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温暖点亮一座城市
用温暖点亮一座城市
——成都市总工会二十年送温暖帮扶工作纪事
《四川工人日报》(2012年02月07日 01版)
故事
背后有双温暖的手
去年金秋,家住都江堰市紫坪铺镇的龚茜收到了川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回想起汶川大地震后的3年来,从最初家园被毁的茫然失措,到在工会“金秋助学”活动的帮助下顺利读完高中、考上大学,19岁的大姑娘忍不住潸然泪下。元旦期间,蒲江县朝阳湖镇游人如织,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缘和园农家乐里,精干的老板娘陈晓霞忙前忙后招呼着客人。3年前,陈晓霞下岗失业,数次寻找工作都没有着落,在迷茫的时候,工会开展的“家乡再创业,建功试验区”竞赛活动激发了她创业的热情,工会还为她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帮助,办起了缘和园农家乐,现在农家乐每年营业额都在30万元以上。
一个家在都江堰,一个住在蒲江县;一个是“金秋助学”圆了大学梦,一个是创业援助开启了新人生。两段人生转折之旅,看似毫无关系,背后却有同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那就是成都工会开展的送温暖和困难帮扶行动。无论是下岗失业或低收入造成的困难,意外事故、天灾人祸,还是身患重病、子女上学,“送温暖”活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真情与关怀,无论是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还是在酷暑骄阳的建筑工地、繁忙高温的车间,无论是职工简陋的家中,还是医院的病床前,工会干部都会带着慰问金、慰问品以及温情的微笑,及时出现在职工面前,送上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创新
走向长效和常态
1992年,响应全总号召,成都工会拉开了“送温暖”活动的序幕。在漫长的岁月中,根据职工困难状况的多样性需求,成都工会不断创新送温暖和困难帮扶措施,不断丰富送温暖和困难帮扶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了“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四季有活动、月月有项目的送温暖帮扶格局,逐步建立起困难帮扶体制机制,形成了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子女入学救助以及困难劳模救助等“六位一体”的救助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帮扶网络、实现了全域帮扶。从重点帮扶,到全覆盖帮扶,再到全域帮扶,20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累计发放送温暖帮扶资金1.34亿元,送温暖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农民工达100.15万人次。原本,“送温暖”活动集中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但随着“温暖”深度的不断拓展,成都市总工会发现,职工的致困原因既有收入性贫困,又有非收入性贫困,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极大的偶然性,既有可预见性,又有突发性。工会对职工的致困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形成了低收入致困、重大疾病致困、子女入学致困、失业致困、维权致困等致困类别,分别制定了生活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子女入学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以及困难劳模救助。并将集中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与日常困难帮扶救助相结合起来,形成“六位一体”困难帮扶救助新机制,工会送温暖帮扶由此走向长效化和常态化。延续
困难职工无遗漏
2006年,工会送温暖困难帮扶被成都市委列入“‘十一五’十大惠民行动”,成为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至今,“有困难,找工会”、“要维权,找工会”已成为成都广大职工的心理定势和自觉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源,有创业才有就业。2009年,面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状,成都市总工会推出破局之举,开展了“家乡再创业,建功试验区”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活动内涵,创新创业促进举措,与多家银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搭建创业融资帮扶平台。3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发放创业援助金840万元,撬动小额贷款2亿余元,帮助6757人创业当上“小老板”。这项工作连续3年被市委列为“民生工程”,受到市民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年的“送温暖”之旅中,成都工会不断拓展帮扶项目,做到月月都有帮扶活动,如三月助女职工、五月助劳模和残疾职工、七月助党员、八月助退转军人、九月助学、十月助老等。并以各类活动、行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和拓展工会的帮扶内涵与外延,不断凸显工会服务大局新亮点。各类帮扶项目、各种帮扶举措,不断被纳入成都工会的送温暖帮扶行动中,“温暖”的雪球越滚越大,点燃了一座城市的爱心,并逐渐衍变成政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补充。
