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入:请同学们看课本后面有一张元素周期表,只有112种元素,但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这其中,有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也有人类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的物质。不过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这极其丰富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由112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一P31交流研讨第一题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该问题的解答
讲述: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即单质,如钠元素形成钠单质,氯元素形成单质氯气。一种元素可以与其他种类的元素组成物质,即化合物。化合物种类繁多:有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氧化钙、氯化氢、甲烷、过氧化钠等;有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硝酸、硫酸、碳酸钙、氢氧化钠等;有四种或四种以上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五水硫酸铜等
板书: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问题二P31交流研讨第二题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该问题的解答
讲述: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游离态,一种是化合态,同种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能呈现不同的价态。对于元素的某一价态,总有一定的对应物质。通过对所对应物质性质的研究,可以清楚的认识处于某一价态的元素的性质;反过来,通过对处于某一价态元素的性质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把握所对应物质性质。对于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都能形成单质和化合物,这些物质构成了这种元素的物质家族。板书:2.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即单质和化合物 3.对于元素的某一价态,总有一定的对应物质 交流:展示P32图2-1-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你对上图有哪些理解?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展示不同组学生对图丰富后的内容
问题: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价、0价、+4价、+6价,你能说出分别含有这些价态元素的常见物质吗?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画图并表示出含硫元素的物质家族 课件:将各小组同学按教材图2-1-3的模式绘制的硫元素的不同价态物质图展示,也可以其他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数轴法): 化合价-2S(游离态)0+4+6SO3Na2SO4化学式Na2S SO2H2S Na2SO3类别化合态 讲述: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新的物质还在不断的被制备出来。如果能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在分门别类的研究他们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就容易找到有关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根究研究的需要,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问题: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物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并绘制简图表示分类结果。
Na、Mg、Al、C、N2、Cl2、O2、P4、S Na2O、MgO、CaO、Fe2O3、Al2O3、CO2、SO2、SO3、P2O5 HCl、H2SO4、HNO3、H2CO3、CH3COOH、HClO NaOH、Ca(OH)
2、Mg(OH)
2、Ba(OH)
2、Al(OH)3 Na2SO4、MgCl2、CaCO3、AgNO3、BaSO4
盐酸溶液、硫酸钠溶液、糖水、课件:请一小组展示他们的简单图标,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订正,教师做简单评价。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课件:展示下列物质的分类简图 1.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将物质分为 纯净物物质混合物单质:O2H2O3C Cl2Fe Cu 金属氧化物氧化物Na2O Na2O2Fe2O3化非金属氧化物合CO CO2SO2NO2物酸:HClH2SO4HNO3H2CO3HClO碱:NaOHBa(OH)2Al(OH)3盐:Na2SO4K2CO3FeCl3溶液浊液胶体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
2SO2
SO3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a2O MgO CaO 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但有例外:Mn2O7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但有例外:CO、NO、NO2等
2.另外
化合物反应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氧化剂还原剂 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元素的存在形态只有两种:化合态和游离态 B.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一定比游离态时高 C.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物质
D.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表现的存在形态一定不同
2、经分析,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此物质(D)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D)A.H2O
B.NHC.NaH
D.H2SO4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一种元素可能形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单质 B.单质的种数一定多于元素的种数
C.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只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一种物质
第二篇: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学法 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布置四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最后能预测和用实验探究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达到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学法: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将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方法,由于有的内容要回忆初中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合作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现代社会很发达,我们平时浏览的网址不计其数,超市中的货物玲琅满目,图书馆中的书本种类繁多,那么这么多的物品我们依然可以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为什么? 【学生】能够迅速找个我们的所需是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分类
【讲解】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大量的物质进行分类,化学上有许许多多的物质同样使用了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2种元素,这112种元素组成了我们现在及其丰富的物质世界,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给出问题】1.110多种是如何构成及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裂? 3.各类物质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板书】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同学们把书翻到31页看交流研讨的第一题。
【布置任务1】以四人为以小组找出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包含哪些。【学生】Mg、Cu、Na、O、C、H、S、Ca、C 【衔接】在初中我们学过单质和化合物的的定义大家还记得吗?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回忆概念
【学生】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提问】那么我们刚刚写出的这些元素哪些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呢? 【学生】Mg、Cu、Na、S、Ca、O2、H2、Cl2
【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
【布置任务2】刚刚同学们复习过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下面老师来分组布置任务:第一组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二组写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写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用我们刚刚写出来的这些元素,每组至少写三个以上。【学生】第一组:Na2O、Na2O2、SO2、CO2
第二组:Cu(OH)
2、NaOH、Mg(OH)2
第三组:NaHCO3、Ca(HCO3)
2、碱式碳酸铜
【讲解】由此可见由两种组成的化合物达成千上万种,由三种和三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很多,只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暂时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交流·研讨】现在我们看第二题
【提问】书上给出的这些物质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学生】碳元素
【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碳元素,大家知道碳元素的常见化合价都有哪些 【学生】:-
4、0、+
2、+4 【提问】能否举例出以上化合价所对应的物质?
