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第一课时
1动物的眼睛
课题:动物的眼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3.难点: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有眼睛,动物也有,而且动物的眼睛有一些特别的本领。说一说你知道的眼睛:
学生介绍,并及时鼓励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老鹰”图片,看看老鹰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播放老鹰捕猎的视频,得出结论:老鹰看得远,是为了捕猎。
2、不止一双的眼睛
: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你们知道是哪些动物吗?(播放课件出示“马、羊、牛”图片)
3、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眼睛。(眼睛大)
4、问: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有这么多眼睛?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5、越黑越灵敏的眼睛
(1)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有种动物的眼睛是越黑越灵敏,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看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眼睛。(播放课件)
(3)为什么小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播放课件:小猫夜晚捕猎的视频)
(4)像猫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头鹰、壁虎等)
(5)
其他动物的眼睛
——打开书第3页,看一看还有哪些特别的眼睛。
三、联系自己:
我们人也有眼睛,有什么作用?失去了会怎样?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四、总结收获: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
第2课时
2动物的耳朵
课题:动物的耳朵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4.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5.初步感知动物耳朵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难点: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小兔、大象、大耳狐、鸟、小鱼的图片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
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 学生介绍,并及时鼓励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耳朵都有什么功能吗? 大象的耳朵很大能驱赶蚊虫、扇风,还可以像敌人示威。
小猫的耳朵声音能听的非常仔细,小老鼠的发出点小动静,小猫都能听见。兔子的耳朵能散热。兔子的耳朵还能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像食肉动物悄悄接近时发出的声音。(兔子没有汗腺,必须靠耳朵散热,兔子的耳朵不是长来让人抓的,如果把兔耳抓伤造成神经受伤,将造成兔子的耳朵直不起来、无法转动)小猪的耳朵长得很大,而且下垂,所以听觉迟钝
小狗的耳朵是竖起来的,只要有一点声响,它就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2、其他动物的眼睛—打开书第5页,看一看还有哪些特别的耳朵。
3、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
三、联系自己:
我们人也有耳朵,有什么作用?失去了会怎样?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收获: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
第3课时
3动物的耳朵
课题:动物的耳朵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6.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鼻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鼻子的兴趣。7.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的鼻子的有趣和奇特。难点:初步感知动物鼻子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狗、狐狸、大耳狐、鸟、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之前大家认识了很多小动物的鼻子,请问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鼻子是哪些小动物的吗?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小动物的图片。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1、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例如:搜救犬、缉毒犬
2、教师出示骆驼的图片,请大家说说骆驼鼻子的特点,说说骆驼鼻子的作用。靠鼻子寻找水源
3、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
4、出示牛和马的图片
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扁、平、大)靠鼻子扇热
三、联系自己:
我们人也有鼻子,有什么作用?应怎样爱护鼻子?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收获:
今天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
第一单元
动物感知环境
第4课时
4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
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
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
☆头、腹、尾、壳。投影出示:放大的蜗牛图,认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2.怎样观察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顺序、放大镜)
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比较硬。☆壳上有弯曲的线。师:这是一条怎样的线?(螺线)☆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
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 ☆螺线旋了几圈?
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学生数螺线的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
4.螺线的方向是这样的。(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
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
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 3.各组领取食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五、饲养蜗牛。
1.出示一瓶蜗牛,想不想要,整理好自己的桌面。2.说一说瓶里的蜗牛是怎样饲养的。
3.饲养自己的蜗牛朋友,还想观察研究蜗牛的什么? 教学建议:
1.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选用人工饲养的个体较大的白玉蜗牛、褐云玛瑙螺等作观察研究材料。
2.观察时,如果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可以把蜗牛放到水里稍微浸一会儿。3.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应先让蜗牛饿一天左右,这样蜗牛才会有食欲,便于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里观察蜗牛选择食物的情况。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5太阳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阳光下的多种现象。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课前准备:石头
玻璃杯
铁块
太阳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
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的光和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太阳的光和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太阳与温度的关系。
1、太阳出来后,走在阳光下和在树下有什么不同?(1)、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感受。(2)、师生交流,指多名学生说说。
2、用手摸一摸墙的背阳处和阳光下的墙。(1)、你们有何感觉?
(2)、学生体验交流,师小结。
3、摸一摸准备的材料,晒一会再摸。(1)、两次摸到的感觉是否一样?(2)、通过这些体验你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二)总结
正午和傍晚的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是因为阳光强弱的缘故。
三、拓展活动
1、师:人们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2、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太阳的光和热 光越强
温度越高 弱
低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6太阳和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和有重要影响。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太阳对动植物影响的兴趣。
4、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收获资源。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难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对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同学们看书P14的图中,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休息。)活动二:探究与发现
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太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活动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
1、大家在一起找找看,太阳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有那些影响?
2、说一说太阳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治疗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
3、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
4、那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吧!(引导学生,太阳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三、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五、拓展:
1、关于太阳,你还想研究什么?
2、制定作息时间表
第二单元
第3课时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时对 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课前准备: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其他学生 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季节拍摄的。
2、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线索。
3、师引出课题: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节 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秋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本节课总体的活动指向。)
二、活动过程
1、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1)、学生初步观察在校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2)、学生代表描述每一幅图片和其他图片的差别。(3)、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同一场景中比较四季的不同。)
2、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1)、学生初步观察图片,在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3)、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各种带来的图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和活动等。(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进行的活动。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
3、在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1)、观察冬天与夏天的小猫。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有这样的习性。
(2)、观察枫树的叶子在春、秋两季时的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大多与季节密切相关。(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
(4)、开展“我说你猜”活动,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在不同季节时的照片,学生猜测是什么季节拍摄的,并说出线索。(5)、教师小结:这种方法也是对比。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四季影响动植物的知识和比较技能。)
三、拓展活动
展示4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补充四季中这棵树的其他元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二单元
第4课时
8看月亮
教学目标:
1、知道月亮是变化的。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家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自古人们就喜欢赏月。美丽的月亮、如水的月光历来是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也要来“欣赏月亮”,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 “看月亮”。【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探究
(一)、谈月亮
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球形的,只有半个球面反射太阳的光,又称月球。画月亮
在你的印象中,还记得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吧。指名到白板上画。
你能把这些月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在小组中排一排,指名到白板上排。
提问:为什么这样排?有不同意见吗?
