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时间:2019-05-13 05: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第一篇: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

建设新局面

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安阳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辖21个乡镇,608个村(居)委会,幅圆面积1202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了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县乡公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安阳县县乡公路建设状况

XX年底,全县县乡公路总里程1065公里,其中县道111公里、乡道318公里、村道636公里,好路率不足40%,路况较差,路面损坏严重。XX—XX年,我县投入亿元(其中省市投资1600万元、县财政投资5807万元、群众捐资1000万元、其余为乡镇村投资),共修建县、乡、村道路700余公里,其中县道57公里、乡道281公里、村道362公里,全县县乡公路总里程达到1112公里,好路率达到72%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XX年,我县将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500余万元,大力实施“八路两桥”公路建设工程,即新建、改建姬红路、洪积路、水汪路、天灵路、长灵路、安棉路、塔山路和内高路8条大路,修建狄东路安阳河大桥和曹马桥2座桥,修建县乡公路60公里,进一步改变我县公路建设面貌,为安阳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县乡公路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公路立项,制定修建计划。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早计划、早安排,切实抓好公路建设立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分轻重缓急,考虑全县财力状况,认真制定县、乡公路修建计划,准确把握每年应修建哪些道路,先修哪些,后修哪条。XX年,省政府出台了对“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我县抢抓机遇,针对全县600多公里乡村道路年久失修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县委、县政府把“村村通”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战略目标。同时考虑到我县东西距离长、交通不便、缺少主干道的现实,决定修建狄东路、南交路、西环路、东环路、相磊路等重要县乡公路工程。XX年修建县、乡村公路45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XX年,我县从解决影响全县工业发展的问题着想,动工修建了二级公路姬红路一期工程、二级公路狄东路延长线和科马路、高内路等道路,修建和改建公路114公里,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XX年,我县修建和改建县、乡道路136公里,续建了姬红路和南交路,动工修建了安阳河大桥、姬红路铁路桥和高内路、林清路,基本形成了县与乡、乡与乡公路连结的交通框架。

(二)抓资金筹措,加大工程投入。要修路,首先需要筹集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一是利用好上级奖补政策。XX年抓“村村通”工程时,我县加大奖补力度,在省、市每公里奖补万元的基础上,县里每公里再补助万元,充分调动了各乡镇修建公路的积极性;二是县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近3年来,我县每年都要拿出XX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县乡公路建设,加大县乡公路建设步伐;三是乡村两级加大投入。各乡镇、行政村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如吕村镇是我县东部贫穷乡镇之一,近年来为修建公路,镇党委、政府节约一切开支,筹集资金300万元投资于公路建设。四是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我县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受益单位和各界有识之士捐资修路。如瓦店乡窦云鹏长期在外搞建筑,得知家乡修路的消息后,他捐资4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吕村镇敬老院12位老人拄着拐杖到镇政府,把平时积攒的230元零花钱全部捐出来用于修路。五是抓好公路建设项目申报,积极向上级争取工程建设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公路建设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公路建设的发展。

(三)抓工程管理,加快建设进度。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进度。在工程管理方面,我县狠抓了四个环节:一是抓前期筹备。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严格做到及早筹备,特别是对招投标项目,及早安排工程可行性报告、工程设计和招投标等有关事宜,邀请上级交通部门,并组织县纪检委、审计局、检察院、发改委、交通局等部门有关人员严格把关,严格程序进行“阳光操作”。二是抓施工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坚持与承包方签订工期合同,要求早开工,快施工,保证工程及早完成,早见成效。同时,加强对施工队伍管理,作为业主单位,不断对施工方提出新要求,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三是抓施工环境协调。对每一项重大建设工程,县、乡都要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每条公路施工过程中,都有当地一些群众干扰施工情况发生,影响工程进展,县、乡指挥部及时现场协调,对无理取闹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理,维护了施工的正常秩序。四是抓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是公路建设中的一项棘手工作。对此,我们认真排查不安定因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实施征地拆迁时,我们对群众予以适当补偿,并做到补偿及时到位,让老百姓满意,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四)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一是对重大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中,我县对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聘请监理进行跟踪监控,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是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县交通局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加强公路施工人员的培训,同时,制定了局技术人员包乡包段技术责任制,要求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全程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制止;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严格追究责任。三是签定质量合同。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与各施工队都签定质量保证合同书,并严把材料进口关、施工检验关和工程竣工验收关,对达不到优良工程标准的,坚决予以处罚。

