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抓机遇,负重加压,努力建设“三个新珠珊”
抢抓机遇 负重加压 奋力建设“三个新珠珊”
—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心得体会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月17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委举办的第四届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活动。这次活动,首先聆听了刘市长传达的习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和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李书记做的重要讲话,接着,听取了吕延杰等7位国内著名学者、专家的精辟讲学。学习内容涉及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廉政建设和反腐创新、信息管理、地方策略、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战略等,内容广泛、系统、全面。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干部,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倍感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和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所肩负的责任与压力。工作中,我始终以“对群众有感情、对组织有敬畏、对自己有约束、对工作敢负责”的精神风貌扎实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珠珊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但是,我深深感到,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目标相比,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这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现联系这几天所学、所思、所感,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抢抓机遇,负重加压,奋力建设“三个新珠珊”。
一、心得体会:
(一)必须朝夕必争,抢抓机遇,自我加压推动镇域经济良好发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及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珠珊镇虽地处城郊,交通发达,但资源匮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自我加压,朝夕必争,抢抓机遇,并以务实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创新的思维,饱满的热情,带领全镇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推动科学发展,竭力打破制约全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板桥工业平台,加快融入袁河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经济,更好地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迈进小康社会。
(二)必须凝心聚力,责无旁贷,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全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肩负的重大责任。为切实推动全镇平安建设,一是要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加强基层社会管理
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镇村队伍建设,以“支部建在村小组”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镇、村、组干部选用、管理、激励、考核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过程的优势和作用;二是要督促和带领全体干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准则,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化解民怨;三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富裕、更舒心、更有尊严;四是竭力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和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必须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切实有效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指出全党所面临 “四大考验”和需防范的“四大危险”,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作为镇党委第一责任人,一是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镇村事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益;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服务、协调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化活动成果,进一步发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推进全镇经济社会进程的作用和效果;三是充分依托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积极开展 “三会一课”、远程教育、党内会议等党务活动;四是把决策议事与实现村民自治结合起来,坚持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民主议事平台,通过召开支部会、两委会、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和拓展制定推进全镇发展思路;五是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必须清正廉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全体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应以身作则,带领全镇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同时,要时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不断提高镇村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选拔任用干部上,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进行。
二、工作思路:
(一)围绕“创新创业新珠珊”,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全镇各项工作之首。
以板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调动全镇上下招商引资积极性,力争在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上取得较大突破。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实施班子成员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已入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做好珠珊新集镇建设等大项目的外部环境工作,尽快推进在建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全面做好在谈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签约项目早入驻,入驻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三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创造条件,全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深入研究国家投资导向,支持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
