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林-四(6)班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 林
课题:《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
充分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拓展延伸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十一、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 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教学反思:
根据前几节以前的经验,孩子们不喜欢一板一眼的往前走。他们喜欢自己做主的课堂,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想试试在学古诗的时候也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做法。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
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两个拓展延伸题: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孩子们又找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集体的智慧就是强,他们提供的句子远远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最后我们齐背《过零丁洋》。
这节课我上的很有感觉,孩子们也都很有感觉,师生良性互动,在课堂上促进了感情的交融,我发现下课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觉得更亲近了。以后我要多上这样的课„„
第二篇: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问刘十九》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问刘十九》作为一首浅白如话的小诗,学起来并不难,难得是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该和孩子们学什么。首先《问刘十九》是传统文化课,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原则,《《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指出三条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二是启蒙性原则,三是开放性原则。”提出的学习理念是,“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加强课内外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学习总目标是“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第二学段(3至6年级)阶段目标是,“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4.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5.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指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针对这些目标和要求,我定下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想象中丰富对古诗意境的感受,能背诵古诗。
2.认识中国友情文化中的邀请诗、相聚诗、送别诗,了解白居易的闲适诗和讽喻诗,认识白居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3.学习“品诗识人”的学习方法。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白居易的故事和资料,了解白居易。也可以扩大范围,了解唐朝著名诗人的故事和资料,了解古代社会的书生生活。
教师:了解中国古代的诗文化、酒文化、农耕社会的酿酒文化。课件。教学过程:
一、大体理解故事,在美好的想象中朗读背诵古诗。
(一)该环节从读名言了解中国人重朋友之特点进入 出示一些名言——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付玄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们更将这种友情引入诗中进行抒写,比如刚刚学过的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把这种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写了出来,谁来背一下。
谁还能背诵其他的表达友情的古诗。(大家积累的可真不少)。(随学生背诵及时总结板书:送别诗 相聚诗)
其实,唐诗中表达这种深厚友情的不仅有送别诗,有相聚诗,诗人们更是用诗写请帖邀人相聚,写这类诗的翘楚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他曾写过一首让所有读书人都羡慕不已、自叹不如的诗,叫做《问刘十九》。(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进入本课学习
(一)读正确。(练习读、指名读——正音“无mo”,这个字我们今天是第一次在古诗词中见,以后随我们阅读量越来越大,就会经常在古诗词中见到他,他在表示询问的意思时,在古诗词中一般读作“mo”。)
(二)读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那就要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学生汇报课外借助网络和字典等工具初步学习古诗的形式进行,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浅显讲解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包括酿酒文化和饮酒文化。
教师依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插入该知识: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社会,酒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据说第一个酿美酒的人是帝女精卫,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开始酿制美酒。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过大小节令、婚庆喜事要饮酒,朋友相聚要饮酒,读书人吟诗作词要饮酒。人们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情,无酒不成庆,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诚”。因此,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酿酒,而白居易家酿的酒更是醇厚浓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非常有名。
(三)读韵味。
当刘十九看见白居易邀请他去饮酒的请帖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让学生一边读古诗一边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觉得这个画面怎样?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是啊,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唐人绝句精华》:(出示)读此诗,知白居易之好客,有酒则呼友同饮。
让我们带着对白居易的欣赏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古诗。
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该古诗的方法。小结:这么美的诗就用这么浅白的语言写出来,这就是白居易诗的特点——浅白如话(板书)。引出简介中对白居易诗歌的介绍,这样的语言特点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读得懂,因此(出示)后人这样评价这首诗,“《唐诗三百首》: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知道古人如此崇拜这首诗,你对白居易这首诗有了什么新看法? 那就让我们再看他少年时代十六岁时写的一首诗吧——
课件逐行出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学生在初见惊讶而后不由自主随读随背的兴奋中,看到他们不熟悉的后四句,让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理解整首诗,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让我们读出白居易在诗中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结:邀请诗、聚诗、送别诗这种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友情文化,引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结:古人们是这样重视友情,从少年到老年对朋友热情似火,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更应该将这种热情好客传承下去。就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美丽的《问刘十九》,先将这份热情记忆在我们的头脑中,然后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让这份美丽的情感刻在我们的印象里。
再齐背《问刘十九》
总结,以上这两首诗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代表作。
(三)拓诗再识白居易。
再回到文中的白居易资料,让学生初步说说他们眼中的白居易。据学生汇报出示,出示最能代表白居易讽喻诗特色的两首诗《轻肥》《卖炭翁》(出示注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成果,(出示提示: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某段诗,可以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画一画自己读过此诗后脑海中的画面,可以说自己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白居易)丰富对白居易的了解,你又透过这首诗看到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四)深化认识白居易。
出示古今中外人民对白居易的评价,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深化对白居易的认识。
引:白居易一生作了大量关注百姓生活,同情百姓遭遇的诗作,可以说他就是古代为老百姓发生的好官,所以,他曾任杭州刺史的西湖上的一道堤岸被称为白堤(出图),人们在他的出生地河南修建了白园,让他在这儿安息。又因为他在创作诗歌时追求每句诗都要浅显易懂,所以后人在诗歌作品评价上也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诗魔”和“诗王”,称他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
让我们看看在他去世后,从皇帝到同行读书人,从国内到国外对他的高度评价。
皇帝唐宣宗李忱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 乾隆皇帝:“实具经世之才”。
日本人说,“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读到这么多人对白居易的评价,你想说些什么?