(五)抓资金控制,节约建设资金。一是严格搞好招投标预算,科学制定标的,降低工程造价;二是严格把好预算关,对200万元以下不需要招标的小工程,认真科学地搞好预算;三是严格把好工程变更关,建立严格审批制度,防止资金浪费。通过资金控制,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六)抓公路管护,提高公路服务年限。一是抓路政管理。县交通局重新组建了路政管理大队,专门负责全县的路政管理工作;全县12个交通管理站增加了路政管理职能,按行政区域划分路段进行管理。同时,各乡镇也都明确了专(兼)职路政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村级道路的路政管理。通过大力开展路政管理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路政管理宣传工作,严格查处设置路障、超限超载、搭建违法建筑等行为,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促进了交通安全。二是抓公路养护。对全县县、乡、村道路的边沟进行疏通,路肩进行培护,责任、费用均由乡镇负责。各乡镇通过经常性养护与开展公路养护集中活动相结合,全县21个乡镇每年培护路肩600余公里、疏通边沟1000余公里,实现了现有边沟全部疏通、路肩得到全部培护,提高了道路的使用年限。

三、搞好县乡公路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搞好县、乡公路建设的前提是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中央、省、市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补贴,县财力的不断增长为公路建设注入了活力,我们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努力改变公路建设落后面貌。二是发展意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大力发展公路事业,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而推进三产旅游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责任意识。当前,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的责任重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履行好自己肩负的职责,推动全县公路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二)上级支持是条件。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公路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我县县乡公路建设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上级交通部门帮助我们度过了公路建设的难关;其次在技术上给予了精心指导。在工程建设期间,派驻技术骨干到工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三是在工程管理上给予了具体帮助。对我县的公路建设进行科学指导,使工程建设步入了科学化管理轨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程效益。

(三)加大投入是保障。加快公路事业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我县通过进一步落实“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资体制,在县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3年来财政投资近6000多万元用于公路建设,为全县公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融资上,县财政暂时不能安排公路建设资金时,就千方百计跑银行,采取抵押担保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保证公路建设资金。

(四)加强领导是关键。我县公路事业之所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王社民、县长张保香始终把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公路建设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抓好公路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和指示,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听取汇报、现场办公,多次督导落实,全面推进了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责任是保证。要保证公路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县委、县政府严格规定,乡村公路建设一律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县乡道路建设由县政府负责安排,县交通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交通部门严格按照县政府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全面组织实施。同时,严格工程技术人员职责,全面做好对各乡镇乡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责任的落实,保证了我县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严格奖惩是手段。通过严格奖惩手段,充分调动各乡镇修建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县严格奖惩制度,把公路建设列入了政府目标管理,并实行严格的考核评比。XX年对完成“村村通”工程任务好、名列前五名的乡(镇),分别给予了第一名2万元、第二、三名各万元、第四、五名各1万元的奖励。对超额完成目标的乡镇,验收合格后给予了党政一把手和主管副职各1000元的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的乡镇取消了党政一把手和主管副职的一切个人评先资格,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停止了下年度上级对该乡镇的公路建设投资。在公路管护方面,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交通等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的路政管理和养护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前5名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奖每个乡镇10000元;对比较差的后3名乡镇通报批评,并取消下年度县政府和上级对乡镇公路建设投资项目。

安阳县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前,我县还有数百公里的乡村道路亟待修建,需要上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支持。今后,我们安阳县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交通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继续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开创安阳县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第二篇: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安阳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辖21个乡镇,608个村(居)委会,幅圆面积1202平方公里,总人口91.6万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了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县乡公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安阳县县乡公路建设状况

