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课题:结题报告 巧借课前5分钟--提高七年级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探究(范文)
作者姓名:张思敏
单位名称: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电话:*** 学科:中学语文 详细地址:(居住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西八家户路363号泰惠花园小区1号 楼2单元302室 邮编:830012
结题报告
巧借课前5分钟,提高七年级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乌市八中
负责人:张思敏
巧借课前5分钟,提高七年级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乌市八中
负责人:张思敏
【前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表述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前五分钟演讲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以期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项举措。自本课题立项后,我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写作素养。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忽视了“说”的能力培养,故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我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一来旨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二来为学生后一步的听、读、写打下基础。
二、课堂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成绩,这是语文教师执著探索的问题。开展语文课前演讲,是我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种尝试。它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已经成为学生们最积极参与的一种语文活动。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强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它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过程。教师也可采用按学号轮流出场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2、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是健康向上的,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可使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A.七年级演讲内容:自我介绍。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老师要提前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要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②优秀演讲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演讲的材料必须有质量,因为它要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初学者不妨采用“拿来主义”,将他人的与本次主题相吻合的优秀演讲稿“拿来”,与同学分享。典故或成语故事。典故是指那些常被后人使用的、来自古书中的词语或历史事实。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往往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学生通过收集典故或成语故事,并把他们讲给大家听,并说出成语的应用和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不少的收获。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会得知许多典故和成语的来历,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起来也就自如了。
B.八年级演讲内容:精彩片断赏析。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学生广泛阅读,首先可从教材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宗璞等人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美林》《世界博览》等。把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②唐诗宋词欣赏。经典的诗词传承的人文意蕴令后人赏不完、品不尽。要求学生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词赏析中找自己喜爱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介绍作者,欣赏作品,讲析时将作品及一些重要的解释抄录在黑板上,让“听众”也摘抄好,背诵积累,一举多得。引用古诗词句,是作文的一大亮点。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我要求学生讲名言警句,讲他们最喜欢的,或是他们感受最深的。除了要讲出句子外,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作好演讲,选择很多的句子,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 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沾来”,灵活运用。
3、形式不加限制,持稿、半脱稿、脱稿可循序要求。要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天地。
4、讲评不可或缺,可以由2--3位同学点评,教师小结。它是课前5分钟演讲的升华。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七年级(2)班学生
2、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
3、研究过程:
(1)研究的准备阶段:用3--5天的时间,做好安排部署。我会要求2班的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让学生提前记录素材,我会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让他作好人员的安排,提前两天通知到人;演讲的学生选好内容,到班长处过目,并抽时间练习。演讲完后,我会要求他们将材料交学习委员处。
(2)实施初期:演讲内容不作限制,笑话、故事、新鲜事、趣闻皆可,形式上读、念、说都行(可持稿)。要求不宜过高,克服学生羞涩与胆怯心理。所以,本阶段目的在于锻炼胆量,丰富词汇量,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求两点:声音宏亮,从容镇定。时间为三个月。(附:《小小美文本》)
(3)实施阶段:统一规定内容,定期更换演讲题目,且在总体上也有明确要求:语言必须普通话;较好的语态;语速、停顿适当;感情饱满,鲜明;内容、主题鲜明,结构合理(半脱稿、脱稿)。时间为一学期。
在本阶段中,结合作文训练,教师可以确定学期周演讲主题活动,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演讲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全班学生结合周主题点评、交流演讲。根据全班学生点评、交流的意见,取长补短。教师进行阶段性总结。(附:教师论文;学生演讲图片;学生演讲竞赛视频)
(4)实施提高阶段:演讲的内容由学生当堂决定,限时限量演讲,演讲的姿势必须优美、大方、舒展,语言得体,中心鲜明(完全脱稿)。时间为1.5个月。这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们演讲的层次逐步提高,演讲的技能逐渐增强。(5)总结阶段:用一个月时间,对学生多次演讲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分析,查看记录本,写出心得体会、反思,并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搜集整理学生资料等。(附:见相关资料)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我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初一(2)班的全体学生展开了“巧借课前5分钟,提高七年级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现将实验过程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段对口语的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等。
(二)课题研究下的训练方式
我与初一(2)班的学生开始演绎我们的“课前五分钟”。尝试、实践、改进,坚持不懈,虽然有失败,有眼泪,有疲劳,但大家都觉得其间更多的是欢乐、成功、自信、幸福„„它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1、积累式。这种训练可以常规使用。学生约定俗成,根据学习内容、兴趣、爱好等,由学生自由决定,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积累均可。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谚语、歇后语、古今中外优秀诗文„„演讲者登台,面对全体学生,略带微笑,附有手势语,经过反复的演讲练习,学生们变得大方了,并且能讲流利的普通话了。我班一位叫熊纪的学生,原先,老师提问他时,马上就涨红脸,声音特别小,眼帘垂下。经过2--3次的锻炼,目前敢于挺直腰板回答问题了,见了生人,还能“侃”几句。他的妈妈在家长会上逢人就夸:“孩子进步了!孩子性格变了!”