此外,10年来,成都全市各级工会维权不辍,先后为37338名职工提供了法律咨询,代书375件,非诉讼代理202件,代理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296件,胜诉率达90%以上。成都市总工会先后获得了城际间维权联动机制地方政府创新提名奖,“全国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1年11月29日,中央领导同志、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对成都市职工维权工作机制作出了重要的肯定性批示。探路
迈步帮扶“深水”区 过去的2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名词、新情况不断涌现,“农民工”及农民工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身处“试验区”的成都市总工会不断创新思路,不断敢为人先,多项举措开创全国先河,多项帮扶居全国之先:
2005年,成都市总工会首创农民工互助医疗保险机制,将农民工纳入只能由城镇职工才能参加的医疗互助保险,并出资为4000名农民工购买工会互助医疗保险计划,纳入成都惠民帮扶计划;
2007年,成都市总工会与团委、妇联等首创“成都新市民学校”,以素质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帮助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熟悉城市、融入城市,成立5年来,16万余人次接受了素质教育培训;
2009年,成都市总工会首创困难帮扶责任追究制度,将规范化服务型政务大厅建设引入帮扶中心机制建设,提出建档帮扶“两个到位”,做到困难帮扶“四个第一人”(即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与目标考核挂钩,推动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提高帮扶工作效率;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纳入同一困难帮扶制度,实现均等化帮扶和服务;在建立因困施助、因人施助机制、救助延伸机制、助学跟踪帮扶以及创新困难职工建档工作,实行一二级标准区别化帮扶,使有限财力向最困难职工倾斜;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成都市总工会的创新思路,正在填补一个个“空白”地带,步入一个个“深水”区域,让“温暖”和“帮扶”不断拓展,服务更多、更广的人群!
池州远航 用爱营造温馨港口 一张生日卡
2月28日是个寻常的日子,而对二工区皮带司机。。来说却非同寻常。这天一大早,当她步履匆匆赶到工区上班时,工会就送来了一张别精美别致的“生日贺卡”。在池州远航,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像。。一样享受过这份快乐。两天前才过生日的。。工。。说:“公司送来的不仅仅是一份生日蛋糕,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大家庭的温暖。” 送“生日贺卡”,是池州远航开展的一项日常性活动。而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故事:。。打那以后,公司
一份慰问金
一场小雨夹雪过后,气温骤降,使人感到阵阵寒意。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蓓女士率部分工会委员走访慰问了公司困难职工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公司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新春的祝福。
为使困难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过上幸福祥和的春节,经公司工会采取调查摸底、个人申报、工会核实的方法,向上争取特困员工1个、困难员工8个名额,并从工会经费中以1:1比例拨出专项资金帮扶走访慰问。
据悉,公司创立四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战略,关心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每到逢年过节,工会都会组织人员对困难职工进行走访慰问。
一碗腊八粥
申宏祥是个老港口,谈起去年公司工会送“腊八粥”的事,至今仍津津乐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一大早,公司工会就组织相关人员,将刚出锅浓香四溢腊八粥送到码头港口船员手中,祝福大家开心、健康过新年。
接过腊八粥,船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来自枞阳的船员说,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嘴里感到是香喷喷的,心里感觉更是热乎乎的,一碗腊八粥,一句冬日的问候,为我们驱散不少寒冬冷意,很感谢池州港远航公司细心关怀。
一瓢绿豆汤