有分歧没关系,我们继续学习,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看月亮(1)找原因
谈话:看到同学们画的月亮,老师很奇怪,为什么你们看到的月亮这么多形状?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2)模拟月相变化
全班统一行动,月球站在1号位置上。
【1号位置】提问:这个时候你们能不能看到月亮?为什么?所以我们说月亮的变化跟他本身不发光有关系?如果他本身发光的话,我们就能够都看到圆圆的月亮了。月亮就不会有形状的变化了。
好,月亮要移动了。现在到了2号位置,你看到了什么?画下来。继续旋转记录。
回到1号位置。谈话:现在月亮绕着地球旋转了一圈,你知道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吗?是一个月,准确的说是29.53天,我国农历的一个月就是这样规定的。提问:都看清楚、画好了吗?
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误差是正常的。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部分就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月相。
现在谁来说说月相变化的原因?
(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始终只有一半发光,也就是朝着太阳的那一面发光,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暗的,我们是看不到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所以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有时我们能看到,有时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有时看得多一些,有时看得少一些,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3)找规律
在这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说说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上半月由缺到圆,缺口朝左,下半月由圆到缺,缺口朝右。再看看我们做模拟实验的时候画的月亮,你知道是一个月中哪一天的月亮吗?一边看视频一边写下时间。)了解各个位置月相的名称和时间。
看看你们开课的时候画的月亮,排列的顺序对吗?错的改过来。
三、拓展活动
1、回顾:在美丽月亮的陪伴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填空
连线
3、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月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的了解月亮,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细致观察。看哪个同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坚持一个月。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9种大蒜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知道土培和水培的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合理解释。
3、能如实记录大蒜生长的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水培和土培技术进行培育。教学准备:
做好准备,一起来中大蒜。大蒜、水槽、有土的花盆、铁锹。教学过程
一、导与新课
1、课件与直观演示法:
演示一: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PPT说明种大蒜的步骤,对于新鲜的视频演示,可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演示二:老师亲自示范种大蒜的方法,让幼儿对具体种植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学生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种植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2、师生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种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让直接参与种植的过程,在种植活动中,体验种植劳动的乐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大蒜
二、活动过程
(一)、怎样中大蒜?
1、挑选蒜种。
(1)、师生讨论种大蒜时如何挑选蒜种。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挑选个大、饱满蒜瓣儿作蒜种的理由。教师总结。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蒜种。
各小组展示自己挑选的蒜种,师生评价,留取合格的蒜瓣儿作为蒜种。
2、种大蒜。
(1)、用土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土培育大蒜步骤。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土培育大蒜的任务。(2)、用水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水培育大蒜步骤。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水培育大蒜的任务。
(二)、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1、各小组展示自己培育的大蒜,学生评价。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有利于大蒜生长?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4、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进行验证。
三、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我们动手做一做。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土培育哪些植物?
2、教师演示用水培育萝卜的过程。(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教师指导学生课下用水培育其他植物,并记录好植物的生长情况。
第三单元
第2课时植物和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解释植物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
4、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阳光关系的。教学准备:萍果、石榴、冬枣等水果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我在大地睁开睡眼的时候,第一个露出了笑脸;我用浑身的热情燃烧着希望;我养育着大地万物,默默无闻,我是谁?(太阳)
2、师:老师今天把太阳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请大家用亲切的语言跟太阳打声招呼吧!
出示幻灯片--太阳的图片(嗨,太阳好!
Hello,太阳好)
3、师:太阳可是我们的好朋友,清晨,我们看着它的笑脸起床;傍晚我们目送它回家。太阳不仅是我们的好朋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它!
4、师:老师准备了几张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幻灯片—植物的图片,边看边介绍:快看:各种五颜六色的鲜花正在开放!有:荷花、白合、牡丹等。还有翠绿色的小草,小草上还挂着露珠呢!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在竞相开放!向日葵在站队欢迎我们的参观!)师:同学们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了,这些景色是什么?(植物)师:植物与阳光有关系吗?(有)
5、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太阳与植物(出示幻灯片—题目
板书题目)
二、探究:
1师:关于太阳和植物,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师:关于太阳和植物,这节课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回答)
3.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真高兴,因为这说明同学们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科学课需要我们作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一些问题就等待同学们课后去调查,好吗?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植物喜欢阳光?大家把资料准备好了吗?我看到大家准备的资料里有文字,有图片真不少啊!我这里有一张卡纸,想把大家的研究资料贴在这张卡纸上,怎样贴最合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的研究方法,归类就是其中的一种,小组交流:用那种归类法贴最合适?(音乐响)
4、师:大家都贴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并粘贴在黑板上)师:通过这种归类法,你了解了什么?
师:对,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是不同的,正是因为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所以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向日葵和苔藓就是比较有特点的两种植物。向日葵有什么特点?(向日葵有向阳性
向日葵跟着太阳转)师:向日葵真的跟着太阳转吗?它怎样跟着太阳转?