【学生】-4:CH4、0:C、+2:CO、+4:CO2、Na2CO3、CaCO3 【讲解】碳有四种价态就形成了许多的物质,那么我们在以后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时我们会学到更多的含碳化合物也就是有机物
【衔接】既然我们刚刚学习了那么多的元素和他们所组成的物质,那么谁能告诉我元素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提示: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小组之间互相商讨)【学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回答的很好。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他们是组成水的基本成分,由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四点
【板书】小结: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
4、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一百一十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迁移·应用】看书上32页的图
【讲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上面是纯净物,其中包括含铁元素的物质、含铝元素的物质、含氧元素的物质的、含氯元素的物质,这其中包括了单质和化合物
【布置任务3】除了书上给出的化合物你们还能写出其他种类的化合物吗?每个小组写三到五种。
【学生】第一组:Fe3O4、FeCl3、FeSO第二组:Al(OH)3
第三组:MgO、NaO、CaO、SO2、CO
第四组:NaCl、CuCl2、HCl 【讲解】通过对这幅图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知道,元素是按照存在形态分为游离态和化合态,有的元素只有一种单质,有的元素可以有多种单质,比如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碳,碳单质大家都知道有几种?
【学生】金刚石、石墨、足球烯、活性碳、木炭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学习物质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讲解】
同学们看看五彩缤纷的铜世界然后把空白的部分补充完整。
【学生】
【讲解】铜元素组成的物质世界我们把它分为单质、氧化物、碱、盐,而氧化物、酸、碱、盐我们统称为化合物,氧化物我们又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衔接】下面大家想想我们在初中根据什么依据把物质分成了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生】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将物质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提问】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这又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学生】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同种元素组成的交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叫化合物 【讲解】化合物又分为酸、碱、盐、氧化物这是根据化学性质分的;化合物还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划分的,这个内容下一节我们会学到;还有混合物它可以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这是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来分的,下节课我们具体来讲解胶体这一部分内容。
【衔接】下面我们学习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关系,大家回忆一下初中 我们学过的知识,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各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布置任务4】第一组写金属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第二组写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化学性质,第三组写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第一组:金属可以和酸、盐、非金属单质反应;碱性氧化物可以和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第二组: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碱性氧化物、氺反应;酸可以和金属、碱、盐、碱性氧化物和指示剂反应。
第三组:碱可以和酸、盐、非金属、酸性氧化物、指示剂反应;盐可以和酸、碱、盐、金属反应。
【讲解】我们刚才预测完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来探究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说
【实验探究】第一组探究酸的性质,第二组探究碱的性质,第三组探究盐的性质,氧化物的性质今天不做。同学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实验探究学案进行实验,每组记录实验现象。【学生】
第一组:
HCl + Fe:有气体产生,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HCl+CuO:无明显现象;HCl+AgNO3:白色沉淀;HCl+NaOH:无明显现象;HCl+石蕊:紫色变红 第二组:
NaOH+H2SO4:无明显现象;NaOH +CuSO4:蓝色沉淀;NaOH +石蕊:紫色变蓝;NaOH+Cl2:黄绿色消失;NaOH+CO2:无明显现象 第三组:
AgNO3+HCl:白色沉淀;AgNO3+NaOH:白色沉淀; AgNO3 +NaCl:白色沉淀;AgNO3 +Fe:溶液变浅绿色并且有银白色的单质生成
【讲解】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我们的刚才的假说是正确的,并且这些性质是酸、碱、盐的通性。利用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我们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物质以及鉴别和提纯物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分类以及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下去在好好看书,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预习胶体的内容。【布置作业】课本38页第1题和第2题
第三篇:《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太炎中学 荆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分布的基础上,了解世间万物皆为元素所构成
2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万物由元素构成,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元素的种类和分布。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同位素内容之后,对物质组成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表示元素的符号》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时,知道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初步了解元素概念;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3、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4、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反思 |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 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入:这里提到了一个叫做元素的概念,谁还记得呢?请同学回答一下。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元素。