2001年底,全县县乡公路总里程1065公里,其中县道111公里、乡道318公里、村道636公里,好路率不足40%,路况较差,路面损坏严重。2002—2004年,我县投入1.4亿元(其中省市投资1600万元、县财政投资5807万元、群众捐资1000万元、其余为乡镇村投资),共修建县、乡、村道路700余公里,其中县道57公里、乡道281公里、村道362公里,全县县乡公路总里程达到1112公里,好路率达到72%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公路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5年,我县将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500余万元,大力实施“八路两桥”公路建设工程,即新建、改建姬红路、洪积路、水汪路、天灵路、长灵路、安棉路、塔山路和内高路8条大路,修建狄东路安阳河大桥和曹马桥2座桥,修建县乡公路60公里,进一步改变我县公路建设面貌,为安阳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县乡公路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公路立项,制定修建计划。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早计划、早安排,切实抓好公路建设立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分轻重缓急,考虑全县财力状况,认真制定县、乡公路修建计划,准确把握每年应修建哪些道路,先修哪些,后修哪条。2002年,省政府出台了对“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我县抢抓机遇,针对全县600多公里乡村道路年久失修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县委、县政府把“村村通”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战略目标。同时考虑到我县东西距离长、交通不便、缺少主干道的现实,决定修建狄东路、南交路、西环路、东环路、相磊路等重要县乡公路工程。2002年修建县、乡村公路45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2003年,我县从解决影响全县工业发展的问题着想,动工修建了二级公路姬红路一期工程、二级公路狄东路延长线和科马路、高内路等道路,修建和改建公路114公里,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2004年,我县修建和改建县、乡道路136公里,续建了姬红路和南交路,动工修建了安阳河大桥、姬红路铁路桥和高内路、林清路,基本形成了县与乡、乡与乡公路连结的交通框架。

(二)抓资金筹措,加大工程投入。要修路,首先需要筹集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一是利用好上级奖补政策。2002年抓“村村通”工程时,我县加大奖补力度,在省、市每公里奖补2.5万元的基础上,县里每公里再补助2.5万元,充分调动了各乡镇修建公路的积极性;二是县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近3年来,我县每年都要拿出2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县乡公路建设,加大县乡公路建设步伐;三是乡村两级加大投入。各乡镇、行政村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如吕村镇是我县东部贫穷乡镇之一,近年来为修建公路,镇党委、政府节约一切开支,筹集资金300万元投资于公路建设。四是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我县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受益单位和各界有识之士捐资修路。如瓦店乡窦云鹏长期在外搞建筑,得知家乡修路的消息后,他捐资4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吕村镇敬老院12位老人拄着拐杖到镇政府,把平时积攒的230元零花钱全部捐出来用于修路。五是抓好公路建设项目申报,积极向上级争取工程建设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公路建设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公路建设的发展。

(三)抓工程管理,加快建设进度。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进度。在工程管理方面,我县狠抓了四个环节:一是抓前期筹备。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严格做到及早筹备,特别是对招投标项目,及早安排工程可行性报告、工程设计和招投标等有关事宜,邀请上级交通部门,并组织县纪检委、审计局、检察院、发改委、交通局等部门有关人员严格把关,严格程序进行“阳光操作”。二是抓施工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坚持与承包方签订工期合同,要求早开工,快施工,保证工程及早完成,早见成效。同时,加强对施工队伍管理,作为业主单位,不断对施工方提出新要求,严格施工过程管理。三是抓施工环境协调。对每一项重大建设工程,县、乡都要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每条公路施工过程中,都有当地一些群众干扰施工情况发生,影响工程进展,县、乡指挥部及时现场协调,对无理取闹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理,维护了施工的正常秩序。四是抓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是公路建设中的一项棘手工作。对此,我们认真排查不安定因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实施征地拆迁时,我们对群众予以适当补偿,并做到补偿及时到位,让老百姓满意,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四)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质量。一是对重大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中,我县对超过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聘请监理进行跟踪监控,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是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县交通局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加强公路施工人员的培训,同时,制定了局技术人员包乡包段技术责任制,要求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全程监控,发现问题立即制止;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严格追究责任。三是签定质量合同。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与各施工队都签定质量保证合同书,并严把材料进口关、施工检验关和工程竣工验收关,对达不到优良工程标准的,坚决予以处罚。

(五)抓资金控制,节约建设资金。一是严格搞好招投标预算,科学制定标的,降低工程造价;二是严格把好预算关,对200万元以下不需要招标的小工程,认真科学地搞好预算;三是严格把好工程变更关,建立严格审批制度,防止资金浪费。通过资金控制,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六)抓公路管护,提高公路服务年限。一是抓路政管理。县交通局重新组建了路政管理大队,专门负责全县的路政管理工作;全县12个交通管理站增加了路政管理职能,按行政区域划分路段进行管理。同时,各乡镇也都明确了专(兼)职路政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村级道路的路政管理。通过大力开展路政管理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路政管理宣传工作,严格查处设置路障、超限超载、搭建违法建筑等行为,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促进了交通安全。二是抓公路养护。对全县县、乡、村道路的边沟进行疏通,路肩进行培护,责任、费用均由乡镇负责。各乡镇通过经常性养护与开展公路养护集中活动相结合,全县21个乡镇每年培护路肩600余公里、疏通边沟1000余公里,实现了现有边沟全部疏通、路肩得到全部培护,提高了道路的使用年限。

