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

时间:2019-05-12 02: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

第一篇: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发展到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阶段。在总体上肯定课改正在健康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学实施中常有左右摇摆、好走极端的状况发生。怎样正确、恰当把握课程目标,抓住教学要素、调节教学中各方面的关系,这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怎么对待知识

有人说,《语文课程标准》否定知识。关于语文课程应以怎样的知识观来指导,语文课程应有怎样的知识系统,大家都在思考。我的基本观点是: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反对知识,也从来不否定知识,语文课标的目标表述中包含许多知识因素,如识字写字目标中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笔顺规则”,汉语拼音方面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不都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吗?以二年级语文识字课为例,课标实验教材中就涉及“后鼻音”、“翘舌音”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借助这些汉语拼音知识读准字音。我们反对的是从学科本位的观点出发,把中文专业的方方面面系统知识加以简约化,把语法、修辞知识概念下放到小学阶段。课标中“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的提法,就是体现了这样的观点。

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言知识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其实语言知识既有“功”,也有“能”。在中文专业的学科系统里,语言知识的“功”可以序列化,但是我们反对把中文专业的知识,把那种静态的格式化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像有人说的,“把世上最美好的东西砸碎后硬塞给学生”,那样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特别要关注知识的“能”。这个“能”,更多地是动态的、活化的,有的学者称为“动姿化”、“境域化”知识,学生不必知晓许多道理,记住概念定义,但是会在实际中使用,通过语言学习,学会理解世界、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学会表达自我,这就掌握了知识的“能”。如有的老师教学“画廊”的“廊”字,讲到 “广”字头,它就点出“广”字头的字多与建筑有关,并且展示了“广”字头的偏旁演变,这就是活的语言知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班里搞试验,让同学轮流当班长,有一个同学事后发表感慨说:“我过了一把做班长的瘾。”老师就批评他:“瘾”是贬义词,如毒瘾、·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烟瘾、网瘾,当班长是好事,怎么能用“瘾”这个贬义词呢!这就是用静态的、僵死的知识去框范动态的、活的思想活动和语文现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既要关注知识的“功”,更要关注知识的“能”,也就是说,知识的价值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在师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

二、识字教学

在《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有关专家形成了一个共识,语文课一定要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因为识字写字是一个人的语文标志性能力。现在的状况是,连许多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写的字都不敢恭维,问题恐怕主要出在小学阶段。大家批评语文的弊病,常常举出的例子就是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大量增加。其实这个现象并不是课程改革以后才有的,不能把账算到课改头上。但很长一个时期来,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下降,错别字增加,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这跟语文课识字写字教学的弱化有直接的关系。是不是在老师的潜意识里,认为识字写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事情,所以到了三四年级就不把它当成教学的重点,到五六年级更是向初中靠拢,小学老师模仿初中教师那样,热衷于课文分析,导致识字写字在小学阶段不能一以贯之,目标容易落空,小学毕业时又没有严格的检测手段来保证。既然小学六年不能解决识字写字能力培养问题,拖到初中三年又不屑解决,到高中更无暇顾及,于是错别字多等问题就带到了大学阶段。所以必须强调,识字写字教学应该贯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各个学段。

新课标教材识字写字内容的一大特色,是根据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识字写字过程中。过去的识字教学往往是离开学生的兴趣,离开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就事论事地教识字写字。有位小学老师教“晕”字,说上面是日,下面是军,大家要记住。于是小学生嘴里念叨着“日日日”,“军军军”,“晕晕晕”,机械地死记硬背。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自创一首顺口溜:“星期日,去参军,走路走得头发晕。”这是他自己灵机一动,即兴创造的识字方法。但老师马上批评他思想不好,说:“走路头会发晕,身体这么糟糕,怎样去保卫祖国?以后要认真锻炼身体!”给他上纲上线了。究竟哪种方法记得牢?我看还是后者,因为他识字有创造性,他在识字过程中自觉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可惜,老师的批评打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在教学中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老师们热衷于在识字教学中注入情感,调动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与汉字相关的形象画面,这是可喜的举措。可是我们怎么把握好分寸?我认为,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情感态度也好,形象画面也好,或借助对词义的理解来识汉字也好,都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既要反对过去排除情感因素的机械操练,又要反对喧宾夺主,无度扩张。如有的教材设计了“词串”识字方法,很有创意,它既在识字教学中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又有传统的韵文识字方法作为依据。但是“词串”教学毕竟是为了识汉字,在识字过程中,可以把识字与学词相结合,而对词义的理解,只是识字的辅助手段。为什么用词语来串联要识的汉字?那是因为要创造一个情境,在情境中识字学生最易掌握。而且,这些词串是汉字有韵律的组合,小孩子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但即使如此,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应该以帮助学生识字为主。还有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形象画面,也是为了通过理解词语,帮助识字。但有的老师,抓住词串中的一个“对歌”的词语,花不少时间用多媒体展示了电影《刘三姐》中对歌的形象画面,用这个来取代学生识字的实践活动,结果把“对”字和“歌”字的教学架空了。而且,识字课也不是阅读课,多媒体上形象画面出现得非常多,词串课文中的每一个词都想让学生理解,反而冲淡了识字教学目标。

