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2:5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第一篇: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

一共上了七节课,最后一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有关电影与性别这个话题,真的是有很多很多可以说的。记得在不久之前我还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大概讲的是目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以男性的角度来拍摄创作的,就连一些女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也会不自主的迎合男性的观看角度。这是一个事实,回顾过去,男尊女卑是全世界都有的现象。就算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电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电影中,这种性别的差别表现的很清晰。

(一)电影创作时性别差别体现

早期电影的创作者基本上是没有女性的,唯一留下女性电影工作者记录的是美国和法国。好莱坞电影女演员Mary Pickford ,Lillian Gish曾担任电影导演,但害怕伤害本身的电影形象,所以不让别人真的她们在拍电影。还有人统计过在1930年以前,美国至少有26位女性导演,但可能有更多的女性担任导演演员货编剧的工作,但都没有使用这些头衔。看的出来,当时的女性也是有能力来从事电影导演事业的,但她们甚至都不敢曝光自己导演或者编剧的身份。

这种现象直到1960年女性主义兴起才有所改善。女性主义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与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在这场革命中,电影被视为一个成为女性战场的媒介领域。通过这场革命,女性进入了电影工业,女性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参与进男性占据的电影领域中,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看法,使得电影工业呈现出积极、真实、和多样的女性表达。

随着时代进步,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不断提升。平等已经成为了基本准则。女性参与电影制作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

徐静蕾算是比较早期导演电影的女导演,《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她的才华也被众所周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肯定。现在,女导演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女明星开始参与电影的制作。李湘和丈夫一起投资导演了好几部电影,先不评价电影怎么样,至少在上映的时候许多人都有去看。这就是一种对女性参与电影制作的一种认可。

还有前不久,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这是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四月即将上映,最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她对自己的电影很有信心,称“电影学院的老师给了我99分”。最初来说,大家对赵薇的认识只是那个古灵精怪的小燕子,再往后则是《画皮》中的义胆忠妻佩蓉、《赤壁》中智勇双全的孙尚香、花木兰。她的演技早已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现在她又做起了导演,自己为自己的电影角色做主,算是近期比较火的一位新晋女导演。

在外国,女导演也俨然占据了不少的导演席位,凯瑟琳·毕格罗则是其中最著名的的一位。她是美国著名女导演、摄影师、制作人。主要执导战争、恐怖和科幻题材的影片。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凭《拆弹部队》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等6项辉煌殊荣,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

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并不比男性缺少智慧与才华,只要有机会,女性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导演。创作出优秀的电影。

(二)电影中性别差别的体现

在电影中,女性也一般都是作为花瓶或者装饰出现的。电影的主体永远都是男性,并且电影的取悦对象也是男性。举例来说:007中的“邦女郎”,大多是作为花瓶出现的,最新一部的《007大破天幕危机》中大反派派去引诱邦德的美女贝纳尼丝·玛尔洛在电影中出场时间少得可怜,也没有起到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任务完成后立即就被杀了。另一个女性角色娜奥米·哈里斯则在出场不久就在执行任务中一枪误伤了邦德。再比如大多数惊悚片中主角们出事往往都是女主角好奇心旺盛造成的。就拿恐怖蜡像馆来说,要不是女主角在闻到腥臭味后非要去一探究竟,他们就不会发现那些腐烂的动物尸体,就不会遇到三兄弟之一,就不会到达那个无人的小镇,就不会发生后续一系列的悲剧。似乎在电影中,坏事的总是女人。男人总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收拾女主角留下的烂摊子,又或者是拯救世界后抱得美人归。

想想看,不论是007也好,碟中谍也好,谍影重重也好,男性永远都是主角,女性在电影里一直是作为装饰陪衬而存在的,作为男主角出席酒会的美丽女伴或者助手,帮不上什么大忙,偶尔还会帮帮倒忙。《盗梦空间》也是如此,男主角的妻子因为分不清现实与梦境,最终选择了自杀,并且在男主角工作时不断出来捣乱,妨碍他们工作。典型的男权主义色彩十分强烈。

女权主义电影也在不断发展,例如《穿Prada的女魔头》中就是一部女性为绝对主角的电影,安迪对米兰达的差异、顺从、反抗以及最终出走,可以看成是后女性主义的一代对于女性主义的重新认知和解构。影片通过安迪的视角,将米兰达的成功视为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感、显得苍白无力的成功。为了女性的独立与成功,米兰达婚姻失败、无视朋友,在卸去了华丽的妆容之后就显示出颓丧与老态,这不啻于是对女性主义的一个隐喻。但安迪想同时拥有成功与快乐,她的成功是女性个人的成功,快乐却是女性在传统家庭意义上的快乐,需要回归到父权社会的主流话语当中去:有慈爱的互相关怀的父亲、始终互相支持的温柔的男友。希望同时拥有这样的成功与快乐正是后女性主义所推崇的价值观。

还有不少电影也是带有女权主义色彩,像《霹雳娇娃》这部我个人十分喜欢的电影也是完全以女人作为主角,为消灭犯罪大展身手,既美丽又能力超群。虽然是很多年前的电影,但是还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个性格身份迥然不同的女孩身材火辣,貌美如花,身手了得,不断铲除罪恶。这部电影就像是女版的007或是碟中谍。证明女人也能成为优秀的特工。