(二)围绕“民富镇强新珠珊”,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以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为平台,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和新优技术应用,提升特色产业竞争优势,逐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二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按照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水、电、路等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优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参合率;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扶助制度,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治理力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三)围绕“和谐稳定新珠珊”,探索社会创新管理途径。一是围绕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干部综合素质。①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八项规定”为准则,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决策的民主化。③深化干部包村驻点工作机制,完善包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二是建立和健全各种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继续推进完善分线负责制、线上考核制、定责奖励制和一线工作法,激发广大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使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推进“百村万户平安工程”;坚持党政班子信访日接待、带案下访回访制度,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营造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四是继续扎实有效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总之,通过这几天的深入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开阔思路、求真务实、创新实践、积极工作。
(中共珠珊镇委员会
何海根)
第二篇: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互助村地处嘉荫县与新青区接壤处,现有居民157户,人口673人,耕地面积18000亩,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均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5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2005年人均收入实现4592元。自199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承党之重托、行民之夙愿”的工作职责,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以造福百姓、发展地方经济为己任,团结和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农村工作中,我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始终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998年,我顶着各种压力,把多年集中在6户村民手中近300公顷的集体耕地收回,分给了村民,使全村农民的人均耕地增加到了7.5亩。为了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为互助村接通了国电,整修了村内和田间道路,建设学校。为了加快文明村建设步伐,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2005年借助县人民银行包扶有利契机,积极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出义务工、义务车修建了一处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购置了3套体育健身器材。
为改变互助村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增收缓慢的现状,我带领村民多业并举,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01年我贷款6万元,买了150只绒山羊开始饲养,当年就还上了2万元贷款,更重要的是村民看到养羊赚到了钱,都对养殖绒山羊产生了兴趣。2002年,我为5户村民协调贷款10多万元,购进了绒山羊500多只,从此养殖绒山羊在互助村拉开了序幕,使绒山羊养殖业在全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我村响应县委号召,投资11万元建设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标准化绒山羊养殖小区。截至目前,全村绒山羊存栏量已达1400多只。
综上所述,我只做了一些自己分内应做的工作,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但是组织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感到自己的工作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努力学习兄弟乡镇先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差距、寻不足,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多渠道发展村域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良种引进和推广。大幅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率,计划在全村种植优质大豆(黑河38号)1.7万亩;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白瓜子150亩,水飞蓟60亩。同时完成标准化示范田75亩,带动全村种植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坚持走“农业强村、牧业富村”的道路。鼓励有富余劳动力、责任心强的家庭养殖绒山羊,计划帮助协调贷款10万元,购进优质绒山羊500只,并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计划新增蜜蜂80箱,全村达到200箱以上。同时鼓励家家饲养笨猪、笨鸡、笨鹅。三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投资15万元建设豆油加工厂,延伸大豆产业链条,增加种植产业附加值。
二、加大文明村建设力度,努力改变村容村貌
牢牢抓住省包扶的有利契机,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出义务工、义务车加大文明村建设力度。一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计划修建水泥路5500平方米(其中:中心路3000平方米,中心路南侧第一条路2500平方米),并在中心街安装路灯10盏;完成广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建凉亭、篮球场和排球场各1处;新建12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室1处;打深水井1眼,完成自来水管线铺设。二是实施村屯美化工程。在中心街、公路两侧、广场四周种植绿化树500株,种植花卉1000平方米,种植绿篱2000延长米。三是积极推进“康居工程”。加快住房砖瓦化建设,在县建设新农村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组织设计一批具有互助特色、美观实用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
