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五大教育家读后感
读《丹阳五大教育家》有感
翻开《开示路径——丹阳五大教育家》就被一句话吸引:如果站的足够高,你会发现,我们所处的大地原本是星空的一部分。书中记载了丹阳五位伟大的教育家: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伟大的胸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丹阳这块大地上,勇敢地和太阳对话。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接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教会生活。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吕凤子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美术教育家,他将一生的中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办校兴国上,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千辛万苦的一生,更是壮志凌云、流芳百世的一生。凤先生讲,“我们负的最大责任是指导儿童学习,做合理的儿童。”这里讲的最大的责任,就是过程要达到“穷异成异、穷己成己”,目标上要实现“合理儿童”。“穷异成异,穷已成已”是吕凤子的教育观。凤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坚定的,决心以美育陶养人、培育人,使各个人在谐和的状态中,发展个性,适合共性,成为国家有用的人。他信奉“我们要热爱学校,才能把学校办好,要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要求教师也须这样,要求学生也要爱学校。
老师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明确教育就是一种服务,一种为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作为教师,只有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中走出来,才能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走进孩子,亲近孩子,关心爱护孩子,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每天,当我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教室,当我微笑着与孩子们交流,当我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当我看到孩子们因我而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我知道:我们应该这样做老师!
第二篇:读教育家故事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他以严整、科学、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向。他从教30年,身兼社会职务40多项,却始终不离教育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即使在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后,除兼上课外,他还做着不挂名的班主任工作。
由于成绩卓越,魏书生先后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至十七次连续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称号。魏书生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师不断前进、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读了魏书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其中有很多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从中让我看到了一位伟大教师的言行和高尚品质。在“做什么样的班主任”这一章中,魏书生先生说:“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判”,“多挑重担,少推责任”,“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他的话语是那样的质朴随和,完全想象不出这样一位卓有成效的人物,他的生活竟是如此淳朴,对待他人竟是如此谦逊。
魏书生先生早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但对生活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从不抱怨生活的重担,从不埋怨生活的艰苦,甚至在遭受沉重打击时依然微笑着面对生活,光是这一点我就觉得自己非常惭愧。再看看魏书生老师当年的教学环境还远不如现在的我们,可是在这种环境中他的身心得到了磨练与成长。苦难变成了他前进的强大动力,又是什么让他这样勇往直前呢?那就是信念,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可能改变环境,唯一能改变的便是我们自己。魏书生说:“一位班主任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变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魏老师曾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处理复杂的问题,结果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家便能相互理解、相互谅解。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能做到实在是太难了。当时我脑海中便有一个念头:这也太难了,得有多高的境界才能做得到。而魏老师用一个全新的境界阐述了如何笑对人生,这也给了我很大的感悟。魏老师说:“首先要多做实事,在不断做实事的过程中,心中会产生自豪感和快乐感,便没有时间烦恼忧虑,便无愧于他人、无愧于集体、无愧于国家,才能笑得出来。”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内心是愧疚的。虽然我已经成为一名教师,但我真正做得事实却不多,我能想到身为这么多年教师的魏书生先生一直兢兢业业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断做出实事的情景。也许在某个深夜,他还在办公室为完成没有批改的作业而辛勤工作,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重要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用他的真心做着真事时,我就更为自己某个时刻的不认真、某个时刻的懒惰而惭愧。我也想过某些日子我真真正正的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真真正正做事实的骄傲。对,那时我是真的快乐,一切忧愁真的离我很远。我也想过,有些日子我微笑着面对学生时,学生也微笑着面对我,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一节课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而当我带着不好的心情上课时,虽然我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但依然感觉到时间的漫长,依然感到身心的疲惫。因此,我在此找到了共鸣,我感谢魏老师。
魏老师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少想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这样才能激发自己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渺小,即使失去再多的名誉、地位、财产也不足惜,也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反过来审视我自己,我就是一个比较缺乏自信的人,很少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工作这半年,尤其是刚入职的一段时间,能够时常感受到自己手无足措,感到压力很大,很难把积极的情绪放大,所以也曾感到很迷茫,工作效率也不太高。现在想想,如果我能积极的暗示自己,也许我就能早一点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我的工作,忧愁也就会更少些。我也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指导,他们也曾给我鼓励和批评,从鼓励中我得到了自信,从批评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看到魏老师的话,就像从一面镜子中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他的生活一样,让我真正觉得自己不足,以及做实事的重要性。