舀一瓢夏日炎炎,高温总是让人心情烦躁。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从外在想一切办法去降温,岂不知人心除了可以温暖以外,还可以让彼此清凉。看看这张图片吧:常州大学校大学生自律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工地开展“高温防暑 清凉一夏”的实践活动,工人的脸上舒展的面容与高温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心中凉爽,愉快的表现。
每到酷暑,为了数十个工地上工人的健康,防止中暑等疾病发生,琼海市规划建设局要求各工地必须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中午时段的高温天气,下午1点至3点时段不允许施工;同时要向工人提供凉茶、矿泉水等降温去暑饮料。近日,规划建设部门专门抽查了在建项目工地,发现这些工地都按要求做到交叉作业,工人宿舍基本通风、透气。
据琼海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琼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今年以来,该市电网负荷连创新高,电网建设、改造工作量大增。为了保障户外作业人员正常作业,公司发放了高温津贴,并配足人手以换班休息,还熬制绿豆汤、凉茶,备足饮用水送到施工现场,同时搭建遮阳棚,发放遮阳帽,为工人消暑降温。
路面上执勤的交管人员同样备受高温折磨。琼海市公安局交管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应对高温,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该市给所有交管人员、协警都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发放高温津贴,免费提供矿泉水、凉茶等降温饮料。
目前琼海自来水日缺口达2万吨,一些高楼层住户用水成问题。对此,琼海自来水公司承诺,部分尚未完善二次供水设施或者供水设备存在问题的小区,只要有需要,自来水公司都可以免费上门提供技术、人力支持,以最大努力为居民提供水源。在琼海市上埇片区,该公司还安装3个水龙头,免费向村民供水,但对当地部分村民擅自用水泵接到自来水水管上进行抽水的行为,该公司明确要求取缔,以确保博鳌地区用水安全。
第二篇:一座城市。一个人。
你说一座城市留住一个人。我说是一座城市的一个人留住一个人。其实,我们都错了。--题记 文/爻爻
一座城市。
或许从开始就注定了我不属于这个城市。一座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城市。从来没有喜欢过。人情冷漠。交通堵塞。环境也觉不出哪里优美。选择这座城市的那天直到现在,似乎也从没了解过它。一如没有那种感觉。一下明天恋爱需要感觉,对一座城市也需要有感觉。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一直方向感很好的我却迷失了方向。再后来我又迷路了,在那个十字路口,怎么努力地走就是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却眼睁睁地望着,它在我的视线里。也许,这座城市于我就是一个错误。一个人。
或许从开始就注定了你不属于我。遇见你可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我迷路后遇见了你可能是另一个意外。也许那时我们都太孤独。我打破了自己设的最后一道提防线。我想我们是相爱过的。那样炙热。那样真实。或许久了,也许累了。我们慰藉不了彼此。累了也该散了。这是迟早注定的结局。没有谁对谁错。你说,宁可笑着去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我说,我该把你忘记在在轮回里。可是,我们都错了。一座城市。
或许当我们开始关注一座城市时,其实,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那座城市里的那个人。关注那座城市的位置,关注那座城市的方言,关注那座城市里生活着的与她有关的人。我们有想过去那座城市,也许不曾兑现,也许只是想过。或许没有一种承诺让我们死心塌地。
还有一座城市,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如今才发现我是那么深深的爱着它。尽管它不如这座城市繁华,不如那座城市迷人。而我却觉得它原来也那样美。也许这个发现还是因为一个人,一个曾短暂生活在这座城市却并不属于这座城市的人。两座城市,一种思念。(或许思念比相思更真实些。)一个人。
或许朋友说的对,我太孤单了。一个人的寂寞最寂寞。去试着爱这个城市。去爱一个人,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一个人。一座城市。我们的相遇拉开了序幕。或许我会爱上这座城市,我对自己说。这座城市有了一个让我可以暂时忘记忧愁的人。在一起的日子也许是快乐的,可谁又懂谁的寂寞。这快乐竟承受不起小小的意外。一切竟是如果突然。猝手不及。美丽如烟花般短暂。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个让我爱上这座城市的那个人。这座城市,这个人终究不属于我。城市的天空依旧寂寞。
一座城市留不住一个人,留住一个人的是一个人。
第三篇:爱上一座城市诗歌
小时候我总幻想,什么时候能长大,长大到什么程度,我才能离开这座城市。
每一次看到别人,从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归来,我都会充满好奇,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幸福的事!
直到有一天,时光记录在了我二十五岁的这一年,我踏上了南下的火车,离开了我熟悉的城市。
走进陌生的城市,完成了我多年前的梦想,却找不回多年前的那份渴望,我弄丢了那份憧憬的蓝图……
这个城市的秋天,艳阳高照,足以把人心底隐藏的所有哀伤,一一抚慰。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就算驻足再繁华的城市,原来心里恋着的,还是那一座城市!
