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乱云飞》及《御风万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器乐创作的发展概况。教学内容:
1、民族管弦乐曲《乱云飞》——选自现代京剧《杜鹃山》唱段改编。
2、交响序曲《御风万里》。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教学难点:
对乐曲情绪及主题音乐表现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等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播放现代京剧《乱云飞》唱段若干小节。
师:同学们,你能听出刚才播放的是什么音乐? 生:京剧音乐(学生可有多种回答)
师:你们看过京剧吗?(学生思考回答)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京剧《乱云飞》演唱片断,原为现代京剧《杜鹃山》第五场《砥柱中流》中,女主人公柯湘的一个唱段。
(播放多媒体音像唱腔部分)师:同学们在第九节课已经学习欣赏了京剧艺术,初步了解了京剧音乐艺术表演的基本特征。今天又让同学们再次接触京剧音乐艺术,是否感到陌生?能回忆以前欣赏的感受吗?或者谁能唱几句京腔与大家分享?(学生思考回答或展示歌喉)。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可以借用以前你对京剧唱腔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的经验,来欣赏我国作曲家彭修文先生采用民族管弦乐表现形式创作的器乐曲《乱云飞》,也许听了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以及音乐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打开课件)
(1)民族管弦乐曲《乱云》作品了解(可让学生默读)a.作曲家介绍 b.乐曲内容简介 c.乐曲结构
(2)分段分析观看乐段(说明)音乐情绪及表现意图并听赏。(可侧重中段四种民歌的说明)
(3)全曲欣赏(视频)
(4)让学生讨论发言:谈谈对主题音调音乐情绪和四种民歌音乐风格的感受。
三、拓展与探究
(1)引导学生在听赏的基础上对主题音调进行判断。如:《乱云飞》的音调是什么素材创作的?
《御风万里》的中段音乐中包括哪些民歌音调(学生讨论发言)。
(2)对乐器音色进行判断。如:《御风万里》中使用了哪些乐器?(可重放部分音乐观看让学生判断)。
(3)对乐曲的主题思想,即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进行理解与认识。如:《黄河船夫曲》的音调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四种民歌音调的对位又蕴涵着什么思想内容?(允许学生参考书画发言)。
(4)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及演出队形。(播放课件)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民族管弦乐曲《乱云飞》和交响序曲《御风万里》,了解了我国器乐曲发展的基本概况。在欣赏中我们感受了京剧民族管弦乐艺术的魅力,知道了这部现代京剧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传统京剧板腔体的特色和风韵,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歌剧管弦乐队音色丰满,交响性强的表现优势,使乐曲的艺术表现达到最佳境界,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而《御风万里》则从以乐曲激情奔涌的快板,用复调汉、藏、蒙、维吾等民歌组合的慢板,表现了大中华的团结和睦,高亢有力的《黄河船夫曲》音调,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昌盛和世界和平的祝愿。(下课)
第二篇:新课标教案31乐坛新曲
乐坛新曲
教学目标:
1、聆听《御风万里》、《乱云飞》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
2、以探究学习方式分析作品《御风万里》的音乐主题、乐器音色、音响等音乐要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感情内涵。
3、了解中国器乐创作的基础及其发展,以及音乐创作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御风万里》的音乐风格及了解其创作特点。
2、了解新中国的器乐创作。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御风万里》音乐主题的创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音乐知识复习
1、西洋交响乐队的组成及每组(种)乐器音色特点。
2、聆听音乐作品片段: A、欣赏《黄河船夫曲》
问:哪部音乐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B、欣赏并演唱《嘎达梅林》 问:作品的名字及民族? C、欣赏《郎玛》
问:根据音乐旋律的风格判断是哪个民族的作品;新疆哈萨克民族的音乐风格怎样?
二、新课教学
(一)1、语言导入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17页的作品介绍。
3、教师补充相关内容:
a《御风万里》是我国当代作曲家郭文景为交响乐队和管乐队写作的一首序曲。
b作品的结构形式:引子﹢A段﹢B段﹢A段﹢尾声,乐曲的A段与再现A段采用主调音乐的写法,形成旋律加伴奏的织体形式。
(二)作品欣赏与分析:(每组带着以下问题来欣赏作品并进行讨论)
1、引子部分 问题:由哪些主奏乐器?渲染什么样的音乐气氛?