《埃及艳后》作为一部及其著名的电影,也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特征,埃及艳后,作为一个女人,她带着她的爱,处身在这个男人必争之地,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的私生活荒淫无度,权力欲望又极强,生性残忍,却又非常清楚该做什么。她有胆识和智谋,懂得运用自己所有的,并且发挥到极致。她的一生就是一种传奇,气势恢宏,令人折服。红颜自古薄命,她再怎么挣扎,历史之轮不断转动,在这个乱世之中,女人还是无法主导自己的命运,最终早早殒命。

电影文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了解,学习。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出自女导演之手,电影的发展会不断得到丰富与全面,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好电影值得我们去观看。

第二篇:《性别与欲望》读书笔记

《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

读书笔记

——部分思想摘自互联网

看了波利•扬-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这本书之后很受启发,明白现代女性很多女性拒绝饮食、强制自己呕吐、滥用泻药、过渡锻炼、把自己折磨得皮包骨,她们渴望身体细瘦苗条,在他们的意识中这样才是最美的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同样,还有一些女性能够不断的进行整形外科手术、隆胸术、强迫性的购物需求,她们都在无意识的满足她们所谓的漂亮,那么她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疯狂的行为?是什么思想支持她们这种行为的蔓延呢?下面我将阐述一下波利•扬艾森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欲望的对象

扬•艾森卓博士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对欲望进行了解释。她引用了拉康的理论,拉康认为,欲望是对某种已知的可以带来愉悦或满足的事物的渴求。欲望是对某种存在物的缺位的认识,即确认某种是令人舒适、愉快、激动、满意的,而这一存在物现在是缺乏的,于是便导致追求这一事物的动机。欲望本身包含着对某种对象的缺乏感。这些女性他们把自己认同于永无止境的欲望,因此并不能够认识到他们自己与欲望的区别。她认为如果人们受到欲望的驱使而不能分辨欲望的本性,这些人就变成了一群恶鬼——她们的生命就会变得飘忽不定,缺乏根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总是内心空虚,总是向外追求。这些人无意识的变成了自己的欲望的俘虏。

诚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人人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这种目标本身是很健康的,只要它能导致与人对等的——既接受又付出——爱的能力的发展:爱最初的抚育照料人,此后爱同伴和朋友,最终爱伴侣和自己的孩子。从根本上讲,扬-艾森卓博士认为,人想成为欲望对象的动机,即从他人那得到肯定性映像的动机,起源于一种原初性的需要:付出爱,并感到自己的爱就是善。由于多种原因,这种正常的需求有可能变成一种强迫倾向,即希望在别人眼里显得是个可爱有趣有价值或诱人的孩子。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上述转变在女孩子或成年女性的发展过程中是相当普遍的。上面说到,青年女性有时会丧失对自己的欲望(特别是竞争性或性冲动的欲望)的感受能力,而一味追求成为别人欲望的对象。本来要成为别人欲望对象的是她自己的,但是由于这一事实完全被忽视和压抑了,她会觉得自己是完全被动的关在牢笼中,只能服从他人的愿望和需求。自己做人处事一举一动似乎都是被人牵着走,而不再是自主的个人经验。事实上,此时处于控制地位的是主观的非我,只是由于投射作用才显得好像是某个他人在进行操控或牵制。由于放弃了对自己行为、欲求、需要的自主权,这种人显得好像缺乏自我情结。其实,自我还

是有的,只不过完全消耗在一种虚幻而又有力的欲望之中:即想要在别人那里找到自我的映像。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欲望缺乏意识,那么欲望对她的控制就是无意识的在起着作用。早期环境对于促进自我情结的最初形成是足够好的,儿童仍然有可能遇到自我发展的难题,原因在于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正常欲望变得过于强烈而阻碍了自主意识的发展。由于自我意识混乱,许多无意识的信念和意向被投射给他人,要做他人欲望对象的追求反倒成了自我的唯一目标。那么女性究竟是怎样变成欲望的对象,其实是渗透在我们的文化现实之中的潘多拉神话在发挥着规范性的作用,扬•艾森卓博士对潘多拉神话进行了分析。

二、潘多拉神话的作用

很早以前,人间没有火,人们吃生食,怕寒冷,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天神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怜悯人类,不顾主神宙斯的禁令,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了火种,教人们使用火的方法。宙斯觉得违背了他的旨意,于是他想出了一条毒计。他命令擅长雕塑的战神玛尔斯雕塑了一个女人,起名潘多拉。宙斯给了潘多拉生命,众神各赠给她一样礼物,使她拥有了美貌、智慧和性欲等可以吸引人类的优点。然后,潘多拉拿着宙斯给她的一个盒子,来到人间执行任务。当时人类都是男性,对于潘多拉都很好奇。普罗米修斯和弟弟因为违反了天条,当时留在了人间。普罗米修斯猜到潘多拉的到来是宙斯的阴谋,于是告诫人们远离她。大家都很崇拜普罗米修斯,听从了他的告诫。潘多拉因此在人间流浪了很多年,也没有完成任务。后来,埃庇米修斯终于忍不住了,忘记了哥哥的话,被潘多拉所吸引。当他靠近潘多拉的一刹那,潘多拉打开了盒子,疾病、灾难、罪恶、贪婪等等从盒子中飞出,从此人类不再只有幸福。当希望要从盒子中飞出时,潘多拉却永久地关上了盒子,于是人们一生都在追寻希望。

