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探究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沪科版选修3-1)教学设计(公开课使用)(范文模版)
2.5 探究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
旬阳县赵湾中学
王义龙
一、教材分析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现象的研究综合性强,理论分析要求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电子在示波管中的运动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其中电子的加速主要应用电场的能的性质来分析,而电子的偏转则侧重于电场的力的性质的应用,通过类比重力作用下的平抛运动,从理论上探究电子在电场中偏转的规律。由于本部分既包含了电场的基本性质,又要运用直线和曲线运动的规律,同时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关类比和建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比较典型,因此,它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高,是物理学习的难点。不过,由于各个步骤知识简单,整个现象规律性强,只要做好引导,学生自己是能够完成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示波管的构造。
2、会计算电子在示波管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
3、观察电子在双重偏转电场下的运动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难点:运用电学知识和力学知识综合处理偏转问题。
四、学情分析
电子在场中的运动(重力场、电场、磁场)问题,由于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要求的综合能力较高,因而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这里需要将几个基本的运动,即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减速、往返运动,曲线运动中的
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进行综合巩固和加深,同时需要将力学基本定律,即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运用。
但是,由于本届学生水平很低,课时安排紧张,过多过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幻想,所以,对这类问题的要求不能一步到位,只可循序渐进。因此,本节课紧扣课本,不做一点扩充,先让学生理解示波管的基本原理,对电子在场中的运动问题的其它计算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补充。另外,电子在示波管双重偏转电场下的合运动,本节课只利用课件让学生作初步了解,不介绍X方向的扫描电压,不观察实际的波形,不解释示波器能显示连续波形的原理,以免适得其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疑问,从而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会电子加速和在一对极板中的偏转这两方面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计算。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3、教具:ppt课件2.5《探究电子束在示波管中的运动》,flash课件《示波器中电子的偏转》。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课前进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什么?(3)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4)静电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顾复习。
师生互动强化认识:(1)aF合(注意是F合)m12(2)W总=Ekmv02(注意是合力做的功)(3)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
(4)WFscosθ(适用于匀强电场)
WqU(适用于任何电场)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使其原有速度发生变化。在现代科技中,常这一点来控制或改变带电粒子的运动。本节课我们以示波器中的显示元件——示波管为例,了解这种控制的基本原理。
播放ppt第2张,介绍示波管的核心结构,提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计算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电子的加速
播放ppt第3张,学生提出解决计算电子速度可能用到的方法,依据示波管构造,选择简单合理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探究、计算的基础上,播放计算式和结果。
2、电子在偏转极板中的偏移
播放ppt第4张,师生依据下列问题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逐步学习本页内容并用ppt课件同步展示。
(1)分析电子的受力情况,确定它的加速度。(2)分析电子的运动性质,与重力作用下的平抛对比。(3)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计算电子在极板中的偏移y。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板书下列内容: 运动时间 电场强度 电场力
t=
El v0U
2dF=eE
加速度
aeU2
md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计算计算电子在极板中的偏移量y、速度vy及方向,通过ppt课件播放。
3、电子在偏转电极后的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依据ppt课件第5张计算电子在极板外的偏移量y',最后计算总偏移量,通过ppt课件播放。
4、观察示波管的工作
通过ppt课件第6张播放flash课件:示波器中电子的偏转。学生观察: ①电子的加速;
②电子在YY'偏转电极中受力后的运动及光点位置; ③电子在XX'偏转电极中受力后的运动及光点位置; ④电子在XX'、YY'偏转电极共同作用后的运动及光点位置。
(四)课堂小结
依据ppt课件第7张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内容如下。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第49-50页):示波器的使用。
2、选做(第51页家庭作业与活动):
2、4题。
3、书面作业(第51页家庭作业与活动):
1、3题(要有论证过程)。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 、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
长底乡上海有视希望小学:宋留铸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苏教版教材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理念。(单薄了一点)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运动的要求,《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共有三部分内容: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即《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等。(此处在视频上用“概念图”或“树状图”形式表示比较好)
2、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教材意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本课重点:学生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本课难点:使学生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要交待一下为什么确定它们为本次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其理由是什么?)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运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生活积累,但对运动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明显看得出位移的。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如大地、房屋、大树等,学生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学生习惯选择临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表明参照物已进入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并不难,难就难在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也是运动的,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我在上课时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此处前移作为解释难点的辅助,但文字多了点)