2、表演式。这种训练刚开始不是经常使用。在2--3个月后,慢慢地,学生经验足了,表演能力强了,使用可以频繁一些。例如,在学完课文之后,课本剧表演、课文片段表演;看到社会现象,或诙谐幽默的小品、或自由轻松的歌唱„„如我班冯淼同学,便模仿中央电视台的黄小丫,搬张高椅子一坐,微笑着面对大家:“各位同学,‘开心词典’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做个有趣的游戏:成语接龙。我说第一个,接下来有你们接上。‘再接再厉’‘厉——’„„”学生踊跃回答劲头十足„„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陶冶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奠基了学生的写作基础。
3、辩论式。这种训练,可在后期进行。由学生根据大家感兴趣的,特别是学生生活中最希望探讨的问题来决定,提前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各自准备,在“唇枪舌剑”栏目大胆辩论。如“春暖花开季节,春游好不好?”“上重点中学是不是一条成材之路。”等等。经过锻炼,这种方式很好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和思维的敏捷性、宽阔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三)课题研究下的相关评价
1、评改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肯定长处,多圈少改,发掘其闪光点,善意指出问题,不断强化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的动机愿望,变兴趣为乐趣。
2、态度激励。以学生对待演讲态度是否端正为评价重点,态度积极的重点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
3、高分激励。老师的一个高分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契机,所以,在评价学生演讲时我从来不吝惜笔下的分数,能给高分不给低分,甚至在满分的基础之上再给加分。
4、评语激励。通过日记的方式,在学生的日记本上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能够有效地保护学生的热情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一)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语文的课前5分钟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方面:我认为,语文课前5分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1、它很好的整合了语文课程资源,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的领域,一直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师生,都认为只有教材、教辅、教参等才是教学的依据。但是,语文课的课前演讲,由学生来主讲,学生带到讲台上的,有来自杂志的美文的赏读,有对时事的理解,有对作家作品的推介,有谈个人的体会感悟„„无形中,学生把各种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这条途径,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可以借此活跃课堂,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2、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培养教师创新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提高教师因材施教,认真研究钻研的能力。课前5分钟的实施,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对待学生的阶段差异、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对存在差异的学生,应细加引导,争取每个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实践,得到提高。
学生方面:课前5分钟演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1、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间日常交流的艺术。课前5分钟的演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很好的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和交流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前演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3、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每次演讲完,总是热切期待着尽快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老师在学生期望期内及时作出反馈,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体验到成功、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结论
1、演讲提高了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刚开始演讲,学生在煽动性的鼓舞下,普遍感兴趣,个个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每节课都有看点,都有新的信息。害怕的是:上台面对同学说一段,众多眼睛齐刷刷地射过来,的确令人腿发软。我让班长、课代表带头,整个班委会的干部都演讲完了,才按学号的顺序安排演讲。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大家兴致都更浓了,都忙乎起来了;等到下一轮时,为了台上那几分钟,课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材料,特别是学号在后面的学生,他们早早就准备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结果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因为一轮又一轮,不间断练习,学生人数少,几个学期,几个循环下来,学生找的材料比原来搞的摘抄多得多。他们都感到,演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2、演讲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们的自尊心、表现欲望都很强,都不甘落后。一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只有2-3次,大家都非常珍惜。我们班尤晨伟这样说,当他第一次走向讲台,听到同学的热烈掌声,内心真是激动,一紧张,什么都忘了。于是,心想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要行,决心向班级中几个演讲好的同学学习,一定赶上他们。第二循环又轮到了,内心自信多了,当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后,他激动得哭了,他说演讲让他有了成就感,竞争让他看清了自己,自己俨然成了胜利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班级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学生个个身上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劲。
3、演讲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演讲使得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喜爱演讲时,我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演讲,引导学生考虑政治方向、人生道路、友谊交往等有关人生问题来思考。
六、研究的呈现方式: 1.心得体会:2篇; 2.思考与探索:3篇; 3.收获与回顾:3篇; 4.论文:3篇; 5.学生资料:15本;
6.演讲图片及其相关视频:若干; 7.阶段性报告:2篇;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切身感受到,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欣喜之余,沉静下来,带给我更多的就是一些思考:回顾这一年来,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现在的潇洒自如。
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我也感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1.通过演讲,我们应引导学生总结说话的艺术。学生课前演讲,在台上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又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如何揣摩听众心理,调动听众注意力,如果心理紧张,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位演讲者必须要面对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如何演讲,那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与人交涉还会有畏难情绪吗?所以,对于说话艺术的很好把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沟通彼此关系的纽带。
2、通过演讲,我们应引导学生孕育美好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我认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应重于情感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并把一种美好的情感内化于心,而课前演讲就是这么一种有益的方式。
八、课题小结
通过课前演讲,使学生在投入表达和悉心聆听中,受到思想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演讲是一个整体规划、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但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而且可以通过“读──写──说──感”的有机结合,深深地激发学生自觉读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体味到了学语文的愉悦。同时,使学生达到学习和做人的共同进步,真正成为一个有魅力、受欢迎的人,让教育真正走向全人教育。
九、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袁振国编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王崧舟:试论张化万先生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J].语文报社.2008年1月
【4】《我的管理课堂演讲技巧课堂》 Tim Ang,姜旭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1出版)【5】《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盛安之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01出版)【6】胡春松:厚积薄发妙笔生花——谈日记在作文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第8期
【7】《向卡耐基学习演讲口才的技巧》 曾强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1出版)
第二篇: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沁阳市王曲乡路村小学