今天我们知道“潘多拉的盒子”象征着人们总想逃避的邪恶和灾难,而潘多拉则隐喻鲁莽和冲动的好奇心会带来巨大灾难。但扬-艾森卓博士对潘多拉神话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 认识,她认为潘多拉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明白当代女性的苦难,明白那种使女性的外表美成为商品的奥妙。女性之美似乎被看作是女人唯一的合法资源;它是在女孩进入成年期时社会公 开赋予她的唯一的权力来源。人们迷恋和追求这样的女人;她外表漂亮、内心空虚;令人神魂颠倒却又不可信任;看上去模样周正而实际上却缺少人应有的一幅心肠。但很多女性也想摆脱潘多拉神话的束缚,但她会遭遇另外一种困境。她不愿或不能扮演激发欲望的处女角色,等于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自居,因而就会为整个女性(以及男性)社会所不容。这就是扬•艾森卓博士提出的“双向羁绊”心理矛盾的结果。这就好像我们所讲的“双避冲突”一样,两种境遇都不好,而要从中选择一种。“双向羁绊”选择的结果都是与社会所不能接纳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来谈谈如何解决“双向羁绊”,如何走出潘多拉神话。

三、建立心理空间,走出潘多拉神话,走向超越

回到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些问题,很多女性拒绝饮食、强制自己呕吐、滥用泻药、过渡锻炼、把自己折磨得皮包骨。他们为什么要瘦成这样呢?确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潘多拉神话的信念来维持生活,大家都会渴望身体细瘦苗条。同样,整形外科手术、隆胸术、强迫性的购物需求,也能得到类似的辩解,根由在于我们相信女性美就是力量的神话。如果我们想要将潘多拉神话转化为隐喻,从中脱身出来,冷眼静观这个叙事的心理含义,我们就必须切身感受它的双向羁绊,看清他不是现实,而只是一个虚假的解释现实的理论。

扬•艾森卓博士认为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开启一个对话空间,从而使某种心理冲动或冲突的验在流行的神话中得到象征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也就是说是开启一种超越的心理功能或者心理活动。一旦这种对话空间或心理功能得到开启,当事人就可能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她的心理冲突的经验。情结和神话化的现实总是力图避开我们的意识机能对它们的探查。我们重复不断的做出情绪化的适应行为,却不会对此深思熟虑,追根溯源,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而在就有的一个神话开始瓦解之后,心理发展的课题就是要开启一个自我意识的空间,揭示 心理经验与经验的象征化之间的联系。

她认为要改变像真理观和世界观的信念基础这种根深蒂固的无意识倾向,人们首先必须相信:人们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和自我防御方式,恰恰是导致以前人际 关系失败的真正原因,需要得到澄清。在心理治疗中,一旦症状得以化解,当事人会得到一种自我省察意识,一种内在“空间”;它使人能够反观自我,体认自己的主体身份。这个主体空间提供了一个视野,使我们能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自己的信念,从而变得更有批判精神和探究意识,较少固执己见,较少自以为是。通过这种超越功能,我们能够领悟,我们关于实在和真理的观感依赖于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又总是带有我们的情感和联想的色彩。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喜好和欲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产生于我们的情感和幻想,我们就可以开始明白怎样让自己不再做欲望的对象和俘虏。洞察了我们知觉中的主观因素会使我们觉醒,会使我们自知:原来欲望并不是纯粹由外在刺激引起的;原来我们自己才是欲望的主体。我们将会认清自己的欲望是主观生成的。我们明白了给自己造成诸多烦恼的罪魁祸首原来不是别人,却是我们自己。困扰我们的难题原来是我们自作自受的心理剧;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会令人震惊,也会使人如释重负,情志舒畅。令人震惊的是从未想到过一念之差竟会使得天无宁日、生出如许是非;令人舒畅的是,回首间猛然悟到,只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样式,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会大为改观。对自己的欲望有了自我省察的能力,欲望的强迫性和冲动性便减弱了,经验的自主性增强了,人的内心也就更开阔豁达了,决策就左右逢源。

扬•艾森卓博士给我们现代女性提供了思维的新视角,让那些女性走出潘多拉神话,完善自我情结,更好的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

第三篇:社会性别与妇女解放的伦理思考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看妇女解放的伦理疑义

王晖老师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天壤之别

生理性别即生物学差异,是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有时简称为性别。生理性别不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主观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出生之时根据外生殖器的形状和其它辅助特征就拥有了所谓是男是女的生理性别。自此以后,永生不变。即使是由于后天成长发展中发生了畸形变异也不因后天之形而改变其出生之时的性别特征。这是一种属动物性的特征,具有相对低级的意义,人终究是社会人,社会性是才的根本属性。

社会性别是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社会性别”概念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虽然已经有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而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但是劳动所得却低于与之共同劳动的男性,鉴于此很多人给予了淡漠的关心即理所应当。他们认为生理性别决定着社会性别及与之相伴的性别公正。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就是应该居其家务其业的。妇女的“唯一梦想就是当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有一幢漂亮的住宅;她们