第四篇:一座城市的大爱
一座城市的大爱
发布时间: 2012-03-02 来源: 鞍山日报
首席记者 金悦 记者 程云鹤
50年前,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因为经年累月地做着其实也是很普通的事,因为无比的坚定与执着,最终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他是雷锋,他与鞍山有关——1958年,这个18岁的矮个子湖南青年来到鞍山,来到鞍钢,并在一年半以后从鞍钢离开奔赴军营。3次先进工作者、5次生产标兵、18次生产红旗手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是他这段生活的见证。几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影响着鞍山人、培育着鞍山人,并成为鞍山重要的精神财富。
就在雷锋来到鞍山的那一年年底,一个男孩诞生在一个普通的郭姓鞍山工人家庭。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男孩的名字会在多年以后与雷锋紧紧相连。
50年后的今天,当年的男孩已是一位矿山采场公路管理员,因为像雷锋一样无比坚定与执着,30多年来用一件一件他认为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成就了他人生的不平凡。
他是郭明义,他与鞍山有关——他生于斯长于斯,他的亲人在这里,他的岗位在这里,他的奉献在这里,他从这里 走向全国,他又把全国的关注聚焦在这里。他是新时期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他是新时期钢都鞍山的一张城市名片。
50年,长河奔流,在鞍山这座城市,从雷锋到郭明义,但不仅仅是雷锋和郭明义,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热心公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枝繁叶茂,一代又一代鞍山人、一个又一个爱心群体续写着一段又一段新的故事,激励着,传承着,奋斗着,奉献着,无论是默默无闻,或是名声千里,他们做的是和雷锋、郭明义一样的事,怀的是与雷锋、郭明义一样的心意——把幸福给你!
善小亦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道理是谁都懂的,但真要坚定地做一根那样的草绳、一颗那样的水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献一次血,很多人做得到,但20年献出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10倍的血量,很少人做得到——郭明义做到了。
为失学儿童捐一次款,很多人做得到,但十几年坚持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给希望工程,很少人做得到——郭明义做到了。
给困难家庭送些衣物食品甚至家电现金,很多人做得到,但几十年来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全都捐出去,包括自己以后的遗体(器官),很多人做不到——郭明义做到了。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我们都能够做到,但没有做到像郭明义那样。
这样看来,其实郭明义也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好事,但好得太持久、太纯粹,以至于让人无法理解和相信。
这样看来,我们离郭明义也没有太远,可能只是一颗心的距离,“勿以善小而不为”,有了这颗心,每个人都会成为那样的人。
在鞍山,从来都不缺少像郭明义那样的“有心人”,冯志国便是另一位杰出的代表。
看望慰问服刑人员,带给他们重新做人的勇气和关心,这样的事很多人都能做到,但除了平时经常性地这么做,还要在除夕夜也陪他们在大墙里度过,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这就极少有人能做到了,但冯志国做到了。而这,只是他十几年来数不清的好事履历上的寻常一例。
他“要做盲人的眼睛、聋哑人的嘴和耳朵、肢残人的腿和手”,因而他成为残疾人协会的助残大使;他要让老人重见光明,让那个热爱阳光的少年走上人生的光明之旅,因而他成为白内障患者的爱心大使;他把自己的心血当作支撑病人的胰岛素,把生命垂危的人从死亡之谷托向生命的高峰,因而他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爱心大使;他要用爱心咏唱的歌声鼓舞生命的坚持,让临终者留下对人间美好的眷恋,因而他成为癌症患者的爱心大使……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和强大爱心,让山里的孩子不再哭泣;他用一片赤诚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他用满腔热情温暖了一个个家庭。他用一件件小事串起了大爱,并欣喜地看到了这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他资助的岫岩孩子谷松学业有成后到鞍钢工作,并成为冯志国义工团队中的一员。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与同样受过冯志国帮助的癌症患者范伟的女儿相识、相爱,喜结连理。已经有了爱情结晶的他们说,等孩子大了,也会带着他一起去跟冯爷爷做好事。
他帮助过的台安进城务工青年孙海东,从一个家具市场外的搬运工起步,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靠人品和干劲赢得客户,成立了自己的搬家公司,也成为冯志国义工团队中的坚定一员,义务搬家、捐款捐物从来都落不下他。
“尊敬的爱心使者,感谢您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为素不相识的人捐款,这是一种人性的美,是一种自我超越。您从来没想得到任何回报,但您献出的那份爱,如同播下的一颗种子,迟早要生根!每个人都有落难的时候,当您伸手拉他一把的时候,也拉回了自己那颗圣洁的心。这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让我们用爱去维系这一方净土、一座城市、一 片蓝天的和谐与宁静。”——这是一封冯志国亲自撰写的感谢信。每年年初,他都会给过去一年中通过他和他的爱心团队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寄这样的一封信,详细地列出每一笔钱物的数额和去向,让每一份爱心都有迹可循。
看着感谢信里一个一个的名字,还有一笔笔可能只是一百二百的捐款,或是十斤鸡蛋、五桶豆油、两袋大米,甚至只是50元钱的一双童鞋20元钱的一张小桌,谁又能说那一个个的名字不是与雷锋、郭明义一样高尚?