师:向日葵真地跟着太阳转,说明向日葵是喜阳的植物;苔藓有什么特点?(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
师:对,苔藓喜欢生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所以苔藓是喜阴的植物。
5、师:那么,太阳对植物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出示萝卜)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个萝卜颜色一样吗?再看看你们桌子上的这些水果,它们的颜色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学生根据萝卜、苹果、西瓜、大葱回答)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从家长处得知)很好,大家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水果和蔬菜也有这种现象,(出示幻灯片---水果图片)比如:樱珠、桃子、葡萄、生菜等,它们表面的颜色深浅不一也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吃过韭菜和韭黄吧?他们是什么颜色?(绿色和黄色)谁知道是什么原因?(韭菜是在阳光下生长的,而韭黄则是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下生长的)对,这些都是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就是日照时间长的部位,颜色就深;而日照不足或阳光照不到的部位颜色就浅。
6、师:学习了这么多的指示,老师带大家到树林游览好吗?(出示VCD—树林游览)边看边介绍:
师:大家游览完后有什么感觉?(风景很美
树林里有很多空气很新鲜)师:为什么感到空气新鲜?(因为树木多)
师:树木多为什么会感到空气新鲜?(因为树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师:真的是这样,边看边介绍: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便成淀粉等养分,供给植物生长需要,同时还会释放出氧气。要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应该怎样做呢?(多植树
不乱砍伐树
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注意环保)
7、师:对,只有与绿色植物做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老师今天把绿色植物—小树带到了课堂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植物、太阳或大家说些什么?看看你自己的洞里有什么?把它写在上面,好吗?(学生些心里话)(音乐响)师:你们都有什么心里话,谁来说?(边说边贴)让小树来监督我们的实际行动好吗?
师:科学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奥妙等待我们去探究和发掘,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亲身到大自然中去探究更多有关太阳和植物的更多秘密,好吗?
三、拓展活动
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11植物和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给出合理解释。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生长与水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并能持续观察。
4、了解生存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植物与水的关系的。教学准备
搜集同一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生物的生存条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水,植物生活同样需要水,那么,是不是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一样呢?在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相同吗?”(学生们开始纷纷议论。)
2、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
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些图片的情况。
学生甲:“我图片的植物有水稻、高粱、玉米,它们的需水量是不同的。水稻需要的水最多。”
学生乙:“水稻在它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抽穗期需要的水最多。” ………… 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然后总结说:“也就是说,每种植物的需水量都不一样,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它的需水量也不相同。那么,植物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二、探究
1、学生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1)、把两株铜钱草放置在同一个地方。(2)、要及时给其中一株铜钱草浇适量的水。(3)、要在相同的时间段观察。(4)、要及时记录。
2、质疑: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记录。(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学生开始讨论回答。(1)叶子的颜色
(2)叶子的大小
三、总结
1、师:同学们课后要精心管理我们的铜钱草。如果发现不浇水的铜钱草枯萎的非常厉害,我们就及时浇水,防止它死亡。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看一看老师刚上课时浇水的那株植物现在的情况。
2、学生:它慢慢缓过来了。
3、师:水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四、拓展活动
了解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
第二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
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驳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a.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①克隆②伦理与伦理学③显性④排异⑤优生⑥意识形态⑦同性恋者⑧理化环境⑨辛普森(事件)⑩论说和论证⑾前提,推理。
b.在笔记本上列出文章需要论证的问题,包括正论证和反论证。如“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这个理由是不会不合伦理的。”“提出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理理由不是根本性的。”
c.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d.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精要句子。领会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请文章论证思路。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
人 发育谱上的(人)心理、社会的人 原则上 实际上 克隆人也是人
手段、工具 目的 伦理 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
(二)导入示例
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
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作者简介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北方)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
(四)学习文章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并说说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教学参考〗各部分的中心意思:
第一部分:“人”的定义。
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
3.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
4.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理解“伦理”的概念。
〖教学参考〗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
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教学参考〗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
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
〖教学参考〗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
(五)合作探究——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
〖教学参考〗(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比如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
1.成功率很低;
2.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3.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
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当然,许多涉及多个前提的推理比上述例子简单,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小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此小前提文中作了省略),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写出预习体会,课堂交流。