据有的专家研究,汉字的书写,比较有效的一般是写三遍,写到五遍以上可能就是无效劳动了。学生写错一个字,罚他回家抄写一百遍,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软暴力。我认为,字写得正确、美观,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我们不能光追求书写数量而不顾书写质量。

三、诵读

我曾经听过著名播音艺术家佟雅坤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用她的声音塑造艺术形象,再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凄凉的心境,十分感人,很见功力。这里边融入了朗诵者深厚的人生体验,饱含着丰富复杂的生活沧桑感。这说明,真正优秀的朗诵表演也必须以真情、自然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文艺性的朗诵表演不同,诵读课文应把真情、自然放在第一位,不必讲究技巧,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心。诵读也未必要高声嚷嚷,它的落脚点应该在情感体验。还有,有的小学生诵读时拿腔拿调,而且动作和神态都是夸张得很,故作天真状,·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语文课诵读的正确导向,不是往艺术的方向走,而应往体验的方向走。老师应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让他在诵读中感受和理解课文。

四、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防止过去流行的那种鸡零狗碎的分析。比如有的老师教学《夹竹桃》(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两个出彩的地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执教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二是文中作者幻想夹竹桃在月光下的投影是地图、是荇藻、是墨竹,教师就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启发他们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有的老师执教《庐山的云雾》(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也是先从识字、学词入手,抓住描写云雾的一些关键词语,逐段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十分注重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进而讨论的是,阅读教学是不是应该留出一些空间?其实有些课文实在没多少需要分析,老师可以把分析简化一些,而在有些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阅读教学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课文有多少深刻的东西可以挖掘,而重在借助课文阅读作适当的迁移学习。

以上几个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基本问题。我们一直在讲新课程,它和旧课程区别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不必在新与旧之间划一条鸿沟,应该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在继承中求创新。比如看起来是语文课改中新提倡的诵读方法,多年来的语文大纲不提了,其实是最最古老的东西,是我国语文学习的悠久传统。《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坚守了传统,让老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其核心是重视读书,重视积累,重视感悟。而所谓新,新的标志在哪里?就是我们心中真正有了学生,教学一定要从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出发。小学语文如果不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安排教学,学生在他学习的基础阶段,闹得精力耗光,兴趣全·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小学语文·

无,他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到后来就会讨厌语文。让学生真正受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称得上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方智范

(原载《小学语文研究》2008年第5期)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摘要: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课堂教学是践行新课标的主要阵地,也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语言积累

一、对话交流,在标注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都应该是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从而达到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流的过程,是语言发展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的“勘测线路”一段时,我就设计了对话交流的主题:读了本节,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以标注的形式写在书上。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结合有关语句,写下了密密麻麻的词句。在交流中,有的认为詹天佑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的认为詹天佑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有的认为詹天佑与工人同甘共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师生的相互交流、评价中,学生记录的词语佳句越来越多,从而积累了语言。

二、创设情境,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读是开启学生智慧这门的钥匙,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只有充分地读,学生才能揣摩、品味,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有读,才能促进语言积累;多读,才能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求我们从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读书,更要求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抓语言,引导有感读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

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更应注意熟读成诵。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对课文熟读直至背诵,这样学生积累的不仅是语言,还能从中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好处,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如教学《庐山云雾》一课,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看到了似“万朵芙蓉”“银涛雪海”“帷幕轻纱”的云海。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对庐山云海的热爱向往之情,才能激发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展现庐山云雾神奇美丽的愿望。我因势利导地设计了配乐读、小组读、赛读、评读。读出意境,才能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如比喻句、夸张句等等,鼓励学生在诵读后抄录下来,有利于语言积累。