三、搞好县乡公路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搞好县、乡公路建设的前提是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中央、省、市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补贴,县财力的不断增长为公路建设注入了活力,我们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努力改变公路建设落后面貌。二是发展意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大力发展公路事业,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而推进三产旅游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责任意识。当前,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的责任重大。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履行好自己肩负的职责,推动全县公路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二)上级支持是条件。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公路建设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我县县乡公路建设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上级交通部门帮助我们度过了公路建设的难关;其次在技术上给予了精心指导。在工程建设期间,派驻技术骨干到工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三是在工程管理上给予了具体帮助。对我县的公路建设进行科学指导,使工程建设步入了科学化管理轨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程效益。

(三)加大投入是保障。加快公路事业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我县通过进一步落实“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资体制,在县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3年来财政投资近6000多万元用于公路建设,为全县公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融资上,县财政暂时不能安排公路建设资金时,就千方百计跑银行,采取抵押担保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保证公路建设资金。

(四)加强领导是关键。我县公路事业之所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王社民、县长张保香始终把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公路建设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抓好公路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和指示,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听取汇报、现场办公,多次督导落实,全面推进了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落实责任是保证。要保证公路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县委、县政府严格规定,乡村公路建设一律由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主要县乡道路建设由县政府负责安排,县交通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交通部门严格按照县政府要求,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全面组织实施。同时,严格工程技术人员职责,全面做好对各乡镇乡村道路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责任的落实,保证了我县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严格奖惩是手段。通过严格奖惩手段,充分调动各乡镇修建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县严格奖惩制度,把公路建设列入了政府目标管理,并实行严格的考核评比。2002年对完成“村村通”工程任务好、名列前五名的乡(镇),分别给予了第一名2万元、第二、三名各1.5万元、第四、五名各1万元的奖励。对超额完成目标的乡镇,验收合格后给予了党政一把手和主管副职各1000元的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的乡镇取消了党政一把手和主管副职的一切个人评先资格,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停止了下上级对该乡镇的公路建设投资。在公路管护方面,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交通等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的路政管理和养护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前5名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奖每个乡镇10000元;对比较差的后3名乡镇通报批评,并取消下县政府和上级对乡镇公路建设投资项目。

安阳县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前,我县还有数百公里的乡村道路亟待修建,需要上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支持。今后,我们安阳县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交通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继续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开创安阳县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第三篇:抢抓机遇 迎难而上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抢抓机遇 迎难而上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区县分设以来,玉龙县委党校按照协议与古城区委党校共用资产办公办学至2008年9月底,于2008年10月迁至现在的地点(白华路原财政局办公楼三楼)进行办公办学。历年来,虽然党校一直处于有校无址,借地办公的困难境地,但是,我校始终克服各种困难,紧紧围绕县委工作大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将课堂办到乡镇、办到部门、办到企业,努力把我校办成“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阵地和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办公室6间,可容纳60人就座的多媒体教室1间。学校内设办公室、教务股和行政股3个机构,实有教职员工16名,其中公务员4名,事业管理人员1名,教师7名,工勤人员4名。教师中,高级讲师3名,讲师2名,助理讲师2名;教师专业结构包含政治、经济、历史、中文等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我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农村党员各种理论培训的需求。学校的领导机构(校长由县委副书记杨晓敏担任),常务副校长1名,副校长2名。

