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子夜》与《上海的狐步舞》艺术特色对比谈
《子夜》与《上海的狐步舞》艺术特色对比谈
摘要:在风云激荡的中国30年代,在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现代化城市里,左翼文学(现实主义)与新感觉派作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文学流派同时存在着,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审视角度,使得他们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在从思想认识到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描写。左翼文学代表作家茅盾的《子夜》和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关键词: 《子夜》 《上海的狐步舞》 艺术特色 对比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左翼文学与新感觉派形成了既有分离又有交集的复杂关系,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语言和笔触表述着同一时代背景。左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海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戕害,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来结构作品,形式上有创新,注重开掘,表现潜意识和病态心理。茅盾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子夜》,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穆时英喜欢将都市生活作为书写对象,一方面大规模地展示了工商业城市的文明及消费物象:汽车、摩天大楼、舞厅、银行、街道、咖啡馆、酒、烟草等等;另一方面沉迷于对女性身体的铭写,对摩登女郎的脸和身体的叙事性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在进行的是琐碎叙事,他的写作同样具有宏大叙事的雄心魄力。因为在穆桂英看来,都市生活本身即已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和宇宙,“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子夜》既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左翼文学的里程碑,显示了三十年代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绩,巩固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在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辉。《子夜》一出版,瞿秋白就高度评价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国货年》),“在中国,从文学革命后,就没有产生过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子夜》可算是第一部。”(《申报·自由谈》1933.3.12)穆时英写作《上海的狐步舞》,只是其庞大计划中的“一个断片”,他想“让都会景观承载更多的意义”,“用城市作为在关键岁月里的国家缩图”,“藉此成为民族寓言的一部分”。司马长风:“在文学史上,穆时英和他的作品值得记载,以及不可省略的价值,端在他是‘新感觉派’作家,而《上海的狐步舞》,实是他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苏雪林:“以往住在上海一样的大都市,而能作其生活之描写者,仅在茅盾一人,他的《子夜》。写上海的一切,算带着现代都市味。及穆时英等出来,都市文学才正式成立。”(《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关于二位先生的高下学界一直以来争论未休,本文对此不作评价,只就作品本身所表现的艺术创作特色进行观照对比。
一、叙事结构对比
在《子夜》里,作者以令人惊叹的驾驭全局的气魄和才能,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了时代的特征和发展的趋势。《子夜》采用的是多线索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结构,显示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他又是以吴荪甫振兴民族实业的产生、实施到迅速破产为中心,因而作品又呈现出整体性和单纯性的特点。
从横向来看,《子夜》围绕着吴荪甫的悲剧,伸展出四条线索: 一,吴荪甫为代表的益中信托公司为基地的民族工业资本家集团和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金融资本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条线索,由吴荪甫通过唐云山、黄奋联系着汪精卫的改组派;有赵伯韬联系着蒋介石集团和美国某国际大财阀,因而这条线索也联系着南北大战,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波动,交易所内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等等。这条线索也派生出朱吟秋、陈君宜的破产,周仲伟的买办化,冯云卿的败落,杜竹斋的投机活动等几条线索。也派生出徐曼丽、刘玉英等人的小故事。
二,吴荪甫与农村的关系。通过吴荪甫的舅舅曾沧海的故事,写农民与豪绅地主的矛盾,写农村革命的蓬勃兴起;通过吴荪甫“双桥王国”理想的破灭,表现了他与农村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与正在深入的农村革命之间的矛盾。
三,吴荪甫与工人运动的矛盾。这一条线索是吴荪甫通过屠维岳破坏和镇压工潮表现的,包括黄色工会中的内部矛盾、帮派斗争;另一方面是写觉悟的工人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罢工而最终遭到挫折,其中也交织了共产党人内部坚持真理的玛金和推行冒险主义克佐甫之间的矛盾。
四,家庭关系。这条线索从一个更为生活气息的侧面展现了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通过吴荪甫与吴老太爷之间的矛盾,写出吴荪甫作为现代工业资本家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封建关系的离经叛道;而又通过他与妻子林佩瑶、妹妹惠芳、弟弟阿萱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他封建家长制作风和传统道德观念。这条线索还写到若干爱情纠葛,其中有吴荪甫——林佩瑶——雷鸣;范博文——林佩珊——杜新箨;李玉亭——四小姐惠芳——张素素的青春苦闷等。
从纵向来看,小说的情节随着吴荪甫悲剧的发展,多层次地广阔地纵向展开,从冲突的开端,经过曲折的发展,向高潮推进。
全书分十九章。第一章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序幕。写吴老太爷从双桥镇到上海,立刻脑溢血死亡。这成为一个象征:封建阶级的速朽,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封建僵尸迅速地风化了,那么当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第二,三章,是冲突的开端,吴家举丧,作家巧妙的将社会各色人物集中到了吴公馆中。在一大群老板、商人、矿主、金融巨头、交易所经纪人、军官、政客乃至交际花的亮相、这个小客厅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人们可以看到,作品中所有的冲突线索都在这里从吴荪甫的身上伸展出去,头三章的背景铺陈,诸种矛盾冲突的开端描写,形成一种笼罩全局的气势,显示了作者高屋建瓴的雄健笔力。
从第四章到第十六章是冲突的发展。其中又以第四章到第八章为第一段,以网状结构交织了益中公司成立,吴荪甫实现振兴计划的开始;启用屠维岳,利用离间、收买等手段,平息裕华纱厂工潮;与赵伯韬合作的“秘密多头公司”第一次获利;双桥王国理想破灭;以及家庭中种种纠葛的穿插性描写。
从第九章到第十六章是后一段,则采用单线独进的方式,主要写吴荪甫、赵伯韬之间的冲突,吴荪甫被赵伯韬拖进公债市场,取得初胜后接着就是一次挫折,并又卷入了更大的公债投机,前景险象环生。以前并吞的小厂成为包袱;南北大战、经济封锁使得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工人罢工,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吴荪甫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第十八到十九章,是故事的高潮,因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所以第十九章也是结局,吴荪甫最终还是惨败在有国外财团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手下。
从这个结构看,《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以实现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目的,《子夜》具有一种宏观的史诗般的气度,以宏大的构思来概括中国30年代广阔的社会现实。是社会空间的全景展现,被称为是“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书”。但在具体写作时,作者注意情节安排上的远近结合(城市/农村“双景”)、虚实结合、疏密接合,吴荪甫的“三大火线”(工厂、双桥、金融)为重点,并注意对这三条线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即教材P.57.与赵伯韬的斗法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是一实到底;与农民斗争是以虚为主。三条线索浓淡相间地起伏前进,相互映照、相互补充,使得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起伏的波澜。
