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奋精神、前抓机遇,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1
振奋精神、强抓机遇
开创恭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恭门镇2009年的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恭门经济社会全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使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了全面实现2010年我镇各项工作奋斗目标,恭门镇在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恭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对2010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面对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严峻形势,我镇在县委、县政府地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局势持续稳定的好势头,是历年来发展形势最好、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一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张,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提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全县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天平铁路建设:为了积极配合天平铁路建设工作,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于2009年4月10日成立了天平铁路张家川县恭门镇天平铁路征地拆迁指挥部,制订了《张家川县恭门镇天平铁路征地拆迁实施方案》,组成了由中铁十九局、县国土资源局、镇政府、付川、天河等十一个村,共有68人参加的征地拆迁丈量评估工作小组,共计丈量土地涉及11村,农户685户、3145人,丈量土地总面积1356.22亩;丈量评估拆迁户涉及5个村、168户、836人,房屋面积26254.6平方米;需迁坟1564座,各类树木60902株。至目前,共计兑现各类补偿费2500万元。从而有效的配合了天平铁路建设工作。天平铁路的开通,将结束张家川县不通铁路的千年历史,意义深远,影响巨大。铁路的贯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它将全面拉动张家川县的地方经济,带活一方产业,打通运输渠道,将成为张家川县经济全面飞速发展的“加速器”,成为发展张家川县县域经济的“金大门”。恭门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将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天平铁路的建设工作当中。(2)新农村建设:天河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去年完成96户群众建房的基础上,配套项目的110座牛 棚,已完成96座,河堤、道路建设、饮水工程已经完工,道旁实施了绿化,村阵地建设已全面完工;灵台村易地搬迁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于2008年4月1日动工修建。项目涉及农户52户、206人,项目规定每人补助4500元,其中2500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修建),不足部分由群众自筹、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进行修建。自项目实施至今,52户农户的房屋主体已完工并入住,巷道实施了硬化,自来水、农用电做到了户户通。此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灵台村四组52户,206人的生存环境,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带动作用。(3)天河村新农村300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设:为了增强天河村新农村经济建设后劲,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县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镇党委政府充分发动天河村的干部群众,2009年完成向河增地300亩,计划在2010年建设成30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设,既增加天河村的农业经济收入,又解决恭门镇群众的菜篮子工程。(4)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经济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全镇经济后劲,镇党委、政府在2009年全面发动27个村,完成双垄沟播玉米种植8000亩,亩产平均达到900斤,实现经济收入576万元。(5)恭门镇西关村河堤治理工程建设。流经恭门的樊河由于没有堤防工程,每年汛期,洪水肆掠,对群众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威胁,特别是西关段。为了治理洪灾,镇政府于2009年4 月在西关村实施河堤治理工程400米,基本保证了恭门城区的防洪安全。(6)积极实施沼气能源建设。能源建设是一项给群众带来实惠的项目。由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设速度较快。2009年县上下达我镇的沼气任务是400口,分别是张窑村50口、杨坡村80口、付川村120口,河峪村50口,毛麽50口,灵台50口。至目前,开挖成型365口,浇筑295口,粉刷191口,预计8月15日全部完成主体工程,按9月中旬产气并投入使用。(7)张良梁畜牧产业开发全面落实。2009年,完成张良梁畜牧产业开发项目,涉及阴山、毛山、袁河、仁湾、张巴等6村、涉及农户901户,引进基础母牛901头,总投资250.25万元。(8)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支撑点,深入落实“五项民心工程”:
1、积极开展以便民服务为主题的代办式服务活动。镇上成立了代办式服务结构,有领导、有组织、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全镇27个村成立了代办式服务点,确定驻村干部和村文书为服务员。至目前,通过代办式服务活动,全镇解决生产经营性项目21件、民计民生项目31件、政策技术服务项目46件、信访纠纷排查项目20件、其他项目24件。通过代办式服务活动,既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率,又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2、积极开展以治理“懒、散、庸”为主的干部纪律作风整顿工作:为了提高机关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彻 底治理干部“懒、散、庸”的工作作风,镇党委、政府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机会,积极开展了干部的纪律作风整顿工作,采取组织学习、书写心得体会、开展工作调研、书写调查报告、组织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梳理各类意见10条。针对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采取“对口查找”的办法,将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从而使全镇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根本好转,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普遍提高。
3、积极开展城乡卫生清洁工程:为了治理城乡卫生“脏、乱、差”的现状,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成立了恭门镇城区卫生清洁队伍,同时加强卫生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召开会议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环卫意识。至目前,全镇设立垃圾处理点29处,购买清洁工具64件,投入资金0.3万元,清理垃圾29方,处理垃圾17吨,农村改厕改圈10村,整治街道3条、0.5公里。
4、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程:12月26日,恭门镇召开了农民教育及党员冬训工作会议,会后在水池、麻崖、付川三村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培训班参学人员4345人次,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创业意识和爱国爱民意识。
5、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至目前,查找突出问题143件,已经解决问题132件,利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时机,解决突出问题182件。总的来说,在各种困难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极其不易。收获伴随着艰辛,成绩伴随着心血。这是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干部顽强奋斗、奋发有为的结果。
二、准确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做好2010年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10年,是我镇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决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十分关键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加快我镇经济强镇建设,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我镇将正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具体来讲,就是要正视三个差距,把握四个优势,增强一个信心。
正视三个差距:一是要正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从纵向上看,近几年来我们是大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但从横向上看,我们与部分兄弟县、兄弟乡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二是要正视发展后劲上的差距。项目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强镇的奋斗目标,必须要依靠大的项目来带动。目前我镇还缺乏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尤其缺乏能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的骨干项目。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加快发展的难度也很大。三是要正视产业建设上的差距。目前我镇的特色农牧业和矿产业这两大 主导产业都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市场开发晚,产业链不长,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效益。
把握四个机遇:一是要把握难得的政治优势。二是要把握良好的区位优势。三是要把握丰富的资源优势。四是要把握天平铁路建设时机优势。增强一个信心即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
综上所述,当前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劣势更有优势,有挑战更有机遇,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能。只要我镇善于在困难和风险中准确判断形势,在挑战和考验中清醒把握方向,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志气,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把优势运用到位,把潜力挖掘到位,建设经济强镇和构建小康恭门镇、平安恭门镇、和谐恭门镇、生态恭门镇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咬定发展目标、合力攻坚,奋力开创经济强县建设的新局面