三、激发想象,在赏析中积累语言

语文是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学生要经过反复赏析,来发现其间美的东西。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中美丽内容的理解,如果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更能发现美的真谛,这样才能达到语言的运用和积累。如教学《瀑布》一课,师生共同赏析“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何等的壮丽与扑朔迷离,光凭读、背,学生很难体会出其中的神奇,在赏析中,学生了解了句式的特点,修辞的运用,清楚了动态描写的好处。但这种浅层次的积累是不够的,让学生打开想象的天窗:这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呢?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学生在赏析后,在想象中,运用已经积累的语言,让一句话变成一段话,一篇文章,做到深层次的积累。这样,在想象、赏析中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四、迁移知识,在课外读物中积累语言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是进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广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如教学《春》一课,作者朱自清先生从春草、春花、春雨等方面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给人带来新的希望和前进的动力。在作者描绘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志南绝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教学时,我因势利导地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色的诗句?如“春色满园关不住”,“忽如一夜春风来”,“二月春风似剪刀”;谚语“春雨贵如油”。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成语呢?如“春寒料峭,绿草如茵,春水盈盈,柳醉春烟”等等。接着我设计了知识迁移:你能抓住春天某一方面的特点,用上好词好句,仿写文中任意一段吗?在知识的迁移中达到语言的积累。

教学《春》课后,我引导学生读其他描写春景的文章,读朱自清的散文,从而领略一代散文家的艺术魅力。阅读时,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摘录法、归类整理法、读时批注法、读后动笔法等。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读中促积累”。

总之,在阅读中重视语言积累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最普遍的方法,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第三篇:在熟读中积累在精思中感悟

文/张建芬

【摘 要】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之精华,对增长学生知识、熏陶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可以看作是古代语言教育方法的典范,故而从“熟读”与“精思”二方面谈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旨在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

文言文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吸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然而,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怕学古文,总觉得“之乎者也”深奥难懂。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才刚开始起步,作为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恶和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熟读”与“精思”两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对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如此。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理解其中的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语感教学,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语法的评析变为精讲促读,重点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养成语感,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1.通读以悟意。对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认读,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在读懂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聆听课文录音后进行仿读,留意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在自读、仿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边译边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

2.朗读以悟情。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音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研读,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阅读时的感受,使学生认识文章深意。

3.诵读以悟妙。诵读即朗读至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共声,耳闻其音,心通其境,是“熟读”的最高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内容;同时也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例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轻声读作品,通过联想、想象,使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在“话画互变”的转换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思想。

二、读后静思考,潜心会本文

有读即有思,有思方可促读。缺少了文字刺激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摒弃传统的“对号入座”式的古文、现代文对译,努力引导学生深思熟虑文章的精华,这不仅要精思文章的遣词造句及文采,使学生感悟古人的写作特色与要领,同时也要精思古文精深丰富的思想内涵,学习做人之道。

1.思语言之美。许多文言文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就语言来说,他们或是泼墨如云,重点渲染;或如行云流水,娓娓叙来;或是笔带锋芒,理切辞畅。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显得出手不凡,再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也为体现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做下铺垫。

2.思人物之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洋溢着古代仁人志士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启迪,在愚公不愚的执着中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再比如《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托物言志,尽现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思情感之美。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文言文中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只有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不难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就是时至今日,也经常听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样的话语;再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文言文作品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宜过份渲染理想的色彩,切忌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内容上的清汤寡水,而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去精思,才能让学生融入古人的智慧中感受先哲的智慧,接受情感的熏陶。

第四篇:在继承中发展

在继承中发展

关键词:图书利用率;图书利用系数;RFID射频识别技术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的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研究应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新的时期应有新的理解、新的计算方法。介绍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利用率的监测与跟踪上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101-03 “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对图书利用率、图书流通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方式进行过一番讨论,但一直未能统一看法。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技术新观念的涌入,图书馆人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的重点也从理论转变到实际应用上。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认为众多学者、前辈在“图书利用率”基础理论研究中有“一个共识,三个分歧”。