魏老师的眼界是长远的,他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做人,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当读到一个学生给魏老师的来信时,我深深地被感动了。那是一个连魏老师自己也记不清的学生。一次公开课后,一位学生千里迢迢寄信来,信中说:“我就是您观摩课上那个不起眼的小女孩,就是您给了我勇气和希望,就是您教会了我“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这句话,是您在我生活的里程碑上留下了转折性的一笔,我感谢您,您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读完这篇信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我想魏老师当时一定也感到无比的欣慰或已满含泪水,我想这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快乐吧!如果此生能做到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哪怕是一刻充满美好的信念,他都是神圣的,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
我也收到过学生的祝福,他们用最宝贵的心祝福我快乐、幸福。当时我也是激动的,也有些内疚,因为我知道能配得上学生的真心真的太难了。当学生们说:“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我会觉得我不辛苦,至少离一名合格教师的距离还很远,但那时我是幸福的。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魏老师能乐观的面对生活,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学生用真心、用时间送给他的最宝贵的礼物。身为教师,我感到此时自己是幸福的,我希望有一天我是一个豁达、开朗、积极的人。
魏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一个故事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魏老师给班里的学生上公开课,当时来了很多老师听课,魏老师就讲了一节新课《扁鹊见蔡桓公》,在感觉学生们学习差不多时,他请张军同学翻译第一段,张军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当时全班同学都在笑他。此时魏老师也不解,这个“桓”字至少念了30遍,之前五名同学都没有念错,偏偏到他时念错了,魏老师本想生气的批评他不认真听讲,可是魏老师马上想到这名同学平时并没有太多受到表扬的地方,他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于是魏老师表扬了他,说他能独立思考问题,“桓”和“恒”是形近字,而在不认识的字上他并没有放弃读,而是想到了一个形近字,这就是进步。这不仅使张军同学增加了信心,还是别的同学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很佩服魏老师的机智,更佩服他的品行和教育理念。用学生的长处发掘他们进步的源泉,后来这名学生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想,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我应该向魏老师学习。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鼓励看的很珍贵,一句支持和鼓励就能让他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魏老师真的做到了“为人师表”,我以前对“为人师表”这个词看的很肤浅,在教师这条路上,我还要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从孩子们身上汲取光明,也要用光明回报我的孩子、我的生活。
读书使人明智。作为教师,读书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经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也能把他人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去,因此,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生活与书香为伴,让学生也受到感染。
五道河中心小学
赵静
第三篇:教育家之路读后感 [推荐]
教育家之路读后感
傅斯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和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教育家之路读后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岁月中人们对他了解甚少。1919年元旦,新潮问世。第一期出版后,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傅斯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表了《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文艺界之病根》、《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等文章,并创作了《深秋永定门城上晚景》、《老头子和小孩子》、《心悸》、《心不悸了》等自由体新诗。在北大师生中,文言功底差而赞成白话文的多,文言文写得好却赞成白话文的就极少,而傅就属于后者。他虽然国学根底很厚,文言文写得很精彩,但却深知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新和学术革命的关键,所以才追随胡、鲁、陈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阻力也是很大的。其中,最顽固的要算文学系的黄侃教授。在一次讲课中,黄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并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他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以省三分之二。
火烧赵家楼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不过,傅斯年并未继续学生领袖之路,他志不在政治,而在于学问。傅斯年讲授《中国文学史》,并没有现成的讲义,常常需要刻钢板油印讲义,读后感《教育家之路读后感》。他不仅授课受欢迎,而且十分关心学生,对成绩优秀者奖掖有嘉。傅斯年不但是一位大气磅礴的学者,卓越的学术组织领导人,还是一位日常生活非常严谨的传统知识分子。
对于教育改革,傅斯年有自己的考虑。1949年3月,胡适由美国来台,两人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傅以为,中国的学校制度,可以说是抄袭的,连模仿都算不上。因为模仿要用心,抄袭则随便。莫名其妙、兴之所至,便是学校制度的现状。胡适以为,世纪初的学校,章程译自日本,日本也是抄袭的,中国教育按这个行不通。民初,又学美国,结果长处没学来,短处却学了不少。每任教育部长上任,又有新见解、新作为,旧的不改,新的激增,使学生课程繁难,严重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
傅斯年说,从教育宗旨看,中国仍是传统的读书做官论,于是认字的越多,学校办得越多,社会寄生虫越多。衡量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学生是否具有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实干的能力,二是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学生成为社会废物和游民。教改的另一原则,则是教育大众化,以奖学金解决寒门学子的入学与上进。
他办的四件大事,一是中山大学的文学院,二是史语所,三是北大复员,四是台大,都是最大的成绩。
傅斯年先生,伟大的教育家,读完他的经历,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会一直铭记在我心中。
第四篇:《六位教育家》读后感之二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之二
近年来,文凭造假事件屡屡发生,不仅在中国早已形成气候,而且还有不断向国外发展的趋势。比如去年11月间,曾有50名中国学生因为涉嫌造假,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开除;今年4月,又有数百名中国学生在法国涉嫌买卖文凭受到警方调查,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学生的群体形象。这种现象,固然与涉案人员的品质有关,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导向来看,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刚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主张,就听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学历社会”。记得当时有一位著名科学家说过:到本世纪末,县处级干部要有本科学历,厅局级干部要有硕士学历,省部级干部要有博士学历。再加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响彻云霄,致使大家都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于是每年高考来临,都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