2010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全委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农业稳镇、产业强镇、商贸富镇”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全镇经济强镇建设步伐,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关键环节,突出发展重点,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县委刘书记在恭门镇调研时的要求,抢抓天平铁路建设机遇,培育四大产业:即:矿产业、畜牧业、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强力推动恭门镇经济社会发展五大建设:即:工业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和付川新村新农村建设。
总体来说,抓住天平铁路建设机遇,加快经济强镇建设步伐,保持社会持续稳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以与时俱进、开创创新的蓬勃朝气,以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有能力,也有信心和决心,使恭门镇的2010年成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项目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使2010年成为恭门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篇:8 振奋精神 凝聚力量 为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定稿)
振奋精神 凝聚力量
为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沂源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月6日)
******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沂源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沂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11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2.5亿元,是2006年的2.17倍,年均增长14.2%;财政总收入20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4亿元,是2006年的3.53倍,年均增长 28.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发展水平,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沂源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层次。
- 1 -
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2.01:54.1:33.89调整到2011年的11.6:50.81:37.5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高端工业发展实现新提升,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工业销售收入利税率、利润率全市县(市、区)中最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4家,瑞阳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全省县(市、区)中最高,我县创成“山东省优质陶瓷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继联合化工公司上市后,瑞丰高分子公司又成功上市,上市企业达到5家,5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成立了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全市首家村镇银行;从根本上理顺了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经济开发区真正成为服务全县工业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工业新城建设的主体。有机品牌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唯一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基地;“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全国县份最多,举办了首届沂源苹果文化节,沂源红苹果、有机韭菜等品牌带动农产品增值30%以上。特色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实施了商务大厦、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启动了天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牛郎织女、沂源鲁山溶洞群等特色文化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扩大,被评为首批“山东省旅游强县”,2011年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被列入全省“国民休闲汇”10个试点县之一。
--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扎实推进城区东部和河西新城开发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89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8.52平方公里;实施了管道天然气、循环水供热、引泉入城饮水等一批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和沂河生态修复、沿河购物长廊拆迁改造、“果树进城”、“清水润城”、“森林围城”、“亮化美城”等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增强了山水生态城市吸引力。建成了新城大道、南外环路等一批骨干道路,实施了振兴路、健康路、沂河路等改造工程;五年建设改造农村道路1000多公里;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过境铁路争取成功并开工建设,全县交通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完成了总工程量和投资额占全市75%的9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总投资7100多万元的田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户用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
生态优势更加突出。五年造林20多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关闭了县造纸厂等30多家环保不达标企业,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全县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和“省适宜人居环境奖”。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置了城区机动三轮车非法载客经营问题,建成了全省首个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创成国家、省环境优美乡镇5个。
民生建设扎实有效。2011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 3 -
入20986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9520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3%。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民生工作办公室,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民生服务阵地和信息网络,开创了全省社会救助规范运作的先河;完善了县镇财政体制,实现了城乡机关事业单位同工同酬;建立了“十二条社会保障救助线制度”,有效解决了群众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难。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全民健身设施综合改造提升、医疗卫生惠民、文化基础设施提升等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举办了首届元宵节音乐焰火晚会和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计划生育、广播电视、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履职水平不断提高,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壮大,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依法治县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公民思想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先后获“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省双拥模范县”称号,2011年获县城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深入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和村级“三层调解网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完善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了70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保持了社会稳定,被确定为首批“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获“省信访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明显提高。完成了县委旧址修复工程,搭建了党史、党性教育新阵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作风效能建设常抓不懈,实行了基层党员干部“日接待、月走访、季公示、半年评”群众工作“四步法”,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防体系更加完善,被确定为中央纪委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省纪委效能监察工作联系点。严肃县镇换届纪律,我县作为全省两个区县之一,迎接了中纪委、中组部换届风气巡回督导组测评,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及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历届县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得益于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得益于沂源驻军和省市驻沂源单位的支持参与;得益于全县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沂源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工作实践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新跨越。我们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
- 5 -