一个共识:指图书利用率是用来揭示馆藏质量及藏书利用情况的,它反映了馆藏图书被读者利用的程度,指读者利用过的图书占全部藏书的比例。

三个分歧:首先,是在计算公式中,针对“读者利用过的图书”这一概念,众多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梁涛《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认为其是“被读者借过的书”;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认为其是“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数量”;王家全在《计算图书流通率的新方法》中认为图书流通率也就是藏书利用率,而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其是“库内利用册数+流通利用册数”。其次,分歧在于是按册统计,还是按种统计图书的利用情况。刘寿华在《“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之方法》认为图书利用率的公式是:被利用图书册数/馆藏总数×100%。在这里,计算单位是借阅册数是计算单位,而不是册次,因此,图书利用率永远是小于1的。梁涛在《馆藏图书利用率计算浅析》中也认为“被读者借过的书的总数”是流通过程中的每一本书,在此时间内不管借阅过多少次均看成为一册。于子清《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思考》认为:图书利用率=读者借阅种数/全馆藏书总种数×100%。而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将图书利用率分解成图书借阅率和图书下架率,而且都是按照册次来计算的。黄明在《也谈图书流通率与藏书利用率》主张建立两个统计公式――以“册”为单位和以“种”为单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利用率是图书平均利用率,何荣利《图书流通率利用率计算方法初探》认为应该同时考虑图书被借阅的册次和被利用的图书的数量。最后,是图书利用率的存在是否仍有意义。严彬、柴晓娟《实用信息管理技术》认为传统的图书利用率的定义和数字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尤其是在图书馆实现借阅一体化后,更不能通过图书利用率来改进馆藏结构。张红萍《开架管理模式下中文图书利用率统计研究》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只有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发挥它的意义。关于“图书利用率”的几点认识

2.1 “图书利用率”研究的意义

计算图书利用率是为了了解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情况,所以,把图书利用率设置成为日常的统计数据,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在宏观上,比较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国家的图书利用情况;在微观上,比较不同类别图书在一个月或一年中的利用情况,或是一类图书在不同月中的利用情况,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与读者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来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重点服务等多项工作。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图书利用率下降了,因为每年读者的借阅量减少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是我们对图书利用率的理解有了偏差。纵观“图书利用率”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人们对图书利用率的认识和计算,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闭架环境下,读者与图书完全分开,需要先查馆藏目录,填写索书单,再通过工作人员去书库中取。而后出现的半开架,是将图书陈列在玻璃柜中,读者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但最起码有了直观的印象,可以看到图书的书脊或封面,通过这些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这两种借阅方式,读者并不能接触到图书的内容,可能导致所借图书并不是自己所需的,从而达不到利用的效果。因此,借阅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

而在开架借阅方式中,读者与图书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书库面积小、无阅览座位,读者通过观看图书的大致内容,使得选择更加直观,更能满足自己的借阅需求。这样统计出来的借阅量较能真实地反映图书的利用情况。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大流通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图书与读者零距离,毫无阻隔,大量的阅览座位就在书架边,看到喜欢的书可以直接坐下来看,这时图书已被利用,而且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为读者更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和阅读。因此,这时候仅仅通过计算借阅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图书的利用情况了。

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图书利用率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准确、更加真实的图书利用率。

2.2 “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

《汉语大辞典》中关于“利用”的概念是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那么,图书利用就是使图书发挥效能。因此,图书利用率应该是衡量馆藏中图书被读者利用并发挥效用的数量体现。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图书利用率的分子设定为馆藏中被读者借阅的图书,而这里的借阅实际上指的仅仅是借出的图书,并不包括被阅览但没有被借出的那一部分。

然而流通并非是利用的前提。随着图书馆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在馆内就近阅读、利用文献资料。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大量的电子图书,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部分馆藏图书的利用也应该涵盖进来。因此馆藏中的“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不仅应该包括被读者借出的图书,还应该加上读者阅览但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的数量,以及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被读者利用过的图书”无论是按种统计还是按册次统计都是可以的,因为它反映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我们同样有研究价值。而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虽然不能按册次来统计,但是可以根据下载次数来统计。

2.3 图书利用系数

笔者认为图书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K是图书利用系数(取值范围0

2.4 图书利用率的种类

2.4.1 馆藏图书利用率= K×(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被借阅的电子图书)/馆藏总量×100%,它反映的图书馆馆藏的总的利用情况。当然,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开计算,反映不同类型文献资料的利用情况,从而针对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举措来提高利用率,并调整采购比例。

2.4.2 某类图书利用率= K×(该类馆藏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该类馆藏总量×100%,它表示某一类图书被读者利用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也要按照固定的时间段来统计,一般统计按月来计算比较合理,因为在一学期不同月中,各类图书的利用率是不同的,而且很容易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

2.4.3近五年入藏图书利用率=(近五年入藏图书中被借出的图书+馆内被阅览的图书)/近五年入藏图书总量×100%,它可以反映新进馆藏的利用情况,以此指导图书的采访、馆藏的调整。

2.4.4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被借出的册数/这段时间内被借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该类图书被读者借阅的情况。这种图书利用率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就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借阅的最多。这种统计是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按1周、1个月,甚至1年计算,不同的时间段统计得到的结果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校,四六级考试前的5月和11月,语言文字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就比较高;而在放假前的6月和12月,可能就是文学类图书的图书利用率更高了。这种图书利用率也可以根据统计时间的不同进行纵向的比较,以了解读者在不同时间段中该类图书利用情况的变化。