3、教学目标:
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乡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4、教学安排:一课时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等。学生准备: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在个体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交流。采用视频导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处从策略上讲宜总说理由,然后叙述方法,否则容易说得碎)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我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借助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交流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同上)
三、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引出“运动”的话题。
视频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边说课边展示),让学生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在水里的剑了呢?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出“运动”的概念: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剑来说它的位置已经移动了,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运动)
这样设计能很快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初步揭示了运动的概念: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意识到不懂科学是多么可笑,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理解参照物。
1、体会参照物的作用
我谈话: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有一架飞机,你说它是运动的呢还是不运动的呢?无论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我都会加以反驳。这时,学生会很疑惑:老师我们不能判断了。我出示两段视频:一个为天上正在飞的飞机,一个为停在飞机场上的飞机。有了具体的环境,学生会很容易就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小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这里设计让学生就单独的一架飞机进行是否运动的判断,无论他们判断是否运
动我都给以反驳,利用他们的疑惑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的双面反驳中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无法判断的问题,这个问题缺少前提条件,很自然也很期待地引出书上的一个结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接受。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地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2、以“不动”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我用书上第26页的图,让学生说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因为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估计能很快说出:以树木为参照物,汽车在向前运动,以天空为参照物,老鹰在运动,以湖水为参照物,鸭子在向前运动„„小结: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这里采取让学生同桌交流的方式,再指名说,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3、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
我问: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是怎么发现车在前进的呢?追问:你以什么为参照物发现树木在倒退的呢?学生能回答出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我可以启发学生:除了坐汽车感觉道路两旁的物体在运动,你还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体验?这样处理能将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这一新知识点很快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接着教者播放摄像机在摇晃中拍摄的教室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我发现教室在摇晃。我通过谈话使学生意识到以摄像机镜头作参照物,教室是在运动的。
设计这两个生动且视觉效果十分明显的小例子,让学生明白:选好了参照物就要从参照物的角度去观察,你要透过参照物去看其他物体,在你的眼中参照物没有运动。
4、学生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视频展示学生说的过程)
三、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一个人,这个人是运动的还是没运动呢?
预计学生会说出:车里的人可以说是运动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的话。也可以说是不运动的,那就以汽车为参照物了。(视频展示学生交流、小结的结果)
2、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3、引导小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不一样,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上一环节的感受,这里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已经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几个小例子的分析加深了对选择参照物的理解,也体验到换位看世界的乐趣。
四、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谈话:我们看到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你认为是谁在运动?选什么作为参照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大多数认为是太阳在运动,我加以点拨:以太阳为参照物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学生可以展开辩论,说明自己的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世界上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而我们生活中说的静止都是相对而言。所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先找好参照物。(板书: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绝对
静止 相对)(视频展示学生小结的结果)
这里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设计也很明了。学生都知道地球在转动,所以地球上的一切理所当然也在和地球一起转动。这样设计起到点明课题,突出运动主题的作用。
五、知道参照物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作用,为下节课作铺垫。我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有趣的故事又一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人怎么可以抓住子弹呢?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学生也体会到参照物对判断物体快慢的作用了。这里的知识点的渗透完全是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开展的,学生学得一点也不乏味,接受得很容易。同时也为下节课《运动的快慢》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拓展作业。
1、课堂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如果是运动的,运动得快还是慢?