不是谁都能像雷锋、郭明义那样做得纯粹,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样的念头。从举手之劳做起,公交车上让个座、斑马线上扶老人过街、有空的时候去福利院陪陪孩子、外出用餐随手打包……其实这不就是助人为乐、勤俭节约?不就是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善小亦为,谁都可以!
无欲则刚
去年,“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造成自己手臂骨折,一时为人传颂。面对荣誉,她的回答真诚而简单:真的什么都没想,我也是个妈妈,可能就是本能。时光倒流十八年,一位鞍山妈妈也以那样本能的母爱书写了一段传奇——矮小瘦弱的白雪洁,在下班路上,面对一个壮汉挥刀追砍一名八九岁的男孩,她选择了迎上去,用自己的身躯护住这个孩子,孩子最终得救了,而她落下了终身二级护理 伤残。
但凡英雄,在成为英雄的那一瞬间,都不会有要当英雄的想法,如此,才会豁得出去。
铁东区一位中年男子赵景柱,身体不好,靠低保过活。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看见有人在公园落水,总是第一个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他没想过当英雄,他想的是只要每天生活过得去就好,自己的身体能强点就好,但谁又能说他的行为不是英雄?
鞍山市助康会以对残障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进行扶助为宗旨,开展“阳光助康计划”,让那些无法到学校读书的残障儿童在家里学会识字、阅读和简单的书写。这些孩子有的从一字不识到认识了上千字,有的能熟读唐诗30余首,有的还能朗读小学语文课文……看着这些喜人的变化,助康会的人士比什么都高兴。他们没想到回报,没想过名利,让每个人都享受人生的尊严,他们只是尽其所能地在做事、做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唯有此,英雄才站得住,好人才当得了。
“都得图个什么的话,那还叫做好事吗?”——这是郭明义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典型被推向全国之后,他经常要面对来自媒体及公众的问题,就像来者不理解郭明义一样,郭明义有时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总得问我图什么呢?为什么 总以为40平方米的房子就不能住呢?
不只是不理解,也有无数的非议涌向他。一次婚宴上,老同学们甚至嘲讽地问他:“我玩麻将没钱了,赞助点?”“我的孩子也在上大学,能不能也赞助赞助?”
这些冷嘲热讽,郭明义习以为常,淡然处之。
曾有轶事称,有人逗郭明义说鞋坏了,郭明义马上就脱下鞋给他。
在别处,这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但在鞍山,接触过郭明义的人们相信,这是真的。
雷锋曾被称为“傻子”,郭明义也一样被这样称呼过,冯志国也曾被人认为“有病”,还有许许多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人被认为是“不正常”。而在郭明义看来,他把学习雷锋做好事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如果经常接触富翁大款,必然就会感觉自己很贫穷;如果经常接触那些弱势群体,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一点小小的爱心,对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心态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无欲则刚”,这种境界不是谁都能理解了、做得到。人们太多热衷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狂热追求,而不愿享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清贫幸福。
盛名之下,郭明义还是那样,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高高在上,甚至也没有像很多典型成名后的小心翼翼。“我跟雷锋还差得很远,但依然还是希望你们多宣传我。因为这能 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个年代,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很少有先进人物能这样直言不讳称愿意被多宣传,郭明义不怕,他有理由有胆气不怕。
厚德载物
从雷锋到郭明义,还有冯志国、白雪洁,或是孙海东、赵景柱……鞍山这座城市从来都不缺乏好人。根据市文明办的统计,鞍山市的市级志愿者组织就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巾帼文明志愿者协会、老年志愿者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癌症康复协会、助康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巾帼扶贫志愿者协会、慈善义工分会、呼吸联盟志愿者协会等十几家。市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近30万人,占市区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鞍山是座厚德载物的城市。地球上最古老的一处岩石就在这里,38亿年的历史,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厚重。鞍山著名学者马宝和先生曾对此有过精彩的阐述——
“这种古地质文化禀赋了、衍生了鞍山的玉石文化、冶铁文化、千华文化、温泉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生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鞍山的玉石文化、冶铁文化、千华文化、温泉文化涵养了古往今来鞍山城市和鞍山市民如铁之坚毅、如玉之温润、如山之智雅、如泉之仁德的精神气象。”