《上海的狐步舞》是一种片段性与画面场景的结合,运用剪辑组合的方式,通过各个层面的不相关的画面,描绘了灯红酒绿的大都会上海夜晚间的种种社会病态。读者在阅读这种片段性的画面之时会有动态感,像在观看一场电影。在毫不相同的人物、毫不相关的事件内,地域的局限把这纷杂的事物糅合在一起。这个地域就是上海。小说把恐怖与繁华、淫荡与悲苦的场面组接在一起,在时空的错乱感中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突出了主题“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穆时英凭借其高超的写作技巧把这些片段拼接在一起,把上海夜间的繁华、**、淫乱展现无遗。在这些片断中,读者可以看到底层的悲苦挣扎的人们和高层奢华、勾心斗角、病态虚伪的人们。在时间交叉、空间跳跃中我们可以感到巨大的反差,给内心带来震撼,引人思考。小说完全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顺序性和连续性,像电影艺术一样用一系列不连贯的蒙太奇镜头进行有机组接。这样新奇的方式与传统小说有别,不注重情节的描写与性格的塑造,注重人物的心理情绪描写。在表现人物时,用动态的动作、语言,使人物生命化、个性化,毫不空洞。
小说开始就是一幕悲惨景象。行路人突然被拦截暗杀,暗杀人的嚣张,行路人的反抗不敌,最后呼救的凄凉。第一个场景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紧张的气氛,给读者看到恐慌**的上海,一开头就有冲击力、震撼力。第二幕是富豪回到家,娇妻与儿子向他要钱用以吃喝玩乐。随后又揭露富豪的姨太太与前妻之子乱伦。青年与后母,电影明星与珠宝商,在舞场上男女交叉的调情。混乱的关系,千篇一律的虚假的话语,人人都在享受乐趣却没有真实的生活情趣与真实感情。这个部分的文章具有一种温软而又腐朽的气息,接下来第三个场景又是苦痛的,搬运木柱的工人被砸断脊梁而惨死。一种血腥的可怖混杂着同情是读到此处的读者的感情。从温存过后又转为冰凉,给人巨大的反差。暗示这座罪恶的城市是建在无数人的苦难之上,高阶级对底层民众的压迫充满血腥。第四个场景又是饭店里有钱人的赌博嫖妓,充满铜臭而又淫乱的气息。作者用三段话的反复强调了背景,从视觉、听觉、嗅觉给人全方位的感触。“白漆房间,古铜色的鸦片香味、麻雀牌、《四郎探母》、古龙香水和淫欲味、白衣侍者、娼妓捐客„„”简短却又具体,给人纷乱的感觉,似乎可以想象那时的场景。第五幕又是巷口老妇骗拉客人,让儿媳出卖肉体以求活命。女人的笑与前面章节中的情景相连结,形成一种奇幻的感官。第六场景是做黄包车的外国水兵不给钱,表露出一种嚣张的嘴脸。最后天亮了,夜色退去。作者说:“歌唱着新的生命,夜总会里的人民的命运!醒回来了,上海!”这所有的荒唐与罪恶都是在夜间发生的,如今天亮,一切都如一场梦幻。在这些跳跃的情节中,读者看到了上海夜间的恐怖、悲苦与繁华淫荡。用现代派艺术处理手法,更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给人冲击。
《上海的狐步舞》用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上海夜景,描绘出上海夜间的众生相。给读者新体验的同时以深思。作者在画面感的表现上非常出色,情节安排也杂而不乱,层次一喜一悲十分分明的交融。
二、叙事特点对比
《子夜》在题材选择上主要体现为“史诗性”与“现实性”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以实现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目的,《子夜》具有一种宏观的史诗般的气度,以宏大的构思来概括中国30年代广阔的社会现实。是社会空间的全景展现,被称为是“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书”。
史诗性主要有三个表现方面:
(一),题材上大规模的描写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小说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时间写的是1930 年中的事件,大家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在帝国主义侵略下30 年代经济大崩溃中的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农民的破产与暴动,中小城镇商业的凋残,市民阶层的破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毫无出路,以及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和爱国抗日运动的最初发动。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作者准确的把握了30 年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的反映出整个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
(二),主题上体现时代的变迁(主题先行)。作家在创作某一文学作品之前,不可能对这一作品的情节、内容、情感、结构等毫无构想,而主题又是关涉作品灵魂的重要精神意蕴,作家不可能毫无意识、毫无安排。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意在笔先”之说,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先有主题、情节、结构、情感等要素在先,准备充分,酿酝成熟,才可进入写作。关于《子夜》主题,作家本人曾有过三次不同的解读。、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一九三零夏秋之交, 我因为神经衰弱, 胃病目疾, 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 于是每天访亲问友, 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 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 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 乃整理所得的材料, 开始写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 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子夜>后记》)
二、一九三九年五月,“只是一个问题, 即是回答了托派的: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当时, 他们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 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三、一九七七年 “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 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它是代表了帝国主义、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再来补充两句》)
(三)、缜密的构思和卓越的创作。《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小说开场通过吴老太爷猝然之故,各色人等来吴府吊丧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让许多角色登场亮相,即初步展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牵出各种矛盾冲突的情节线索。透过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注重整体效果,是茅盾审美的特性之一,早在《时事新报社》介绍外国作家作品时,他就认为托尔斯泰要比易卜生伟大,因为“易卜生多言中等社会的腐败,而托尔斯泰则言其全体”。《子夜》把宏伟的历史图景、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众多的人物命运有机地糅合成一个生活的整体,在故事发展至结束只有两个多月的情节里,描写了形形色色七八十个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面貌。重点突出,配置得宜,有着重刻画的,也有几笔带过的。
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子夜》这部作品,茅盾在那个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正酣的三十年代,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风俗史的艺术描写中,探取到了都市运动的规律,这种宏伟性,既见诸于史实的真切,同时包容了生活的繁复多姿。
《子夜》的真实性:
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他对自然主义大加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子夜》为我们展现出了多元的话语世界,如上海公债市场风云变幻的金融话语世界、现代中国都市的情欲话语世界、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纺织工人革命的话语世界等等。
茅盾受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观照生活、构置主题,对社会进行全息扫描,深刻表现人的欲望和心理。在创作方法和理念中,比较广泛和本质化地反映社会现实,追求文学的真实性。