大家再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反复讲到了水的电解,那么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来源:学科网] 好的,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元素》 板书:组成物质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 | 同学回答: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 学生能回答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预习过的同学能回答出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顺利引进新课内容。 | 从上节课的内容中找突破口,问大家最平常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来源:学科网] 在学生回答完后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 内容一:观察模型 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模型,发现有什么相同点? 对,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由元素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 | 同学回答,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书本,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和总结。 | 1、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印象。 2、对于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部分(模型和书本)避免学生理解错误。 | |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 内容二:现象分析 1、归纳完这些之后,我们可能对于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点的模糊,现在给你们3分钟时间,大致写下你所了解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来 (查看学生作答情况) 2、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人对照总结,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 3、请大家说一下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好的,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1、学生们认真思考并填写,填写时发现还有很多困惑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选取代表。 3、学生回答讨论后的结果 | 1、通过填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情况后可进行更针对性的教学。 2、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教学结合,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结合,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易错点,并加深印象。 | |
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 内容一: 1、好,做完了上面的练习,我想大家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对以下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混合物、纯净物) (板书) 纯净物继续分类 总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练习)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现在所学内容。 板书: 下面我们做两道题目巩固一下。 3、对比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物质,左边的是金属铁,右边的是非金属硫。请思考一下,这两个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元素分类。 | 1、学生回答 请学生回答: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即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3、学生回答,有金属光泽 | 1、引入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巩固知识。 引入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导出元素分类。 | |
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 内容二: 1、放出元素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可以发现什么呢? 没错,我们可以发现地壳中分布最多的是氧,其次是铁,而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给大家4分钟时间阅读P51的内容,然后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完成随堂训练中的内容。 (查看学生阅读和完成训练情况) |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并完成相应内容。 | 引出元素的分布,并由此介绍运用此种表格的好处,介绍海洋元素与放射性元素。 | |
课堂小结 拓展思考 | 同学们,对照板书,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除了老师刚才总结的知识,同学们还学到了什么? | 根据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复述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积极思考有没有学到拓展性的东西。 |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时地让学生做笔记,可以增强学生在课下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提高。 3、结合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学生做笔记和学生自行总结两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获得很好的反馈信息。 4、锻炼了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 |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 | 完成随堂训练 | 巩固知识 | ||
作业布置 游刃有余 | 1、完成作业本及《定考》2.4相关练习 2、画思维导图 3、拓展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害物质,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一下在身边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 记录作业 | 1、巩固书面知识。 2、锻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
【板书设计】
第四篇:示范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第1页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板书]结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体 高分子
第2页
实例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性质
能否透过 半透膜 鉴别
板书设计 分散系 酒精、氯化钠溶液 均
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石灰乳、油水 不均
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静置沉降或分层
Fe(OH)3胶体、淀粉溶
胶 均
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丁达尔效应
9种分散系
活动与探究
1.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得Fe(OH)3溶胶,为了除去其中所含的盐酸,得到较纯净的Fe(OH)3胶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NaOH溶液中和