二、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特别是《党校工作条例》颁布以来,玉龙县委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密切联系玉龙县 1 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履行职责,积极工作,着力推动党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党委重视,健全机构,着力推进党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区县分设伊始,玉龙县委就及时配齐配强了党校领导班子,由县委副书记任县委党校校长,配备了常务副校长和副校长。同时成立了玉龙县行政学校,由县长任县行政学校校长,党校常务副校长任副校长,并于2009年成立了玉龙县社会主义学校,由县委副书记任校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和党校副校长任副校长,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一班教员”的管理体制。二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从组织领导、保障措施、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由组织部、干部教育委员会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财政按培训计划保障预算,党校根据计划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做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保障与执行的统一。三是县委重视党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都由县委出题目、党校负责调研出成果,让党校的老师充分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的研究,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能满足玉龙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四是经费保障。县里每年安排10万元的党校工作经费,对统一安排的培训班,以一次培训一次经费预算的方式予以保障。五是县委常委会从2011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党校工作,为党校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积极探索,创新方法,着力提高党校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坚持面向科级领导干部和村干部开展专题性的大规模培训。结合县委中心工作,每年确定1—2个主题,开展集中学习培训。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两委换届后的任职能力、创先争优、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四个主题,开展了覆盖全县干部的集中培训,培训以党校教员为主体,外请专家学者辅导报告,每个常委都从自己分工的角度为学员授课,真正做到了县乡村三级干部认识的统一、步调的一致。为办好每一次干部培训班,党校的老师、安排授课的领导都作了充分的调研、备课,同时,党校还要求每个学员都带着实践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参加学习交流,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2009年以来,我校开办了13期主体班,共培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县直部门股所长以上干部及村“两委”干部3024人次。另外,我校还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远程教育资源,与统战部、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干部职工,这个平台,历来深受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

二是坚持送理论到部门和乡镇,为基层干部群众上党课。县委组建了以党校教师为主体的理论宣讲团,要求每年至少一次到所有乡镇、部门组织政策理论宣讲,并指导基层党委书记上好党课。每年的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和县委全会及“两会”后,我校宣讲团都组织集体备课、分片区、分行业的调查研究,努力做到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宣讲有启 3 发、思路有新突破。我校的7位专职教师走遍了玉龙各乡镇及大部分的县直部门,把党的政策与声音送到了基层党员干部中间,这项工作,我们坚持了多年,也形成了我校工作的一个常规。2009年以来,我校深入乡镇和部门开展理论宣讲,92场次,培训干部群众6430人次。

三是打造一支热爱玉龙、懂得玉龙、研究玉龙的党校理论工作队伍。我们倡导专兼职结合的党校教师队伍建设,让全县的人才为党校所用。一方面是对专职教师的成长要求:每个教师每年都要进行课题研究,为增进党校教师对玉龙的了解,县委安排党校教师到乡镇挂任书记助理,在一线工作、调研中丰富党校教学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经常到市委党校举办的各种理论培训班及研究生班听课,积极参与市委党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年安排教职工到革命根据地、沿海开放前沿、到上级党校参观、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调查研究、撰写论文,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区县分设以来,我校教职工先后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创造》、《函苑》、《高校学术论坛》、《中国育人杂志》、《华章》、《熔炉》、《滇西北论坛》、《丽江日报》、《玉龙宣传》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另一方面,每年都有目的的聘任一批包括县委领导、专家学者在内的兼职教师,把党校办成开放的、思考的干部学习培训阵地。2010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举办了基层党委书记论坛,16个乡(镇)4 党委书记登台为县领导上党课,县委领导为他们的课打分点评,总结、提炼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加强管理,从严治校,着力培育良好的学风、校风

从严治校是党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我校在党员干部的培训中,历来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从严治校的方针,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员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以管促学、以学促管,着力培育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一是加强领导,严格培训纪律。县委历来高度重视党校主体班次的培训,每个主体班的培训,坚持调训制度,严肃调训纪律。培训前,组织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培训通知,明确参训学员和有关要求,有效提高了学员参训率,使学员按时报到率达到96%以上。培训期间,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有关科室全程跟踪管理,及时调查了解有关培训情况,既树立了调训权威,又追踪考察了干部。

二是强化管理,齐心协力抓培训。党校领导高度重视主体班次培训的管理工作,积极发挥全校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了全员抓管理,全校上下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服务者的良好氛围。面对主体班次培训任务重、人员多、层次高的特点,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从教学一线到后勤保障,做到了全员参与,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同时,还注意把学员党性锻炼作为确保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 5 抓,把党性锻炼与端正学习态度、确保到课率、按时完成作业、严肃考风与考纪、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联系起来,将其贯彻于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学员党性修养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资格条件之一。通过以上做法,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使学风有明显好转,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三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努力做到科学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在学员报到时针对每期培训班下发详细的《学员须知》,明确了学员守则、课程安排、作息时间、学员名单、分组讨论地点以及联络员安排等各个环节和有关制度要求。在教学中,为了保证出勤率和尽量杜绝来回走动和接打手机等问题,我们通过每次培训前签到,要求学员按单位、姓名进行逐一签到,不得代签,会前提要求会后作总结、交听课笔记等各种有效管理形式,提高了学员自觉遵纪守纪意识,维护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党校负责签到的人员通过每日两次考勤核查,及时上报组织部,进行有效监督,加强了学员出勤管理制度,严肃了调训纪律,每期学员到课率均达到了96%以上。