导,不断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以目标的高定位、工作的高标准推动发展创特色、上水平;坚持激活内力、借好外力相结合,在内外兼修中增强发展活力,凝神聚力把沂源的事情做好。必须坚持继承创新,走符合沂源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我们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变调、不折腾、不满足、不懈怠,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服务业特色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作为沂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所在,坚定不移地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机制、建设生态社会,提升了区域生态品牌价值,增强了竞争力和后发优势。必须坚持民生为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惠及群众。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加注重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支持,促进了社会和谐。必须不断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认真专业务实地抓好工作落实。我们始终坚持抓作风、促落实,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实行项目领导挂包和部门承办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发展合力。我们始终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县各大班子的团结协调和作用发挥,注重激发各个--
层面的创造性,充分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对这些宝贵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人均占有水平相对偏低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赶超跨越仍然是今后工作的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水平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群众对民生改善的期盼和要求不断提高,民生建设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运用新措施、新办法解决社会管理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把握机遇、奋力突破的攻坚时期。尽管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就沂源来说,总体上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全县综合实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为新一轮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以高速公路开通、过境铁路建设和管道天然气开通使用为标志,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我县的承载能力和区位劣势得到历史性改善。四是沂蒙革命老区、国家主
- 7 -
体生态功能区等政策,为沂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五是通过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不懈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各级干部的素质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攻坚破难能力不断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六是全县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上、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为我们加快发展、追赶先进提供了重要保证。可以说,未来五年,是沂源站在新起点、推动新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民生为先、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理念,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提升内涵,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社会和谐,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更加注重完善机制、激发活力,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39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8%、16%以上。
--
——城乡更加协调。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更加良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单位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持续达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以上,绿色生态优势更加突出。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保护和利用,文化品牌影响力更强。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公益性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群众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年均分别增长10%、11%以上。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民生投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救助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体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经济社会管理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作风效能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工作扎实有效,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 9 -
三、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根据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加快发展高端工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高新化水平。
1、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集聚、创新、服务和承载功能。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优化产业和功能布局,提升产业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结合旧城改造,加快园区村社区化改造和“退二进三”、“退城进园”,配套建设入区铁路专线、企业员工公寓、科技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设施完善、要素齐备、生态环保的现代工业新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高新特产业龙头项目,不断壮大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
2、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做强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省市重点扶持政策和省医药包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壮大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环保滤材、新型金属等产业为重点,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应用领域拓展;培植高分子产业集群,依托瑞丰、慧科、博拓、国塑等企业,强化扶持引导,完善产业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将高分子产业打造成我县工业经济新-- 的增长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抓好光科公司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3、膨胀高成长型企业规模。进一步加大对高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实力提升、规模扩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工业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和奖励办法,建立企业新上项目激励机制和企业家高层次培训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3家,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抓好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发挥金融机构、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性担保体系、村镇银行等平台作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企业评议部门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4、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端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多元化技术创新平台;规划建设综合科技研发机构,打造全县工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孵化中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突破药玻公司一级耐水性玻璃管、瑞阳公司美洛西林钠药物大品种、瑞丰公司PVC加工助剂和ACR树脂、世拓公司稀土医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产品、知名品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 11 -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园区化、品牌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果业、畜牧、蔬菜、中药材四大产业振兴计划,规划建设南部果品生产区、西部畜禽生产区、东部蔬菜生产区、北部中药材生产区、西南部杂粮生产区,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栽培(养殖)新模式推广应用,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示范作用大、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业发展的基础承载和智力支撑。
2、推进有机品牌农业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主导农产品有机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加强有机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农业品牌创建和推介激励机制,引导基地、企业、协会争创农产品品牌,加强对沂源红苹果、有机韭菜、有机大樱桃、有机杂粮、有机畜产品等优势品牌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和市场化运作,提升品牌价值。
3、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按照全功能性大农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互动、产业融合,规划建设苹果主题公园和荆山现代--
都市农业示范园,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一体、多产业融合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在农产品生产、农事节庆活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入文化元素,培植新兴农业增长点。