B.加入AgNO3溶液,反应后进行过滤
C.插入石墨电极,通入直流电进行电泳后再过滤
D.装入半透膜中,扎紧袋口,将其全部浸入蒸馏水中,并每隔一定时间更换蒸馏水 2.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您应用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解决或解释了哪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豆浆里加入盐卤(主要成分是MgCl2)或石膏(CaSO4·2H2O)为聚沉剂,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豆腐。
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水解后产生的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体粒子与带负电荷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聚沉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B
第3页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
一、稳定、透明 答案:B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前者小于1 nm,后者介于1~100 nm之间 答案:D 4.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5.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可行的是()①0.5 mol·L-1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
②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③把1 mL水玻璃加入10 mL 1 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C 6.有一胶体溶液,在电泳时它的胶体粒子向阳极移动;将这胶体溶液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
②硫化钠
③硅酸胶体
④氢氧化铁胶体中,不发生聚沉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④ 答案:C 7.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全部 答案:D 8.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叫()
A.电泳
B.电解
C.聚沉
D.渗析 答案:D 9.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溶胶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溶解。这种液体是()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 答案:C习题详题
1.②⑧
①④
⑤
⑥
⑦⑩
⑨ 2.根据酸能电离出的H+数目分为
第4页
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 三元酸:HPO343.答案: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钢,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
点拨:混合物又可分为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或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例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Mg、Al合金)、钢(Fe、C)等;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等。4.答案:科学文献分类法的应用。
点拨:分类法对于研究庞大化学物质有着重大意义,如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文献的查找资料等。5.答案: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100 nm 不均
一、不稳定 泥浆 溶液 <1 nm 均
一、稳定、透明 NaCl溶液
胶体 1 nm<胶体粒子<100 nm
均
一、较稳定、透明 Fe(OH)3胶体
点拨:主要利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分散系的概述,即可完成表格内容。6.BD 7.答案:(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2)明矾净水
点拨:明矾净水原理是利用胶体的性质(聚沉)。备课资料 1.树状分类法
冶金分类
黑色金属
Fe,Cr,Mn 有色金属 除Fe,Cr,Mn外的金属
单 金 轻金属 Na,Mg,Al等
质 属 按密度分类
重金属 Fe,Cu,Hg,Ag等
常规分类
常见金属 Fe,Al,Cu等
稀有金属 Zr,Nb,Mo等
非金属 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包括稀有气体
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NO,CO等
成盐氧化酸性氧化物 SO2,CO2等 物 碱性氧化物 Na2O,CaO等 两性氧化物 Al2O3,ZnO等
溶解度大小
可溶性碱 NaOH等 碱
难溶性碱 Fe(OH)3等 强碱 KOH,NaOH等 化合物 碱性强弱 弱碱 NH3·H2O,Fe(OH)3等
含氧酸 H2SO4等 酸 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 H2S等 可电离出H+数目
一元酸
HCl,HClO等
第5页
盐
有机物 混合物 2.H2SO4,H2S等 H3PO4等 HNO3,浓H2SO4等
氧化性(酸根)
HNO3,H2SO4等 稀硫酸,盐酸等
酸性
H2S,HClO等
正盐 Na2SO4等
NaHSO4等 酸式盐
Cu2(OH)2CO3等 碱式盐
复盐 KAl(SO4)2等 络盐 Ag(NH3)2Cl ,Fe(SCN)3等
有机化学部分再研究 溶液,胶体,浊液
固体 液体 气体 易挥发 难挥发 有 无 高沸点 低沸点
玻璃,合金等 雪碧等 空气等 酒等 硫酸铜溶液等 高锰酸钾溶液等 氯化钠溶液 浓硫酸等 碘酒等
二元酸 三元酸 强氧化性 非氧化性 强酸 弱酸
状态
混 合 物 挥发性 颜色 熔点
其他方面
3.相关的资料
化学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是化学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物质客体。这种物质客体虽然从化学对象来看只是以物质分子为代表,然而从化学内容来看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许许多多物质。因此,研究化学物质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物质的连续和不连续(分立的)形式,首先可以把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单质与化合物,以及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化学粒子的分类
化学粒子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的。根据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原子、分子、离子、自由基、胶粒、络合粒子、高分子、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等。这些物质粒子中的每种粒子都有其自身的组成和结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然而又是相互联系的。
原子被看作是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粒子,是化学运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质变。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自由基是含有未配对电子的不带电荷的物质粒子。它主要是从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分解而形成的,又称游离基。
胶粒是在分散体系中线性大小介于1~100 nm(1 nm=10-7 cm)的带电分散质粒子。它是由分子聚集成第6页 的胶核和离子组成的复杂粒子。
络合离子现今通称为配位粒子。它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其他一些粒子(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起来的带电荷的或电中性的复杂粒子。