总结: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诗歌文化的历史,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问刘十九》这首诗认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这种学诗法就叫“品诗识人”。
第三篇:天池中学英语6班教学设计
Unit 1 My name’s Gina
Period One
(Section A 1a--1c)
天池中学 赖泽莲
教学目标
1.Learn the new words
2.Learn to introduce oneself and others.教学重点
What’s your/his/her name? and the answers 教学难点
What’s your/his/her name? and the answers 预设过程
Step One :Present the sentence patterns.1.Play a game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利用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冠军的介绍引出本课。)Teacher: After the study of the first three starters, I think most of the students must have known a lot of words.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 Let’s play a game to see who know? Let’s play a game to see who knows the most.(Divide all the stud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show a picture to them with the computer.Every group can choose two students to join.They are asked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30 seconds.)2.Introduce the champion group to the class.(引课方式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Teacher: Congratulations, now Group x is the champion.But I don’t know your names.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us? S1& S2:Yes.S1:Hello.My name is Li Lei.Nice to meet you.Ss: Hello, Li Lei.Nice to meet you ,too.Ss: Hello!What’s your name? S2:I’m Sun Yang.How do you do? Ss: How do you do ?
Step Two: Drills.1.Make introductions.(通过句型的操练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所学的句式。)Teacher: The new term begins.Everyone will meet many new classmates.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m? If your answer is “yes”,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in your group.Example:
Sa: Hello!I’m Li Lei.What’s your name? Sb: My name’s Shang Fang.Nice to meet you.Sa: Nice to meet you, too.And what’s your name, please? Sc: Lin Li.How do you do? Sa:How do you do? 2.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Teacher: Today I have good news for you.Three new students will come to our class.They are from other countries.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Let’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1b in Section A.(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give the right answers.)
Step Three: Make friends.1.Make new friends.(用谈话的方式完成任务,生动活泼,同时更容易向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Teacher: Now everyone has some new friends.Do you want others to know them? Do you want more friends? Let’s introduce our new friends to others, OK? Ss: OK.Example: Sa: This is my new friend.His name is Sun Nan.Sb: Hello, Sun Nan.Nice to meet you.Sc: Nice to meet you, too.Look!This is my new friend.Her name is He Lu.Ss: How do you do? Sd: How do you do?(Students can stand up and introduce their friends to others freely.They can greet each other warmly.Everyone in the class can have more friends.They can also know something else about them.)2.The New comers.(以表演的形式完成,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Teacher: Just now I said three new stud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would come to our class.Now, look!They are here.Let’s give them a warm welcome.(Three “foreign” students come in and all the students clap warmly.)
Teacher: It’s their first time to come to China.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their introductions? Ss: Yes.(Three students can make introductions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 vividly.)
Step Three: Sum up.Some students are asked to sum up this lesson.It is how to make new friends and how to greet them.I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daily life.Step Four: Homework “How do you meet new visitors at home?
板书设计
Unit 1 My name’s Gina(Section A 1a--1c)
What’s your/his/her name? 姓名/My name is姓名/ I’m姓名
His/Her name is姓名 Are you 姓名? Yes, I am /No, I’m not
教学反思
通过预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估计班级学生活动情况,多数步骤能按设想完成,但是,由于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没学过英语,所以,他们对于老师的英语指令不是很清楚,我不得不用汉语加英语进行解说。另外,学生小组活动时,他们太激动,课堂显得有点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养成很多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慢慢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
第四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一)第4课 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咏萤》大意:细小的亮光到处闪动,轻盈无力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唯恐没有人认识它,独自在黑暗中放光明。(表达诗人内心不甘落后、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教学反思: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反思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教学反思
第7课 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意。
2、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
3、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4、初步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5、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知道十二生肖都是有哪些动物吗?