《上海的狐步舞》作者用现代派艺术处理手法,像电影镜头般的跳跃,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上海夜景,表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即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无固定角度的随意性和叙述方式的现时性。
(一),无固定角度的随意性。例如相对于传统小说大都只有一个固定的视角,穆时英的小说创新之一便是采用高频率转换的视角。作者与读者不是从一个视角来认识世界、评价事件。整体的世界由于视角的灵活转换而被分割为一个个零星片断,自然的时空顺序被打破,在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奏感的同时,突出了对应场面之间的张力,在有限的篇幅内扩展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时空,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内容,相应地也刻画解析了斑斓世相中物与人的关系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对`《上海的狐步舞》, 你没法以传统的方式去把握一个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 它根本就投有提供这种东西。这正是新感觉派的作家所追求的: 不事情节的捕叙, 而“ 依幸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借助自由联想的手段, 由作者的意识流动来割碎或连接大都市生活的各种图象, :通成了一幅光怪陆离, 看似支离破碎的上海夜生活图卷。于是, 那由于自由联想而造成的随意性和跳跃性— 新感觉派小说的共同特色, 便在篓时得到了统一,统一于作品的中心— 内涵上;那凌乱、孤立的图象也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地狱里人们的挣扎, 天堂中人们的荒淫, 天堂是在地狱里的血和生命上竖起。于是, 纷繁无绪中形成了高层次的新秩序, 跳宕的图片在自由联想的手段里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小说结构, 将这篇作品的主题— 上海,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 高高擎起
(二),叙述方式的现时性。现时性叙述方式
本是指影视创造以一种在观众的感觉中始终是现在时的现实为目的。即是说,无论是影视的表现牵涉到多少综合的表现手段,它都把所叙述的对象表现为眼前发生的事情。穆时英巧妙的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作品中。如《上海的狐步舞》中,拖死人、舞厅、旅馆、车上等场景与场面的组合,就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让读者感受到充满罪恶的大上海的印象。在这种叙述方式中巧妙的运用电影的特写手法,这些特写把画面清晰的展露出来,具有细节的真实感。既满足了读者的视觉欲望需求,另一方面又恣意的表达了某种都市的情绪。
三,手法技巧对比
《子夜》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一),现代主义色彩。(1)以象征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暗示作品的思想意义。茅盾在谈及题目《子夜》的由来时,说从那时整个形势看来,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为《子夜》,这其实是借助自然景观象征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总体性象征。(《茅盾全集》1989)而吴老太爷常常手捧而颂的《太上感应篇》则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象征物。(2)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融入。在《子夜》的写作提要里有如下构思:“
一、色彩与声浪应在此书中占重要地位,且与全书之心理过程相应合。
二、在前半部分,书中主人公之高扬的心情,用鲜明的色彩。
三、在后半,书中主人公没落的心情,用阴暗的色彩„”(《<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例如:“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的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 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 排山倒海般的扑到吴老太爷眼前, 忽地又没有了。⋯⋯长蛇似的一串黑怪物, 头上都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 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他眼前是红的, 黄的, 绿的, 黑的,发光的, 立体的, 圆锥形的,———混杂一团, 在那里跳, 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 轰, 轰!轧, 扎, 扎!啵, 啵, 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光、声、热等词汇,以及相关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茅盾对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子夜》故事有张有弛,波浪起伏,情节不枝不蔓,又枝节横生,别具风味。当你浏览了吴老太爷大殓时吴公馆的豪华排场以后,回头看到假山上的六角亭里有三巨头正在为密谋左右公债市场的办法而费尽心机,忽又在另一角瞥见了红头火柴周仲伟领头的“死的跳舞”。
(三).《子夜》叙述语言明快犀利,有时略带讽刺,有时放笔抒情。复杂的场面、情节和人物心理,在他笔下都表述得生动传神。而人物语言则精练明确,各自带有独特个性,能辨出其声音笑貌,并符合其身份。
《上海的狐步舞》的创作技巧:做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将新感觉派的创作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首先是新感觉技法的运用。为了表现城市生活新的真实以及在人的感觉中所引起的反映,达到效果上的“陌生化”,作家巧妙的运用了新感觉技法。(1)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复合起来,造成一个新奇的感觉。如:“笑声从门缝里挤出来,酒香从门缝里挤出来,JAZZ从门缝里挤出来,古铜色的鸦片香烟味。”(2)对比、反复、排比手法。加强感觉的力度。如:写工人被压死的惨状时“新的旅馆造起来了!把他的力气,把他的血,把他的生命压在底下。”(3)突出光、影、色给予人的感觉。如:“都会的眼珠子似的,透过了窗纱,偷溜了出来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处都是灯光。”
其次,节奏快速。李欧梵曾评价穆时英:“他和刘呐鸥一起,试图在小说中实验一种电影式的散文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都市疯狂的节奏。”(《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2001)新感觉派采用一种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借助于电影镜头的剪辑方式将一个个画面组接起来共同表现一个内容。这种类似于电影艺术的蒙太奇组接手法,使作品克服了琐碎的交待,显得简洁、干净、利落。易于表现那种多方面地快速发展的都市社会表象。如:不同色彩的快速交迭,电影镜头般的淡入淡出,舞池中疯狂的舞步,人们的那种醉生梦死等等。
第三,语言新奇。在《上海的狐步舞》里,看不到一句俚语、俗言,作者熟练运用新感觉派的语言技巧,注重感性,用语新奇,比喻奇特而又逼真。如:“„ „ 铁轨隆隆地响着, 铁轨上的枕木象蜈蚣似地在光线里向前爬去, 电木杆显了出来, 马上又隐没在黑暗里边, 一列‘上海特别快’ 突着肚子, 达达达, 用着狐步舞的拍, 含着颗夜明珠, 龙似地跑了过去, 绕着那条狐线„ „”“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开了四蹄。”“一只saxophone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他们嚷。”
四,艺术本质的对比
左翼文学(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章的表现形式由内容决定。强调社会价值,强调意识形态的批评。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都是起步于现实主义手法的。但是他们基于“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刻意移植和实验现代派的“新兴”技巧,有意识地把各种非现实主义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个流派主张以纯粹的个人官能感觉作为基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征。他们往往借助于听觉、视觉,乃至幻觉的外化描写,创造出带有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
