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探索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华蓥市古桥小学:李涛(已获奖)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美术。小学美术课程强调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并给学生的提升审美能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依赖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留心洞察大自然或生产劳动中的每个细节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升华美。
[关键词]审美观 感受 认识 表现 升华
美术是一门落实美术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把技能技巧与审美能力融成一体,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拿教《劳动动态》一课为例。我谈谈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欣赏中感受美欣赏是学生感受美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美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这一课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欣赏了“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和“校园鲜花盛开的花坛”两张照片还增加了一些雄伟而美丽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它们和谐的构成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亲切地启发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感觉到了这些建筑与环境的美吗?”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个美的乐园,然后再提示学生:“这些建筑与环境不仅是人们工作、学习的需要,还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美的享受,但更需要人们付出劳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们在劳动时“动态”的速写。这样,课题与现实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用美的作品为学生创设美的环境意
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情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美与劳动的关系。
二、在指导中认识美让学生翻开教材,指导观察教材中每一幅画人们在劳动时的动态特征。并选其中一幅“翻地”的作品,加以重点指导。我一面在黑板上用淡线条勾勒出两个人翻地时时的轮廓,一面启发学生,注意劳动时人体动态的变化特征,并让学生摆出这些动作互相观察。理解线形的要素,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匀称比例等。从中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艺术效果。认识到要完成一幅美的图画与理解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相应的状态特征紧密相连。这样就能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美的规律。
三、在练习中表现美因为审美教育的真正归宿在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对美的认识,通过一定形式去表现自己生活中美的感受。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我们家乡——“华蓥山村”的特征,画一幅家乡人们在田野上或厂矿里劳动时的速写。我先讲清楚速写的步骤和方法,接着启发学生根据家乡特色展开想象,用自己灵巧的手为家乡人们勾画出一幅劳动时的美的画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想象的内容和画面布局,让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当时学生情绪很高没用多长时间就画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有田间割稻的,有种蔬菜的,有开采矿石的,有车间里忙着生产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享受到了一种艺术的美。
四、在展评中升华美“作者”在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蕴含着一种美的享受并以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美,又要把这种美的感受
让别人来分享。这既是每一“作者”的心愿,也是作品价值的体现和美的升华。因此对学生来讲,特别是小学生初学人物绘画这方面兴趣更需要培养,更需要及时的鼓励。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想表现自己的才能,所以在绘画结束后的展评,正是培养和鼓励学生这方面兴趣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学成果的体现,又是学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我让学生按照完成作品的先后顺序,逐一粘贴在黑板上。于是,不同季节,不同的田野景色,不同的劳动场面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家乡的四季乐园。当大家全部完成作业以后一起来评出最好的十幅。从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绘画的才能,又共享了一种艺术的美。虽然许多学生的作品,对人物的动态与特定的环境上的布局还有许多不足与欠缺。如在一幅“采矿图”中一位工人挺胸直立抱着一块大矿石,虽然没有尽显其搬运矿石费劲的样子,但作为初学绘画人物动态这一较难的课题的学生,我不能去责备学生,而是寻找这些画中的优点予以表扬,然后再从匀称与事物间相互协调美的特点上去继续引导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把美的感受和理解引向深入,得到升华。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又让他们明确协调美的作用。在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起了学生继续创造美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的语言,组织学生学会去“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和“升华美”等审美活动。让学生在提高美术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以利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欧阳绿玉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 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除了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 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要使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
在《手提包》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去商场里逛一逛、大街上走一走”导入,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接着,我把学生引入“热闹的街市”中。“你们看,商场货架上的手提包(我事先的范 画)可真多,可真美。你能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包的形状和图案吗?”学生认真观察后,分别介绍 了每种包的外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梯形……)。“看,迎面走来的两个小姑娘(临时抽调的学生)拎的包也很特别。”我示意两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小包。然后,我说:“我们今天逛街的收获可不小 啊。”由学生小结:我们认识了各种包,有不同形状、不同花纹。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设计出其它形状的包吗?”这样的课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在作业过程中,我满意地发现,各式 各样,色彩纷呈的包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之中。
第三篇: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
一、突出主体地位,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 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使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手提包》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去商场里逛一逛、大街上走一走”导入,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接着,我把学生引入“热闹的街市”中。“你们看,商场货架上的手提包(我事先的范 画)可真多,可真美。你能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包的形状和图案吗?”学生认真观察后,分别介绍 了每种包的外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梯形……)。“看,迎面走来的两个小姑娘(临时抽调的学生)拎的包也很特别。”我示意两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小包。然后,我说:“我们今天逛街的收获可不小 啊。”由学生小结:我们认识了各种包,有不同形状、不同花纹。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设计出其它形状的包吗?”这样的课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在作业过程中,我满意地发现,各式各样,色彩纷呈的包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之中。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第四篇:《初中美术课培养学生书法能力的探索》