4、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工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思路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多元、持续增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项目招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培育壮大农业市场化经营实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产销联合,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合同化管理、订单式服务,促进市场末端效益最大限度回馈农民。完善市场体系,规范提升县内农产品市场,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和网上交易,提高沂源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科学规划布局,着力优化结构,强化项目带动,提升发展水平。
1、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完善全县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抓好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山水生态居住区、小商品集散区等服务业聚集区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产业、休闲商业等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新
- 13 -
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科技研发、企业上市服务等新兴业态,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培植壮大服务业骨干企业,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服务业企业集团化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综合设施,提升带动能力。积极发展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经营等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商业网络。
2、集中突破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突破薄弱环节,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旅游市场化开发机制,积极吸引外来战略投资,鼓励县内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培植旅游市场化经营主体。围绕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山地度假、农家休闲等特色旅游,突出抓好天湖、沂源鲁山溶洞群、牛郎织女等重点景区开发,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品位,打造旅游精品。完善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加快旅游酒店建设,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上下联动”的捆绑宣传机制,完善“引客入源”奖励政策,举办好旅游节会活动,增强旅游营销实效。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高速路出入口和铁路站区,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打造连接济南、青岛、日照的现代物流集散地。依托丰富的果品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依托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整合商贸流通资源,构建区域性小商品集散地;引导医药、新材料等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工业物流集散地。
--
(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建设联动推进,提升综合功能,优化居住和创业环境。
1、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山水生态和谐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和“东展、西拓、南改、北延、提升中部”的总体思路,调整完善城市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整建制、项目化、市场化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施旧城区畅通工程,实现城市提质扩容;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教育、医疗、文体、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河西新城、城北新区、城东工业新城开发建设,突出抓好南麻镇政务中心、县政法综合行政中心、新县委党校等项目建设;实施新城区道路拓展工程,科学规划新北外环路、西外环路、沂河南路环线等主干道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到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30万左右,初步达到区域性中等城市规模。
2、提升城市品位。坚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突出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的挖掘,融合产业、山、水、绿、文化等要素,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核心建筑群和地标性建筑,打造“城市名片”,凸显“城市灵魂”。深入实施“森林围城”和城市绿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加快实施“清水润城”工程,重点抓好“六点水新世界”等城市水系项目建设,打造山河湖一体、人水绿交融的生态宜居山水城市。
3、加快镇村建设。把镇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重中之重,- 15 -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城市化理念和长远眼光,率先突破东里、悦庄、鲁村、南鲁山四个中心镇建设,带动其他小城镇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城镇。加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典型培育,稳步推进合村并居,促进农村社区化改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路、水、电、气、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4、全力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真正把我县打造成“齐鲁生态高地”。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实施“绿满沂源”工程,进一步提高荒山、道路、河岸、镇村绿化标准,增加城乡绿量。加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深入推进“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切实保护好沂源的青山绿水。推进农村住房、村容村貌生态化,建立完善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庭院绿化美化行动,建设生态家园。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强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发展“硬实力”。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实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评选表彰身边好人和感--
动人物,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以创成“全国文明县城”为新起点,进一步提高标准,完善机制,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帮带、村企村校联建、军民警民共建等活动,形成城乡互动、共建文明的生动局面。
2、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惠及城乡居民的文化项目,抓好河西新城文化中心规划,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村(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下乡等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文化创作激励机制,加强对生命文化、爱情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不断推出优秀文化艺术作品。
3、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结合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搞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产业链规划和行业规划,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传媒、休闲娱乐、艺术创作基地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实施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文化项目,加快培育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17 -
积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快建设与沂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1、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把民生建设作为执政之要、和谐之本,不断加大投入,健全保障救助体系,提高群众幸福感。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扎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落实利农惠农政策,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县民生工作办公室职能,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继续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救助水平。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激发教育内部活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完善群众性体育设施,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提高全民健身水平;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妇女儿童、残疾人及老龄事业。
2、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把维护稳定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
石,健全完善社情民意调查汇集和分析机制,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农村工作规范化管理等制度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发挥县镇村三级调处网络作用,落实“三位一体”大调解、村级“三层调解网络”、领导包案和接访下访等制度,实现矛盾化解高效化、常态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充分发挥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新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质。尊重并维护公众民主权利,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大事项听证公示制度,深化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抓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 19 -