鞍山是以钢铁闻名于世的城市,现代大工业生产为鞍钢锤炼出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长期以来,在鞍钢人身上体现 出了勇于承担、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职业特质以及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品格特征,这些美德也推而广之,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鞍山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鞍钢累计产生以重大典型为代表的各级劳模5640人,其中有145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在全国工矿企业中并不多见。
因为雷锋在这里留下足迹,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鞍钢也培育出了一支支爱岗敬业、一专多能、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仅以2005年以来鞍钢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群体为例,累计评选命名鞍钢文明作业区、文明岗位、文明机台、文明“窗口”等文明集体和文明集体标兵193个,涌现出以郭明义、邢贵彬等为代表的全国、省市道德模范、省市学雷锋先进典型以及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标兵3813人。
鞍山团市委自1994年正式启动鞍山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以来,我市的青年志愿者总数已达到20万多人。截至2011年底,团市委先后成立消防、环保、心理援助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队57支,吸收各类专业性青年志愿者达37000多人。青年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爱心助学、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秩序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力量。他们像星星之火温暖别人也点亮自己,像一汩汩清泉汇入江河奔流不息,为鞍山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不竭的生机!
而今,郭明义爱心团队已遍及14个省份,有160余支队伍,直接参与者6万余人……
去年3月底开通的郭明义新浪微博,不到一年的时间,粉丝人数突破600万,排名进入新浪微博前50名。
一个个数字并不枯燥,那背后,是一个个奉献的身影,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队队跟从的人群,一股股爱的力量!
第五篇:用信念点亮人生
用信念点亮人生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杨佳。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大家看得见我,而我看不见大家······”这是盲人女教授杨佳演讲时的开场白。1978年,15岁的杨佳考入郑州大学,是班上最难年轻的学生: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并成为该院最年轻的讲师······一路走来,阳光灿烂,五彩斑斓。
然而,命运却跟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1992年,杨佳出现视神经病变,经医生诊断,使命将不可逆转!终于,在一个早晨,杨佳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片漆黑。那一年,她29岁。随之而来的是婚姻家庭的破裂。丈夫走了,还带走了心爱的女儿。
该怎么办?她苦苦思索。不能在孤寂中沉沦,要在困境中重生!于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像个婴儿一样,一切从头学起。用吸管喝饮料,吸管却戳到了眼睛;用盲杖探路,竟将自己绊倒;不能看书,她就听书,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最终,她终于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她鼓起勇气要重返讲台,但谈何容易。第一步就是行路难。但这并没有难倒她,爸爸成了她坚强的拐杖。
接着,她又有了新的梦想,去国外读书。
2000年,杨佳如愿考入哈弗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共度公共管理专业。
哈弗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笔记。她用学员提供的一台特殊电脑记笔记。一堂课下来,她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课下,老师总会留至少500页的阅读作业,同学们都叫苦不迭,抱怨时间不够用。刻苦的杨佳每天学习到凌晨两点,不但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比其他同学多学了三门课程。当然,比同学们多的还有她的根根白发。更令人惊奇的是,仅用一年的时间,她就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弗MPA学位。杨佳的论文被定为肯尼迪学院的范文。毕业典礼上,当他从校长约瑟夫·奈博士手中接过证书时,全国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她——哈弗大学建校三百年以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她被约瑟夫·奈称为“来自中国的软实力”。
“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不能停住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z只要我们坚持奋斗,就一定能战胜昨天。”杨佳这样坚定地说。
杨佳用她顽强的生命之旅原来用来用信念点亮心灵,不但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