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第1课时) 教案 探究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第1课时)教案 探究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会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1.学生在理解探索性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积极思考,克服困难的信心.
2.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2.能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思考.还有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和及时的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
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1 师:多媒体展示下图,引导学生思考.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接AP1,BP1,AP2,BP2,AP3,BP3,…,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BP1,AP2,BP2,AP3,BP3,…,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AP3=BP3,….
师: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讨论给出证明.教师请两位学生黑板板演,集体纠正,并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 证法1: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PC和△BPC中,证明:∵l⊥AB,∴∠PCA=∠PCB. 又AC=CB,PC=PC,∴△APC≌△BPC(SAS). ∴PA=PB.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CA=CB,l⊥AB,∴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
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线段PA与PB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带着探究1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2.探究2 如下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接AP1,AP2,BP1,BP2.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甲
乙
2.讨论: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过程:学生分组讨论,由代表举手发言,教师多媒体展示结论.
1.如上图甲,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不可能重合,也就是∠APP1≠∠BPP1,即l与AB不垂直.
2.如上图乙,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恰好重合,就有∠APP1=∠BPP1,即l与AB垂直.当AP2=BP2时,亦然.
探究结论: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也就是说在探究2图中,只要使箭端到弓两端的端点的距离相等,就能保证射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
师:你能证明上面的结论吗? 学生讨论给出证明.学生黑板板演,教师多媒体展示证明过程,对比学生解答,纠正问题.
已知:如图,PA=PB.
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过点P作线段AB的垂线PC,垂足为C.则∠PCA=∠PCB=90°.
在Rt△PCA和Rt△PCB中,∵PA=PB,PC=PC,∴Rt△PCA≌Rt△PCB(HL). ∴AC=BC. 又PC⊥A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PA=PB,∴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你能再找一些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能找到多少个到线段AB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这些点能组成什么几何图形? 生: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的点与A,B的距离都相等;反过来,与A,B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直线l可以看成与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猜测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直观猜测能力,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不会的同学问出来,让会的同学讲出来,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典例精讲
例 .已知:如图,在 △ABC 中,AB = AC,O 是 △ABC 内一点,且 OB = OC. 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BC.
AOBC
学生是第一次证明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 证明:∵ AB = AC,∴ 点 A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同理,点 O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 直线 AO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中,BC=8,AB的中垂线交BC于D,AC的中垂线交BC与E,则△ADE的周长等于______.
ABDEC
2.如下图,AD⊥BC,BD=D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3.如下图,AB=AC,MB=MC.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吗?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 1.8.
2.解:∵AD⊥BC,BD=DC,∴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 ∴AB=AC.
∵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C=CE. ∴AB=AC=CE. ∵AB=CE,BD=DC,∴AB+BD=CD+CE.即AB+BD=DE. 3.解:∵AB=AC,∴点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MB=MC,∴点M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如何得到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的复习,使学生找出区别与联系,避免概念的混淆.
六、布置作业
1.如图,直线CP是AB的中垂线且交AB于P,其中AP=2CP.甲、乙两人想在AB上取两点D,E,使得AD=DC=CE=EB,其作法如下:(甲)作∠ACP,∠BCP之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乙)作AC,BC之中垂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对于甲、乙两人的作法,下列判断何者正确().
A.两人都正确
B.两人都错误 C.甲正确,乙错误
D.甲错误,乙正确
2.如图,在△ABC中,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F=12,BF=3,则BC=__________.
3.如图,BD垂直平分CE,ED=3 cm,△ABE的周长为11 cm,则△ACE的周长为__________.
答案: 1.D.
2.15.
3.17 cm.
七、课堂检测设计
1.三角形纸片上有一点P,量得PA=3 cm,PB=3 cm,则点P一定(). A.是边AB的中点
B.在边AB的中线上 C.在边AB的高上
D.在边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边BC于点D,交边AB于点E.若△EDC的周长为24,△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则线段DE的长为__________.
3.如图,△ABC中,BC=7,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BC于点F,G.求△AEG的周长.
4.如图,已知AB比AC长2 cm,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BC于E,△ACD 的周长是14 cm,求AB和AC的长.
答案:
1.D.解析:点P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6.解析:由△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可知BE+BD-DE=12①,由△EDC的周长为24可知CE+CD+DE=24,由DE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可知BE=CE,BD=CD,所以BE+BD+DE=24②,②-①,得2DE=12,所以DE=6.
3.解:DE,GF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BE=AE,CG=AG. ∴△AEG的周长=AE+EG+AG=BE+EG+CG=BC=7. 答:△AEG的周长为7.
4.解析: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把相等的线段“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 解:∵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DB=DC.