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开展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网络,实行“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在全县上下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常态化的浓厚氛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发展动力,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提升境界、推动发展。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深化创先争优争做沂源先锋活动,大力推进“形象亮化、素质提升、惠民利民、品牌塑造”四项工程,使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队伍经济保障、政治出路、纪律约束“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深化村级事务“五代管”制度,加强后进村整顿转化,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坚持城乡党建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党的建设,创新党建模式和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创新选拔方式,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基层党建责任制落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生产一--
线、知识分子等领域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严格党员标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完善党员“三评”机制,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执政能力
认真落实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探索建立干部道德素质考察评价机制,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机制,研究制定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逐步试行和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干部科学执政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群智,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建设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健全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和群众工作“四项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重心下移、服务基层,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及时了解社
- 21 -
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完善更加科学的责任落实和工作推进机制,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基层调研、项目领导挂包和部门承办、重点工作限时办结等制度,营造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工作落实实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保持健康的精神追求。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加大教育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洁从政和警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催人奋进。圆满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
第三篇:抢抓机遇 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抢抓机遇
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通过本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的学习研修,笔者对常州技师学院的改革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要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2014年,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并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他还对2015年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2.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张德江委员长亲自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开展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执法检查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这是职业教育法从1996年颁布施行19年以来的第一次,为全面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健全和完善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并提供法治监督和保障。
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人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人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许多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常州市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出台相应政策,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到2020年常州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应达到1000人以上,而截至2015年底,这一指标为826人,对学院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要客观认识学院所处的发展阶段
只有对于学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才能认清下一步加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抓住发展的机遇。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有50多年办学历史,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具备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已处于技工教育比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已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发展成绩
一是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所普通技工学校,到省重点技工学校,再到1994年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从2000年全国首批挂牌成立技师学院,到2007年建成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二是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在校生不到200人,发展到1986年突破1000人,2006年突破1万人,此后一直保持在万人以上的规模。三是办学质量逐渐提高。在为社会输送的11万多名技能人才人中,高级工、技师3达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全国首批中职示范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条件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2009年完成五校整合,2013年初建成新校区并搬入办学。新校区占地面积526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实习实训教学场地充裕,设备先进。同时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一期与学院新校区同步规划建设,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设在学院,并委托学校管理,汇聚了更多的资源优势。二是师资力量雄厚。48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4.8%,一体化教师占70.4%,373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25.7%,还有一批从企业聘请的高素质兼职教师。三是管理严格规范。2003年起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并不断完善和深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化。
3.积累了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一是大胆尝试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1988年试办高级技工班,1994年正式开办二年制高技班,1995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技班;2000年起开设技师班,并逐步拓展技师班专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不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1998年起在计算机专业和旅游烹饪专业试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经认真总结完善,2002年起推行至电类专业,2003学年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三是积极参与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2009年承担人社部“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及维修电工、机修钳工两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2010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专业参与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2011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成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4.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的专业目前达56个,覆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其中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17个,市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主持完成全国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主持项目建设的唯一技工院校。二是培养层次。覆盖全日制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以及职业培训中的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研修。三是职业培训。加快培育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培训规模加速扩张,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年职业培训和鉴定达2.2万人次;作为人社部首家“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近五年完成全国师资培训千余人。四是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新路径,瞄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IHK、HWK)与国内技师证书“双证”培养目标,2014年起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EBZ、GBS)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中德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中德国际班已拓展到3个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械师)、2种学制(初中生源6年制、高中阶段生源4年制)、7个班的规模。