2010年5月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一定的措施,经过深入的学习,做到“两个到位”“三个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原由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2、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即“自主探究”,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在学习、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结合本校特点,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 教学课题实验操作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 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能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切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理念虽有些认识,但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首先,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地位平等,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式教与学;其次,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第三,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第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第五,拓展自主探究空间,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六,树立大教学观,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扩展他们的视野。
2、课题研究的关键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应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新路 ;二是作为“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发展自己,去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研究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教学必须民主,必须给予学生自由,让他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怀疑和猜度,要把学生当成教与学的伙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如一位教师在《坐井观天》教学时,由于教学的民主,学生不但能从“青蛙跳出井底”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能从小鸟飞进井里进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比较全面的启迪。
(2)实践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主旨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让学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写警告词,写倡议书。
(3)激励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2 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能学习”、“我会学习”。①竞赛激励。在竞赛中,大脑皮层受到强烈刺激,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②成功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③审美激励。学会欣赏佳句,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同时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去发现美,去创造美。④荣誉激励。表扬和鼓励在激发成就动机中比惩罚和遣责更有效,通过产生各种“学习之星”,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向上力量。
(4)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尊重相信学生,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改变单调乏味的“独白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教师不以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书本”和“生活”两个世界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5)综合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摒弃先前的单纯的口头说教,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养成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创新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让学生敢于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的观点挑战。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表现,教师不吝于表扬,同时要巧妙因势利导,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是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树立三种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如果理念迷失或犹疑不定或模棱两可,操作就会不能到位或误入歧途。在研究“自主探究”教学之前,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2、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
3、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4、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过早解释,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5、注意归纳概括,加强实践探究。
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6、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
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教育局教研室审批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课题组。参加实验的人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深入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要改革教学方法,需要教育者首先转变原有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让教师在学习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从而使参加实验的教师进一步明确“自主探究”的实验意义,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参加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3、健全制度,加强教学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我们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在加强教研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遵循“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原则,狠抓课前准备,力求以高质量的备课赢得高质量的教学。因此,要求实验教师集体攻关,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体现“四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宗旨)。
4、注意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予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县进修学校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评课交流,从中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自主探究”的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归纳形成教学策略和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做法
1、“两个到位”
(1)、认识到位:我们先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学习《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教育刊物。崭新的教育观极大触动了教师的心扉,使教师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2)、经费到位:派出课题实验教师到永威、一小等校学习观摩,并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购买急需的教学录像带和教学仪器,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三个保证”
(1)、机构保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在上级领导的指导 下,加强了对课题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证。
(2)、人员保证。学校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
(3)、制度保证。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了解当前教改情况,报道当前课题研究动态,要求实验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实验研究课,并及时评课研讨。规定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关注,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加强。一年多来,我校共参加乡赛课活动6人次,观摩课12节。
2、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人人有课题,“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参加课题研究的魏家鑫老师的论文《换一种方法,收获一份惊喜》参加焦作市论文评选获二等奖;史会军老师辅导的学生司佳获得“河南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张爱琴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魏家鑫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魏家鑫被评为“焦作市骨干教师”,郭娜老师被评为“沁阳市优秀教师”。