3.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交流预习体会。
2.教师解答学生疑惑。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1、全班齐读。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
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音乐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c.值得克隆的优良国民,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国民,这样做,那就离纳粹的“优生”不远,或者说那是在完成希特勒未完成的事业。
3.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
本段论证极为严密表现在:
正面论述: ①一口气罗列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②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进行实证——引用数据)。③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
反面论述:①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②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
(三)学习第三、四部分
1、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
〖重点语句〗
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做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
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2、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
3、小结.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这么丰富的反驳以后,在相当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
第一,关键的关键,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
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
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
第,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
(四)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教学参考〗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
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而本节前半部分及本文上一节才是反面例证,并又分两类。第一类,即“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一节。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这叫堵塞漏洞。把漏洞堵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
可见本文的推理论证很有特色。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这就使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就这超出“一般情形”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梁思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主人公所拥有的“建筑的灵魂”之思想,应县木塔、北京城墙故事虽然动人,但并非超出一般之特殊,而奈良城的故事就很特殊了。这就显示了梁思成不遗余力保护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彻底性。但反论证、奈良故事两节的表达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前者是典型的议论,是推理的严密彻底。后者是文学散文笔法,是饱含浓重抒情、议论的叙事,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感人至深地表现了。
2、体味本文科学术语恰当运用的表达特色。
科学术语的恰当运用问题,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文章开头的一大段及其他段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可指导学生体味,注意在相关的写作中以及口头表达中(如第三题涉及的讨论)运用这种表达。
(五)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论证逻辑十分严密的文章。作者的结论不在文章的开头,而是文章的结尾,不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举例子来证明,而是先提出一个克隆人行不行的问题。在经过了丰富的论证、反驳以后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出来。结论在后的议论文结构,表面上看,是个形式问题,但是实质上,是一个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逻辑严密地层层演进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后各自选择一段或两段,把课文中所论述论证的内容,讲述给除了同学之外的其他人听(如父母和别的亲人、朋友)。
2、预习《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
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
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
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和科学》 2.《数字之美》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 趣
【设计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相关理论】
(一)主脑与统帅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像提挈满架葡萄的藤蔓,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主题浅薄的文章,犹如腰圆膀粗、智力低下的愚氓。学习写作若不追求主题的质量,一味讲究形式技巧的奇异和华丽,就偏离了写作的方向。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遂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要反复求索(思路:素材←→主题)
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
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含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含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脑——舍去杂芜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钱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一篇文章可以写很多内容,只要能围绕着一个“意”来作合理的安排,读来就会感到丰富而明确。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且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是一个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个建筑史家。她诗和散文意趣生动自不必说,甚至连研究古建筑的论文,也充满着“意趣”。她的人生,堪称诗意人生的典范。有人这样描摹她的人生和研究:
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15省200多县2000多古建筑。坐驴车,借宿农舍,睡跳蚤床,一个弱女子攀爬到飞檐上测绘、丈量、记录,脚下只有一个悬空的木梯。她有两个孩子了,回到家浆洗缝补,锅碗柴米,相夫教子,侍奉老人,还担心物价、战乱。一切都是沉重的。
然而,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中总有一脉灵思在心中荡漾,时时漾出细纹滋润外物。当她双目闪闪发亮的时候,整个人儿都诗化了,是她最动人的时刻,有夺人的魅力,让人辨不清她是在吟诗还是在歌唱在绘画。你听听她在古建筑群里都说了些什么!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角色,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
这段文字摘自林徽因的论文《平郊建筑杂录》,林徽因称之为“建筑意”;文史哲饱涵其中。以此等文字写建筑论文的也只能是林徽因了。
林徽因水汪汪的目光,触处皆诗。
(杨稼生:《一身诗意千寻瀑》,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8日。)
她对“建筑意”的揭示,是如此的文采飞扬、意趣充沛。这自然不止是一种文字技巧,而是作者的内在修养的外显。如此诗意浸染的言语人生,不论平淡或辉煌,长或短,都可圈可点,光彩照人。她学的是建筑,“触目”是再平常、实用不过的“物”,然而,她的人生超然“物”外,当为不折不扣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人的肉身总有消失的时候,灵魂则因诗意而玲珑剔透、生生不灭。林徽因英年早逝,然而,她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永恒的,她的诗心是不死的,她的文章的意趣也是长存的。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实践参考】
(一)关于“描述一件你觉得有趣味的事情”