①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60年代末,在西蒙·波

伏娃的影响下,女性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自身被压迫的根源,即将启蒙的女性对传统的“生物决定论”进行了怀疑和批评。顿悟明白妇女处于弱势的根源不是以往的“自然因素”而是人为的“社会制度”。启蒙者(波伏娃)的“工具书”《第二性》中明确的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进入70年代,凯特·米利特在其《性别政治》中指出,两性关系实质是政治关系,男性是在父权制的威慑下通过传统习俗甚或日常言语来“教育”女性的,进而利用“性别政治”来将其支配。真理的呼声不是此消彼长而是接二连三,琼·凯利作为第一个把性别视为与阶级、种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女性,睿智的发现并指出,经济是决定性别的原动力,两性关系的运转依赖并贯穿于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性与性别结构中,提出了“性行为取决于社会现实”的启蒙观点②。虽然社会性别理论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不断拓展,但是西方社会思潮的“百家争鸣”状态致使这种新理论形态各异。概括而言,社会性别是一种内含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关系在内的结构性别。他不是属个人的而是属群体的特征。可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所在。

二、妇女解放与女性主义的时代呼声 ①

② 摘自《女性的奥秘》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2

5妇女解放是西方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之后妇女们提出的一种合法运动。此后传到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性别冲突是人类最基本形式的冲突,是所有其他冲突的来源。妇女要解放要顶起半边天,意味着男性的有所让步或现实层面或心理世界。六七十年代中叶,后现代主义(具有男性化倾向或特征)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解构主义轰动一时。但是解构主义具有颠覆和破坏的特性,女性主义利用这种思想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或提升时不可避免的受其解构,原本没有稳固基础的主义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结局如影随形。③

妇女解放就是通过男女劳动者共同奋斗,反对歧视妇女,使妇女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男女权利完全平等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踏着进入21世纪新纪元的和谐音符,自身变得不再独霸武林了。有所改观的男权文化给妇女们也留有了独自发展的空间。封建纲常伦理的约束习惯性的隐藏于女性心中,但是由外到内的改革救赎了被伦理道德扭曲了的心灵。孙中山一声令下全国发布缠足禁令,中国女性自此慢慢解除了延续千年的痛苦和束缚,可是强制的缠足和强制的禁令不曾让真假是非混淆,倒是新时期为满足求美的欲望或者为了悦己者而容的自觉自愿行为导致了男女不分公正难行的局面。人造美女能让丑女变美,也能让善良变成丑恶。整形手术作为帮助妇女解放的一种手段或途径,但是为此而痴迷和疯狂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自然人伦,败坏了道德良知,更为严重的不男不女的“社会性别”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正规途径的妇女解放进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美也是一种时尚,难道我们要不停的进行吸脂手术,“与时俱进”的做整形手术吗?美因人而异难道我们要变来变去吗?妇女解放是一项大工程,不是外貌追求的自由和平等就是社会性别权的正当获得,真正的解放在思想在心里的认同且加以实践。女性趋之若鹜的追求感官快乐可以说她们是新女性思想的践行者,可是这样就能实现她们心中的愿望了吗,女性主义的大旗不是个别女性能抗的起的,没有必要的进行夸张的“爱美”到头来定会脱离女性主义团体,削弱它得以存在的影响。值得庆幸也是难能可贵的是,至今这些“爱美”之人没有把男性当做自己的敌人,妇女解放没有男性的参与和配合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要做的美与尊严同在才是明智的选择。

女权主义即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三、社会性别与妇女解放的伦理意义 ③ 王金玲.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J].浙江学刊,2000,(01).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说的不仅是生理性别更是社会性别的事情。生男生女全家人跟着嬉笑怒骂。生男孩的母亲受人尊敬,生女孩的母亲受人鄙夷,殊不知生男生女全赖父亲的生理学常识。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的大力宣传推广执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直接导致女性不仅从家里解放出来从事社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所能为是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之举。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故而可以解构其解构,可以让它更加公正平等合理合宜。在现实中女性被边缘化被压迫等是女性的感官体验,但不是独特的感觉。本是男性但是拥有女性性征的人也会要求妇女解放,直呼公正平等同工同酬,难道要随其所愿吗?

传统性别角色定位认为妇女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相夫教子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妻子。这种角色定位现象和心理还普遍存在于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落后地区,以乡村最为常见。城市出现了一些男人照看孩子和操持家务的现象,女性反而作为整个家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高学历人才和高素质的工作者夫妻双方会合理分工,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幸福所在。真正的幸福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在固定领域的实现。自身的一种满足感或被社会和家庭承认的地位归属的不同会有妇女解放等思想和事件的产生。社会建构论者维斯特指出:“人不是拥有性别,而是塑造性别”可见本质论强调的先天特征遇到强烈的回应。真正的性别问题的解决应该关注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条件而非先天决定。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是人类性别的培育场所,教育的过程就是性别建构的过程,所以教育不同性别各异。

