顺境,正确认识顺境的两面性。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顺境”。现在的学生大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经历生活的磨难,缺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切身体会,因此他们不太懂得珍惜并利用自己拥有的有利条件。有的青少年沉溺于顺境而不思进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顺境中常存感激之心;要把握机遇努力成才;身处顺境,居安思危。
【教学建议】
1. 导入
方式一:多媒体播放视频《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简介、童年的经历等)。通过感受邓亚萍的辉煌成绩以及背后经历的种种坎坷,明确顺境与逆境构成了人生乐章的双重变奏,导入新课。
方式二:古诗导入,请学生分析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理解。引发学生讨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方式三:图片欣赏导入。伴随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然后教师按照教材引言的内容去讲解、导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顺境和逆境获得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仍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上,下一步就要帮助学生对顺境和逆境有理性的认识。
2.第一层次:在顺境中成功 方式一:
第一步:让学生列举自己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功,并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顺境”的含义。
第二步:结合教材P98图5-1畅所欲言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类似环境。体会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长辈、亲友等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由衷产生感恩之心。
第三步:让学生对比过去(主要是父母一代)和现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思考顺境对人成长的作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说明,充分
感受顺境有助于我们成功。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故事,设问:她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明确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在主观上做到勤奋、节制和坚强,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方式二: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班上某同学的动感影集。通过感受她(他)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明确顺境的含义。
第二步:通过“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经历”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就展”两则材料论证顺境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明确无论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社会、人类发展等方面,顺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第二层次:在顺境中沉沦
方式一:
第一步:教师列举“被南开大学退学的张满意”以及 “身处顺境的韩虎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共同分析顺境为什么会给某些人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通过真实典型的材料印证如果主观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顺境就会成为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二步:请课前有所准备的同学讲述古今中外由于沉溺安逸生活,不思进取而荒废学业、走向失败的故事。大量鲜活的实例既能有力地证明顺境的负面作用,又能使学生有所体验。
第三步:多媒体播放《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邓亚萍退役的原因)。通过分析邓亚萍在巅峰时选择退役去读书的原因,总结出应该如何正确面对顺境,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顺境。
方式二:
第一步:阅读教材P100材料“高速公路上的弯道”和“青蛙实验”谈感想。高速公路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顺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如容易使我们懈怠、不思进取和意志消沉等;青蛙实验的结果则告诉我们在顺境面前如果贪图享乐,沉溺于安逸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第二步:设计名言大比拼活动“关于顺境负面作用的名言我知道”。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明确了顺境的负面作用。
第三步:结合事例“毛泽东辩证看待顺境”,启迪学生应当如何面对顺境。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合作探究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一方面要珍惜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充分利用顺境这一资源,促进自我成长。
第十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第2课时 功亦逆境,过亦逆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以积极的心态把握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在逆境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上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客观分析、正确面对逆境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逆境是客观存在、难以完全避免的;认识逆境对人的成长
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懂得顺境与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逆境中奋进”。从教材内容设置来看,“在逆境中奋进”是对逆境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和体验逆境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引导学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从学生思想教育来看,由于缺乏对逆境的正确认识,当逆境来临时,有些学生情绪消沉低落,行为紊乱偏激,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因此,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奋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重大。
教学难点:“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初二学生的认知角度看,他们大都缺乏辨证思维能力。怎样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怎样遇到逆境不气馁,理智分析,勇敢应对,变不利为有利?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构成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列举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逆境,如考试失利、没有知心朋友、家庭经济困难等。通过生活情境的设臵,主要让学生明确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但这种美好的想法却不现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逆境的考验,从而导入新课。
方式二:案例对比导入。通过勇者面对逆境能奋发、搏击而胜利的案例和懦夫面对逆境是抱怨、退却而失败的案例对比,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导入“功亦逆境,过亦逆境”的教学。
2.第一层次:在逆境中消沉 方式一:
第一步: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逆境,并回想当时的感受。通过列举和谈感受,使学生对逆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逆境总是与人不期而遇,它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人对逆境的感受也不同。
第二步:教师提供提示材料,设置活动“猜猜她(他)是谁”。此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遭遇逆境,即使是伟人、名人也不例外。逆境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逆境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三步:列举遭遇逆境的初中生高明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说明什么道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对于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最终一事无成,从而总结本层次的题目:在逆境中消沉。
方式二:
第一步:首先让学生思考并畅谈:你眼中的逆境是什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逆境,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反映逆境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视具体情况点拨、引导即可。讨论的结果应达成共识:逆境总会与人不期而遇。逆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人对逆境的感受也不同。