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长底乡上海有视希望小学:宋留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难点:理解“参照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科学书和橡皮。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动画播放:刻舟求剑)
师:你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吗?结果怎样呢?为什么没找到剑呢?(船的位置发生的了变化。)师: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科学知识——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板书:运动)
二、认识参照物。
师:生活中你观察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样观察得到的?(师生对话。)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出示书上26页的图)图上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幅图,哪些物体运动了?你是怎样知道的?(„„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我们在判断物体运动时用来做比较(或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参照物(板书)
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师:(教师走动)老师现在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单单一个物体能判断物体运动还是不运动吗?判断物体的运动必须得有参照物。
师: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师: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
师: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以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以书为参照物,橡皮不运动。)
师:看来,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做为参照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出示树后退的视频)
师:坐在车上的人,看路边的树为什么会后退呢?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出示汽车里的人视频)
师: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她是运动还是不运动?(出示飞机在天空飞动画。)(你都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大飞机、小飞机)
师: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师:看来,利用参照物还可以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出示两辆汽车运动动画)
师: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什么不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师:枪打出的子弹运动速度怎样?(快)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可还是有人徒手、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它,你相信吗?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讲述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
师:他怎么会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子弹呢?(课件演示徒手抓子弹)师: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速度也不一样。师:下面请同学们轻松一下,来欣赏一首歌曲。
(出示小竹排视频)读一读这两句歌词。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你怎样理解这两句歌词?(一句一句地来分析)
师:小竹排上的人说青山在走,可山上有个砍材的人听见后,说山根本就没有动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咱们学校这幢大楼它在运动吗?地球自己在转动,同时也围绕太阳在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跟着地球在运动着,月亮绕着地球在运动,所有的星体都在运动中。所以说一切都在运动中。(板书)我们所说的静止都是相对的。
老师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一匹骏马在长长的森林里奔跑,谁在运动?谁不在运动?
第三篇:《在PPT中使用图片》教学设计
《在PPT中使用图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操作。(2)掌握在幻灯片中使用模板。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2)通过参与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探索,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的愿望,提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插入图片和幻灯片的美化。插入图片做为制作演示文稿必须掌握的操作,在原有的WORD中插入图片的基础上应有进一步的提高。幻灯片的美化作为一个新知识点,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将重点用到,所以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深浅难以把握,容易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感到压力比较大,但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并且对信息技术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还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的。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
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体现“教为主,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分为“任务导入—分析任务—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综合练习—评价总结”六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设计以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为主,并且适当增加较复杂任务供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学法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控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2.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分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了新的理解。
五、教学程序
(一)德育导入 利用主题班会这个题材和《奋斗的青春最壮美》这个演示文稿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找到奋斗的动力,激起斗志,然后再引入本节课。
(二)分析任务、讲解示范及学生实践操作规程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向学生展示三个任务,并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过程。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屏幕监视功能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遥控辅导,学生如有疑问或已完成任务可利用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反馈,教师做出应答,然后,教师选出一名学生向全体学生做示范操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讲与总结。【任务一】幻灯片首页的制作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首页主要包括什么内容,通过观察学生马上会看到首页只是包含文字。接着引入新知识,怎样在幻灯片中插入文字。教师演示:插入文本框及输入文字的过程,和删除文本对象的操作。(操作时提醒学生如何选定文本和如何选定文本对象)。
学生练习:制作出演示文稿的首页。(学生利用电子举手功能进行反馈,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展示)。【任务二】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提出问题:观察教师课件上的内容的幻灯片,除文本外还有什么对象。通过观察学生马上会看到内容页除包含文字外,还包含图片。接着引入新知识,怎样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在WORD中已学的插入图片的知识,插入一幅图片,因为学生素材文件夹中所用的图片尺寸不统一,因而教师要提醒学生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的监视功能找到一个操作熟练的学生,给大家做演示,教师给出评价总结)
学生练习:通过学生学到的插入图片的知识分别再新建几页幻灯片,分别插入不同的动卡通图片。(注意新建幻灯片时选择空白版式)【任务三】在幻灯片中使用模板
要想使幻灯片风格统一,可以使用PPT提供的模板来制作,既省时又美观,非常方便。
提出问题:观察教师课件上的幻灯片,与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马上会看到第一幅图幻灯片上运用模板。(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给大家做演示)
老师演示:单击“设计”菜单,选择自己需要的模板,单击即可。学生自学:学生利用素材,自已尝试制作。
教师让学生观察演示动画,看自己的操作有哪些不对的地方。
通过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任务练习
学生操作: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把演示文稿的所有幻灯片加以美化及处理。(此时提醒学生全部应用和应用的区别)
(四)评价总结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选择几幅学生作品请学生们自己指出优缺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指出别人不足同时,发现自己的缺点,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第四篇: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力教学设计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五节《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既是安培力知识的延续,又是下一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铺垫。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现象──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实验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讨论,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对物理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把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分析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及进行其它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洛伦兹力,会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②知道洛伦兹力大小的推导过程;
③会利用本节课学的知识简单解释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安培力微观本质的猜测,培养学生的联想和猜测能力;
②通过推导洛伦兹力的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③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和洛伦兹力大小计算。
难点:洛伦兹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阴极射线管、蹄形磁铁、多媒体投影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安培力
2、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探究: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推理猜想:电荷的运动形成电流,电流在磁场中能受力,运动电荷也应该能受力
实验验证:
(1)阴极射线管介绍:灯丝加热放出电子,电子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形成的电子流。电子轰击到“7”字型长条的荧光屏上,激发荧光,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2)演示:
①在没有外磁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
提问:电子束的直线运动说明了什么?