美学家朱光潜说:特别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谁没有看见在田里收获的农夫农妇?但是谁——除非是米勒(Milet)(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农民题材,著名的有“拾穗”。——笔者)陶渊明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英国十八~十九世纪诗人,主张回到自然,代表作有《孤独的割麦人》——笔者)——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的诗。(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493页。)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才能就是持久的耐性。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参见莫泊桑:《谈“小说”》,见《外国名作家谈写作》,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曹文轩说:„„我再讲一个观点,耐心,要学会凝视。你的目光既要学会横扫,就是大千世界,我的目光一过,大的感觉都有了。但光有大的感觉不行,你必须还要有细微的感觉。要有细微的感觉就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仔细观察,这非常非常的重要,要有一份耐心,要看到局部,然后用素描的心态——先不要着急,先是素描,然后在素描的基础上再想像,再大胆地去虚构、构思。先从素描做起,先把一个人摔跟头的样子写出来,把他扎在烂水塘里将水溅起来的样子写出来,然后把他爬起来的时候的那个神态写出来,就够了。先从这儿开始,先不要问它有什么意义,一概都不要问,功夫先这样做起,含义自然包含在里面了。这个功夫有了,下面我再来想像,再出精神的。(参见孙绍振、叶卫平总策划:《作文大革命》,福建文艺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5页)
上面都是优秀学者、作家的经验之谈,这告诉我们,要找到新鲜有趣的写作材料,必须排除先入之见,不受所读过的好文章的遮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去发现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这需要耐性,要仔细地琢磨对象,把自己细微的感觉加以放大,通过想象,使之变得更加有意思,再细致地写出来。
这其中想象和构思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将外在之物转化为心灵之物的升华过程。这是写作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有趣的材料,可能写得全无意趣,材料一般,也可能写得很有意趣。关键在于怎么选择、运用、改造、加工材料。
下面这篇学生的作文,讲述了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分别看故事实在是很平常,但是由于作者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两种人生道路编织在一起,有意突出两人的“起点”的不断重合,由于他俩人生观不同、选择的不同,行为和道路的差异,导致人生的“终点”大相径庭。二者相互映衬,因而产生了新鲜的“意趣”。
起 点
张旋珠
起点1:一天,在一家医院,同时诞生了两个宝宝:A和B。A、B同样健康。A的父母笑逐颜开,B的父母也幸福满面。A、B同时站在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起点2:A、B分别在各自父母的疼爱中健康成长起来,进入同一所小学。A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脸上永远保持着招牌式的微笑,深得老师,同学的喜欢,小组长、班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A的职务节节攀高。B活泼外向,贪玩好乐,虽和同学处得不错,但上课时动作百出,花招独特,作业天天拖欠,老师对他头疼得很,最后连他唯一的头衔:小组长也被老师撤消了,从此更是随心所欲,想玩就玩。
起点3:A以优秀的成绩,学校全力保送进了该地最好的大学,B却由于在高三最后一学期打架斗殴被学校勒令退学。就在他们命运分别驶向不同轨道时,命运之神作了巧妙安排。A的父母在车祸中意外丧生,A失去父母,失去了经济来源,被迫休学。B的父亲因多年为儿子劳苦,辛苦工作,身体虚弱,后来竟在工作意外中去世,B的母亲因打击病倒,后也郁郁而终,B也举目无亲,A、B又同时站在一个起点上。
起点4:A投身工作,成为一餐厅的服务生。他本着勤劳,肯吃苦,待人诚恳的宗旨获得餐厅顾客、其他员工和老板的一致好评。他为餐厅改革了菜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点菜程序变成顾客的一种享受,他为老板提供了员工工资调整方法: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以顾客对服务员的主评价进行奖金补贴,提高了餐厅的服务质量,他的各种创意让餐厅生意蒸蒸日上,他很快被提升为领班经理。B在接连几个工作应征的不了了之的情况下,误打误撞地被招为当地黑道的一分子。他敢做、能做使他在一群小混混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方领头人物。A、B分别在不同领域中取得同样起点。
起点5:此时,命运之神又开了玩笑。A因被人诬告贪污餐厅营业款进了监狱。B则在一个小混混的告密下在一次斗殴中进了监狱。A沮丧,B愤恨。A、B的人生又交集在同一起点上。
起点6:A、B分别在二年后出狱了。A在狱中知道了诬告他的人竟是餐厅的一位服务生,诬告的原因仅是嫉妒,眼红A的杰出,但A没有去找他报复。A因坐过牢的污点四处找不到工作,他开始自创生路:零售食品。在一点一滴辛勤工作中,他由路边摊贩成了一小店老板,后又经发展、扩大,成为当地最大的零售食品商。而B呢,在出狱后,怒气冲冲地揪出了告密的小混混,对他进行百般污辱,以发泄自己两年来的监狱中的苦闷。最后,小混混被折磨致死,B又一次进了监狱。凭着诚信,A的生意越来越火红。在良心折磨下,当初诬告A的服务生竟跑来向他忏悔,A早已在心中原谅了他。A风光至老。B在监狱中依旧惹事生非,唯我独尊,刑责一再被加重,在监狱中了此一生。
A、B的人生无疑存在多个相同起点又开辟了不同的道路。人生的终点在哪,不取决于起点在哪,而取决于起点所连接的道路,选择人生,不在选择起点,而是开辟起点,开辟道路。
(本文发表于石狮一中文学社《绿浪》第8期)
(二)关于“模拟特定角色讲故事”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学生分别以两种身份讲述同一件事:
心语实录
郑荣飞
一、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他来我这儿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必定是个差生,而且是个极顽劣的差生;因为他那天穿着一条肥硕的牛仔裤和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背着个怪异的彩色背包,染成暗红的头发不驯地散在额间,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二、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我到他那里注册报名时,我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很严历、很教条的老师,而且是个对付差生极有经验的老师;那天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西装,夹着一个公文包,似乎多日未洗的大分头上零乱地散着些头皮屑,很庸俗的样子。
三、第二天编座位时,我特地给他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他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座位上,脸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似乎不太明白我的用意,只是拿起手中的漫画书,心不在焉地翻来翻去,不过我也不在意,因为我相信凭我的经验,肯定能让他改邪归正。
四、第二天编座位时,他特地给我编了个“好”座位——与一名优等生同桌。我懒懒地拎起书包坐到那个位子上,我知道他想管住我,但这种方法也太小儿科了,早在我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已经用过这一招了,优等生不照样被我吵跑了?我觉得很不耐烦,只好拿起带来的漫画书漫不经心地翻来翻去,究竟想看什么,我也不知道。
五、早上经过学校宣传栏,竟发现我班的文明评分被扣了5分,下面赫然写着他打伤了一名同学。我当时真是气极了,想到这么长时间来对他的各种教育竟没有一点成效,便恼怒地冲进教室,将正在听耳机的他抓到办公室,对他一阵痛骂,还给了他两耳光。他没有躲闪,只是用一种仇恨的目光看着我,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最终只好拿出我的“绝招”——请家长。他没有害怕,只是在走出办公室门口的一刹那。冷冷地丢了一句话,说他父母已经离婚了。我开始有些怜爱这个可怜的孩子了,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教育方法了。
六、昨天在食堂门口,隔壁班的一个家伙踩了我的鞋子,我便给了那个家伙点颜色看——揍了他一顿,结果当场被校领导逮住,并说要扣我班的文明评比分。哼!我才不怕呢!中午,我正悠闲地听着歌,只见他气冲冲地如同野牛般冲进来,将我抓到办公室,对我一阵痛骂,还给了我两巴掌。我没躲,只是怒目而视,并暗暗咒他。他似乎也有些无可奈何,就让我叫家长来。这有些触动了我,我的父母早在七年前就离异了。当我走到门口时,我告诉他这个事实——我是没有家长的人。后来,他好像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了。
七、中午放学时,我叫住了他,并让他来我的宿舍。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其实,他没有必要紧张,我只是觉得父母离异的孩子可怜,想给他一些慰藉。因为我前两天翻了花名册,知道今天是他的生日,想给他过一个生日罢了。当他看到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时,他愣住了。
八、中午放学时,他叫住了我,并让我到他的宿舍里。我努力回想这几天我有没有做过错事,但空荡荡的脑子里却没有任何应答。当他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那插着蜡烛的蛋糕,我猛地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七年没有过生日了!我的眼前顿时蒙上了一层水雾,我想我不能再这样顽劣下去了。
(《读写天地》(中学生),2004年第5期)
这是一篇构思很奇特、很有趣的文章。作为一个学生,分别从学生与老师的角度来写“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这需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的揣摩与想象。一件事由两种眼光看,两个人的心理、语言、行为由错位到统一,这种对同一时空的交叉叙事,使描述对象变得立体、有张力,由差异性构成了某种“意趣”。文章对他人——“我”和“老师”的心理的刻画是比较准确的,遗憾的是,表现手法比较单调,主要是叙述,缺乏细节的描写