结语:茅盾的《子夜》气魄宏大、结构严谨,追求革命现实主义。注重社会生活画面乃至细节的真实描写,力求探究其本质,用分析的方法,进行理智、冷静、深刻的挖掘。注重内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功利性。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用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交错以及充满速率的表达方式、新奇的用语和修辞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和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追求形式的独特以及个人和艺术的自由。在相同的社会环境和相同的城市中,不同的思想认知和文学创作的指导观念使他们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有着各自的表述方式,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的文学作品。但就文学本身而言,他们的作品,创作技法以及创作理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二篇: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子夜》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子夜》在人物塑造方面中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子夜》以上海发生的事件为背景,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将吴荪甫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吴荪甫较弱的性格,在公债市场上,在与工农斗争的矛盾上,在家庭内部的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子夜》中人物语言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都用自己的讲话方式,反映出不同人特殊的地位、生活经历、教养和心态。
第二,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作品中正面描写赵伯韬的情节较少,但从作家俭省的笔墨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的凶狠、蛮横、荒淫、无耻。《子夜》在心理描写上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的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到小说终结。小说开头写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
第三,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从而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符合生活实际。《子夜》中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情节线索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但作者处理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所有的矛盾斗争都围绕着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所进行的斗争、挣扎及到最后彻底失败这条中心线索而展开的,作品以吴荪甫为中心构建社会关系网,同其他资本家、工农、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为副线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一个宏大、复杂而严谨的艺术结构,有很强的概括性。
第三篇: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摘要:矛盾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现代主义作品,这部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典型主义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高潮巧妙的结构艺术,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和色彩,声音美,个性化的语言和讽刺艺术等方面,对《子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关键词:矛盾《子夜》艺术特色
《子夜》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矍秋白曾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已久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1)”《子夜》是矛盾创作的一个高峰,在思想内容上,《子夜》展示了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描绘出一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史。作品围绕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表现了民族和社会的矛盾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之间错中复杂的社会关系,指出了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几重压迫之下中国名族资产阶级必然的悲剧命运。艺术方面《子夜》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艺术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立体化的形象塑造
作者以鸟瞰时代的气魄,坤乾宽阔的视角最大限度地描绘了社会的广阔面貌和时代的本质特征,并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塑造典型形象,从而使艺术形象充满立体感。
“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二十年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二《子夜》正是中国黑暗社会的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以二十年代上海为背景,围绕着工厂,农场,公债市场三条线索的斗争,通过名族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抽出满志到奋力苦战直至彻底失败的命运描写,以及吴荪甫为中心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真实而形象的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鲜明而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吴荻甫作为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名族工业资本家,他有着十八世纪法国自查阶级顽固向上的性格,也有着自己鲜明的阶级,名族时代个性。他刚强坚毅而富有自信,有着创业精神,有着发展名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理想,幻想有一日“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驰过原野。”他的财力,管理才能,魄力为其他名族资本家所“久仰”,他希望在振兴名族工业方面有所作为,做一个正派的名族工业家,这都反映了名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他岁帝国主义和买办自查阶级不甘屈服,勇于抗争,但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金融,财大气粗的买办资产阶级,特别是买办金融资本家以联合作为公债多拉拢他下水,来显示对他的吞噬,虽尽力奋斗,但也流露出畏惧。他在军阀混战,城乡经济破产,商业失去时常二使资金周转不灵。双桥镇农民暴动后,他人骂国民党不杀戒,红军是匪,反映了她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仍与中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工农运动的发展形势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及美好前景。资本主义小鱼吃大鱼,小鱼吃虾米的现实,甚至在他与家庭的关系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不顺心与不景气,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格格不入。总之,作者通过吴荻甫如何对待工人,农民,对待大买办,小资本家,对待胜利,失败,对待事业,家庭,个人所表现出来性格上的坚韧,暴躁,求实又迷信,正经又荒唐的矛盾混合体,特有的心理状态,使人们看到吴荻甫这样有魄力,有胆识散文人最终也只得走上破财的道路,更突出的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必然命运。正因如此,小说《子夜》表现生活,社会矛盾复杂,人物关系纷繁,以及吴荻甫形象所包含的巨大社会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吴荻甫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他在环境求生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人物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
二 多样化的心理刻画