社会性别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变的是感觉不是事实,潜在的东西没变,说明妇女解放问题要予以辩证的看待。自古均由男女分工,但是以往分工的依据就是男女的生理性别,但是真正应该依据是社会性别。女子也有比男子勇敢的,男子也有比女子多情的,可见这种分工是人为的而非自然决定的。故而有女权主义哲学家巴特勒提出“表演性颠覆”的重要概念。她认为不存在性别,只存在社会性别。身体先于语言而存在,男性也是女性,这是生理性别,不同的是为了区分进而文化强制产生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伦理意义重大就是鉴于其让社会趋于和谐,人伦趋于合情合理合宜合度。有鉴于此,值得我们每一位学者继续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晓宁,孔伟.“社会性别”概念辨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05).2、王砚蒙,“人造美女”社会性别解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3、沈奕菲,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刘志玲,基于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J].女性文化研究,第69期.5、郭砾,女性犯罪的社会性别视角[J].大连大学学报,2001,(05).6、张子恒,性别伦理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第四篇:关于电影的思考

关于电影的思考:电影的历史和未来

电影的历史和未来

从1895年到2005年,世界电影走过了110个年头;从1905年到2005年,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百年。充满着辉煌与浩劫的二十世纪,如果没有了电影的存在,将不可想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了电影,也将不是现在这个模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影一如既往地从某些方面在锻炼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非常出色地引导着人们探索世界的脚步,无愧于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更好地感受和认识电影,将从一个方面帮助人类更好地感受和认识自己,为此,我们确实有必要以现在的眼光好好赞美一下电影的发展历史并展望她的未来。

一、近代科学技术的新生儿以电影这个相当正确的中文名称所指意义来说,它的被孕育和发明绝对应该建立在电能被较好利用和摄影技术得到较好发展这两个最基本的技术条件之上。仔细考察一下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等关于电影机的发明,无一不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已有产业和赚取更多的金钱。电影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时候,企业性的因子和商业性的元素就已经渗透了它的全身。因此,就发生学意义上来说,电影首先是一项新兴的企业,其次才是一门全新的艺术。说电影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企业,是认真学习电影发展史自然会得到的一种认识。认识到电影作为一项企业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电影艺术家和电影爱好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早期电影发展史来看,卢米埃尔兄弟的成功,使得法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电影的中心。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法国和意大利一直是欧洲和世界电影的中心。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梅里爱和百代都是电影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都曾经在法国和世界电影舞台上有过十分辉煌的作为。他们没能挽救自己和法国电影业衰落的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敌不过美国电影资本家在经济方面逐步积累起来的雄厚资本和强烈的市场意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电影的中心开始移向美国。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雄辩地证实电影不仅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儿,还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经历摔打。尽管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有点例外,但作为一门艺术,电影确实不像先它而出的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或多或少是人类需要抒发情感时和生活中有了闲暇时才出现的产品。

二、在再现生活和借鉴其它艺术中起步正如能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才可能成为更为伟大的巨人一样,电影也在借鉴其它艺术的基础上才成为更伟大的艺术。在它接受其它艺术形式“异养”的历程中,首先借鉴的是摄影与绘画艺术。路易·卢米埃尔之所以能够成为其中最为出色的佼佼者,就因为他是当时法国里昂一位第一流的摄影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他的早期影片《水浇园丁》,就是向绘画学习而来的一部优秀作品。从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对于路易·卢米埃尔所给予的殊荣当之无愧。作为伟大的电影先驱之一,梅里爱对于电影的最大贡献是给电影引进了戏剧艺术的各种要素。他于1901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艺术影片。尽管梅里爱在1913年后就退出了历史物台,但是他对电影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梅里爱的失败,一方面在于他对戏剧性的过分依赖和不思变革,另一方面在于他只考虑使用自己的资金来从事影片的制作而忽略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电影企业。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有属于它自己的艺术特性和风格,作为一项企业又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探索自身的发展机制。无可辩驳的事实一再告诉人们:电影的双重属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偏废。

三、自我风格的逐初步形成电影艺术自我风格的核心要素,主要是电影的蒙太奇艺术。所谓“电影的蒙太奇艺术”,在电影初创时期主要指电影的分镜头拍摄和剪辑组合。较为出色地使用蒙太奇来拍摄电影并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是鲍特于1903年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这位被称为美国电影的真正创始人,对电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电影艺术必须依靠分镜头而不