2、A段主题 问题:由什么乐器主奏?主题是否经过重复、转调、变奏?体现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3、B段主题 问题:a舒展而宽广的旋律来自哪个作品、由哪件乐器奏出? b你又听到了哪个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 c作品转调后哪个民歌音调穿插进来? d此段音乐旋律采用哪种创作写法
4、B段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黄河船夫曲》贯穿始终又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5、再现的A段音乐情绪如何?有何音乐意义?
(三)再次欣赏作品,教师作总结与讲解:
乐曲引子包括三种音调素材并以打击乐器、铜管烘托气氛。悠长的A段主旋律由小提琴奏出,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给以伴奏衬托、烘托热烈的气氛。B段在《黄河船夫曲》的旋律进行中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藏族民歌《郎玛》、哈萨克民歌旋律穿插进来与其形成对位,表现了祖国大团结的局面。再现的A段音乐情绪充满节日般的欢快气氛。尾声转给管乐队演奏,以突出管乐灿烂辉煌的效果,表现了香港回归使全国人民陶醉在巨大的欢乐之中。也表现了全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教学扩展——新中国的器乐创作
1、此作品是采用外来乐器和外来音乐形式以及借鉴西洋音乐创作经验创作的民族器乐曲。在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精华。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方针。让我们初步了解新中国的器乐创作(教材218页)
2、欣赏《乱云飞》
问题:此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与讲解;民族管弦乐曲《乱云飞》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现代京剧《杜鹃山》中女主人公柯湘的核心唱段《乱云飞》改编而成。作品在舍弃了京剧唱腔的人声特点后保持了传统京剧板腔体的特色和风韵,并充分发挥民族管弦乐队的优势,通过各种巧妙的变化,依然表现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及情感的变化,从而使乐曲的艺术表现达到最佳境界,使现代京剧音乐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四、教学小结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器乐作品听赏较少,课堂还是以听为主,结合必要的讲解进行,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我国器乐曲发展的基本概况,在欣赏中感受了京剧、民族管弦乐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课堂效果比较好。
第三篇:第三十三节《流行风》教学设计
第三十三节《流行风》教学设计
[课题]音乐鉴赏第三十三课《流行风》 【教学目标】
①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通过鉴赏和比较了解和区分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征。
②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进行演绎,形成自信的表现能力。【教学内容】
1、《思念》
2、《懂你》
3、《好汉歌》 【教学理念】
我在设计“流行风”这一课时,力图通过用聆听、对比、分析、探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特征,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美,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四个基本理念,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种类型歌曲的聆听对比与演唱,研究各自的不同风格结构与特点,挖掘歌曲的内涵。【教学难点】
让学生积极理解、参与、体验,表现“流行风”。【教学教具】
多媒体、钢琴、音乐影视资料、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问讨论导入
(情景创设:从学生熟知的音乐开始,由课前音乐《老鼠爱大米》做文章。)问: 对流行歌曲的看法。说: 流行歌曲的特点。
„此时学生说的一定很浅薄且良莠不分,对此引出下文,“刮”起课堂“流行风”。‟
二、感受体验与认知
1.精选代表性流行歌曲(聆听、感受与体验)
①《思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这首歌开始,歌坛上刮起流行风,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
②《懂你》表达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目光和歌声投向母亲,反映整个社会对道德、亲情、文明的再度呼唤,之所以流行,还在于歌词的感人和歌曲独有的魅力。
③《好汉歌》在港台流行歌曲盛行时产生,一改当时流行歌曲甜、缠、悲之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正是该歌曲流行的原因。曲调取自河南民歌素材,歌曲粗犷、豪放,生动表现“梁山好汉们”的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
2.欣赏教学:在欣赏中发现歌曲结构、理解歌曲特点,挖掘歌曲内涵,分别从不同侧重点进行。(认知)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对流行音乐并不陌生,可是大家是否注意过,在形形色色的流行音乐中,存在着演唱方法特点各异的现象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鉴赏几首歌曲,具体来感受和体验其演唱风格。
①《思念》中让学生认识歌曲结构。通过分析歌曲结构(A+B),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通俗歌曲写法,即“开始低吟,继而高唱,在延长的高音上结束。”(深入浅出)②《懂你》侧重流行歌曲中的教育思想。借用余光中“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该歌曲凄楚的韵味,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设计意图】 用两首演唱风格各异的曲子让学生分辨,既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为本课欣赏教学做铺垫。
③《好汉歌》中让学生理解流行歌曲的特点。抓住大跳音程的运用在该歌曲中得到很充分的体现,让学生明白流行歌曲中的动感成因,请学生说出其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答后提示:提示刘欢成功地应用民族唱法表现了“梁山好汉”粗犷、豪爽不羁、讲义气的性格。此曲的音乐素材来自河南民歌,所以演唱风格与前两首歌曲截然不同。] 【设计意图】 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一环节通过聆听三首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演唱风格等等的歌曲,目的在于其一是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其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活动作铺垫。3.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分辨好歌。
当今流行歌曲可谓异军突起,数量众多,良莠不全。问:怎样的流行歌曲才算是一首好歌?