矛盾是现代文学史上出色的心理描写的高手,他善于在广阔的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用心理描写的各种手法,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细地层层展开,刻画人物的复性格,展现他们的历史命运。在吴荻甫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尤其突出。吴荻甫作为名族资本主家,要发展名族工业,希望“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他有勇气,敢于同资本主义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较量。第七章中把吴荻甫放在工厂,交易三个方面的斗争中,刻画他动摇沮丧或挣扎遗憾,写出他在三面夹攻之中,不甘心失败,发展“事业”的雄心,着都表现了她要发展名族工业的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他又与工农群众有矛盾,听到工农革命运动,在他的“紫色脸泛出青色苦闷与失望。”吴荻甫脸上青带紫,他的眼睛上两道眉毛在动,“又暴露了他反动的一面。当他听到林佩瑶告诉雷鸣已到天津之事,立刻就联想到军事的进展,由此联想到邮政的变化。这一系列神速的连锁反应,写出了吴荻甫全身投机在公债心理状态。作者就是在众多矛盾中,把人物放在生活的激流里,使他在失败的波澜里时而振奋,时而忧虑,时而焦躁不安,使他统一的性格和四面楚歌的逆境表现的充分而深刻。
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吸取古典小说的手法,透过人物行动,对话,展示人物心理的变动过程。第五章写吴荻甫与林佩瑶第一次对话的心理描写:
“佩瑶!——你怎么了?——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
这是吴荻甫看见报纸上双桥镇失守的消息,这句话的简短,语气的转折,恰好透出他此刻的心态——愤怒。痛惜,抱怨······更妙处是他一语双关,触痛了林佩瑶的隐痛和幽怨,他抑制不住“心头扑扑地又抖又跳”“色在灰白以后又转红了”,然后“立刻又变成苍白”,乃至“神色变得异常难看了。”这是没有语言,只有神色的笔墨,造成了以形传神的效应。似乎不在写神,课形色的变化恰恰体现出内心世界的悲剧冲突,因而显示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作者还善于制造各种环境气氛来衬托人物心理,刻画吴荻甫心情的变化,以雨过天晴作衬托,以惊雷骇电相伴。当吴荻甫无限郁闷时,几次出现都在天色晦暗的黄昏。这样描写加强了人物心理的显现。
矛盾不愧是写作的高手,他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他善于抓住关键性的动作和道具来刻画任务的心理。描绘吴老太时,仅用一双时开时闭的眼睛和当护身法宝的《太上感应篇》,就揭示了这给“维新派”一生经历而形成的内心矛盾。描写林佩瑶和雷鸣的暖昧关系,以一片干枯了的白玫瑰和一本《少年维持之烦恼》,点破了他内心的秘密。洪云请教唆女儿去用美色套取赵博的消息。由于公债场上亏本,被逼无奈才干此事。“女儿漂亮可爱,”欲行又止,欲止又行“这种内心的矛盾斗争,通过他由笑而泪——由泪而产生由煎外功的感觉描写,惟妙惟肖的刻画出这个愚蠢又冷酷的地主的复杂心理,使人物的内心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仅如此,作者善于通过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吴荻甫的“绛紫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眼睛,脸上有许多泡”,这与他,这与他冷酷的性格适应。作品也从人物视角来刻画人物。林佩瑶在老太爷眼里,她那“一头蓬松的头发,乱纷纷的披在白中代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圆溜溜的眼睛,下面是红的可怕的嘴唇”,简直就是母夜叉,然而在雷鸣眼里,是“窈窕的身材,脸上没有胭脂粉,很自然的两道不浓不淡的眉毛,眼眶边微微有点红,眼睛却依然那样发光,滴溜溜的时常转动,放射出无限的光辉,无限的爱娇。”不同的心理在对同一个人的观察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还善于人物之间的比较,进行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格外鲜明。通过与多疑的杜竹斋的对比,展现了吴荻甫果敢的性格特征;用林佩瑶的幽怨,落寂,写出了吴荻甫对家庭生活的冷视;无公馆上下人对他的屏息恭敬,为而远之,衬托出吴荻甫的专横。
三 全景式的结构设置
《子夜》的结构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背景宏阔,展现出全景式的格局,表现了作者复杂宏伟的生活有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一,主线有力而总众目。作者以自己的艺术擅长和生活基础,把代表名族资产阶级吴荻甫与代表资产阶级矛盾,作为贯穿情节始终的主线,而把人物刻画,人物关系的表现,社会图景的描绘,紧紧拧在这条情节的主线上。小说共十九章,作品开头,借吴老太爷引出中心人物,既交代了他的身份,又暗示了小说背景。二,三章借吴老太爷的丧事,让多数人物总亮相,并付下消失情节发展的各因素。四写农民暴动。五---七章写由承接暴动写到办银团,人工总工,秘密公司线索写吴等建起了益中公司,又利用巧妙地平息了第一次工人罢工,和公债上的首次胜利。八到十章由吴的大计划引出赵的计划,吴与赵的斗争成了这一部的主要情节。十二——十五章写由于吴在公债上的失利而加强对自己的末路。十七章——十九章写吴赵公债市场上背水一战,直至小说结束,构成小说的高潮和结局,有头有尾,连贯完整。
第二,线索分明,环环相扣。全书十九章,人物将近一百个,重大的社会矛盾,纷繁的社会故事。只压缩在一九零三年五月到七月两个月内,以此表现出小说巨大的内容容量,小说一二章通通过五老太爷的出场和为他办丧事,几乎出现了全文的主要人物,并埋下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公债斗争这三条线索。以后各章,这三条线索随着吴赵矛盾的发展,时合时分,做到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做到小说人物多却有条不乱,虚实得体,各有侧重但服从中心,恰当地反映中国当时社会面貌及过去和未来的发展脉络。
第三,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开头是全篇的基础,结构安排的立足点。《子夜》的开头比具匠心,作者并没有把笔力放在吴赵的矛盾斗争,而是详细写了五老太爷从农村到上海的原因,经过,感受,遭遇,下场,以及死后亲朋好友吊丧的情景,通过这句封建僵尸,在花红酒绿的上海很快“风化”,让本来隐伏的人物同时出现舞台,成为重要角色,形成众多线索。这种处理及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整个情节严密无缝。
四 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
矛盾在《子夜》朝文版序中说:“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行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斗争是残酷的,情况是复杂的,从整个形势看来,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题为《子夜》。(2)可见,这是借助自然景观暗示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社会意义。小说中看见西洋小孩的帆船翻到的情景,作者这样写:
“蓦地风转了方向,又加强,池子里的小帆船向左一侧,便翻了。”
这一意外的恶化,范博文的吃惊和失望,实在比几个放小船小孩失望的多!这些话的象征意味,在此时此情此人身上恰到好处得到了点燃。
吴公馆里的关在笼子里的鹦鹉,和少奶奶之间也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五老太爷的那本《太上感应篇》作为理念化的“道具”不时在文中出现,通过反复的重现,不断强化着这道具的象征意义。林佩瑶手中的那本破旧的《少年维持之烦恼》和枯萎的白玫瑰也正是幻灭的爱情象征。
矛盾在《子夜》的提纲中特别强调“色彩与声浪在此书中占地位,且与全书心理过程相结。“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苏州河的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向西流去······薄雾笼罩了外百度桥的高松的钢架,电车驶过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绿光!光,热力!
这里用油彩的涂抹,充分地比五光十色的上海点染了出来。《子夜》的色彩艺术,在人物性格同环境的关系也得到了都市生活的社会光谱。《子夜》的色彩艺术,在人物性格同环境的关系也得到了体现。“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五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的灯光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的摩天建筑······长蛇似的一窜黑怪物,头上的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他眼睛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放光的,·····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猛烈嘈杂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这是写五老太爷守旧的,封闭的心理状态,对现实大都市喧闹的,开放的,色彩万千的光色世界的反映。这种光怪陆离的物世界和他古久封闭的心理世界尖锐的冲撞着,使他不能自己。
总之,作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及其现实主义的成熟作品之一《子夜》无疑在艺术性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结构,环境气氛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参考文献