是依靠取景。《火车大劫案》的历史性成功,既雄辩地证实了他的这个重要思想,又为更好地运用蒙太奇手法来进行艺术叙事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电影艺术自我风格的胚胎,在鲍特的影片中基本成形,到格里菲斯时代则是“有鼻子有眼睛”了。在鲍特的影片中,不同镜头之间的联系仍然完全是根据事件的展开而连接在一起的;在格里菲斯的影片中,不同镜头之间的联系开始具有了表达人物情感和强化戏剧性因素的作用,一句话,即具有了电影自身文法的特性。正是由于格里菲斯在电影艺术方面所具有的独创性,才使得他能够在1915年和1916年分别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样两部世界电影史上影响空前的巨片。特别是后者,所涉及到的时间上下几千年,空间跨越上万里,布景壮观,场面浩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主题深远,各种蒙太奇艺术手法在片中大显身手,电影所能表现的史诗性和哲理性也在此得到了空前而成功的展示。四,开始称霸艺术世界在格里菲斯向世界展示电影借助蒙太奇艺术表达宏大的史诗性和浩广的哲理性的时候,卓别林在他轻喜剧影片中开始连续不断地向广大观众提供使人喜闻乐见的“夏尔洛”形象及其充满喜剧性的各种人生故事;一次大战以后,法国的印象派、先锋派和德国的早期表现主义先驱者们在思考并尝试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欧美各国纪录片拍摄也在酝酿选择新的题材和创造新的形式,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则在努力从理论上总结蒙太奇艺术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能力……随着自身艺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电影在它处在失语状态的时候,就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哑吧”。有声电影的问世和彩色电影的随后出现,使电影在再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掀起了再次风靡世界的第二次浪潮。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历了它的第一个全盛时期——戏剧化的黄金时代,从此奠定了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之都的地位。电影在好莱坞黄金时代得到的空前发展,使得它不仅成为当时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硕大无比的奇葩,而且开始对其它艺术的原始生存状态构成程度不同的威胁。在好莱坞电影依靠戏剧性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前苏联电影蒙太奇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代表的一批电影艺术家,依靠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深厚底蕴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十分宝贵的研究探索,为拓展电影艺术对其它艺术的蕴涵能力和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理论成果,向世界奉献了如《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夏伯阳》等不朽之作。爱森斯坦不仅指出蒙太奇的组合效果“更象两数之积而不是两数之和”而且从人类认识论发展史的高度指出蒙太奇通过“分析-综合”方式整合电影各种构成元素来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基础是科学的和辩证的,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经过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大师的精心研究与努力创造,电影蒙太奇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艺术方法层面,由艺术方法层面上升到了哲学思维层面,使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开始建立起科学的体系,形成了世界电影理论研究和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五、探求人类情意具象化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巨大破坏和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久远的痛楚和难以终了的反思,对世界电影艺术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世界电影艺术最主要的发展体现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各国的表现主义、先锋派和印象派等方面。就艺术美学层面上来说,所有这些电影艺术流派的出现和发展,都和当时电影艺术家们比较多地受到现代形式主义美学和达达主义、印象派等绘画艺术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就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上来说,有两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第一,运用怪诞手法和变形处理来讽刺和抨击残酷的屠杀行径,如《卡里加里博士》;第二,探索“意识银幕化”手法,以此来努力表现幻梦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情景。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很多电影艺术家对于处在经济萧条、社会贫困状况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寄予了巨大的同情,这直接导致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大战后的迅即兴起。然而,二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和经济上的衰退,也留给人们更多精神上的痛楚和反思。战后不久,东西方之间骤然形成的冷战对峙和战争阴影的时刻浮动,更加剧了这种

痛楚的阵阵发作与反思的波澜起伏。紧接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而兴起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就在这样的时代气息中很快孕育而成。以《广岛之恋》、《八部半》等为代表的“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在哲学思想方面受到以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为主的现代主义哲学的很大影响,在艺术美学方面受到意识流文学和早期表现主义电影“意识银幕化”口号的直接启发,在社会生活方面则受到大战后人们对世界政治现实与和平发展前景普遍存在迷惘之情的潜移默化。就某种意义上来看,“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不妨可以说是对一次大战后表现主义、先锋派、印象派等电影艺术运动的遥相呼应和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两次世界大战给很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带来了一时的思想消沉,但给电影艺术恰带来了更多的探索发展和不断进步。一次大战后开始从事表现主义、先锋派、印象派等电影创作的艺术家们,不久都由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走向了现实主义与纪录电影创作;二次大战后从事“新浪潮”电影创作的艺术家们,也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先后不同与程度不同地摆脱了过分强调“自我表现”的“绝对自由”而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许多电影艺术家们在思想迷惘内心痛苦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放到了借以逃避现实的“纯艺术电影”与“作家电影”的创作中去,历史地看,这应该说有其失也有其得。从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这个观点上来说,“意识银幕化”自然是电影最基本的艺术特性之表现,应该成为电影艺术创造独特美学意象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没有两次大战后许多电影艺术家们接连高举“意识银幕化”的旗帜并进行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那么今天的电影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人类心灵意绪的深度方面肯定要逊色得多。六,永远关注人生作为一门艺术,电影从卢米埃尔那儿就是具有再现物质自然和反映人类生活特点的。电影对物质自然的简单再现和对人类生活的一般反映,说到底,也有一种对人生的关注。随着电影艺术再现与表现能力的不断提高,它对人生的关注也就广泛得多和深切得多。这既是电影艺术本性——物质世界的还原的一种体现,也是电影艺术主流形式——现实主义的题中之义。《公民凯恩》和《小城之春》一般被认为分别是美国(世界)与中国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说到电影关注人生,人们自然会说到现实主义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对而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萌发之前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多数以自然写实性见长,在思想上缺乏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在艺术上缺乏一定的典型化。其对社会普通人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生活化(纪实化),比较普遍地以肯定和赞许的视角来塑造社会普通人形象。这两点,构成“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相对而言“旧现实主义电影”的最基本区别。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不少“左翼电影”(如《神女》、《渔光曲》等)确实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还我普通人”的口号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努力真切地描述贫穷的社会普通人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与不公正社会的抗争和许多正面的品性。由于这次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现实主义电影空前的一次大丰收,它使得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在全世界的影响非常之大,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在电影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从此引导电影艺术家们去比较自觉地关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对于电影艺术来说,现实主义精神始终不可缺少。过分强调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好莱坞电影在它称霸世界的时候,获得了“梦幻工厂”的称号,遭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纪实化美学思想的双重否定,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前奥斯卡奖绝大多数授予现实主义电影的这样一种传统做法……总而言之,尽管电影需要借助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舞蹈等其它艺术来丰富自己,但现实主义精神对于一切严肃的电影创作来说就像美味佳肴中的盐一样最不可缺少。电影的发展历程一再告诉我们:电影永远需要人类的真实生活内容来作为它的粮食,关注人类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则是电影永远的命题与目标。七,观察现代社会之视窗电影作为一门现代性很强的年轻艺术,和现代人类的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她自身的发展进步及其所遇到的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其所遇到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相通之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与艺术形式,应该具有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与作