第二步:让学生完成教材P102的探究:在你的周围,有人因为逆境而沉沦吗?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和沉沦的原因。(因为探究的内容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所以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交流即可。当然,教师也要准备一些因逆境而沉沦的案例。)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逆境的阻碍作用是明显的,逆境对人的成长有消极影响。
3.第二层次:在逆境中奋进 方式一:
第一步:多媒体课件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的事迹,让学生就洪战辉说过的一句话“苦难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人生最重要的是奋斗。”展开讨论。用感人的故事引出主题,激励学生在逆境中奋进。
第二步:让学生就高明和洪战辉的事例展开大讨论。通过境遇相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的两则事例进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逆境的“两重性”,即对懦夫和意志坚强的人来说,逆境的作用完全不同。
第三步:请学生讲自己了解的战胜困难、在逆境中奋起的故事。进一步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对逆境。
第四步:播放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并展示大灾大难后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让学生明确“多难兴邦”的道理,它蕴涵着历史的辩证法,充分说明顺境与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并激发出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伟大祖**亲的热爱。
方式二:
第一步:组成合作探究小组,讲述在逆境中奋进的人和事,进而分析自己在学习、交往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原因并找出应对的方法。通过发表自己对这些人或事的看法,以及帮助那些有挫折感的同学出谋划策,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耐受能力,明确逆境的“两重性”。
第二步:举办一场辩论会,题目为:顺境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逆境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辩论澄清观念,学会辩证地看待顺境和逆境,培养主动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意识,形成“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从而结束对第十课的学习。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 第1课时 感受挫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锻炼自我调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知道挫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导致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辩证的观点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初中生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而挫折就成为生活和学习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特别是不能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导致有些学生遭遇挫折后出现情绪消沉低落、自责、甚至失去信心的状况。因此,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在挫折面前要保持正常的心态,能从容面对,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遇到挫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辩
证色彩。但学生的思维习惯基本上是非此即彼,不容易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只有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积极作用,才会产生不回避挫折、挑战挫折的决心、信心。因此,理解这一观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介绍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杨威的奋斗经历。讨论:你认为他是一名成功的运动员吗?为什么?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尽管杨威失利多次,但他具有顽强的意志,能够战胜挫折,依然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通过事例使学生了解成功与挫折构成了人生不同寻常的两个音符,只有成功与挫折交替呈现,人生才能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方式二:播放歌曲《真心英雄》),设问歌词中的“风雨”和“彩虹”分别代表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挫折”这个原本沉重的话题轻松化,引发学生对挫折相关问题的思考。
2.第一层次:人生难免有挫折 方式一:
第一步:聆听心声。设置学生活动:你的挫折我来听。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挫折,既是一种宣泄,又是他们直面挫折、走出挫折的第一步。通过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心理体验,加深对挫折含义的理解,懂得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要经历挫折的,同时为后面教学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提供很好的素材。
第二步:列举感悟。截取视频片段,播放2010年上半年我国和世界各国遇到的灾害(如:西南大旱、青海玉树地震、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红衫军与泰军警大冲突、冰岛火山大爆发等等),让学生谈一谈内心感受。无论什么身份、地位、职业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经历各种挫折;另外,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挫折,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使学生明确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干扰、困难和失败,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挫折。
方式二:
第一步:呈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奋斗史。学生谈感想,对奥巴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懂得任何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经历挫折的锤炼。
第二步:讨论中学生会遇到的挫折。在讨论的基础上呈现对中学生挫折的调查。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挫折,并了解自己的耐挫折能力。
3.第二层次:造成挫折的因素
方式一:学生回忆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挫折经历,并将其一一写下来,小组讨论交流如下几个问题:(1)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2)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对一些人是挫折,对另一些人则不是挫折?(3)哪些人最易受到挫折?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懂得人的心理因素在应对挫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敢于直面挫折、勇于战胜挫折的勇气。
方式二:展示一系列图片,分析挫折分别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讲解各种因素:(1)外在因素(非人为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2)内在因素(人为因素)①学校因素②家庭因素③个人因素等。造成挫折的因素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使学生明确,从古至今没有人能不经历挫折和失败,相反人类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4.第三层次:面对挫折,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方式一:
第一步:创设情境,讨论对错。李明因为两道题不会做而恼羞成怒将数学试卷撕毁后跑出教室号啕大哭;张红在外语考试失利后冷静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使这次失败成为鞭策自己的动力。设问: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方法谁对谁错?为什么?通过分析对与错,引导学生明确,面对挫折不同的人可能会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
第二步:阅读材料,交流总结。阅读教材P109的补充材料,思考:(1)为什么相同的遭遇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2)如果我是弗莱克或乔布斯,我会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人们对挫折的三种态度:悲观失意,自暴自弃;吸取教训,重振旗鼓;理性面对,主动挑战。通过例证得出结论:面对挫折,态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此外,通过假设,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耐挫折能力。