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其中有关鸡的诗歌。
2、揭题《鸡》。(板书诗题: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鸡》。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徐夤,原文有八句,现在我们学的是前四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鸡》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师总结大意
鸡这种动物列在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长着美丽的花纹,鸡是那样守信,它每天按时唤来早晨的太阳,又用自己的啼叫,送走黎明。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师介绍:《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
3、集体诵读《花鸭》。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试着解释。
4、师小结诗的含义。
《花鸭》大意:花鸭一身洁净,没有半点污泥,每天从门口的台阶前不紧不慢的走过。它的羽毛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全身黑白是多么分明啊。
补充介绍:诗中的“泥滓”也暗指当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独立”“黑白分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污流的品格。教学反思:
班级文化的建设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小随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我在班上用“静、敬、净、竞”作为我们的班规。本学期我先从“净”着手来引导。
首先,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爱护,所以每个人必须首先做到垃圾入筐,自己的周围保持洁净,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其次,每天的卫生打扫及卫生保持都有每天的值日小组长率领本组成员来完成,具体的分工有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必须服从,哪组出问题哪组负责。再次,在每次的大扫除中,全班同学基本上每个人我都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分工,每人都有具体的负责项目,实行分工到个人,出现问题自己或同伴要负责。
所以,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班的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卫生保持很好,进步很大。
另外,我班同学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大课间各方面纪律不是很好,我特别在班会上跟同学们商讨得出结果,选出6个体育委员,男生3人,(特别是本身就好动又被当选为体育委员的,首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了态,一定做同学们的表率,首先管好自己。)女生3人,分别负责队伍的前、中、后3部分的学生,如发现故意违反纪律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检讨,并保证改正错误。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安排,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实行下来,使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今后孜孜以求的。
本学期的班级公约特制定如下:
一、学会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好课前准备。
二、学会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四、学会自修,认真钻研课本,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拖拉。
五、学会竞争,寻找一个对手,开展学习竞赛,共同促进提高。
六、学会享受孤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拓展知识。
七、学会休息,课间不允许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追赶打闹。
八、学会讲卫生,做好值日工作营造洁净的学习环境。
九、学会娱乐,不进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营业性场所。
十、学会健体,按时参加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课后活动。
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土地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班级我做主”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好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说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来完成,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还有班里审美观最好的李雨桐做总指挥,该怎么张贴,哪里应该怎么装饰,全权负责。
首先,我把班里需要装饰的地方指定,然后给他们建设小组两天的考虑时间,先把最初的想法告诉我。吴洁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打算在南面这面墙上做与奥运有关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精神,提醒同学们,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争做一个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保护校园的环境做起,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卫生角的上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比较醒目的标语,提醒同学们平常要认真完成值日,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垃圾及时入筐,保持好教室卫生,爱护好卫生工具等。对于攀登架上,则可以张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新作品可以随时替代旧作品,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北面的墙壁以“节日小常识”为题,用同学们制作的传统节日手抄报来补充。三表栏及班级公约等,由我们做些小的装饰物来进行装饰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现在,教室的文化建设已经完成一大半,效果还不错,不是建设小组的同学也在跃跃欲试,参与意见,像这种既让我们老师解放、变的轻松,又让学生得到锻炼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呀!
第五篇:刘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介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抽屉原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简单的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虽然我对大家的生日不是很清楚,但我肯定在咱们班的61位同学中,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相信吗?要不我们就来调查一下?(现场调查学生)
师:看,我说的对吧?当然,“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几月份,反正“总有一个月份至少有6位同学出生”,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月份出现,都能证明老师的话是正确的。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反思:课始的导入引出了话题,也引发了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初步渗透了“不管怎样”、“总有一个”等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原理。
1、出示:小明说“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师:“至少”有2枝是什么意思?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你可以亲自动手摆一摆学具来研究,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图,看看有哪几种放法? 学生思考,摆放、画图。全班交流:
方法一:可以在第一个文具盒里放4枝铅笔,其它两个空着。记作:(4,0,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4枝铅笔。
方法二:一个盒子里放3枝铅笔,另一个盒子里放1枝,还有个盒子空着。计作(3,1,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3枝铅笔。方法三:还可以在一个盒子里放2枝,另一个盒子里也放2枝,第三个盒子空着,记作(2,2,0)。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2枝铅笔。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里要么装有4枝铅笔,要么装有3枝,要么装有2枝,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一定是第一个盒子吗?(板书: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装有2枝铅笔。)
(反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模型中的“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等词语
表达的意思呢?在上述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找出“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的所有分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并得到所有的分放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2、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几枝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尽可能的少放?
生2:先把铅笔平均着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文具盒里。师: “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生2: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一枝铅笔,(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摆放的过程)还剩一枝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文具盒里。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3: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有—— 生:2枝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盒子里都放一枝,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文具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板书:4÷3=1……1 1+1=2)
(反思:在交流时,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和关键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枚举法与假设法的不同。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将思维过程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为后面发现规律埋下伏笔。)师:如果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反思:有了第一个例子研究的基础,再通过类推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在类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行解释,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生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3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
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生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4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5÷2=2本……1本(商加1)7÷2=3本……1本(商加1)9÷2=4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你真爱动脑筋!那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生3: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全班交流)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看来,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反思:余数不为“1”时,余下的物体怎么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应用原理。
师:学习了“抽屉原理”,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咱们班的40位同学中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一年有12个月,相当于一共有12个抽屉,40÷12=3……4 3+1=4,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个人,所以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秘诀了。
(反思:不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