(1)矛盾·矛盾精品作品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庄钟庆 ·矛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四篇: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评价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前面说过,《子夜》创作于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 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茅盾在《子夜》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得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子夜》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英雄传奇时代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3 更加殖民地化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子夜》的思想内容如此深刻,那它的艺术特色如何呢?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1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景式、多层次地勾勒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大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你死我活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吴公馆),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裕华丝厂)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而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结构恢宏而严谨。
《子夜》的故事线索纷繁,人物矛盾尖锐复杂,场面纵横广阔,但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小说叙述的事情时间跨度虽然仅仅 两个月,但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的开头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
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 鸟瞰+局部 ”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5 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部长篇巨制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
3、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子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茅盾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如以下三段文字:
吴荪甫放下电话听筒,微笑着。此时暴雨已过,一篇金黄的太阳光射在书社的西窗上。从窗子里向外看,园子里的树叶都绿的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吴荪甫轻轻地走出书房,绕过一带走廊,在雨后冲得很干净的园子里的柏油路上走着,他觉得现在空气是从没有的清新。
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三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划——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之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现在满天都是乌云了。李玉亭他们也已经回去,园子里没有人,密树叶中间的电灯也已闭熄,满园子阴沉沉。只那大餐厅里还射出耀眼的灯光和精神百倍的牌场。大客厅里的无线电收音机呜呜地放送节目,是什么弹词。吴荪甫懒懒地回到书房里,这才象清醒了似的一点一点记起了刚才王和甫的那些话,以及自己的慌张,自己弱点的暴露。
以上三段文字出自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的心情刻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以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特色。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专横,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 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求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
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子夜》凭着茅盾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和高超绝伦的构思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茅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钟庆主编.《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朱德发、阿岩主编 3.《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4.《茅盾传》 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标晶主编
丁亚平主编
第五篇: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原名为《夕阳》,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改为《子夜》。作者说:“《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快天亮了。”这是从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式而言的。茅盾创作《子夜》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驳斥当时对社会发展局势的种种错误认识。《子夜》的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的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
一直以来,许多评论家对《子夜》的评价毁誉纷呈,但这恰恰证明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复杂,不是一次性探索就可穷其奥秘的。《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取材方面、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
《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题材上非常广泛,具有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他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全景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宏大,具有深重历史感的鲜明特征。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虽然《子夜》完稿时最终偏重于都市描写,并明显使人感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第四章游离于主要情节,但作者却始终不愿割舍,这就是出于再现社会“整个面貌”的总体来考虑的。
茅盾创作《子夜》时,为了取材的真实,在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东奔西走”。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企业家、商人、公务员、经纪人)外,并且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了现代交易市场如工伤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地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当时上海“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了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该坐更高级的轿车。”通过实地调查,茅盾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这使他能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因此,《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类作品中得以独领风骚。