第三篇:第一、二、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习作教学设计教案
恩城中小
耿文志 题目: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恩城镇中小 耿文志 题目:看图作文
目标:
一、看图作文:主要是通过看图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运用曾经积累的看图作文的方法,写一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记叙文。
二、童年趣事:这项要求作为前一项主要要求的可选对象,目的是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所有的学生有内容可写。在写作上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的是真实事,诉真情的良好品质。
[习作写法指导]
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把看图作文作为指导的重点,童年趣事因为在前面的习作指导中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在多谈。
同学们,在这之前我们曾经写过大量的看图作文,大家还记得看图作文的一般程序吗?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看图作文的一般操作程序: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画面:
1、同学们,我们在写看图作文之前,一定要对画面全貌进行全面细致观察,掌握画面结构。对于此次作文的一幅图,要充分搞清画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从整体上把握画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如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有三部分组成:小守门员、替补守门员、观众。
2、观察时要看清画面的背景,重点观察其中的人或物。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所画的背景显然是在一处废弃的空地上,从地上的书包及边上的观众可以推测是在放学以后发生的事。画面中的重点人物也很明显:守门员是整个画面的核心,其次是小守门员身后的替补守门员及边上的观众。
3、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明确图意。同学们要看清楚图上有些什么?他们各在什么位置?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根据图上已有的“人”或“物”分析其图意,看究竟反映一件什么事,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画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外部形象进一步看出内部隐藏的思想内容。从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可以分析:小守门员与整个球队比赛的关系,边上的观众与赛场上的运动员、小守门员、替补守门员之间的关系。
二、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1、抓住画面的重点,围绕画面的中心人物、景物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我们透过小守门员的眼神、表情,可以推测在他的前方赛场上,正在进行着十分紧张激烈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想象,想象到此时的比赛进展,想象到此时可能对方的队员正向小守门员这方进攻着„„
2、紧扣画面的主题,结合画面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本次看图作文的图画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观众——大个子叔叔,我们可以从他专注的神情,联想到他可能正在回忆自己儿时参加足球赛的经历呢。另外,从各个观众目光关注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他们可能是比赛双方不同的拉拉队员„„
[习作思路展示]
看图作文由于受到图画上人物、景物的限制,在写作思路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尤其是像本次习作的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场面。当然,我们也应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习作的构思。下面提供集中写作思路,供同学们参考:
一、顺序式描写
本次看图作文是属于场面描写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场面描写的一般顺序,即按顺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及事情中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等。在介绍中,人物活动的描写作为重点,可以先介绍主要人物,再介绍次要人物。如本次作文可以这样进行描写:首先用一段话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群男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到这片空地,把书包和帽子一丢,堆成两堆,便成了简易的球门。激烈的球赛开始了。然后具体介绍事情中主要人物,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从那位头发金黄的守门员写起,接着写站在他身后的小男孩,再写过往的行人都被这场紧张的球赛吸引了。纷纷停下脚,坐在长凳上,其中有那个带着弟弟的小男孩,有和守门员一样有着金黄色头发的小男孩,有站在他身后的,头上系着深红色蝴蝶节的小女孩儿,有戴红色帽子的小女孩,还有一位抱着洋娃娃的女孩,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小男孩,最后是那个看得最认真的大个子叔叔了。
二、变序式描写
有时为了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打破叙述的常规,采取变叙式描写的方法。即不按照常规的思路,而是首先将画面中最突出的人物拿出来,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给读者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其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读文章,这样的效果一定很好。比如有同学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在麦田尽头的牛瓜角树下,有一个小男孩,他肤色微棕,上身穿着一件黑色白领的短袖衫,下着一条青绿色裤子,右腿膝盖上有一处擦伤口,用白纱布包着。只见他半蹲着,身子微微向前倾。双腿叉着,目光炯炯有神,望着前方,似乎在严阵以待什么„„接下来再介绍画面中的其他人物及周围的环境、所发生的事情。
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2、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的有趣,互评、欣赏、自改作文。
教学重点
互评、欣赏、自改作文。
教学难点:
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的有趣,评改作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评与写作
一、教师总结上次作文写作与评改情况(约5分钟)
1、简介总体情况,表扬文章写得好的或进步大的学生。
2、课件展示精彩句段(句段后注明作者),让学生本人读,其余同学欣赏。教师把每 次作文的精彩句段打印,欣赏完毕张贴在教室墙壁的写作乐园栏目中,供学生摘抄学习。
二、指导习作(约5分钟)
1、课件出示本次习作要求,生读。
习作要求
1、选择童年生活中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突出“有趣”。
2、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也可以写看图作文
2、交流习作注意事项。
3、教师点拨、小结。
同学们,在前面口语交际和练笔(四人小组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可以把你的文章补充修改,写得更具体些;有的同学看了别人的练笔后,受到启发,可以另写一篇,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三、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了解。(约40分钟,第2课时上课伊始5-10分钟留给学生完成习作)
第2课时评改与赏析
一、完成习作。
上课前5-10分钟留给写作慢的学生完成习作,已经写完的学生自改作文。
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要点(约3分钟)
1、回顾一下本次作文的要求,(课件出示),谁能针对要求说说这次作文评改在内容上要注意什么?(在课件中圈画要点)
2、除此之外,在常规要求上还要注意什么?(板书:五有三画)(说明:五有”是有眉批、有总批、有等级、有评改人、有日期;“三画”是画好词佳句、画错别字、画病句。)
二、组间交换,互评作文。(15分钟)
1、组间交换作文本
这次交换方法是:共11个小组,1组和11组头尾两个小组交换,以此类推,最后剩下5、6、7三个小组互换。
2、提出评改要求
小组同学先一起评改一篇作文,这次1号负责执笔,然后再各自批阅手中的作文。
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参与几个小组进行面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欣赏评价(提前打开投影展示台)
1、推荐作文:你认为谁的作文写得好?好在哪里?推荐给大家。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要认认真真地听,听完后可以作补充发言。
2、投影展示3-4名学生作文精彩段落,推荐者阅读评价,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有没有整篇文章都写得很好的?继续推荐。
师启发:我看到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成功,看看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多。你觉得最主要、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用红笔勾画、说明。我们再来听听推荐人***是怎样评价的?