《初中美术课培养学生书法能力的探索》
实验方案
广宁县古水中学欧晓冰
一、课题名称《《初中美术课培养学生书法能力的探索》。
二、课题的提出:在国务院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特别指出:“在艺术教育和语文教育中,应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加强中小学写字教育,要把写字教育纳入课程表,中小学校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仍要重视和加强写字教育,家长应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汉字写好、写美。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和相关负责人对中小学生书法写字能力的重视程度。所以培养学生书法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美术课不可忽视的任务。
三、理论假设:提高学生书法学习能力和校本书法教材研发,让学生走出书法学习难的误区,消除学生的恐惧和遇书法(写字)而退缩的心理,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深造提供相应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四、理论依据:
1、书法教育学科理论
书法教育学科理论中对于中小学生在书法中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定,即因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多以直观教学为主,教材的编写要论述清晰,课题的研究要始终抓住对学生书法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力求深入浅出,以培养学生技巧的熟练和形式观念的形成为教学侧重。主要参考陈振濂《书法教育学》和《书法学概论》、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
2、中国书法史学、美学、教育学的相关著作和理论。
我们平时比较关注书法的理论研究,对其史学、美学、教育学内容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研习。故而,我们会力求让所编教材既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又不失学术高度。而对于书法教材的开发而言,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都离不开对书法史学、美学、教育学的引入,因为这是我们教材编写的元基础,是教材的学术根本之所在,也是培养学生书法学习能力的学术前提。主要参考为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和《书法美学教程》、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
五、实验对象:古水中学七年级在校学生
六、实验的具体内容:
1、调查、分析师生对汉字书写的看法以及学生的书写现
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作出相应的分析与思考,真诚而细致的与学生沟
通,对学生的书法水平,书法环境,书法基础,书法意识等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研究对象的书写心理态度,书写习惯和特点,为展开课题研究和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书法艺术学习能力的方法
①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初中生书法学习的目标,如知识技能的规定,过程方法的揭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前提。
②重点展开对学生书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A、努力让学生学会对各种工具的使用,并主要提高他们的控笔能力;
B、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的具体训练和实践体验,培养学生书法表现(书写表达)的能力;
C、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优秀书法作品的赏析、评述和学习,加强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认知、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D、在教学的展开和课题的不断深化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对自己作业自评和对其他同学作品作出客观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E、研究如何通过作业评价与考核管理促进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法学习能力。
3、研究如何编写适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书写的校本教材。
4、课题实施中的策略研究:
①研究如何通过兴趣培养、书写习惯与意志力的培养搞好教学策略;
②研究如何通过课时保障、课外训练、条件保障、评价管理搞好管理策略; ③研究如何通过学校宣传、展示、教师示范、家长的配合搞好联动策略
七、实验方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法等。
八、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第3周——第10周)确定课题,填写课题研究申请表。
第二阶段:(第一学期第6周——第15周)收集资料,实施实验,完成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第一学期第16周——第二学期第16周)收集资料,实施实验,完成全年性总结。
九、实施措施:建立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和成员培训理论学习制度,定期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保证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全面推进。
第五篇: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素质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一、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当今世界已经走进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多民族文化相互冲击和影响,形成了大的文化交流圈。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包含着许多含义,在新课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德育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马雅可夫斯基也说过:“无论是诗,无论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可见,歌曲有它特有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歌曲的主題思想和音乐形象。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建立明确良好的音乐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富有情感的声音再现这一音乐形象。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大意,歌词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祖国秀丽风光图,然后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美丽的家园里是多么幸福。
从以上可以看出歌曲的音乐形象是词曲的综合艺术形象,只有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才能渗透德育,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才能使唱歌教学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弘扬民族音乐
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者,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延续也要依靠他们,因此必须大力宣传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要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唇齿相依,共同为建造祖国的明天而努力,由此可让学生欣赏最常见的几个民族的歌舞:壮乡的刘三姐、吉林的朝鲜族舞、内蒙的蒙古族舞、新疆的维吾尔族歌舞、西藏的藏族歌舞等,这些民族歌舞特点鲜明:刘三姐的山歌甜美,寓意深刻、比喻形象;朝鲜族的舞蹈柔美;蒙古族的歌舞粗犷、刚劲、有力,犹如骏马奔腾;新疆的歌舞多姿多彩、欢快奔放;西藏的歌舞表演身体常前倾,似有重物扛在肩上。通过在教学中进行上述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了优秀的民族音乐,加深了印象。