四是创新方式,努力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要求学员在认真听课、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自学,认真思考,撰写出党性分析材料和学习总结,其次,在集中学习研讨中,采用了学习动员、专题辅导、小组研讨、大会交流等新颖方式,形成教学互动,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种创新的培训方式,赢得了 6 广大学员的好评,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确保了对学习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五是热情服务,着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区县分设后,我们党校办学条件较差,接待能力有限,但我们不等不靠,在做好服务上下功夫。每次办班前我们都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吃,要卫生,还要保证吃好;住,条件差,要干净卫生,对学员要热情周到,使每一个来党校的学员都切实感受到家的温馨。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党校服务人员在工作重、人手少的情况下,夜以继日的工作,常常一连数天都得不到休息,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保证了党校各类班次的顺利举办,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主要体会

一是党委重视,是促进党校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校既是县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又是独立的一所学校。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乡镇和部门以及上级党校对县党校十分重视和支持,从班子配备、人才建设、财力支持、教学指导等方面都给予倾斜,为党校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是提高各级干部受训效果的现实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抓住干部教育培训这一根本任务,大胆探索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聘请县外部门领导、专家教授讲课,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员思维,注重学员素质的拓展。另一方面,在培训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将问题 7 与解决途径探讨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深化案例式分析的推进研究式教学;教学与观摩相结合的现场教学等等。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真正体现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改变了“教师单一化、教学传统化”的现象。

三是拓展培训平台,是强化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党校工作转型,新时期干部培训轮训任务繁重,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党员量大面广,全部集中党校培训又不现实的情况,县委党校在宣传党的理论及政策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针,党校老师上门宣讲。通过实践,不仅解决了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少跑路或不跑路,保证了教育培训的经常化。

四是开展科学研究,是发挥党校理论阵地和咨政服务的重要职能。我们坚持以“科研立校、人才强校”和“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的思路,充分发挥县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职能作用,围绕县委、政府重大决策搞科研,围绕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搞调研,围绕教学搞教研,2009年以来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理论文章20篇。其中,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征文中教师徐静梅撰写的论文《浅谈心理学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获三等奖、郑树娴撰写的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获优秀论文鼓励奖,教师郑树娴撰写的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获保山市 8 社科联、保山市委党校举办的征文活动优秀论文,并刊登于《熔炉》第15期。

五是抓好队伍建设,是实现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始终把加强班子建设、强化职工教育放在首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员管理办法和班主任工作职责,强化责任,用制度管人管事;坚持实行党校严格考核班主任、班主任跟班管理、组织人事部门随时监督检查管理机制;实行培训考核及证书制度,我们根据学员学习期间的纪律表现、出勤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严格考核,并装入了本人档案,同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培训考核合格者,由组织、人事部门或各主管部门发给结业证书,并将考核成绩通知到培训对象所在单位。这些措施,使干部培训工作有了专门的考核评估制度,规范了干部培训基地与参学对象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了培训人员、时间、学习任务的落实。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加强主体班培训、送教下乡、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市委党校和县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校一直处于有校无址,借地办公的困难境地;虽然建立了培训制度,但对学员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但科研成果服务决策方面还有欠缺;主体班次的教学质量有待加强。

六、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围绕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进一步抓好干部教育 9 培训计划安排的培训班次,确保完成培训任务。

二是围绕市委“两基地、一胜地、一窗口、一屏障”建设及县委“四三二一”战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科研,提高成果转化,切实发挥好服务发展的智囊团作用。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学校借地办公办学的实际困难。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校外教员,增强师资力量,拟聘6至8名县委领导、县直机关综合部门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党校校外教员,以加强、充实、完善党校师资力量;招录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党校,增强党校教师的活力;每年组织教师到革命老区和发达地区学习调研一次,拓宽视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五是着力办好“流动党校”。进一步发挥党校自身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范围,坚持送理论到基层,把课堂办到部门、乡(镇)、村(居)委会,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层党员和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玉龙县委党校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