3、拉近了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有“主--客”的单向活动,把学生看成是“鸭子”、“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运用多种外因性动机的诱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争着发言的场面出现了,发表不同见解的有了。
4、掌握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主要的成效有:(1)知道了根据学案来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几个实验班,不论是公开课展示,还是学习质量抽测,都在学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九、课题研究的启示
1、“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何地帮一把等构成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2.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
3、为保证学生活动的充畅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十、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自主探究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以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有序和有效。同时,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也需在教学中仔细斟酌,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于关注和指导。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培养》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结题总报告
庙沟中学语文课题组
我校语文课题组申报的语文微型课题在镇安县教研室微型课题组立项后。我校语文教师朱波、张晓彬和宋友军三位同志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学习,共同协作,经过对中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做调查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在研究实践中,大家探索出了在口语交际整体能力弱、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村学生中如何开展口语交际的有效训练,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口语交际教学特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30%左右。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县的高效课堂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稳步推进,转变教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目标。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反思我校过去的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训练没有得到重视,这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受中考这根指挥棒影响,历年中考只考书面语言,不考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读写训练,忽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甚至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也有意删减,根本谈不上系统的、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对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观念需要更新,方法需要改进,在我校开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课题研究实践很有必要。
我校学生平时说话都是方言土语,普通话表达能力差。有时想说某句话,要在头脑中转个弯才能用普通话说出来,在学生课堂答问和平时与学生交谈中,发现有些学生想说而不知如何说,嘴巴想动,脸憋得通红的情况。另外,学生进入中学,生理、心理发生了变化,更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答问的只有少数学生,不再像小学生,大家齐刷刷的举手,抢着答问,而是表现出紧张的样子,生怕老师叫到自己,当有人回答了问题了,其余同学脸色便轻松起来,同学间平时的交往没有顾忌,说话也能滔滔不绝,当面对老师、长辈、陌生人时,则不善言谈,默然无声。在家访时,常常听到家长介绍孩子有“不爱说话,胆子小”的特点,叮嘱老师在课堂上多提他们的问,练练他们的胆量。
二、课题的界定。
新课标将过去的“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这不只是改变提法的问题,而是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是单方面的“听”和“说”,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进行交流、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语言交流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它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能灵活、机智地说话办事。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组织具体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的研究实践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课题组通过研究实践,力求探索出高效、实用的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形成我校口语交际教学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原则。
(一)、研究目标。
1、能力目标。在训练中消除学生胆怯心理,学会倾听,敢于交际,善于交际,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2、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制定研究计划,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探索归纳出有效地培养方法和途径。
3、提高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口语交际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心,由充分准备下的胆量训练到特定情境下的口语交际演示,逐步训练学生能力。
2、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时,态度端正,神情专注,能根据对话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研究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学会复述、转述、演讲、辩论,做到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中心明确,有说服力。
4、研究口语交际训练与读写训练的关系,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与提高综合语文素质的关系。
(三)研究原则。
1、民主平等性原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不歧视、讥笑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同学。
2、互动性原则。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老师不搞一言堂,要在质疑、讨论、释疑中让学生有表达交流的机会,以此来训练学生交际能力。
3、激励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树立敢说、想说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不足要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给予指正,决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遵循这一原则,老师必须要有爱心,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4、主体性原则。口语交际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的不断训练中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老师要做好组织安排、评价激励、交流主题的把握与设计等工作,在训练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5、情境性原则。老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学生的口语交际状况及当前口语交际的教学状况,在发现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训练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法。提高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在课堂上自觉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课题组按计划安排各年级的口语交际活动,在具体活动中研究如何训练农村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活动的经验,老师们共同探讨,对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并形成校本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五、研究的途径。
1、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用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设计方案,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平时的课堂教学不搞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同学间质疑、辩论、探讨。口语训练常见的形式有:课文复述、课堂谈话与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等。
2、组织安排一系列集体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演讲比赛、我当塔云山小导游和读英雄故事谈心得体会。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这些活动为课题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六、研究结果及达到的预期目标
初一
1、说标准普通话,吐字清晰,用语规范准确。
2、陈述清楚,语意明确。
3、说话有针对性。
4、听清对方表述,准确理解语意。
初二
1、观点表述明确。
2、陈述有条理,逻辑性强,思维严密。
3、表述语言流畅、灵活。
4、听清对方表层与深层语意。
初三
1、表述语言生动形象。