用,这是任何电影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却的一种社会责任。卓别林的电影戏剧性很强,同情社会普通人生活和赞美他们优秀秉性的现实主义气息也很浓。为此,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遭到当时美国右翼势力的敌视和政府情报部门的监控,最后还借故把他驱逐出国。尤里斯·伊文思始终是个钟情于唯美主义纪录片的电影工作者,但二次大战期一爆发,他就与很多爱好和平,具有正义感的电影艺术家一样,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对反法西斯战争电影的拍摄。这与同时很多好莱坞电影工作者的做法完全不一样。电影企业性与艺术性那种与生俱来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既是电影发展中的问题,又是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所有企业都必须要到市场经济中去求得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相应的经济规律,这无可非议。然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广义现代文化中的一项,除了自身必须服从的经济规律以外,还得接受文化的规范和引导。电影作为一门通俗艺术,具有娱乐性的功能。这是电影作为一项企业应该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电影努力赢得观众和票房利润的一个突破点。但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度,通俗变成了庸俗,就是超越了这个度,就是过犹不及。存在于现代电影中一些格调低下、内容黄色的作品或片断,就像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毒品,它们的生产和销售在经济上可以大获其利,对于社会却大有其害。一切文化都既是人的创造物,同时又是人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电影亦不例外。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厌其烦地拍摄的“二战题材”;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拍摄的“越战片”;西方进入法制时代后大量拍摄立意深刻的匪警片和犯罪片;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独步一时的“反思片”……随着世界经济大循环进程的日益发展,电影等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竞争也日益加剧。经济领域内的垄断与文化领域内的垄断并驾齐驱,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权主义与电影市场里的大国沙文主义相辅相成。偏面追求大投入、大制作,促使整个世界电影业变得日益浮躁,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电影业更是难以为计。电影的世界性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无情地吞噬电影的民族性,恰如文化的一元性正在以巨大的威力企图消除文化的多元性。人们对此迷惑不解:人类社会如此进步的代价是否太大?是否对头?因此,当代电影的很多内容及其自身,确实非常尖锐地提出了不少关于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使人类又拥有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充分认识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的窗口,提醒人们应当去解决好文化进步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八,难以消逝的艺术人类祖先在刚刚能够以人的视角来感受整个物质世界与自身存在的时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自然浑沌一片和万物彼此莫分的水平上,所以最先产生的自然观是“天人感应”和“万物交通”,最早萌生的哲学思想是“法天象地”和“天人合一”。一切离不开形象这个基础,一切在形象中孕育,这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和认识社会的最一般的情形。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懂得了“文”与“质”的区别,而且懂得了“白马非马”的道理。于是,人类的理性时代来到了;接着,人类的分析时代也来到了。特别是作为知识载体的印刷品的大量刊行于世,日积月累地迫使人类的眼睛越来越变得逻辑思维化而不再形象思维化了。用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类》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可见的思想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这确实使得人们日益远离自然的形象,远离感性的真实。一时间,丁香也变得几乎不再是在阳光下艳丽、在月夜里馨香的自然中的丁香,而只是植物学中属于桃金娘科的一种花卉。不久,人类终于认识到正如分析时代不可能缺少系统综合一样,理性时代也不可以缺少形象参与。对于任何时候的一般人来说,感受真切的形象总比感受公式与概念要直观得多和清晰得多;对于认知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的现代人来说,更多地感受形象则意味着强调全面观点和整体把握,能带来更深层的认知和更有益的创新。古今中外,“读书破万卷”的人不计其数,“下笔如有神”的人凤毛麟角,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大多在于既缺少天赋悟性,又缺少形象感受。任何艺术都致力于创造形象,就连音乐也不例外。电影比其它艺术更加逼真生动,能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好的形象感受,更具有艺术是最高级的、也是最通俗的特征。没有苏东坡那样的胸襟意趣,绝大多数现代人真的很少能在泛舟湖上便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那样的感受,但目睹《泰坦尼克号》