三、要精准实施学院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当前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形势下,未来一段时间,学院的发展应立足现有的条件,坚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方向、传统和特色不动摇,以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内涵建设为核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为突破,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扎实的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1.做优学制培养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开发提升一大批新专业,打造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专业群,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布局。二是拓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办学成效。办好目前的中德国际班,进一步拓展新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开设新的国际合作专业。同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参照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和日本、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借鉴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评分标准、选手集训基地建设标准和集训方法、专家教练遴选标准以及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着重梳理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全面完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修订或制定工作,根据课程标准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十三五”期间不断优化提升,推进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企业需求,探索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新方法。
2.做强社会培训
一是充分发挥各专业社会培训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专业系培训业务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训业务开发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以优异的培训效果带动培训业务的巩固和扩张。主动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大力开拓职业培训工作的业务领域。探索服务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新领域,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具有高技术技能特征的授权类培训,积极开展特定对象(农民工、复员军人、残疾人、毕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的专门培训。探索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招生窗口,做到职业培训常年招生。努力开拓国际合作培训,与在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开展高端社会培训,推动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等与国际接轨。三是争取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按照人社部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制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完善职业训练院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训练院建设试点工作典型案例,为人社部开展职业训练院建设和推广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3.深化校企合作
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教学模式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办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办好省级试点班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企业,逐步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二是建好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按照每个专业3~5个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在完成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都能在紧密型合作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与重点企业及相关院校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技工教育集团。三是管好用好常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与增加培训项目,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建立企业、学校、人力资源市场与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扩大培训服务覆盖面,逐步拓展和完善基地培训项目,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培训各种需求的菜单式项目体系,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继续启动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工程,积极引企入校,争取引进社会资本,探索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的混合所有制建设运行及管理模式创新。
4.提升师资水平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制教育专业教师师生比争取达到1:25左右,其中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占25%以上。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职业资格等级,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达45%以上,专业教师中同时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比重达30%左右。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激励教师走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成长之路。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培训,通过社会培训熟悉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以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视野的省内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第四篇:抓机遇促发展 努力开创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
抓机遇促发展 努力开创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
抓机遇促发展
努力开创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妇幼卫生工作现场会hyhyhy;***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您们好!时值风和日丽、百花齐放之季,我们满怀激情地迎来了甘孜州妇幼卫生工作现场会在***的召开,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我县妇幼卫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是我县卫生系统的一件大事和最大荣誉。为此,我谨代表***县妇幼保健院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向对我县妇幼卫生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的各级领导、友好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这次现场会的召开,是对我院近几年来,在院内管理、两个文明建设、医德医风、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等全方位的一次综合考核,同时,也是促进我县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一次难得的契机。下面,就我院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代表作如下汇报:一、基本情况