2、陈述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哲理。
3、善于运用综合表述方式阐明观点。
4、听话思维敏捷,对答语言有较强的变通性,善于调控场合环境。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洮南市第二小学张美琳 内容提要:我校许多小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校确定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表达”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本课题的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做个科研型教师。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口语表达清晰完整,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杜绝方言,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态度大方,有礼貌。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整理、总结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策略,提高我们当前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跃我校口语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口语表达研究提高探索总结
三、问题的提出:
口语表达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表达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抓起。
本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小学生,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有待提高。如: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口头语言不完整、想到了不知道怎么说,缺乏条理性、用词不当、夹带方言土语、常有重复现象;课间交际时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而且,大部分家长表示,老师说的事情孩子回家后表达不清楚,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较弱。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口语表达、学会交际,成为我研究的内容。基于此,我提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四、研究的内容 :
(1)、研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不敢回答问题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的原因:口语交际是新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常恐于和同学交际,常常沉默寡语,这一现象和当今社会需求很难符合,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深思。
(2)、让学生敢于口头表达的策略的研究:找到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或不敢与同学交流的原因后,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或敢于与同学交流的策略,并让他们感受到交际带来的舒畅心情和愉快情绪。
(3)、学习新课标对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的要求,并研究出达到要求的策略。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的研究:语文课堂是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口头交际的最直接的场所,是我们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场所。这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各展口头风采的沃土,在这块沃土上,师生不断的锻炼着自己的口头语言,同化优化课堂语言。比如“我认为”,“我不同意某某的看法”。使口头交际能力得到升华。
(5)、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他就具备了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心理、不再恐于与人沟通交流了,这样就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社会,如鱼得水在各种场所施展口头才能,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学校二、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探索历程:
1、重要观点、创新之处:
坚持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我准备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活动,最初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够当众说出来就可以,后来要求逐渐提高——语言流畅,表达清楚。逐渐提高要求:在别人说完后,让其他同学用简短的话指出其优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了,他们对于口语训练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考。在语文和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多种方法,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研究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进行口语训练,如:利用课文插图,加强说话练习;利用发散点,讨论说;在阅读教学中,延伸说话;坚持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进行练习口语表达。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1)重视情境创设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所以,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的欲望,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训练。
(2)课堂讨论。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大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生是讨论的参加者而不是接受者,就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就乐于主动地思考问题,发表意见。
(3)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如:课堂“小记者”、“小老师”“擂台赛”等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每学期都进行一次口语表达 “大比武”:5月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参与率100%。同时,在二年级开展“文艺汇演”
活动,有讲故事、讲笑话、唱歌、演课本剧,参与率100%。10月,开展“学会感恩”演讲比赛,参与率80%。同月开展“文艺表演”,参与率88%。通过比赛表演,同学们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加强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极大地锻炼了胆量,普通话也更加规范。
(5)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师生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不允许用本地话交流,教师不仅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及时随时纠正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
(6)、为课题的研究我积极探索。我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和相关语文教学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小学口语训练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理论指导口语训练课堂教学实践,经常上网学习最新口语训练教学动态,不断调整把握实验方向。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初步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实用的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模式。
(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依据教材,加强口语训练,如低年级进行看图说话,阅读教学中的问答训练、讨论训练以及故事情节补充和延伸;课后思考练习中的口语训练;单元练习中的说话练习。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平台。
(2)、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3)、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4)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遵循的原则。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实践性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 中,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主体性原则: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反馈性原则: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 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 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2、教师的口语训练观念改变了,学生对口语训练感兴趣了。凸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训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口语训练的目标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口语素质,包括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相关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口语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氛围上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安全的,创设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口语训练情境。
3、强化了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都能做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得以发挥。