三、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是认真落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做到日常工作半年公开一次,重大事项、工程和经济支出“一事一议”,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解困工作。积极开展“一帮一”,“几帮一”等结队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寻求致富项目,今年计划帮助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开展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实践村级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加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助国家优农、惠农的有关政策,牢牢把握省包扶有利契机,带领和团结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把互助村真正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濉溪县审计局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
为全面推进濉溪县审计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濉溪经济发展,按照安徽省审计厅《全省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和淮北市审计局《关于在全市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的部署,濉溪县审计局迅速抓住发展机遇,加强了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了AO—OA的交互应用,全面推行了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极大地提高了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一、抢抓机遇,深入贯彻省厅、市局的意见
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意见》下发后,濉溪县审计局迅速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人负责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局属各股室及有关单位都明确专人负责。二是细化分工。相继制定出台了《濉溪县审计局2011年“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濉溪县2011年信息化任务分解表》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围绕信息化建设工作细化、量化分工,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三是加强和完善工作机制。把贯彻落实《意见》工作纳入部门负责人评优、提升考核,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考核。建立联席例会制度,对贯彻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调度,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强化宣传。濉溪县审计局相继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文件,迅速将《意见》精神传达到每个审计人员。同时,通过审计署网站、中国审计杂志、安徽审计信息网、淮北审计信息网、淮北日报、濉溪审计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贯彻意见的意义和举措,掀起学习贯彻活动高潮,凝聚加快发展共识。
二、加强沟通,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濉溪县审计局积极加强与省、市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对接。在市审计局的积极帮助下,濉溪县审计局多次邀请市局信息化专家授课,并就县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协调解决。县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向省厅、市局报送工作动态信息和信息化运行情况。局属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加强和省厅、市局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支持。同时加强对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主要领导对审计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努力,年初政府县政府专门追加了审计局10万元审计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笔记本,现在全局业务人员人手一部笔记本,极大的改善了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的条件。2011年濉溪县审计局有一篇审计方法入选审计署审计方法库,一篇AO审计实例获审计署鼓励奖,七人通过了省审计厅组织的中级考试,持有中级证书的人数占审计全业务人员的30%,AO资格认证考试业务人员全体通过,审计信息化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及县委、县政府对濉溪县审计局的大力支持及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推进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完善规划,绘就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进一步深化对县审计局信息化建设情况认识的基础上,濉溪县审计局明确提出“力争全省上游、争创淮北县区第一”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编制了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濉溪县审计局2011年信息化建设计划,对人员培训、软硬件建设,AO—OA的交互应用、信息系统审计、审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进行了规划,绘就了濉溪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个突破”即突破审计模式。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打造审计新亮点。2011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用计算机审计,所有的资料审计资料和文书都要通过AO—OA交互,全年至少要