电子不受力的作用。
②将蹄形磁铁靠近电子射线管,发现电子束运动轨迹发生了偏转。
提问:电子束的偏转说明了什么?
电子受到力的作用。
(3)结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猜想成立。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洛伦兹力。之所以叫洛伦兹力是为了纪念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
引导学生得出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安培力是大量定向移动的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仑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本质。
洛伦兹力既然是一个力,那我们应该研究它的什么呢?
方向、大小。
二、探究洛伦兹力的方向
1. 问题: 洛伦兹力方向如何判断?
2.根据洛仑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学生应该能猜想出:左手定则?
3.实验验证
再次观看演示实验,进一步观察电子束垂直进入磁场时的偏转,并改变磁场方向。在屏幕上作图表示,验证洛伦兹力的方向是否可以用左手定则判定。
设计思想: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分析推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洛伦兹力的方向的判断──左手定则的具体内容:
伸开左手,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垂直且处于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若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正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若四指指向是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负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洛仑兹力的特点:(1)F洛⊥vB平面(2)洛仑兹力不做功
(强调:四指指向是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
三、洛伦兹力大小的探究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两者方向判断方法相同,大小是否也存在某种联系?能否通过电流受到的安培力导出运动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的大小呢?
点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注意分析问题情景的关键点。
分组讨论
问题情景:设有一段横截面积为S的通电导线,单位体积中含有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为q,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取时间t内电荷经过的长度对应的导体为研究对象(先建立物理模型,课件中有模型图,再循序渐进有条理地推导,这一个过程可放手让学生完成,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1.算出q与电流I的关系?(I=nqvS)
2.在时间t内的通过截面的粒子数为多少?(N=nvSt)
3.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导线受到的安培力有多大?(F安=BIL)
4.安培力可以看做是作用在每个运动电荷上的洛伦兹力的合力,则每个电荷所受的洛伦兹力多大?(F洛=qvB)
设计思想:这是本课的难点,结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设置四个小问题让学生依次去探究,这样就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推理过程中,渗透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想(通过设置一些中间量,最后将其消掉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巡视学生推导情况并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点评学生的成果,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结论)
提问:该公式F洛=qvB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电荷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当v∥B时,F洛=0(类比安培力,B∥L时F安=0)
当v与B方向成θ时,F洛=qvBsinθ
设计思想:将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大小关系作比,既能自然地推导出洛伦兹力的大小,又能将洛伦兹力和安培力的处理方法有效统一,提高教学效率
[例题] 如图所示,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均为v,带电荷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大小,并标出洛伦兹力的方向。
四、洛伦兹力的实际应用
理论来自于实践,更要服务于实践。
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1)构造:由电子枪(阴极)、偏转线圈、荧光屏等组成,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2)原理:应用电子束磁偏转的道理。电视显像管应用了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原理。电子束射向荧光屏就能发光,一束电子束只能使荧光屏上的一个点发光,而通过偏转线圈中磁场的作用电子就会偏转,就可以使整个荧光屏发光
【课堂小结】
(让学生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洛伦兹力是安培力微观表现。
洛伦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洛伦兹力大小:电荷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F洛=qvB电荷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F洛=0当v与B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F洛=qvBsinθ
【课堂训练】
1、如图3所示,某一带电粒子垂直射入一个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并经过P点,试判断带电粒子的电性。
2、带电量为+q的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速度大小相同,所受的洛伦兹力就相同
B、如果把+q改为-q,且速度反向大小不变,则所受的洛伦兹力大小、方向均不变
C、只要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就一定受洛伦兹力作用