2.4.5 图书利用率=某类图书在一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册数/这段时间内馆内被阅览的图书总册数×100%,它反映的是某类图书在馆内被阅览的情况。根据结果可以判断哪一类图书读者更喜欢在馆内阅览,可以与上一个图书利用率进行比较。网络环境下图书利用率的监测和跟踪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普及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原来由手工操作和劳动完成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方法,各种数据的统计变得容易。但是,在实行借阅一体化的借阅室中,读者可以随便在书架上取书,到阅览座位上阅览,也可以到出口处办理外借手续。到馆阅览的人数可以用“图书监测仪”的计数功能进行统计,但读者阅览书刊数却无法计算,因为入馆读者的统计数字与阅览的册数没有联系。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出借管理后,图书借阅率的计算比较容易,而图书利用率不能进行统计,这也是在前人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涉及被阅览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上所记录的借还图书的数据进行判断分析,来得出哪些图书比较受读者欢迎或者哪些图书读者对其需求量比较大,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情况。但是这种方法有些滞后,而且信息收集不全面,无法真实地反映图书利用率,对于有些中间数据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的图书和期刊来说,图书利用率和需求情况就更加难以统计。

随着电子标签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现有的RFID技术,结合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对图书的流向进行跟踪,实时地记录了读者从书架上将含有RFID标签的图书上架、离架,拿着图书进入阅览区,从阅览区到书架上架,从阅览区到借还书台借阅图书等信息。各个方位的RFID 监控设备自动读取图书的相关信息及位置标识,并同步发送给RFID 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由RFID图书利用率分析系统进行收集,在进行相关计算后将数据直接发送到相关的显示设备终端,达到无需人工干预实现获取某时间段或实时图书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技术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统计,以及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图书馆管理与调整图书数量和种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甚至可以了解到哪些图书的封面、标题、目录、纸质等较受读者欢迎和关注。即使是那些只能在馆内阅读的图书,利用这种技术也能统计其利用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地调整图书,使得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荣.网络时代图书利用率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情报,2005(6):49.[2] 李国平.真实反映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3):31.[3] 林晓群.应用RFID技术获取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学刊,2011(12):113.(编校:马怀云)

第五篇: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浅谈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深入去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以此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特别是语言的积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关于“积累”的话题存在已久,而在新课标下又有着新的内涵。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就必须重视积累问题,不但要在语文的基础训练中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还要去深入研究积累的规律、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等,以此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语言生活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奋笔疾书、一蹴而就、一气呵成,一点都不为难,潇洒自如。同学们感到非常羡慕。还有的人说起话来井井有条、条条是道,毫不紊乱。这些与他们的思维灵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的知识功底深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他们平时非常重视积累,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样说起来和写起来才能马到成功、毫不畏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更要重视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能够认真去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强化积累阅读

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指导上下工夫,要精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积累问题,比如,要对学生的说进行适当的指导,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直到字、词、句的训练,甚至是课本中的一幅插图,都要让学生认真地去理解记忆,这样使他们的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素材。当然还要重视课文的朗读。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感受语言,记忆语言,积累语言。在阅读中还能使学生去拓宽范围,我们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奠定积累的基础。要提倡学生背诵,学生青春少年,记忆力非常强,趁此大好时光开发他们的记忆潜力,让他们去背诵课文,去寻找那些词句优美的文章,积累自己的文学基础。

三、重视运用

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不能缺少运用,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这些积累成为“活水”,才能不至于忘记那些积累。我们都知道,谁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是因为经常去使用,而对于已经积累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能停放在那里,要及时灵活地运用,这样就会使它们变成活水,越积累越多,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效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不能忽视不去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教师要重视起来,指导学生做好这个重要的事情。

编辑 鲁翠红

下载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匆匆》说课 谢屋小学 易顺昌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总结 官埠中学数学教研组现有6位教师,多年来,全组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平台”作用,积极调动每位教师的特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材分析】 第二框是第四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理解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

    在争创中求提升

    在争创中求提升 ——滨江一小迎接“杭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 2013年11月27日下午,杭州市语委办领导到滨江一小进行“杭州市语言 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评估工作。 滨......

    在学习中慢慢积累

    在学习中慢慢积累 多媒体Power Point计算机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熟练掌握Power Point课件的制作方法,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辅助......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 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水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标、预期的研究结果 ㈠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低年级......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31.《恐龙的灭绝》教学反思 郭溪燎原小学陈苏碧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