高分子则是由大量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而一般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以下)。如以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如以组成和结构划分,又可分为由同一结构单元(单体分子)多次重复联结成的高聚物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以及由不同结构单元形成,并具有特殊生命功能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现了诸如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等一些新的物质粒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粒子中,原子是基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桥梁,其他粒子则是以原子为基础通过电子的转移、结合(配对)、接受而形成的。
研究化学粒子的分类,可以充分证明化学粒子多样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确立化学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化学科学内部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化学粒子是化学研究内容所包含的物质客体。它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区别;同时这些学科又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些相同的化学粒子,又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发生联系和相互过渡。在化学科学的内部,随着人们对化学粒子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不断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例如19世纪在原子分子学说的基础上,人们把化学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后来发现了配位粒子,人们就从其中分化出配位体化学;再往后又分化出研究离子行为的电化学和溶液化学,研究胶粒及其组成的分散体系的胶体化学,研究高分子物质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行为的生物化学等。可以预料,随着化学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化学粒子,人们对化学粒子分类的研究,也必将日益深入。(2)化学元素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宏观连续状态,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而它们又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人类认识的元素目前已达112种。其中有94种是在自然界中已找到的天然元素,18种是人造元素。
对元素的分类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了。在门捷列夫之前已有不少化学家从事过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例如波登科弗、格拉法斯通、杜马、尚古都等人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元素进行分类。或以元素电化序为分类标准,或以原子价,或以相对原子质量顺序为分类标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分类成果是“三素组”“八音律”和“迈尔曲线”。
“三素组”是1829年由段柏莱纳创立的。他把已知元素中的十五种分作五组,每组中包含着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故称“三素组”。他指出在三个同组的元素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前后相邻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而英国人纽兰兹则试着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1865年他发现“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就像音乐中八度音程的第八个音符一样”,被称为元素分类的“八音律”。德国化学家迈尔经过细致的分类研究,指出“元素的性质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他把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横坐标,以原子体积为纵坐标,绘成了原子体积曲线,结果是相似的元素在曲线上都占据着类似的位置。如此,显示了原子体积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迈尔曲线。
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对元素的综合性分类。他指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某些联系……因此就应该找出元素特性和它们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他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进行分类,首次创立了元素周期表(下表)。下表是门捷列夫第一次发表的元素周期系(1869年)OпъITъCиCTEмъIэпEHTOBъ
OCHOBaHHOйHaиXъaTOMHOMъBъCъиXиMичeCKOMъCXOДCTBъ。
第7页
Ti=50 Zr=90 ?=180.V=51 Nb=94 Ta=182.Cr=52 Mo=96 W=186.Mn=55 Rh=104.4 Pt=197.4
Fe=56 Ru=104.4 Ir=198,Ni=Co=59 Pl=106.6 Os=199.H=1
Cu=63.4 Ag=108 Hg=200.Be=9.4 Mg=24
Zn=65.2 Cd=112
B=11 Al=27.4
?=68 Ur=116 Au=197?
C=12 Si=28
?=70 Sn=118
N=14 P=31
As=75 Sb=122 Bi=210?
O=16 S=32
Se=79.4 Te=128?
F=19 Cl=35.5
Br=80 I=127 Li=7
Na=23 K=39
Rb=85.4 Cs=133 Tl=204.Ca=40 Sr=87.6
Ba=137 Pb=207.?=45 Ce=92
?Er=56 La=94
?Yt=60 Di=95
?In=75.6 Th=118?
门捷列夫第一次对元素作了本质性的分类。后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元素越来越多,特别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使莫斯莱把门捷列夫的分类又推向新的水平。至今人们已对元素的分类形成了更加完备的认识。元素周期律是应用化学分类方法取得成功的典范。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门捷列夫先是根据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元素进行分类,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分类指明了方向,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无机化学的结构理论的基础,为无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主要特征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举例
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外观稳定性
不均一,不稳>100 nm 浊液 多数能 多数能 泥水
定
<1 nm 溶液 否 否 均一,稳定 硫酸铜溶液 介于1~100 nm之氢氧化铁胶胶体 能 能 介稳性
间 体
5.(1)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2)有时也可以利用胶体的聚沉来鉴别溶液与胶体。
第8页
第五篇: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二、教学重、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等。
四、课前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思考与交流] 1.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xiexiebang.com)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