第四篇:抢抓机遇 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抢抓机遇

开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通过本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的学习研修,笔者对常州技师学院的改革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要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2014年,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并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他还对2015年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2.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张德江委员长亲自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开展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执法检查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区、市),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这是职业教育法从1996年颁布施行19年以来的第一次,为全面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健全和完善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并提供法治监督和保障。

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人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人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许多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常州市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出台相应政策,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到2020年常州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应达到1000人以上,而截至2015年底,这一指标为826人,对学院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要客观认识学院所处的发展阶段

只有对于学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才能认清下一步加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抓住发展的机遇。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有50多年办学历史,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壮大,具备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已处于技工教育比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已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得了巨大的建设发展成绩

一是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所普通技工学校,到省重点技工学校,再到1994年建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从2000年全国首批挂牌成立技师学院,到2007年建成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二是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学院从改革开放之初在校生不到200人,发展到1986年突破1000人,2006年突破1万人,此后一直保持在万人以上的规模。三是办学质量逐渐提高。在为社会输送的11万多名技能人才人中,高级工、技师3达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全国首批中职示范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条件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2009年完成五校整合,2013年初建成新校区并搬入办学。新校区占地面积526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实习实训教学场地充裕,设备先进。同时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一期与学院新校区同步规划建设,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设在学院,并委托学校管理,汇聚了更多的资源优势。二是师资力量雄厚。48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4.8%,一体化教师占70.4%,373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25.7%,还有一批从企业聘请的高素质兼职教师。三是管理严格规范。2003年起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并不断完善和深化,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规范,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化。

3.积累了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一是大胆尝试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1988年试办高级技工班,1994年正式开办二年制高技班,1995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技班;2000年起开设技师班,并逐步拓展技师班专业。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不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1998年起在计算机专业和旅游烹饪专业试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经认真总结完善,2002年起推行至电类专业,2003学年在全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三是积极参与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2009年承担人社部“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及维修电工、机修钳工两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2010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专业参与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2011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钳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成为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4.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的专业目前达56个,覆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其中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17个,市级示范专业15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主持完成全国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主持项目建设的唯一技工院校。二是培养层次。覆盖全日制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以及职业培训中的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研修。三是职业培训。加快培育职业培训工作机制,培训规模加速扩张,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年职业培训和鉴定达2.2万人次;作为人社部首家“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近五年完成全国师资培训千余人。四是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新路径,瞄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IHK、HWK)与国内技师证书“双证”培养目标,2014年起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EBZ、GBS)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中德国际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中德国际班已拓展到3个专业(分别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机械师)、2种学制(初中生源6年制、高中阶段生源4年制)、7个班的规模。

三、要精准实施学院发展的改革举措

在当前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形势下,未来一段时间,学院的发展应立足现有的条件,坚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方向、传统和特色不动摇,以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内涵建设为核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以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为突破,抢抓发展机遇,采取扎实的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1.做优学制培养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开发提升一大批新专业,打造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专业群,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布局。二是拓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办学成效。办好目前的中德国际班,进一步拓展新的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开设新的国际合作专业。同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参照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和日本、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借鉴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评分标准、选手集训基地建设标准和集训方法、专家教练遴选标准以及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着重梳理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全面完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修订或制定工作,根据课程标准建设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十三五”期间不断优化提升,推进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企业需求,探索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新方法。

2.做强社会培训

一是充分发挥各专业社会培训主体作用。进一步调动专业系培训业务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培训业务开发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以优异的培训效果带动培训业务的巩固和扩张。主动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大力开拓职业培训工作的业务领域。探索服务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新领域,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具有高技术技能特征的授权类培训,积极开展特定对象(农民工、复员军人、残疾人、毕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的专门培训。探索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招生窗口,做到职业培训常年招生。努力开拓国际合作培训,与在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开展高端社会培训,推动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等与国际接轨。三是争取开展建设职业训练院试点。按照人社部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制订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完善职业训练院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训练院建设试点工作典型案例,为人社部开展职业训练院建设和推广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3.深化校企合作