D、带电粒子受洛伦兹力小,则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小
3、如图甲所示,一个带正电荷的小球沿光滑水平绝缘的桌面向右运动.飞离桌子边缘A,最后落在地板上,设有磁场时其着地速度大小为v1;若撤去磁场,其余条件不变时,小球着地速度大小为v2,则()A.v1 B.v1>v2 C.v1=v2 D.无法确定 4、如上图,一长直螺线管通有电流,一个电子以速度v沿着螺线管的轴线射入管内,则电子在管内的运动情况是()A、匀加速运动 B、匀减速运动 C、匀速直线运动 D、在螺线管内来回往复运动 【课外探究,发散思维】 让学生根据所本节所学的知识去探究生活和科技中还有哪些应用洛伦兹力的例子,课后进行交流。这样设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作业】课后“思考与讨论”、一张洛伦兹力自测卷 【教学反思】 1.教学各项目标基本完成。 2.现象——分析推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探究层次还可深入些。 3.课堂处理过程要注意关键位置的引导,还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在今后教学中多设置探究题目,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 一、标解读《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二学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三、教学内容 1、感受先进文化; 2、识别、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3、选择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的直观了解,体会当今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目前的文化生活的复杂性,既存在着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也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让学生认清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学会自觉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 2、道德目标: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能力目标: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结论,在批判中培养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案例中展示观点,在实际的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文化现象的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文化生活的探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眼力,辨别现实生活中的落后、腐朽文化,抵制污染。 六、教学重点通过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对照,启发学生选择先进文化 七、教学方法读、演、议、辩相结合,采用探究式、情景体验式教学。 八、教学策略坚持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与教法的统一。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文化生活学习的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探究式和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小品、漫画、影视等活泼的形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减少其逆反心理,培养他们的自觉能力。 4、落实知识、过程、情感三维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组织者的转换;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思维和习惯。 九、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十、教学过程 (一)名作(名诗、名歌、名曲)欣赏暨堂导入每日一读——《乡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深远的,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我们要慎重选择文化。 (二)“奥运福娃”探究 1、“五福娃”体现了哪些精神?体现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奥运精神也体现了“团结、奋进、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2、“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但北京奥运吉祥物里为什么没有“龙”?“龙”(dragn)在我国是美好的意思,例如龙凤呈祥,但在西方是魔鬼,很恐怖。北京奥运不仅是中国的奥运,更是世界的奥运,因此,福娃的原形中没有龙,这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三)感受先进文化 1、交流自己最喜爱的文化。 2、观看《千手观音》,谈观后感。 (四)阳光下有阴影 1、小品《电脑算命》 2、堂辩论 正方:“烧香敬神”是封建迷信活动,不可取 反方:“烧香敬神”是精神信仰活动,可取 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自觉抵制社会中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毒害。 (五)小结把握主旋律,学习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自己、以高尚的精神朔造自己、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自己。 (六)自由论坛 A我的文化生活 B我看文化生活 (七)后作业把“我的文化生活”或“我看文化生活”整理成文,作为政治小论文交给老师。 十一、教学流程一览表教学环节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堂导入文化的影响朗读《乡愁》名作欣赏同时承上启下感受阳光选择先进文化“奥运福娃”探究、《千手观音》读后感用先进文化影响学生抵制阴影抵制落后、腐朽文化观看小品和图片资料,感受落后、腐朽文化的危害启发学生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小结把握主旋律看图说话引导学生摈弃惯性思维自由论坛感悟先进文化交流自己选择的文化生活生生互动,心灵碰撞后作业文化选择撰写政治小论文巩固学生的文化选择第五篇:《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学设计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