***县一向被誉为“****”、“****”,更是*****经济、文化中心,县城海拔*****米,长年冰雪覆盖,相对无霜期仅为50天左右,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公认为“****”。全县幅员面积为14182平方公里,辖5个区工委、25个乡镇、119个行政村,属纯牧业县,总人口50601人,其中妇女220468人,7岁以下儿童5987人。我院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为4776㎡,房屋建筑面积1133㎡,其中业务用房633㎡,生活用房500㎡。院内绿化面积达50以上。现有职工15名,其中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1人。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2人。人均服务半径达945平方公里,人均服务对象为2065人。院内设有妇女保健、婚姻保健、儿童保健、妇产科等一级业务科室8个,孕产期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妇女病查治等二级专业组7个及B超、心电、检验等医技科室。拥有万元以上设备7台(件),编制床位10张。承担我县近3万名妇女、儿童的健康保健和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妇幼卫生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二、政府重视加强保健院基本建设
在县委、县府、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1996年以来,以卫Ⅵ、援藏、民族卫生扶贫等项目为支撑,争取州、县财政的支持,接受援助、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50万余元,新修业务用房500㎡和一次性用品焚烧炉一个,改造产房、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不合理布局近50㎡,添置设备,如新生儿辐射抢救台、新生儿恒温箱、呼吸机、B超、心电图机、微波治疗仪、激光机、制氧机、治疗车、三氧消毒机、检验设备、电视机、录放机、空调、微机等22台(件),改变了以“老三件”当家和业务用房拥挤不堪的局面。为方便远道而来的农牧民群众,我们还购置了铝锅、茶壶、水瓶等日常生活用具,并在母婴同室内配备了电视机,硬件设施得到了改善,整体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我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绿化、美化院内环境。组织职工义务劳动,种花、种草、种树,绿化环境100多平方米,往日泥泞的院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象。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院内面貌焕然一新,走进保健院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三、以“双创”为契机狠抓院内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向管理要效益。为此,我院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爱婴行动,按照国际“双十条”标准,努力争创爱婴医院。根据四川省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争创等级保健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树立品牌意识争创爱婴医院
1、在我县创建爱婴医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为了创建成功,首先是送业务人员到内地进修学习,派人到内地和州内兄弟县保健院参观取经;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宣传动员,使其了解创建爱婴医院的目的、意义;组织创建爱婴医院十八学时理论培训,转变观念,人人参与;要求全体职工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品牌意识。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将爱婴医院牌子挂上海拔4000多公尺的世界高城,就是***县妇幼保健院全体职工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2、通过广播、电视、街头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创办宣传专栏、开设产前保健门诊和热线电话等形式,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好处,让社会各界领导和群众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创建爱婴医院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内容,并支持和参与其中,使“母亲安全,儿童优先”这一宗旨得到更好的体现。
3、改革不合理的产儿科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营造爱婴、爱母亲氛围;儿科医生进产房帮助实施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和新生儿窒息的抢
救,保证24小时母婴同室,按需哺乳;通过孕妇学校和产前保健门诊的宣传,将母乳喂养知识、技巧和挤奶手法传授给孕产妇,保证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达100。
通过全体职工三年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我院于1997年底通过州爱婴医院专家评估组的严格评估,并报经省卫生厅审核后,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批准我院成为甘孜州第一批通过评审的爱婴医院,实现了全体职工把爱婴医院的牌子挂上世界高城、更好地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心愿。
(二)、上等级促管理增效益
1998年院领导班子在取得爱婴医院称号后,没有等待、观望,而是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创建一级保健院。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创建一级保健院的准备工作。1、宣传动员统一认识
首先对全院职工进行反复宣传动员,讲解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使其认识到创建等级保健院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宣传动员,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上来,要求人人参与,强化达标意识,以此为契机,推动院内外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2、组织落实分解指标
院内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各科主任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创建计划,组织职工反复学习评审细则和标准,在充分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将创建指标逐项分解到科室,落实到人头,做到层层有压力,人人头上有指标,肩上有担子,强化职工保科室,科室保全院的集体主义观念。3、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在创建爱婴医院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常规并严格执行,奖惩兑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增设必需的一级业务科室和二级专业组,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工作指标布置到科室,分解到人头,各科主任具体抓落实。院长负责全面工作,分管行政和财务,副院长分管业务工作,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分工协作,责权明确,齐抓共管。院领导班子敢抓敢管,注重办实事,工作讲实效,带领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理顺了管理体系,较好的解决了由于业务人员不足,一人兼数职而造成的一些管理混乱问题,混岗不混责。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拓宽业务服务范围,促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运行轨道。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更新知识,改变观念。为此,我们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一是自1994年到2002年底,先后派出20多人次到内地进修学习;二是积极参加省、州举办的各类短期培训学习,推广使用适宜技术;三是鼓励职工参加成人高考及函授学习,以此提高学历;四是院内不定期的组织“三基、三严”培训、病案讨论和巩固爱婴医院理论复训,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五是请州保健院师资来院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督导。六是组织业务骨干到兄第县和上级保健院考察学习取经。通过近十年的人才培养,结扎术已能实行谁主管病人谁主刀制度,以前不能开展的剖宫产手术、麻醉工作,现在已有三人能主刀,两人能搞麻醉工作。为此,拓宽了业务服务面,整体业务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5、加强内涵建设依法规范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把精神文明、行业作风建设贯穿于整个业务服务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1)、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原则,按照政治学习计划,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号召职工学习赵雪芬、吴登云等同志和抗击“非典”工作的卫生系统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救死扶伤、精益求精,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窗口行业新形象。开展献爱心活动,每年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进行义诊并送去酥油、茶叶等物质。今年职工又自愿捐款200余元,看望孤寡退休老人。(2)、院内制定了医德医风实施细则、廉洁行医制度,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严格执行有关物价政策,各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张榜公布,各科室设有意见簿(箱),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杜绝临床工作中开大处方、开单提成和索、要、卡、拖、推、冷、硬等行业不正之风和有损单位形象的事件发生。(3)、组织职工学习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以保健为中心,以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院方向,以“母亲安全、儿童优先”为宗旨,依照“一法、两纲”,规范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妇产科、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实施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等业务工作,正确管理和使用法律证件,按照省厅统一标准,规范病历、处方、五种护理表格等医疗文书的书写。(4)、针对医院感染管理这一薄弱环节,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年“非典”的流行传播,为保护患者、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消除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加强消毒、灭菌和自我监测工作;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回收、处理工作。6、按照《四川省妇女发展纲要》和《四川省儿童发展纲要》要求,为降低孕产妇、七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妇女、儿童这一脆弱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院内以创建爱婴医院、等级保健院为龙头,院外以两个保健管理为中心开展工作。