5、教师小结:
的确,从***作文中,我们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不仅要语言丰富、生动,还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把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还要给文章取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是写好文章非常重要的方法。(板书:命题新颖语言丰富经过具体真情实感)
下面,就让我们借鉴这些方法,来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出示课件:取人之长,自改作文)
四、自改作文
1、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一方面借鉴写得好的同学的做法,一方面参考同学的评改意见,把文章改一改,添一添,如果不认可,你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想法,OK?
2、学生自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3、毛遂自荐自改后的作文段落或整篇文章,同学点评。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评改与赏析,你有哪些体会或收获?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次作文是每个小组同学在接力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大家通过互相阅读接力日记,(教师展示几本接力日记本)受到了很好的启发。希望你们平日继续加强练笔,每个同学认真写好小组接力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作文就会越写越好。
六、最后布置下次习作内容
(出示课件)请看屏幕:
以身边的变化为主题,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题目自拟。
同学们根据要求,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这轮接力日记写好,有信心吗?
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恩城镇中小 耿文志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题目:竞选班干部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教案反思
(2)要讲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3、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②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4、课堂交流、评议。
附: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如果您觉得本站好,请把小学教学资源网介绍给您的朋友!^_^ “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第四篇: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美丽的秋天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参与:杨玉文 孙健 郑云霞 李兮朵
主备:杨玉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42个一类生字,在书写中能注意字的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及间架结构;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牢固识记61个二类生字。
2.学习按偏旁给熟字分类,让学生在识字中掌握识字规律。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4.把观察、想象与读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5.策划一次秋游,分组讨论秋游计划,用商量的口吻向老师提建议,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秋天,培养动手、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读中结合观察、想象来感悟。2.自主识字、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难点: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在读中结合观察、想象来感悟。教学准备:多彩的秋景图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整合
设计说明:以初读感知、感悟秋天、认识自然、积累提升四个螺旋式上升的板块为依托,展开层层递进的整合教学。
板块一:初读课文,感知单元内容
(2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各篇课文,整体感知单元教材,初步领略秋天的丰富多彩及大自然的神奇,自主识字,并串插进行园地二“读读背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小朋友们,火热的夏天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秋姑娘又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了人间,她还邀请我们一起去秋天的乐园游玩,到时你一定会收到她的礼物呢?
板书:多彩的秋天
二、初读课文,感知本单元内容。
1.自读《识字1》三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指名再读,相机正音。齐读。说说读这些词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
2.小声试读《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请同学当众大声朗读,正音。
同桌互读,会读的夸一夸,不会的帮一帮。3.说说你知道了秋天有什么特点。4.老师范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两篇课文,大自然神奇吗?你知道了它的哪些神奇之处?
5.小结谈话:刚刚读过的这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让我们走进这些课文来感受自然吧!
三、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两篇课文。2.圈出两课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4.交流识字方法。
5.指名读《识字1》、《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相机正音。6.自主挑选、识记这三课中的几个生字,互相交流。
7.引导学生分析刚进行这三课中生字的偏旁部首规律,并把相同部首的字进行归类板书,按偏旁归类的顺序读一读。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识字1》中的10个生字。
2.你发现哪个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细节,给大家提个建议。3.指名上前板书,同学评议。4.范写:实、华、尽 5.学生练习书写。
五、读读背背《秋天到》
1.指几名同学比赛园地一中的《秋天到》,相机正音。2.能谈谈你读诗时的感受吗? 3.比赛背诵。
板块二:领略秋天的美好
(3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以观察、品读、想象相结合的方式,将《识字1》、《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朗读、感悟,领略秋天的美好与多彩。并串插进行园地二的“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词语听写
尽力
山谷
壮美
上层
果实
丰收
金色 金秋时节
春华秋实
景色宜人
2.比赛背诵《秋天到》,说说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谈话:凉爽、彩色、丰收„„这些都是秋天的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秋天的美好吧!
二、朗读、识字、写字
1.自主朗读两篇课文:《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2.识字练习。
①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③游戏巩固:从两课“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3.让学生观察两课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4.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5.让学生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领略秋天的美 1.颜色美
秋天是多彩的,请快速浏览《识字1》、《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三课,找找秋天都有哪些颜色?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 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秋天还有哪些颜色? 闭上眼睛想象这个彩色的季节。2.收获美
秋天意味着丰收,快速浏览三课,找找秋天会收获哪些果实? 出示句子,男女生对比朗读:
①梨树上有金黄的灯笼,苹果像红红的脸颊,稻海像金色的波浪,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②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配上动作朗读。
想象一下,秋天的田野里,还有什么也成熟了? 背诵《识字1》第三组词语: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3.勤劳美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找一找课文中的句子。思考:“勤劳的人们”指哪些人?
想象一下,此时,梨树、苹果、稻海、高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你还知道了秋天的哪些特点?
结合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互为补充。
5.带着对秋天、对人们的热爱和赞美再次朗读《秋天的图画》。
四、能力展示
1.比赛朗读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山行》。2.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3.配乐范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挑战背诵。
五、巩固练习
完成第3、6页“我会读”、第17页“我会填”。
六、口语交际——秋游
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喜庆的季节,同学们想走进自然去感受秋天吗?不过啊,秋游得先有一个计划,现在,我们就一起商量商量,怎么来组织这次秋游活动。
1.分组讨论,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制订计划: 秋游的时间:几月几日几点到学校集合。秋游的地点:某山、某村、某公园„„
秋游的准备:联系事宜,发通知,明确纪律要求,注意安全„„ 秋游的活动内容:浏览、做游戏、登山比赛„„ 2.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评。
可从计划是否合理、完善,口头表达是否清楚,活动安排是否适宜等方面来评议。
3.评选最佳代表。
4.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计划。
七、动手创作
鼓励学生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
画一幅秋天的画,写几句秋天的话,用落叶做一个漂亮的书签„„
板块三:认识神奇的大自然
(4课时)
教学内容:将《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并拓展延伸,认识神奇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
1.生字卡片认读练习。
2.比赛背诵《识字1》《古诗两首》。3.激趣导课 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它用充满魔力的双手,创造出了美丽奇特的万物,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甚至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二、读题质疑
板书题目:《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
齐读课题,你对这个“奇”字是怎样理解的呢?植物妈妈的办法是什么?