从飞机上拍摄的那个海上航行的大远景画面,能使很多人萌生“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没有罗丹那样能够长于发现美的眼光,许多聪明的现代人可能难以自觉地去领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情画意,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在《金色池塘》的画面里去认识自己很少真正动情地面对过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运用信手拈来的画面组接,能十分灵验地引导一般观众去领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神韵;运用十分平常的空镜头画面,也比较容易地使更多的人去深切地体验电影《林则徐》中“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那种千古送别情怀……在经历了漫长的理性时代以后,现代人类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多事的理性逻辑经常破坏事物整体的美丽,人类所有灵感的激起和释放都不能够用理性逻辑来加以说明;牛顿如果不在看到那个伟大的苹果的时候萌发了美妙的想象,那么他良好的数学、力学知识也许是难以帮助他发现“万有引力”的;猿人能够直立行走之所以和能够使用劳动工具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前者使得他们的视野大大地开阔了……未来的事实将继续有力地证明:成熟的电影艺术在映现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非常出色地锻炼人类去更好地认识我们身处其间的世界,以便从一个方面来帮助人类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再次拥有一个“形象的时代”。一个强调美育、强调形象思维、强调整体把握世界万物的时代,与一个高度重视科技与人文的时代相吻合。古老的东方文化在现代被高度重视,就是人类进入这种时代的一个重要表征。一切科学都遵循理性的逻辑,但也经常符合艺术的属性。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东方文化则更重视形象。然而,正如中国古人也十分注意“判万物之理”,西方人也用“I see”这样的短语来表示对事物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看到”。总之,人类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再次拥有一个“形象的时代”,就意味着人类实现了一次螺旋式上升的回归。可见列宁关于“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还非常值得重视。电影是一门确切地知道其诞生日的艺术,也许,她的存在轨迹可能会象一根射线——有始而无终。她肩负着神圣的艺术使命,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显得更加生机蓬勃和精彩诱人。即便有一天电视的声像效果已经完全能够和电影相抗衡,其实两者到底谁替代了谁也是一件难以说清的事。不然为什么现在就有方兴未艾的“家庭影院”和“电视电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真的将是一门难以消逝的艺术。

第五篇:“人的性别遗传”同课异构的收获与思考

“人的性别遗传”同课异构的收获与思考

上周工作室在十六中安排了初中生物的三节同课异构课听评课活动,三位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各具个人特点,精心准备的精彩课堂。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看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思路,内容取舍,课堂策略,达成效果等,但一堂好课总有共性的东西。通过同课异构,使我们能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以下仅从个人的角度,总结一下这次听课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三位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的闪亮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1、情境导入:余德梅老师用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的视频片段,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内容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张梅老师和杨皎老师都用的是ppT导入性别决定的话题。通过直观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教学内容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环节,至少应该是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点。

2、导学案:一份好的导学案的设计往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证明能提高教学效率效果,三位老师均采用了导学案,说明她们都习惯把导学案作为教学设计的常态化策略,这种态度值得提倡。

3、让学生展示:三位老师都有让学生到黑板做题,解答问题的环节。尽管三位老师的具体组织不同,但实际上都可以视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的机会,有课堂生成的机会,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和对学生“学”的关注。

4、学生活动体验:对于性别遗传过程中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1的现象,余德梅老师和杨皎老师都分别精心设计了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这一生物现象和规律,通过体检激发主动学习兴趣,加深印象,生成生物学概念。

三位老师在三节课中也分别给我们展示了各自的特质。余德梅老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沉稳、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教学细节;张梅老师设计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难点不失为一种有效课堂策略;杨皎老师老师富有激情的课堂组织和调动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学案运用,提问讲解比较到位,最出彩的是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有效地实现。

听课能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对照自己思考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学习观摩三位老师的课堂之余,个人觉得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1、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步骤,明确练习题,同时学案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配合展开课堂教学。如果学案和课堂教学脱节,学案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成为简单的课堂练习。

2、pppT和板书。对于ppT,个人认为不是越多越好,过度的ppT浪费教学时间不说,华而不实的闪现会是教学显得散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生物教学中ppT对于呈现直观动态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但ppT一定要精选。板书是对课堂教学呈现的骨架和灵魂,板书的作用是ppT不能替代的。

3、一堂好的生物课无论从内容呈现,教学环节连贯,问题推演应该有完整而清晰的逻辑和主线,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生物学概念,养成逻辑思维习惯。

教学语言,一定要严谨、规范、准确,教学语言过于随意容易产生常识性和概念性的错误。

下载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电影与性别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性别与教育讲课稿

    社会性别与教育讲课稿 3、女博士面临什么样两难困境?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女博士的社会认可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平等的理论......

    犯罪学论文性别与犯罪

    犯罪学考核论文: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091 姓名:杨庆旭 学号:***0.4.18 摘要:自古以来,犯罪一词几乎只是作......

    性别与领导力的关系

    性别与领导力的关系 “什么是领导?”“怎样才能做一个好领导?”这些问题已经困扰着人类数千年之久。众多的大家经过层层的思考与讨论,给了“领导”一个定义,即指指挥、带领、引......

    性别公证书

    附件 定式公证书格式目 录一、民事法律行为类第一式 委托第二式 声明第三式 赠与第四式 受赠第五式 遗嘱第六式 保证第七式 公司章程 第八式 认领亲子二、有法律意义的事......

    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小编整理)

    建立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对法律政策进行评估,促进性别平等是新形势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来,**市妇联积极联系协调,通过制度化的性别平等评估,在法律政策的制......

    从性别与就业角度思考当代女性的家庭和工作

    从性别与就业角度思考当代女性的家庭和工作 ——电影《sunny》之观后感想 最近刚刚看完韩国2011最热的电影《sunny》(译名:阳光姐妹淘),电影讲述了7名女性高中时激扬的青春和25......

    有关电影《活着》的思考

    有关电影《活着》 初次知道余华是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他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一段节选文字,那是与阿城的《棋王》列在一起的。可高中应试教育的“迫害”和受......

    五年级口语交际个性与性别(本站推荐)

    口语交际《个性和性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3.能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