有两个项目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积极开展联网审计,年内至少要完成和会计核算中心的联网审计。“两个提升”即提升软实力和提升硬实力。濉溪县审计局积极争取县财政的支持,相继完成机房的改造,更新淘汰一批老旧计算机,建成了多功能会议室和组建了局内部百兆局域网,审计信息化硬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推进濉溪县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软实力主要是指软件、制度、人才和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此濉溪县审计局先后派出五人参加省厅参加中级培训,二十多人次到兄弟局学习,同时抽调七名业务尖子参加了省厅的远程中级培训,现在业务人员大部分具备了数据采集整理、利用AO审计及AO—OA交互应用的能力;审计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三个加强”即加强领导、加强应用和加强考核。一要加强和完善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审计信息化工作责任机制,局属各股室、站所、分局负责人为实施信息化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一人为专职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化工作。层层分工、各负其责,全面强化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二要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应用,按照省厅和市局关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的要求及信息化考核量化指标,深化AO与OA的应用,完善公文流程,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向纵深发展。继续开展计算机审计AO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和非财务数据的征集,推动计算机审计再上一个新台阶。三要加强信息化考核,在机关目标管理考核中实行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一票否决制”,凡是信息化考核不合格的股室,一律取消评优和评先优秀资格,对于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
第四篇:三场抢抓铁路建设机遇总结
抢抓铁路建设机遇促进职工增收致富
——三场抓铁路建设机遇促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拉内需、保增长”、加快铁路建设的一号工程。线路经三场境内13.3公里,总投资约50亿元。这是马场千年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带动能力明显的国家投资项目。因此,抢抓铁路建设机遇、促进场区职工增收致富,成为三场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三场在抢抓铁路建设机遇,促进职工增收方面工作及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
遵照总场党委安排,我场党委高度重视,为确保此项工作全面落实,抓好其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场长牵头、常委、科室部门领导及基层单位行政主管为成员的发展铁路建设经济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中下设土地征用协调、劳务输出、设备租赁及生活服务等三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土地征用的测量、赔偿、铁路建设劳务用工的人员组织、设备协调、房屋出租、资源开发和三产利用等工作,保证了此项工作责任落实。
二、加强宣传工作,积极抢抓铁路建设无限商机
兰新铁路二线建设通过马场境内,为场区经济发展带来
了无限商机。为此,场党委通过职代会、工作会、办公
会、春季工作会议和铁路经济专题会议,对抢抓铁路建设机遇,发展场区经济,促进职工增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号召
全场广大干部职工要有深谋远虑、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要求
全场干部职工广开思路,通过提供后勤保障、医疗保健、文化
餐饮娱乐服务、物资供应、劳务输出等宣传马场人文景观、饮
食特色,以扩大马场形象,推销马场产品,促进职工增收。
三、明确目标任务,确保责任落实
为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场确定了每年完成铁路建设总
收入103万元,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工作实际,按1万元至
50万元不同的指标,分解了任务。明确规定完成好的奖励,差的处罚,为保证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各单位积极组织
广大职工群众广泛涉入铁路建设领域,通过劳动输出、设备
投入、生活服务和物资供应等方式,抢抓其发展经济的无限
商机,使职工得到增收。2010年,企业实现铁路建设经济收
入109.8万元。职工群众通过提供劳务输出、机械修理、设
备和房屋租赁及生活服务等实现收入67.5万元。
四、加强各方面工作协调,确保职工利益、企业利益
不受损失
兰新铁路经我场境内13.3公里,占用耕地1523.08
亩,其中:临时性征地725.08亩,永久性地征798亩。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一方面确保铁
路建设征用地工作的顺利推行,确保国家铁路建设工程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坚持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不受损害,加强土地征用工作协调、丈量和有关费用的及时收缴。同时积极协调处理好铁路建设和职工生产中发生的矛盾纠纷,确保场区职工群众的正常生产和利益不因铁路建设工作而受到损害,使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场区铁路建设征地补偿资金
尚未到位,为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失,场已拿出资金33..5万元,对征占职工生活田面积按补偿标准进行了补偿。
五、加强喷灌设备拆迁移位工作的商谈,确保补偿工作落实
兰新铁路第二线途经我场七队喷灌地,涉及4台大型喷灌机不能正常运转,按实际计算地下、地上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为此我场通过总场和地方国土部门与铁路建设方积极协调,并进行实地勘测、查阅提供有关技术资料等,顺利落实了喷灌设施设备的拆迁移位补偿工作,确保了企业利益不受损失。
六、2011年工作打算
一是要加大铁路建设征占地补偿资金落实,确保企业
利益不受损失。同时要加强对铁路建设临时用地及挖砂取土工作的管理,严格落实土石方采挖管理费的收缴,维护企业利益。
二是要组织职工广泛涉入铁路建设各个领域,抢抓铁
路建设的大好机遇,争取利用铁路建设的5年时间,使场区职工群众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各单位应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每铁路建设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是铁路开工建设,路基工程已初具规模,桥涵工程
正在进行中,对我场来年的春耕生产将会产生一定影响。机械无法通行、渠道无法引水等问题不可避免。对此,场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铁路施工方的沟通联系,解决好农机作业通道和渠道引水问题,保证场区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篇: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
吴文俊
余川镇地处武穴市东北部,是武穴市的东大门,东与黄梅县接壤,西与梅川镇毗邻,南距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不到10公北枕大别山,境内石松路与柳界公路交汇,交通十分便捷,是鄂东生猪产业大镇、生态旅游名镇,也是武汉经济圈的新投资热点。镇现辖45个村、1个居委会,394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2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430亩,山林面积为114075亩。2006年全镇总人口69531人,其中农村人口64266人;人口出生率7.08‰,人口自然增长率3.1‰。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以建设小康和谐余川目标为核心,牢固树立和持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要务,壮大特色产业,全面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切实改善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提升文明创建,加执政能力建设,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
一、经济建设新飞跃