【设计意图】 这正对应了导课中学生对流行歌曲迷茫性的解释,学生听完本课,自然会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地听”正是我要告诉他们的。4.课堂探讨
(1)我们已经知道了歌曲的演唱风格是各有特色的,下面略作对比分析,可列表归纳,内容有:风格、特色、名称、歌词、旋律、演唱等。通俗歌曲口语化、生活化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易记易唱,音域较窄,节奏富有变化;主要以富有激情和即兴的表演方式,注重与观众交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随和的气氛。艺术歌曲诗歌为主,艺术性强,不便传唱;音域较宽,有较高的演唱技巧,音色圆润,咬字吐字清晰;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民间歌曲即兴化、生活化、质朴明了;具有民间性、平民性、地方性、民族性,重在韵味;强调情绪的表达和感情的抒发。(2)以上我们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事实上它们之间还有许多相同或不同的风格特点,其实,任何唱法的形式都离不开自己民族的语言、歌曲的风格、感情的表达、声音音色的变化等等。【设计意图】 通过在课堂中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既可检验他们对课堂学习环节的掌握程度,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体验和参与活动。
三、拓展与创造
1、听罢流行歌曲,把矛头指向通俗音乐(轻音乐、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迪斯科音乐、探戈音乐、通俗歌曲、摇滚音乐),不讲这些知识,而是通过课件展示提供各种音乐让学生做对应选择,以连线题形式出现,学生抢答,班长做裁判。
2、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演绎心目中的“流行”音乐情结,可每组选派代表上演PK赛或指定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让他们同台竞技,如表演唱、街舞、演奏等等。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表现要求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现、创造和倾听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该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他们在富于个性的表演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技能。通过实践,增强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概括通俗音乐特点,简言本课收获。(略)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欣赏、对比、分析了几首歌曲的不同演唱风格和特点,相信同学们对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一些演唱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一点从刚才大家的表演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同时,老师也察觉到同学们演绎的虽然都是流行音乐,但是选择歌曲的内容却各有千秋、不尽相同。在此,老师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衡量一首曲子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是健康或低俗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后一起思考和探讨,我们下节课再做交流。【设计感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音乐新教材走进课堂,其内容除了备受教师和学生关注以外,也令人眼前一亮。面对焕然一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把它在课堂上转化为学生爱学、易学的知识,便是每个教师所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流行风”这一课的内容,乍看上去很时尚,我认为学生一定会激情高涨、忘我投入,但仔细推敲却并非如此,学生虽然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课本中的流行歌曲,他们说课本中的歌曲离他们太远,找不到感觉。知道了原因后,我也曾有过完全迎合学生的品味,用他们推荐的音乐来上此课的念头,但经过再三的权衡,我毅然放弃了这一念头。如果说因为音乐的内容离学生太远就放弃,那么历史课岂不是不用上了,最后,我还是按教材的内容设计了此课。事实证明,学生们是一个潜能极大的群体,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发掘他们、引导他们。我以为,本课设计特点之一在于通过鉴赏、分析、对比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并知道了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民间歌曲的不同风格和特点;通过讨论、演唱等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参与了课堂音乐表演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其次,本课的课后评价也是一种设想,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无论是美声唱法也好,民族唱法也罢,抑或是通俗唱法,它们都只不过是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无好与坏、高雅与低俗之分,只要歌曲的主题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无论用哪种方法去演唱,它都是美好的。当然,本课还存在不少缺点,其中许多细节还待斟酌改进和提高,我想,作为一名新时期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第四篇:《环境保护》一节教学设计
《动物——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制订的有关法律和采取的保护措施。
2、能力方面:
通过阅读教材和网上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先治理后发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生依据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地位履行各自的责任,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创造了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协作交流的必要,分享合作的快乐。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 用,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环境的教育,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及用辩论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命世界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内容: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脱离了环境生物将无法生存。第三章《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环境与保护》四节,其中《环境与保护》是与前三节息息相关,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用与延伸,使学生对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更直观、更真切,做到在生活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教学重点的确立:
1.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因为:(1)根据现在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现状的不多,我国地大物博,但遭破坏的现象严重,让学生知道现状,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教学难点的确立:
教学难点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如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根据现在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现状的不多,我国地大物博,但遭破坏的现象严重,让学生知道现状,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学生大都在12-15岁,表现为爱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 表现欲,喜欢上网了解大量的信息并以此为素源提出自己的见解,据此,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他们的分析、观察、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针对这一点,本节课采用网络进行教学,让大量的信息素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采用“鉴别资料、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启发引导、理解分析、反馈、评价”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异步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的资料很多,教师培养学生鉴别资料的能力,并非所有下载的证据都能用。
4.本节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是课正常进行的基础。对于学生间争执的焦点,教师要有相应的应变思维能力,不要回避开 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提问。这是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5.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6.本节教学中,形成性练习的设计是通过对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先治理后发展”的辩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动物——人类的朋友》
教学设计
厚 镇 初 级 中 学
王 力
第五篇:氧气一节教学设计
氧气一节教学设计
秦皇岛市青龙县祖山兰亭中学
崔艳红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注意观察的能力,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学习的步骤。
4、学生会写几个实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学生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重点是化合反应,学生能根据反映判断反应类型。
6、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1、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差异。
2、氧气性质的归纳
3、化合反应 难点:
1、物质燃烧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操作原因。器材:氧气(6瓶)、燃烧匙、火柴、木炭、木条、硫磺、细铁丝、坩埚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化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生:物质
师“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
生: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师:我们今天就研究一下空气中的一种重要物质——氧气的性质,(师板书)
二、新知识学习
物质的性质包括几种是什么?
生:两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师: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生回答
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几瓶老师收集到的氧气,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它的物理性质。
生回答。
看书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一学生读一遍)板书
化学性质
师:我们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知识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要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就要通过实验,发生化学变化,下面我们就做几个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变化。回顾:做化学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生回答:按实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
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要求:
1、注意观察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不同
2、记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实验
1、带火星的木条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2、木炭燃烧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强调:白光而不是火焰。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3、硫燃烧实验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4、铁丝燃烧实验
问题:
1、平时我们看见过铁丝燃烧吗?我们看一下铁丝是否能在氧气中燃烧?
2、观察老师操作思考(1)铁丝为什么围成螺旋状(2)铁丝为什么要系上火柴头?(3)为什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
师:演示
生:说出实验现象
写出文字表达式 师板书:空气现象:
氧气现象:
问题解决: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师: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上述实验总结氧气性质:助燃性,化学性质活泼。
师生分析文字表达式,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得出化合反应;根据都与氧气反应得出氧化反应;根据反应的快慢得出缓慢氧化。
三、练习巩固(1、教材习题处理
2、课外与中考、生活有关的习题处理)
四、回顾与补救
五、作业:教师准备作业题集锦。反思:本节课作为县级优质课尽管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
1、物理性质时间时间偏长,2、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记下实验现象、结论。
3、应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