∵AC+AD+CD=14 cm,∴AC+AD+DB=14,即AC+AB=14 cm. 又∵AB-AC=2 cm,设AB=x cm,AC=y cm,根据题意得 xy14,x8,解得即AB长8 cm,AC长6 cm.
xy2.y6,
第二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案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1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
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AC=10m,作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交AB于E,量得△BDC的周长为17m,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的长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类型一】 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A.5cm
B.10cm
C.15cm
D.17.5cm
解析:∵△DBC的周长=BC+BD+CD=35cm,又∵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35cm.∵AC=AD+DC=20cm,∴BC=35-20=15cm.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类型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FC=AD;(2)AB=BC+AD.解析:(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求出△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
证明:(1)∵AD∥BC,∴∠ADC=∠ECF.∵E是CD的中点,∴DE=EC.又∵∠AED=∠CEF,∴△ADE≌△FCE,∴FC=AD.(2)∵△ADE≌△FCE,∴AE=EF,AD=CF.∵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AB=BF=BC+CF.∵AD=CF,∴AB=BC+AD.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
【类型三】 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
如图,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1)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2)OE,OF分别是点O到∠CAD两边的垂线段,试说明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相等的线段;
(2)由条件可证明△AOC≌△AOD,可得AO平分∠D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E=OF.解:(1)∵AB、CD互相垂直平分,∴OC=OD,AO=OB,且AC=BC=AD=BD;
(2)OE=OF,理由如下:在△AOC和△AOD中,∵∴△AOC≌△AOD(SSS),∴∠CAO=∠DAO.又∵OE⊥AC,OF⊥AD,∴OE=OF.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说明AD与EF的关系.
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DF,再证△AED≌△AFD,易证AD垂直平分EF.解:AD垂直平分EF.∵AD平分∠BAC,DE⊥AB,DF⊥AC,∴∠EAD=∠FAD,DE=DF.在△ADE和△ADF中,∵∴△ADE≌△ADF,∴AE=AF,∴A、D均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D垂直平分线段EF.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
三、板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3.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第三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在动手感悟、总结、证明中感受知识的产生于发展过程。3.能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简单问题。
二 学习重点
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三 学习难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由来以及应用。
四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核对答案)
和点P(-3,2)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1.A.(3,2)
B.(-3,2)C.(3,-2)
D.(-3,-2)
下列英文字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2.、N B、S C、L D、E A 3.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
4.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
对称轴_______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引出课题)5.(二)动手感悟
1.动手操作,猜想结论(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说一说如何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要做法,然后会做的自己按步骤完成,不会的跟着老师的演示完成,中间调控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1)任意画一条线段AB,利用尺规画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C,连接CA,CB((3)沿垂直平分线对折,观察CA,CB的数量关系?(4)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刚刚操作观察得出的结论吗?(慢慢把语言趋于简练和准确)
结论: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思考:这个结论成立吗?你能证明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2.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写出符号语言表达(结合图形,对性质进行理解)
3.你能写出此性质的逆命题吗?它成立吗?
(1)先写出逆命题,小组内进行核对,全班检查。后根据写出的逆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思考如何证明?四人小组内解析,讲解。(3)形成结论: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进一步理解)
(三)基础过关(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
A.20°
B.22.5°
C.25°
D.30° 4.如图:Rt△ABC中,∠C=9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CAD:∠DAB=2:1,则∠B的度数为()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_________.
2.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_____.
3.已知线段AB外两点P、Q,且PA=PB,QA=QB,则直线PQ与线段AB的关系是____
(四)巩固提升(学生先独立思考,据情况进行小组讨论交流)1.如图所示,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ED=CD
B.∠DAC=∠B
C.∠C>2∠B
D.∠B+∠ADE=90°
∠CAD=10°,则∠ACB=()
A.80°
B.90°
C.100°
D.110°
2.线段AB外有两点C,D(在AB同侧)使CA=CB,DA=DB,∠ADB=80°,3.已知:如图,在Rt△ABC中,∠A=90°,AB=6,AC=10,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求△ABE的周长。
(五)学以致用
1.威海市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在烟威高速公路L的同侧,有两个化工厂A、B,为了便于两厂的工人看病市政府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所医院,使得两个工厂的工人都没意见,问医院的院址应选在何处?(AB垂直平分线与公路L的交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渗透建模思想。)
(六)畅所欲言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同学一点温馨提示
(七)布置作业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性质 2.判定
第四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
www.5y
kj.co
m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内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证明:∵Pc⊥AB
∴∠PcA=∠PcB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
即:PA=PB。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P1≌PBP1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第87页1、2
作业:第95页2、3、4
《教案设计说明》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都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应用。我讲授这节课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第一节课,主要完成定理的引出、证明和初步的运用。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在EF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最后总结点P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87页的两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www.5y
kj.co
m
第五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芷江三中:杨丹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优化证明题目的方法,这是本课最为突出的地方,感触比较深刻的就是,学生得到了新知识新方法的那个喜悦劲儿,这主要得益于学生“预学案”的先行研究。
本课我们安排的教学流程是:画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研究和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体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学习例题1、2、3;提出问题:由PA=PB,能说明点P一定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吗?经过P点的直线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吗?过渡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的研究;在证明猜想时,提出是不是过点P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的反应比较热烈,补艳梅,邓津桥同学提出了作PC⊥AB,垂足为C,设法证明AC=BC;刘心语同学提出取AB的中点C,连接PC,证明PC⊥AB,学生讨论证明,得到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并总结出证明时是“作垂直,证平分”或者“作平分,证垂直”,由此体会到“过一点不可能作直线保证既垂直又平分”,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也就容易解释了,提出如果有两个这样的点P,根据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就能够作出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了,适时地引出了例4的研究;最后进行提升学习,在训练中又可以有新的知识内容的收获。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