(1)、在搞好院内工作的同时,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员少的艰苦条件下,我院职工经常自已找便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或租借车辆的方式,到区乡开展业务指导,开展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和对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宣传,努力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我院每名职工都有具体负责的乡镇,年初都明确了责任,如果年底考核不合格按规定扣发相应奖金。每年我院都要对区乡督导3-4次。通过苦口婆心的宣传教育,使农牧民群众生孩子逐步走出牛圈、马棚,自愿来到医院进行检查、住院分娩或请医生到家里接生,周边县也有不少孕产妇慕名来到我院生孩子。这不仅能保证孕产妇顺利渡过这一生理过程,安全生产,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孕产妇、新生儿的死亡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二00二年我院住院分娩72名,来自农村就有58名,占住院分娩的百分之八十点五,外县来我院住院分娩3人。(2)、加强对卫生院医疗、保健工作业务督导,促进业务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认真履行基层保健网职责。7、妇幼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使用、上报,直接反映出妇幼卫生工作的开展程度,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由于我县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导致信息收集、上报工作难度大,这就需要妇幼卫生专(兼)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每年组织培训,并签订工作协议,按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各类表卡。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实行微机操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每季度进行一次分析、研究,提出干预措施和改进意见并向主管领导汇报,同时向区乡卫生院进行相关信息反馈,要求数据上墙,并督促落实。
通过以上一系列扎实而有效的工作,1999年底,甘孜州妇幼保健机构评审组严格按照一级保健院标准对我院进行了评审,对我院近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评审,顺利达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一级乙等保健院”称号。(三)“双创”成果的巩固
1、创建爱婴医院、等级保健院成功之后,我院的妇幼保健工作不论是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双创”的成功是我院发展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更是我院开展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常言说的好:“创建难,巩固更难”。我们也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双创”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效益,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压力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按照爱婴医院和等级保健院的各项标准以及社会发展和妇女儿童健康保护的要求,每年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巩固计划和措施,努力巩固“双创”成果和开拓新的工作思路,在巩固爱婴医院工作方面我们将整个爱婴行动从保健院内逐步深入到社区和家庭,坚持院内院外的双重管理办法,加强母乳喂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院内,从产妇入院开始就由医生对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使其能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喂养及婴儿护理技巧;另外,通过加强对区乡妇保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指导,让其首先掌握好、运用好爱婴医院标准和母乳喂养各项技术,并将出院的产妇及婴儿转交给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加强产后访视和通过热线电话解决院外的孕产妇及其婴幼儿出现的母乳喂养和保健方面的问题,使我县4-6月婴儿的母乳喂养率达到了80以上,实现了“两纲”的目标要求。
2、在巩固等级保健院工作中,我们除了每年按照工作内涵制定计划外,更重要的是按照等级保健院的功能和任务加强群体保健工作和院外两个保健工作的开展,加大和规范妇幼保健服务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强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优生优育等服务工作,全县妇幼卫生工作都以围绕降低“两个死亡率”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努力推行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大力推行实施农牧区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为此,我院在县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对区乡的培训督导力度,针对造成我县孕产妇死亡和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如:产科出血、高危妊娠等;儿童的肺炎、腹泻、营养不良等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狠抓这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在全县范围内依托妇幼卫生项目的支持,大力推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孕产妇贫血、妊高症、产科出血、新生儿破伤风、儿童肺炎与腹泻防治等适宜技术,加强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对全县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人员进行系统强化培训,使其掌握和运用以上适宜技术。九五年以来,在卫生局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共培训区乡妇幼卫生专(兼)职人员18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区乡妇幼卫生人员对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与急救水平,同时也进一步为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之后,我院于2002年相继接受了州爱婴医院复查小组和凉山州爱婴医院复查小组的严格复评,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着也进一步肯定了我院的工作实效。四、真抓实干见成效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效益同增长
我院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主动向各级领导请示汇报,并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院内以创建爱婴医院、等级保健院为龙头,院外以两个保健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创建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改善服务条件和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使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同步增长,并得到了群众的好评、社会的认可。以下数据足以佐证通过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全体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绩。1、孕产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95年的387.6/十万和79.7‰,降至2002年的153.8/十万和50.7‰。
2、三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由1995年的9.2,提高到2002年的35.7,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33.4。
3、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60。
4、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分别由1995年的7和31,提高到2002年的12和46。
5、婚前医学检查率达35。
6、院内母乳喂养率达95,区乡也达80。
7、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分别由1995年的1156人次和62例,上升到2002年的2644人次和166例。
8、业务收入由1995年的3.1万元,上升到2002年的30余万元,年均增长39。
(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院在县委、县府、县卫生局的领导、重视、支持下,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州内同行间也晓有名气。1999年以来,巴塘、乡城、稻城、雅江、色达等兄弟县保健院,相继组织职工来我院参观学习。就如何创建爱婴医院、等级保健院工作;如何加强管理,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和两个效益的同步增长等问题,进行了互相交流,毫无保留的将我院工作经验、教训传授给她们。这对我州妇幼卫生工作的深入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自1998年以来,先后荣获“州级先进卫生单位”、县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四川省三级档案管理”评审,成为档案管理达标单位。
五、巩固成绩再创新高
我院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的取得,创建的成功,不是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诸多不足,距上级要求和同行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们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继续发扬创业精神,不断完善、规范各项工作。为创“一甲”保健院,降低我县孕产妇、儿童死亡率和相关疾病发生,为民族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的妇幼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努力!再努力!相信***县的妇幼卫生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辉煌灿烂!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在***期间,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第五篇:姜异康: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山东频道(2008-07-27 10:29:26)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省委工作会议今天(26日)在济南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深入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研究安排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开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姜异康在讲话中就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姜异康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体要求,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要深刻认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总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山东实际相结合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与省委多年来作出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重要决策。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部署上来,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