4、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成绩有较大提高。经调查、统计,课题研究选择的实验班与实验前比较,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均有明显进步,直接提高
了语文教学质量。学校整体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一年的研究,增强了我校教师的科研兴校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了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教科研水平。课题实验以来,我积极自学理论知识,主动实践,讨论活跃,撰写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关的论文及反思,以及其他论文、反思及案例。
八.有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理论上研究的系统化、深度不够。
2.如何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深入探讨。
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实验中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摸索出更多的口语表达训练成功模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苏、肖春《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策略》[J];2010.72、孙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J];小学时代;2012.33、黄忠《有效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尝试》;华章;2012.44、赵淑萍《浅谈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12.55、蒋晓泳《简论课堂内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年09期
2013年4月
第五篇:《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课
题结题报告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
刘粉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上学生不善表达,不愿表达,表达不清: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表达不清,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同时,习作课上,一部分学生,提笔无话可写,写作文成了他们的“老大难”。此种现状,促成了我此次课题研究“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在感知、理解、积累、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最严酷的现实就是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没有兴趣,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就感到头疼。平时一要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而许多教师还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上作文指导课,结果教师往往也只是靠自己的特殊的身份命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的作文。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老师要学生写,即“要我写”,而不是学生“我要写”。越是对作文没有兴趣,越是让学生写,学生就越是害怕、讨厌写作,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正因如此,坚定了我对小课题《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力图寻找在理论指导下的“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大面积进行的在理论指导下的阅读策略与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2.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2、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让学生乐写、善写。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课文中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增强训练意识,把听、说、读、写的语文文字训练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工作态度,准、深、透地钻研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1、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
2、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1)、首先是从读入手,以读促写。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诵。
(2)、其次是勤写勤练,以写引读。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
3、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读写能力。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7、9——2017、10)前期准备、理论学习、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17、10——2017.11)认真实施、教学实践、搞好研究 3总结阶段(2017.12)归纳总结、自我反思、结题报告
(1)、主要抓好四个类型的结合点:①、仿写点。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练笔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②、补写点。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都留有艺术空白,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定格处、概括处、省略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③、改写点。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④、续写点。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
(2)形成阶段性小结一份,论文两篇。(3)完成结题报告。
五、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①、利用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儿歌识字法;④、创设情境识字法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认读兴趣,为读写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①、举办读书活动,深化阅读;②、创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③、优化教学方法激化阅读兴趣(A、分角色朗读课文;B、表演课本剧;C导课时创造生动的导语。)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总结出: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利用漂亮的课文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利用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深入课堂实践,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写作训练的新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是:A、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学《窃读记》时,让学生进行仿写第五自然段。B、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C、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A、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为此,我们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B、注意仿写训练。a、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
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d、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怎么样?„„
③、习作训练形式多样,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课题组成员根据形式年龄段的不同、兴趣的不同,设计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如: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 ④、注重“听”、“说”、“读”、“写”四步训练形式语言表达能力。⑤积极开展各种朗读和作文竞赛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和征文等活动中体验作文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使他们乐于写作文。⑥写读后感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章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写”,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在“写”中促“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有时可以先写后读。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除此外,结合作文,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收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六、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往往需要以模仿为阶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4、以李红、茅锐、李艳琼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技能》和丁有宽的丁氏教材教法及三大理论为实践依据。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形成课题实施方案一篇,阶段性小结一份,论文两篇,结题报告一篇。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上,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今后,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双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