二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则是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茅盾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子夜》能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典型环境中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整部作品的背景而言是非常广阔的,作品以一九三0年春夏之交在上海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创造了一个提供人物活动的真实舞台——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在这个舞台上主人公吴荪甫的性格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荪甫的性格首先表现为刚强自信,争强好胜,机智,富有魄力。这些性格主要通过他与同行之间的矛盾冲突来体现的。吴荪甫出身封建官僚世家,又曾游历欧美学得一套近代资产阶级经营企业本领。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一心想发展民族工业,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办起了当铺、钱庄、油坊、米厂、电厂,还在上海经营一家大丝厂,而且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业资本家组织益中信托公司,以狠毒果决的手段吞同业的丝厂、绸厂,还一口气吞下了朱吟秋、周仲伟等人的工厂,幻想建立起自己的资本主义王国。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必然有所转化,作者把这种性格的转化主要放到他与官僚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中去完成,由刚强自信,争强好胜转化为虚弱、怯懦、苦闷、软弱。吴荪甫面对赵伯韬这个“魔王”产生了畏惧、不安,两者的斗争正如李玉亭所说,“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在公债市场上,吴荪甫这种性格非常突出,在夜总会“酒吧间里,吴荪甫面对赵伯韬提出的苛刻条件,反映为“哦——”吴这么含糊应着……他失去了抵抗力,失去了自信心,只有一个意思在他神经里旋转:有条件的投降了罢!非常精彩地写出了吴荪甫在金融资本家面前怯懦、软弱的性格。此外,在公债市场这个充满矛盾的场合中,也突出了主人公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比如第十章在书房里杜竹斋听到吴荪甫让自己凑出五十万做公债后,他立刻正面反对,而吴荪甫却用了沉着的声音说:“没有危险,竹斋,一定没有危险,……竹斋,这不是冒险!这是出奇制胜。”作者通过把主人公放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与买办资产阶级发生的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还把主人公放到资本家与工农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他的凶狠、色厉内荏。在工厂门口,吴荪甫的汽车被罢工的女工围住,他坐在汽车里铁青着脸,一叠声喝道:“开车,开足马力冲!”这时他却“卜卜地心跳”,回到家里“他那颗心兀自摇晃不定,他的脸色有时铁青,有时红,有时白。”从这一矛盾冲突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吴荪甫的性格,可以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
当然,吴荪甫的一种性格并不是固定在一种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而是他们具有的各种性格在复杂尖锐的茅盾冲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吴荪甫较弱的性格,在公债市场上,在与工农斗争的矛盾上,在家庭内部的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作者把吴荪甫这一形象刻画得既复杂又丰满,使他成为具有鲜明时代和阶级特征的典型形象。
吴荪甫生不逢时,在中国半殖民地的现实环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结果以破产的悲剧而告终。吴荪甫身上固然有鲜明的阶级烙印,但观其全人并非是那种只有“反动性与爱国进步性”的扁平式的形象,而是一个血肉丰富性格复杂的立体化的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典型,在他身上一扫老中国儿女的萎靡气息而充满了生命活力。魄力与学识、铁腕与野性集于一身的吴荪甫,被茅盾称之为“二十世纪机械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总的说来,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是吴荪甫的基本性格特征,他的所有行为,所有动机,都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而来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出色地实践了一个现代民族资本家的历史使命,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的巨大能量和惊人的才干,他的悲剧是中国现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剧,甚至是带有某些悲壮的意味。
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作品中正面描写赵伯韬的情节较少,但从作家俭省的笔墨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的凶狠、蛮横、荒淫、无耻。他靠外国资本家的撑腰操纵了公债市场,凶狠而蛮横。在生活上荒淫无耻,他对李玉亭说:“你不知道我不大爱过门的女人……她(刘玉英)不是人,她是会迷人的妖精。”这个人物灵魂是卑污的,他从里到外都使人产生极强的厌恶与憎恨之感。而主人公吴荪甫却与他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吴荪甫虽然仇视工农革命斗争,有凶狠的一面,但他毕竟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有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不断的奋斗,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除了吴荪甫、赵伯韬,小说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就是屠维岳,他倔强坚定、办事有利、阴险、狠毒、虚伪,当他受到吴荪甫的重用后,作者把他设置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表现他阴险、狠毒的性格,这一性格是对吴荪甫性格的一种补充,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吴荪甫形象的塑造,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子夜》中塑造人物用了较多的心理描写,使作者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在这方面如吴荪甫、赵伯韬等主要人物的描写耐人寻味外,对冯云卿等人的描写也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没落地主冯云卿在公债市场上跌了一跤,为了翻本他竟然想到用女儿的肉体去套取公债情报。作者写到冯云卿“脑子里滚来滚去只有三个东西:女儿漂亮、金钱可爱、老赵容易上钩”;“……但忽然他的心理又浮起了几乎不能自信的矛盾:一方面是惟恐女儿摇头,一方面却又怕看见女儿点头答应。”用了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逃亡地主的丑恶嘴脸。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典型化。
《子夜》在心理描写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的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到小说终结。小说开头写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如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又如美老太爷对快建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的神经时的恐惧描写……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反差。这一切作者并没有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此类的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他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