2006年末,余川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89亿元;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93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万元,林业产值985.1万元,牧业产值9514.7万元,渔业产值570.3万元。当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40508吨;油料总产6755吨;水果1135吨;鲜鱼517.9吨;牲猪出栏77000头,存栏26929头;家禽出栏84542只,存栏56530只;人工造林333公迹地更新833公顷,成林抚育6000公顷;水利设施投入7300万元,荆竹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动工;年末农业机械总数311台,动力计8337马力;社会用电868万度,其中农村用电450万度。近五年来,我镇农村面貌变化深刻,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水利、交通等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财政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川发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二、招商引资新突破
我镇充分发挥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引进固定资产投资为主,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以落户工业园区为主的“三为招商方针;坚持促进资源开发,促进资金引进,促进资本盘活“三并举”的招商要求;坚持领导带头,企业为主,部门服务“三配的招商机制,放开眼界,放开手脚,全力抓招商、全民抓招商。近四年来,共引进项目20余个,包括东方旅行品、恒美实业、新星织、美家利彩瓦、全恒丰服饰、“莲圆”实业、神农茶业、广济硅业等一批投资规模过百万的工业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项目和砌石周芳远、蚂蚁河、吴文、徐政等七个万头畜牧小区等农业型企业,实际引资总额达到5400多万元。招商引资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展。到2006年末,全镇拥有民营企业(包括个体企业)503个,从业人员8710人,完成总产值118057万元,营业收入117910万实现利润7650万元,各项税金580万元,工资总额8882万元。分别比拆乡并镇前的2001年增长12.2%、10%、63%、99%、13%和48.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956万元,比2001年增长65%,是历史上最好水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总产值达3371万元,出口汇1271万元。
三、特色产业新亮点
我们以芦河、车坊山药基地为轴心,全镇发展山药连年稳定在1万亩左右,2006年总产达到10500吨,实现产值4725万元;余川、双城两个产粮、产油区为重点,推广优质粮油品种,全面提升了我镇粮油品质。同时,以“莲圆”米业和四联米厂为龙头,建和壮大了米业集团,扩大了“余川米”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年销售大米达1000万公斤;以吴文、砌石两个万头猪场为龙头,全已建成七座万头猪场,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达到300余个;以神农茶叶和邢元茶叶为依托,融合了茶叶资源,优化茶叶包装,开保健茶系列,拓宽了茶业销路,2006年茶叶产量达39吨;以林木、楠竹为依托,坚持“开发、节约、培育”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壮大了苗木基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全面提升了林木资源附加值;以横岗山和荆竹水库为中心,充分发我镇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一尖避暑、鲍照读书台、龙湫夜雨、沧浪书院等一批景点,着力构筑生态旅游名镇,旅游收入逐攀升。“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逐步兴起,成为村级集体积累增加、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新农村新变化
通过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推进二轮延包,化解农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激励政策,提高社会化水平,保进了生猪、粮油和山药三大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科技入户工作进入黄冈市先行列。健全“农村公益性事业促进会”组织,解决村级“无钱办事、无人理事、无章行事”的难题,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走上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通过全镇集中精力办成“六件实事”、村级实施“四个一”工程以来,仅2005年至2006年,全镇有个村修建通村公路,总里程62.3公里,总投资达1250万元;有18个村修建塘堰30余座;横岗山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绿化美化了老镇区,城镇功能不断提升;利用青蒿村被列入全省50家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和周围村被列为武穴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的有利时进一步推动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以点带面,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培育了象青蒿、周国、龙腰郑垸、孙型李垸、车坊下彭等批新农村建设突出典型。在示范村、样板点的辐射作用下,全镇46个村“五通六改”,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五、社会事业新发展
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镇工商税收和社保费总额达311万元,银行、信用社存款余额16163万比2003年增加68.5%,邮政储蓄4500万元;个体经营户427户,农家超市28家,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当年全镇为580个特困低保户发放补贴资金29万元,发放优抚救灾款达92万元。
2006余川镇计划生育率95%,人口出生率和控比工作全面达标;全镇已办理二代身份证43000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格达90%以上,完善了农家“110”,培育了警民联系户,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子夜巡查”,并新创立了“排忧解难服务中心”,社会序稳定;全镇有各类学校22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15所,教学点2个,私立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达6254人,教职工414幼儿入学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100%,中等教育完成率94.3%,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1个、中心卫生室5个,村卫生室21个,职医务人员132人,编制病床50张,全镇参加合作医疗人数41100人,年报销医疗费145万元。全镇现有镇级福利院3家和村级福院8家,我们切实加强对福利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和发动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五保户生得到了很好地保障;完善救灾应急机制,保证有足够能力应付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现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6个,文化中心户个,铜管乐队10个,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2次以上;全镇46个村实现了闭路电视村村通,用户达8580户,入户率55%;固定电话4门,宽带150户。全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系武穴市余川镇党委书记、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