第三步:点击名人,启迪感悟。展示邓小平、奥巴马、邰丽华、李月、霍金、刘德华等人的图片和事迹,让学生点击自己感兴趣的人,了解他们与挫折抗争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谈对自己的启发。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伟人、名人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指导自己今后的行动,进一步发展健康的心理,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方式二:
第一步:课件呈现“三只青蛙的故事”。学生讨论:为什么三只青蛙的遭遇不同?使学生明确人们对挫折的三种态度,在此基础上感悟要在挫折中奋进,选择坚强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第二步:小小词汇库。请学生分别说出悲观放弃者、重振旗鼓者、理性挑战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语有哪些。使学生领悟对待挫折的态度对战胜挫折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 第2课时 战胜挫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直面挫折,面对挫折抱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能正确面对挫折、分析挫折,培养抗挫折能力;初步形成自我调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走出挫折带来的阴影,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经受磨炼,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挫折”。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这个观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辩证色彩,而且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往往把挫折看作是坏事,害怕遇到挫折。然而,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挫折可以成为争取
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所以,遭遇挫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关键是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对于这些,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建议】
1.导入
第一步:播放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永不停跳的舞步》的视频片段(或截取李月在舞台上跳舞的图片)。
第二步:简单介绍芭蕾女孩李月:11岁的李月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然而却在四川地震中失去了左脚。面对苦难,她一刻也未放弃自己对芭蕾的追求。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帮助下,她终于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重新起舞。教师设问:李月的“重新起舞”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引用同龄人的励志故事,不仅给每位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而且使教材理论更具说服力。李月正是因为有着对未来生活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的态度,最终才能战胜困难、梦想成真,从而导入新课:战胜挫折。
2.第一层次:正确认识挫折 方式一:
第一步:列举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多次经历挫折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并结合李月的事例分析面对挫折两人态度的共同之处。通过寻找共同点,使学生明确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它也可以成为我们自强不息、奋起拼搏、争取成功的动力。
第二步:设计“每人奉献一个通过战胜挫折后获得的智慧,存入班级智慧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印证我们应当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乐观面对挫折。
方式二:呈现故事:仅因为自己一直担任的班长职务被撤换,而同学们又在一旁议论,海口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蔡同学就在家喝下了农药。教师设问:同样面对困境,为什么蔡同学和李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两则事例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当人们遭受挫折时,可能会引起心理上的苦闷,情绪低落,这是自然的内心体验。但面对挫折、困境或失败,人们是沉湎其中,还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改善自己的境遇,这才是面对挫折的关键之处。明确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3.第二层次:学会自我疏导
方式一:展示被坍塌物死死卡住左腿、已经危在旦夕的李月的图片,叙述当时救援人员的无奈之举——截肢。教师设问:失去左腿对于一个怀揣舞蹈梦的女孩,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当时李月的心情很烦躁,打针、吃药都不是很配合。请同学们介绍排解挫折感的方法,帮助李月走出生命的低谷。通过列举具体的排解方法,在帮助李月重燃生命火焰的同时,学生自己也能积累和掌握不少自我疏导的调控方法,如:在适当的地方哭一场、找好朋友倾诉、把心事告诉亲人等。
方式二:
第一步:设计情境:(1)因为在我的座位旁发现了两张废纸,我们班被扣了两分,几个同学说我是故意扔的,我整整一天都闷闷不乐。回家后我向母亲诉说了这件事。(2)小明的心情糟透了。他先是忘带作业被老师批评,又不小心把墨水洒在同学身上,还把钢笔摔坏了。放学后,他拉着好朋友小刚去河边散步。请学生思考主人公分别用了哪种自我疏导的方法排解挫折感。学生通过分析情
境,总结出自我疏导的方法。
第二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用过的自我疏导的其他方法。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寻找其他有效的自我疏导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移情法、目标升华法等。
4.第三层次:培养良好品质
方式一:展示李月练习舞蹈的图片。通过教师介绍李月练习舞蹈的故事,使学生明确要战胜挫折,就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应该有积极乐观、自强不息、豁达的态度,这样可以减少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自身承受挫折的能力。
方式二:阅读教材P114“日本青年的故事”,思考哪些人格特点不利于战胜挫折。通过分析材料明确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性情急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容易引起挫折感,而自信的人、乐观者则不易被困难吓倒,有较高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5.第四层次:磨砺坚强意志 方式一:
第一步:分析李月重返舞台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
第二步:设计学生活动:磨砺意志我有方。请同学们交流磨砺意志的好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一个人的顽强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练中增强的。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方式二:
第一步: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舸》。设问:黄舸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使学生明确,要战胜挫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第二步:让学生结合教材P115正文和P116四个辅助材料,总结应怎样培养意志品质?引导学生作出精要概括,培养意志品质要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
第三步:对比黄舸,说说自己的意志品质如何?结合事例谈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对自己的意志品质有基本了解,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坚强意志。
6.第五层次:树立远大理想
展示李月躺在病床上的图片。教师介绍背景:在医院,她对亲人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身边的同学都不在了,但是我一直想着跳舞,就坚持了下来!”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李月坚持了下来?她的话对我们战胜挫折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战胜挫折,就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有了远大的人生理想,犹如大海行船有了航标,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力量,我们就能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
7.课堂小结
方式一:展示NBA小黄蜂的事迹。设问:博格斯是怎样创造奇迹,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现实的?通过解析人物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深化认识,提高境界。
方式二:互助热线活动:一位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向互助热线打来了电话,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走出困境、战胜挫折。让学生充分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战胜挫折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