其次是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我们民族的乐器比西洋乐器的种类还要多,分有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可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等的特点及在民族乐队中的地位。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各乐器所演奏的曲子,如:唢呐独奏曲《打枣》,用唢呐模仿孩子的欢笑声、说话声。它那丰富的表现力,仿佛让学生们看到有趣、欢快的打枣画面;又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它那苍凉、哀怨的音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穷苦和对旧社会的控诉等等。通过欣赏,加深对乐器表现手法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民族的乐器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地位,也唤起一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爱好,为继承发扬民族乐器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是让学生学唱一些民歌。我们的民族歌曲非常优美,光听还不行,还要会唱,如壮族民歌《金樱花开阵阵香》,学生在会唱以后,懂得了一些壮族民歌的曲调特点,也知道了民歌来自民间生活。另外我还教学生唱一些别的民族的歌曲,如维吾尔族民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朝鲜族的《桔梗谣》等,这些歌曲都是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学生在演唱中感受各民族歌曲的不同特点,让民族歌曲能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在学生的心目中占一定的位置。这样。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能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融合西方音乐
好的音乐作品是不分国界的,让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的同时,也要融西方优秀的音乐,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做法。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作品时,可以通过上网收集有关国家的一些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背景,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外国歌曲,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新课程中,突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学中,不只是单纯地教授和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学到美术、语文、数学等相关知识。如教学《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出祖国、家乡美丽的景色,把学生的美术知识运用其中;又如在学习《地球,我们共同的家》时可让学生收集各个国家的有关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分布在哪个洲,还可以拿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位置,这里又把地理知识融会在了里面。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上四方面的学习。可以使音乐教学更具多元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常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音乐是听觉艺术,而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听觉让人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欣赏教学是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欣赏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音乐语音及表演形式,以审美为核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唤起学生内心体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欣赏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获得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内心体验,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净化,另外欣赏教学还应从音乐作品的背景中,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如管弦乐合奏《森林与小鸟》和歌曲《绿阴》,首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是:美丽的森林,小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孩子们在树林里游戏„„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那美丽的情景,使学生领会歌曲描写的意境,得到一种美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接近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如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通过形象、生动的音乐,描写出小骑兵的精神面貌;又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曲子从小教育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得到爱劳动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可以适当听一些器乐曲。如管弦乐合奏曲《溜冰圆舞曲》、钢琴独奏曲《跳绳》 等。这一类器乐曲的音乐形象都比较鲜明,这时只要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画面理解,对学生进行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图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赏具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如《老爷爷赶鹅》、《蜗牛与黄鹂鸟》,欢快的音乐、有趣的歌词,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情趣培养的大好阵地。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一改过去单一的“听”的学习形式,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之中。首先要明白在低年级中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人手的,在新课标里就提出要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如:学习《在动物园里》,老师先让学生理解动物园里有很多动物,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除了歌曲中唱到的动物的特征,请学生模仿歌词,进行歌词创编,通过创编,学生既唱熟了歌曲,又能展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有充分创造、想象的空间。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己设计一些教学情景,要从欣赏、赞扬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保持创造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多点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如,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并且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的方法。如,在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中,让学生通过边学习歌曲,边为歌曲编创故事情节。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到了创编音乐剧的一些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较快的掌握了,这比教条式的传授更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创造性的音乐学习,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要求教师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慢慢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一切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一定要避免的。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比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无数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泪。
五、音乐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六、音乐教育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在后续学习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七、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除了自身的美之外,其音律运动还可以引发人们种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富于想象力的人都能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审美就是审美者反映审美对象、产生美感的活动。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感到人的伟大,看到自己的才智,从而激发自信心、进取心和创新力。音乐审美活动还可以使人通过音乐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产生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创造性的音乐学习,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要求教师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慢慢地滋润学生们的心田。一切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一定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