这让我想起五四先贤对类似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无论傅斯年还是陈寅恪,都没有获得任何学位,1926年冬,没有学位的傅斯年回国担任了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和国文系、历史系主任。上任后,他除了聘请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学有所长的教授之外,还对自己的学生说: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能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大学就是为此而设立的。与此同时,他还批评把上大学当作敲门砖的思想,认为上大学混文凭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纵观傅斯年的一生,始终没有把学位太当回事。这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比较流行。例如中华民国成立后,尚在美国留学的顾维钧被聘为总统秘书。当时他还没有拿到学位,如果立刻回国,就会受到影响。他向导师请教,导师说:你都可以当总统秘书了,还要什么学位?
然而现在,不要说本科生了,就连硕士和博士也成了“待业青年”。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又哀叹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一方面是学历过剩,一方面是能力太差,此乃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第五篇:读教育家三篇杂志有感
读教育家三篇杂志有感
陈永福
本学期开学以来,在工作之余,我抽空读了全国教育界中几篇教育家写得杂志,可谓是受益匪浅。它们分别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文训练》、《语文教学具体操作抽象谈》、《专制与自由:两所中学的成功示范》。我虽然是中学的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但三篇文章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中,收获最多的一篇就是《专制与自由:两所中学的成功示范》,它主要谈论了在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下,两所学校的成功,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启发,两种模式的成功真正应证了这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发。
下面,我主要就这几句话作一简要谈论,以便今后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上升大的台阶,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一、教学有法:抓住教育规律,关注教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例如,我们强调的学生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那么,什么才是所有这一切的最基本的基础法则呢?应该说,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一切的教学有法,其出发点必在于此。
“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我们教师重视观察和反思,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实际的做法就是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对审视我们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目标确立我们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无定法:关注情景体验,教学生活化
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其中学生的学法我们应该多加思考,毕竟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在课堂上运用和发挥,感受到课堂的亲和力,这就是教学方法生活化。这种教学方法可降低知识难度,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和创新。那么,如何使教学方法生活化呢?这就要求老师充分熟悉和利用学生的所见所闻,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同点,引发学生共鸣,主动参与教学。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接近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不同的学情、环境、条件等,使得我们在差不多相同的教学内容方面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一定相同,对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具体目标的考虑也会有很多区别。由此引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必定不尽相同。
三、贵在得法:围绕方法渗透,教学方法科学化
贵在得法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理念和锻炼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锻炼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具有实效性、兴趣性、科学性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可促进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得法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其重要的指标就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圆滑的思维过程。
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有法的升华。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泥于定法。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个性特点,假如都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的话,势必抹杀了个性,学生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有的老师思辨能力很强,善于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思考的天空;有的老师语言生动幽默,能够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懂、学会;有的老师善于写和画,简明的线条、概括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假如让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老师都必须使用同样的教学模式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应该给老师们更广阔的天空让老师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假如过于追求某种模式,课堂教学必然会走向死板、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而真正创新的课堂是不受任何一种模式限制的,既可能有自主学习的影子,也有合作学习的内涵,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有知识建构的过程,有情感态度的自然渗透,有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学生个性的展示,有教师的讲解,还有师生共享的快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不要作茧自缚。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以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
201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