在一部作品中,结构是很重要的,是表现作品主题,反映时代,刻画人物性格重要的艺术手段。《子夜》的结构安排是相当成功的。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两个月),而容量大(反映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的现实)。这就为作者在结构安排上提供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准确真实地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子夜》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从而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符合生活实际。他采用以城市为近景,以农村为远景的布局,以光怪陆离的城市为主要生活舞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谈论或政治形式的变化,起伏不断地引出农村这一条线索。这种手法笔墨经济的反映了极大的生活面,在兼顾广度的同时,又聚集于深度的挖掘。作品在围绕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即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时,茅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各情节线索,形成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的布局。如果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的这一线索是先虚后实,与工人斗争的一条线是一实到底,与农民矛盾斗争一条线则以虚为主。三条线索浓浓相间地起伏前进,又互相照应和互相补充。
《子夜》中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情节线索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但作者处理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所有的矛盾斗争都围绕着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所进行的斗争、挣扎及到最后彻底失败这条中心线索而展开的,作品以吴荪甫同其他资本家、工农、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为副线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一个宏大、复杂而严谨的艺术结构。
小说开头以吴老太爷的死揭开了全书的序幕,然后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仪式上把几乎全部人物都搬到了舞台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作者说过:“第二章是热闹场面,借了吴老太爷的丧事,把《子夜》里面的重要人物都露面了,这时,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了出来……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作者在吴府灵堂周围集中描写了一群来自军、政、工、商及文化等界的吊客,吴府内的各色人物也有一定的描写。通过这些人物言谈、举止,读者都可以了解到来自各方面的消息,看到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及种种矛盾。
通过人物的活动把全书三条主要线索都提了出来。通过赵伯韬、尚仲礼与杜竹斋在吴府假山上密谈做公债多头,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个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通过莫干丞报告裕华丝厂女工怠工情况,提出了资本家与工人资产阶级矛盾斗争这条线;通过费小胡子给吴荪甫的电报,又提出了另一条线索——资本家与农民的矛盾斗争,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外,把一些次要线索也提了出来,比如,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吴府家庭内部复杂的关系等。这么多复杂、纷繁的线索都是以主人公吴荪甫为中心串联起来的,显示了小说结构的严谨、宏大。
以吴老太爷的死为开头除了把主要线索提出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借灵堂这个场合的悲凉气氛来烘托民族工业前景黯淡,小说的这种开头方式极富独到性,充分显示了作品结构的宏大、严谨。
以后各章中各线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的章节独立发展一条线索,有的章节交叉发展多条线索。比如,第八章就单独写了冯云卿这个没落地位在公债市场中挣扎,而在第七章中多条线索都有了发展,费小胡子报告吴荪甫在双桥镇的损失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吴荪甫与杜竹斋的两次谈话推进了公债市场上的斗争,吴荪甫到厂子里的一系列活动,又推动了他与工人的矛盾;对吴荪甫到银行工会吃饭的描写,侧面描写了赵伯韬的行动,也是主线有了发展。无论是单独发展一条线索,还是交叉发展多条线索,都使整部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因为它始终是围绕作品的主线来写的。
作品的结尾部分叙述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吴荪甫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在挣扎、拼搏中化为泡影,彻底失败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结构上结尾部分能照应开头;如小说开头写吴老爷、少奶奶、姑奶奶等全部出动,去码头迎接从双桥镇到上海来避难的吴老太爷,结尾则写吴荪甫在事业上失败,狼狈离开上海;开头写弹子房中“死的跳舞”,结尾则有吴荪甫等人在黄浦江夜游与之相呼应;如果开头把吴老太爷的死看成“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很快的在哪里风化了!”那么结尾处吴荪甫的出走正说明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多么巧妙的相互照应!这种艺术格局的形成,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四
语言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作品与读者的中介,读者喜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这一中介,从而完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茅盾在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显示了他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子夜》的人物描写和叙述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一,《子夜》中人物语言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都用自己的讲话方式,反映出不同人特殊的地位、生活经历、教养和心态。吴荪甫作为工厂的老板,一家之主,“立刻”、“马上”、“快、快”成为他独有的语言。吴荪甫对朱吟秋到期押款请求展期三个月,吴荪甫说了这样的话。“何必呢?竹斋,你又不是慈善家,况且犯不着便宜了朱吟秋。……真实可惜!——。”
后来劝杜竹斋在放给朱吟秋五万元,劝杜竹斋道:“竹斋,你怕抵不到十五万,我却怕朱吟秋舍不得拿出来作抵呢!只有一个月的期,除非到时他会点铁成金,……所以现在非把他的茧子挤出来不行!”
这两段话很明显地反映了民族资本家内部的矛盾,也充分地展现了吴荪甫狠毒的性格用吴少奶奶的一句“你这人真毒”做点睛之笔,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对主要人物进行语言描写外,对次要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面对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及当时的社会形式,苦闷的知识分子范博文说:“我老实是觉得今天的示威运动太乏!”而杜新箨
“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则是“且欢乐罢,莫问明天,醇酒妇人——沉醉在美酒里,消魂在温暖的拥抱里!”;“云卿,说老实话,用水磨工夫盘剥农民,我不如你,钻狗洞摆仙人跳,放白鸽,那你就不如我了!”这是没落地主特有的语言。用简洁语言对各种人物的身份、性格进行了真实的写照,表现出作者运用语言能力。
其次,要驾驭一个庞大的结构,把复杂的线索叙述得脉络分明,要求作者需具有运用语言的魔力。《子夜》的叙述语言具有明快、细腻、晓畅的特点。
叙述语言能使人物环境典型化,还能表现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对问题的态度。比如,第七章中,当吴荪甫与李玉亭分手后,吴荪甫坐着汽车心情异常烦闷,作者写道:“迎接他下车的,是又一阵暴雨。天色阴暗到几乎像黄昏。……林佩珊正坐在钢琴前弹奏,那音调是异常悲凉……吴荪甫胜利了,他没有内顾忧了!……此时暴风雨已过,一片片金黄的太阳光斜射在书房的西窗上……他觉得现在的空气是从来没有的清新。”用明快、细腻的语言把景物与人物心情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环境都具有典型意义。又如,在第十六章时对周仲伟的描写,作者用明快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抖起来容易”“躺下去也快”的资本家的形象,作者对他的嘲讽憎恶之感,通过语言也流露得很充分:“现在听了陈君宜和朱吟秋的论调,他这一急可不小,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不能哈哈笑了!然而他还没绝望。……他的希望又复活了,他又能够笑了。……各项债务一齐逼来,周仲伟当真受不了了,不能够再笑一声。”周仲伟在生活中扮演一个丑角,作者用明快的叙述语言写出了他靠拉拢、吹捧过活的本质特征。然后使人在心里对这个人物非常憎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