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教学模式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办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办好省级试点班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企业,逐步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二是建好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按照每个专业3~5个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在完成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都能在紧密型合作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与重点企业及相关院校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技工教育集团。三是管好用好常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与增加培训项目,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建立企业、学校、人力资源市场与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扩大培训服务覆盖面,逐步拓展和完善基地培训项目,形成能够满足社会培训各种需求的菜单式项目体系,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继续启动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工程,积极引企入校,争取引进社会资本,探索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服务中心的混合所有制建设运行及管理模式创新。

4.提升师资水平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制教育专业教师师生比争取达到1:25左右,其中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占25%以上。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职业资格等级,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达45%以上,专业教师中同时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比重达30%左右。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激励教师走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成长之路。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培训,通过社会培训熟悉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切实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以创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目标,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视野的省内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第五篇: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畜牧工作新局面

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畜牧工作新局面

2012年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

一、畜牧业生产完成情况

上半年生猪存栏12.6万头,同比增长10.28%,大牲畜存栏5.27万头,同比下降1.6%,家禽存栏123.2万羽,山羊存栏0.3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0.6%、6.6%,水产品产量725吨,出栏生猪9.3万头,出栏牛0.68万头,出栏羊0.15万只,出栏禽年120.3万羽,同比分别增长4.13%、9.5%、25.7%、16.3%,肉类产量1.25万吨,禽蛋产量0.36万吨,分别增长20.2%、20%畜牧业发展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二、采取措施

加强各类养殖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比例,全力打造“百万头生猪”产业带,为实现畜牧业生产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财政对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加大了各项工作开展的难度。猪改、牛改、水产发展、渔政管理、草地畜牧推广等各项工作缺乏应有的经费预算。由于牛改经费不足。又没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加之没有专门的液氮、冻精运输车、牛改工作举步维艰,许多新建牛改点由于得不到建点补助,产杂补助,不得不放弃牛改外出打工,因而部分牛

1改点经常被调整,目前仅能正常运转的只有17个。

(二)畜牧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我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畜禽生产组织化程度很低,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村级防疫员队伍不稳定,防疫员工资待遇低,仅为每月200元,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操作熟练者难以长期稳定从事动物免疫工作,免疫密度和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多年来上级无防疫副反应死亡专项文件及经费。县级专项经费少,加之防疫副反应死亡补偿标准过低和补偿不及时,出现拒防户逐年增多,导致防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副反应死亡将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一条拦路虎。

(五)畜牧兽医队伍技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受编制数额限制多年不进技术人员,畜牧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远远跟不上现行发展畜牧业需要,另一方面,工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常常被党政部门借出使用,给畜牧工作开展造成很大难度。

(六)由于近年国家农机构置补贴政策的刺激,农业生产中农机化程度得到提高,以畜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不再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唯一工具,加之农村中外出务工人员多,没有闲人喂养耕牛,导致耕牛存栏下降,与去年期相比,下降1.6%。

(七)渔政管理难度较大,大多捕捞渔船均为低质量木

质船,且一般多用,特别是斯拉河水面的监管,由于没有自己的水上交通工具,依托海事部门配合给工作带来极为不便,渔船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

(八)在畜牧业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牵涉环保,工商、财政、公安等多家部门申报,手续复杂、操作程序慢,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手续难于齐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业主自筹资金难度大,完全依靠项目资金投入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工程质量下降。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贯彻国发2号文件和黔党发15号文件精神,切实抓住国家重视加快贵州经济发展的这于大好时机,搞好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库建设,积极向上级申报各类项目资金投入畜牧业。

2、突出“一猪二禽三牛羊”的发展思路,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良繁体系和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完善全县兽药经营GSP体系管理,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整合社会资金投入畜牧发展,加大对特色养殖的支持,不断壮大饲养群体,将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

2、依托全县畜牧科技人员力量,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落实防疫责任制,加强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与指导,加大畜牧执法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及良种推广,全面打造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无公害畜牧渔业

产品,努力实现生态畜牧业强县建设目标。

3、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和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大力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和标准化畜禽饲养管理,努力创造各方面有利条件,引导畜牧业生产向规模、生态、立体、观光等新型畜牧业方向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畜牧业生产附加值。

4、深化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增加牧业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水平。

5、充分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民转移就业和农业农村新技术培训,在广大农村和养殖户开展普及畜牧业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和水平,充分发挥牧业科技对畜牧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6、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养殖户提供牧业生产供求信息,并定期到各规模场进行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导广大养殖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生产,切实提高养殖效益。

下载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