再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三、自读感知
1.出示读文提示,带着问题按照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标上自然段序号。
选择你喜欢的办法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用你喜欢的线画出来。2.学生自读课文。
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小组轮流读课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由小组长为他打上“☆”,没有达到要求的,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两篇课文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听读、自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会读”的自信心。
四、品读探究 《黄山奇石》
1.四种奇石中,你对哪种最感兴趣?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看看是什么奇石的图片呢?
2.引导学生先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石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1)观察:看,这是什么?猴子在哪呢?他在干什么?(出示图片)(2)读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猴子观海”?谁来读给大家听?和小伙伴讨论一下,哪些词语用得好?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在面对着云海的山峰上,有一块大石头,这就是“猴子观海”。好不好?
请同学们学生做动作体会一下。
(3)想象:一名学生读短文,其他同学看图片。想象:为什么猴子这样望着翻滚的云海?
(4)有感情地再读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学习了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按照这种方法学习。
3.按照“观察——读文——想象”的方法自学第2、3、5自然段——“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学生自学、交流收获: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说观看图片的感受;也可以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哪里写得好;还可以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4.创造提升
读最后一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shī)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什么样子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还会有什么样的奇石?
5.由衷地赞美一句黄山吧!
6.带着赞叹之情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植物妈妈有办法》
1.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2、3、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互相问一问、评一评。
板书合作学习方法:读、说、问、评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感悟、朗读。(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相机质疑解难:
“降落伞”到底指什么?“乘着风”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这情景美吗?和同桌一起有感情的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带刺的铠甲 ”是什么样的?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的?
豌豆娃娃怎样离开妈妈的?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读读这一节。3.小结: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
4.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椰子树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果实成熟后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的柳絮也是靠风来传播的……
2.读一读下面几段小诗,说一说你从这几段小诗中知道了什么?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小朋友用手一碰,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它把家安在大海边,只要孩子成熟了落下来,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小鸟喜欢它吃下它,一拉出粪便,小樱桃种子就在地里发芽啦!
3.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么多,那这首诗可以再写长一点,你能照着第2、3、4小节的格式自己写一段诗吗?
4.扩展阅读《捕食昆虫的植物有办法》。
植物妈妈只会传播种子吗?不,植物妈妈的办法多着呢!你听说过吗?植物妈妈还会捕食昆虫呢!不信,请你读一读《捕食昆虫的植物有办法》一文,想一想:捕食昆虫的植物是怎样捕食昆虫的?它们各采用了什么办法?
5.小结归纳:植物王国千姿百态,植物王国趣事多多,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有关植物知识,进行仿说、仿写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扩展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理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指导学生进行生字的识记与书写。1.交流两课生字识记方法。
2.让学生观察两课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3.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4.让学生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四:积累与提升
(3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进行课文中优美词句的背诵积累,展示自主创作的秋天的作品,并进行测试及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
1.同桌比赛背诵《识字1》《古诗两首》《秋天到》。
2.挑战同学:我会背课文中描写秋天的优美的句子,你会吗? 3.背诵展示:我还会背诵其它描写秋天的古诗。
二、完成园地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我会认。出示多媒体课件(两组汉字错落排列)引导同学读一读,看看哪两个字可成为好朋友。
找找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同学发现这是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减偏旁)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吗? 多种形式读生字,给你喜欢的字另组词。你能用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字?进行交流。2.我会读。多种形成读词语。
3.我会写。
认读生字,想想它们有什么规律?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 自己再写几个相同偏旁的字。比比看,谁写的多。
三、秋天来到我们班——展示台
我们学习了关于秋天的课文,读了关于秋天的小诗,到野外寻找了秋天的足迹,欣赏了秋天的风光。秋天就像一位朋友,带给我们许多知识和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自己创作的秋天作品。
1.向同桌展示自己的作品,互为介绍。
2.当众展示,并说说自己关于此创作的动力或原因。3.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动手,用作品装扮教室。
四、拓展阅读:《四季的脚步》《秋天》
五、进行本单元测试,讲评。
六、写话练习
写一段话,赞美秋天。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3.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4.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才可以看清楚。
5.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6.物体在()和()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7.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8.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9.()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命体大都由()构成。
10.()最早发现了细胞。11.细胞有不同的()、()和()。
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航海家是()。
13.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14.1961年,苏联宇航员()首次绕地球飞行。
15.2003年,我国宇航员()乘坐()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14圈。
16.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等。
17.目前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是()千米。18.科学家是通过()来探测地球内部的。
19.地球内部分为()、()和()。
20.东汉科学家()发明了预测地震方位的()。
21.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22.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23.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
二、简答
1.使用显微镜要注意什么?
2.写出你所知道的5种微生物。
3.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4.说一说你是怎样做酸奶的?
5.细菌有哪些特点?
6.细菌有哪些功与过?
7.怎样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8.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9.说一说霉的功与过。
10.地球仪上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1.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12.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三、分析
1.说一说伤口化脓的原因。
2.小明放学回家口渴得厉害:他随手在水缸里舀了一杯生水喝起来,如果你来劝阻他,你会说什么?
四、模拟实验
1.火山喷发
2.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